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應用型本科院校教育數字化轉型路徑研究

2023-12-10 19:29李明雨
閱江學刊 2023年6期
關鍵詞:數字素養智慧教育應用型本科院校

摘? 要? 教育數字化轉型是一場由多種技術融合形成的深刻、持久的技術生態革命,撬動教育系統教、學、管、考、評變革,不斷塑造教育新形態。應用型本科院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要應對全球數字化進程加快帶來的全新挑戰,還要加快建設面向新時代的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依托數據要素推進應用型本科教育創新、變革和體系重構。應用型本科院校教育數字化轉型應從育人范式、數字素養、組織慣例、監測評價等方面全面推進教育數字化順利轉型落地:構建數字化育人范式,培養數字時代急需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提升師生數字素養,增強應用型本科教育數字化轉型的關鍵推動力;積極推動組織慣例重塑,形成數字治理體系和機制;建立教育數字化轉型監測評價體系,保障應用型本科院校數字化轉型的總體規劃能夠持續推進并真正落地。

關鍵詞? 教育數字化轉型? 應用型本科院校? 組織慣例? 數字素養? 教育新基建? 數字經濟? 智慧教育

作者簡介 :? 李明雨,軍事學博士,北京科技大學天津學院副教授。

基金項目 :? 天津市教委科研計劃項目“加快數字經濟發展的高等教育發展戰略目標研究”(2022SK105)

一、引? 言

教育數字化轉型是建設數字中國、落實教育強國戰略、推進教育現代化的重要舉措,對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深遠影響。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是在5G技術環境下,將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技術與高等教育系統的各個層面深度融合,推動高校在組織結構、業務流程、管理理念、評價方式等方面進行深度調整,實現全要素、全業務、全流程、全領域的系統性改進和革新。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以教育需求驅動教育模式與業態創新,保證教育優質公平,支持終生學習,培養適應未來數字化社會的公民和滿足信息科技時代要求的人才,形成良好的教育新生態。

2022年1月,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提出啟動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同年3月,作為教育部數字化轉型試點區,上海市印發《上海市教育數字化轉型“十四五”規劃》,提出要推動教育數字化轉型和廣泛應用;8月,提出將長寧區、寶山區、徐匯區建成上海教育數字化轉型實驗區。黨的二十大首次將“教育數字化”寫進報告,指出“要推進教育數字化,建設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2023年2月,孫春蘭副總理在世界數字教育大會上指出,我國大力推動教育教學活動與數字技術融合發展,以數字教育促進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質量、創新教育治理,充分體現了我國政府對教育數字化轉型引領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高度重視和殷切期望。? 《世界數字教育大會開幕》,《人民日報》,2023年2月14日。? 2023年3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23年工作要點》明確要求“深入實施數字化戰略行動”,“加快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打造高等教育教學新形態”??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23年工作要點》,http://www.moe.gov.cn/s78/A08/tongzhi/202303/t20230329_1053339.html?eqid=c65b7c150001141a000000066426aa9f&eqid=accfe30100000ac80000000464547419。? 。

二、應用型本科院校教育數字化轉型現狀分析

應用型本科院校是以滿足社會需求為辦學目標,以培養適應經濟社會各領域、各行業生產、管理、組織的高等應用技術型人才為辦學定位,而不是以培養學術型、研究型人才為辦學定位的普通本科院校。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用型本科院校是經濟社會技術人才培養的主要力量,對于滿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對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需求起到了積極作用。在國內外高等教育加速數字化變革的同時,我國應用型本科院校的教育數字化轉型并沒有順應發展趨勢,面臨著諸多困難與挑戰。例如頂層規劃和實施路徑模糊,組織結構和運行機制不匹配,數字技術與教育教學脫節,數字化鴻溝依然存在,數據隱私和數據安全面臨威脅,數字技術過載,師生信息素養欠缺,人才的數字化技能和素養不能滿足數字經濟和企業數字化轉型發展的實際需要,教學成效和學生成長的評價體系偏保守,符合應用型導向的多元化學生成長評價指標體系尚不成熟,等等。由此,導致教學設計難、課堂監管難、學業評價難、教育管理難等問題。院校、教師和社會必須共同直面現存的問題,全面回顧和分析我國數字化教學改革的推進路徑,思考教育數字化轉型要轉變什么、怎樣轉變、轉到什么程度、將會出現怎樣的變化。

