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腹腔鏡經腹腔腹膜前補片腹股溝疝修補術臨床效果

2023-12-01 04:46賈長林
當代臨床醫刊 2023年5期
關鍵詞:補片疝囊修補術

賈長林

(新沂市中醫醫院,江蘇 新沂 221400)

腹股溝疝在臨床較為常見,腹股溝較其他部位更容易為腹腔臟器所透出,因該處解剖位置較薄弱,是腹部疝氣最易發生的部位。腹股溝疝臨床可表現為腹痛、便秘、尿潴留等,應及時給予處理,以免發生不良后果[1]。目前,手術為腹股溝疝治療的主要手段,包括傳統疝修補術、無張力修補術、腹腔鏡下疝修補術,腹腔鏡下經腹腔腹膜前腹溝股疝修補術(transabdominal preperitoneal hernia repair, TAPP)應用較為廣泛,該術式具創傷少、疼痛輕、應激性小、恢復快等優勢,更貼近微創手術理念[2]。為此,我院選入60 例腹股溝疝患者納入研究,觀察腹腔鏡下TAPP 的手術效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21 年1 月至2022 年1月收治的60 例腹股溝疝患者采用手術不同方案分組,每組患者均為30 例。30 例觀察組患者中男20例,女10 例;年齡34~76 歲,平均(53.12±10.25)歲;腹股溝疝類型包括直疝16 例,斜疝14 例;30 例對照組患者中男21 例,女9 例;年齡36~70 歲,平均(50.54±10.13)歲;腹股溝疝類型包括直疝13 例,斜疝17 例。兩組相關資料比較無明顯相關性(P>0.05),具比較性。

1.2 方法 對照組施予開放式無張力疝修補術:平臥位,硬膜外麻醉或腰硬聯合麻醉,采用巴德網塞、補片修補,取常規手術切口,各組織逐層打開,腹部外斜肌腱膜及提睪肌均切開,顯露疝囊,女性無需游離圓韌帶,游離疝囊,若疝囊較大,先橫斷后結扎,在疝環內放置網塞,間斷縫合網塞、疝環附近腹橫筋膜。網塞固定后行精索游離,精索后放置補片,間斷縫合補片邊緣至恥骨結節、腹股溝韌帶、聯合腱固定,重建內環口,縫合各層組織。觀察組施予腹腔鏡經腹腔腹膜前腹溝股疝修補術:平臥位,硬膜外麻醉或腰硬聯合麻醉;若為單側疝,則采用健側傾斜位。麻醉及臥位完成后,分別于臍下腹直肌外緣兩側置入5 mm Troca 作操作孔,建立氣腹,置入觀察孔。觀察并確定疝的位置和類型,于疝環上3 cm 邊緣處切開腹壁進入腹膜間隙,游離外側腹膜。根據疝類型進行手術處理,若斜疝則進行疝囊剝離,露出恥骨肌孔,若直疝則將腹膜分離后在進行疝囊剝離。采用Bard 3D MAX 聚丙烯(10×15)cm2編織成補片,完全平鋪覆蓋恥骨孔,韌帶處采用生物膠固定,縫合腹膜腔,取出套管后縫合切口。若雙側疝,一側完成后移至另側,方法同單側疝。

1.3 觀察指標與評定標準 觀察兩組手術情況、術后并發癥、復發率及術后應激反應。術后疼痛采用視覺模擬疼痛法(VAS)評定,分值0~10 分,疼痛程度與評分呈正相關性[3]。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 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手術指標、應激指標采用()表示,進行t檢驗;并發癥及復發率指標采用[n(%)]表示并進行χ2檢驗,P<0.05 差異具統計意義。

2 結果

2.1 手術情況 比較兩組患者各項手術指標,手術時間差異不明顯(P>0.05),術中出血量、VAS 評分、胃腸功能恢復時間、下床活動時間及住院時間比較均有顯著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情況比較 ()

表1 兩組手術情況比較 ()

注:組間比較,aP<0.05。

?

