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媒體環境下傳播語言藝術的流變與重構

2023-11-13 21:52諶婷
媒體融合新觀察 2023年5期
關鍵詞:傳統媒體用戶語言

摘要

媒體是傳遞語言和符號意義的承載物,但不同的媒體所運用的傳播技巧和手段也不同,記錄的語言也因媒體本身的特點和所傳播的受眾對象的不同而有所差別。媒體語言本身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夠成為時代的符號標識,這種符號標識反映出時代的語言藝術,更彰顯出它本身的創新性能力與轉化傳播。

關鍵詞

新媒體環境 語言藝術 創新傳播

媒體語言是一種獨立的語言系統,因為相對于其他的語言習慣,“媒體語言存在有自身獨特規律和完整系統,有獨特的運用習慣和表達方式?!盵1]在傳統的書信手段之中,語言往往寄托著一定的情感和溝通需求,能夠通過有限的符號來傳遞信息,而在紙媒時代,媒體語言則傾向于新聞信息或者公共言論,其追求真實、客觀、即時的標準,往往是經過輸出者認真思考和編寫后的結果;廣播媒體的語言則突出聲音效用,通過諸如“火星人入侵地球”等音效帶來一定的擬真效果;電視媒體則綜合運用視頻等,形成三維的接收體系。如今我們所處的媒體環境更是將上述多種媒體形式融合后的新媒體生態,“新媒體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在信息技術不斷成熟的條件下,以電視、計算機和手機等為平臺,通過網絡向用戶傳遞視頻、音頻、圖片、文字等信息,以實現遠程化、交互式、擴散式傳播的一種傳播形式?!盵2]這種依托于數字技術誕生的媒體形式具有碎片化、開放性、多元性等特點,使媒體語言更能夠為多數人所掌控,反映更多人的意志,在媒體語言上直接體現為更“接地氣”,符合大眾文化的口味,因而受到大眾的歡迎與追捧,但對這類流行語言片面盲目的追捧,也值得我們反思。

在新媒體時代,大眾在語言使用上也更加傾向于情感、視覺和體驗,因而情感、視覺的語言體驗,主要由于短視頻與急速的時代節奏,這類特點也直接影響未來新媒體上應該如何運用語言來實現有效引導,防止出現“標題黨”“污化”等語言障礙,從而實現新媒介語言的創新傳播。

一、流變:新媒體環境中語言藝術的概念轉換

媒體語言的流變與社會生活的發展變化是不可分離的關系,新媒體環境既改變了信息內容的承載方式和表現形態,同時也反映著其背后社會生活方式的改變和社會生產方式的進步,如今的媒體語言,也更加社會性和多元化。所謂社會性,是因為新媒體的使用范圍來源于蕓蕓眾生,自媒體進入千家萬戶,并表現千家萬戶的喜怒哀樂與悲歡離合,大眾用于媒介使用權與傳播權,并把鮮活的社會現象用自媒體表現出來。所謂的多元化,這是因為自媒體的多層次化與圈層化,不同的性別、年齡、地域以及趣緣等因素深度影響傳播內容與審美方向,因而表現出語言多元化與價值多樣化的特征。

(一)情感:寓意傳播到共情傳播。

語言本身是通過符號來承載一定的語用意義,能夠通過共通的文字組成結構、語音發聲方式、相似文化背景來實現雙方的平等交流,因為語言本質上是通過表意來進行傳播。傳統媒體時代,語言的使用主要體現在面對面交流、文字交流、廣播、電視、電報等交流方式。在文字交流中,印刷傳播本質即為了傳遞信息而存在,盡管在新聞制作過程中,能夠通過新聞人物、新聞語言、新聞要素的編排和運用,進而來實現某種價值觀和世界觀的傳遞,但其本質上仍然是為了能夠在有限的排版空間和遣詞造句中呈現出更多的信息內容來,其主要目的還是“寓意傳播”。但在新媒體環境之中,每個人都可以依托于互聯網進行意見表達,任何意見都有可能在一瞬間觸及大多數人群的敏感點而成為熱搜,這類網絡語言往往也正因為能夠一定程度上反映當下人群的流行性心態或者社會性情緒,才能夠觸及人群心理,而形成大規模的轉發和點贊。因此,新媒體環境中的媒體語言也更加傾向于反映用戶的個人情緒、群體感受、精神變動和集體焦慮等,或者是正面的對于未來的期盼和新生活的追求等。誠如學者吳飛所言:“世界上最悲哀的事情莫過于,人類創造了語言符號,意在溝通你我,但這種創造物反而成為一條籠罩著迷霧的河流,你在這邊,他在那邊。有沒有可能搭建一座橋梁,讓河流兩邊的人走近彼此?共情就是這樣一座橋梁?!盵3]這類群體情緒的存在使媒體語言承載了兼具語義和情感的雙重功能,例如“內卷”既是一種反映競爭激烈的社會現狀,也體現了社會個體的焦慮心理,而“YYDS”等網絡用語也通過簡潔的形式能夠反映或敬佩、或無以反駁等社會情緒,這些媒體語言既是形式上的多變,也是情感上的寄予。

