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部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困境與出路
——基于智力資本的視角*

2023-11-28 10:31段戴平張文婷
高等理科教育 2023年6期
關鍵詞:智力資本人才

段戴平 張文婷

(蘭州大學 高等教育研究院,甘肅 蘭州 730000)

西部高等教育承擔著為國家,特別是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智力支撐的重要使命。 推進西部高校高質量發展一直是區域高等教育戰略發展的核心議題,走過20 年西部大開發歷程的西部高等教育,在國家一系列振興中西部高等教育政策支持下,高校辦學規??焖僭鲩L,西部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明顯夯實。 黨的二十大報告對教育、科技、人才工作進行了整體部署,強調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 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這為西部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更好的政策支持和歷史機遇。 需要正視的是,西部地區高等教育由外延式向內涵式轉變發展的進程遠未完成,西部高等教育與中東部的外延性差距逐漸縮小,但與東部高校的內涵性差距仍在擴大。 導致這一結果的主要原因是西部高等教育沒有充分激活和優化高校智力資本,智力資本是提升西部高等教育質量的關鍵,其在高校高質量發展中的作用愈加凸顯。 本文針對20 年來東西部高等教育面臨的內涵性差距擴大問題,從高校智力資本的視角分析西部高等教育面臨的困境,進而探索建設教育強國戰略背景下推進西部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突破思路。

一、智力資本理論及其適切性

(一)智力資本理論的內涵

“智力資本”被視為組織所擁有的無形資產,其對組織的競爭力有著決定性影響,智力資本理論最早由美國經濟學家J.K.Galbraith[1]于1969年提出,其認為智力資本的本質不僅是單純知識形態的無形資產,還應包括有效利用知識的動態過程,智力資本由人力資本、結構資本和社會資本三大要素組成:人力資本是指個人的知識、技能、經驗和教育背景等方面的能力和素質,它是組成智力資本的基礎,只有擁有具備這些能力和素質的個人才能對組織做出貢獻;結構資本是指組織內部不同部門之間、員工之間互動所形成的制度、流程、規范、標準等無形資產,它是組織能夠持續發展的基礎,可以促進組織內部知識和信息的流動,從而促進組織的學習和創新;關系資本是指組織與外部社會網絡之間的關系,它是組織在知識經濟時代中與外界交流和合作的基礎,可以提高組織的競爭力和創新能力。 只有合理地管理和發展這三個要素,組織才能夠在知識經濟時代保持競爭優勢。

(二)智力資本理論的適切性

智力資本理論在本研究中的適切性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已有研究對高校智力資本的組成要素基本達成共識,主要指向教職工創造價值的人力資本、關聯高校治理水平的結構資本和與學校外部社會網絡相關的社會資本[2]2524。 在構成高校智力資本的三要素中,人力資本是依附于高校教職工身上的知識、經驗、能力等價值的數量和質量的總和,是高校競爭力的核心;結構資本是與高校治理結構和治理能力相關的內容,為高校財富增值奠定基礎;社會資本是高校與社會各界利益相關者構成的社會網絡及其影響力,是智力資本的外部環境基礎。 二是智力資本是高校創造價值和形成競爭優勢的源泉,是高校高質量發展的基礎。 高校作為知識產出和人才培養的組織機構,智力資本是其擁有的知識、技能、經驗和專業人才等非物質資源,這些資源使得高校擁有了強大的創新和研究能力。 高校所產生的知識和創新成果不僅可以應用于科技和經濟領域,還可以影響社會和文化發展。

二、20 年來西部高等教育規模增長迅速但內涵式發展不足

(一)西部高校與中、東部高校的外延性差距較小

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以來,國家制定了《對口支援西部地區高等學校計劃》《2004—2010 年西部地區教育事業發展規劃》《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計劃(2012—2020 年)》(以下簡稱《振興計劃》)等多項政策,旨在促進西部高等教育發展,調整東西部區域高等教育失衡的格局。 在這些傾斜政策支持下,西部地區高等教育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西部高等教育進入發展快車道。 經過20年發展,西部高等院校數目、在校生數和專任教師數等多項指標在全國占比均有顯著提升,西部高等教育規模增長速度明顯高于全國。 具體表現為:

