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絡青年亞文化的感性化傳播及其引導

2023-12-17 15:17汪大本
理論導刊 2023年10期
關鍵詞:亞文化感性身份

汪大本

(蘇州科技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蘇 蘇州 215009)

網絡青年亞文化是青年亞文化在互聯網時代的演繹,媒介變革推動網絡青年亞文化在呈現樣式、表征形式和實現方式上都表現出新的特征。按照斯圖爾特·霍爾的觀點,青年亞文化指“社會階層結構框架里不斷出現的那些帶有一定‘反?!驶蛱魬鹦缘男屡d社群或新潮生活方式”[1]。媒介技術變革不斷加劇的當下,網絡青年亞文化的日趨感性化轉向毫無疑問是影響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值得我們予以足夠重視,并從理性的角度探索其治理路徑。

一、網絡青年亞文化感性化傳播的現實表征

青年亞文化的產生由來已久,并不是伴隨網絡技術發展才出現的新生事物。但隨著網絡媒介的發展以及社會結構的深刻變化,青年亞文化呈現不同的發展趨勢和特征,并集中表現為網絡場域中青年亞文化的感性化發展轉向和演進趨勢,對其現象背后文化特征的剖析是有效應對和治理青年亞文化感性化生成和傳播的前提。

(一)認知方式之變:從語言文本主導到“讀圖”為主流

文化轉型在現代性背景下凸顯為思維認知方式的變化,在行動上體現為視覺文化時代以語言文字為主導的社會交往方式向“圖像依賴”的認知方式轉變。正如米爾佐夫所說的那樣:“視覺圖像本身并不能夠決定視覺文化,人們對于視覺圖像或視覺存在的當下偏好才是塑造視覺文化的關鍵因素?!盵2]在復雜的社會交往過程中,人們的思維和認知方式偏向于從理性的思辨轉向感官的感知,這不僅是個體在社會文化范式上的選擇,更多表現為一種認知方式的變革,而這一變革背后的主要動因是視覺技術的發展。

媒介傳播大師迪布雷依據技術媒介的變遷演進,將人類社會劃分為“書寫時代”“印刷時代”“圖像時代”,認為人類社會的敘事方式也經歷了“語言敘事”“文本敘事”和“圖像敘事”的轉變。技術的變革一方面促進了社會生產方式的變化和更新,推動了社會組織形態的發展,另一方面以口頭、書信、語音、視頻等形式為表征的媒介文化促進了思維認知的變革。當前的青年亞文化,尤其是在網絡場域中表現為對形象和直觀圖像的廣泛使用以及由此產生的視覺依賴。在網絡媒介尤其是網絡交往中,各種以圖像方式呈現的表情包、短視頻成為青年群體表達自身特征的文化符號,通過直觀形象營造一種生活化場景,并以感性化方式傳遞媒介信息,促進了網絡青年亞文化傳播方式的變革。

(二)敘事場域之變:從日常生活到網絡賽博空間

從網絡技術的變革中審視青年亞文化的傳播過程和本質,能夠更清楚了解青年亞文化的生成機理。網絡技術的變革本身并不是價值無涉的,相反,技術和文化的互動是網絡文化發展的深層原因?!叭祟愇幕侨伺c技術或媒介不間斷的、互相依存的,因而互相影響的互動關系?!盵3]一方面,網絡技術的變革豐富了青年亞文化的生產要素,使得青年亞文化的再生產具有廣泛的主體參與、更大范圍的傳播擴散、更強的身份認同和歸屬,為青年亞文化傳播的實效性、多元性和碎片化提供技術維度的解釋。另一方面,網絡青年亞文化的再生產豐富了文化的呈現方式,在青年亞文化的傳播擴散中推動敘事媒介變革,影響社會技術的進步和文化形態的發展?!熬W絡社會是一個距離感消失、主體性喪失的存在,虛擬性往往使人想象性大加發揮,網民總能在自由穿梭于虛實之間的同時,也將現實生活變得空洞化?!盵4]因此,處于網絡空間中的青年亞文化契合亞文化生產傳播的主體虛化和意見廣泛的特征,成為回蕩在虛擬空間中的真實意見和主張。

