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代高職院校美育建設的實施原則與推進策略
——以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美育賦能為例

2023-12-18 22:31濤,王暉,譚
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23年4期
關鍵詞:職教美育育人

王 濤,王 暉,譚 旭

(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廣東 深圳 518172)

1 新時代的美育任務

審美教育關乎人的內心成長,它是隱性的,卻又通過精神文化生活在人的生命活動中間接顯現。社會審美能力的高低,直接關系到一個國家的精神文明發展,是影響國家文化軟實力、形成文化凝聚力、提升民族向心力的重要因素。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8月寫給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們的信中就提出,“做好美育工作,要堅持立德樹人,扎根時代生活,遵循美育特點,弘揚中華美育精神,讓祖國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長”,指明了新時代美育的特點、任務及遵循原則。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于2020年10月印發《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強調“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為目標,弘揚中華美育精神,把美育納入各級各類學校人才培養全過程,貫穿學校教育各學段,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盵1]明確了弘揚中華美育精神,促進學校美育高質量發展,突顯“美育”的工作新目標和新任務。同時,《意見》還提出明確要求,到2022年學校美育須取得突破性進展,具體表現為:美育課程開齊開足;教育教學改革要有成效;資源配置不斷優化;評價體系逐步健全;管理機制更加完善;最終實現育人成效顯著增強,學生的審美和人文素養獲得明顯提升。到2035年,則要求形成全覆蓋、多樣化、高質量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學校美育體系。

具體到我國職業教育,傳統認知上人們對職業教育的印象是以技術技能習得為主要目的的一種教育形式,因此,技能獲取者較為隱性的內在需求往往遭到不自覺的忽略。這樣的忽略既有來自學校教育者的原因,同樣也源于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內在的不自知。技能獲取者精神層面的需求和作為人的情感需求在技術技能為主導的教育觀念下,長期處于被遮蔽的狀態,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培育出精神貧乏、缺少人文內涵的“勞作者”,而非新時代社會需要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職業教育所倡導的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諸如此類超越技術之上的精神價值也就黯然失色。多年來,我國職業教育的社會認同一直面臨很大考驗,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在于,人們往往將職業教育的受眾當做普通高等教育的“零余者”,認為其文化素養和個人素質均低于一般受教育者。但就職教發展水平來看,我國現已建成全世界規模最大的職業教育體系,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現代職業教育發展范式。中國職業教育已經逐步融入世界職業教育發展潮流,開始為全球職業教育發展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伴隨這一發展現狀,在職業教育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中,高職學生的素養、素質問題顯得尤為重要。在2020年的《意見》中就明確提到,職教美育要培養具有審美修養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2022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的意見》,再次將“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確定為職教改革的指導思想,將“文化素質+職業技能”確立為職教培養的基本方針。文化、藝術賦能高職學生成長成才,已成為時代的大勢所趨。新時代職教美育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在尊重一般審美教育特點的基礎上,貼近職教需求、凸顯職教特色。

2 職教美育的困境與破題

美育的核心宗旨在于“塑造一個全面完整的人”,這與“五育”并舉的現代教育體系培養目標高度契合,即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與其他教育方式不同,美育是一種“感性”教育,有其獨特的育人目標、路徑和方法,它依托于人文藝術,又有別于專業的藝術訓練;它重視人的個性趣味,又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立德樹人”的宗旨息息相關?!白鳛橐环N伴隨人的個體生命始終的‘成人’教育活動,美育必定要通過特定的‘審美’方式,向現實努力中的人們持續傳導‘成其為人’的生命發展自覺,持續完善人從現實生存領域面向精神高度發展、向生命深處發展的自我能力?!盵2]因此,新時期的美育任務,事實上都是圍繞“如何培養人、培養什么樣的人”這兩個基本問題展開。具體到高職院校美育工作來說,《意見》在科學定位課程目標方面,明確指出職業教育要強化藝術實踐,培養具有審美修養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引導學生完善人格修養,在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中,增強技術人才的文化創新意識。