2.2 術后并發癥及復發率 觀察組術后并發癥2.50%相比對照組12.50%低(P<0.05);經隨訪3 個月,觀察組復發率1.20%相比對照組2.70%低(P>0.05)

2.3 術后應激狀態 觀察組術后3 d 的CRP、IL-6、Cor 及ACTH 水平相比對照組均低(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應激狀態比較 ()

注:組間比較,aP<0.05。CRP:C 反應蛋白、IL-6:白介素-6、Cor:皮質醇、ACTH:促腎上腺皮質激素

?

3 討論

隨著疝外科術的不斷完善,無張力疝修補術已成為治療經典手術,該術式對腹外斜肌腱膜進行下間隙游離,暴露、游離疝囊,可吸收補片修復腹股溝管壁,以取代原張力縫合,不易破壞局部腹股溝解剖結構,貼近人體生理學,借助無張力形式及人工材料修補缺損腹股溝管壁,增強腹股溝后壁的腹橫筋膜強度,避免影響手術解剖結構,促進術后恢復[4]。但該手術用于隱匿、復合型的腹股溝疝治療時,手術切口需擴大以保證術野,易造成組織較大創傷,在肉眼直視下難以發現處于亞臨床狀態的疝,患者需二次手術[5]。本研究中,我院采取腹腔鏡下TAPP 手術為腹股溝疝患者治療,結果顯示:兩組手術時間相比無統計意義,觀察組術中出血量(10.52±2.51)mL 相比對照組少,術后VAS評分(2.34±0.56)分相比對照組低,胃腸功能恢復時間(1.61±0.52)d、下床活動時間(9.45±0.31)h 及住院時間(3.45±0.21)d 相比對照組均短;與朱沛勁[6]等研究結果相似。同時,觀察組術后并發癥比對照組低,復發率比對照組低;進一步說明腹腔鏡TAPP 手術能降低患者術后并發癥幾率,減小術后疝復發。分析原因可能為:TAPP 是通過腹腔鏡于腹膜前對腹股溝疝修復,促使肌恥骨孔增強,對一側腹股溝區存在的薄弱區予以修復,從而能修補各類型腹股溝疝;在缺損疝后方置入補片,利用前方肌層組織、筋膜進行阻擋,能減小腹腔壓力沖擊,降低復發幾率;補片放置深層,能減輕患者異物感,加上腹膜前間隙空間密閉,避免補片移位[7]。因此,基于理論來看,腹膜前修補更為合理,具備“后入路”、“可探查性”等優勢,均適用于復雜型疝、復發性疝等患者。在腹腔鏡輔助下,術野清晰度高,無需開腹,減少術中出血量,能避免臟器接觸外界環境,降低感染風險,促進術后恢復;能觀察出處于亞臨床狀態病灶,及時清除,降低二次手術幾率。手術操作具創傷性,易造成術后機體應激反應;觀察組術后3 d 的CRP、IL-6、Cor 及ACTH 相比對照組水平均低;說明,腹腔鏡TAPP 手術對患者機體的創傷性小,應激反應較輕。

綜上,腹股溝疝在腹腔鏡下經腹腔腹膜前疝修補術治療的效果顯著,能加快機體恢復,減少術中出血量,減輕術后疼痛,并發癥減少,減小疝復發,降低手術應激性,促進預后,值得推廣。

猜你喜歡
補片疝囊修補術
胎兒疝囊型膈疝的磁共振診斷與鑒別診斷
食管裂孔疝修補術補片的選擇與固定
腹腔鏡腹股溝疝修補術中疝囊處理的研究進展
Lichtenstein修補術并發癥的防治體會
自固定補片與普通聚丙烯補片在腹腔鏡全腹膜外疝修補術中的對比研究
日間手術模式下腹腔鏡疝囊高位結扎治療小兒腹股溝疝
肝臟刀刺傷修補術后黃疸一例
腹股溝無張力疝修補術后感染的預防及處理
改良Kugel補片修補腹股溝復發疝應用體會
腹膜前Kugel補片法治療股疝21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