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坡種竹懷古

2023-12-11 16:03梁瑞郴
芙蓉 2023年5期
關鍵詞:草堂杜甫詩人

梁瑞郴,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文創一級,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F為湖南省散文學會會長,湖南省作協名譽主席。著有報告文學集《一萬個晝與夜》,散文集《霧谷》《秦時水》《華夏英杰》《歐行散記》等。散文《遠逝的歌聲》獲中國作家協會和煤炭部第二屆烏金獎,《霧谷》獲全國副刊優秀作品獎等。

文人本愛竹,但杜甫卻有 “新松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須斬萬竿”之詩,對竹的憎恨,簡直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

我鄉間營一小廬,栽桂花蠟梅松柏楠木紅豆杉若干,又兼栽桃李枇杷楊梅石榴柚子等果木數株。此后每日觀賞,便有幾分志得意滿、躊躇滿志的神氣。

突一日,繞屋三周,方見西向一面坡,亂石,松土,雜花,長茅,陡峭而坷坎。遇雨,則泥沙俱下,溝壑縱橫,疙疙瘩瘩,便自然想起東坡“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語,禁不住就有了幾分自責。余忝列文人之列,想來就有些慚愧,居然忘了竹君?歲寒三友者,唯置竹于家園之外,在心中就自然將自己狠狠摑了幾掌。西坡,亂石成崗,如栽竹成林,既固坡成砥,又成一片具有文人氣象的風景,豈不美哉?

鄰家有不喜竹者,勸我打消此念。言,竹為瘋長之物,一旦扎根,則盤根錯節,四野蔓延,到處亂竄,他日若是成了氣候,會給你增加煩惱,不但不成風景,反而欲除而不能。

我喜竹,幾近偏愛。少時家鄉多竹,尤多密密匝匝毛竹,家鄉為便江的右岸,即便是喀斯特地貌的山嶺,也漫山漫壑,翠竹萬頃。清明前后,春花亂飛,竹筍拔節,當是時,我等一眾少年,便結伴進山,貓入竹林,匍匐前行,以鷹隼之眼,獼猴之臂,搜索掃蕩,將小竹筍攬入囊中。大半日工夫,總能俘獲數十斤小筍。那便是我少時的大歡樂。

歸來,饑腸轆轆,人困馬乏,然見滿筐滿簍的竹筍,便眼放光芒,喜不自禁。

剝筍為一件快樂之事,先揉碎筍尖,再撕裂筍嘴之殼,再以食指纏住筍殼,然后一路絞滾下來,鮮嫩筍體頃刻呈現眼前。

如有肥膘,煉油,鮮筍拍后成段,入鍋翻炒,佐以大蒜、辣椒粉、醬油,竹香四溢。稍黃,脆熟起鍋,便是一道天賜美味。

竹之于我,已入眼、入口、入心,故我不聽鄰家勸阻,從南坡周家移來四株南竹,于初冬栽下。

翌年春生和氣,萬物吐綠,四野一派生機。每日里,我格外關注那幾株南竹,盼有新筍破土。突一日,見土有裂隙,筍芽乍冒,心中暗喜,好像這新生命是自己所孕,便心生愛意,久久凝視而不舍離去。

又一日,又一破土之芽拱出,不幾日便長出黑褐色筍尖,又恰好遇上春雨的滋潤,幾天便扶搖而上,亭亭玉立了。

但此后數日,便無消息。栽了四株,發了兩枝,問移竹栽種的周爹,周爹端詳一會,說,兩株母的發了,公的沒發。我說何不全栽母的,他笑言,沒有公的也不行。我愕然,見他狡黠的笑臉,便知道是誑我。轉而一想,竹為速生快發之物,有這兩株 ,便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成林之時,保不準要大舉砍伐?

又一年,春風拂面,乍寒見暖。春雨飄飄灑灑下了一夜,次日,便見春筍破土,前呼后擁,嫩芽初出,坡上點綴成棋盤。不幾日,便蔥蘢一片,那拔節的聲音此起彼伏,在春風的搖曳中,清脆而響亮,比“殘雪壓枝猶有橘,凍雷驚筍欲抽芽”更顯春之昂揚。突然就想起杜甫的恨竹之句,大詩人如此咬牙切齒,斷不會是純粹針對自然界狀況,想必是借物喻人,另有一番隱喻。松竹梅本為歲寒三友,向來被人贊頌有加,更無詆毀之言。杜甫也曾對竹禮贊?!熬G竹半含籜,新梢才出墻。色侵書帙晚,陰過酒樽涼。雨洗娟娟凈,風吹細細香。但令無剪伐,會見拂云長?!边@是鎮守四川的劍南節度使嚴武舉行家宴,作為座上客的杜甫,在青青客舍、醇醇酒香中,見新竹吐春、微雨含翠、不由得詩興大發,借物寄情。表面寫竹之清純,實在寓嚴武高潔之人格,春雨之政風,治下之安詳。

