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融媒體時代新聞記者的新聞素養培養

2023-12-20 10:43北京市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孫鳴遠
衛星電視與寬帶多媒體 2023年21期
關鍵詞:新聞記者受眾素養

■北京市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孫鳴遠

媒介融合最早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浦爾教授在1983年出版的《自由的技術》中提出,是指各種媒介呈現出多功能一體化的發展趨勢[1]。隨著各大社交媒體逐步占據傳媒業主體位置,融媒體時代已然來臨,信息的體量隨著媒體的發展呈幾何式上升,信息爆炸無疑成為了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特點之一,傳播速度不斷加快,傳播渠道通過一個又一個的網絡用戶個體作為節點呈蛛網式拓展。同時web2.0時代,技術賦能使得人人都可以成為信息傳播的主體,顯然,全媒體時代給傳統媒體新聞記者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困難與挑戰,為迎合和適應當今信息發展趨勢,合力創造更新、更深刻、更真實的新聞傳播效果,探究融媒體時代傳播范式特征和專注于新聞記者自身的新聞素養培養成為重中之重。

1. 多視角看何為“融媒體新聞記者”

要想在全媒體時代成為一名優秀的新聞記者,必須具有全媒體思維,將自己轉變為融媒體記者。從多角度看待“融媒體記者”這一概念,對記者隊伍明確行業發展要求、提升自身新聞素養起到一定的導向作用。

1.1 從定義看

在全媒體時代各類媒體融合的背景下,所謂“融媒體記者”,就是具備突破傳統媒體界限的思維與能力,并且適應融合媒體崗位的流通與互動,集采、寫、攝、錄、編、網絡技能運用及現代設備操作等多種能力集一體的人才。

1.2 從職業素養看

融媒體記者是指在數字化、網絡化時代,具備多種媒體技能和跨平臺報道能力的新型記者。他們不僅僅是傳統媒體的新聞采編人員,還應該能靈活應對新興媒體平臺和技術的發展,通過文字、圖片、視頻、音頻等多種形式進行新聞報道和傳播。首先,融媒體記者具備多媒體技能。他們需要熟悉并能熟練操作各種數字化工具和軟件,掌握攝影、視頻拍攝、剪輯、音頻處理等技能,能夠將新聞事件以多種形式進行呈現,更好地滿足受眾需求。且能將復雜的新聞信息通過圖文、視頻等方式進行生動展示,提升新聞報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其次,融媒體記者具備跨平臺報道能力。他們不再局限于傳統媒體平臺,如報紙、電視、廣播等,而是能夠靈活應對網絡媒體、社交媒體等新興平臺的報道要求。他們能夠快速適應和利用新技術、新平臺,將新聞內容發布到多個媒體渠道,實現信息的多端傳播,擴大新聞的影響力和覆蓋面。

融媒體記者注重用戶互動和參與。他們積極運用社交媒體、直播等互動工具,與受眾進行實時互動,獲取用戶的反饋和意見。通過與受眾的互動交流,他們可以更好地了解受眾的需求和興趣,調整報道的方向和形式,提供更具價值和吸引力的新聞內容。

最后,融媒體記者要求注重新聞創新和故事講述。他們不僅僅是傳遞新聞事件的事實,更注重將新聞背后的故事講述出來。通過深入采訪、人物訪談、調查報道等方式,他們力求挖掘和呈現新聞事件的背后內涵和社會意義提供更具深度和思考的報道,引起受眾的共鳴和關注。

2. 媒體融合時代對新聞記者提出的新要求

隨著互聯網、移動通信等新興媒體的發展,傳統媒體正在進行融合改造。在信息與傳播技術的深刻變革下,新聞生產力實現了質的飛躍,新聞生產關系有了革命性重構。這對新聞記者的專業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2.1 科學技術發展,新聞人才培養調整

從整個傳播領域的發展來看,技術是最主要的推動發展進程的因素。機器新聞的寫作方式就是技術快速發展下與大眾傳媒業聯合應用的一大重要產物。它旨在將內容的生產組織范式從社交媒體精英式的內容產出模式和用戶自發生產的內容模式轉換過渡到算法自動生成的內容[2]。不可否認的是,當前人工智能技術尚未完全取代新聞從業者,而是使新聞生產進入了更深層次的境界,因其在眾多方面具有優勢,如輔助新聞從業者進行文稿編寫的參考與部分靈感來源,高效處理大規模結構化數據:統計、圖表制作、檢索等,輔助記者開展數據新聞??傊?,以技術為引領的發展現狀可以有效提高新聞制作效率,在大數據高度聚合、媒介平臺繁多、媒體融合的大背景下,要求新聞記者具備以下幾點新能力:批判性思維,明辨新聞可信度;創造性思維,發掘獨家新聞角度;道德素養,規避算法偏見,保證新聞公正客觀;人文關懷,保留新聞的人文精神。

