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振興戰略下鄉村文化發展的措施探析

2023-11-19 03:26莊緒娜
農業開發與裝備 2023年9期
關鍵詞:村民建設文化

莊緒娜

(莒南縣委黨校,山東莒南 276600)

0 引言

黨的二十大明確提出,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農民作為推進鄉村振興的主體力量,鄉村發展主體素質是否優質是滿足鄉村全面振興發展的必要基礎。優質的鄉村文化可以為鄉村振興提供創新而持久的精神動力。所以,有效發揮鄉村文化對農民潛移默化的作用,促使其自身素養得到提升,轉變其傳統的思想觀念,激發其主人翁意識,使其主動投入鄉村振興發展中來。文化不但是中華民族的根基,還是百姓的精神家園,2023年是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要求我們保持足夠的戰略定力,在具體的工作中準確識變、主動求變,善抓機遇,積極應對各種挑戰。

1 鄉村振興戰略與鄉村文化發展

1.1 鄉村振興戰略的內涵

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項重大戰略,是新時代推動我國農村發展的重要戰略決策,也是關系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一項歷史性任務。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可以縮小城鄉貧富不均的差距,并且與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相符合。實行鄉村振興戰略,有利于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1]。

1.2 鄉村文化發展

從狹義的角度來看,文化指的是人類精神活動產生的成果,包括藝術、宗教、哲學等。從廣義的角度來看,文化指的是人類創造的一切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總和。加快鄉村文化建設是全面推動鄉村振興的重大舉措,也是鄉村振興發展的現實要求。比如,通過鄉村道德文化建設,有助于培養鄉民高尚的道德情感,提高其道德判斷力,形成講文明、守道德的良好風尚。傳統鄉村相當于一個“熟人圈”,與城市相比較為落后,農民主要以農業生產為基本活動,具備強烈的血親觀念與家族意識,村規民約是改善鄉村內部關系的有效方式。鄉村文化的發展有利于鄉風文明的發展,鄉村振興戰略的整體要求中提出,利用鄉風文明建設有助于提升農民的文化水準,豐富鄉村文化生活,更好地形成文明與健康的社會風氣。

美麗鄉村蘊含著農民的物質與精神生活,整個鄉村富含鄉風文明等意蘊。鄉村不僅具備豐富的歷史文化,也囊括了民俗文化,擁有豐富的道德資源。比如,傳統聚落景觀中的古建筑、特色村巷、牌坊等;非物質文化中的舞蹈、服裝、傳統手工藝、飲食等。農業生產景觀如莒南縣以美麗鄉村為載體,開啟了生態、產業與文化深度融合的特色小鎮發展之路。此外,文化制度是一定社會的基本制度,通常深深地植根于習俗與傳統等社會各種制度當中,在社會化的過程中不斷融入集體與社會的價值觀念,對整個社會的行為起著約束作用,因此,鄉村文化是傳統鄉村治理的精神紐帶及文化基因[2]。

2 鄉村文化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2.1 鄉村文化發展現狀

我國踏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已經多年,在多年的發展歷程中已取得了實質性的突破,盡管如此,但我國的鄉村文化依舊是我國特色文化中的短板,尚待改進。按照其表現形式,農村經濟的發展水平比城市低,甚至還表現出鄉村文化不及城市文化。鄉村文化的不足是鄉村文化發展過程中的一大困境,反作用于鄉村的精神文明,降低了農民對鄉村文化的接受程度。在鄉村文化振興發展期間,強調用鄉村的眼光與概念替代農村,對鄉村文化的概念進行美化,按照長遠發展的目標來看,就是把鄉村視為與城市比肩、并立的地位,提升鄉村文化的自信心與村民的認同感,促使兩者的高度融合。鄉村文化有助于促進經濟發展,然而鄉村文化不能只充當經濟的輔助力量,而應樹立文化自信,把鄉村文化和經濟發展放在一起,方可將鄉村文化的特色完美地展現出來[3]。

2.2 鄉村文化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2.2.1 缺乏完善的鄉村文化基礎設施。文化設施是人們傳播文化與交流文化的平臺。近些年來,即使鄉村文化基礎設施有了一定的發展,但依舊暴露出許多問題。比如,鄉村文化基礎設施單一、數量少、年久失修等問題。并且受城市化發展的影響,部分鄉村文化設施一味地照搬或模仿城市文化設施,喪失了自身特有的風格與鄉村元素,加之鄉村文化設施建設也無法適應各個年齡段村民的需要。尤其是在部分貧困鄉村地區,上述這些問題表現得更加明顯,這是因為與文化問題相比,村民們更加關心經濟問題。文化設施數量極少,具有較低的實用價值,導致鄉村文化基礎設施淪為無人問津的境地。

