?

辛亥革命與“晨風廬主”周慶云舊體詩詞的創作轉變

2023-11-10 23:48張佳程
新文學評論 2023年2期
關鍵詞:慶云晨風

張佳程

對于晚清遺民而言,如果說清帝遜位是政治上無可奈何的易代之悲,那么新文化運動的興起則直擊其賴以生存與信仰的精神世界。在政治與文化的雙重沖擊下,大批士子文人甘以“文化遺民”自謂,退居時代的邊緣。實際上,這種身份的認同與后退的行為并非完全隱逸或自甘遺棄,而是以守先待后之姿態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堅守與賡續?!俺匡L樓主”周慶云的詩詞活動與詩詞創作即是其中的典型。周慶云以“抗心希古”之堅韌態度,以“晨風廬”為中心交結多方雅士,修禊消寒、唱和雅集,詩書琴畫無所不涉,賡續傳統文化二十二年有余。當然時代的巨變與文化的轉型也對其詩歌創作有著深刻的影響。文章首先勾勒出周慶云從從政經商到“晨風廬主”的人生歷程,進而分析其在辛亥革命影響下創作風格的嬗變,深入挖掘其創作轉折的動因,借此對遺民詩人群體的詩詞創作進行重審與再評價。

一、 從湖州名商到“晨風廬主”的身份轉型

周慶云(1864—1933),字景星,號湘齡,別號夢坡,浙江吳興南潯人。1881年中秀才,后以附貢授永康教諭,例授直隸知州,均未就任。1884年始經營絲、鹽、礦業,任蘇、浙、滬屬鹽公堂總經理,并創立浙江興業銀行。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后,前往上海并寓居“晨風廬”,其間與吳昌碩、沈濤園、朱祖謀等人交往甚深。自本年起加入希社、漚社等社團,先后創建淞濱吟社、舂音詞社、海上詩鐘社、息園社,逐漸形成以其為中心的晨風廬唱和詩人群。新文化運動期間舉辦“晨風廬琴會”,規模較怡園琴會更盛。晚年致力于書畫創作、金石收藏及修志補闕,1933年卒于上海。

從上述生平軌跡來看,周慶云經歷了從湖州名商到文化名人再到詩人“晨風廬主”的轉變。而1911年正是其人生重要的轉折點。清政府于此年7月突然宣布嚴飭各省議員并強調不得干預朝政,周慶云深感時局動蕩并作《八月十九日得漢皋警信感而有作》云:“頻季苦兵甲,天塹更誰防。濤涌秋聲勁,江昏日色黃。爭流來萬派,倒影已斜陽。未信金湯固,憂懷與歲長?!贝卧?他辭去浙省咨議局參議甲商一職,喬遷至上?!俺匡L廬”內?!俺匡L廬”即取桓范《與管幼安書》中“請見于蓬門之側,承訓誨于道德之門,厥途無由,托思晨風”①之意?!柏释緹o由”的周慶云在辛亥后開始轉向借詩詞文會來廣求“賢人”以同聲應氣,同時排其歲暮不樂之感。此后,周慶云參與并創辦了眾多詩詞社團與雅集,輯有唱酬集《淞濱吟社甲集》、《淞濱吟社乙集》、《壬癸消寒集》、《甲乙消寒集》、《春燕唱和集》、《晨風廬唱和詩存》(十卷)、《晨風廬唱和續集》(十二卷)、《逆旅同聲集》(二卷)等;搜羅鄉邦詩詞文獻《潯溪詩征》(四十卷)、《潯溪詞征》(二卷);著有詩詞集《之江濤聲》、《東華塵夢》、《海岸梵音》、《夢坡詩存》(十二卷)、《夢坡詞存》(二卷)等。晨風廬唱和詩人群也隨著周慶云的文學活動孕育而生,后發展至“凡四方勝流游海上者,必歸晨風廬”的盛況??梢哉f這既是周慶云對時代更迭的避世之舉,也是對傳統文化追尋的回歸之路。

1912年,高翀、程訥于上海成立希社,“以豫園壽暉堂為社集,月凡一舉,為文酒之會”②,先后有周慶云、鄒弢、潘飛聲、姚文棟等入社。民國成立之初,亟需對政治、思想、文化進行全方面改革,被視為“舊物”的傳統文化與文學面臨著被批判、否定甚至廢黜的局面。而希社成員多為遺民,此時本就有身世濩落之感,當由傳統文化建構的精神世界也將崩塌之際便毅然選擇“翼衛圣教”以“昌明國學”。高翀在《希社小啟》中有謂:“今者昊天不吊,厄我斯文,神州大地,將及陸沉之禍,中原文獻,亦同板蕩之憂。而或者猶以黜孔教為奇功,廢國學為快事?!б荒径髲B或可幸存,援天下而匹夫亦嘗負責,此同人之所以有希社之創也?!雹圻@既是希社成立緣由也是當時絕大多數遺民的心理訴求,正所謂“希之云者,風雅久衰,聲氣難廣,仰魯殿之僅遺,嘆秋星之可數,則于此有寥落之感焉,蓋危之之詞也……得孤詣之同昭,庶群迷之早返,則于此有望之思焉,又幸之之詞也,是希也”④。1912年至1933年間,周慶云常與同人參與希社社集,高翀卒后,希社擬推劉承干、郁屏翰、陸云蓀、鄒酒丐及周慶云為社長,但終因互相推諉遂至社散。不過,希社為保國粹與興文化所做的努力始終影響著周慶云。

希社成立同年,周慶云嘗邀劉炳照、許溎祥、吳昌碩、日本長尾甲等27人于徐園雙清別墅內作消寒會。所謂消寒會即舊時入冬后親朋相聚宴飲作樂,亦稱暖冬會。與會詩人與希社成員相同。此次雙清別墅雅集是周慶云首次以主人身份在上海舉辦的雅集,同時也是晨風廬唱和詩人群形成的初端。周慶云后將1912年至1915年消寒會所得酬唱之作輯為《壬癸消寒集》《甲乙消寒集》,其中收錄了希社消寒會的唱酬詩作。周慶云對舉辦消寒會之緣由說道:

時世有興衰之判斷,詩格有正變之殊,生逢盛世,人心得春夏和溫之氣,其詩宮聲居多;生當亂世,人心感秋冬肅殺之氣,其詩征聲居多,大抵士人節操以屯而著,詩家格律以窮而工,故孔子曰:‘歲寒而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嘤谛梁ケ艿劁翞I,一廛風雪,意境索寞,爰與劉子語石倡消寒雅集,始于壬子立冬,至春而畢。明年癸丑亦如其例。每當朔風撼樹,彤云蔽空,彌望一白,雪大如掌,雀有羅網之虞,鵲有無枝之嘆。而余輩則頹然而醉,然而歌,取極一時之歡,若忘身外之事。余嘗舉杯而語曰:‘消寒之集,耐寒之侶也?!e座開顏,相與浮一大白……⑤

“晨風廬”遺老借詩酒逃避現實不假,借文會尋友朋之歡也不假,但更多的是面對“烽火漫天地”時的悲觀與“朔風撼樹”卻無力相抗的無奈。除組織消寒會外,周慶云又于1916年至1931年間同惲毓齡、潘飛聲、陳三立等人作貞元會、登高會、淞社與舂音詞社等社團雅集。至此,周慶云也逐漸完成了由參與者的“客位”身份向組織者的“主位”身份轉變。

淞濱原是地名,辛亥后諸多東南文士避地淞濱,周慶云仿照月泉吟社成立淞濱吟社并與劉承干共任主席。1913年上巳,周慶云、劉錦藻、吳昌碩等人于徐園內修禊,標志著淞社正式成立。據《淞濱吟社甲乙集》所載名錄,先后入社成員共49人:“嘉興沈守廉、番禺潘飛聲、太倉錢溯耆、陽湖劉炳照、海寧許溎祥、烏程周慶云、安吉吳俊卿、烏程劉承干、石門沈焜、臨川李瑞清、江陰金武祥、貴池劉世珩、秀水陶葆廉、安吳朱錕、太倉錢綏槃、寧海章梫、烏程張鈞衡、歸安陸樹藩、海寧費寅、陽湖汪洵、江陰繆荃孫、寶山施贊唐、陽湖惲毓齡、錢塘吳慶坻、常熟潘蠖、陽湖惲毓珂、沈陽唐晏、建德胡念修、陽湖呂景瑞、余杭禇德彝、丹徒戴啟文、北通白曾麟、丹徒戴振聲、北通白曾然、任和徐珂、歸安楊兆鋆、元和孫德謙、日本長尾甲、陽湖趙湯、長沙程頌萬、嘉興吳昌言、黃巖喻長霖、興化李詳、鐵嶺楊鐘羲、無錫汪煦、閩縣鄭孝胥、無錫王蘊章、咸陽李岳瑞、鎮陽繆朝荃?!雹薜秹羝履曜V》中所載人數達86人。淞社人員多為清朝遺老,但也有進步人士及書畫名流,另有超社、南社成員。淞社活動一直持續到1925年,基于成員眾多、活動頻繁、前后跨度久遠,南社、淞社與漚社成為當時上海文壇“三足鼎立”的存在。

周慶云在《淞濱吟社集序》中寫道:“當辛、壬之際,東南人士胥避地淞濱。余于暇日,仿月泉吟社之例,招引朋舊,月必一集,集必以詩,選勝攜樽,命儔嘯侶,或懷古詠物,或拈題分韻,各極其至。每當酒酣耳熱,亦有悲黍離麥秀之歌,生去國離鄉之感者。嗟乎!諸君子才皆匡濟、學究天人,今乃僅托諸吟詠,抒其懷抱,其合于樂天知命之旨歟……”⑦淞社社團宗旨與當時超社“惟茲吟社,略仿月泉”的宗旨相同,與希社期借雅集結交友朋、昌明國學的愿景相似。所以,淞社在仿照月泉吟社的基礎上多以拈題分韻為主,多作懷古詠史之作,多生去國離鄉或悲黍離麥秀之歌。但淞社也不是完全意義上的遺民社團,雖然成員多為遺老,但也有政界、書畫名流參與。此外,淞社成員的詩學觀念、政治追求均呈現出多樣化局面,因而只能說淞社成員在文化認同上是偏向傳統文化或遺民文化思想。1913年到1925年間,淞社作為周慶云重要的文化陣地,其雅集活動軌跡與晨風廬唱和詩人群活動軌跡相重,同時淞社的成員大都也是晨風廬唱和詩人群的成員。不同的是,晨風廬唱和詩人群是具有社團性質的文人雅集團體,而淞社是完全以周慶云為主導、組織、運作的成熟社團。不過無論是哪種形式團體,淞社都在民初文壇中承擔起堅守傳統文化的任務,打破了“各自為營”的社團組織模式,推動了民初文壇多元化的發展。