在數字化背景下,應用型本科院校的教育數字化轉型以聚焦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為根本目標,推動數字技術與應用型本科教育深度融合發展,以學生為中心,豐富數字教育應用場景,引領應用型本科教育在觀念、方法、形態和組織方面實現系統性變革,使學生能夠按照自己的學習特點開展個性化學習,滿足個性化教育需求。教育數字化賦能教育現代化,借助數字技術確保人人享有優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

三、數字化轉型發展路徑探析

在習近平總書記回信勉勵的親切關懷下,在加快建設具有工程科技特色的高質量高等教育體系目標的指引下,北京科技大學持續推動高等教育結構進一步優化、布局進一步合理、質量進一步提升、評價進一步科學、制度進一步現代化,加強“新工科”建設,加快培養新發展階段國家急需、人民期望、社會呼喚的卓越工程人才、大國工匠和應用型高技能人才,? ?楊仁樹:《因材施教 應才培養 打造一流本科教育培養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年第2期。? 加快數字化平臺建設,完善教育教學數字化體系建設。? ?武貴龍:《以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為指引 譜寫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新篇章》,《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1期。? 作為一種全新的教育教學理念,應用型本科院校教育數字化轉型應從育人范式、數字素養、組織慣例、監測評價等方面全面推進教育數字化順利轉型落地。

(一)數字化育人范式構建

教育數字化轉型是新時代人才發展的剛需之一,應發揮教育數字化轉型的引領性與超越性,以數字化轉型促進人才轉型,培養適應數字經濟發展、具備數字化思維技能、符合高質量發展要求的人才,引領社會轉型。? ??祝智庭、趙曉偉、沈書生:《技能本位的學習范式:教育數字化轉型的認識論新見解》,《電化教育研究》,2023年第2期。?? 應用型本科院校依照數字經濟和社會發展需求,探索構建應用型本科教育“數字化+”發展新范式,培養人工智能難以取代的創新型、應用型、復合型人才,服務區域經濟發展,助力數字中國建設全面振興。

1.搭建以課程管理為中心的新型線上教學平臺

推動應用型本科院校建立學科聯盟和校際管理聯盟,利用國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臺,“多點成面”地搭建遠程教育系統,利用超星學習通等平臺打造精品課程,建設覆蓋各學科的“智慧課堂”。加大現有教育資源的整合力度,常態化開展各類線上線下混合式的教學活動,實現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確保優質教育、公平教育,為數字時代的教學過程優化、教學資源創新、教學管理改革提供新的路徑。疫情期間,北京科技大學天津學院與數字企業協作,建設在線教學平臺和智慧教室,開設500余門線上培訓課程,營造更具未來感、沉浸感和臨場感的數字化學習體驗場景,推動應用型本科教育高質量發展。

2.構建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個性化教學形態與結構

改變傳統的標準化培養模式,建立數字技術驅動學習模式,創生更加個性化、能夠更好地促進按需學習、自主學習的氛圍與環境,優化學習體驗,為所有學習者提供終身的、可定制的學習空間。? ?陳云龍、翟曉磊:《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構想與策略》,《中國電化教育》,2022年第12期。? 這種踐行“以學習者為中心”理念的學習空間可以匯聚全國優質數字課程資源,按照現代學習理論和學科知識的結構化特征建立知識圖譜系統,運用虛擬現實、人機交互技術和AI多模式識別技術優化在線教學模式、改進學習方法,促進學習者積極開展自主探索。人工智能、云計算與大數據技術可以實時采集、分析和反饋學生在學習、生活、實踐活動等方面的數據,在確保學生隱私安全的前提下,形成學習者的學習畫像,精準發現問題,為每位學習者的學習提供可視化診斷、個性化分析及預警報告,形成個性化的學習成果反饋方案。反饋方案在學生有所改進、開展下一階段學習的過程中持續優化,由此可以實現規?;逃c按需培養的有機結合。

3.創設沉浸式的新型課堂教學環境

采用虛擬現實技術可以建立智慧教室、虛擬教研室、“四新”實驗室、虛擬仿真實訓中心、融合媒體中心等,在虛擬空間營造實踐教學需要的情境,為師生提供高度沉浸的數字化學習資源。針對新農科專業課程實踐性強、操作性強的特點,內蒙古農業大學職業技術學院重構數字課程體系,運用信息技術創新“課堂教學+實地觀摩+仿真操作+模擬復盤”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豐富數字教學資源,將多媒體教學、實景觀摩教學、虛擬仿真操作教學、智慧農業模擬教學等融于一體,進一步完善新農科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助力鄉村振興。?? ?王園、劉娜、齊景偉:《“豬生產學”課程四維創新數字化教學模式探索》,《教育教學論壇》,2023年第2期。