史載:杜甫在回鄉省親之際,半途之中,天降噩耗,安祿山、史思明叛亂,直驅長安,突發史稱的“安史之亂”。風云突變,杜甫也不幸卷入其中,成為大逃亡的難民之一,此時的杜甫雖不到“老病有孤舟”的境地,但44歲的他,已形容枯槁,老態畢現。攜妻扶子,已力不從心,逃亡路上,曾陷于沼澤泥濘之中,幸得侄兒王砅不見了杜甫之后,反身騎行數十里搜尋,方救得老杜一命。

安史之亂,在盛唐的天空,不啻一聲巨響的驚雷,直驚得大唐王朝山河破碎,魄散魂飛。承平已久的皇帝,被猛然一擊,驚恐萬狀,那個“從此君王不早朝”的玄宗,帶著讓“六宮粉黛無顏色”的楊貴妃,以及一眾官員,倉皇出逃,一路西奔。這個活生生的“榜樣”,為混亂的大逃亡拉開了序幕,廟堂和江湖,頃刻間煮成一鍋亂粥。杜甫就是被裹挾在這逃亡的大軍中,成為離亂的喪家之犬。

屋漏偏逢連夜雨,命運弄人,禍不單行,禍福定律還真是被許多歷史事實證實。詩人在顛沛流離的逃亡中,雖留下了“三吏”“三別”《春望》《北征》《洗兵馬》《悲陳陶》《悲青坂》等優秀詩篇,但不幸的是,他最終沒有逃過蒙難一劫,在逃亡途中被叛軍所俘。這可是有性命之虞的一劫呀!但天憐詩人,想來有些意思,這原本是一場命懸一線的遭遇,但卻出現了反轉。這就令我們不得不相信命運。這被俘的隊伍里,有杜甫的至交好友鄭虔,這是一位心思縝密的官員,兩人一拍即合,他們共同密謀出逃計劃,而且有效實施。

當然,實施這場出逃,有兩個先決條件,而杜甫都具備了。

一是身份沒有暴露,杜甫對此隱秘得非常好。他在被叛軍抓住的九個月里,始終緘口莫言,又因杜甫是職位非常低的官吏,也未被叛軍放在眼里,并未送去洛陽出任偽職,這些因素的疊加,讓杜甫在長安的九個月里能精心謀劃,且保住了名節上沒有任何污點。當是時,在安祿山、史思明叛軍的威逼利誘下,許多官員倒戈,出任偽職,其中官拜吏部郎中、給事中的王維,便出任偽職,在名節上有了污點。慶幸的是,杜甫被俘之后,行動上仍有自由,這就為他的出逃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比從牢房出逃容易得多。

二是有堅定的信念。忠君,對李姓王朝的忠心,一直是杜甫的不二信念。故他在身陷敵營時,仍時時關心時局,企望朝廷收復失地,掃除叛軍。他對戰局進展、變化,總給予最密切的關注,《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便是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詩作,就連詩人自己,也稱此詩為“生平第一快詩”。正是這種信念的支撐,使詩人出逃的決心堅定不移,直至成功!

杜甫出逃成功之后,其逃跑的路線,也是追隨李姓王朝的腳步,由中原一路西下,輾轉流離中逃往巴蜀成都。舊時四川,遠非今日水陸空立體交通。李白有《蜀道難》詩,可見其艱險,“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故巴蜀之地,是戰亂中的最佳避險之地,自然相對安全。杜甫逃往四川,除山川形勝險要,追隨李姓王朝腳步之外,另一更重要的原因是好友嚴武任四川劍南節度使,能讓其在戰亂之中有落腳之地,可以去饑寒之苦。杜甫入川之后,在嚴武的幫助下,將家小安頓于成都郊外。