1915年,周慶云又同王蘊章、陳匪石、龐樹柏發起建立了以詞學活動為主的舂音詞社并推朱祖謀為社長,先后入社成員有周慶云、朱孝臧、龐樹柏、惲毓齡、惲毓珂、夏敬觀、袁伯夔、葉楚傖、吳梅、徐珂、陳匪石、王蘊章、白中壘等人。舂音詞社成員不僅有淞社成員,還有南社成員余天遂和徐蘊華。這批寓居上海的詞人既面臨傳統文化消亡的危機,還面臨外來文化的挑戰,因而舂音詞社“欲以進復古之音,興舉世之廢”⑧,推崇夢窗詞以挽救清代詞壇空疏之弊,從而達到轉移詞風并推進詞學正統地位的目的。舂音詞社活動止于1918年,共舉辦17次雅集,周慶云雖未任社長,但共計參加了11次雅集且多次值社,在《晨風廬唱和詩存》中亦收有舂音詞社詩詞。如第三次社集時周慶云攜宋徽宗松風琴、趙孟頫風入松琴征題,第十一次社集時周慶云出示所藏湯貞愍《香雪草堂圖》征題等。舂音詞社活動時間雖不長,但為諸多詞人提供了交流的平臺,同時為朱祖謀等人提供了進一步宣揚常州詞派理論的場地,推動了浙西詞派與常州詞派間的融合,更催發了漚社、午社等詞社的成立,這就使其在民國詞壇中具有承上啟下的意義。1930年,朱祖謀為續舂音詞社遺風成立了漚社,此時周慶云已少從詩詞社事,僅于1929年成立海上詩鐘社,先后入社的有朱孝臧、夏敬觀、陳方恪、程頌萬、冒廣生、王蘊章、潘飛聲、黃孝紓、袁思亮共9位漚社詞人,此為漚社成立前最大規模的同門集會。朱祖謀在漚社成立后曾向周慶云征稿,周慶云答:“自舂音社散,不恒倚聲,是秋漚社成立,重理宮商,爰檢故稿,乞加刪訂?!雹岽撕笕陜?周慶云共參加9次漚社雅集,其中兩次均位于“晨風廬”內。只是自周慶云卒后,以其為核心的最后一個詩人群體即晨風廬唱和詩人群也徹底解散。至此,只余下周慶云生前著作以證當年坐客常滿、尊酒不空的盛況。

二、 辛亥革命影響下的詩詞創作轉變及風格嬗變

周慶云舊體詩詞被輯為《夢坡詩存》(四冊)與《夢坡詞存》(二卷)。其中,《夢坡詩存》第一冊收錄1882—1910年詩作378首,第二至四冊收錄1911—1933年詩作917首。由于周慶云自1911年始才填詞,所以《夢坡詞存》收錄1911—1933年詞作100首。從詩詞數量及前文所述生平來看,辛亥革命是周慶云創作歷程的轉折時期,而從題材類型劃分又可分為紀游抒情、感時紀事、交友唱酬、詠物抒懷。秦國璋曾謂:“吾友周君夢坡,固篤于倫類之情,而又博覽名區之景者也。觀其家室雍熙,戚族歸附,賓朋翕集,多士景從,而君則油然藹然,無所不用其情。至于游蹤所及,若鶴渚漢皋、金焦惠麓、富春山色、西子湖光,均極中國之名勝,而君則一一領略其風景,故其發而為詩,纏綿愷惻,一往情深。月露風云,描景如畫,有天然之詩料以供其揮灑,故能極筆歌墨舞之妙也?!雹庵軕c云所作紀游詩詞或詠風景無限好,或感時不往昔,或抒人生惆悵,雖題旨不同但亦是“無所不用其情”的。最早的紀游詩是作于1882年《湖上雜詠》(四首),其一《湖心亭》云:

湖心峙空亭,亭自何年造。仿佛西子眸,獨翦秋波妙。水光與山色,并作明鏡照。逸客此憑闌,欣然一長嘯。

詩人僅用眉如青山黛、眼似秋波橫便勾勒出湖心亭遺世獨立之美,在山水間訴盡無限暢意,這般風華正茂的意氣與逸客的灑脫恰是周慶云少年時代的精神體現。再看《十九日游南北山用〈雪泊武林道中〉韻》云:

風檐茅舍野人家,梅臥溪頭欲吐花。詩興方春吟即得,山行有市語多嘩。雪欺古樹連鴉壓,嶺借癡云作障遮。最勝覺場三笙路,梵王宮殿散瓊華。

首聯與頸聯采用白描手法,通過風檐、茅舍、人家、雪、古樹、連鴉等意象襯托冬日西湖的幽靜,但“欲”和“吐”字表明春已悄然而至。山間的嘩然與待放的梅花為幽靜的場景注入了一絲生命力?!白顒儆X場”是靈隱寺的匾額題字,詩人以古佛古寺的景色描寫收尾,與其說是增添禪意,倒不如說是他在游覽后的心境變化。由最初喧嘩的塵世到寂靜的山間再到超塵出俗的佛寺間,周慶云完成了一次心靈的超脫與放逐。

周慶云早年紀游詩主要追求表現閑情雅致的趣味及平和沖淡的心境,而在步入中晚年以后,詩中便增添了歲月沉淀后的韻味。周慶云晚年曾大力出資修繕古跡古物,其謂:“山水勝地非人力可攫而私有也,凡吾所營但當舍諸寺中,吾至且主,吾去則來游者盡主人也。是葺是保,則有賴于后之好事者耳,它又何望也?!睔v史古跡的衰頹常使他生出“邱墟漸見夷平地,感慨都從眼底生”的嘆息。如《燕子磯》云:

試向空亭望,江分里外流。何季變滄海,隔岸起平疇。水曲波濤險,風驚篙櫓收。至今傳往事,鐵索系孤舟。

當詩人眺望空亭企圖尋找歷史的痕跡時,只剩下滔滔江水訴說著往昔不可追?!案舭镀鹌疆牎钡默F狀也暗示燕子磯在鴉片戰爭后不復往日光景,讓人倍感寂寥。再看《琴臺歌》,詩云:

我登伯牙臺,我懷子陵臺。子陵與光武,知己夢中來。子期與伯牙,知音曲中該。釣竿一垂琴一鼓,遂令千古心胸開。假使子陵不遇光武帝,伯牙不因子期才。姓名寂寞誰復記,至今綸絕弦已灰,尚何流水高山山高水長之低徊。吁嗟!凡事偶然耳,紛紛筑臺胡為哉!