數字化辦學顛覆了傳統模式,應用型本科院校應深入探究數字時代學生的成長規律,探索數字時代人才培養新范式。通過網絡扁平結構重新塑 造課程體系,對教學方式進行重構與再造,完成知識體系的重塑,形成開放、靈活、多元、動態的課程體系。創新“數字化+”教學 模式,積極探索數字化教學應用場景,引領高等教育系統性變革,加快數字技術與傳統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重塑高等教育形態,建立“社會需求—知識能力—課程體系”的成果導向型映射模型,這已經成為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共識和行動。

(二)數字素養能力提升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推進教育數字化”戰略舉措,扎實推進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2022年11月30日,教育部發布了《教師數字素養》教育行業標準,要求完善教育信息化培訓和評價體系,提升教師優化、創新和變革教育教學活動的數字思維,提升教師發現、分析和解決教育教學問題的數字認知,提升教師利用數字技術獲取、加工、使用、管理和評價數字信息資源的能力。德國聯邦教育與研究部于2019年發布了數字化戰略,強調數字素養在高等教育、職業教育中的重要性。數字素養能力是在數字環境下運用學習資源參與社會協作的數字化意識、能力和責任的集合,是應用型本科教育數字化轉型的關鍵推動力。應用型本科院校要不斷推進師生數字素養的轉型升級,面向新時代教育發展,培養數字化認知、提高數字技術與知識技能、開展數字化應用活動、增強數字社會責任、增進專業素養,支撐師生更高層次生命成長。教師要利用智慧教室、智慧教育平臺、數字教育資源、智慧分析評價工具等智能技術優化、改進和重構教育教學。

1. 提高數字化認知是基礎

數字技術正在引發國際數字經濟競爭,推動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和創新發展。高校教師要充分理解數字化技術在教育發展中的價值,充分認識受數字化技術影響的教育教學新理論、新模式、新方法。應用型本科院校要出臺支持教師數字素養提升的配套政策,營造數字化學習氛圍,創新激勵措施,倡導數字化發展戰略的價值主張,促進師生數字化認知的形成與提升,? ?肖廣德、王者鶴:《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的關鍵領域、內容結構及實踐路徑》,《中國高教研究》, 2022年第11期。? 使他們能夠獲得必要的數字能力。教師要革新傳統的教育觀念、內容和范式,勇于面對教育數字化實踐過程中的困難與挑戰,主動學習和使用數字技術資源,發展數字化應用能力,使學習空間設計、學習資源設計、活動體驗設計、通用學習設計等更有創造性。? ?魏非、祝智庭:《面向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教師信息化能力建設方略》,《中國教育學刊》,2022年第9期。? 學校確保為教師提供靈活的、有區別的、基于需求的專業學習指導和數字能力培訓,增強教師在教學和評價中使用數字技術的信心和能力,盡快適應數字化環境下的教育教學與人才培養、學校發展和管理治理,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 ?張玉柳、羅江華:《愛爾蘭基礎教育數字化發展研究——基于〈學校數字戰略2027〉的解讀》,《中國教育信息化》,2023年第3期。

2. 掌握數字技術與知識技能是關鍵

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應用型本科院校管理層應掌握數字化領導力、數據治理能力、數字決策能力等管理和技術應用能力。教師應掌握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數字知識和技能,能夠熟練操作、使用數字化設備、軟件、平臺,利用互聯網追蹤獲取教學資源,解決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典型問題。數字化時代,人工智能可以獨立生產教師所不能生產的“暗知識”。教師應通過確定問題、形成假設、收集數據、檢驗數據質量、分析數據、解釋數據、評估成效和實施改進等環節正確理解和運用這些知識并開展教學決策。學生應熟練掌握數字技術,改進認知方式,及時獲取、加工、表達、更新知識,增強信息意識,培養數字思維,提高數字安全素養,開展數字化學習與創新,進行知識創生,從而超越群體已有的認知,拓展群體認知邊界,引發自身基礎認知變革。? ?余勝泉:《教育數字化轉型的層次》,《中國電化教育》,2023年第2期。? 北京科技大學天津學院充分利用國家智慧教育平臺開展教師在線研修活動,教師根據自身教育教學實際開展針對性的學習研修,有助于實現教師隊伍建設數字化轉型。? ?劉增輝:《以教師隊伍建設數字化轉型 助力教育高質量發展》,《在線學習》,2023年第3期。