青年亞文化活動場域的網絡化轉向是技術變革的衍生物,技術業態的形成也使得網絡空間的青年亞文化呈現自身的鮮明特征?!霸谛旅襟w時代成長起來的青年群體,依托網絡技術的優勢,打造出了別具特色的青年亞文化景觀,多樣的青年亞文化形態開始出現,亞文化已成為青年成長發展的重要文化形態?!盵5]如果說日常生活中的青年文化受制于傳統習俗和法律規制還保有理性的特征,那么網絡“潘多拉魔盒”的打開會讓人沉迷于感官化的愉悅,并將這種愉悅感的獲得作為生活的目標。同時,網絡環境的自由開放也為青年亞文化的生成和傳播提供了沃土。一是網絡擴散了青年群體集聚的范圍,促進文化生產主體來源的廣泛性。網絡空間引發的網絡文化生產使得青年亞文化不僅可以在更廣泛的范圍內傳播,也深化了同質化群體的相互吸引,加速了青年文化的粘合和凝聚,因為青年很容易將自己納入特定文化群體中,并成為亞文化的生產傳播主體。在網絡場域中,文化生產主體擴散到每個網民,尤其是青年群體,通過視頻上傳、圖像美化、表情包制作等日?;顒?,就成為青年亞文化的生產主體,并在網絡交往過程中成為亞文化的傳播者。二是網絡提升了青年亞文化生產效率,豐富了亞文化生產傳播方式。青年亞文化的生產和傳播從日常生活空間轉向網絡場域,使得感性化的特征愈加明顯,因為相對于文字和語言,圖像具有更直觀、具體、形象、生動的特征,容易調動青年群體的感官情緒,在情緒的支配下無意識地從事亞文化的生產和傳播。自媒體的發展在提高青年文化生產效率的同時,也使得青年亞文化的傳播具有媒介依附條件,極大提升了青年亞文化的傳播效率。

(三)生成路徑之變:從大眾媒介他建到青年群體自建

網絡青年亞文化的發展以及文化的再生產塑造了青年群體的身份認同,形成與主流文化相對抗的文化形式,如以網絡作為生產和傳播本源的“佛系文化”“頹文化”“喪文化”“凡爾賽文化”等,都是青年群體參與文化群體身份自我建構的具體實踐。這一實踐過程在網絡中的蔓延通過圖像文化呈現,如通過短視頻、表情包、cosplay等形式構建視覺感官中的青年群體圖景和生活方式,并形成對主流價值觀念的挑戰。精致利己主義價值觀與集體主義精神的沖突、物質享樂主義與完善的人格理想的矛盾、娛樂至死精神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消解等,都是青年亞文化在網絡群體中構建文化精神符號的形式,也是青年群體構建自身群體身份的實踐反映。尤其是自媒體的迅猛發展,為網絡青年亞文化的構建提供了平臺,使得青年群體可以自由表達自身對外部事物的觀點看法,自覺成為青年亞文化的構建主體,青年亞文化也完成了由他建到自建的生成方式的轉變。

社會心理在網絡青年群體從亞文化的旁觀者轉變為網絡亞文化的制造者、傳播者的過程中發揮著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扒嗌倌甑男睦頎顟B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他們的網絡文化價值認知、判斷、選擇與網絡話語表達行為”[6],如獵奇心理推動青年群體從圍觀看客身份轉化為置身文化之中的青年亞文化劇作者,盲從心理增加了青年群體網絡集聚的無意識性和多主體性。同時,社會對抗心理以及身份認同需要也是網絡青年亞文化傳播的重要心理內因。青年亞文化從本質上來看是一種依托特定傳播媒介實現話語表達的文化形態,但是從文化的旁觀者到亞文化生產者的身份轉變強化了青年群體的文化身份認同,以更加自覺的行動成為亞文化的捍衛者,如包括“廢柴文化”“佛系文化”等在內的“自嘲文化”就是“他嘲”向“自嘲”的亞文化轉變。從青年亞文化的轉型來看,將感性置于理性之上的話語表達,本質上還是受感官支配的一種文化形態,其將個體情感置于感性氛圍中實現了群體亞文化的構建。

