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 世紀70 年代末高考恢復歷程回顧

2023-11-18 12:44
檔案與建設 2023年10期
關鍵詞:政審高考制度考試

孫 潔

(江蘇省檔案館,江蘇南京,210019)

20世紀70 年代末,隨著“四人幫”的覆滅、政治運動的結束,中國發展方向面臨新的抉擇。如何引導全體民眾轉變思想觀念,迎接即將到來的新變革局勢,需要一個突破口和切入點——恢復高考成為黨領導全國思想解放、撥亂反正的先聲。本文擬從檔案文獻、回憶錄等資料出發,梳理高考恢復前后中共中央決策部署和江蘇地方工作的歷史細節,總結“恢復高考”這一重大決策的深遠影響。

一、 史上獨有的兩次招生會

新中國的高考制度始于1952 年,高校招生實行全國統一命題、一次考試、分批錄取的辦法。1966 年起,高考制度被取消,70 年代初,部分高校開始陸續恢復招生,但規定只“選拔具有二年以上有實踐經驗的優秀工農兵入學”,取消文化考試,實行“自愿報名,群眾推薦,領導批準,學校復審”的辦法。[1]由于錄取學生沒有客觀標準,難以做到公平公正,“走后門”現象嚴重,高校錄取的新生總體文化水平下降,人才培養質量得不到保證。到1 9 7 6 年1 0 月,高考制度被廢除整整十年,國家出現嚴重的人才斷檔。

1977 年5 月24 日,鄧小平在同中央有關同志談話時,首次指出:“實現現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要能上去。發展科學技術,不抓教育不行……必須有知識,有人才”,同時明確“要經過嚴格考試,把最優秀的人集中在重點中學和大學”。[2]鄧小平對人才的重視、對通過考試選拔人才形式的肯定,為后來正式提出恢復高考埋下了伏筆。

1977 年6 月,教育部在太原召開年度招生工作會議。雖然與會人員對現行招生制度有異議,但由于種種原因,會上教育部依舊沒有提及恢復高考事宜,同時相關招考文件也遲遲未下發。[3]緊接著召開的中共十屆三中全會通過決議恢復了鄧小平各項職務,鄧小平自告奮勇,主抓科技和教育。正因如此契機,教育招生工作又出現了新轉機。

在鄧小平的要求下,從8 月4 日起,教育部邀請了30 多位科研人員、教師座談,聽取未來科技及教育工作開展的建議。座談會上很多人都對現行招生制度改革情緒熱烈。據此,鄧小平副總理在科學和教育工作座談會上明確提出,“今年就要下決心恢復從高中畢業生中直接招考學生,不要再搞群眾推薦”[4]。

得到這一消息的各省教育部門是非常振奮的。根據這一精神,教育部于8 月13 日至9 月25日在北京召開該年度第二次全國高校招生工作會議,修正了之前6 月召開的太原會議精神,產生的招生文件在鄧小平的督促下,于10 月5 日經中央政治局討論通過,10月12 日國務院批轉下發,即著名的國發〔1977〕112號文件——《關于1977 年高等學校招生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招生文件”)。新中國成立以來,唯有1977 年召開過兩次高校招生會議,而北京招生會議時間達40 多天之久,也是前所未有。會議日程之長,關鍵在于對過去遺留的諸多歷史問題中共中央尚未有定論,導致很多人對問題認識不清,會上爭議不斷?;謴透呖紗栴}上的曲折,預示著教育層面的革新只是開始,全面改革需要中共中央方針政策的先行指引,進而徹底解放全社會的思想,為未來中國的發展定下主基調。

“招生文件”的核心精神就是恢復以考試成績擇優錄取新生的制度。由于第二次招生會議時間延后,為了保證高考工作的順利進行,“招生文件”規定:“今年招生推遲到第四季度進行,1977 年的新生于明年二月底以前入學。從1978 年起,普通高等學校6 月份開始招生,9月上旬開學”;在程序上更加靈活,為了便于各方開展工作,決定分別由各?。ㄗ灾螀^、直轄市)在各自范圍內統一命題和組織考試,“可結合當地實際情況,作一些具體實施性的規定”。[5]