3. 開展數字化教學應用活動是途徑

教師積極開展數字技術與教育教學的創新實踐,通過數字技術設計現實場景與虛擬空間相融合的混合學習環境,創新教學活動和教育環節,提高教學效率。運用數據采集工具實時收集學生的反饋意見,選擇分析模型開展學習情況數據分析,實現學業數據可視化,為學生提供更精準、高效的在線學習體驗。探索融合式教學與智慧教學新形態,改進教學行為,優化教學流程,開展個性化學習指導,提升學生的參與度和交流主動性。指導學生使用數字技術和資源開展學習,培養學生的計算思維和數字社會責任感。

4. 踐行數字社會責任是擔當

高校教師應遵守與數字化活動相關的法律法規和道德準則,維護人工智能的倫理規范,合理使用數字產品和服務,遵守網絡空間的秩序。在數字化活動中,高校教師應具備保護個人信息和隱私數據的意識、維護數據安全的能力,守好教育數據安全的底線,具備承擔應用數字技術所帶來的風險的覺悟。以北京科技大學天津學院為例,該學院積極配合天津市寶坻區的《智慧寶坻建設總體規劃》,參與建設數字化全景智慧寶坻應用項目,開發了一批智慧城鄉APP,協助升級一批數字化智能硬件,推動數字化理念深入人心。

5. 具備專業發展素養是目的

專業發展素養就是利用數字技術資源開展專業技術知識、教學管理知識的研修,開展數字化教學問題研究與創新,并對個人教學實踐進行分析、反思與改進,促進專業發展。

在教師層面,專業發展素養要實現數字技術與教師常態化教學的深度融合。第一,提高課程開發能力。教師要深刻理解教育數字化轉型給課程形態帶來的變革,利用數字技術突破傳統教學結構,創新教學意識、態度和行動能力,使課程形態向混合型、開放性、個體式、結構化、網絡狀的方向轉變,為學生提供更適配的個性化教學資源、學習工具和技術服務。數字技術減少了教師的重復性勞動,為開展創造性、個性化的教學實踐留出更多的時間和空間,減輕了職業倦怠,能夠更好地推動教師融入數字化社會,使他們創造性地培養應用型人才。? ?余勝泉:《教育數字化轉型的層次》,《中國電化教育》,2023年第2期。? 第二,提高課程教學能力。課程教學能力是因材施教的前提與保障,數字化時代的個性化教學需要教師以“學”為中心提高課程教學能力。教師應當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技術挖掘隱藏的教育教學規律,深入了解學生的身心發展水平、認知風格、個性化需求偏好,有針對性地完成教學任務。

在學生層面,重視數字化轉型。學生應當積極培養對復雜任務的綜合判斷、分析和決策能力,鍛煉自主、獨立、理解、建構知識的能力。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的數字化意識、數字化學習能力、信息安全意識和數字社會責任得到提高,借助數字技術獲得分布式認知。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科學、高效地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將實體空間學習與網絡空間學習無縫銜接,隨時隨地開展高度情境化的學習,提高綜合素養。上海市教委將師生數字素養能力培訓融入教學實踐,推出了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行動方案,形成了基于“有意義學習”模型的浦東研訓模式,不斷完善“區-校-企”合作創新的信息素養培訓資源建設機制。

(三)數字化組織慣例重塑

1.問題分析

組織慣例是由多個行為體執行并重復的可識別、相互依賴的行為模式,它是維持組織穩定的主要因素,使組織行為更加可預測、連貫和高效。組織慣例使組織更加靈活、富有創新性,在組織中起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如若不考慮環境因素和執行因素,組織慣例可能造成組織僵化等實際問題,降低組織競爭力,嚴重阻礙其變革。? ?陳婧:《中國傳統企業數字化轉型中的組織慣例重塑》,南京大學出版社,2020年,第20-23頁。