在科學技術加持下,媒體內容形態不斷豐富、內容生產結構被打破、內容質量和傳播效率也大幅提升,時空壁壘和人工局限也被打破。無論技術如何發展,人類在新聞生產中不可撼動的核心地位是貫穿始終的,當下以及未來的傳播范式中二者協同合作才是主流發展模式。新聞從業者可借助技術實現工作重心轉移,有更多時間投入深度報道、調查探索等高價值工作中。

2.2 傳播模式多元化,新聞真實性要求重視

如果說記者是記錄時事的歷史學家,那么歷史學家便是記錄往事的記者。換言之,新聞是歷史的初稿。新聞真實性是新聞的基本特性之一,它是指新聞記者在報道新聞時要遵循客觀真實的原則,對于事件的前因后果、背景等信息進行全面準確的報道,以事實為依據。近些年來,隨著網民對新聞參與的熱情度增高,新媒體環境下網絡傳播效率高、傳播渠道廣、傳播方向多樣化,使得本就無法完全實現的“新聞真實性”更需要被重視,這要求新聞媒體工作者應當注重新聞真實性,及時規避各種假新聞以及反轉新聞的出現——通過堅守新聞專業主義,堅持新聞真實性,還原事實真相,提高自身和平臺公信力,并及時糾正錯誤,提高新聞敏感度。

2.3 播音創作主體的影響因素

2.3.1 社會對播音創作主體有約束作用

社會的多方面約束很大程度地影響受眾意識形態的形成和變化,也影響著新聞創作主體的認知。社會觀念和價值觀對播音創作主體的約束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力量。播音創作主體通常會受到社會對新聞報道的期望和期待的影響,以滿足受眾的需求。這可能導致播音創作主體在報道時更傾向于選擇某些話題或角度,以迎合大眾的喜好或符合主流的思維方式。

在融媒體時代,技術約束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素。播音創作主體如記者必須適應新聞生產和傳播的技術工具,如社交媒體平臺、移動設備等。這些技術工具的使用規則和算法也會對其報道產生影響。例如,社交媒體平臺可能會通過算法選擇性地推送特定類型的新聞內容,從而影響播音創作主體的報道取向和受眾接觸度。

除此之外,政治和經濟因素也制約著播音主體的創作。綜上,在培養融媒體時代新聞記者的新聞素養時,需要對這些約束有清晰認識,并通過提高新聞記者的專業素養和道德水平,加強媒體監督和自律,以確保新聞報道的客觀性、真實性和多樣性。倡導民眾對媒體的理性思考和批判意識,以避免盲目接受媒體報道并加強對多元聲音的包容和尊重。此外,政府應該創造良好的法律環境,保障新聞自由和言論自由的實施,平衡政治力量對媒體的管理控制。

2.3.2 受眾反饋與播音創作主體緊密相連

新媒體技術相較于傳統媒體而言,信息的服務功能更強、傳播過程更具大容量、實時性與交互性。傳播的媒介仍然以視頻、文字、語音、圖片為主,即在廣播、電視、報刊等基礎上的“創新”形成了新媒體,例如,網絡電視、視頻、博客、電子雜志。社會與個人需求的增多促進新媒體技術產生,新媒體技術又加速了社會傳播模式的改變——從信息的單向傳遞到互動的;從受眾的被動接受信息到主動;從目標的大眾泛泛化到有針對性的、可定制的……

首先,互聯網能激活個人。在當今這個網絡信息的迅速傳播時代,每個接受信息的人都是整個信息化社會進程鏈條中某一個傳播信息節點,互聯網用戶們已經可以在隨時隨地、輕松方便地檢索中收集了解到自己感興趣的領域中的相關各類的信息,同樣,用戶能做到在自身所接受到任何信息時能隨意地發表出對他自己的行業領域的任意觀點看法,即一個網絡受眾現在不應單只是一名信息接收者,更是信息生產者。海量的交互信息象征新媒體技術的迅猛發展,一定程度改變了個人思維、社會結構,例如社會傳播模式。同時,各大社交平臺上意見的碰撞與聚合造成了信息內容的繁雜和同質化??傊?,新媒體的運營關鍵在于用戶的注意力和需求,因此以受眾為體驗中心的傳播模式成為主導,信息生產者與消費者邊界消除,新聞內容產生新樣態。

其次,信息傳播平臺邊界消融。該現象下印證了信息與傳播時代的悖論,即信息越多,傳播越困難。法國當代著名社會學家雷蒙布爾提到:學會傳通,亦即承認“無法傳通”。一方面由于受眾接收大眾傳播媒介的信息處于擬態環境之中,他們認識周圍環境的變化主要來源于大批量的信息,而這些信息大多是經過加工處理過的,與現實世界存在一定差距。另一方面,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世界觀的相互碰撞,不斷增長的信息之生產和傳輸的加速度,并不足以創造更多的傳通,它甚至會使誤會放大和爭執增多。受眾的意識形態較之前有很大改變,對媒介所傳達信息的積極解讀也形成了各種結果。這也可以解釋“互動”理念的大力發展和推行,新聞傳播樣態已經從敘事逐漸進化到分享,即傳者、信息本身和受眾的反饋聯合組成使受眾形成“知識”的要素——因為受眾能接收到哪些信息一定程度上取決于他們想什么和想與不想。