嚴武與杜甫兩家,史為世交,嚴武之父嚴挺之,杜甫祖父杜審言,同朝為官,是為好友。嚴武雖亦為詩人,但詩的才華遠不及杜甫,杜甫大他14歲,故一向恃才傲物的嚴武對杜甫尊重有加,每到關鍵時刻,總給杜甫以無私援助。杜甫逃難入川,攜家帶小,生活頗為艱難,嚴武給予不少接濟,并幫助杜甫在成都郊外盤得荒地一塊,為詩人謀劃未來的生活,并開始辟地以筑草堂,用以做棲身之處。草堂雖簡陋寒酸,但畢竟有了遮風避雨之所,這對于離亂之人,已是莫大的慰藉。杜甫在草堂待了四年時間,過著相對安定的生活。國家不幸詩家幸,他在此得以潛心創作,完成了《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蜀相》《登高》《春夜喜雨》《枯棕》《江畔獨步尋花》等一系列光輝的詩篇。尤其是《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不僅僅是李白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境界,他推己及人,舍己及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這是何等情懷?怎樣的境界?草堂雖陋,但卻是中國文學的高地,詩圣的豐碑。在成都,顛沛流離的詩人也有了短暫的安寧,好友嚴武經常攜酒帶肉,呼朋喚友來看望杜甫,一時間,簡陋的草堂卻經常高朋滿座,詩酒唱和,成就了一段文學史佳話。

《舊唐書》載,嚴武為能吏,在他的治下,即便是亂局中的川蜀,也局勢相對穩定。他性格暴戾,在川蜀一言九鼎,同僚敢怒不敢言。但對杜甫卻是例外,尊詩圣為菩薩,視友情為親情,傾力相助,保留了文學的精華,讓文學史的群山,高標出彩,異峰突起。

由此我想,當我們誦讀人間好詩之際,不能不關注那些為曠世之作誕生提供外在條件的另一種力量。正是如嚴武這樣的有識之士,用另一種方式,使中華文化的血脈代代賡續,偉大的文學經典薪火相傳。

這也讓我想起意大利的佛羅倫薩,在偉大的文藝復興運動中,許多藝術巨匠,都得到了經濟巨鱷的支持,如達·芬奇、拉斐爾、米開朗琪羅,他們精美絕倫的雕塑及繪畫,如果沒有美第奇家族的支持,便難以誕生,更不用說流傳后世。這些催生偉大作品問世的力量,同樣值得后人敬仰。

嚴武是官場的寵兒,他的仕途一帆風順。他少小因家父蔭調為太原府參軍,其后一路升遷,33歲時已官至殿中侍御史,最后封為鄭國公。他曾三次離蜀,三次入蜀。個中緣由,非二三言能說清楚。簡言之,嚴武三次入蜀,皆因治亂。

公元762年,玄宗、肅宗父子相繼去世,嚴武奉詔調往京尹監修玄宗、肅宗父子二人的陵寢。嚴武離開四川后,蜀中便大亂起來,劍南兵使徐知道便勾結邛州軍占據西川,扼守劍閣,通往長安的道路堵塞。一個月后,兵馬使徐知道與士兵發生矛盾 ,徐被部將所殺,叛亂方被平息。

嚴武這次離蜀,接任他的是高適,高適為著名邊塞詩人,詩名甚高,但在官場卻能力一般,他治蜀無方,面對川蜀內亂的局面,一籌莫展,束手無策。面對如此局勢,朝廷只能派嚴武再次入蜀。

杜甫也在嚴武調離四川之后,離開草堂,四處漂泊,他有詩做了最明確的寫照,“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嚴武此次臨危受命,再次入蜀。杜甫此時攜家正由梓州赴閬州,準備出峽,聽說嚴武再度為成都尹兼劍南節度使,自然非常高興。嚴武赴任之時,寫信邀杜甫返蜀,而且明言,不要一門心思做“專業作家”,把自己局限于詩文寫作中,而要謀一份職業,懇請他做自己的幕僚。此前,嚴武曾多次邀請杜甫謀一職位,在他帳下充當幕僚,均被杜甫謝絕,但這次老友相邀,言辭懇切,杜甫不好拒絕,收信之后,決定再次返回成都,并接受了嚴武的邀約,領一份正式的俸祿。故詩人在赴成都草堂途中,情緒甚好,作《將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嚴鄭公五首》。在杜甫的筆下,詩人一反世之對竹之美譽,舉世皆贊而唯其賭咒,冠竹以惡名,并將其與青松對比。本來松竹梅為歲寒三友,這是人間共識,文人更是對此傾慕有加。杜甫真是“冒天下之大不韙”,寓竹為“惡”,而對青松則贊賞有加,寓之為人格高尚、孤傲正直的賢者。那么,“惡竹”是指誰呢?