當前,應用型本科院校普遍采用傳統的科層制??茖又乒芾眢w系等級結構鮮明、責任分工明確、事務管理嚴格,并不適合數字化轉型背景,無法發揮原有的作用。院校管理層存在深厚復雜的關系網絡,科層制使院校管理權過于集中,普通員工只負責執行末端任務,成為“無實權的管理者”;部門之間分工過于細化,形成各自為政的局面;部分院校過于重視教學常規管理,注重工作“留痕”,甚至規定了教師聽課次數等任務指標,這與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背道而馳,容易挫傷工作積極性。因此,應用型本科院校應立足自身特色,打破內部管理體制機制,減少人才培養和學科專業建設的慣性,更新學校管理組織,重塑管理制度,鼓勵和支持差異化發展,對組織慣例進行“數字化”重塑。? ??徐志芳:《城鎮化背景下鄉村小學教師管理存在的問題及改進研究》,碩士學位論文,青島大學,2022年,第45-46頁。

2.實現路徑

應用型本科院校教育數字化轉型將推動學校在業務流程、組織形式、管理體制、治理結構等方面開展深度轉變,實現全方位、系統化重塑,有可能顛覆高校原有的要素結構,形成高效的教育組織生態系統。? ?世界慕課與在線教育聯盟秘書處:《高等教育數字化的趨勢、階段與變革——〈無限的可能:世界高等教育數字化發展報告〉節選一》,《中國教育信息化》,2023年第1期。? 數字化轉型可能會導致組織發生隱性變革,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應用型本科院校不能及時把握數字化技術帶來的機會,便會在人才培養競爭中面臨巨大劣勢。因此,組織慣例重塑變得愈發重要。

首先,提升組織成員認知。提升組織成員認知是教育數字化轉型的關鍵任務。實現教育數字化轉型,最大障礙就是高校組織成員的固有認知,必須進行一場力度大、范圍廣的思維觀念慣例重塑。傳統的教育管理模式遵循以管理流程為中心的線性范式,院校各部門存在隔閡,形成眾多數據孤島,不能對所掌管的數據進行有效分析,無法適應以數據為中心的扁平化范式。慣性重塑需要院校管理層具有足夠的靈活性和創新性,正確應對管理環境變化,因此,院校管理層應加強對技術賦能教育創新的認識與理解,積極支持數字技術變革,跟蹤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最新研究成果與實踐方向。組織慣例重塑不是一蹴而就的變革,而是一個逐步完善的過程,院校管理層要明確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推進方向,分析學院現有水平與發展目標的差距,剖析原因,找準阻礙因素,思考如何利用技術賦能育人模式創新,促進應用型本科院校高質量發展。

其次,重構業務流程。業務流程重構是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有力抓手??鐦I務領域交匯是不同業務職能之間增進了解的交流行為,能夠使院校組織實現彼此關聯的慣例重構??鐦I務領域交匯可以使組織成員從合作者的角度看待自己的業務流程,從而增加組織成員對自身慣例的理解,提高構建和實施潛在可行方案的能力。不同慣例之間的知識交流讓組織成員接觸到其他業務領域的不同想法,從而增加組織成員提出與以往不同的解決方案的能力。在數字化技術推動的高校組織變革中,應用型本科院??梢酝ㄟ^業務領域交匯來實現有關聯的業務流程慣例重塑,重新定位教育的關鍵活動及其順序,創新工作方式,開拓新的職能,深入流程場景,催生新的業務形態與流程。通過深入剖析原有業務流程、適用對象、作用效果、使用資源、所用技術,可以查找業務職能的薄弱環節、低效領域,利用數字技術和數字化設備對薄弱環節進行升級改造,在全流程真正實現優化、簡潔的數據無縫流轉,進一步提高高校組織績效。