《意見》在新時期美育改革發展的方向性和目的性上給出了明確的指示,但將要求落實到具體措施和操作層面上時,學校美育的建設還有較長的路要走。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我國審美教育的發展歷程并不算短。部分學者認為,審美與育人的關系源頭甚至可以追溯到春秋儒家的審美思想。然而,漫長的歷史發展并未讓中國傳統美育跟上新時代的要求,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審美教育始終沒有厘清與其他育人方式的區別與聯系,這讓美育長期處于一種基于學科獨立性的模棱兩可狀態,它要么成為思想道德教育的輔助手段,要么被并置到其他藝術技能教學中。

誠然,文化藝術是施行審美教育最重要的感性手段,但人們往往忽略了一個事實,即審美教育是通過激發一個人對“美”的審美關照,轉而使得人的內心世界獲得精神的充盈感的一種特殊教育方式。它的目的并不止步于對藝術技巧的掌握或對藝術作品的認知,而是要借助人文藝術作品去刺激和豐富人的內在“感受力”,這是美育之于其他教育形式最根本的特征。而美育與藝術教育之間的不同,“主要表現在其寬度和深度兩方面。美育是一種以包括藝術教育在內的眾多審美手段去實現審美教育、情操教育和心靈教育相互交融的完整人格養成方式?!盵3]美育在培養人們對美的感知、鑒賞和判斷能力,而藝術教育則著重于培養人們的藝術技能和創造能力。然而,正是因為審美能力的主觀性、個體性,使得它難以量化評估,無法直接觀測其成效,長期以來人們只能退而求其次,試圖用藝術教育中技巧的習得來反映美育的成效,這導致了審美教育目的和評價的偏差及失效。

對職業教育來說,美育的上述特性在職教美育改革與建設中顯得更為棘手。職業教育并不將培養學生的學術能力和科研素養作為育人的首要目標,而是以傳承和訓練技術技能作為育人的第一要務。這種對技術的務實追求與藝術審美對待內在精神價值的務虛特征自然會形成更為明顯的牴牾。具體表現為校園美育課程、美育活動的豐富熱烈,學生短期內接受審美熏陶,但課止美育止,學生最終還是回歸到務實的專業技術與務虛的人文修養的分離狀態。要打破這一割裂狀態,首先需要明確一點,即審美教育的持續性。人的成長過程是延續的、非斷裂的,作為提升內在修養的審美實踐同樣也貫穿著人的一生。學校的審美教育應在有限的時間內,借人文藝術之力,以激發學生內在的審美能力作為美育的核心目標,讓學生具備發現美、理解美,進而創造美的能力,最終將源于美的創造力運用于所學專業。其次,職教美育還需厘清與一般藝術教育的區別。美育與藝術教育在育人目的、方法與手段、培育對象上存在差異,藝術教育注重實踐和技能的訓練,常常需要通過實踐、體驗和互動來完成教育目標。相較于審美教育強調啟發和引導,藝術教育需要更多的指導和指令,以便學生能夠掌握和運用特定的技能和技巧。藝術教育看似更符合職教對職業技能習得的本質,但如果職教美育僅停留在技能層面,而無法通過藝術文化實現心靈浸潤,把職教美育的目標設定在更為高階的人格理想層面,那么職教美育也就降格成為一般藝術訓練,喪失了“審美”這一行為特有的價值。

