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課程思政融入《國際貿易學》的路徑分析

2023-11-10 07:38段玉彬
成長 2023年11期
關鍵詞:專業知識國際貿易育人

段玉彬

安徽科技學院 財經學院 (安徽省蚌埠市 233030)

立德樹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人才培養是高校的使命,“培養什么人、怎么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高等教育要首先要解決的根本性問題。這不僅關系到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也事關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進入新時代,正處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發展階段,需要能擔時代大任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的支撐。但長期以來,我國高等教育一直普遍存在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嚴重脫節、各自為政的問題,在專業教育中,思政育人環節缺失。2016 年12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和課程改革指明了方向[1]。2017 年12 月教育部發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正式提出了“課程思政”概念,強調推動以“課程思政”為目標的課堂教學改革,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知識體系教育的有機統一。

《國際貿易學》作為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基礎課程,內容上緊貼國內外時事政治,課程在理想信念、價值理念的引領和堅定學生文化自信與道路自信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對《國際貿易學》如何實現思政教育目標的進行研究與探索。

1 《國際貿易學》課程思政改革的必要性

1.1 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

人才培養是教育的根本使命,是教育核心價值的具體體現。盡管各高校由于人才培養定位不一樣,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有所差異,但對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培養目標的一般要求是一致的。即培養具備國際視野,掌握扎實的經濟與貿易類理論知識和外貿專業技能,能從事涉外經貿工作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在畢業素質上要求學生具有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能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自豪感,較強的職業素養與社會公民意識。高校思政教育的目標是培養能擔時代重任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合格的接班人,這與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對學生畢業素質的要求是一致的。因此,只有對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課程進行課程思政改革才能實現專業人才培養目標。

1.2 樹立文化自信的需要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對外貿易的快速發展,我國與世界聯系日益密切,日益融入到了全球化進程中,但隨之也帶來了文化的沖突與思想的碰撞。在多元文化的交融與碰撞中,外來異質文化對我國文化主體地位和價值觀念的影響日益深刻。而大學生正處于對外來新生事物充滿好奇的年齡階段,更易受外來文化的沖擊。盡管外來文化的精華值得我們借鑒,但一些糟粕如拜金主義、功利主義及民族虛無主義等思想的負面影響也不容忽視,容易造成大學生價值觀念的扭曲與文化自信的缺失。因此,有必要強化思政教育,加強對學生價值觀念的引導,激發學生民族文化的自豪感,使學生在學習和今后的外貿工作中,堅守文化自信,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1.3 回歸教育價值本源

教育的本質是對人的培養,不僅要求知識的傳授,更重要的是培養高尚的道德品質,使其成長為國家、社會需要的人才。2016 年教育部長陳寶生提出高等教育要實現“四個回歸”,明確指出了高等教育的價值本源和改革方向[2]?!盎貧w常識”要求高等教育圍繞教育常識即學生刻苦讀書辦教育,通過價值引領,引導學生主導追求真知識,練就真本領,不斷提高辦學質量;“回歸本分”則要求教師盡到教書育人的本分,履行立德樹人的職責;“回歸初心”和“回歸夢想”則是要求高等教育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為實現中國民族的偉大復興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回歸教育的“初心”,實現教育強國夢。只有加強專業教育課程思政改革和建設,形成與思政課的協同育人格局,才能引領和實現高等教育的“四個回歸”[3]。

2 《國際貿易學》課程思政改革面臨的挑戰

課程思政改革是當前高校教學改革的重點,包括《國際貿易學》在內的課程紛紛展開了課程思政的建設與改革,但從目前的教學實踐來看,雖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課程思政改革的推進還存在以下挑戰。

2.1 對教學內容的挑戰

思政教育與專業知識教育兩者是統一的有機整體,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并不是生搬硬套,專業知識是思政元素的載體,思政元素是專業知識的延伸和價值判斷,思政教育是在專業知識傳授中潛移默化地起到人格塑造和價值引領的作用。因此,如何結合課程性質和培養目標,充分挖掘專業知識中的思政元素,寓思政教育于專業教育之中,是課程思政順利展開的前提。同時,《國際貿易學》課程學時有限但知識點多,涉及領域廣,思政元素分布廣泛而多樣,所以只有在有限的學時內將“碎片化”思政元素進行深度加工,融合成為系統的有機整體,才能形成特色鮮明,吸引力強,育人效果好的高質量思政課程。

2.2 對教學理念的挑戰

課程思政并不是一門新的課程,而是一種教學理念,是以專業課程為載體,在專業知識傳授中以隱性的思政元素引領學生樹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堅定理想信念,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教育理念[4]?!皫熣?,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教育的首要責任是“傳道”,中華民族歷來重視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只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后對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課程思政是對傳統教學理念的革新和升華,要求高校和專業教師要根據時代要求轉變教學理念,深化思政育人意識,著眼于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學理念決定了教育行為,高校與教師只有樹立思政育人的教學理念才能推動思政教學改革的進行,才能取得良好的育人效果。

2.3 對教師綜合素質的挑戰

教師是課程思政改革的主要實施者,是實現思政育人的關鍵,課程思政全方位育人理念也對教師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對教師思想政治素養提出了挑戰。師者為范,立德樹人要求教師立“德”為先,教師應該具備堅定的政治立場和較高的思想道德素質,才能以身為范,起到示范和引領作用,并向學生傳輸正確的價值觀念。其次,對教師的學識水平提出了挑戰。課程思政要求教師的具備較高學識水平,不僅要對國際貿易專業知識有著深入的鉆研和理解,可以探尋專業知識背后的思政內涵,同時也要具備一定的思想政治理論功底,才能將思政內容講好、講透。最后,對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出了挑戰。教學能力是增近教師與學生關系的紐帶,是提升育人效果的保障,只有具備高超的教學能力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才能做到思政教育“潤物無聲”,才能在思政教育中使學生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2.4 對教學評價體系的挑戰