二、網絡青年亞文化傳播中的“感性化癥候”診斷

網絡青年亞文化是在網絡化社會文化形態中,青年借助網絡平臺實現自身文化模式建構和身份認同,以對抗后現代文化對青年群體身份挑戰的文化形態。由于青年亞文化的本身具有對抗主流價值觀念的屬性,因而在其文化發展中的矛盾與沖突也不斷顯現,在視覺化的網絡特征下就表現為感性意識形態的特征和癥候。

(一)情緒“部落化”:焦慮集聚引發感性狂歡傾向

青年亞文化演進與青年群體的特征有極強關聯,突出表現為一種情緒化的話語方式,尤其是對青年群體發展過程中的焦慮情緒的集中化表達,隱藏在其背后的是青年群體對自身身份認同的文化訴求。

其一,網絡青年亞文化代表了青年情感的集聚和意見的集中表達。在網絡的開放化生活方式中,極易在一定群體部落中形成基于感性情緒的集聚,貼吧、知乎、B站、微博乃至評論區、彈幕等都可能成為青年群體的情緒聚集場所,并且在身份認同的渴求推動下,自發形成基于情緒互動構成的小群體,而隨著情緒的感染擴散,會在一定范圍內形成一種以文化為表現形式的力量對抗傳統主流價值觀念,塑造自身的文化身份和文化品性。青年亞文化在本質上是青年群體用儀式對父輩文化和主流文化抵抗以確證自身身份的次生文化形態,其以特定群體作為文化形態的主體性標志。也就是說,缺乏特定的主體群體,青年亞文化就不能以一種文化形態存在,就不能在群體的交往中獲得確證自身文化身份的一席之地。同時,同質化的情緒也是這一文化不可或缺的因素,因為青年亞文化必須通過情緒感染和情感反饋,形成通過對抗表達自身發展訴求及通過“新潮”標榜群體生活方式的群體文化。

其二,從青年亞文化的表征形態來看,充斥在青年時期的焦慮是這一文化的底色。正是由于青年群體的邊緣性地位,使得其主張很難得到認同,從而衍生對主流文化的對抗和批判,因而青年亞文化中充斥的不被理解的焦慮,是一種因情緒反叛進行儀式抗爭的亞文化生成的心理內因。在網絡環境中,這種焦慮轉變為視覺化的狂歡,通過“葛優躺”“文藝喵”等圖像傳達自身情緒,通過對“披頭士”為代表的叛逆文化的支持緩解焦慮情緒、表達自身主張、確證身份屬性。同時,還通過表情包、彈幕、短視頻等形式發表對某些事件的看法,如“996”“打工人”“寶寶心里苦”等網絡語和表情包,《奇葩說》《吐槽大會》等受青年喜愛的綜藝節目等,都是群體心態的真實寫照,表達青年群體自身的情感和態度,在文化群體組織中獲得價值認同和身份歸屬。