第一,西部地區普通高校數目和校均規模增加迅速。 如表1 所示,2001 年西部地區僅有298所普通高校,到2020 年西部普通高校已經增加至734 所,年均增加43.6 所,年均增長率達到4.6%,極大地改善了西部高等教育的整體格局,也使全國高校的區域布局得到顯著優化。 從校均規???,2001 年西部高校校均規模為4 771 人[3],較同期全國普通高校的校均規模少11.0%,2020年西部高校校均規模比2001 年擴大一倍,僅比全國普通高校校均規模少2.0%,由此可以看出西部高校的辦學效益在逐年提升。

表1 2001—2020 年西部高等教育辦學規模相關數據

第二,西部高校在校生增長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2001—2020 年,西部高校本??圃谛I幠?53.73 萬增加至872.88 萬人,年均增長率達到10.55%,超過全國年均增長率1.2 個百分點,在全國高校本??瓶側藬抵械姆蓊~從1/5 提高至1/4。 西部研究生在校生規模從5.80 萬增加至72.90 萬,年均增長率達到13.87%,超過全國平均增速1.3 個百分點。 在全國高校研究生總人數中的份額從1/6 提高至1/5。

第三,西部高校專任教師隊伍增長至西部大開發前的4 倍。 20 年間,西部地區高校專任教師數目從11.95 萬人增加至45.40 萬人,年均增長率達到9.61%,高出全國年均增長率2.4 個百分點。 教師隊伍結構得到改善,2020 年西部高校副高級及以上專任教師達18.40 萬人[4],占專任教師的比例達40.60%。

高校發展有外延與內涵之別。 高校外延式發展強調適應外部需求的規模擴大和數量增長[5],主要包括招生規模擴張、辦學空間拓展和固定資產的數值增長等。 20 年來西部地區高校為適應外部需求,表現出以規模擴張為典型特征的外延式發展,從表2 中2020 年各區域的外延式發展指標數據可以看出,西部與中東部地區的外延式發展水平盡管存在差距,但差距已經較小。 (1)反映高校招生規模的百萬人口擁有高校數、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和全日制本??茖W生校均人數等3 項外延式發展指標的西、中、東部地區差異已經不明顯。 目前,西部地區高校人才培養規模已經非常接近中部地區,與東部地區的外延性差異也不大。值得一提的是,西部本??圃谛I>幠R呀洺^東部高校,西部每百萬人擁有高校數也略高于中部地區。 (2)反映高校辦學空間的校均綠化面積、校均運動場地面積、校均產權校舍建筑面積和校均教室數等4 項空間指標的區域差異極小。表2 顯示,西部與東部、中部高校的校均綠化面積、運動場地面積和產權校舍建筑面積數值接近,西部地區校均教室數甚至超過東部地區10 間。(3)從反映辦學硬件條件的校均固定資產值、生均計算機數和生均圖書量等3 項指標來看,西部地區與東部地區還存在一定差距,不過西部與中部地區的差異已經很小。 2020 年西部地區校均固定資產值已經超過中部地區。 由此可見,20 年來在中央各項傾斜政策支持下,通過增加高校數量、擴大招生規模、擴充校園面積、擴建和改進基礎設施,西部高校的外在辦學條件已經得到明顯改善,與中東部地區高等教育的外延性差距縮小。

表2 2020 年西、中、東部地區高校外延式發展指標

(二)西部高校與東部高校的內涵性差距顯著

當前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已經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指導性理念[6]7,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要“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7],在視察北京大學時習近平總書記又特別強調,“當前,我國高等教育辦學規模和年畢業人數已居世界首位,但規模擴張并不意味著質量和效益增長,走內涵式發展道路是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保?]內涵式發展是相對于外延式發展而言的,外延式發展的目標側重于高等教育在規?;驍盗可系脑鲩L,而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是讓高等教育發展由“量變”轉為“質變”,使高等教育的內在本質特征能夠更加充分地體現或實現[6]14。 高等教育“外延式”的規模擴張基本完成之后,要關注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9]。 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指標主要包括學科建設、人才隊伍建設、研究生培養、科技創新能力和社會服務轉換等[2]2583。 20 年來,由于東西部地區經濟發展二元分化加劇,“胡煥庸線”東西兩側高校各項內涵式發展指標的差距在進一步加大(見表3)。