課程思政改革的落腳點是“立德樹人”,教學效果是衡量課程思政改革成功與否的重要標準。雖然課程思政改革在不斷的推進,但改革效果如何,是否實現了思政育人目標,卻無法準確度量。只有建立和完善思政教學評價體系和反饋機制才能不斷總結經驗、尋找問題,才能有針對性的對課程思政改革和思政教學進行持續的改進。

3 《國際貿易學》課程思政的實現路徑

《國際貿易學》課程在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課程體系中起著關鍵的承上啟下的作用,在課程中融入思政教育不僅是高等教育“立德樹人”的要求,也可以為后續課程學習奠定思政基礎。因此,結合安徽科技學院《國際貿易學》的課程思政改革實踐,對課程思政融入專業課程中的實現路徑進行必要的探索。

3.1 深度挖掘課程思政內容

充分挖掘《國際貿易學》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內涵,實現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的有機結合,是“課程思政”建設需要研究的根本課題,它關系到思想政治教育在多大程度上能取得預期的效果。一方面在思政教育內容提煉中要結合專業知識,起到“潤物無聲”的教育效果,另一方面也要突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起到價值引領的作用[5]。以安徽科技學院《國際貿易學》課程為例,思政內容提煉如下表:

表1 《國際貿易學》思政教學內容

3.2 深化思政育人理念

課程思政不僅僅是教師的事情,而是一個系統性的工程,需要學校的高度重視和推動以及各職能部門的配合與支持。因此,包括教師在內的全體教育工作者都應樹立思政育人理念,才能在教育中實現“價值引領、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的人才培養目標。學校層面要響應國家號召,積極推動課程思政建設與改革,并給予制度保障和資源支持,各職能部門也應該積極落實學校政策與方針,建立健全課程思政保障體系如人才培養方案和大綱的修訂、課程思政建設的統籌規劃及課程思政教學評價體系的完善等[6]。專業教師也要本著“立德樹人”的宗旨,深化思政育人意識,提高個人思政素質,增強思政教學能力。只有學校、職能部門和專業課程教師全體聯動,共同推動思政課程建設,才能將思政育人落到實處,取得實效。

3.3 提升專業教師思政育人能力

《國際貿易學》教師是課程思政建設的主要實施者,是能否取得良好的思政育人效果的關鍵環節。對外貿易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帶動就業近1.8 億人,因此,專業教師要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不斷提高思政育人能力,提高思政教學效果,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培養涉外人才。首先要強化思想政治學習,不斷提高思政素養。個人自學及院部、系室及課程組的政治理論學習不能形式化、敷衍化,要讀經典、學原文、悟原理,將理論學懂學透。同時,也要在政治理論學習中與專業教育和人才培養結合起來,才能將價值引領與知識傳授更好的結合起來,不斷提高教師的思政育人能力。由于《國際貿易學》內容常涉及到國內外時事政治,更需要專業教師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有著系統而深刻的理解,才能站穩政治立場,堅定“四個自信”,保持正確的價值引領方向。其次,要加強專業知識的學習與鉆研,不斷提高學識水平。專業知識是思政元素的載體,只有對專業相關知識進行廣泛的涉獵和深入的理解,才能深度挖掘專業知識中隱藏的思政元素,增強思政內涵的解釋力和說服力。

3.4 不斷更新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

《國際貿易學》的教材因出版周期原因,在教學內容上具有一定滯后性,因此在教學內容上要不斷更新,使思政教學內容更貼近國際貿易現實與中國對外貿易發展實際,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在教學方法上注重建立以“以學生為核心”的教學模式,采用引導式、討論式、翻轉課堂等教學方法引導學生自發對思政教學知識點進行分析,并得出正確的結論,將被動的思想灌輸變成學生主動學習,提高思政教育的實效性,充分發揮課堂對學生的價值引領作用。

3.5 建立健全思政教學的評價與反饋體系

首先,應將思政教學效果作為一項重要考核內容納入教師評價體系當中。以安徽科技學院為例,教學督導聽課全員覆蓋,將思政教學內容作為一項重要評價指標,對教師教學進行考核,并將問題對教師進行反饋,以促進教師思政教學能力提升。其次,通過組織學生課堂討論、課下談話、問卷調查等方式,調查學生對思政教學的滿意度及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根據反饋不斷改進。最后,由于《國際貿易學》課程內容的性質,蘊含思政內容較多,可以將思政內容與專業知識相結合納入學生考核,從考核結果中分析思政教學的效果。

4 結語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綜合國力的不斷攀升,對世界的影響也日益增大,“一帶一路”倡議的順利推進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與實踐使中國在國際社會中正日益發揮出重要的作用。因此,更需要明辨是非,堅定“四個自信”的合格的涉外人才。所以《國際貿易學》課程思政改革不僅是實現“立德樹人”目標的要求,也是適應中國日益崛起的現實需要。依托于中國經貿發展的現實,把握正確的價值尺度,聚焦育人價值本源,加強思政教育改革,才能培養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猜你喜歡
專業知識國際貿易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維審視
育人鑄魂守初心 賡續前行譜新篇
你應該知道的國際貿易
警惕國際貿易欺詐
點揚國際貿易(上海)有限公司
傳播專業知識,啟迪成長智慧
2015年《國際貿易》月刊總目錄
軟件技術專業知識地圖的應用研究
如何判斷你的老板是個“精神病”
“珠”育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