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省地下水專用監測站布設與規劃分析

2023-11-22 07:52茹哲敏
山西水利 2023年7期
關鍵詞:類型區泉域平原區

茹哲敏

(山西省水文水資源勘測總站,山西 太原 030001)

1 地下水監測站現狀

山西省地下水監測站主要分布在全省85 個縣級行政區,重點控制了地下水開發利用程度較高的天陽、大同、忻定、長治、太原、臨汾、運城等盆地,峨嵋臺地和黃河谷地,以及部分水源地和超采區等特殊類型區。山西省現有監測站分布以中部盆地平原區為主,盆地平原區監測站占85%,一般山丘區和巖溶山區占15%。

地下水監測站網,分為基本監測站網和統測站網?;颈O測站網為常規監測,其設站目的是通過對區域不同層位的地下水動態監測,分析地下水動態變化規律。統測站網是為適應各級行政區動態分析需要,同時掌握特定時期地下水空間狀況、補充基本監測站網密度不足而設立的監測站。山西省現有734 處省級監測站和1 700 余處統測站,大多為人工監測的生產井?,F有專用自動監測站1 142 處,其中,水利部門國家站504 處,自然資源部門國家站338 處,水利部門超采區治理站300 處。

山西省通過多年地下水監測站建設和優化調整,形成了現行的地下水監測站網格局。國家站和超采區治理站等地下水專用監測站的建設,提高了信息采集、傳輸和處理的時效性和準確性,但仍存在一些不足。

2 現狀布設問題

山西省生態文明建設持續推進,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考核工作的不斷強化,對地下水監測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與新的要求相比,地下水監測還存在站網覆蓋不全、重點區域站網布設密度不足等問題。

山西省有33 個縣級行政區無專用監測站,為地下水監測空白區。山間小盆地、水源地、生態脆弱區和鹽漬化易發區的專用監測站數量較少,無法滿足監測要求。巖溶水是山西省主要供水水源之一,近年來地下水開采量大幅度增加,部分巖溶大泉流量嚴重衰減甚至斷流,加強巖溶大泉的監測尤為重要。目前部分巖溶泉域為監測空白區,部分泉域監測站數量較少,無法滿足泉域地下水動態特征監測要求。因此,亟需進行地下水專用監測站的布設與規劃。

3 布設與規劃要求

3.1 按行政區布設

在統籌現有專用監測站基礎上,實現以平原區為主的縣,按水文地質單元密度控制進行布設。以山丘區為主的縣,每縣至少布設1 站。當按縣級行政區布設的水位監測站不能滿足管理需求時,應按水文地質單元密度控制進行布設。

3.2 按基本類型區布設

基本類型區應以沿地下水流向為主,垂直地下水流向為輔的規劃布設監測站。結合山西省基本類型區劃分情況,監測站布設密度參照《地下水監測工程技術規范》規定,平原區布設密度應取上限值,山丘區布設密度宜取下限值。具體布設要求如下:

在松散巖類孔隙水分布的平原區,根據地下水開發利用目標含水層位置、地下水流場,沿地下水流向為主與垂直地下水流向為輔相結合布設監測站。山西省平原區主要涉及山間平原區和黃土高原區。其中,七個大盆地和五個小盆地布設密度宜參照山間盆地區的上限值12~18 站/103km2,黃河谷地布設密度宜參照山間河谷平原區的上限值12~18 站/103km2。黃土高原區主要為峨嵋臺地,布設密度宜參照黃土臺塬區的上限值8~15 站/103km2。平原區布設密度均應滿足密度要求的上限值,并增加盆地邊山布設密度,以滿足平原區動態分析要求。

在具有供水意義的各類巖溶水、裂隙水分布區,根據地下水補給、徑流特征,選擇有代表性區域布設。山西省山丘區主要涉及巖溶山區和一般基巖山區。根據地下水補給、徑流特征,對所有巖溶泉域均進行監測,在徑流-排泄帶布設監測站,每個巖溶泉域至少布設1 站,重點泉域適當增加站數。一般基巖山區按每縣至少1 站進行布設。

3.3 按特殊類型區布設

特殊類型區指監控地下水開發利用程度較高或因地下水開采引發地質環境問題突出的區域。山西省特殊類型區主要涉及地下水超采區、鹽堿化易發區、生態脆弱區、地下水水源地等區域,應根據具體水文地質條件和管理需求布設監測站。具體布設要求如下:

山西省孔隙水一般超采區的布設密度宜參照15~40 站/103km2,孔隙水嚴重超采區的布設密度宜參照30~60 站/103km2。在嚴重超采區、漏斗中心區、超采區邊界緩沖區、過渡區加密布設,以控制地下水降落漏斗,并滿足地下水超采區管理需求。由于巖溶水和裂隙水超采區與基本類型區的山丘區有重疊,監測站布設納入基本類型區統一考慮。

選取分布密集、具有代表性的典型鹽堿化易發區和生態脆弱區進行布設,布設密度均應滿足10~25 站/103km2。

列入全國重要飲用水水源地名錄的地下水水源地,每個水源地布設至少1 站。并選取部分具有監測意義的省級水源地進行布設。

4 規劃方案

根據規劃原則和要求,山西省共需布設692 個地下水監測站,全部為新建站。監測站分布于11 個市級行政區所轄117 個縣級行政區,其中60 個縣以平原區為主,57 個縣以山丘區為主。陽泉市、長治市和晉城市的監測站以巖溶水、裂隙水為主,其他市的監測站以孔隙水為主。

