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德發展理論對學生道德感培養之借鑒芻議

2023-12-19 21:27張旭
成才之路 2023年33期
關鍵詞:道德感時代性科學性

張旭

摘要:道德意志是個體自覺調節自己的行為,使之符合一定的道德要求的心理過程。道德教育過程中,學生的道德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培養學生的道德感是進行德育工作必須解決好的問題。不同的道德教育理論,其理論基礎和研究重點各有不同。這就使得教師們在進行德育研究時,不能將兩者割裂開來,而必須在對其進行比較分析基礎上,以理論為依據進行德育實踐,使德育實踐具有科學性、合理性、時代性和系統性?;诖?,文章詳細分析道德發展理論背景下培養學生道德感的方法,以供參考。

關鍵詞:道德發展理論;道德感;科學性;合理性;時代性;系統性;立德樹人

中圖分類號:G63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3)33-0073-04

道德發展是教育心理學研究的重要領域,也是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途徑。它主要關注學生在不同道德發展階段的認知、情感和行為發展,并以此來探討道德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它分為前道德階段、社會與道德發展階段、道德教育階段,不同階段的要求和任務各不相同。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要充分運用德育理論和方法,重視培養學生的道德感,這樣才能更好地開展德育工作,實現教育目標。

道德發展理論,又稱道德發展階段理論,是美國心理學家科爾伯格提出的。該理論認為,人在幼年時期就已經具有道德思維能力。這一階段的兒童會對道德規范表現出一定程度的懷疑,但不能理解道德規范的真正含義,在他們的人格發展中,開始出現道德判斷能力、評價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兒童會按照自己的行為準則和價值觀念,對現實生活中的各種現象進行判斷和評價,并隨著年齡增長逐漸表現出道德上的兩面性。例如,兒童知道“這個行為是好的”“這個行為是不對的”等。他們還會根據自己所處社會環境和家庭情況作出判斷。如在游戲中,有的兒童會把別人當成敵人而加以攻擊,有的則會把別人當作朋友而予以合作。這些判斷都是他們對世界形成初步看法時所表現出來的思想活動。也就是說,兒童已具有了道德意識和道德行為能力。

1.認知發展階段

皮亞杰提出的道德認知發展階段理論,是對傳統道德教育理論進行反思后得出的,他認為傳統的道德教育模式過于強調權威的作用,而忽視學生個體道德認知能力發展水平。因此,在德育實踐中,教師必須對學生進行必要的道德教育,使他們掌握一定的道德知識和技能。

兒童在開始學習時,所掌握的知識是很有限的,而且缺乏具體性,主要依靠外部環境來獲得知識。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知識水平的提升,兒童逐漸開始學習一些概念和規則,并在行為上表現出一定程度的自覺性。但由于他們在學習中還缺乏足夠的思維能力來進行判斷和推理,所以不能較好地遵守規則。這一階段被稱為前認知階段(前習俗水平)。處于該階段的兒童還沒有形成自己特有的道德標準和規范,不能認識到規則、制度、行為之間有何區別和聯系,從而將規則與行為等同起來。此時,教師應多講一些道德觀念方面的知識和道理,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培養他們遵守規則的能力,同時通過獎勵和懲罰等手段幫助他們形成良好習慣。皮亞杰認為,前認知階段是一個重要階段,這一時期的兒童對道德判斷和道德行為都有初步認識。

2.道德判斷發展階段

羅爾斯認為,要想在兒童的道德發展過程中取得良好的效果,就要考慮到道德教育所具有的復雜性和系統性。這就需要教師在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時,對學生所處的年齡階段進行科學劃分,并根據不同年齡階段的特點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在羅爾斯看來,人們的道德判斷具有明顯的階段性特征。兒童和青少年所處的年齡階段不同,道德發展也必然具有一定的階段性。教師如果不了解這一點,就不能正確把握道德發展規律,進行道德教育時就會出現偏差。

