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動中國》的女性形象建構策略

2023-12-10 04:06董亞飛
視聽 2023年11期
關鍵詞:感動中國共性身份

◎董亞飛

作為當代中國社會的重要媒介事件,《感動中國》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價值引領,藉由典型化敘事與儀式性闡述將鐫刻在年度社會記憶相冊中的震撼人心的人物或團隊,以莊嚴的“地位賦予”以及“話語表征”進行故事再現,并在感動價值的意義書寫中鑿通了個體與國家的共情地帶,成為“中國人的年度精神史詩”。在這部歷時二十年的感動話語敘事的知識圖譜中,女性憑借超凡的魅力在媒介化盛典中被一次次“加冕”,不僅超越了傳統思維中女性的“柔弱性”敘事框架,而且將新時代女性的社會價值刻畫得淋漓盡致。

自2003年以來,“義務執教者”鄧小嵐、“公益校長”張桂梅、“古典詩詞擺渡人”葉嘉瑩、“扶貧書記”黃文秀、“敦煌的女兒”樊錦詩、“最美媽媽”吳菊萍、“暴走母親”陳玉蓉、“同桌媽媽”陶艷波等女性被授予“感動中國”的榮譽稱號,由此也鋪陳與架構了《感動中國》節目的女性形象認知,讓觀眾在震撼性的情感體悟中為當代女性奮力前行的時代跫音而鼓掌助威。那么,《感動中國》這檔節目究竟是如何塑造女性形象的?本文將從身份賦予、性格塑造以及精神召喚等三個維度進行論析。

一、身份賦予:“她視角”的主體性書寫

在社會學的意義范疇中,身份既是個體進入社會諸多場景的外顯表征,又是呈現差異的重要標識,因為它能夠揭示“特定文化語境中人的出身和社會地位”①。在以男性為主體的傳統社會性別框架中,女性一直處于“被凝視”的狀態,其身份建構依附于男性話語。而隨著女性主義運動的興起以及后現代主義對權力中心的瓦解重構,社會性別的話語框架從“他視角”向“她視角”轉變,由此女性的身份建構得到了應有的重視,能夠激發和喚起女性身體內蘊含的主體意識?!陡袆又袊穼ε缘臅鴮?,打破了男性話語的主導框架,激活了女性的本體性價值。

第一,女性的職業身份注入了充沛的社會能量。在傳統職業的敘述脈絡中,女性的共有稟賦似乎總是與“家務”“照顧”等詞匯聯系在一起,由此紡織工人、護士、社工、保姆等職業成為傳統女性的標簽。然而,置身于社會轉型時期,女性的職業身份日漸多樣化。在《感動中國》的舞臺上,女性的職業身份既有教師、醫生,又有警察、軍人,也有扶貧干部,充分展現了女性職業身份的多樣性。正是這些不同的職業身份,將女性身體中蘊藉的各種能量激活,促使她們不斷地投身于自己熱愛的事業,創造出感動中國的先進事跡?!肮嫘iL”張桂梅,投身邊疆教育四十余載,不懼重重困難,積極推動創建免費女子高中,幫助1800多名女生走出大山。她雖然身患絕癥,但依然堅守在自己熱愛的三尺講臺,把一腔熱血獻給大山深處的中學教育?!胺鲐殨洝秉S文秀,研究生畢業沒有選擇留在城市工作,而是到偏遠農村擔任第一書記,為農民修公路、建蓄水池、傳授農業技術。暴雨之夜,她一心想著貧困群眾,不幸被突如其來的山洪奪走了年輕的生命?!熬缗瘛比伍L霞,在人民警察的光榮崗位上,為了人民的利益,不畏黑惡勢力,打擊犯罪團伙,保護了一方安寧?!笆貚u衛國”的軍人王仕花把畢生精力傾注于“開山島”的守護上,不為利誘、不畏艱險,將忠誠愛國之心譜寫在了那片孤寂的島嶼之上……雖然這些女性的故事不盡相同,但是她們身上流露出的熱情和忠誠卻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更好地詮釋出她們對職業身份的熱情與守護,為社會發展注入了強勁的動力和充沛的能量。

第二,女性的家庭角色迸發著溫暖的感人力量。在女性的身份話語敘事中,職業身份是透視女性的社會化意義的重要棱鏡②,而關涉女性的身份想象還涉及建基于血緣和婚姻關系的家庭層面,由此,母親、妻子、女兒等家庭角色也成為認知女性身份的一種獨特性注腳。作為母親,陳玉蓉對兒子的愛是無私而偉大的。為了割肝救子,患有重度脂肪肝的她,每天暴走10 公里,體重從66 千克減至60 千克,最后成功為兒子進行了肝臟移植??梢哉f,陳玉蓉不計回報的無私之愛詮釋了這顆平凡母愛之心的高貴。羅映珍在妻子的家庭角色建構中積極踐行了社會美德。她的丈夫在執行公務時被毒販打成了“植物人”,羅映珍并沒有放棄丈夫,不僅每天照料他的日常,而且通過日記的形式表達思念和愛意,最終用自己濃濃的愛意喚醒了“沉睡”的丈夫。在女性的家庭角色建構中,除了母親、妻子之外,還有一個常常被忽略的女兒角色。2011 年度感動中國人物孟佩杰,從8 歲起就開始照顧喪失自理能力的養母,考上大學后,更是放不下養母,帶著養母一起上學,一個孝順懂事、有責任擔當的女兒形象越發立體和飽滿??梢哉f,《感動中國》在建構女性家庭角色的身份時,將一個個平凡、普通卻偉大的女性形象展現給了觀眾。

