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詩文教學中培養學生文化自信的思考

2023-11-17 13:34顏懋祺
小學教學參考(語文) 2023年9期
關鍵詞:古詩文教學評價體系教學情境

顏懋祺

[摘 要]古詩文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這為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創造了有利條件。在教學統編語文教材的古詩文時,教師要理解教材編者的意圖,深度挖掘教材文本的教育價值,對古詩文蘊含的優秀文化進行分析;同時,通過加強課內外聯結、創設教學情境、完善評價體系等方面引導學生深度學習體驗,理解古詩文的豐富內涵,從而使學生受到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感染,樹立文化自信,獲得語文核心素養的提高。

[關鍵詞]古詩文教學;文化自信;教學情境;評價體系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23)25-0017-03

文化既是國家和民族發展的動力源泉,也體現民族的價值取向與精神面貌?!拔幕孕拧笔钦Z文核心素養的重要內容之一?!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指出:“文化自信是指學生認同中華文化,對中華文化的生命力有堅定的信心?!痹谡Z文教學中,只有以中華優秀文化為載體,引導學生進行學習探究、感悟體驗,才能使學生對中華優秀文化產生發自內心的認同感。從這一角度來看,在古詩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為此,在古詩文教學中教師應探尋培養學生文化自信的路徑,充分發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價值。

一、古詩文中蘊含的教育價值

底蘊深厚的中華民族優秀文化,詮釋了中華民族獨有的智慧與精神追求,體現了中華民族的道德觀念、價值取向、人生追求等多方面內容。要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素養,就要對古詩文中蘊含的優秀文化內涵進行分析,為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提供落腳點。

(一)憂國憂民的家國情懷

家國情懷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品質,貫穿中華民族發展的歷史進程。家國情懷是一種思想品質,是文人墨客創作的源頭活水。從先秦到近代,在悠悠歷史長河中古人給我們留下了數不勝數的體現家國情懷的古詩文。這些古詩文滋養了一代又代人,使家國情懷熔鑄成中華民族的靈魂,成為個人終身發展的必備品質。統編小學語文教材的不少古詩文都體現了作者的家國情懷。具體對這些古詩文進行分析,發現它們具有以下兩個方面的內容。

1.對民族命運和百姓生活的關心、擔憂。古代文人墨客在面臨國家四分五裂、百姓民不聊生的社會慘狀時,在詩中都體現了對民族命運和百姓生活的關心、擔憂。例如,統編語文教材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示兒》中“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己亥雜詩》中的“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等詩句,都表達作者對民族命運的關心。除此之外,還有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王昌齡的《從軍行》、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等一些古詩,都表達了作者的家國情懷。正是這種對國家的赤誠之心,在面臨種種困境時的堅定信仰,他們才不斷追求光明。

2.對祖國河山、自然風光的熱愛和贊美。華夏大地幅員遼闊、風景秀美,有數不勝數的山水風光與美景勝地。在面對大好河山時,文人墨客往往會迸發出創作靈感,通過創作表達自己思想,體現對祖國河山的熱愛之情。統編語文教材中的古詩文,有不少贊美大好河山的作品,如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中劉禹錫的《望洞庭》、李白的《望天門山》、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后雨》等詩歌,都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

(二)思鄉懷友的至愛之情

在古時候,由于求學、仕途或戰亂等客觀因素影響,文人墨客經常被迫與親人、好友分別,背井離鄉幾十載。中華民族向來重視親情與友情,無論身處何地,親人和朋友都是人們的牽掛。因此,思親懷友一直以來都是古詩文中經久不衰的主題。

在背井離鄉的日子里,無論是仕途的不順還是學業的艱難,文人墨客的內心都充滿感慨,并觸景生情,通過詩文表達自己的思鄉之情。例如,統編語文教材一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李白的《靜夜思》一詩,抒發了作者對故鄉親人的深沉思念。另外,統編語文教材五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楓橋夜泊》《長相思》等詩歌也表達相同的情感。這類古詩表達對親人的無限思念之情。

古時候的文人墨客除了親人的陪伴,相處時間最長的便是志同道合的好友。例如,統編語文教材二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一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日積月累”中的《贈汪倫》都表達了對朋友的勸勉、關心和祝福。文人墨客通過詩歌表達了真摯的友情。