對于高職學生來說,技術技能的習得是生存的“手段”,而人文修養則是生活的“方式”。根據這一目標,職教美育的改革與建設可以化約為三個關鍵問題,即:職教美育應該開什么課,怎么開?職教美育課要學什么,怎么學?職教美育育人標準何在,如何評?以筆者所在的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深信院)美育建設為例,在處理職業教育與審美教育在發展中的協同問題上,主要通過以下三方面來嘗試完成:一是借助傳統文化強大的影響力和凝聚力,巧借文化認同感輔助強化審美認知;二是依靠職教特征,探索美育的“虛”與專業的“實”相輔相成的育人路徑;三是美育課程自身定位與導向的革新,將“通識”與“專精”并置,讓“認知”與“實踐”和合,并輔之以美育評價改革,以綿延的“過程性”代替短暫的“階段性”。在職教美育強調藝術實踐、體驗和互動的基礎上,借助藝術技能習得這一跳板,強調審美能力與健全人格的關系,實現美育全生命周期育人,以及人人參與美、人人受益美的“深信”格局。

3 職教美育的途徑與收效

途徑一,基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育人理念。

職教美育的展開首先需要借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力量,在文化認同中尋求對美的理解和美的創造。2022年年末,習近平總書記在給中國東方演藝集團藝術家們的回信中就提出,新時代的文化藝術就是要唱響新時代的主旋律,舞出中國人的精氣神;要推進文化自信自強,最終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一個人的審美能力和審美傾向并非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基于周遭的文化氛圍和文化經驗所形成的復雜觀念,要徹底調動人的審美意識,首先就要借助文化的力量。

以深信院的美育類課程為例,為契合職教特色,學校的文化育人以弘揚“厚德至誠、匠心至臻、自強致遠、器成致勝”工匠精神為核心,在文化匠心中發現美。學校美育課程的建設采用了三個準則:一是注重專業需求精選授課內容,在傳遞中華傳統審美意識的大前提下,以人才需求為方向,適時調整內容模塊。經典的高雅藝術、傳統的民俗藝術、新興信息時代的多元藝術形態,集結成為靈活可選的潛在教學資源;二是以鮮活可感的傳統藝術形式,激發學生樹立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認同感,在藝術鑒賞中,認同、接納“匠人”精神。學校美育課程緊密貼近課程思政的要義,讓理想信念教育通過感性的人文藝術素材,以潤物無聲的方式,在學生精神世界落地生根;三是課程內容以開放的格局拓寬視野放眼全球文明和文化,在與世界的交流碰撞中,確定本民族的文化特征和價值,以開放的心態接納世界多元文化。

除了美育課程中的文化要素,校園文化自身也是美育得以順利展開的條件之一?!八刭|教育的人文性和兒童青少年的心理特征都決定了審美性是校園文化的最基本屬性,審美化是校園文化實現其深刻而全面的育人功能的關鍵所在?!盵4]隨著近年來校園文化熱的興起,人們也越來越意識到校園文化屬于學校美育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有什么樣的文化環境,就決定了會培育成怎樣的人,正是在這一點上,“文化與教育獲得了同一性:教育使人成為文化的人,并由此與單純的技能訓練和知識灌輸區分開來?!盵5]深信院在強調以信息技術為辦學特色的基礎上,積極營造校園特色文化氛圍,除了每學年固定的“推普”文化系列活動、優秀傳統文化美育作品展演、國家級詩經文化傳承基地特色體驗等文化藝術活動外,各專業學院會根據自身的特色,把專業技術以大眾喜聞樂見的文化藝術方式呈現出來,實現科技與人文的跨界融合。

途徑二,遵循美育強調藝術感性認知的育人規律。

職教美育的實施需要突出審美教育的情感特征,即以實現人的內在充盈,以激發人對美的體驗的敏感,最終實現浸潤心靈、陶冶情操的目標為育人核心。這一核心目的感性特征,不應該與職業教育對技術技能務實的追求之間產生矛盾;相反,新時代高技術人才的素質素養反而應該成為職教美育建設的著眼點與著力點。美育所呈現出來的人文關懷、人文精神和個體價值,是輔助職業技能的研習走向專、精、尖的精神路徑。無論是技術本身亦或技術人才,如果失去對人文價值的關照,是難以實現技術“以人為本”的精神高度的。