(1)從學科競爭性指標來看,高校優勢學科發展一直呈現“東高西低”的格局。 從一流大學建設來看,在國家“雙一流”建設中,西部地區僅有9 所大學列入“一流大學”建設計劃,西部12個?。ㄗ灾螀^、直轄市)中有6 個省份無一所“一流大學”。 2020 年西部地區每百萬人僅有0.07所“雙一流”建設高校,而東部地區有0.14 所,西部僅為東部的一半。 教育部2002 年第一輪學科評估進入各一級學科排名前十的學科數目,西部和東部全國占比分別為13.7%和63.4%;而2017年第四輪學科評估A 類學科數目,西部和東部學科數全國占比分別為10.1%和74.5%,這表明西部高校學科競爭力呈下降趨勢,與東部地區的差距在加劇。 另外,如果以第四輪學科評估B+以上作為優質學科參照,西部地區每百萬人的優質學科數為0.54 個,東部則達到1.65 個。 (2)在人才隊伍建設方面,東西部高校的高層次人才數量存在巨大差距。 以2001—2020 年獲得各類國家級人才稱號的人次為統計口徑,西部高層次人才總量僅為東部的1/6,而東部地區校均高被引學者數是西部的近4 倍。 (3)研究生培養能力的東西差距較大,博士研究生的差距尤為突出。 西部校均研究生招生數為185 人,而東部達到311 人。西部僅有618 個一級博士學位授權點,不及東部的1/3,如果除去陜、川、渝三省市,西部9 省區僅有246 個博士點,占全國的7%。 2020 年博士招生計劃中,西部僅招收1.5 萬人,而東部為6.8 萬人,其中西藏、青海、寧夏、貴州、內蒙古等地年招生數均不足500 人,不及東部一校。 (4)高??萍紕撔履芰Ψ矫?,西部與東部高校的差異還在進一步加大。 在國家評選科學技術三大獎中,西部高校獲獎項數的全國占比從2000 年的16.7%降低至2020 年的13.5%。 西部高??萍颊撐陌l表篇數全國占比也從2000 年的19.4%降低至2020年的13.3%。 同期西部高校校均研究與發展項目經費僅為東部高校的41.2%[10]。 (5)在反映社會價值的內涵式指標中,東西部高校的技術成果轉化能力差距尤為突出。 除去高等教育水平相對較高的陜、川、渝3 省市后的西部9 省區的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能力尤為孱弱。 2017 年東部地區校均技術轉讓實際收入達到西部9 省區的43倍[11],而東部地區校均專利出售金額更是達到西部9 省區的64 倍。

三、高校智力資本未激活是制約西部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關鍵

西部大開發20 年來,西部高等教育規模有了顯著增長,但東西部高等教育依然面臨巨大的差距,我國高等教育發展依然面臨區域失衡的困境。究其原因,西部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不充分,沒有充分激活和優化高校智力資本。 高校智力資本是高校所擁有或控制的,能為高校創造價值的無形資源,是一系列人力資源、結構資源和社會關系資源的總和[12]。 在構成高校智力資本的三要素中,人力資本是依附于高校教職工身上的知識、經驗、能力等價值的數量和質量的總和,是高校競爭力的核心;結構資本是與高校治理結構和治理能力相關的內容,為高校財富增值奠定基礎;社會資本是高校與社會各界利益相關者構成的社會網絡及其影響力,是智力資本的外部環境基礎。 制約西部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是西部高校智力資本的3 項要素均缺乏活力:人力資本存在高水平人才存量少與人才流失嚴重的雙重困境;結構資本缺少內生動力,現代治理能力缺乏;社會資本貧乏,服務經濟社會能力薄弱等。