周慶云借漢光武帝與嚴子陵、鐘子期與伯牙的典故感嘆知音難遇。雖然子陵歸隱未肯出山,伯牙終究破琴絕弦,但他們是在時代洪流下不可多得的知音,他們的故事才成為了后世典范。因此,“姓名寂寞誰復記,至今綸絕弦已灰”是詩人借古喻今、由人推己,表明他作為遺民的懷才不遇與生不逢時的遺憾。又如作于1926年的《莫干謠》,詩略云:

我家苕水東,登高望山丘。曾識歸來燕,言尋舊畫樓。樓向層巒疊翠倚,中西裙屐爭遨游。自昔干莫家曾傍,鑄成雙劍盛鋪張。至今山騰切玉光,劍池之水匹練長。石嶠嵌空同石梁,龍潭瀑布遙相望……我為莫干謠,興因廬山發。入林寧密入山深,只有閑云任出沒。十年物外淡忘情,懶登五岳望神京。手持謫仙綠玉杖,嘯傲乾坤得氣清。

此詩是仿李白《廬山謠》的體例,描繪莫干山恢宏壯麗的景色。詩人極力展現出放浪豁達的個人形象,期望在閑云野鶴間放逐自己的憤世之情?!稄]山謠》原是李白在政治理想破滅后,想寄情山水以擺脫世俗羈絆時所作。周慶云創作此詩時亦年過花甲,雖說不問政事,但他無法做到面對國家動蕩時熟視無睹。因此,與其說想要寄情山水以求逍遙解脫,倒不如說是他因政治失意而流露出對避世求仙的向往以及對時乖命蹇的無奈與落寞。

紀事詩詞可分為因時感事類和因事感事類。古人常言時光易逝人易老,周慶云在《五十自述》中就以夾敘夾議的手法將生平娓娓道來。其中,有童年時“奚能辨麥菽”的歡樂,也有青年時“文壇爭馳逐”的意氣;有而立之年“忽遇張與角”的彷徨,亦有中年時“全局竟顛覆”的突變。詩人自嘲歲月“蹉跎不自知”,實際是控訴時光不等人的殘酷,與其說是“不自知”,倒不如說是“不得已”。他還將“長歌當哭”中的“長”改為“狂”,更能顯示其歷經半生操勞后的酸楚與身處憂患中的悲憤。

周慶云所作針砭時弊的詩詞數量雖不多,卻最能顯示其在辛亥前后的詩風變化。早年,他作有《科舉變制感而有作》對廢除八股文等措施表明支持,戊戌變法時期作有《政變紀言》云:

疏逖臣名列御屏,嘐嘐擾擾已盈廷。舊邦新命人聞駭,悚論危言主惑縈。政聽懋勤方草制,獄興黨錮豈祥刑。虛傳密詔留衣帶,極目飛鴻到北溟。

“舊邦新命”出自《詩經·大雅·文王》中的“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是指周作為歷史悠久的邦國,不會在守舊中滅亡,其使命在于不斷革新。此處是用以諷喻維新派人士妄想動搖清朝統治格局。詩中的“駭聞”“悚論”“危言”等詞表明其對維新派變革的抵觸情緒與態度。在1911年至1912年間,周慶云面對世紀之大變局時產生了更為強烈的情緒。其中,有因時代更迭感到落寞的詩作,如《二十九日避地滬瀆途中有占》“無端清淚落,悲笳動地漁”;有對民國成立感到不安的詩作,如《改日歷有感》“雙眼怕看新日月,枯吟空自拂星鐔”;有對局勢動蕩感到憂慮的詩作,如《元旦書懷》“翹首銀河兵洗否?不知誰是太平民”等。

當然,在民國成立初年,有部分遺民發出“余于民國乃敵國也”的口號,周慶云亦有其政治局限性。如《憤時》云:

練絲可黃亦可黑,岐路可南亦可北。纖兒撞壞好家居,坐看浮云蔽白日。兩京新賦奏蘭臺,劇孟隱然一敵國。南強北勝自紛紜,近來豎子都策勛。羽書昨夜下青雯,遂令禮樂廢河汾。煩冤新鬼唱秋墳,天陰雨濕聞不聞。吁嗟乎!煩冤新鬼唱秋墳,天陰雨濕聞不聞。解作蕪城腸斷句,人聞空有鮑參軍。

詩中表現出較為強烈的反革命情緒,周慶云更以“浮云、豎子”諷喻辛亥革命?!皠∶想[然一敵國”也體現了他對民國成立的抗拒。但在詩歌后半段,這種對革命的激憤情緒轉向對生不逢時的憤懣?!盁┰┬鹿沓飰?天陰雨濕聞不聞”化用杜甫《兵車行》中的“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此句的反復進一步增強了悲憤色彩。詩人又借鮑照報國無門的典故自擬,表現出國破家亡時的憤懣與壯志難酬的煩悶。不可否認,這類紀事詩說明了周慶云作為遺老在政治上的局限性,但也不能因此否認其憂國憂民的本性。1912年以后,周慶云詩中的激憤情緒逐漸退散,取而代之的是平和沖淡之風。例如,《重陽偶感》中雖有“浩浩乾坤一劇場”的感慨,但也只是化作“今日那能知異日,故鄉回望當他鄉”的嘆息。這表明周慶云的創作開始轉向,更追求表達對人生無常的惘然、對故國有所思的慨然,在其唱和詩詞中尤為明顯。

周慶云以詩會友,翰墨中自然也承載著他與友人的因緣,也最能體現他的為人本色。1917年,周慶云邀吳昌碩、潘飛聲、惲毓齡、惲毓珂等人集于五松琴齋,崔永安作有《偶來淞北,晤夢坡老友,為贈一律》紀之。其中,“琴言蘊藉通清夢”后有小注“公雅善彈琴,能通其理”,“梅影參差記昔游”后有小注“前游公補梅庵,終日盤桓不忍去”,“詩篇時切亂離憂”后有小注“公精鑒金石,尤工詩,每多感慨之作”。崔永安在七言古詩中就作如此詳注,正是對周慶云的為人品性與詩詞才學最好的闡釋與證明?!昂I闲琅愕谝涣鳌币舱f明在周慶云的引領下,晨風廬唱和詩人群才能成為極盛一時的詩詞團體。又如,黃賓虹在1924年為潘飛聲繪《剪淞閣圖》,周慶云賦有《題蘭史征君〈剪淞閣圖〉》,詩略云:

…………

中朝變幻風云動,商巖未發明王夢。魯今有豸政初更,秦豈無人謀不用。舉目神州涕淚潸,乘槎博望倦思還。眼看紅海經黃海,身隱丹山憶碧山。浮家爰指春申路,煮字充腸供饜飫?;ㄍ馕⒁鼽c畫義,竹間小隱安茶具。湘簾棐幾裊爐薰,位置天然遠俗氛。更有佳人呼月上,相依樊榭老征君。雙飛蛺蝶神仙眷,略似羅浮前度見。艷說南朝韻事多,江湖載酒留行卷。我從汐社共琴樽,風雅交期與細論。聽水聽風都已慣,題襟可許浣秋痕。

全詩以潘飛聲的齋寓即翦淞閣為引,交代了他早年留學柏林的背景。甲午戰爭爆發以后,潘飛聲前往香港任《華字日報》《實報》主筆,直至1906年因抵制日貨事件被遣至廣東,后于次年隱居上海。潘飛聲曾在《夢坡詩存》題序中憶及兩人初識場景:“辛亥冬,予識夢坡于雙清別墅,時海上同人舉消寒會,分韻賦詩、擁鑪印琖,致足之樂也。獨夢坡促膝席間鼓大琴,清音泠泠,有悠然物外之想,四座聽者,怡魂滌濾,余深契之。顧夢坡詩人也而諳琴趣……昔人之以琴喻詩者,鄧牧心名其集曰《伯牙琴》,林惠常署其論詩之作曰《海天琴》,思琴之趣固通詩之旨也,是在人之善于變耳質之,夢坡以余為知音否?”可以說,時代之不幸反而成為詩人之幸。詩中表達了他們作為好友間的相知恨晚、隱士間的志趣相投、知音間的千載難逢。在詩酒文樂間,他們的相遇不僅是彼此心靈上的慰藉更是精神上的互通。此外,周慶云還作有大量賀壽哀悼詩詞,如《夫婦百四十齡合壽》中“萬竿竹醉臨風舞,千尺潭深印月圓”表達對妻子的敬愛之情、《壽常州王紫峰八十》(二首)中“江東處士耀星文,幕府清秋早策勛。九折征人頻叱馭,六朝才子例從軍”贊揚友人的才情與氣節、《挽錢聽邠社長》(二首)中“今日忍從池館過,生存零落感凄涼”表達對友人辭世的痛惜之情,以上都是周慶云真情流露的例證。

舊時文物既是詩人借以抒發風雅情趣的載體,亦是勾連古今的精神紐帶?!皦羝率摇眱炔仄繁姸?周慶云常以此為題,如《題〈松石畫幅〉》(二首),其一:

老干槎枒岱岳巔,挺生柱石欲擎天。霜毫落紙生麟甲,寫出云龍際會年。

《松石畫幅》是咸豐年間由湯雨生等人所繪,畫畢,湯雨生便投池殉國而亡。首聯取丘逢甲《嶺南春詞》中“老干槎枒花滿身,冰霜豐骨玉精神”之意,而“挺生柱石欲擎天”出自鄭板橋題《柱石圖》中“一卷柱石欲擎天,體自尊崇勢自偏”?!搬吩缼p”與“欲擎天”既是詩人以夸張的筆法描繪出松石的樣貌,也是贊揚松石不懼天地的品格與氣節。第三句即贊湯雨生化筆為干戈,雖未親征沙場卻能以畫為甲?!爸惫澤磺P”的湯雨生就是“欲擎天”的松石,當太平天國攻破金陵時,他不畏強權并毅然赴死??梢哉f,周慶云不單是為圖題詩更是被其中蘊含的民族精神打動,這亦是對歷史文化的記載與傳承。

從周慶云的詩詞創作歷程來看,其詩風在辛亥前后有明顯轉變。辛亥前,周慶云多作山水游記詩,雖然也有紀事感事類,但他更追求一種內在私人化的情感表達,因而詩作內容多是言情的。秦國璋對周慶云前期的詩作風格評價道:“作詩之道,五花八門,不一其法,然約而言之,不外言情、寫景而已。詩之妙境,千奇萬變,不一其態,然綜而論之,不外善于言情、工于寫景而已?;蛟⒕坝谇?或融情入景,極其筆歌墨舞之妙,足以感天地而泣鬼神,燦云霞而光日月,詩之可貴者在此,詩之可傳者亦在此。上自《詩》三百篇,下逮唐宋以來諸名家之作,未有能越乎此者也。顧或欲言情而情無可言,欲寫景而景無可寫,雖有精思妙筆,未由供其揮灑,則亦扼腕而無如何耳?!敝軕c云本就是風雅之人,或圖牡丹于賬額,或錫水仙以嘉名,或放蓮燈于七夕之湖,或補梅花于靈峰之麓,“情”是他前期詩歌創作的核心,清新典雅、明麗俊朗是其前期詩歌創作的顯著特點。

