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陜西省小蠶人工飼料共育技術現狀、問題與對策

2023-11-23 06:12陳貴攀陳正余謝進軍
北方蠶業 2023年3期
關鍵詞:蠶體小蠶養蠶

柯 琛 陳貴攀 陳 佳 劉 曉 陳正余* 謝進軍

(1.陜西省安康市蠶種場有限公司,陜西安康 725019;2.安康市蠶桑產業發展中心,陜西安康 725000;3.石泉縣蠶桑發展服務中心,陜西石泉 725200)

家蠶人工飼料育是養蠶技術史上一項重大技術革新,是蠶桑產業現代化發展的迫切需要。家蠶人工飼料是根據蠶的食性特點和營養要求制成的蠶代用飼料。人工飼料養蠶改變了傳統的桑葉養蠶模式[1],使養蠶生產不受季節限制,可增加養蠶批次,降低用工成本,還可有效預防蠶病的發生與農藥中毒,保障生產安全。2011年安康市開始引進家蠶顆粒人工飼料小蠶共育技術[2],2018年引進家蠶粉體飼料小蠶共育技術,2020年后逐步向全省示范推廣。在連續多年的技術引進與技術推廣過程中既有成功的經驗,也有失敗的教訓,本文對陜西省近年來人工飼料小蠶共育的現狀和問題作一探討,供同行參考。

1 人工飼料小蠶共育現狀

1.1 共育效果

據統計,2020—2022年陜西省推廣粉體人工飼料小蠶共育4 590張,建立人工飼料小蠶共育點22個,1—2齡開展小蠶共育4 070張,1—3齡小蠶共育400余張,1—4齡小蠶共育100張,全齡人工飼料育20張蠶種??偖a繭量

199.515噸,總產值997.575萬元,張種產繭量42.6 kg,張種產值2 132元。主要分布在安康市漢濱區、石泉縣、平利縣、旬陽縣、漢陰縣和漢中市西鄉縣、城固縣,商洛市的鎮安縣、洛南縣,延安市的子長市等蠶區。見表1。

表1 2020—2022年家蠶粉體人工飼料小蠶共育示范點產量統計表

由于人工飼料共育1—2齡小蠶,每齡只喂1次,1—2齡小蠶共育7天只喂2次料,每個共育人員可承擔40張種以上的共育任務,比傳統桑葉共育用工節省80%以上,節省用工和飼料成本60%以上,同時規避了桑葉污染和夏秋季小蠶桑葉難采等問題。1—2齡小蠶人工飼料育用工和飼料成本概算見表2。

表2 2020—2022年4 590張種小蠶共育用工與飼料成本概算表

1.2 共育適期

根據劉曉等[3]不同齡期人工飼料育的試驗,1—2齡人工飼料育蠶體整體食性好,蠶體發育與桑葉育發育基本一致;3齡蠶轉為桑葉飼育,蠶兒食性好,蠶體生長基本與桑葉育一致,蠶兒食???蠶體發育快,但3齡眠蠶單個蠶體重較桑葉育輕;4齡蠶轉桑葉飼育,蠶兒食性較好,蠶體間開差較小,蠶體發育比較整齊;4齡轉為桑葉育,其死籠率低于對照種,蟲蛹統一生命率高于對照種。從全繭量、繭層量、死籠率、生命率、平均收繭量等綜合指標看,人工飼料育在1—2齡蠶體發育整齊,在3一4齡轉桑葉育前較桑葉育蠶體型偏小,體重偏輕,但在5齡盛食期時蠶體重與桑葉育開差較小,體型大小基本一致,且蠶體健壯。

根據袁勝逸等[4]家蠶1—2齡不同人工飼料育對生長發育和飼料效率的影響研究,1—2齡人工飼料育在3齡改為桑葉育后,蠶兒生長發育加快,3—5齡的體重增長倍數大,故熟蠶體重、全繭量、繭層量與全齡桑葉育均差異不大,這說明小蠶飼料育提高了家蠶的生長代償能力。小蠶人工飼料育大蠶桑葉育對繭絲生產和效率的影響研究甚少,小蠶飼料育在前期體重較小及5齡期食下量減少的情況下,通過代償生長作用,不僅熟蠶體重和全繭量基本達到全齡桑葉育水平,而且蠶繭轉化效率和生產效率顯著提高。

