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數字技術的青島里院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與改造研究

2023-12-19 04:44王雅茹石莉莉
居業 2023年11期
關鍵詞:門窗青島歷史

王雅茹 石莉莉

(青島黃海學院藝術學院,山東 青島 266427)

0 引言

青島里院建筑是建于20世紀初期的民用住宅,它的存在為青島文化帶來了獨有的特色。青島里院建筑其本身擁有豐厚的歷史文化和濃厚的人文情節,且青島里院建筑也是當地極具地域性的一種建筑。青島對于里院的保護在1990年就有了基本規章制度,為此還出臺了首部地方性法規,并且對于傳統建筑的保護制度仍在不斷完善,隨著世界和平大環境的平穩發展,國內包括青島在內的許多城市不論是經濟水平還是人民生活質量都有了顯著的提高,對于傳統民居的保護力度也在不斷加大,而里院的發展也引起了相當大的關注。

1 青島里院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現狀及存在問題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發展與改變,青島里院發展所面臨的生存問題已刻不容緩,里院歷史文化街區所處的老城區也面臨被拆除或改造的境地,現如今的里院經過漫長的歷史發展和年久失修,建筑本身早已被歲月侵蝕,存在配套不完善的公共設施、雜亂不堪的院內生活習慣和違規建筑等問題,其原因是青島目前的城市規劃和里院所在歷史文化街區功能不匹配且不適應的沖突。

(1)歷史老舊建筑缺乏保障。 里院建筑其空間狹窄,功能十分受限,很多空間無法得到合理的使用,所以空間實用性不強。里院建筑由于本身的磚混或磚木結構,經過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發展,其建筑結構都已不在適宜人們居住生活。里院整體的調動性不高以至于舊城區的活力帶動不起來。

(2)建筑空間肌理錯綜復雜。追溯自上世紀80年代,由于發展前景良好而導致中山路地域建造大量高層大型建筑群,將原有的部分歷史文化建筑推平拆除,讓原有的街區布局、建筑空間結構、和歷史文化破損嚴重,使得城市歷史風貌景觀受到嚴重影響。

(3)歷史街區基礎設施匱乏。由于歷史悠久,而造成街區內基礎設施的老化、建筑群體間距過于緊密、街區公共空間布局缺乏科學性等問題。如青島四方路里院街區絕大部分建筑沒有燃氣輸送以及供暖設施;缺少獨戶衛生間、獨立廚房等。街區所現有的這些公共基礎設施已經不能為現代居民的生活需求。

(4)建筑群體公共空間缺乏。歷史文化街區的公共空間不僅是本地住戶生活和交往的重要公共場所,也是游客進行參觀游覽的主要場所,如觀看歷史文化表演、游覽歷史建筑群體、購置相關紀念意義物品等。里院街區作為青島市尤為緊要的游覽觀光地,但由于研究區域內建筑群體密度過高,導致區域內滿足大流量人群公共空間匱乏。

青島里院建筑在歷史發展進程中,不單單是其本身的建筑本體早已不堪歲月的侵蝕,就連其更深處更重要的人文歷史文化的也隨之消亡。對于青島里院建筑不能單純保護,也不能過度開發,應該在設計中尋求一個平衡。因此對于傳統建筑來說最好的存在形式就是在保留原有特色的前提下使其適應現代生活,重新恢復生機。保留原有建筑外觀,重新劃分功能分區,完善功能優化。

2 青島里院歷史文化街區更新改造研究

國內對于傳統古建民居的保護與改造方面已經有了很深入的研究,如近年來的傳統潮汕民居的利用與保護的改造設計,該設計是以改造與保護為中心,既能夠盤活傳統的潮汕民居建筑,又可以有效地保護建筑本身的歷史肌理和風貌。

上世紀30年代里院歷史文化街區迎來了一次建設高潮,許多建筑進行樓梯和臺階翻造,將木制樓梯、臺階更換為鋼筋混凝土材料。部分建筑進行立面利用,采用當時流行的人造石墻面做法和帶有山花的西式立面。這種新范式成為當時商業立面的時尚做法。同時建筑突破了二層的限制,開始出現增層的現象。國民政府統治時期,大批注冊的華人建筑師承接里院的利用與新建設計任務。