2.2.2 農民素質普遍偏低。農民身為鄉村文化發展的主體力量,其素質偏低成為制約鄉村振興發展的一大問題。農村是國內勞動力的主要輸出區域,伴隨著農村外出打工數量的不斷增加,暴露出鄉村“空心化”現象,大量鄉村勞動力外流,阻礙了鄉村文化發展步伐。并且,農村地區存在人員流動性大、不注重教育、輟學率高、高學歷人員少等問題。經研究發現,這主要是由于村民受傳統的鄉村中固有的小農意識與重男輕女等思想觀念影響較深,導致大部分村民重物質輕文化[4]。

2.2.3 缺乏完善的鄉村文化建設機制。第一,國內大多數地區還沒有建立相對完善的農民需求表達機制,由于農民是公共服務與文化設施的需求主體,所以農民很難有效參與到決策中去,不能將自身真實的文化需求反映出來,使鄉村文化及文化活動與農民的實際需要相違背,導致文化的供給與村民的實際需求發生脫離的現象,從而浪費文化資源。第二,在供給機制上,鄉村文化發展時期存在多個行政部分,常常會造成文化建設內容繁雜、權責模糊、分類不清等問題。而且鄉村文化發展依舊是一類單純的以政府為主體的“喂食性”建設機制。第三,部分地區的文化建設發展只停留在表面形式,忽略了結果的重要性,這是由于評價機制未能充分發揮出監管效用?,F階段,大部分的評價機制通常只開展一次性評估,卻沒有長期跟蹤文化建設及發展環節,缺少后續的反饋管理。

3 鄉村振興戰略下鄉村文化發展的措施探析

莒南縣位于山東省臨沂市東部,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大縣。從文化沿革來看,莒南縣在革命戰爭年代是沂蒙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光輝燦爛的革命文化,這里有中華抗日第一村——淵子崖、山東省政府誕生地舊址、115師司令部舊址、山東新華書店誕生地、山東省第一個團支部誕生地、莊戶學學校舊址等革命戰爭時期的紅色資源。新中國成立后,這里有高家柳溝“記工識字班”、王家坊前農業生產合作社、厲家寨“愚公移山 改造中國”三個被毛主席親筆批示表揚的先進農業典型。莒南縣人杰地靈、歷史悠久,研究發現,早在舊石器時代就已經有人類在這里繁衍。素有“陶藝之鄉”的美稱,大店鎮薛家窯村是龍山文化的重要遺址之一,歷來以燒制黑陶而聞名。此外,還有莒南花生、綠茶、板栗、石雕石刻、木梳、草柳編、有機藍莓等特色產業。結合縣域實際情況,提出鄉村文化發展的對策建議,意義重大。

3.1 構建鄉村公共文化設施網絡體系

現階段,鄉村文化基礎設施的有效覆蓋可以為實現鄉村文化發展提供一個重要平臺。樹立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共享、共建的理念,充分發揮政府部門的引導作用,落實“增加投入、增強活力、優化服務”的方針,構建鄉村公共文化設施網絡體系。例如,以政府部門為主導,以村民自己設立的文化組織或團體為輔助,同時大力支持外來文化企業與專業文化機構共同研發文化產品。例如,莒南縣具有著名的黑陶特產文化,政府部門可協調上述的各方力量一起設計、生產、制造黑陶工藝設施,在當地宣傳黑陶文化,使公共文化設施發揮出促進鄉村文化發展的作用,并將公共文化設施的集聚性、合理性、覆蓋面廣等特點體現出來,綜合考慮到村民使用的便利性,盡可能地建造自己家門口的公共文化場所。