從形式與目的的角度來看,審美教育雖然常常以通識性的藝術人文教育形式來呈現,以人文內容的品鑒和具體藝術技巧的實操得以實施,但它并不能簡單等同于純粹的藝術教育。藝術教育中的技能學習或藝術成果呈現,是一種抵達藝術必要水準的渠道,但這并不是審美育人的完結,美育在藝術技巧之上,還應該進一步關注人的內在反應。哪怕是藝術專業學習,如果“過多關注技能本身的訓練,或許對于藝術專業本身技能的提升大有裨益,但無論是對于藝術的情懷與境界的提升,乃至對于未來藝術家情懷與境界的提升,以及對人格和品格的提升都是不夠的”[6]。如前所述,審美育人的宗旨是讓學生透過藝術現象獲取藝術的文化內涵和人文情懷。因此,審美教育需突出三個關鍵點:一是以美感人。審美感受的激發和調動是美育的開端,美育首先要通過藝術自身內容和形式調動人對美的感知;二是寓理于情。審美教育不是理論說教,而是在審美愉悅的基礎上提煉出冷靜的理解和理性的參悟,在審美感知基礎上,引導審美主體做出理性思辨;三是充盈情感。藝術最古老也是最原始的作用就在于刺激和調動人的情感,雖然情感本身并不是生存的必需品,然而一旦人從“生存”轉向“生活”,情感就成了人之為人的本原。

因此,審美教育對于以技術習得的高職學生來說顯得尤為重要,因為在相對客觀的技術理性之下,人的精神價值總是容易遭到忽略或漠視,高職學生感性、自我的一面需要通過審美教育來獲得滋養和生發。

途徑三,尊重學生作為藝術審美活動的主體身份。

學生是審美的主體,他既是美的感受者,亦是美的創造者。2022年11月26日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綱要》,為公共藝術課程建設確定了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育人導向、面向人人的育人機制、強化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的三大原則。深信院在美育課程體系優化上,進一步擴大了人文藝術在學生中的受益面,完善了課程教學、實踐活動、校園文化、藝術展演“四位一體”的人文藝術普及美育機制,營造出覆蓋全校園、貫穿學生學習全過程的大美育氛圍。通過美育課程模塊化改革、美育“理論+實踐”比例優化調整、建立校園文化特色品牌、協同頭部文化企業加快產教融合,實現了全方位育人、全過程育人的目標,讓每一位在校師生耳聞目染,都能成為美育工作的受益者。

同時,通過踐行“賦能”理念授人以漁。深信院堅持將“藝術賦能”作為審美教育的核心目標,以“賦能”實踐為依托,強調技能的習得與實踐轉換?!百x能”的本質就是充分肯定學生在審美活動中處于的絕對主體地位,他們是發現美、理解美、創造美的執行者,而非單向的被動接受者。美育類課程賦能一方面要調動起審美主體的參與性,以人文藝術的感性素材激發出審美主體主動介入美的事物的內在動力;另一方面則是強調審美教育內容要主動貼近職業、專業和技術技能的需求,找準人文精神與專業技術的契合點,實現人文藝術的精神價值賦能。

在評判美育效果的方式上,深信院美育則是轉變職教美育評價方式,從傳統的考試、考查階段性評價轉為表現、實踐、體驗的過程性評價。OBE(Outcome Based Education)育人模式早已為人所熟知,深信院的美育建設對OBE理念的運用主要以學生美育成果展演的形式得以呈現?!罢寡荨辈⒎恰氨硌荨?,它不是精英化的選拔和比賽,而是一種民主式的個人美學表達方式,每一個人都可以利用美育展演的平臺呈現自己精神價值的一面。依托于展演形式,學校的審美教育雖以課程為基本,但卻不以傳統考核方式作唯一的評價標準,而是讓評價從過去單次的、孤立的狀態,轉為連續的、面向未來延展的狀態,使得美育的效果可以以具體可感、形象生動的方式進行呈現,而這也成為了學校美育從“點”(課程)到“面”(氛圍),直至形成校園大美育環境的契機之一。