1977 年10 月21 日,新華社發布通稿,報道了北京招生會議精神和“招生文件”基本內容,《人民日報》同時發表社論《搞好大學招生是全國人民的希望》?;謴透呖嫉南⒁唤浌?,上山下鄉和回鄉知識青年,特別是高三學生紛紛奔走相告,全國形成新的讀書浪潮。1977 年秋,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之前,北京招生會及其招生工作意見成為變革之先聲。

二、 緊鑼密鼓的招考工作

江蘇省在收到“招生文件”后,于11月8日正式下發貫徹執行。經初步統計,江蘇地區高考報名人數多達84萬,所以先行開展初選工作。[6]從11月8日下發文件到第一次高考初選,只有19天時間;12月15日是正式高考,距離初選也只有十來天,緊張程度可以想象。

1977 年10 月21 日《人民日報》頭版社論——《搞好大學招生是全國人民的希望》

除了時間緊、任務重,當時地方上還面臨招生經費不足、招考物資緊缺的困難。比如江蘇缺少印刷試卷的紙張,雖然省教育部門報省計經委的計劃批準通過,但出版局方面回復說當年計劃用紙已用完。最后,經各方努力協調及層層審批,使用了《毛澤東選集》的印制備用紙才得以解決。[7]當時的保密條件不足,試卷印制完成后,為了保證安全不泄密,省教育廳就安排工作人員采取輪流值班的方式現場看守試卷。在派發試卷至各地時,由于運輸條件不足,無法實現專車專送,“各地市里有車就接,沒有汽車坐火車,蘇北有些地方沒有鐵路只能借車運試卷。坐火車的把車廂圍起來,請乘警、列車長、列車員幫助,保護試卷安全”[8]??荚嚱Y束后,閱卷工作被下分到地市進行,有的地方條件非常惡劣,比如淮陰,閱卷老師集中住宿地的床上沒有枕頭,只能用磚頭。最后準備錄取流程時,省教育廳給錄取院校租了一個幼兒師范的倉庫作錄取工作用,倉庫里“一掃地水泥全飛起來,只能一邊打噴嚏一邊看檔案”。[9]即便各種困難紛至沓來,在長時間缺乏組織大規模招生考試經驗的情況下,江蘇各地一點點摸索嘗試,使得工作得以順利開展。

1977 屆高考考生的錄取工作在1978 年1 月開展,正趕上春節,江蘇省教育廳工作人員一直工作至除夕,甚至吃完年夜飯后還要繼續工作。1978 年3 月,根據鄧小平批示,高考進行擴招。江蘇原計劃錄取8000 人,后來擴招至1萬多。當時凡是成績達到要求的,特別是年紀偏大的、老三屆和長期在農村鍛煉的,基本都錄取了,最后一共錄取了2 萬人。[10]這次擴招給成績優秀而因政審等原因落榜的考生帶來了希望。擴招工作一直持續到5 月份,緊接著1978 年高考也拉開了帷幕。

江蘇不僅想方設法完成緊張的招考任務,在具體落實程序中更是敢于先行先試,將“改革”精神發揮到極致,確保最大限度地招納到優秀人才。比如高考中的政審問題,1978年6月國務院批轉教育部《關于1978年高等學校招生工作的意見》[11],指出雖然1977年招生文件中已經強調政審“主要看本人的政治表現”,但在實際執行時,有的地方貫徹“擇優錄取”不到位,政審中存在寧“左”勿右的傾向,使得很多人才囿于“身份”,難以獲得參與高考選拔的機會,這種情況必須加以改變。針對此情況,江蘇積極探索,采取兩個辦法推進工作。一是到了1978年政審標準下發后,及時召開招生政審工作會議,實行“一竿子到底,先讓縣級管政審的同志集中學文件,回去后辦同樣的政審學習班;二是地市對政審不合格的考生進行復查”。這些措施使很多考生得以取得高考錄取資格,他們的命運也由此改變。[12]

