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言文閱讀

2023-12-20 07:15
作文周刊·決勝中考 2023年4期
關鍵詞:斷句節選自文言文

閱讀綜述

近幾年,全國各地中考文言文閱讀的考查材料更加靈活,有單篇課外文言文、多篇課外文言文對比閱讀等。有些地區的考查形式還會設置任務驅動,以真實的活動探究情境來考查學生的思維拓展和知識遷移能力。由此可見,文言文的命題除了中規中矩的基礎考點以外,還通過語文實踐活動來考查學生的文言文素養,引導學生在學習語言文字的過程中,逐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并傳承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積淀深厚的文化底蘊,增強文化自信。

中考文言文閱讀常涉及的考點主要有:

1.理解常用的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掌握實詞一詞多義、古今異義、通假字、詞類活用等基礎知識。

2.理解常用的文言虛詞在文中的含義,掌握虛詞的基本用法,并能夠準確辨析部分虛詞的不同用法。

3.在理解文言文的基礎上,合理斷句、準確地劃分句子節奏。

4.正確、通順地翻譯句子。

5.整體感知文章內容,理解和概括文義。

6.在理解文言文閱讀材料主要內容的基礎上,分析體會作者在文章中的觀點、態度、情感和文章的思想意義。

7.比較閱讀。

8.個性感悟和拓展遷移。對作品內容、主題與人物思想感情有自己個性化的體驗、思考和評價。

錦囊妙計

一、理解常用的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

針對文言實詞的考查,可以通過以下方法輔助判斷:

1.課文求義法。試題中考查的實詞,其意義和用法在課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腳點。我們要善于聯系課內所學過的實詞,舉一反三,找出對應文句,進行相應遷移。

2.組詞推斷法。古漢語以單音節詞為主,現代漢語以雙音節詞為主。針對試題中出現的單音節詞,我們可結合具體的語境,給單個的文言實詞組詞,把單音節詞變雙音節詞來推斷。

3.成語印證法。即借助成語來推斷實詞詞義。不少成語源于文言文,因此成語中保留了很多詞語的古義,我們可借助平時較熟悉的成語中相關詞語的含義來推斷。

4.句式推斷法。文言文中排比句、對偶句、并列句等對舉的語言現象很多,如在對偶句中,位置對稱的詞語一般詞性相同、詞義相近或相反。我們可以通過對已知詞語的詞義、詞性的分析,推測出未知詞語的詞義、詞性。

5.語法分析法。根據詞性可以更準確地推出詞義。我們在閱讀文言文時,可以先確定它在文中做什么成分,然后確定詞性,進而確定詞義。

6.音形推斷法。漢字中,形聲字占百分之八十以上,其聲符、義符為我們領悟詞義提供了有利條件。字音推斷是在本義或引申義解釋不通的情況下,試著找到通假關系,從而釋出符合語境的意思;字形推斷則是通過字形結構進行剖析釋義。

以上幾種方法不是孤立的,也不是非此即彼的。我們要在擁有扎實的課內知識的基礎上,結合上下語境,綜合考量,靈活運用。

二、理解常用的文言虛詞在文中的含義

針對文言虛詞的考查,可以通過以下方法輔助判斷:

1.對照比較法。熟記一些文言虛詞的典型例子,將句子、意義和用法一同記住,在做題過程中,將給定的句子與典型例句進行比較,推出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2.語境推斷法。聯系語境做具體分析,判定虛詞的具體意義和用法。

3.刪換分析法。有些虛詞可以通過刪除或替換的方法來推斷,比如在經過刪除或替換后,句意表達不受影響的文言虛詞一般是連詞。

4.語法分析法。根據語法知識判斷虛詞意義,首先將句子主干抽出,劃分句子成分,而后看虛詞的功能。一般來說,代詞充當句子的主語、賓語和定浯;副詞充當句子的狀語;介詞往往與名詞、代詞組合構成介賓短語,充當句子的狀語或補語;連詞在句子中只起連接作用,表示句子的邏輯關系,不作句子的成分。