在上述路徑建設的基礎上,深信院在校園美育建設方面取得了階段性顯著的成效。

一是形成了基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美育展演品牌效應。學生成果導向美育展演現在已經成為深信院藝術美育賦能的重要展示平臺。該系列展演一年舉辦一次,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目的,以傳承民族特色藝術精髓為重任,契合時下傳統文化熱潮擬定布展主題,采用線上線下多渠道、多形式的方式呈現學校師生美育課程相關藝術作品。2021年,學生成果導向美育展演正式命名為“從美育到美遇”,依托全校40余門藝術美育課程,進一步打造出“人人感受美,人人參與美”的校園大美育氛圍,為職校各專業學子提供了一個理想的藝術創作展示平臺,落實了職教美育注重實踐和藝術技能習得的美育目標?!皬拿烙矫烙觥弊髌氛狗错懞?、評價高,已成為深信院審美育人成果的一塊金字招牌。

二是形成了結構性明顯、模塊化針對性強,適應專業需求的美育課程陣容。學校美育立足高職美育特點,通過新建、轉型、升級等方式,形成了一套以審美素質提升為核心,以文學、美術、影視、舞蹈、音樂、藝術團體為依托,向外輻射打通多門學科實現審美跨界融合,強調審美與生活、與人生、與高素質技術人才培養相統一的綜合性美育課程體系;包括向上以提高學生文化理論素養為目的的美學史論類課程,向下以增強學生藝術體驗與實踐為目的的實操類課程,以及處于中間地帶溝通接續理論與實踐的藝術鑒賞和評論類課程。所有美育課程的開設與建設均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為圭臬,將專業技術對文化素養的需求納入到審美教育中,從過去的“因人設課”轉為如今的“以課聘人”,充分體現了美育課程陣容的完整性、連貫性、系統性。

三是職教美育評價方式具備了可操作性和可感知性。審美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人的審美能力,最終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然而,審美能力作為一種綜合素養,關于它如何評價的問題始終是傳統審美教育的難點之一。審美教育的感性特征,使它既有個體生命感受的個別性,又有人類普遍的共通性。這樣的雙重特性讓美育始終難以挪用傳統的量化教育評價方式。深信院在美育評價的方式上,采用了流行的成果導向式,突出“參與、呈現、反饋”的評價路徑。這一方面是對《意見》里職業教育強化藝術實踐的呼應,另一方面則是對全生命周期育人實踐的落地,為學生提供從“理解”到“欣賞”美,再到“參與”和“創造”美的機會,真正實現了美育“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本質目的。

4 職教美育的階段性總結與展望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審美教育的重視,美育再次進入各級學校新時代育人革新的視野。隨著《意見》的出臺,各級各類學校在美育建設上已取得顯著成績,圍繞新時代美育未來發展的討論也持續成為教育熱點。職教美育與一般學校美育建設既有類似的共通點,也有其特殊的性質和目標。乘著職教轉型升位和“三教”改革的熱潮,職教美育同樣也實現了階段性的成果,明確了未來深度發展方向。

2021年6月,深信院正式成立素質賦能中心。該中心以立德樹人為賦能核心、以優質課程資源為賦能基礎、以培養助力灣區產業創新發展的大國工匠為賦能目標,為學校各專業學院的“兩好、兩強”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提供堅實、全體系的可持續素養保障。作為中心賦能點之一的藝術美育,肩負起賦能高素質人才培養的重要使命。美育賦能理念的提出以及賦能課程體系的構建,突破了高職學生文化基礎薄弱、綜合素養欠缺的育人難題,為職業教育面向本科層次高端發展,貢獻具有類型教育特征的“深信”解決方案。