(一)西部高校人力資本不足且流失嚴重

人力資本是智力資本的核心,是高等學校最有價值、最具競爭優勢的資產,是高校的核心競爭力。 高校人力資本是依附于教職工身上的知識、經驗、能力等價值存量的總和。 高等學校人力資本存量越多,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就越高,從而體現的價值(績效)也就越高[13]1056。 資本意味著創造價值或帶來收益,高校人力資本通過教學、科研和管理人員的知識、能力和態度創造教育價值、學術價值和社會價值。 就高校教師人力資本的質量而言,高水平人才的比率更具決定性意義。 由于當前社會人力資源流動由市場主導,導致西部高校人力資本面臨存量不足與現有高水平人才流失嚴重的雙重困境。 西部高校人力資本短缺主要表現在高學歷師資比率較低,高水平人才總體數量偏少。 2020 年全國東部高校師資中博士學位教師占比為49%,西部高校為33%,而西部9 省區則僅有17%[4],還不及東部地區博士學位教師占比的一半。 盡管國家通過多項人才引進傾斜政策旨在增加西部高水平人才導向等舉措增加西部人才供給,但相對目前西部高校專任教師數全國占比23%而言,西部各類高水平人才所占比例依然明顯偏低。 西部大開發20 年間,西部地區國家級人才稱號中,獲批兩院院士人數僅占全國總數的10%;“千人計劃”入選者、“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以下簡稱“長江學者”)、“萬人計劃”領軍人才和“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以下簡稱“杰青”)等高端人才僅占全國總數的13%;而作為高校頂尖人才儲備重點的“四青”人才項目獲得者也僅占全國的10%。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東部以上各類人才全國占比均超過70%。

西部高校人力資本的流失危機表現為西部人才流出規模明顯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且人才流動路徑呈現出單向、無環流特征。 究其原因,近年來,部分高校不惜重金挖人搶人、惡性競爭,在高校人才大戰中,西部明顯處于人才競爭劣勢。 對1994—2015 年西部地區高校獲聘的237 名“杰青”在西部大開發20 年間的職業流動情況進行調查分析,發現其中有18%的學者在獲得“杰青”項目后有流動經歷,明顯高于全國“杰青”10%的流動比例[14]2203;同期西部“長江學者”的流動規模也高出全國3 個百分點。 這些人才有60%流入華北和華東地區,北京、上海和天津是西部人才的主要聚集城市,且人才流出后極少有回流西部工作的情況。 這對于原本就人力資本存量不足的西部高等教育而言,無異于雪上加霜。 另外,西部人力資本流動具有典型的“削峰填谷”效應,西部地區成為優質高等教育資源的“流出地”[15],優秀人才往往從西部高聲望大學流向東部低聲望大學,這往往導致“峰已削去,低谷難平”,這顯然有?!半p一流”建設的初衷。 高校間人才非理性競爭,國家層面人才總數并無增加,徒增人才成本,降低人才效益,屬于“零和博弈”,換來的是發達地區高校單方面的“數字繁榮”,導致西部優秀人才大量流失,使得西部高校高質量發展面臨日趨嚴峻的考驗。

(二)西部高校結構資本缺乏內生動力

高校的結構資本是智力資本的基礎,它既包括管理體制、激勵機制、組織氛圍、組織文化等制度層面和文化層面的內容,也包括數據庫建設、科研設備與條件的改善等物質層面的內容[13]1057。如果說人力資本的積累為高校集聚了財富的話,那么結構資本的優化則為財富不斷增值奠定了基礎,因為個體的人力資本并不能形成組織的競爭優勢,只有通過激勵轉化,才能成為組織競爭優勢的來源。 構建良好的結構資本,既是當前國際教育發展的大趨勢,也是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選擇。 受地域局限和文化影響,西部高校普遍缺乏推動治理體系改革的意識,導致高校的價值導向、管理體制和綜合激勵機制等缺乏內生動力,使得教學科研人員缺乏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無法充分發揮人力資本的增值價值。 這一問題在中東部高校同樣存在,但西部地區問題尤為突出。

(1)西部高校存在對政府扶持性政策和照顧性資源投入的制度性依賴。 20 年來,在長期、顯見的政府資源輸血式扶持下,西部高校對特殊待遇的期待日益增強,主動拓展發展空間的積極性日漸消解[16]。 這種獲利慣性思維導致西部高校管理體制的治理創新能力缺乏,在辦學規模外延擴張后,高質量發展缺乏內生動力。 (2)西部高校內部管理體系存在效能低下問題。 由于區域閉塞、文化落后等諸多原因,部分西部高校依然沒有擺脫計劃經濟時代的管理烙印,缺乏治理體系改革的內生動力。 一些西部高校管理理念保守,行動遲緩,缺乏改革勇氣,在落實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等治理理念方面若得若失、措施失宜,嚴重影響管理體系的工作效能;一些管理隊伍存在官本位傾向,導致行政權力泛化,使學校管理效能服從于行政權力卻背離學術本位。 (3)西部一些高校構建的校內綜合激勵機制存在“逆淘汰”潛隱規則。 其主要表現是工作標準較低,缺少挑戰性刺激;業績評價機制粗放化,迷信“帽子”和資歷等外在符號,缺乏對教師價值創造的客觀精準評價;教師自主工作空間小,人際關系重于工作業績,創造性勞動空間被壓縮;報酬分配不公平,行政職務獲得較高報酬的機會高于學術工作。 在這種管理背景下,一些西部地方高校存在劣幣驅逐良幣的“格雷欣法則”,出現了一些“逆淘汰”現象,這使得人力資本缺乏增值活力,無法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有效激勵機制。