從寫實的角度看,杜甫離開成都草堂時,曾親手栽下四棵小松。從詩的表面看,是詩人寄望小松茁壯成長,而擔心四處亂竄的竹子侵蝕新松。但前人從杜甫詩的寫實中讀出了松竹的寓意。楊倫在《杜詩鏡銓》中認為此二句“兼寓扶善疾惡意”,清人沈德潛《唐詩別裁集》說“言外有扶君子、抑小人意”,這應是撥云見霧之見。

此二公之論為真知灼見,但仍免不了泛泛之談,依杜甫詩作的寫實風格,我以為,“新松”寓嚴武似可坐實。嚴武堪稱一代年輕武杰,而且也有文名,《全唐詩》收其詩作六首,均為唐詩中的佳作。他三次出任劍南節度使,數次擊破吐蕃,開疆拓土,為穩定西南,立下汗馬功勞,30多歲,即被封為鄭國公。

“惡竹”,泛指群小,似可說通。但聯系當時的四川形勢,嚴武一旦離開成都,則出現兵馬使徐知道的叛亂。徐知道此人,豈不是“惡竹”?詩人在這里,鮮明表達了對“新松”嚴武的禮贊和對“惡竹”徐知道的憎恨。

久遠的歷史,的確是煙云密布,但一切縝密的考證,在蛛絲馬跡之間,是可以尋覓到更接近歷史的真實的。

“惡竹”畢竟是孤例,而且是杜甫在特定歷史環境下的獨有感嘆,自然不能代表人們對竹的普遍審美!

世間多流傳東坡的“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而杜甫的“新松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須斬萬竿”,則幾乎無人應和。想想,竹還是可愛之物,無論是虛懷若谷、磊磊有節的品格,還是亭亭玉立、迎風搖曳的風姿,堪為內外兼修,有君子之品、玉人之姿,難怪歷代文人雅士視之為友。東坡算是文人中愛竹的“竹癡”,在“食肉”與“居竹”二者之間,他寧可舍肉而取竹?!盁o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彼凇赌糜洝分姓f:“世之能寒燠人者,其氣焰亦未至若雪霜風雨之切于肌膚也,而士鮮不以為欣戚喪其所守。自植物而言之,四時之變亦大矣,而君獨不顧?!薄帮L雪凌厲,以觀其操,崖石犖確,以致其節。得志,遂茂而不驕;不得志,瘁瘠而不辱。群居不侍,獨立不懼?!钡莱隽藮|坡愛竹的根本緣由,其節其操其品其格,不正是東坡自己的寫照嗎?“高人必愛竹”,在中國文人的長廊中,愛竹之士,詠竹之詩,唱竹之曲,與竹為伴者,真可謂不勝枚舉。竹無俗韻,是千百年來正人君子、高人雅士追求的情趣。

“惡竹”,是杜甫的發現,幾乎是文學史上的孤例,詩人賦予它的是群小的形象,撻伐有加,雖然翻遍文學史幾乎無人應答,但我仍然以為詩人的眼光是銳利的,他捕捉到竹的另一種潛在的本質。它盤根錯節,密布于暗處,在相互的勾結中,殺伐百木,一旦得勢,則成燎原之勢,整個山林幾乎只有這“群小”的天下。

這難道不是一種有益的暗示和提醒?在眾聲喧嘩之中,有時聽到一種不同的聲音,防患于未然,未嘗不是好事。

這時想想鄰家之言,還真覺得說得有幾分道理。起初我還覺得鄰家不解風情,不懂文人的情懷,從杜詩想開去,方覺出“忠言逆耳”,任何事情,不可獨聽,兼聽則明!

西坡已有半坡竹林,我凝視這迎風搖曳的竹篁,想象著半坡風景——當年我之種竹之夢想,明年將會變成滿坡美麗,心中的竊喜油然而生。但此時,仿佛有一種警醒的聲音,從天際而來,結結實實落在坡上,我從竊喜中生出幾分憂郁,我幾乎聽得見那半坡竹的根系,在暗地里拔節蔓延,不由得心中一緊,明年春筍破土之時,是不是應該及時除去多余的竹筍,以預防它的瘋長之勢,為這片竹林,保留草木互生的環境,為這夢想的美麗風景,真正成為心中的綠地,以避“美竹”成為“惡竹”,將詩意真正留在西坡!

猜你喜歡
草堂杜甫詩人
草堂舊事
草堂詩歌獎在杜甫草堂頒獎
曬娃還要看詩人
杜甫改詩
我理解的好詩人
詩人貓
薪草堂由來
杜甫與五柳魚
杜甫的維穩觀
詩人與花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