最后,重塑組織結構。組織結構重塑是教育數字化轉型的重點內容。數字化促進教育業務流程再造,推動學校組織結構重塑,創造面向未來的智慧化的應用型本科教育組織結構新形態,激活組織的內生力量。若無組織結構重塑,數字化技術極有可能淪為低效的數字化流程。高校要深入研究相互關聯的組織慣例及其動態變化,借助數據賦能實現更深刻甚至顛覆性的組織結構重塑。第一,打造扁平化、網絡化、模塊化、社會化的應用型本科院校教育組織結構。加強組織成員的橫向聯系,優化教育體制職能運行體系,提高各部門的自主權。優化教、學、管、考、評等多項業務流程,從原來的串聯結構轉變為以人為本的并聯關系,使得來自不同部門的組織成員在多個項目或任務中協作交流,形成多元的聯結關系,為進一步協調關聯慣例提供知識基礎。這樣,有助于發現問題,提出新的解決方案,加深部門之間的協調。? ?世界慕課與在線教育聯盟秘書處:《高等教育數字化變革與挑戰——〈無限的可能:世界高等教育數字化發展報告〉節選五》,《中國教育信息化》,2023年第1期。? 第二,改變應用型本科院校的決策模式。正確定位校長、管理團隊在應用型本科院校數字化轉型過程中的職責,提高院校管理層的數字化領導能力、數字化治理能力和數字化服務能力。第三,面向未來構建應用型本科院校運行體系。重建課時、學日、學期、學年等時間結構,逐步打破院系和專業的邊界,為學生提供更加靈活、更有彈性的課程安排,建立促進個性發展的教育生態,? ?余勝泉:《教育數字化轉型的層次》,《中國電化教育》,2023年第2期。? 形成更加開放、靈活、多元、動態的辦學體系。

3.相關成果

2016年,教育部提出要推動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面向社會需求的、面向各行業的應用型本科院校轉型,目前,全國200多所普通高校正在試點。湖北文理學院積極響應國家“放管服”改革精神,深化學院科研體制改革,出臺了財政性經費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學院科研經費績效支出、成果獎勵政策等工作服務機制,破解了長期困擾學院的經費使用難題,消除了政策風險和科研人員的后顧之憂。廣東技術師范大學職業教育教師學院加強內部整合,協調各部門職能,整合各部門結構,使得部門之間既分工明確,又互相牽連,例如負責黨團事務的干部要參與院校的教學工作。北京科技大學天津學院緊扣京津冀協同發展理念,積極融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優化區域高等教育結構,采取“引企入?!薄敖虒W工廠”“產業學院”等多種形式與先進制造企業建立人才培養合作關系,企業參與制定本科人才培養方案,實訓實習的課時占學科專業教學總課時的比例超過35%,形成了新的業務形態、教育方式、服務領域,滿足了人才成長發展的多元化要求,滿足了社會的多樣化需求。洛陽理工學院深化產教融合,依托優勢學科專業,近三年培養職業技能人才10萬余名,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積極為沿線國家開展建材行業教育培訓。? ?陳鋒:《邁向深度轉型,加快建設高水平應用型本科高?!?,《河南教育(高教)》,2019年第6期。

(四)數字化轉型監測評價

2020年,《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要求“改進結果評價,強化過程評價,探索增值評價,健全綜合評價,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提高教育評價的科學性、專業性、客觀性”? ?吳永和、許秋璇、王珠珠:《教育數字化轉型成熟度模型研究》,《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3年第3期。? 。傳統的教學評價注重學生的課程成績、畢業率等基于學習效果的靜態監測指標,教學質量評估依靠教師感覺、直覺,主觀性較強,評價結果不能全面反映學生的學業水平。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可以建構全過程、全要素、去中心化、去應試化、可追溯的智能教學評價指標體系,開展具有指導意義的過程評價、增值評價、綜合評價,完善以學業水平考試為主的終結性評價,? ?黃榮懷:《加快教育數字化轉型 推動學校高質量發展》,《人民教育》,2022年第3期。? 形成基于評估的績效反饋與建設改進機制,推動應用型本科教育評價方式變革。

1.建立智能教學評價指標體系

依托大數據和畫像技術,建立師生終身學習成長電子檔案,著力構建多維度的綜合性、智能化評價體系。教育評價貫穿學生成長和發展的全過程,注重真實環境中實踐能力的發展,注重在學習過程中開展能力傾向、情緒特征等非認知指標的測量和評價,科學優化學生的綜合素質評價系統。在教育組織方面,針對院校開展管理服務、人才培養、學生就業等全方位評價。北京工商大學圍繞知識、技能、能力、素養4個方面設置11類一級評價指標、313個指標觀測點,對學生的學業水平和綜合素質進行全面、客觀評價;通過課堂教學、專業建設、人才培養等6個維度評價教師綜合素質;通過教學資源、課堂教學、課程考核、課程管理等8個維度評價課程建設情況。教育數字化轉型評價框架可以檢驗教育教學新模式的有效性、適切性和可復制性。