(三)積極進取的人格修養

中華民族在悠悠歷史長河中逐漸形成了眾多優秀品質,其中積極進取、剛正不阿的人格修養是最重要的方面之一,是每一位中華兒女的畢生追求。文人墨客常常通過古詩文表達自己的志向。在教學古詩文時,教師既要引導學生理解語言表達的藝術,又要讓學生感受古詩文的人文內涵及價值取向,促進學生人格修養與道德觀念的形成與發展。

統編小學語文教材選編了不少反映人格修養的古詩文,其中既有如青竹一般的進取,也有如梅花一般的堅貞。例如,六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石灰吟》《竹石》等古詩,體現了作者人生理想、人生態度。他們積極進取的人格修養,成為無數中華兒女對理想的終身追求。

(四)探尋真知的人生哲理

探尋事物的真理、追求更高層次的認知是無數文人墨客的追求。只有在格物致知的基礎上,才能實現他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目標。因此,文人墨客在創作時表達自己的認知,體現自身追求真理的態度。例如,統編語文教材四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鐵杵成針》這一篇小古文,向學生傳遞了持之以恒、水滴石穿的精神。不同的古詩文所表達的人生哲理各不相同,但都有助于學生理性思維的形成和發展,能培養學生求真務實、積極進取、持之以恒的品質。

(五)天人合一的和諧思想

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協調發展的思想一直是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追求。統編小學語文教材所選編的古詩文中不乏對自然事物和生活的描寫,體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麗畫面。天人合一、物我交融的思想經過歷代相傳,逐漸成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教材中的山水詩、田園詩以及狀物詩,都是詩人借助對自然景物的描寫抒發自身的情感,體現了作者對美好、和諧生活的向往之情。

二、在古詩文教學培養學生文化自信策略

(一)深挖傳統文化元素,發揮古詩文育人價值

要通過古詩文教學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就要對古詩文蘊含的豐富內涵進行發掘。一方面,教師應精準把握古詩文的內在結構。古詩文都是在特定的社會背景下創作的,在文化系統、符號表征、邏輯形式三個方面均有不同的特征。文化系統是古詩文的精髓,是隱藏于文字背后的精華;符號表征是古詩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古詩文描繪事物、表達情感及思想的手段;邏輯形式是作者創作的思路與方法,體現了作者對文字符號的運用及表達的思路、方法,如情感抒發、章法布局、語言錘煉、意象創造等。教師只有精準把握古詩文的構成要素,才能為學生呈現出適合的教學內容。另一方面,教師應理解各類古詩文的寫作特色,根據它們不同的體裁與題材進行針對性的分析。不同的古詩文所反映的內容、表達的情感均有不同:有的傾訴人生悲歡,有的感慨民生多艱,有的抒發家國情懷……不同的古詩文類型,教學的側重點會有所差異,學生獲得的知識、能力也各不相同。教師應理解不同題材、類型的古詩文,選取相匹配的教學方法,確保教學的合理性、有效性,以有效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

(二)加強課堂內外聯結,豐富古詩文教學內容

我國歷史悠久,優秀的古詩文作品眾多,然而教材的篇幅有限,不可能將古詩文所有的優秀作品全部收錄其中??梢哉f,教材所選編的古詩文具有代表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底蘊深厚、內涵豐富,僅通過課內古詩文的學習,難以保障學生對傳統文化理解的深度和廣度。因此,教師應拓寬視野,注重對課外資源的開發及課內外資源的整合,以發展學生的文化素養。

統編小學語文教材選編的古詩文較為零散,教師應從文體、題材、體裁的維度將教材的古詩文進行分類、整合、拓展,以專題的形式開展古詩文教學。例如,教學統編語文教材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元日》《清明》《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三首詩時,教師將它們進行整合,并拓展了唐代林杰的《乞巧》、唐代殷堯藩的《端午日》等,進行“傳統節日”的主題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使學生掌握生字、生詞等知識,還引導學生理解、體會古詩包含的傳統節日習俗及詩人表達的情感。此外,教師還根據上述節日為學生設計、組織開展課外活動。如在清明節前后,教師將清明節的由來、習俗及描寫清明節的古詩文作為拓展內容。如果條件允許,教師還可組織學生進行烈士陵園的祭掃活動,使學生深刻感受古詩文蘊含的文化。這樣,在課內外聯結中,使學生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有效培養了學生的文化素養。