辛亥期間,周慶云所作紀事詩大都是激憤的,直至1912年以后,其詩作轉向幽思雋理、恬吟密詠之風,整體呈現出對溫柔敦厚之風的追求。當然,這也是當時遺民詩人及團體共通的詩風。他們期望復興傳統,所以在詩歌創作上表現為詠史、詠物以抒懷古之情,在詩學觀念上表現為推崇性靈派、復古派等具有遺民性質的學派。傳統儒家的溫柔敦厚是從道德規范出發,使人與社會在詩歌的教化下形成溫文爾雅的品性及從容深厚的民俗風氣,但周慶云卻是從性情的角度出發。他在《聞妙香齋詩草》題序中說道:“《樂記》有言:溫柔敦厚,《詩》之教也。詩以言志,人而和平中正,則其偶托于音必溫柔而敦厚。是故,見其人而詩可知矣……坦易近情,誠所謂和平而中正者?!敝軕c云認為如果人的性情是“和平中正”,那么他的詩歌必有“溫柔敦厚”之風,這與《禮記·經解》中強調人應“溫柔敦厚而不愚”的性情觀點相當。因此,周慶云一轉辛亥時期的激憤情緒,不再刻意營造深遠的意境,而是多用白描的手法以形成平和沖淡的韻味。如此,詩的意境便與人的心境相融,從而產生清逸雋永之感,可謂是“濃淡清奇,不可方物”!潘飛聲以周慶云的琴風比擬他的詩風,將周慶云后期詩風概括為“幽思雋理,趨步四靈”,并謂:“顧夢坡詩人也而諳琴趣若此,其元亮、叔夜之懷抱乎!琴之為趣也。靜穆清越,散為天籟,觸而變征,可泣羈人、可悲壯士,羨里雍門,其狀不一,天風海濤之觀,浮云飛絮之幻,昌黎贈款,師一詩言琴之變備矣。間嘗披夢坡之詩,幽思雋理,趨步四靈,時當易世則感憤而念邦國,遷徙而眷室家,騷首問天,蒼涼欲絕,長歌當哭,行卷編年……”當然,這并非說周慶云完全沉浸在詩酒文會之中,相反他在民國以后還開采長興鐵礦、成立蘇五屬鹽商公會,這都說明周慶云始終心系國計民生。在他的紀游詩、感事詩、唱和詩中也能看到大量壯志難酬、憂國憂民的主題。

周慶云的填詞活動始于1914年,受其詩學觀念與詩作風格的影響,他的詞作風格也以沖和澹雅見長。周慶云以詞為尊且以宋詞為宗,其謂:“詞導源于漢魏樂府,濫觴于唐五代,而流暢于南北宋,有清藝苑集歷代大成,倚聲之學亦多能蹤南渡,蔚為詞宗?!薄秹羝略~存》中也有大量仿夢窗詞、清真詞之詞作。如《西子妝慢·西溪蘆花,用夢窗自度腔韻》云:

寒影黏天,淡痕點水,萬片非花非霧。緩沖雙槳白煙開,飏晴波、畫橋西堍。迎霜自舞??偛换?、浮萍寄往。雁眠遲,任葦灣風起,晶光如許。

秋期誤。菊琖椒槳,暗趁斜陽去。鶴黃云素邈溪山,親碧龕、晚鴉紅樹。滄浪韻句。問何處、蘆洲凄賦。更蕭蕭、笛外飛泉度雨。

上闋寫其置身蘆花中,“非花非霧”化用吳文英《東風第一枝·黃鐘商》中“傾國傾城,非花非霧,春風十里獨步”之意,虛寫蘆花有似花妖艷但非花、似霧朦朧但非霧的情境,實則是烘托西溪傍晚的朦朧美?!翱偛换笨此剖窃谠固J花,實則是說自己的愁緒如蘆花般難消散、如浮萍般無處依托。所以,“雁眠遲”中的“雁”是詩人自喻,并非大雁眠遲而是詩人眠遲。往事不能化為浮萍,便任由愁緒四起,詩人也在風雨瀟瀟的景色中黯然愴傷。這既是仿夢窗的自度曲,也是周慶云抒發內心愁苦與蒼涼的自度曲。整首詞均用仄聲韻并使用去聲、上聲通押法,如“霧、堍、誤、去、樹、賦”都是去聲韻,“舞、許、雨”都是上聲韻。由此可見,周慶云雖不追求詞藻華麗,但十分講究音律的拗怒與和諧,詞中的意象雖淺顯通俗但意境卻清麗淡遠,可以說是“坑纏流美,用意良美,所作亦清撥殊俗”。無論是仿夢窗詞或清真詞,大體詞風均如此。不立異以求新,不夸多以斗富,卻能做到清新脫俗,達到“每一篇出,朋輩傳唱殆遍”的程度。朱祖謀贊道:“夢坡抗心希古、按拍厲清,裒所作以示予并乞一言,讀其詞,言情則縈紆善達,體物則婉約多姿、不泥雕琢,而能律諧呂協,真清真之賢裔也!”

三、 從詩學傳統到家族傳承的創作動因

宋室南渡以后,文化發展重心隨之南移,得益于良好的經濟基礎與優良的地理位置,兩浙地區逐漸成為文人士大夫們爭鳴斗艷之地?!霸~學托始唐之開天,盛于北宋,極其盛于南宋。當宋之世,若閩若贛,號稱詞苑多才,顧猶不逮兩浙,何耶?蓋自南渡,首都臨安,湖山靈閟,風雅所興,高孝右文,有宣政流風余韻。趙昂以賦拒霜邀眷賚,甄龍友以才華見賞,雖清狂牾俗不為嫌。是時東南士大夫響風競爽,浙士近光輦轂,尤宜家擅倚聲。重以開其先者,若煙波釣徒,云破月來花弄影郎中,襟抱神韻之間,妙造不可一世。乃至清真一集,深美閎約,兼賅眾長,為兩宋關鍵?!边@一時期涌現了諸多詩人流派,如陸游、周邦彥、吳文英、永嘉四靈等。周慶云的詞學觀念與創作尤受兩浙詞人影響,其在輯錄《歷代兩浙詞人小傳》時發現,詞雖多以吟詠性情為主,但也能作為“考其邑居氏族與其家世之盛衰”的重要史料。這是由于在宋以后,詞的境界與主旨逐漸開闊,詞人不再局限于吟詠而是以詞紀事、以詞載史。因而,周慶云的詩詞創作中也多借詠物、紀游、題贈寄托家國之情,實際上也是繼承以詞敘事、以詞為史的傳統。無論是對夢窗詞、清真詞的偏好,還是風格上多崇兩宋,又或是社團宗旨多推南宋遺民社團,都足以表明浙江歷代文人遺風與詩詞遺作是周慶云學詩學詞的重要源泉。