海泊路37號,在20世紀50年代是被用作青島化工站宿舍,一共住了20多戶人家。2015年老舊的樓房開始整修,院內的改造采用傳統的北方布局,劃分正廂房。整體的建筑主要建造兩層,采用紅色瓦片和帶有一定斜坡的屋頂,建筑風格年代感很強,建筑特色也相當鮮明,一層通常是用來開商鋪,極具商業價值擁有深厚文化底蘊。這也是與周圍建筑風格不同的原因,他本身的風格是中西結合的。而改造之后的海泊路37號,是有關青島故事的文創店,里面有社區書店,能夠在這里找到有關青島的資料,書本,圖冊等,當然也會出售一些文創產品,例如里院的外觀模型和浮雕等。

近年來,青島里院建筑改造比較成功的案例,例如市北區的廣興里又被人稱作積慶里,是青島市最大的院落建筑,并且擁有唯一的一整條街區的單元里院建筑。老青島的三大市場就是由廣興里、劈柴院、與臺東商業街并稱的。2020年春天廣興里修復完工并開始重新對外開放,改造成青島的工業設計創新中心,引進引領時尚潮流的賦有新意的設計與獨立設計師。還有在樓房林立的新城市規劃建設中,找到里院建筑存在的位置和價值,讓里院建筑重拾生機與活力,且為后期的民居改造設計奠定基礎,尋求一條基于保護基礎上的里院建筑的可持續性,圖1為里院建筑街區。

圖1 里院建筑街區

另一方面里院建筑的保護與改造方法眾多,且對于里院建筑的保護與改造到底是純保護還是完全改造眾說紛紜,里院誕生于20世紀30年代,興盛于20世紀40-50年代。在青島地區曾擁有400到500個里院,數量眾多。其設計為德占時期所規劃,里院布置大多為橫平豎直,大多為“口”“日”“凹”等形狀,是一種圍合式建筑,與北京四合院相類似,多為兩到三層,這也與當時城市道路有關。里院本身的建筑外觀類似于天井式的合院建筑,院落式建筑特點明顯。里院類似于四合院向心型的院落規劃,在外觀建筑上繼續延續了這一特點,選取比較規則的方形結構,進行大致的拆分整合,形成整個外觀建筑。在建筑立面上要重點體現里院住宅中西合璧的建筑特色,即拱形門窗的特色,根據青島地勢而建,高低不一,作為獨特的中西合璧建筑,一般一層的面積比較大常用做開辦商鋪,商鋪以上作為居住空間,在建筑保護上盡量保留獨特的平面布局方式。如圖2濟寧路24號里院。

圖2 濟寧路24號里院

(1)平面布局。由于歷史上的加建與搭建及其它原因,侵占公共空間,導致院落格局改變。為還原原始風貌,根據確認后的平面布局進行拆除打通,對相鄰建筑做好保護,選用合適的工具,能整體拆除的盡可能不要分解拆除,必須分解的構件可先整塊拆卸然后再仔細分解。

(2)木門窗。建筑采用實木門窗。木窗窗框上部設亮子,下部向內開啟的窗扇,由金屬合頁固定在窗框上。多在中梃端頭做紋飾,窗扇下端加設披水板,對門窗進行分類統計,針對個別保存較為完好的木門窗保留,木窗內側另設保溫窗,木門原樣保留另設玻璃門。破損門窗進行拆卸更換為斷橋鋁形式。

(3)主體結構。屋頂采用縱向和橫向水平支撐的木屋架,搭接于磚墻之上,缺失構件采用原樣式復制件補齊,屋架整體發生變形,需對屋架作撥正處理。在不拆落整體木構架的情況下,對梁架進行撥正,使傾斜、扭轉、拔榫等復位,再進行整體加固。

(4)特色樓梯。室外樓梯采用石板嵌入墻體搭砌而成,石板截面為三角形,轉角處有圓角。欄桿為鐵藝欄桿,木制扶手。毛石基礎應依據檢測報告,整體加固,嚴重破損的條石適當更換,較小開裂縫隙采用石灰砂漿填縫修補,恢復鐵藝欄桿及木制扶手。