2.形成基于監測評估的績效反饋與改進機制

根據評價結果確定差距和需要改進的領域,結合具體的應用情境分析原因,完善改進方案,調整后續計劃和實施流程,幫助政策制定者規劃應采取的措施,提高績效評估結果的反饋效果與改進作用。? ?余勝泉:《教育數字化轉型的關鍵路徑》,《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3年第3期。? 對學生學習進程、學習情緒和健康狀況等方面進行持續監測,分析數據,形成學生學業達成度報告,向學生提供智能診斷、資源推送和學習規劃,提前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預警和干預,為學生個性化成長與發展提供科學的指導和幫助。教師通過溝通,疏導情緒,激勵學習者,幫助其健康成長,同時指導學習者發現個人興趣和特長,將教學評價的“指揮棒”轉化為助力成長的“強引擎”。實時的反饋結果可以幫助教師調整改進教學內容、優化創新教學方法,不斷提升教育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實現差異化的“教”和個性化的“學”,幫助學生實現自我規劃目標并達至最美好的發展狀態。

3. 創新數據賦能的應用型本科教育數字化評價方式

運用基于大數據支撐的全過程、全要素、全周期的學生學習成長數據,采用更加多元的結果評價、過程評價、增值評價和綜合評價新方法,實現應用型本科教育評價方式變革。一是改進結果評價。改變單純關注分數的評價,轉向注重學生情感、應用能力、社交溝通等方面長周期、跨場域、多維度評價,多用幾把“尺子”評估學生的學習結果,實現對學生非認知因素的無痕、伴隨式評價,提高結果評價的科學性和全面性。二是強化過程評價。改變傳統的總結性評價方式,轉向過程性評價。全流程、全要素、伴隨式、低介入地實時采集教學過程中的評價數據,及時分析反饋,適時給予干預和指導,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中心,全過程、立體、綜合地反映學生的學習過程與結果,支持教與學的持續改進和創新。三是探索增值評價。增值評價不僅關注教育過程的知識內容和學習結果,還關注德、體、美、勞等方面,運用大數據精準分析師生教學過程、行為、思維和情感,開展更加真實、公平的評價。四是健全綜合評價。院校、企業、學生、家長、第三方評價機構多方參與,實施基于教學“痕跡”的日常評價、自我評價、同行評價、專家評價等,提升評價方式的多元化和規范性。? ?祝士明、張慕文:《職業教育數字化轉型:動因、價值與路徑》,《中國教育信息化》,2022年第9期。? 上海市嘗試采集學生的體育數據,利用大數據支撐學生個體過程性成長評價,建立動態數字畫像,直觀呈現學生的發展軌跡、優勢與劣勢,彌補教學評價過程中的薄弱環節。? ?吳永和、許秋璇、王珠珠:《教育數字化轉型成熟度模型研究》,《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3年第3期。

四、結? 語

新時代應用型本科院校教育數字化轉型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不是數字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簡單應用,而是整個教育生態的創新性變革,為傳統教育模式帶來了新理念、新發展和新挑戰,直達學習的本質,解放人類的心智,提高人的社會價值,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應用型本科高校身處教育數字化全面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不能違背新時代教育創新發展規律;不能過度抬高數字化技術的地位、唯技術是瞻,喪失個人判斷力;不能將數字化工具與傳統教學方式簡單疊加,甚至生硬地替代真實教具;不能利用個性化推薦技術向學生頻繁推送學習資料,漠視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需求。應用型本科院校要樹立數字化意識,培養師生數字素養勝任力,形成數字治理體系和機制,實現教學方式的改革,構建科學評價體系,構建智慧教育發展生態,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大國工匠、能工巧匠,滿足數字經濟對人才的需求,實現數字經濟與教育數字化的協同高效發展。

〔責任編輯:沈? 丹〕

猜你喜歡
數字素養智慧教育應用型本科院校
提升學生數字公民素養的必要性與策略分析
新技術環境下圖書館轉型趨勢研究
高校智慧教育生態發展新挑戰
基于知識圖譜的智慧教育研究熱點與趨勢分析
高職與應用型本科院校協同開展技術應用型本科教育課程銜接的探析
社會參與美國社區學院治理及對中國應用型本科高校治理的啟示
新建應用型本科院校教學管理隊伍建設研究
數字素養路徑下青少年數字素養與賦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