3.2 加大鄉村教育和資金的投入力度

針對村民文化素質普遍偏低的問題,必須加大鄉村教育和資金的投入力度。第一,在教育上改善鄉村學校的辦學條件,提高教師的福利待遇水平,吸引更多優秀的教師到鄉村任教,從而提高整體教育質量。比如,可積極鼓勵師范類的應屆畢業生積極參加鄉村支教活動,并對當地現有的教師進行培訓,增強其思想意識,打破其思維壁壘,提升其專業化水平。第二,鄉村教育在鄉村文化發展中起著創新與傳承的作用,不僅要注重課本知識的傳授,還要將鄉土氣息、鄉土特色融入教育內容中,形成富有特色的鄉村文化,從而激發未來的鄉村接班人對家鄉的熱愛之情,提高其文化歸屬感與自豪感。第三,對全體村民開展科學文化教育活動,盡管新時期的村民已基本完成了九年義務教育,但其在外務工已久,在多個城市與鄉村之間流轉,部分依然堅守在鄉村的村民由于早期教育的缺陷,依舊處于文盲狀態,具有較低的文化素質。例如,當地可積極組織所有村民開展職業技術教育活動,不但能夠促使其文化素養意識得到增強,還可以提升其接受新知識的能力,學會創業方面的技能,緩解村民就業壓力,進而吸引更多外出打工人員返回鄉村參與鄉村文化發展,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動鄉村振興[5]。

當然,以一人之力促進鄉村振興往往成效較小,因此還需要通過多個渠道來強化鄉村文化建設的投入。國家財政要做到城鄉文化事業經費投入的均等化,確保足夠的經費流進鄉村。此外,還要不斷引進社會組織或機構的資金流入鄉村文化發展當中。比如,發揮政府部門的主導作用,把社會組織與個人挖掘與利用有機結合起來,有效促進鄉村文化產業繁榮發展。同時,還應將鄉村特色優勢發揮出來,強化社會資金的投入,使鄉村文化建設走向市場,滿足更多人的精神文化要求。

3.3 建立健全鄉村文化建設機制

第一,建立健全村民需求表達機制,拓寬多渠道的表達途徑,保證農民表達的有效性、真實性,結合其實際需求建設文化設施,利用村民喜聞樂見的形式進行各種文化活動,調動其文化建設的積極性。第二,劃定基層政府在鄉村文化建設中的基本職能,明晰其權責,將鄉村文化建設的優質服務落到實處,不搞表面建設。并且還要引進社會團體與個人協同治理的新模式,共同治理鄉村文化建設。第三,完善與加強鄉村文化監管機制,基于對地方文化風俗差異的尊重,以及對農民反饋的關注,制定更加規范的考評體系及問責制度,同時設置相應的量化指標,保證該指標的完整性與合理性,使鄉村文化建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為鄉村文化建設提供基礎的法律保障。

3.4 注重城鄉合作、互利共贏

盡管城市發展具有其一定的優勢,可以便利人民的生活,豐富人民的物質,但其不可避免地也存在缺陷。鄉村文化與城市文化相當于兩條并行線,具備農作物生產與土地管理等多項職能。鄉村可為城市提供勞動力、糧食與人口,同時鄉村為城市解決了不小的壓力,支撐著城市的發展。從城市角度來看,城市的發展同樣推動著鄉村的發展,比如以民宿等鄉村文化產業為代表的新興產業,由鄉村逐漸向城市過渡,給鄉村文化注入了城市文化的血液。一方面促進了鄉村文化與經濟發展,在鄉村文化中不斷注入城市發展的元素,和城市文化溝通、交流,形成城鄉文化聯動。另一方面可以促使鄉村文化的特色元素被挖掘出來,使更多的人發現,城市和鄉村兩者并不對立,而是處于均衡發展的態勢,雙方相互促進、互利互惠[6]。

在鄉村文化發展中,鄉村自然景觀的保護必不可少。我們不能被現代科技所困而拋棄原生態的自然環境。例如,很多地方主打鄉村建設和有機蔬菜種植的旅游示范區,廣袤的田野,樹林環保,小鎮特色格局完美彰顯,而且還有效融合了院落、田園、水系、林木等鄉村元素,創建了一個原生態的自然環境,既適宜居住,又適宜旅游。

4 結語

綜上所述,基于鄉村振興戰略下,鄉村文化的發展不僅是機遇也是挑戰。由于鄉村文化發展是實現鄉村生態、經濟與文明多方面發展的不竭動力,也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需要,不僅是衡量現代化質量的關鍵指標,還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必然要求,因此研究鄉村文化發展及其措施對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步伐具有重要意義。對于目前鄉村文化發展過程中的“攔路虎”,應當采取針對性措施,構建鄉村公共文化設施網絡體系、強化鄉村文化教育力度、優化鄉村文化建設機制,注重城鄉互動、互利共贏,以盡快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發展目標,提高鄉村整體經濟社會發展水平。

猜你喜歡
村民建設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定點幫扶讓村民過上美好生活
張存海:帶領村民過上好日子
自貿區建設再出發
能人選出來 村民富起來
誰遠誰近?
基于IUV的4G承載網的模擬建設
《人大建設》伴我成長
保障房建設更快了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