(二)視覺:理性傳播到趣味傳播。

語言在狹義上可以單指文字,但其廣泛意義可以包括文字、圖片、視頻等多種形式。在傳統媒體時代,語言的作用往往更多體現在文字上。在人際交流中,口頭語言使個體能夠基于一對一的現實交流而主動思考;在書信交流中,個體的溝通利用書信文字寫作深思熟慮后的表達;在報紙印刷中,利用存在影響力進行一定意義的意識引導,是無數作者仔細“排兵布陣”后的藝術結晶;在廣播電視傳播中,其它語言形式的運用,也是廣播電視臺精心制作的結果,其中迸發更多的是理性色彩,傳遞更多是生產者通過思考、總結、建構之后形成的語言意義,在趣味性與生動性中更加強調共情性。新媒體時代是一個注意力稀缺的時代,信息內容儲存的爆炸式增長使用戶面前充滿著各種各樣的信息,在量上基本能夠滿足用戶所有的信息需求,甚至超過用戶的信息接收承載能力。無論是出于獲取更多盈利成本,還是出于收獲自我確認的滿足感,亦或是放大自身信息的影響力,都需要能夠通過某種特有的方式來承載原有語言內容,吸引用戶點擊進入進行閱讀。而在快速瀏覽和碎片分化的新媒體時代,用戶的注意力在快速轉變,且接受信息時的無成本,讓語言本身的吸引力一定程度上造成淡化趨勢。在短時間內,能夠通過吸引人的語言詞句構造,或者敏感詞句的組成方式,便成為語言符號生產者所采取的主要方式。這在本質上就是放大了語言本身的趣味性,或者突出情景意義的惡俗性、敏感性、負面性等,這本質上都是語言文字本身的理性被弱化。新媒體環境中的視頻語言、圖片語言、動態語言等都成為語言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文字、圖片、聲音、角色等要素的組合,使語言給用戶帶來一定的視覺沖擊,而利用碎片化時間通過移動設備隨意瀏覽的用戶,也極易被這類組合體吸引,從理性思考到趣味傳播,重視視覺的轉變和聲音的刺激,都使得語言本身變得更加活潑和多樣化。

(三)體驗:互動傳播到共時傳播。

寓情傳播強調的是語言藝術的內容,而趣味傳播傾向于語言藝術的形式,在內容與形式共同組成語言本身的存在后,在傳播過程中也會形成一定的語言生態。只有生產者和接收者處于共同的傳播路徑和傳播空間中才能形成語言藝術的正確解讀。傳統媒體時代,語言傳播在正常的交流場景下體現為互動傳播,即通過說話雙方的相互表達與停頓中形成對等意義的理解,往往具有一定的單向性,即一對一傳播和一對多的傳播情景。在一對一傳播中,是對話雙方之間的互相表達和接收,而一對多傳播,也更多是單向輸出。盡管在現實場景中存在一定的反饋和互動,形成多方交流,但由于語言溝通雙方存在的不平等性,僅僅能夠在線形上形成互動。新媒體通過鏈接傳播的方式,將處在不同物理空間的個體通過網狀結構聯合起來,在同一時間下形成多對多的溝通,將語言溝通和個體的生物存在一定意義上分離,即現實空間中的獨立存在,卻能夠在新媒體環境下體驗到共同的存在。新媒體環境下的體驗還體現在共時傳播,主要體現在“彈幕”語言上,在收聽收看流媒體之時,即使收聽收看時間不同的用戶也能夠在流媒體播放的同一時段形成交流,一定意義上時間概念被空間化,以流媒體播放的時間段為時間節點,而以該時間節點下發表言論的用戶集合為空間點,共時傳播通過語言符號的共存來達成一種虛擬的“在場”假象,從而給用戶帶來一種語言意義上的體驗感。共在傳播和共時傳播從時間概念和空間概念上重塑了語言的互動傳播環境,建構成為一種獨屬于新媒體環境下的語言生態,這種生態也在傳播過程中帶來語言藝術的變革。