(三)西部高校社會資本與區域經濟耦合乏力

社會資本是智力資本的外部環境基礎,高校社會資本也稱關系資本,是指高等學校與社會各界利益相關者所構成的社會網絡及其相互影響[13]1057。 高校作為社會組織,與區域經濟發展存在密切的耦合關系,高校社會資本與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能夠真正推動區域科技進步和創新,真正推動高校服務于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運用生態經濟學中的耦合協調度對2006—2020 年我國各地區的高等教育、科技創新和經濟發展的耦合協調關系進行測算。 參考宋美喆與李孟蘇[17]的研究,將耦合協調度分為7 個等級。 從表4 中數據可以看出,各地區高等教育的耦合協調度總體呈增長趨勢,但從區域分布來看依然呈現西低東高的空間格局。 西部地區到目前為止耦合協調度依然未達到0.4,一直處于中度失調衰退等級,這表明西部地區高等教育水平與經濟發展耦合乏力。 而東部地區2016 年耦合協調度即超過0.6,已達到中級協調發展等級。

表4 西部大開發20 年間西部“杰青”和“長江學者”的職業流動

西部高校社會資本與區域經濟耦合乏力,究其原因:一是由于西部高校學科專業結構未適應區域產業轉型升級,學科專業設置未獲得社會關系網絡的有力支持,高校培養的人才無法滿足區域社會經濟需求。 近20 年西部第一產業占比持續下降,第三產業比重先穩定后快速上升[18]。 隨著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人才需求從生產部門轉向非生產部門,從傳統工業轉向現代服務業,進而向知識密集型產業轉移。 然而西部高校缺少與地方政府、產業界的常態化溝通合作機制,其學科專業調整由于缺少政策支持性保障和“需求側”依據,學科專業調整滯后、結構不合理,培養口徑狹窄,新興學科和交叉學科少,這導致許多西部高校的人才供給與社會經濟的人才需求發生“結構性錯位”。 二是西部高校缺乏深度的產研合作,科研成果的轉化能力不足,缺乏對社會科技創新的推動力。 西部許多高校與區域優勢行業、重點企業缺乏長期、穩定的戰略合作,未真正解決對企業發展中的關鍵科學技術問題,對提升企業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力的貢獻不足。 因此,在第一輪西部大開發中,西部高等教育的科技成果轉化能力有限,并未形成推動西部經濟發展的“科技創新高地”。

四、西部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實現路徑

在建設教育強國戰略新格局下要推動西部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需要正視20 年外延式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對標國家戰略和區域經濟產業發展需求,充分激活高校智力資本的三要素,在提質增效引才育才機制、優化治理體系釋放制度紅利、抓住學科特色提升社會服務能力等方面堅持走特色發展、創新發展的道路。

(一)厚植人力資本,提質增效引才育才機制

要解決西部人力資本流失問題,需要國家層面出臺西部高校人才隊伍建設的精準扶持政策。一是制定“西部振興人才計劃”,加大人才“西進”政策支持力度。 依據西部發展需求設置西部振興人才崗,面向海內外招聘,這些崗位人才在規定年限內須在西部履職,實現從“戴帽子”到“擺凳子”的轉換。 二是盡快建立區域人才流動的協商與補償機制。 為降低西部高校引才育才風險,在《勞動合同法》等法律框架內構建由政府主導的區域人才流動協商補償機制。 人才流失本著“誰引進、誰補償”的原則,由受益單位及其地方政府向受損高校支付人才培養和引進成本;受損高校建立“走一補一”的專項培養基金,并將該項基金定向用于引進和培育高素質人才,以穩定西部人力資本結構。