(5)歷史性瓦材。對原瓦進行復原,保留這一建筑特色。民國時期青島祥利窯廠(SCHAN LI&GO TSINGTAU)、青島劉子山監制(FLIU TSZE SCHAN TSINGTAU)、全盛瓦廠、孤山窯廠產品。屋面局部損壞,應鑿除破損部位灰漿,取出破損瓦,清凈雜物,灑水濕潤接槎部位的灰漿,按原樣用灰漿鋪底瓦,用蓋瓦扣嚴,將擠出的灰漿抹壓順直。屋面退瓦檢修時,應注意查找老舊瓦片的歷史元素,對發現的有歷史信息的老舊瓦片應保存并予以展示。

(6)歷史性煙囪。煙囪體突出屋頂,四周抹圓角,頂部裝有陶管。結合歷史檔案推測現場煙囪為歷史性煙囪,陶管為后期加設。煙囪體與屋面交接處,需設置天溝排水。與屋面結合處的防水處理損壞,應重新做防水處理。局部抹灰或磚塊缺損的,按照原樣式進行修補。

(7)外廊。特色木質外廊(包含立柱、斜撐、欄桿)。常見于木構歷史建筑,由于木材防水性差、易腐蝕,常見于歷史建筑內院檐下,通常采用美國紅松木。采用三叉形木柱支撐,外廊混凝土地面、欄板及一層柱體為后期改建而成,原始結構為木構斜撐。鑿除風化、腐朽部分,處理好結合面,修繕用材料的材質、紋理應與原物一致,嚴重損壞的情況可采用按原件復制或更換,復制件與原有風格相協調,原色彩原工藝粉刷,混凝土樓板及柱體進行修復。

3 青島里院歷史文化街區數字化保護與修復方案

里院名稱的由來是分為兩部分:“里”和“院”?!袄铩痹谠缦葧r候有貨棧的意思,主要是商人做買賣談生意完成后就去到天井或內部院子看所需要的商品樣品,而“院”顧名思義就是人們居住的住宅場所,占地面積相較于“里”還要更加大一些,里院的名稱寓意著美好風雅,而里院的結構既體現西方聯排住宅的構造又帶有中式類似于四合院這樣的向心型院落的規劃,街道的走向將整個外部的輪廓確定好,通常是規則的方形,四面都圍住,在中心呈現出院子的模樣。

近年來數字技術在各行各業運用廣泛,尤其是在建筑保護與改造領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在數字技術應用于里院建筑保護之前,建筑的基礎信息采集及數據存儲主要依靠傳統手段,例如,圖紙、文字、照片等;數字化技術的快速發展為里院建筑保護提供了新的思路與方式,包括高精度數字攝像技術、三維建模技術以及無人機拍攝技術等。多種數字化手段的應用為里院建筑保護提供了方法和領域。

本方案運用數字化技術對里院建筑進行整體布局采用空間組合,保存小院的結構將景觀引入室內,與自然相呼應,整體的改造利用以里院建筑外觀為元素,運用拆分組合,將空間進行不同功能的劃分,對于里院的改造不是將其整體重新建造,而是保留其文化價值并且改造再利用,讓里院的生活回歸之前的熱鬧,煙火氣。

通過對廣興里實地調研勘測及數據分析研究可知廣興里建筑原始風貌受損最嚴重問題為商家及住戶私自對建筑門窗進行改造使得原始門窗樣式遺失。因此廣興里門窗等部件的精細化建模為廣興里數字化修復的重要工作。應用CAD技術資料繪制廣興里門窗大樣復原圖紙,應用SU軟件構建門窗三維模型,根據歷史資料、設計圖紙及現狀情況對廣興里外立面主要窗框及門洞進行精細化建模,確定窗框及門洞等構件精細化尺寸,且對相關構件賦予材質、色彩等信息,以此還原外立面主要門窗的原始風貌,達到數字化修復的目的。

隨著數字化信息技術和互聯網的發展,國內許多著名景點及博物館等均提供了線上3D游覽的功能,利用三維激光掃描技術采集里院建筑的基礎數據信息,建立高還原度的三維模型,發布于網絡公共平臺,使大眾能夠足不出戶便可領略青島里院的風情與魅力,傳播里院文化的同時,也使大眾認識到里院的獨特價值及保護歷史建筑的重要性,形成全民保護青島里院的良好氛圍。

猜你喜歡
門窗青島歷史
門窗是外圍護保溫中的難點
基于AutoCAD的門窗節點圖快速構建
偉昌鋁材·門窗
軒尼斯門窗
上合,從青島再啟航
青島如何引進人才
青島明月申牌?
新歷史
歷史上的6月
歷史上的八個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