(二)價值“碎片化”:心理沖突導致價值觀念雜糅

其一,傳播方式的碎片化導致敘事內容的片段化。網絡青年亞文化在敘事傳播過程中凸顯了鮮明的網絡傳播特征,即注重“語言模因”①的情緒化感染,而忽視敘事過程的完整性。這種傳播方式具有適用網絡文化的特征,以言簡意賅的圖像表達文字信息,并使得傳播具有極強的情緒感召力,如表情包式的情緒表達“感覺身體被掏空”“佛系蛙”“頹廢狗”等,以及“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等網絡語等,都具有極強的形象感,能夠將傾聽者或觀看者迅速帶入特定文化語境中,實現群體文化身份的認同。網絡場域中的青年亞文化在對直觀的“一知半解”中獲得片面化、碎片化的價值理解,并將這種理解擴大為一種整體性的社會價值觀念。在網絡傳播過程中,青年網民群體可以通過簡單的拼接、剪貼、虛構而肆意裁剪話語的意義,以一種極其片面化的價值觀表達情感,舒緩內心矛盾沖突,從而使得社會整體的價值觀碎片化。

其二,青年亞文化具有的鮮明特征也是社會心態的反映。無論是“喪文化”折射的迷茫心態,還是標新立異反映的獵奇心理,都是以特定的社會實踐和文化作為背景展開心理描述的。社會變革過程中形成的貧與富、官與民、公與私、德與法的沖突使兩者失去理性對話空間,催生了網絡民粹主義。網絡的隱匿化特點使得具有民粹主義傾向的青年群體對精英階層的仇視中的“羅賓漢情節”得以彰顯,即通過隱匿的議題設置引導施壓精英階層,而不是以直接的對抗沖突表達訴求,這也是網絡環境中青年亞文化不斷壓縮其他文化形態活動空間的表現。網絡的技術賦權為民粹主義長期以來形成的“反精英、反建制、反理性”核心特質在網絡空間中的滋生提供了條件,以技術和文化的交互作用方式不斷深化其影響力,從而成為一種具有廣泛受眾的文化樣態,這也是網絡青年亞文化得以發展的技術條件和文化心理動因。

(三)身份“異質化”:社會結構調整催生民粹化思潮

網絡青年亞文化是青年發展過程中的困惑、矛盾和沖突在網絡虛擬空間的發泄和反映,在分析網絡青年亞文化產生的背景過程中,要通過文化背后深層的經濟社會發展狀況來把握其產生的根源,以便對其進行更加有效的治理。

其一,社會結構變革導致階級階層矛盾不斷加劇,在文化結構中折射為青年的文化心理沖突?!皝單幕侨藗兤髨D解決存在于社會結構中的各種矛盾時產生的,這些矛盾是人們共同經歷的,并能導致一個集體認同形式?!盵7]當前加劇的社會變革以及一些不公平社會現象都是青年群體情緒積聚的動因。伴隨著改革開放,我國社會出現了許多具有新的特點的社會現象,收入差距擴大、道德滑坡現象頻發、法治意識淡化、利己主義盛行等,都對青年群體的價值觀產生沖擊,并且處在青春期的青年群體往往極易對這些現象的認識產生偏激反應,在青年群體內部就表現為對主流文化的抗爭和批判,成為青年亞文化產生的社會現實條件和基礎。

其二,網絡民粹主義以感官和輿論塑造社會身份,強化青年群體的社會化特征。用“草根文化”對抗“精英文化”、以“宅御文化”緩解快節奏的都市生活壓力、以“惡搞文化”戲謔當前社會中存在的不公現象等,都是對特定社會發展階段的階級階層矛盾的反映,其目的在于塑造和強化自身群體的身份歸屬,實現有效的社會參與和情感認同。網絡青年亞文化因為網絡場域的特點,具有網絡民粹主義思潮的特征,一方面是大眾對精英文化的抵制,以群體的特殊訴求抵制精英主流文化,彰顯理想化的社會文化構建和群體身份認同。另一方面在網絡交往中折射為“弱者式道德”“技術式濫用”“引導式偏見”“噱頭式狂歡”的敘事方式,以“儀式抗爭”確證群體的個性化特征,獲得群體身份認同。