1978 年起,高考開始實行全國規范化籌備、統一招考。當年的春節過后,教育部開始緊鑼密鼓召集各方人員編寫考試復習大綱。由于當時全國中等學校教材不統一,部分地區開設課程不齊全,各地區學生水平參差不齊等,編寫大綱工作組主要以大多數地區所用教材和實際教學情況為依據,同時也考慮到高等學校對入學新生的基本要求。大綱的“說明”部分,提醒考生們按照大綱復習時,應把注意力放在鞏固過去所學的基礎知識和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上,不要猜題和死記硬背。[13]

1978 年是高校招生改革后的第一次全國招考,考生有600 萬之眾。命題工作采取全封閉管理,工作地點選在了青島。命題參與者由高校教師、中學教師和中學教研人員組成,南京大學亦有不少學者參與其中,如周勛初參與了語文組,余紹裔參與了外語俄語組,趙俊欣則參與了外語法語組命題。

大綱為考生提供了備考的基本方向,相較于前一年,更加規范合理;再次實行全國統一招考、統一命題,標志著高考制度已全面恢復,并向規范化方向發展,為新時期的人才選拔奠定了基礎。高考程序的逐步完善,表明國家通過統一考試選拔高等人才的制度已成未來大勢,知識分子的春天已然到來。

三、 恢復高考的深遠影響

20 世紀70 年代末,國家百廢待興,恢復教育戰線秩序抓住了“革新”的重要方面,起到了四兩撥千斤的作用?;謴透呖际歉母镩_放的“突破口”,是鄧小平改革開放理論的重要實踐成果,對國家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成就起到關鍵作用,其作用影響不限于當時,更延及當下。

吹響改革的號角。在當時的氛圍下,恢復高考看似只是教育制度層面的問題,實際上卻關系到人們思想觀念的轉變,關系到未來國家發展的道路方向。太原會議的結果說明,高考制度恢復以前,全國人民雖然渴望改變現狀,但依舊顧慮重重,使得“變革”僅存在于部分人的口中,難以取得突破。而在高考恢復之后,改革的氛圍才真正醞釀起來,全國人民的思想得以觸動,為日后胡福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文主要作者)的發聲,乃至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打開了局面。

重迎科學的春天?;謴透呖加兄谌鐣匦律勺鹬刂R和人才的風尚,使得“讀書無用論”被“知識就是力量”所取代,黨和國家倡導的“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得以深入人心。在高考恢復前,帶有濃厚政治意味的“成分”決定個人前途命運,使得諸多人才囿于“歷史問題”而受到排擠,難以充分發揮其聰明才智。20 世紀下半葉是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并引領社會生產力高歌猛進的時代,中國要實現快速趕超,必須依靠人才,特別是科技人才?;謴透呖夹玖酥袊白鹬刂R”“尊重人才”時代的到來,對改革開放新時期的人才選拔方式、培養格局、發展規劃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創造公平的環境。高考,不僅僅是高等學校招生考試,更是社會流動的重要渠道。高考恢復前,除了實行推薦制,1976 年起全國各類高校學生實行“三來三去”,即“農民上大學,畢業后回農村,當農民,掙工分;工人上大學,畢業后回工廠,當工人;學生從哪里來,畢業還回哪里去”。[14]推薦制因為缺乏客觀標準,極易導致不公正,“三來三去”阻礙了人才流動,難以體現公平性,而高考制度通過統一的筆試選拔人才,使得大家能在同一起跑線上競爭,體現了公平正義。特別是高考關于政治審查政策的變動,實現了高等教育戰線的撥亂反正,為日后更深層次的社會改革做了鋪墊。

猜你喜歡
政審高考制度考試
高職院校學生入黨考察政審現狀及改進對策
從“政審”一詞引發議論和擔心談起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
公務員招錄政審為啥要審這些
50年前的高考變革
你考試焦慮嗎?
他山之石:看巴西高考制度如何改革?
準備考試
唐朝科舉制度對當今高考制度改革的啟示
高考制度改革:我們準備好了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