要構建“引得來”“留得住”的優秀人力資源“蓄水池”,地方政府和高校要在人才治理政策上敢為人先、勇于創新,提升人力資源統籌規劃能力,創新人才評價和激勵機制。 一是政府和高校積極建立人力資源信息共享平臺。 政府在規劃各項人才項目時,通過信息平臺對省內高校人才分布與流動態勢進行測算研判,依據各校人才存量與增減關系妥善調配。 高校建立人力資源配置預警體系,科學預判人才流動態勢,盡早掌握人才出走意向,深入探尋問題根源與消解策略,預控人才流失的負面影響。 二是西部高校要積極拓寬師資招聘渠道,實施開放性和柔性的用人機制,延攬各類優秀人才。 西部高校要在日趨激烈的人才爭奪戰中保持主動,優秀師資“不求為我所有,但求為我所用”,靈活采用基層鍛煉、交流掛職、銀齡計劃、短期聘用、人才租賃等多種方式打造人力資源共享的“綠色通道”。

要提升西部高校教職員工的自我效能感,激發其投身西部高等教育事業的主觀能動性。 一是西部高校要破除以“帽子”為資源配置導向的“唯人才”理念,秉持開放的人才觀。 要妥善處理外部引才與內部育才之間的關系,避免“引來女婿,氣走兒子”。 二是對教職員工的勞動價值評判要體現西部高等教育的本質要求。 要鼓勵廣大教職員工在解決國家戰略和西部經濟社會問題的過程中創造社會價值,彰顯學術價值,提升其內生動力。 對教職員工的學術探索、科學發現、技術發明、技術服務、工程設計、決策咨詢、作品創作、教學成果等智力勞動應該同質等效。 三是著力優化愛才惜才的人力資源生態環境。 對高校教師的工作要充分放權,給予其更具張力和相對自由的彈性工作環境。 對廣大教職員工提供分層次、多渠道的職業發展空間和深造機會,特別要重視培育能扎根西部,具備良好適應性、穩定性的青年教師。

(二)優化結構資本,釋放西部高等教育制度紅利

西部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應該積極運用國家振興中西部高等教育的政策工具,從治理理念、治理體系和評價機制等多方面入手優化結構資本,最大限度激發高校治理體系的自主性、創造性,實現人力資本使用價值最大化,充分釋放西部高等教育制度紅利。

首先,西部高等教育要破除“等、靠、要”的依賴性思維,增強高校自主發展的規劃布局能力,營造積極進取的現代化治理氛圍:西部高校在戰略規劃時因校定位、因地制宜,主動挖掘、充分利用區域獨特的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積極布局具有自身學科優勢并能服務區域發展的優勢領域。 要營造積極向上的現代治理文化氛圍,要通過制定順暢的治理參與制度和嚴謹有效的激勵制度,引導師生積極參與高校教學、科研的治理決策和運行,為學校治理現代化提供智力支持。

其次,提高西部高校管理效率,需要深化管理體制改革,健全內部治理體系。 一是要強化管理制度建設,堅持依法治校。 西部高校要開展規章制度“廢、改、立、留”和流程再造工作,建立高效規范的運行機制,將管理體系向科學化、制度化和規范化方向發展。 二是要增強管理體系的柔性設計,提高管理機構的工作效率。 一方面要克服高??茖咏M織的分工壁壘,增強組織機構設置的柔性,可以基于管理目標采用項目組、模塊化或矩陣式等新型模式對管理體系進行靈活配置。 另一方面,需要健全校院兩級管理體制,深化綜合體制改革。 明晰職能部門和學院之間的責權范圍,梳理權責清單,建立校院責權統一、職責分明、科學有序的運行機制,推進“一院一策”改革,科學規范設置學院內部教學科研機構和行政機構,推動學院自主發展、自我約束、自負其責。 使院(系)在學??偰繕酥笇?,擁有與其所擔當的職責、任務相一致的權利、相適應的利益,成為充滿生機的辦學實體。

最后,高校高質量發展的本質特征是追求真理和完善人格的統一,西部高校要阻斷“逆淘汰”潛隱規則,就需要構建基于高校高質量發展本質特征的高校評價機制。 一是切實將立德樹人成效作為西部高校教育質量評價的根本標準,在各項評價工作中均要將立德樹人放在首位,學生評價要堅持以德為先,教師評價要把師德師風作為第一標準,學校管理評價要以育人為使命。 二是西部高校的教育評價指標體系要基于高等教育本質特征構建,要回歸追求學術本真和教育本真。 要強化教育評價的生態治理,管理者要從基于問責的評價思維向基于信任的評價理念轉變。 要改變以往評價類型過多、 評價頻次過繁和評價結果應用不當等問題,為教師潛心教研和學生發展搭建寬松自由的環境。