當代著名社會學家鮑曼認為,盡管現代性是一個從起點就開始“液化”的進程,但現代性仍是個體化和私人化的。如今,新聞業可以用“液態”來形容,即記者的身份和角色不再相對穩定,而是隨時在職記者、公民記者和大眾之間不斷轉換;職業記者和公眾之間是互相滲透的關系[3];根據鮑曼的“流動的現代性”,新聞業尊重每一個社會成員以自己的方式生產、使用新聞并借此參與公共生活的權利,同時,公眾參與反過來也會極大推動新聞業拓展社會自身作為公共交流的擴音器角色。也就是說,“流動的”“未知的”不動過程才是當今社會或人類的常態。

3. 新聞記者在融媒體時代的堅守與轉型

3.1 踐行“四力”,提高新聞記者的實踐素養

記者生涯充滿了競爭與冒險,以職業身份篩選那些進取心強、有才干的人才。記者的新聞專業精神包括:精湛出眾的報道專業能力、明確獨立的新聞報道專業職責擔當、堅定嚴謹的新聞記者專業倫理操守、獨特深刻地報道專業知識經驗。但新聞行業是艱難的工作,但同時也是愉快而有益的,因為新聞工作為現代社會國家和各民族社會創造出自己特殊存在的歷史價值。

對新聞記者而言,“四力”可以指腳力、眼力、腦力和筆力,即扎根現實生活和網絡空間、明辨是非得失、掌握規律、擅長引導輿論和善于表達,四者能力綜合發展進而實現新聞傳播效果最大化。對新聞本身而言,“四力”又指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作為一名優秀出色的融媒體新聞記者應當理解、掌握并踐行兩種“四力”,在一次又一次的報道中總結規律、發現問題。同時要努力適應社會環境需求,深入研究新傳播環境下的新要求、新作風,適應互聯網所帶來的碎片化閱讀模式并創新新聞呈現。

3.2 夯實理論和政治素養基礎,完成新聞記者轉型

傳統媒體時代,記者與主持人嚴肅、端莊的單調格式形成了大眾心中的刻板印象,然而在新媒體乃至融媒體時代,媒介產業和傳者本身都在嘗試不斷縮進二者之間的進程。以央視記者王冰冰為例,今年在社交平臺大火的原因之一是她的平民化形象,打破以往的固有模式,呈現出多元發展趨勢并融入記者、主持人更多的個性化特征,從而消弭時政新聞與年輕受眾的距離。另外,借助各大網絡社交平臺的新聞傳播形式也被不斷推廣,尤其是以個體化敘事為代表的“某某說新聞”“某某講故事”等賬號,通過極具親和力的話語形象弱化主流媒體宣傳痕跡,加強新聞傳播效力。諸如此類的融媒體環境下新聞記者的轉型眾多,但作為新聞的訴說者、信息的傳遞者、知識的創造者——新聞記者仍需堅守理論和政治素養與新聞專業基礎,

以“四向四做”要求自身: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做政治堅定的新聞工作者;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做引領時代的新聞工作者;堅持正確新聞理想,做業務精深的新聞工作者;堅持正確工作取向,做風向優良的新聞工作者。在繁復多樣的傳播活動和運作條件下固守本心,穩中求進,綜合運用相關理論和實踐,通過全面的素養培養,新聞記者才能在融媒體時代背景下,克服各種約束,保持新聞報道的獨立性和公正性,為社會提供準確、客觀、多元的信息,推動社會進步和民主發展,合理適度借助技術發展創新從而實現自我轉型,為社會創造更多價值。

媒體的融合過程并非指將幾種形式的新媒體簡單地整合在一起,而是有一個長期持續的和動態變化的發展過程的;不僅僅只在于新聞從業者個人技能水平的跨媒體化和轉變,更是使得整個傳統新聞工作生產運作流程也都正面臨進行著重新的整合設計和資源調配。

4. 結束語

增強隊伍“四力”并非一蹴而就,提高新聞輿論“四力”亦永無止境。媒體融合發展是媒體當前和當今的時期熱點,在如此復合型人才缺口較大的融媒體時代發展態勢下,新聞記者需要提高素養標準。包括新聞記者在內的廣大新聞工作者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精神,不斷提高新聞業務水平和理論素養,在科學技術的推動發展與多元傳播模式的進程下融合發展、取長補短,真正提高主持工作的效率和質量。

猜你喜歡
新聞記者受眾素養
如何辨別新聞記者證真偽
如何辨別新聞記者證真偽?
必修上素養測評 第四測
必修上素養測評 第三測
2019 新版新聞記者證公示
必修上素養測評 第八測
必修上素養測評 第七測
2019新版新聞記者證
用創新表達“連接”受眾
用心感動受眾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