二、性格塑造:“個性”與“共性”的接合勾連

在媒介形象的話語框架中,性格是表現人物的核心要素,因為它不僅決定著人的行為、感覺和思維方式③,還在動態屬性的解釋中賦予生命體意義?!陡袆又袊蜂佋O的女性形象通過性格進行主題揭示,挖掘那些能夠“感動中國”的優秀品質?!陡袆又袊吩趯ε孕愿袼茉爝^程中,既注重個體獨特風采的影像呈現,又善于在豐富的個性化表達中尋找共通的性格特征,從而在“個性”與“共性”的融合敘事中完成女性性格的全面塑造,更好地展現立體且豐富的女性熒屏形象。

第一,個性化表達展現女性風采。個性化既是自我在長期的實踐中形成的一種相對穩定的心理和行為表現,又是與他人進行差異化區分的重要標識。在《感動中國》的舞臺上,女性故事之所以能夠震撼心靈,與她們自身的個性化品質有著密切聯系。因為個性作為生命體在介入社會過程中顯示出一種獨有的品質,它既是不同行為進行區分的標識,又與相同行為有著不同的表現,由此造就出其自身的獨特性。比如,葉嘉瑩不僅自己熱愛古典詩詞,而且將這份熱愛融入優秀人才培養之中,致力于古典詩詞的文化傳承。雖然90多歲高齡,但她仍然耕耘于古典詩詞的傳播創新事業中。對于很多學者而言,雖然喜歡研究古典詩詞,但是很少有人將這種熱愛轉化成一生的事業。葉嘉瑩卻不同,她對古典詩詞的熱愛、執著與堅持,詮釋了她的個性化特征。此外,身患殘疾但依然堅強樂觀的李麗、為救墜樓兒童而奮不顧身的吳菊萍、一心為民的村干部段愛萍等一個個飽滿的人物形象中都蘊含著女性的個性化特征,將中國女性的風采展露無遺,讓電視觀眾對女性的敬意油然而生。

第二,共性化書寫詮釋女性價值。作為弘揚主流價值觀的電視節目,《感動中國》在個性敘事中實現公共價值的引領。這種價值的書寫與詮釋依賴于人物共性化特征的展示。相較于人物的個性表達而言,共性化是在眾多人物的行為、心理以及表現之間尋找具有普適性的共同特點,從而為揭示人物群像的文化價值提供重要的參照標準。在《感動中國》節目中,雖然每一個女性都有一個獨特的性格標簽,但在這些不同的性格標簽之下也隱匿著共性特征,因為只有在共性化書寫中,當代社會的女性群像的價值才能被更好地激活,以此實現在典型人物的故事講述中弘揚主流價值觀的重要旨歸。無論是扎根山區教育的支月英、張桂梅,還是身患殘疾但不忘回歸社會的朱麗華、李麗,她們身上始終都閃耀著共有的品質,即頑強、執著、堅持和奉獻。這些具有共性的特征打破了人們對女性的傳統認知,重構了女性在社會大眾心中的形象。

第三,個性與共性的融會貫通。在形象塑造中,只有將“個性”與“共性”結合,才能讓人物閃耀光芒。在人物性格的塑造中,“個性”和“共性”無法被割裂,而是始終交織纏繞在一起。在女性形象的塑造中,《感動中國》既善于抓住人物的個性特征進行摹寫,又注重對共性品質的挖掘,從而在一種媒介化的傳播中建立了女性與社會之間的深層聯系。比如,為了實現讓山區女生上學的夢想,張桂梅克服重重困難,即便在身患絕癥的情況下,依然堅守在教育事業上。節目在講述張桂梅的事跡時,把她頑強、堅韌的個性以及大愛無私的共性特征借助VCR和訪談來全景式展現,從而在張桂梅和社會大眾之間架起了一座溝通的橋梁,引發觀眾的情感共鳴和價值認同。

三、精神召喚:女性主體意義的價值回歸

《感動中國》在塑造和展現當代女性的熒屏形象時,持續深化電視媒介的價值功能,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基本向導,不斷挖掘感動中國女性人物身上的精神價值,既充分彰顯了女性的主體價值,又通過榜樣的力量大力弘揚了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