5.對句互推法。語言結構相同或相似的詞句構成的對文,其對應位置上的詞語的用法往往與其相同或相似。由此可從對句中推斷出相應位置的虛詞的含義。

三、合理斷句、準確劃分節奏

給文言文斷句,需要閱讀全文、了解文義,這是斷句的先決條件,如果想當然地斷句,就容易發生斷錯的情況。要注意文言文單音節詞占多數的特點,抓住幾個關鍵的字詞進行翻譯以理解文段大意。文言文斷句的步驟如下:

1.通讀全文,弄懂大意。再結合上文,理解句意,理解越準確,斷句也越準確。

2.循序漸進,先易后難。將能斷開的先斷開,然后分析難斷句與上下文的聯系。

3.借助一些技巧,巧妙斷句。方法如下:

(1)關注名詞和代詞。文言文中的名詞和代詞常用來作主語和賓語,斷句時可先找出名詞,如人名、地名、官名、國名、朝代名、器物名、動物名等;也可先找出代詞,如“吾”“予”“余”表示“我”,“爾”“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還有“其”“彼”“此”“之”等。

(2)關注動詞和形容詞。承擔一個句子謂語成分的是動詞、形容詞(或活用為動詞、形容詞的其他詞類),斷句時,可以先找到語句中作為謂語的動詞或形容詞;然后根據謂語前的狀語、主語和謂語后的賓語等來斷定語句的停頓點。

(3)關注對話詞。在文言文中,可借助“曰”“云”“言”“謂”“道”“問”等動詞來判斷人物的對話,進行斷句。兩人對話,一般在第一次問答時寫出人名,之后就只用“曰”并省略了主語。遇到對話時,應根據上下文分清問者、答者,明辨句讀。

(4)關注句式。文言文中的固定結構、判斷句、被動句、變式句等都可以作為斷句的切入點。判斷句,如“……者,……也”“……也”等;反問句,如“不亦……乎”“孰與……乎”“其……乎”“安……哉”“何……為”等;被動句,如“為……所……”“受……于……”“見……于……”等;固定句式,如“如……何”“況……乎”“何……為”等。但是,文言文中常常會出現省略句子成分的情況,因此,我們必須依據語境補出省略的內容,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另外,一些對稱的句式也可以幫助我們進行分析。

四、正確、通順地翻譯句子

在對文言文進行翻譯時,要遵循兩個原則:一要詞不離句,句不離篇;二要直譯為主,意譯為輔。與此同時,還要掌握“對、換、留、刪、補、調”六字翻譯法。

1.對。即對譯,逐字逐句進行落實。

2.換。即替換,用現代詞匯替換古代詞匯。

3.留。即保留,凡是古今意義相同的詞,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國號、年號、度量衡單位等,翻譯時可保留不變。

4.刪。即刪除,刪掉無須譯出的文言虛詞。一些句首發語詞、在句中表順接的連詞、起補充音節或停頓的結構助詞,均可略去不譯。

5.補。即增補,補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

6.調。即調整,把古漢語倒裝句調整為現代漢語句式。主謂倒裝句、賓語前置句、介賓后置句、定語后置句等句式在翻譯時要注意調整語序,使之更符合現代漢語的表達習慣。

五、整體感知文章內容,理解和概括文義

答題時,需要在通讀全文的基礎上,從細微處著眼,篩選重要信息,歸納文章要點,同時要推敲答案用語的準確性,力求在概括文義時做到言簡意賅、切中要旨。具體方法如下:

1.整體閱讀,總體把握,依據文體特點抓重點。對記敘性的文字要理清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前因后果,如閱讀一般的傳記文,我們要弄清作者寫了哪幾件事,表現了人物怎樣的性格特點和精神風貌,把握文中對于人物形象塑造的方式方法;對議論性文字要理清論點、論據及論證方法等;對說明性文字要理清說明對象、說明內容和說明方法。只有通過整體閱讀、總體把握,才能高屋建瓴地駕馭閱讀材料,才能準確、完整地分析并評價人物和事件。