(三)創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沉浸式學習

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要思考方式,善于通過對事物表象的簡單觀察進行認知。而古詩文蘊含的文化及內涵需要透過表象進行分析,導致學生感知、理解存在一定難度。因此,教師要創設教學情境,將知識進行還原,使學生在具象化、表征化的學習中感受、理解知識,實現掌握知識的目標。

例如,教學統編語文教材四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夏日絕句》一詩時,教師可通過多媒體播放垓下之戰時項羽不肯坐船逃走的影視片段,使學生能夠直觀地了解項羽英勇無畏的品格,進而理解作者對項羽的贊美。在學生掌握生字、新詞并了解古詩內容后,教師將學生分為多個小組,并創設“霸王別姬”的情境,要求各小組合作對古詩內容進行想象,編演課本劇。在表演中,小組成員分別扮演不同角色,有扮演虞姬、項羽、船家等角色的,也有扮演漢軍的;教師則充當“氣氛組”,為學生播放背景音樂,使學生沉浸在情境中。在表演中,學生對古詩的內容產生更深入的理解,與人物產生情感共鳴。在學生表演后,教師鼓勵學生誦讀這首詩,感悟詩歌的思想與情感。在抑揚頓挫的誦讀中,學生能夠深刻領會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嘆作者精妙的表達技巧,體會到古詩的文化魅力。

(四)關注學生文化品質,完善教學評價體系

在古詩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樹立學生的文化自信,應充分關注學生的文化認同、文化價值觀、文化態度等品質。教學評價是提高學生文化品質的重要途徑。為此,教師應完善現有的古詩文教學評價體系,可從轉變教學觀念、建立多元化評價方式兩個維度入手對學生進行評價。

在古詩文教學中,評價的內容不僅包括學生掌握的知識水平,還包括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現出來的文化認同、文化價值觀與文化態度等,同時還要評價學生是否用優秀文化來完善、提升、發展自己等。因為學生的文化品質難以通過書面測試反映出來,因此教師要樹立科學的評價觀念,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幫助學生樹立文化自信。

例如,在教學《鐵杵成針》一文時,教師可鼓勵學生對課文在當今時代的意義進行討論,并根據學生的表現判斷他的文化價值觀與文化態度。對文化價值觀的認識與文化態度存在偏差的學生,教師應結合具體案例進行引導,使學生在由淺入深的思考和感悟中樹立正確的文化價值觀,并端正對文化的態度。此外,教師還可在班級中開展辯論、讀書交流等活動,并鼓勵學生互相評價,使學生參與到評價過程中,成為評價的主體。這樣,加強對學生文化認知能力的培養,不僅使學生對古詩文產生更全面、深刻的認知,還使學生以正確的價值觀判斷和甄別網絡及生活中的各種現象、言論,從而堅定文化自信,避免受到錯誤的言論或思想的影響。

總之,古詩文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在教學中,教師應樹立學生的文化自信,以優秀文化來熏陶、感染、培養學生,使學生愛上古詩文,自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而獲得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升。

[ 參 考 文 獻 ]

[1] 曲青亞.堅定文化自信,開闊學生視野:以統編小學語文古詩文教學為例[J].江西教育,2022(31):17-20.

[2] 吳春梅.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古詩詞教學增強學生文化自信策略研究[J].數碼設計(下),2020,9(4):152.

[3] 張蘇.文化自信視角下小學語文古詩詞有效教學策略[J].考試周刊,2019(41):18-19.

[4] 陳薇.部編版“文化自信”角度下的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研究[J].中學生作文指導,2021(5):1.

[5] 高云霞.文化自信在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的培養研究[J].好日子,2022(19):127-129.

(責編 韋 雄)

猜你喜歡
古詩文教學評價體系教學情境
古詩文教學對培養人文素養的思考
如何培養學生在學習古詩文中入情入境
淺論運用多媒體技術進行古詩文教學的利弊
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評價體系研究
信息技術下的小學語文高效教學探究
新課程理念下的物理課堂情境教學模式芻議
小議初中英語如何創設教學情境
從“意會”走向“言傳”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