2 存在的問題

人工飼料小蠶共育技術盡管在我省取得一定成效,但是仍存在許多問題,這些問題急需找出根源加以解決,否則會影響人工飼料推廣應用效果。人工飼料小蠶共育既有成功經驗,也有失敗的教訓,總體來看,新技術符合現代蠶桑發展的需要,推廣前景廣闊。在推廣過程中,部分示范點嚴格按照操作技術規范飼養,效果良好,蠶體發育整齊、健壯、發病率低、產量高,如漢濱區沈壩鎮橋頭村頂峰農民專業合作社,2022年春季粉體人工飼料小蠶共育195張,發育整齊,蠶體健壯,無蠶病發生,平均張產45 kg以上;漢濱區五里鎮劉營村瑞雪蠶桑合作社自2013年采用人工飼料小蠶共育以來,年養蠶批次由3批次增加到8批次[5],累計共育小蠶1 000余張,蠶體發育整齊,無蠶病發生,平均張產45 kg以上。但是有少數示范點對技術未完全掌握,如飼料蒸煮、裝袋、給料、收蟻、溫濕度、除沙等關鍵環節操作不規范,致使蠶體發育不整齊,有5%以上小蠶發生,導致飼養失敗,蠶農失去信心;還有一少部分蠶農持觀望態度,對該技術推廣造成負面影響,甚至造成阻力[6]。

2.1 認識不到位

安康市自2011年開始推廣人工飼料小蠶共育技術,雖然取得了一定進展,但由于受各種因素的影響,未能在全省大面積推廣,主要原因是人們對人工飼料的認識不到位。當前,企業、蠶農、技術干部、領導干部沒有從實際效果研究、討論和總結,只能從潛意識判斷,普遍認為飼料養蠶比桑葉養蠶產量低、質量差,技術難度大,嚴重影響了該技術的推廣和應用。另一方面,從技術的處理上,人們還未完全接受,尤其是要求溫度達到29~30 ℃、濕度95%~99%、全黑暗飼養,這比桑葉育條件要求高,要達到相應的飼育條件,需增加升溫補濕度設施和飼料處理設備等費用,由于一次性投資費用增加,以致部分群眾對人工飼料養蠶技術有看法,潛意識認為技術應用難度大。

2.2 出現小蠶現象

從人工飼料小蠶共育試驗過程看,1—2齡小蠶少,3—4齡有5%以上小蠶出現,部分蠶農誤認為該技術不過關。分析其原因:一是在收蟻過程中,采用黑暗袋收蟻法,很多人不適應,對黑暗袋的裝種、補催青、感溫、感濕不規范,收蟻時間、操作手法用力輕重不一,導致少數蠶種孵化不整齊;二是在給料過程中,加水倍數控制不標準、飼料的處理細度不一致,影響蟻蠶食性和飼料攝入量,給料厚度不一致影響食下量,蠶座面積大小不標準影響蠶體發育;三是眠期處理時,止桑采用專用隔離粉,與傳統的焦糠、石灰差異性較大,很多群眾對止桑粉不適應,對青蠶、眠蠶、起蠶判斷不準確,使用隔離粉的時間、厚度不規范,影響隔離效果,導致起蠶吃料時間不一致,影響發育整齊度。

2.3 溫濕度控制不規范

由于大多數共育室由原來蠶室改造,不是專用標準化共育室,很多溫控設備也沒達到標準化的溫控設備要求,在共育過程中,大多數蠶室溫度、濕度、光照達不到人工飼料共育蠶體小環境溫濕度標準,嚴重影響了蠶的發育及飼料的保鮮度;光照達不到要求,嚴重影響蠶座上蠶兒分布均勻度。很多蠶室未按時換氣,影響室內氣流和蠶兒呼吸。因此,人工飼料小蠶共育出現少數蠶體發育不整齊,蠶體瘦小,體重稍輕的現象。

2.4 專用蠶品種少

桑蠶屬于寡食性昆蟲,對飼料的要求嚴格。生產上大面積推廣的蠶品種對人工飼料不適應,目前安康乃至陜西推廣的適應性品種中,主要有“菁松×皓月”“川山×蜀水”“兩廣二號”“春華×秋實”“明豐×春玉”等,但“菁松×皓月”是春用品種,在夏秋季不適應;“兩廣二號”雖然是夏秋用品種,但繭型小,產量低,推廣量少;“春華×秋實”“明豐×春玉”生產廠家少,無法滿足市場供應;“川山×蜀水”是春秋兼用品種,對人工飼料適應性好,但生產量少,也無法滿足市場需要。少數群眾對品種適應性了解不夠,盲目選用品種,影響人工飼料的共育質量和效果。