3.社會角色發展階段

社會角色理論的核心觀點是,個體在社會中扮演不同角色,便承擔不同的責任和義務。社會角色理論認為,道德教育的對象是人,而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學生”。在角色扮演中,學生只是“演員”,而不是“受教育者”。在這種理論框架下,教師在進行德育工作時要注意把握學生所扮演的角色,要引導他們明確自己所承擔的責任和義務。這種理論也存在一個問題,即只注重學生的道德義務感和責任意識,而忽略道德感、價值判斷能力以及情感的發展。因此,教師在進行德育時要注意將道德教育與學生個體發展相結合。因為只有當學生個體真正具有道德情感和價值判斷能力時,他們才會具備對他人和社會行為作出合理道德判斷的能力。

4.行為主義發展階段

斯金納的操作條件反射理論認為,行為主義學派所倡導的學習是以行為為中心的學習。其核心是學習以行為為中心,以操作為手段。行為主義學派強調有機體的行為是習得的,強調經驗是決定個體行為的主要因素。斯金納認為,任何一種學習都是在某種刺激條件下形成的,而不是在先天的神經聯系下形成的。他認為人有兩種機能,一種是獲得經驗的機能,另一種是維持已有經驗的機能。斯金納認為,學習者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主動地掌握知識,不是學習和記憶事實,而是學會如何做事情,不是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而是學會如何適應外界環境[1]。

1.創設情境,激發共鳴

在教學中,教師要創設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產生情感共鳴。例如,在教學關于建設祖國的內容時,教師要為學生講解教材中所體現的愛國主義精神,讓學生體會到祖國的偉大。教師可利用圖片、視頻等展現祖國的大好河山,培養學生愛國情感。如讓學生觀看有關長城的視頻,感受祖國的悠久歷史和文化。教師可為學生講述一些名人的故事以及他們為國家作出的貢獻,激發學生對祖國、對未來、對民族的熱愛之情,培養他們對祖國的認同感和歸屬感[2]。

2.組織討論,形成觀點

學生已經形成一定的道德感,但這種道德感是零散的、片面的。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的已有經驗和知識背景,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形成觀點,構建自己的道德認知體系。這種道德觀點與人們原有的道德觀有差異,不能完全照搬他人。為此,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展開討論,讓他們對自己已有的道德知識進行反思和討論,以形成自己完整的觀點。在討論過程中,教師要給學生提供充分表達自己觀點的機會和平臺,鼓勵他們發表意見,讓他們相互辯論、補充、修正。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圍繞觀點展開深入思考和分析。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表達自己對不同觀點的看法,這有助于提高他們對事物的認識和理解,加深對某一問題的認識[3]。

3.遷移經驗,內化情感

情感是人們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產生的態度體驗。在道德教育過程中,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將自身經驗進行遷移,并使其內化為自身情感體驗,從而提高其道德認知。所謂的遷移經驗主要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將道德情感與自己的生活經歷和認知經驗相聯系,以此為基礎形成更加深刻的道德認知[4]。

例如,在教學關于尊重他人的內容時,教師可讓學生聯系自身生活經歷,談談對“尊重”一詞的理解。通過分析學生的觀點和回答,教師可以引導他們將“尊重”理解為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關愛等。然后開展討論: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應該怎樣尊重家人、老師和各行各業的服務人員?通過討論,學生不僅能夠加深對“尊重”一詞的理解,而且能夠將“尊重”內化為自己的道德情感。在道德教育中,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將道德知識與經驗進行遷移,并通過豐富多樣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德育實效[5]。