三、網絡青年亞文化感性化傳播的引導進路

網絡青年亞文化所呈現的感性化特征使得其缺乏辨別立場的能力,極易被非馬克思主義社會思潮所利用,甚至以“外來文化”作為偽裝挑戰主流意識形態的話語權威。因此,要對網絡青年亞文化進行合理有效引導,從文化態度、社會心態培育和規制策略方面進行有效應對,使之與社會主義主流文化同向同行。

(一)包容與認同:為青年亞文化的生存發展提供合理引導

青年亞文化不等同于非社會主義的文化,也并非完全反主流意識形態的文化形態,而是在青年群體中滋生的非主流文化,它不僅包含著與主流文化相通的價值與觀念,也有屬于自己的獨特價值與觀念。因此,對待青年亞文化要充分利用其傳播迅速、范圍廣泛、針對性強等特點,進行合理引導以使其適應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需要。

其一,為青年文化發展預留合理的網絡空間。從其文化屬性來看,青年亞文化是一種次生文化?!扒嗄陙單幕亩喾N風格呈現即是青年積極地通過媒介文本采用一切為我所用的符號、圖像建構專屬于自己的文化意義,來表明在多元社會文化中青年群體的一席之地?!盵8]在網絡青年亞文化的治理中,要給予青年亞文化合理的定位,將其視作具有合理存在空間的社會文化形式,不能簡單將其作為一種異己的文化形式予以排斥。網絡文化與青年文化自誕生之初就具有極強耦合關系,青年文化是網絡文化最鮮明的特征,網絡文化是青年文化的主要陣地。青年亞文化作為一種抗爭形式是對社會現實的反映,但并不意味著青年亞文化是反主流文化和意識形態的文化形態。因此,不能隨意將青年亞文化標簽化,不能將其定位為一種具有鮮明反意識形態的文化傾向。

其二,增強身份歸屬感,避免文化疏離。青年亞文化的形成一部分源于青年群體發展過程中的不安全感,這種不安更多源于主流文化與自身認同的內在沖突,而不是青年自身對主流價值觀念的疏離。從早期的伯明翰學派為青年研究貼上的“負文化”“反文化”的標簽,到當前學界研究“去標簽化”的溫和態度變化,本身就體現了社會對青年行為方式的寬容。在轉變對青年群體的文化態度后,還要通過對青年價值觀的引導以強化其對群體文化的認同?!芭c網絡主流文化相對而言,網絡青年亞文化是青年網民在網絡中逐漸形成、信奉和推行的一種特有的文化價值體系、思維模式和生活方式?!盵9]出于社會交往的需要,青年群體渴求加入特定的群體,在群體文化中尋求身份認同。因此,滿足網絡青年發展過程中的心理需求以及探尋亞文化的治理路徑,必須強化對青年發展過程中的心理疏導,對其可能存在的問題進行早期干預和正確引導,消解社會抵抗心理網絡化集聚的現實動因,從而引導青年網絡亞文化契合主流文化,凈化社會整體文化輿論氛圍,杜絕文化疏離現象的產生。

(二)疏解與轉化:加強對青年群體社會心態的培育引導

從根本上來看,網絡青年亞文化是青年社會意識在文化上的反映,是社會現實所折射的文化符號,“意識的一切形式和產物不是可以通過精神的批判來消滅的……而只有通過實際地推翻這一唯心主義謬論所由產生的現實的社會關系,才能把它們消滅”[10]。因此,要消解青年亞文化的消極影響必須從現實矛盾的解決中探尋出路,這也是最為有效的治理方式。

其一,要從社會主要矛盾的化解中消除青年亞文化產生的社會現實基礎,通過矛盾的有效化解,消解青年群體中彌漫的反抗情緒。青年亞文化的產生和傳播源于青年群體自身的實踐經歷和社會心理,但最為根本的還是對社會現象的認識和遭遇。從根本上消解網絡亞文化的社會心態,要營造積極健康的社會文化氛圍,通過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雙重發力滿足青年群體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疏解青年群體因社會結構調整引發的心理不適感,用主流文化滋養青年文化,使之同向同行,共同推動精神文明建設。