監測站按地下水類型劃分,孔隙水558 個,裂隙水42 個,巖溶水92 個。監測站按監測層位劃分,潛水220 個,承壓水472 個。監測站按基本類型區劃分,平原區496 個,山丘區196 個。平原區布設范圍包括天陽、大同、忻定、長治、太原、臨汾、運城盆地,峨嵋臺地和黃河谷地,以及廣靈、靈丘、黃大、霍州、襄垣五個小盆地。山丘區布設范圍包括一般基巖山區和巖溶山區。本次規劃加強了對主要大盆地的布設,同時填補了小盆地的監測空白,對一般基巖山區和巖溶山區的監測站進行了補充完善。監測站統計見表1。

表1 基本類型區監測站統計表

監測站按特殊類型區劃分,孔隙水超采區共布設監測站90 個,鹽堿化易發區共布設57 個,生態脆弱區共布設18 個,全國重要飲用水水源地共布設11 個,其他省級地下水水源地共布設17 個。本次規劃加強了對超采區、地下水水源地的布設,填補了對鹽堿化易發區、生態脆弱區的監測空白。

5 規劃分析

5.1 行政區分析

山西省共有117 個縣級行政區,以平原區為主的縣,平原區布設密度均達到布設密度標準12~18 站/103km2。在33 個監測空白縣共布設67 個監測站,在縣城附近或與開采層位相匹配的區域進行布設,實現了縣級行政區監測全覆蓋,能夠為制定行政區域的地下水取水總量控制指標和地下水水位控制指標提供科學依據,滿足了市、縣兩級對地下水管理和監測需求。

5.2 基本類型區分析

山西省七個大盆地和五個小盆地的布設密度均達到山間盆地區密度要求,平原區平均布設密度達到54 站/103km2,在盆地邊山地區和沖洪積平原區進行了加密布設,并增加了盆地邊山布設密度,滿足了平原區動態分析要求。

山西省19 個巖溶泉域中,有6 個泉域為地下水監測空白泉域。在各巖溶泉域以徑流、排泄區為主布設,每個巖溶泉域均布設至少1 處監測站,重點泉域適當增加站數,實現了對所有巖溶泉域的監測,能夠控制泉域內巖溶水的動態變化。其中,娘子關泉域、辛安泉域、延河泉域、三姑泉域布設站數較多。一般基巖山區在有開發利用與保護意義的山丘區布設監測站,滿足山西省地下水管理需要。

5.3 特殊類型區分析

山西省特殊類型區主要涉及地下水超采區、鹽堿化易發區、生態脆弱區、地下水水源地等。

山西省孔隙水超采區共14 個,孔隙水超采區平均密度為85 站/103km2,各超采區布設密度均滿足30~60 站/103km2。在嚴重超采區、漏斗中心區、超采區邊界緩沖區、過渡區進行了加密布設,可控制地下水降落漏斗,可滿足地下水超采區水位變化通報和山西省地下水管控等工作需求。

山西省鹽漬土主要分布在大同盆地、忻定盆地、太原盆地,少量分布在臨汾盆地、運城盆地,鹽漬土范圍集中在桑干河、御河、滹沱河、汾河、涑水河流域,成條帶狀分布,太原盆地區和運城盆地區鹽漬土呈散點狀分布。本次選取鹽漬土主要分布區域進行站網布設,涉及大同市、朔州市、忻州市、太原市和呂梁市,各市平均密度為19 站/103km2,均達到密度要求。

山西省生態脆弱區主要分布在大同盆地和天陽盆地,涉及大同市和朔州市的部分縣級行政區,面積約占盆地區面積的9%。在生態脆弱區內布設監測站,各市平均密度為28 站/103km2,均達到密度要求。

山西省列入全國重要飲用水水源地名錄的地下水水源地共11 個,每個水源地布設至少1 站,并選取17 個省級水源地進行了布設,達到水源地監測要求。

6 結論

通過規劃和分析,山西省共需建設地下水專用監測站692 個。地下水專用監測站的規劃和實施,能夠建成統一的山西地下水監測站網,將強化對山西省地下水動態的有效監測,以及對重點地區的實時監控。監測數據將應用于山西省地下水超采區水位變化情況通報、水資源公報、地下水動態年報、地下水管控等工作,能夠為各級領導、各部門和社會及時提供準確、全面的地下水動態信息,為地下水資源管理與保護提供可靠的技術支撐。

猜你喜歡
類型區泉域平原區
砒砂巖不同類型區土壤氮磷養分特征
山西省泉域水資源保護條例
山西省人大常委會舉辦《山西省泉域水資源保護條例》新聞發布會
國家級玉米品種審定標準(2021年修訂)
黑龍洞泉域子單元劃分及特征分析
敦煌月牙泉水補給及泉域地下水動態研究
河北省平原區新近系熱儲回灌的可行性與前景分析
河北省平原區館陶組熱儲地下熱水動態特征
保定市平原區淺層地下水水質變化趨勢
關于北京市平原區測氡定位隱伏活動斷裂的探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