4.激勵評價,升華情感

在道德發展理論中,道德情感是道德評價的主要對象,因為情感是道德行為的內部動力,通過情感可以激發人的內在動力,促進人的自我完善。學生在進行道德判斷時,容易受外在環境的影響。教師對學生進行評價時,如果沒有結合實際情況,只是用分數或等級來評價學生,就會給學生帶來壓力和負擔。因此,教師要對學生進行積極、合理、恰當的評價,以促進學生道德情感的形成。首先,教師要針對不同階段學生的特點和能力水平進行評價,這樣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其次,在對學生進行評價時,教師要注重情感激勵,讓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最后,在對學生進行評價時,教師要結合實際情況進行。當發現學生存在問題時,要及時指出并給出建議,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從實際情況出發進行自我調整和完善。道德發展理論是一個綜合性理論體系,它為教師全面、客觀地分析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德育問題提供了理論依據。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要充分運用德育理論和方法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為[6]。

5.自我反思,內化情感

自我反思是學生道德發展過程中一個重要的環節,也是教師進行德育的重要方法。在對學生進行德育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對自己的行為和情感進行反思,進而使自己的道德感得到升華。通過自我反思,學生能夠明確自己行為背后的原因和動機,同時還能夠挖掘自身道德情感的積極因素。例如,教師可要求學生在實踐活動結束后寫一篇反思日記。通過日記的形式,學生可寫出在活動中遇到的問題和解決辦法,同時還能夠寫出對活動成功之處以及不足之處的思考,了解自己在道德發展過程中的進步和不足,這對他們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會起到積極作用。教師可通過讓學生了解道德發展理論,引導他們進行反思,增強道德感,也可利用道德發展理論幫助他們在實踐中學會判斷行為是否符合道德規范,還可通過引導學生反思自己行為背后的原因和動機內化道德感[7]。

6.開展榜樣教育,提供示范

榜樣教育理論認為,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人的一切行為都是受榜樣影響的。一個好的榜樣,往往能夠起到“一種示范”“一種感染”和“一種激勵”的作用。例如,學習道德規范,不僅要讓學生記住一些道德規則,還要讓學生模仿道德榜樣。因此,教師要有意識地選取一些具有典型意義的模范人物,讓學生從榜樣身上汲取養分,受到熏陶和感染。值得注意的是,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生活經歷、人生體驗和道德認知,教師在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時應根據其自身特點來進行,做到以學生為主體。

7.開展游戲活動,激發學生興趣

游戲是學生最喜愛的活動之一,能夠充分發揮學生潛能,激發學生興趣,使他們進行自我教育。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游戲時,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發展階段來進行。首先,要組織學生進行團體游戲。團體游戲可分為集體游戲和小組游戲。集體游戲可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和協調能力;小組游戲可提高學生的合作能力,鍛煉學生的組織協調能力。在團體活動中,教師要善于發現并正確引導。其次,要有目的地組織學生開展實踐活動。道德發展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能急于求成,教師要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和引導學生開展實踐活動。第一,教師要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安排實踐活動。第二,在組織實踐活動時,教師要考慮學生的年齡特征。一般來說,小學高年級學生應著重開展合作學習、自主學習和探究式學習等實踐活動,低年級學生應著重開展操作、觀察、調查等實踐活動,初中階段則應著重開展以解決問題為中心的探究式實踐活動。第三,要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促進學生道德情感和社會責任感的發展。最后,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游戲時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要善于發現、挖掘游戲中蘊含的道德教育因素,二是要通過各種形式讓學生在玩中理解道德知識,三是要根據游戲活動中蘊含的道德教育因素來組織教學,四是在組織游戲時要注意對學生進行必要的引導和教育??傊?,在德育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發現、挖掘教材中蘊含的道德教育因素,通過各種形式促進學生道德情感和社會責任感的發展,還要注意根據教材特點組織實踐活動[8]。