其二,從青年群體自身出發,對其成長過程中社會心態的發展進行有效引導。通過對青年群體成長環境進行有效監測,適時化解其在成長中遇到的問題和疑惑,培養積極健康的社會心態;對于當前社會存在的問題,要引導青年群體對其有理性認知,如收入差距問題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中必然存在的社會現象,也必然能在生產力的發展中得到合理解決,要避免感性化認同占據主導地位而導致網絡行為的非理性泛濫。在青年文化心理方面,要從社會現實出發,引導青年群體理性、客觀、全面認識社會發展的不平衡性和不充分特征的歷史過程性,規避感性抵抗情緒的支配,幫助青年群體疏解成長中的壓力與困惑,培育積極平和心態和包容性文化氛圍。

(三)創新與“收編”:變革主流文化對青年群體影響方式

對網絡青年亞文化的引導除了從內部進行文化建設,還需要發揮主流文化具有的涵育功能。通過主流文化建設加強對青年亞文化的引導,將主流文化嵌入網絡話語中,尊重青年群體的文化身份認同的訴求,以主流文化涵化青年亞文化。

其一,對青年群體成長予以引導,增強主流文化認同。赫伯迪格認為:“亞文化最終會被主流文化和支配集團以兩種形式——商品形式與意識形態的形式進行收編?!盵11]一方面,網絡亞文化與商業的“互嵌”會消解網絡亞文化的次生文化屬性。文化和商業之間具有內在關聯,網絡文化往往具有內在的商業目的,被資本控制從而成為“亞文化資本”。另一方面,主流意識形態嵌入青年亞文化發展過程之中,實現價值引導和認同。在主流意識形態和文化建設過程中,要傾聽青年心聲、解答青年發展中的困惑、為青年的利益訴求發聲,使得主流意識形態成為浸潤網絡文化的能量,消解青年的抵抗心理,以商業形式和主流意識形態對網絡青年亞文化進行“收編”,增強青年對主流文化的認同。

其二,充分觀照青年群體的文化身份訴求。在現實社會中尊重青年群體的生活方式,在網絡環境中關注網絡青年群體的文化特征,確保能夠滿足青年群體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在保持其個性化發展的同時,積極引導其保持理性思維能力,在對當前社會生活的理解和批判中確立自身的獨特文化品性,避免成為受感性情緒支配的傀儡或西方社會思潮滲透的工具。主流文化發展要充分尊重青年文化具有的獨特性,并且給予青年群體充足的文化發展空間,在確保青年文化保持積極正向發展的同時,通過青年文化豐富主流文化發展的內容,使得青年成為先進文化的生產者以及正能量的傳播者。

媒介技術變革引發的網絡青年亞文化發展總體上呈現感性化的特征,使得青年文化建設隱含網絡文化疏離的風險,并由于青年群體的思維和意識特征,極易被其他社會思潮所利用。因而,必須對當前青年網絡亞文化發展進行合理有效的引導,從社會矛盾化解、社會心態培育和青年文化建設等方面加強對青年群體的關注,使網絡青年群體具有理性化特征,推動青年文化成為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的主流文化。

注釋:

① “語言模因”是一種基于達爾文進化論的觀點解釋文化進化規律的新理論,指文化領域內人與人之間相互模仿、散播開來的思想。

猜你喜歡
亞文化感性身份
感性工學在服裝設計中的應用
玩具變“潮” 已成為一種亞文化?
向沛文:穿行于青少年亞文化
跟蹤導練(三)(5)
分析網絡新聞的感性面對及思考
小區域內亞文化區劃分路徑研究——以重慶市區域內亞文化分區研究為例
他們的另一個身份,你知道嗎
“腐敗亞文化”何以揮之難去
崇尚感性意味著什么
感性的解放與審美活動的發生——對馬克思一個早期思想的引申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