其一,愛國主義精神。在中國精神的價值范疇中,愛國主義始終是主旋律,是激勵中華兒女拼搏前進的精神指南。感動中國女性人物的愛國精神構成了電視熒屏的一道靚麗風景。王仕花與丈夫守護開山島二十余載,在丈夫去世之后,她仍然堅守這份守護的忠誠。開山島是我國神圣領土的重要組成部分,守護好島嶼不被人侵犯,是對祖國的忠誠。葉嘉瑩身為教書先生,把愛國情懷融入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教學和研究中。她曾旅居海外,但仍念念不忘祖國的文化傳承,之后定居南開大學進行中華古典詩詞的傳播。出生于中國臺灣的盧安麗,致力于維護祖國統一,用親身實踐推動兩岸關系融合發展,既表現了她對和平的向往,更彰顯了她的愛國情懷。這一個個感人至深的女性故事,透過熒屏的傳播,凝聚起強勁的愛國精神。

其二,自強不息精神。自強不息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優秀基因,已滲透至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成為衡量社會行動和日?;顒拥闹匾獦顺?。在《感動中國》節目中,邰麗華、李麗等自強不息的女性讓觀眾由衷地發出贊嘆的聲音。邰麗華幼年時因一次高燒失去了聽力功能,從此走進無聲的世界。但她沒有自暴自棄,而是在舞臺世界尋找別樣快樂,她領舞的《千手觀音》等成為舞臺藝術的經典之作。邰麗華能夠取得如此成就,與她在逆境中果敢自信、砥礪奮進的自強不息精神不無密切聯系。被譽為“中國的海倫·凱勒”的李麗,從小患有小兒麻痹癥,一場車禍又讓她完全癱瘓。雖然一生與輪椅為伴,但李麗卻有著樂觀心態,積極創辦了“湖南李麗心靈教育中心”,為留守兒童、未成年人提供心理幫助,溫暖了上萬個未成年人的心靈。

其三,無私奉獻精神。在當代中國的精神世界中,無私奉獻既是一種平凡的精神,更是高尚的情操。在《感動中國》所詮釋的人物形象中,不計個人得失、樂于助人、甘于奉獻的女性人物,一次次滌蕩著觀眾的心靈,并藉由這種榜樣的力量來感化和教育人們。來自江西的熊庚香和丈夫萬佐成原本在江西腫瘤醫院旁邊賣油條,后來經常有患者家屬來借廚具炒菜,他們就買了十幾套廚具供患者家屬使用,因此形成了“抗癌廚房”,為患者家屬炒菜提供服務。十余年里,夫妻二人始終無間斷地為患者家庭提供便利。河北的農民林秀貞具有一顆博愛之心,義務贍養孤寡老人,資助貧困學生實現求學夢想,公益捐款始終沖在最前線,在她身上,不求回報的無私奉獻精神熠熠生輝。

其四,愛崗敬業精神。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堅守平凡的崗位、做好本職工作,既是實現自我價值的關鍵路徑,又成為推動國家繁榮發展的驅動力。在《感動中國》節目中,女性在各自平凡的崗位上發光發熱,創造了不平凡的奇跡。樊錦詩從北京大學畢業后被分配到敦煌文化研究所工作,從事敦煌文化的研究、保護和傳承。在偏遠的荒漠之地,為了這份工作和事業,她克服重重困難,將畢生精力都奉獻給這份職業。這份職業對她而言,已經超越了一種簡單的工作,而成為一份責任。支月英曾不顧家人反對來到海拔近千米、交通不便的山村從事教育工作,她一個人撐起了一個學校,不僅教學生知識,還照顧學生生活。支月英三十多年如一日地耕耘在教育事業中,在這個看似平凡的崗位上書寫了不平凡的人生,成為這個時代的英雄。

四、結語

在媒介形象的意義闡釋中,建構策略既關聯了其展陳相貌,又能在“可見”與“可視”的觀感中透視其內在意蘊及精神價值?!陡袆又袊吠ㄟ^身份賦予、性格塑造以及精神召喚等三重敘事維度,生動地繪制了一幅展示當代中國女性形象的雋永畫卷,讓觀眾在心靈震撼的同時,產生強烈的情感認同、思想認同和價值認同,并在榜樣力量的感召下,強化社會實踐的行動邏輯,匯聚起強勁的中國力量和偉大的中國精神。

注釋:

①項蘊華.身份建構研究綜述[J].社會科學研究,2009(05):188-192.

②王春光.新生代農村流動人口的社會認同與城鄉融合的關系[J].社會學研究,2001(03):63-76.

③姚介厚.論亞里士多德的《詩學》[J].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1(05):15-28+109.

猜你喜歡
感動中國共性身份
共性
“數控一代”示范工程引領和推動共性使能技術在中小企業推廣應用
跟蹤導練(三)(5)
“感動中國”視域下少數民族模范人物的中國精神特質評析
“感動中國”,“感動”語文課堂
雷鋒精神與遼寧精神的共性研究
他們的另一個身份,你知道嗎
“感動中國”候選老兵究竟是“口誤”還是“造假”
“感動中國”候選人陷“造假門”傷害了誰
互換身份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