從詩學思想來看,周慶云的詩學思想雖承于宋卻源于儒。晚清之際,中國傳統文化面臨著革新與廢黜的雙重危機,為復興傳統文化,以學術界為首開展了“由王返朱、崇尚實學”的思潮,其本質就是以復古的形式回歸傳統。深受傳統文化影響的周慶云自然也顯示出復興儒家詩教傳統的傾向。前文說到,周慶云自辛亥以后追求溫柔敦厚之風,在詩學觀念上表現為對和平中正之風的推崇,但他認同的詩教觀是在“詩言志”的基礎上從“詩傳情”的角度出發。詩能言志也能體現人的心性和秉性,因而有人如其詩、詩如其人之說。周慶云曾以“性情”論及詩與人的關系,他對宋培初評價道:“宋丈子鶴丈吾鄉人也,蒞官數載,壹以裕國恤商而不病民為旨,遇事不撓,力持大體,雖綜覆精密而坦易近情,誠所謂和平而中正者。年屆大董,強固如壯,時竊意丈之得天獨厚,其淵源必有自也,繼而諗先德鶴訪公由幕遷官為閩循吏,積德累仁,以昌以熾,雖無老成,人尚有典型,觀于丈而知和平中正,更有合于溫柔敦厚之詩教者,丈雖不以詩鳴而過庭雅訓宜聞之熟矣?!敝軕c云強調的“和平中正”就是指人的性情。倘若人有和平寬廣的性情,那么詩作中亦有和平中正之風,反之亦然。周慶云反復強調“和平中正”,就是希望通過對溫柔敦厚的詩風與心性追求,使人的性情達到和平。只有在這一基礎上,人的心境與詩的意境才能和諧統一,進而實現對傳統文化的皈依與復興。

除地域文化影響和詩學淵源外,周慶云的詩詞創作也受家族文化的熏陶。周氏家族歷來積學愛文,如周良苗著有《聽香樓尺牘稿》、周昌大著有《類記稿》、周昌富著有《怡園剩稿》并筑怡園以藏書等。周昌大曾對周氏三兄弟教誨道:“余不以家事累汝,汝輩盡讀書,有善本富藏之,余廢書早,望汝輩勤學,其他無所望也?!闭窃诩易瀛h境的熏陶下,周慶云七歲便與昆仲同入私塾,自然也受其潛移默化的影響。

周慶賢為周慶云長兄,字普生,號芹軒、群仙。光緒壬午舉人,江蘇候補知縣,壬寅補行庚子江南鄉試同考官,著有《晚菘齋遺著》(周慶云輯)。周慶賢少時便擁有藏書數千卷,不僅提出“漢宋學碩可互證,而不可互廢”的觀點,還編錄先賢經解千余篇。潘任希贊道:“周先生所著說經諸作,不尚門戶,于漢宋兩家平心折中,實事求是?!弊员耆肽蠈W以后,周慶賢共參加六次科舉未中,遂絕意仕途并致力著書。周慶賢尤喜李商隱詩作,嘗集李商隱詩句百數十章,他的詠景抒情詩也頗具李商隱“深情綿邈”之風。如《春雨》云:

江南二月雨絲絲,又是輕寒薄暖時。五兩屐聲村外路,半肩簑影畫中詩。梨花寂寞窺妝鏡,楊柳低垂濕酒旗。院落沉沉人悄悄,夢魂隔斷費相思。

“雨絲”“屐聲”“簑影”等意象襯托出江南煙雨的朦朧美與詩意美,而寂寞的梨花與低垂的楊柳均是詩人愁緒的物象化體現。尾聯中的“沉沉”是指孤單寂寞的氛圍,“悄悄”是指凄清幽靜的心境。疊詞既能使詩歌產生纏綿頓挫的音律美,也能襯出詩人憂郁的形象。整首詩雖是表達相思之愁,卻哀而不傷。詩人將江南煙雨的朦朧與心境的哀傷相結合,以白描的手法描景,反而突出別樣的風雅與韻味。

周慶賢作詩并不囿于一家而是轉益多師,既有擬東坡體例詩作,如《擬東坡舟中夜起詩》《擬東坡禱晴詩》;又有擬杜甫體例詩作,如《如櫻桃用少陵韻》《擬杜少陵白絲行》等。周慶云曾言:“伯兄少好聚書,博覽邱憤,研精訓詁,所錄諸家說經之文多至千余篇?!弊阋钥梢娭軕c賢的詩書才華。周慶賢所作經解、賦論往往是折衷群言、獨申古意,只是諸多佳作均已散佚。周慶云多次求稿而不可得,僅獲經解10篇、說文2篇、書后1篇、論1篇、賦21篇、詩39首,后被他輯成《晚菘齋遺稿》以慰脊令之痛。

周慶森為周慶云仲兄,字郁文,號蓉史,別號占城。官平陽教諭,著有《敝帚集》(周慶云輯)。周慶森早年致力于科舉,任平陽校官不久后假歸,后以業鹽為主,閑暇之余必作詩詞且所作必示周慶云、周慶賢?!盎ハ喑?率以為常?!敝軕c云曾作《壽蓉史仲兄五十》(四首),其一云:

已閱塵氛五十霜,籌添海屋合飛觴。中季洗盡豪華習,早歲聲馳翰墨場。薄宦橫陽桃李燦,閑游海岱姓名藏。大蘇有子青箱紹,晚境懸知未可量。

周慶云在詩中贊揚了仲兄少年便“聲馳翰墨場”的才氣,又贊其兄于衡陽為官時的建樹。周慶森和有《十一月十五日為予五十生辰,湘舲賦詩為壽,作此以答》(四首),其一云:

荀家群從愧中郎,攬鏡年來鬢已蒼。少值亂離黃浦住,老更世變陸莊荒。倚樓王粲登高倦,賃廡梁鴻避熱忙。歲月蹉跎忽半百,向平有愿尚難償。

詩中有對歲月蹉跎的感嘆、有憂國憂民的情懷、有無奈歸隱的感慨,雖言語質樸但情感懇切。在這唱和往來中,既可見周慶森的詩學才情也展現了昆仲間的深厚情誼。周慶森在彌留之際時對周慶云說道:“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來生未了因?!弊阋燥@示周氏昆仲間的手足情深。

除作近體詩,周慶森也作古體詩。劉炳照贊其“近體似從梅村入手,五七律頗多名句,于大歷十子為近;古體如《游鳳山》《游普陀》諸作酷摹昌黎”。如《宣統元年閏二月,偕定海湯爾規暨侄聘儒同游普陀,往返七日,歸而成此》略云:

普陀即磐陀,磐陀是磐石。石頑能點頭,頭陀盡燃額。我發自蓬萊,夜半馳海舶。曉起覓精藍,悅嶺飯香積。隨喜法雨寺,徒步行杖策。珠宮碧琉璃,紺宇紅琥珀。寶相大地金,珠珞連城璧……仰窺逾數仞,俯瞰尚百尺。中空起怒雷,驚悸失魂魄。南瞻紫竹林,湖音翕潮汐。洞門繚而曲,疑似巨靈擎。飛沫濺衣襦,激蕩聲崩湱。沙步璨金黃,浪花卷銀白。東盡日本洋,海岸成孤僻。奇境險且幽,攀躋屢扶掖。勝游攜勝侶,療吾愛山癖。

詩人先以遠景視角描寫法雨寺的輝煌,用琉璃、琥珀、大地金、連城璧等極具夸張的詞語摹繪出日照法雨寺的壯觀。詩人繼以環繞式視角描寫,東有青鼓巖,南有紫竹林,仰天有數尺,俯地高百丈,洞口有霧氣,瀑布飛千丈,近處有海浪,遠處天水相接,將普陀山的“險”與“幽”表現得淋漓盡致。整首詩氣勢磅礴、景象雄奇。周慶森從各個方位、不同視角描寫普陀山,表現出廣闊的景象與豁達的心境,同韓愈《南山詩》有異曲同工之妙。崔適贊道:“陶冶風景則藻思綺合,抒寫物情則細膩熨貼!”周氏昆仲篤學好問、詩思敏捷,雖詩作大都散佚,但在殘留的詩作中也能窺到他們的才情與風雅品性。當周氏兄弟相繼離世后,周慶云每憶及同窗學詩時悵然慨曰:“往事不堪回首問,同胞骨肉剩三人!”

無論是從詩學成就還是文人風骨的角度,遺民大都象征著“忠貞”。直至清民代際之時,這種評價風尚卻截然相反,更多是將遺民視為腐朽文人或政治上的“貳臣”。造成這種評價差異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民初以前的易代只是封建專制下的內部政治局勢變革,遺民無需面對文化的選擇危機,而從中國開眼看世界以后,傳統文化面臨被廢黜的局勢。如果說晚清以前的遺民需要面臨的是忠君問題,那么清末民初的遺民還需面臨文化甚至種族問題。在如此尖銳的矛盾下,晚清遺民認為由清入民是亡國問題,而西學與新文化的旗幟則真正觸及亡族問題,這也解釋了為何他們對新文化與民國成立的態度如此堅決。以周慶云為代表的遺民是從文化視角上看待新舊之爭與政治變革,從而錯誤地將晚清復辟視為光復文化的唯一手段。但從文學史角度來說,周慶云始終將舊體詩詞作為復興手段與生活方式,延續著文以載道的文學傳統,將“晨風廬”作為文化陣地積極創辦詩詞活動,不斷挖掘和發揚文人風骨精神及愛國之心,可以說,周慶云以對傳統的堅守態度為古典詩詞與文化的傳承作了最大努力。

注釋:

①吳京華、浙江省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浙江文史資料第70輯:民國軼事摭拾》,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99頁。

②周延祁著,沈云龍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八十二輯:吳興周夢坡先生年譜》,文海出版社1972年版,第50頁。

③高翀:《希社小啟》,《希社叢編》第一冊,見沈云龍:《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82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72年版,第1頁。

④高翀:《希社小啟》,《希社叢編》第一冊,見沈云龍:《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82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72年版,第1頁。

⑤周慶云:《壬癸消寒集》序,1914年。

⑥周慶云:《淞濱吟社集甲乙集》,1915年。

⑦周慶云:《淞濱吟社集甲乙集》,1915年。

⑧周慶云著,朱惠國編:《民國名家詞集選刊第五冊:夢坡詞存二卷》,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5年版,第60頁。

⑨周延祁著,沈云龍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八十二輯:吳興周夢坡先生年譜》,文海出版社1972年版,第117頁。

⑩周慶云著,汪夢川編:《民國詩集選刊第七十一冊:夢坡詩存》,廣陵書社出版社2017年版,第5~6頁。

猜你喜歡
慶云晨風
“十七年”共和國史研究的起步與初創
——以近代史所為中心的考察
山東章丘至慶云等五條高速公路項目開始招標
字溯甲骨?文承龍韻
《詩·秦風·晨風》的再討論
石慶云
你有一封情書請查收:時間治愈一切,你們治愈了我
晨風的腳步
退行性肩袖撕裂修補特點
柳絮
突然的自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