二、重構:新媒體環境下語言創新的傳播本質

如今,網絡語言因其活潑、幽默、隨意很快被網民接納,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中自然存在,并已很快地流入報刊、廣播、電視等媒體中,“如果對網絡語言不加鑒別,全盤接受,就會影響媒體語言的健康發展和語言文字的社會運用?!盵4]媒體語言本身的流變并無好壞之分,關鍵在于如何重構其形成的語言生態,傳統主流媒體在新媒體環境中更需要承擔起重塑規范的職責,讓語言在表達情感和呈現趣味的同時也能夠健康發展,并推動大眾的語言水平與文化修養。

(一)再構規則中遵循語言的本質規律。

語言本質的規律,在于其能夠通過簡潔的符號來傳達某種意義,其中存在著大家所共同認定的語言規則、語言禮儀和語言方法。在印刷時代,由于文字成本的高昂和時間成本的付出,同時在傳播中也遵循著一定的線條質感,追求理性和秩序,因此往往追求能夠通過規范性、文明性的語言表達更加全面、完整的語義。由于新媒體時代無限制的內部存儲空間,以及多種多樣的語言存在形式,語言的輸出成本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人們可以在不經意間,手指輕輕一動,就可以達成輸出想法的目的。一方面,由于這種輸出的天然匿名性和易得性,導致網絡語言很少具有理性思維;另一方面,也由于注意力成本的稀缺,趣味性成為網絡語言吸引“眼球”的一大噱頭。因此,更多背離主流文化的語言充斥網絡,解構了語言環境中的本有規則。但是我們仍然能夠看到的是,盡管趣味性一定程度上成為網絡語言的主導,更加傾向于通過情感共鳴、文化認同、身份識別等來重構語言,但本質上社會語言的需求仍然沒有變化。網絡世界中也急需再構規則來維持認知世界的平衡。因此,更需要將新媒體環境中一定程度上能夠代表民眾輿情的媒體語言納入社會秩序之中來,認識到其背后反映的社會問題和積聚矛盾,社會主流媒體也將其從情緒語言中剝離出來,認知到反映的本質性社會事件,從而將網絡語言進行藝術性的表達,再次構建正能量的熱議傳播,才能夠真正重新掌握媒體語言的主導權。

(二)平等權利中深化語言的網絡特色。

新媒體通過低成本的接入門檻,能夠讓每一個體都通過終端實現登錄,同時其匿名性的色彩又能夠讓每一個互聯網個體在新媒體上以不同于現實世界中的新身份達成交流,使新媒體的虛擬身份得以成功塑造?;ヂ摼W具有著傳統媒體不同的色彩。在新媒體上,由于用戶被動忽略了其背后的群體文化和社會階層,往往以一種分散態勢呈現在互聯網上,為了能夠更好地抓取用戶,媒體就要適應大眾化的口吻和語言,從而實現多方的雙向溝通。因此,傳統媒體需要根據內容融合轉化新媒體語言來吸引媒體受眾,提升信息傳輸效率,實現有效傳播,“帶動自身轉型升級,更好應對新時代發展帶來的沖擊和挑戰?!盵5]傳統媒體在過去往往會更受自身地位和影響力的羈絆,而通過嚴謹、邏輯性的語言來播發新聞。在新媒體環境下,無數自媒體的存在通過網絡化語言的運用,吸引更多普通用戶進行閱讀,分散了本來屬于傳統媒體的注意力。同時,新媒體環境中低廉的信息復制成本也讓權威媒體的獨家新聞化為泡影。這就需要傳統媒體能夠一方面既利用好自身的獨特地位,采集更多具有重要影響力和人間溫度的新聞,以專業化的運作手段進行制作;另一方面能夠學會運用互聯網絡,運用更多的網絡化語言,以更多樣的語言風格來承載高質量的新聞內容。在北京冬奧會期間,《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便在權威新聞發布的同時,以平民化和趣味性的網絡語言為標題,《翊鳴驚人!決賽加油!》《冬奧會以來,我大概吃了200個餃子》等便很好地通過趣味化語言和簡短化策略適應了網絡環境,從而引發讀者的好奇心。