2.5 技術操作不規范

由于人工飼料養蠶是一項新技術,從技術干部到蠶農都較為陌生,在品種的選擇、飼料的調配、處理、養蠶條件以及發育條件等方面,是全新認知和學習的過程。在技術推廣過程中,由于市、縣級技術推廣部門業務干部較少,不能進行全程的技術指導,只能對示范點進行指導和培訓,尤其是對偏遠地區示范點無法達到全方位的指導。在飼養操作過程中,蠶農文化程度相對較低,接受新技術的難度較大。對關鍵技術的處理、關鍵環節的把控和應急措施跟不上。對整個操作過程的無菌化的安全要求達不到,如戴手套、口罩、鞋套,穿工作服、用凈化水等。

3 對策建議

3.1 加大宣傳,提高認識

利用各大媒體,現身說法,典型引路,廣泛宣傳人工飼料養蠶能夠節省成本、提高工效、減少蠶病發生的優越性,適應于規?;?、集約化、標準化、機械化小蠶共育的需要,改變傳統的小蠶共育模式,轉變人們對人工飼料養蠶的認識。樹立典型,推廣成功經驗,利用現身說法輻射帶動發展。蠶種裝量上可適當增加5%的種量,嚴格淘汰小蠶,在收蟻時間上可適當延遲1天,轉為桑葉育后,桑葉適當偏嫩,尤其在5齡期要良桑飽食,保證發育整齊,不出現小蠶現象。

3.2 加快人工飼料適應性品種的選育和繁育速度

加大品種選擇,在引進推廣適應性品種的基礎上,加快人工飼料適應性品種的選育和繁育速度,擴大品種的適應性。蠶種場要引進繁育專用性品種,調整品種結構,多繁育春秋兼用性人工飼料品種,發揮品種的特性。加大安康自主選育的“興安秦源”推廣力度,加快“優食1號”等專用品種的引進與推廣。

3.3 建立飼料配送中心

重點蠶??h區應建立人工飼料配送中心,設立飼料專供點,安排專人負責人工飼料調配、蒸煮、保鮮處理和配送;配備專用攪拌、保鮮、粉碎、運輸等設備;制定飼料配送計劃和配送政策,保證飼料質量、用量、時間。推廣“兩段式共育三段式養蠶”模式,開展工廠化、商品化小蠶共育。

3.4 加大技術培訓

各市級蠶桑業務部門對縣區飼料養蠶點進行指導,制定《人工飼料小蠶共育技術規程》,編印培訓技術資料,在關鍵環節派駐專人到示范點具體指導。各縣區派專業技術干部對共育點蠶前準備到養蠶結束親自指導,對飼育過程的每一個環節做到了如指掌,嚴格按照技術規范操作,對出現的問題及時解決。尤其是在黑暗袋蠶種裝袋、補催青、收蟻、飼料加水配比、蒸料時間、飼料保鮮、切料、給料、溫度、濕度、光線的調節等技術環節要嚴格按標準執行,不能有半點松懈與馬虎。對眠期處理做到早止飼料、遲餉食;對環境衛生要做到“三洗手、三換鞋”,要求進蠶室洗手、粉料前洗手、給料前洗手,進蠶室換鞋、進飼料室換鞋、出蠶室換鞋。

3.5 給以政策扶持

加大項目支持,在科技、農業、蘇陜合作等項目上給予傾斜;在財政上給予專項投入,促進該項技術的推廣應用。從蠶品種、蠶室、蠶具、溫控設備等方面給予資金扶持,改變傳統的養蠶條件,用現代、省力工具全過程提升技術水平。

猜你喜歡
蠶體小蠶養蠶
蠶品種對不同發育階段蠶體、蠶沙及蠶繭穩定同位素特征的影響
養蠶不易
養蠶記
切料機助力小蠶人工飼料育快速推廣應用
半自動小蠶飼育機的升級改造
養蠶巢脾 一種新的養蠶用具
關于毛腳繭判定方法的探討
秋蠶僵病的發病原因及防控措施
可愛的小蠶
在養蠶中成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