通過深信院美育建設實踐,可以將高職美育賦能人才培養的經驗歸納為三點。

其一,緊扣中華優秀文化,美育建設應契合新時代主題。習近平總書記曾旗幟鮮明地鼓勵審美教育,強調美育育人的功能,將立德樹人、培育社會主義接班人和審美教育融合為一體,把美育的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和提高學生審美素養,弘揚中華美育精神,增強文化自信有機結合起來。習近平總書記的“兩個結合”,明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這就確定了我們的所有教育方式都要緊扣時代主題,凸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為新時代美育的發展與建設指明了方向。

其二,以學校特色為抓手,盡快實現美育課程優化轉型。在《意見》的倡導下,每個學校都基本完成了開足開齊美育課的基本目標,但美育課量的增長并不等于質的提升。課程是用知識、技能等鋪設的實現人的發展目標的“跑道”,美育課程是用“美”和“審美知識”“審美技能”鋪設的實現美育目標的“跑道”。學校應充分考量自身的特色,包括專業特色、專業需求、學生群體特征等因素,把用人單位對專業人才綜合素養的需求與審美教育關聯起來,加快美育課程體系的結構性優化和特色課程資源的建設,注重美育動態多元評價手段,讓美育不浮于抽象感知人文藝術淺層現象,而是搭配專業訓練,助力學生專業學習,讓學生在專業學習之余,有機會擴充人格內涵和精神力量,成為《意見》中所期望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其三,明確學生主體地位,實現審美育人個體本位價值。雖然審美教育是以學校群體教育的形式展開的,但美育最終真正的落腳點是在個人,是對人才的個性化賦能?!兑庖姟吩趯π聲r代審美教育做出定義時就曾強調,美育的作用在于能提升審美素養、陶冶情操、溫潤心靈、激發創新創造活力,這些作用實際上都是基于人的個體而言的;而審美意識、審美能力、審美趣味、審美觀念等美學范疇更是與個人的意識和能力息息相關??梢?,關于美育的一切革新和發展的努力都應該以是否實現、在多大程度上實現了每一個學生個體的內在成長為目的和意義。這就需要學校美育在課程建設、教師培養、美育評價、育人氛圍的營造等方面均要強調審美主體,即每一個學生個體的主人翁地位,在通識性、泛美育的內容和形式之上,為個體的自由發展、個性發展提供接觸“美”的階梯和機遇。

一個民族的文化審美水平,直接決定了文化未來發展的走向,美育在提升審美素養、陶冶情操、溫潤心靈之上,也的確肩負著激發創新創造活力的使命。高職美育未來發展,還將面臨嚴峻挑戰。從教育部網站2022年發布的《數說“教育這十年”:學校美育取得歷史性突破》[7]數據來看,我國各級各類學校在美育建設與革新上已取得斐然成績,但新時代文化與技術的飛速發展將持續對學校美育未來探索帶來新的挑戰。2022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指明了文化藝術科技融通,文化跨界創新傳承的發展方向,這要求學校美育在推進和完善現代審美教育育人模式的基礎上,還要銳意進取、跨界創新。職業教育作為類型教育,它指向關鍵能力、指向經濟產業、指向創新發展,作為賦能專業人才培養的審美教育,如何在培養人才審美素養的基礎上實現創新傳承,如何在新技術的介入下搭建起審美實踐的新路徑,如何運用新技術、新手段增強美育的感知力、感染力,如何突破技術壁壘提升美育教師科技素養,如何有效建立文化、藝術、現代科技領域之間的跨學科交叉所需的高度協調等等,均成為新時代高職美育進一步探索和深化的新領域,引領審美教育面向人人,去往終身教育的未來維度。

猜你喜歡
職教美育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維審視
育人鑄魂守初心 賡續前行譜新篇
讓美育引領幸福生活
美育史料·1902年劉焜與“美育”
中英越洋握手 職教領跑未來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師
職教要做好迎接“慕課”挑戰的準備
職教中心“被托管”帶給我們的啟示
“三本”轉為職教需慎重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