(三)技術賦能中建構語言的傳播生態。

在新媒體之中,體現了其對于趣味性和娛樂性的追捧,但趣味性主要是體現自媒體的視頻與互動交流,而娛樂性則是體現在一切事物都去解構化與娛樂化,缺乏理性與邏輯根據,一些“標題黨”和“污化”語言出現在了用戶的視野之中。雖然,我們不可否認這些語言片段在一定意義上真切反映了人民群眾對于部分文化的需求,但如果在傳播生態中以這些媒體語言為主導,顯然容易出現網絡世界的無序化,影響到所有網民對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正確認知。學者丹尼斯所言:“語言由符號組成,符號就是一個單詞,一個行為,或者一個事物,其能夠在一個設定的語言群體之中‘代表和引起已經定型的內在的意義?!盵6]新媒體也正因為其語言進入門檻的幾乎不存在,也會對孩童群體產生認知影響。因此,媒體語言的生態建構,既需要傳統媒體自身發力,更需要法律、平臺等做好監管。傳統主流媒體本身就具有著一定的地位優勢和資源優勢,也能夠利用自身的功能與更多的文化資源、旅游資源、專家資源、近地資源等進行整合,承擔自身的責任,從而以帶有權威性色彩的語言給用戶以強有力的引導,讓用戶能夠通過這些主流媒體認知到正確的信息和判斷。同時,傳統主流媒體也可以擴大自身制作的媒體語言影響力,例如與更多的社交平臺合作,如微博、抖音、微信、快手、小紅書等平臺型媒體,通過引流或者人工算法,讓主流的公共性質內容進入到用戶的視野之中,從而形成媒體語言的強勢引導。除此之外,法律和平臺本身也能夠設置一定的標簽檢索,例如通過關鍵詞識別機制等,讓更多不利于引導用戶健康向上的媒體語言被攔截在網絡空間之外。通過多方合力,主流媒體的強勢引導、自媒體的創新探索、平臺和相關制度的積極維護,建構起既保障用戶言論自由權和知曉權,同時也維護新媒體世界秩序的傳播生態。

結語

盡管新媒體語言與傳統媒體時代產生了較大的意義差異,而且這樣的差異不是在縮小間距,而是有擴大趨勢。我們既要緊跟新媒體的語言規律,也要尊重傳統的語言規范,如同唐詩宋詞的語言藝術,依舊是我們語言學習的經典啟蒙,甚至成年之后還要繼續去吟誦這些經典,進而把唐詩宋詞的語言藝術內化于心。

當然,我們不用刻意去隔離傳統語言與新媒體語言的差異性,相反我們應繼承吸收優秀傳統文化并進行創造性轉化,我們仍然要認識到其本質仍然是社會現實的鮮活反映,“語言學與網絡媒體、特別是新媒體的關系,本質上是語言學與網絡時代的關系?!盵7]面對新媒體語言的巨大變革,一方面既要能夠肯定其靈活性、創新性和時代性,其靈活性主要是體現一個符號、一個動作、一個表情,其創新性是這些符號、動作與表情即意義創新,其時代性是網絡技術所帶來的革命性巨變,能夠給傳統媒體時代的媒體語言帶來活力,也適應了新媒體移動終端的閱讀要求;另一方面也要認識到背后情緒語言反映的社會問題,從而進一步地利用主流媒體的影響力進行帶頭示范和引領規范,從而建構語言傳播的創新生態。

參考文獻:

[1]姚喜雙.加強媒體語言研究——需要解決的幾個問題[J].語言文字應用,2005(3):43-45.

[2]秦珅.媒介融合背景下傳統媒體傳播形態創新研究[D].鄭州:河南大學,2007:56.

[3]吳飛.共情傳播的理論基礎與實踐路徑探索[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9(5):73.

[4]姚喜雙.張艷霜.媒體語言發展芻議[J]. 語言文字應用,2010(1):2-10.

[5](澳)埃弗里特·丹尼斯.數字時代的媒介連接傳播、社會和文化[M].傅玉輝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9:9.

[6]戴騁.新媒體時代中視頻傳播的動因、特征及路徑[J].中國傳媒科技,2022(7):7-10.

[7]李宇明.語言技術對語言生活及社會發展的影響[J].中國社會科學,2017(2):145-158.

作者信息:諶婷,興義民族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副教授。

猜你喜歡
傳統媒體用戶語言
語言是刀
讓語言描寫搖曳多姿
傳統媒體為什么要包裝自己的“網紅”
關注用戶
累積動態分析下的同聲傳譯語言壓縮
傳統媒體在新形勢下如何實現突圍
五問傳統媒體:你以為熬過寒冬就是春天嗎?
關注用戶
關注用戶
我有我語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