8.開展實踐活動,培養學生道德感

道德發展過程中,行為和情感的形成是相互促進的,而不是相互矛盾的。道德發展中出現的情感和行為脫節現象,是因為在現實生活中,當道德情感產生后,往往缺乏具體的、可操作的行為訓練。因此,培養學生道德情感要重視實踐活動的開展。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教育機會。學??山Y合實際情況,開展各種實踐活動,強化學生對道德情感的認識。例如,可開展“爭做文明學生”“紅領巾向國旗敬禮”“做文明小公民”等實踐活動,可帶領學生參加義務植樹、義務清掃街道等活動。這些活動可以讓學生親身參與其中,在實踐中體驗道德情感,加深對道德行為規范的認識和理解。開展各種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道德感是學校德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手段,同時也是促進學生道德行為養成和良好道德品質形成的重要途徑。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該積極引導學生將其認識到的正確道德感內化為自覺、自律、自主、自強的良好習慣。這不僅可以使學生在實踐中不斷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質,還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促進其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

社會實踐活動是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校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徑。青少年學生對社會上各種現象和問題存在一定程度的困惑,不了解社會現象背后的深層原因,不懂得這些社會現象所表現出來的道德意義。因此,學??筛鶕W生的年齡特點,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開展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比如,在校園中開展“小手拉大手”“我為節能減排作貢獻”等主題活動,組織學生深入社區、街道、工廠進行實地調研,讓學生親身參與到社會實踐活動中去,讓他們了解社會生活,增強他們對道德生活的體驗。再比如,學??山M織學生走出校園,走向社區,進行“社會調查”“社區公益”等活動,讓學生親身感受社會生活,感受社會需要和社會問題。通過這種形式的活動可以有效地促進學生道德認知水平的提高和道德情感的形成與發展。

總之,通過對道德發展理論的了解,教師可以更好地在課堂上培養學生的道德感,使學生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并加以改正,更好地落實德育工作。道德感的培養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教師要有耐心,不斷地引導學生從自我發展走向社會道德形成。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要明確這一目標,并以此為出發點,采取各種措施培養學生的道德感。要善于發現和總結自身在道德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并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以此來促進道德教育工作的發展與進步。

參考文獻:

[1]舒翠青.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視域下對學生家國情懷的培養[J].名師在線,2023(22):67-69.

[2]劉鵬.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學生法律意識的策略[J].基礎教育論壇,2023(15):69-70.

[3]李靜波.就業創業指導中思政教育價值分析[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3(19):112.

[4]王海生.基于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實踐[J].基礎教育論壇,2023(03):56-58.

[5]魏美瓊.關于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培養學生法治素養的思考[J].名師在線,2023(03):91-93.

[6]李軍山.道德“兩難”:培養學生道德與法治學習的思辨力[J].教書育人,2022(35):68-70.

[7]尤佳,高嶸.道德“兩難”:從是非判斷走向利弊權衡———淺談培養學生道德選擇能力的策略[J].小學教學參考,2022(33):27-29.

[8]張越.培養學生的友善品質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談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友善教育的實踐研究[J].名師在線,2022(28): 73-75

Discuss on the Reference of Moral Development Theory to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Moral Sense

Zhang Xu

(Changning Town Changning Middle School, Minqin County, Gansu Province, Minqin 733399, China)

Abstract: Moral will is a psychological process in which individuals consciously regulate their behavior to meet certain moral requirements. In the process of moral education, students’ sense of morality is an indispensable part. Cultivating students’ moral sense is a problem that must be solved in moral education work. Different moral education theories have different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and research focuses. This makes it impossible for teachers to separate the two when conducting moral education research. Instead, they must conduct moral education practice based on theory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to make it scientific, reasonable, contemporary, and systematic. Based on this, the article provides a detailed analysis of methods for cultivating students’ moral sens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oral development theory for reference.

Key words: moral development theory; moral sense; scientificity; rationality; timeliness; systemic; 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 virtue

猜你喜歡
道德感時代性科學性
醫學論文科學性的標準
醫學論文科學性的標準
醫學論文科學性的標準
說話寫句要注意科學性
捕捉時代性、典型性、示范性——以純凈的心寫純凈的人
外媒:研究證明狗和猴子跟人類一樣有“道德感”!
道德與現代性啟蒙
論哈奇森的道德感理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