(三)培育社會資本,促進學科特色發展

西部高校要提升科技轉化水平,服務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需要積極培育和開發社會資本,其關鍵是將地域特色轉化為學科特色,將學科特色轉化為社會服務能力。

國家層面需要加強對西部特色學科建設的支持力度:一是設立“西部高校特色學科振興項目”,以特色為前提、以質量為標準,公開評審,擇優支持,以專項資金重點支持能源開發與利用、自然環境保護、國家安全等與西部經濟社會發展密切相關的特色學科,在重點實驗室、重點學科項目等方面向西部特色學科傾斜,并增加這些學科的研究生招生規模等。 二是著力打造具有西部特色、世界一流的優質高等教育集群。 應該集中優勢資源,重點投入,搭建一流的大學群、一流的科研合作平臺、一流的知識庫共享平臺和一流的科研團隊,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建設,構建鼓勵國際國內高水平合作的開放機制。 在學科專業集群發展中,學科相近高校需要敞開胸懷“抱團取暖”,共建共享學科資源平臺,共同搭建服務西部開發戰略格局的大學科裝置,集聚高端人才,打造學科高地,產出重大科教成果,解決學科難題,培養一流學科人才。 三是在新一輪對口支援西部高校工作中圍繞西部區域發展需要,對西部高校的特色優勢學科實施精準扶持,一方面鼓勵東部高校為西部特色學科精準輸送支援力量,為其定向培養教學科研人才,扶持建立研究院、創新平臺等實體性機構;另一方面鼓勵重點企業與西部高校的特色學科開展長期穩定的科研合作,聯合培養研究生,共建科技信息平臺和科技成果轉化中心。

西部高校自身應依托區域資源與環境特色,將學科專業的結構布局與國家和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精準對接,在傳統優勢學科和特色學科中尋找適合自身發展的生長點和突破口,與東部高校錯位發展:(1)工科領域結合西部自然資源,主動適應相關產業的發展趨勢、服務制造強國戰略,推動現有工科交叉復合或與其他學科交叉融合,培育新的工科領域;打造以新技術、新工業為核心的電子信息科技、生物制藥、智能制造等特色鮮明、相互協同的學科專業集群;充分利用西部太陽能、風能、地熱能等可再生資源稟賦,抓住西部地區新能源產業發展機遇,設置新的學科增長點并促進新興交叉學科專業的發展,將相關學科專業發展前沿成果、最新要求融入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過程,培養新能源技術開發與消納應用人才,讓西部新地區能源產業鏈、價值鏈向中高端延伸發展。(2)西部醫科教育需要落實“大健康”理念,加快構建服務生命全周期、健康全過程的醫學學科專業體系;聚焦理念內容、方法技術、標準評價等,對傳統醫學專業全方位改造升級,主動適應醫學新發展、健康產業新發展,布局建設智能醫學、互聯網醫療、醫療器械等領域緊缺專業,瞄準醫學科技發展前沿,大力推進醫科與理科、工科、文科等學科深度交叉融合,培育新興學科專業。 (3)西部農林教育肩負推進農林學科專業供給側改革,服務支撐農業轉型升級和鄉村振興的使命,應該緊密圍繞西部生態環境特征,扎根西部廣袤大地,主動運用現代生物技術、信息技術、工程技術等促進生態環境與氣候、寒旱生態學、畜牧、草地農業、植物保護等涉農專業的學科專業發展;同時積極推進農工、農理、農醫、農文深度交叉融合創新發展,培育新興涉農學科專業。 (4)西部新文科建設應該依托人文積淀的資本優勢,推動文科間、文科與理工農醫學科交叉融合,積極發展文科類新興專業,推動原有文科專業改造升級;主動服務國家軟實力提升和文化繁榮發展,緊抓“一帶一路”建設機遇,重視絲路文明、民族學、敦煌學、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區域(國別)研究等學科專業的建設與數字化改造,深化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改革,做到價值塑造、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相統一,以更好傳承西部悠久的西域文化、邊疆文化和古都文化。

猜你喜歡
智力資本人才
人才云
資本策局變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爭奪戰”
智力闖關
智力闖關
VR 資本之路
“零資本”下的資本維持原則
歡樂智力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