2.抓中心句,找關鍵句,理清文章的層次。通讀文章時,要特別關注中心句、關鍵句,這樣便于快速把握文義。

3.在把握要點和中心的基礎上,圍繞文義,仔細判斷各選項中的有關細節,才能明辨各項表述的正確與否。要注意細節中是否存在著諸如對人物的張冠李戴,對事件的前后倒置、雜糅、層次混亂、強加因果,對內容的不完整歸納、故意曲解、無中生有、片面遺漏、牽強附會等常見錯誤。

4.充分利用各種信息,加深對文章內容及主旨的理解。在進行歸納和概括時,要注意充分利用文章的題目、文中或文后的注釋、文章出處、作者情況等信息,結合學過的有關知識進行綜合分析,從而多方面理解文章的內容。

5.回文查對,將選項中用現代文敘述的文字與文言原文進行對應比照。分析、評價選項中的敘述與原文在用詞造句方面的細微差別,進一步體會文義,從而把握全文主旨。

六、分析體會作者在文章中的觀點、態度、情感和文章的思想意義

體現作者觀點的表達形式是多樣的,有的開篇明義、直抒胸臆;有的寄寓故事、含而不露;有的通篇敘述、卒章顯志。需要注意的是,作者的觀點多以議論性的句子呈現。對這一類題型,解題策略如下:

1.刪繁就簡,鎖定重點。把握文中表述的重點信息,將文中不是直接體現作者觀點的文字首先剝離,從保留下的關鍵信息中分析概括出作者的觀點、態度或情感。

2.留心結語,仔細推敲。中考文言文的取材多是人物傳記,這樣的文章結尾大多會有一段議論性的文字,它往往體現了作者的觀點和態度。因此,要仔細審讀文章結尾部分,從中推敲出作者的觀點、態度或情感。

3.綜合分析,簡要概括。有些文段中,作者的觀點并沒有通過抒情或議論的方式表達出來,而是蘊含在了所敘述的人物事件中。這就要求大家綜合把握事件的前因后果、來龍去脈,然后從事件的細節中提煉出隱藏信息,進一步簡要概括出作者的觀點。

七、比較閱讀

1.異中求同、同中求異類

“異中求同”是指通過比較閱讀,抓住重點句段進行甄別、篩選和提煉,找出幾篇文章中的共同特點,解釋一般規律。同時要注意從表象入手,結合當時的寫作背景剖析材料,理清各自表達的深層意義,揭示個性特征。

2.鑒賞分析類

這類題目要求說出兩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的異同。這就要求考生首先要讀懂兩篇文章的內容,然后在此基礎上找出兩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的異同之處。解答此類題目時,要著重從文章本身出發去思考其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

3.形象分析類

從人物的外貌、神態、語言、心理、行為、動作等方面入手,體會作者使用的正面或側面描寫方式,并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對幾篇文章中人物的性格特點進行整體對比分析,再得出人物形象的異同點。

八、個性感悟和拓展遷移

考生對作品內容和主題要有自己的體驗、思考和評價;要善于從古代史料中讀取人物優秀的思想品質,從事件中體會寶貴的人文精神;并聯系實際,用發展的眼光評價其社會意義;同時也要注意到時代的局限性,做到恰當地取舍、合理地揚棄。

1.議論評價類

解答此類題目時,要把握正確的方向,不能違背正確的價值觀;在做答時要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并能對自己的觀點進行簡要地闡述,可采用“觀點+分析+總結”的框架。

2.啟示感悟類

此類題目要求考生既要發掘出文章所蘊含的意義,又要結合自己的思想和生活實際來作答。啟示感悟類題目,往往從“你得到了什么啟示”“你是如何看的”“談談你的看法”等角度來設置問題,因此在解答時,先回答“我得到了……啟示”“我認為……”等,再按順序寫出自己的幾點感受或理由。在答題中要注意答題層次,先緊扣問題,尋找依據;在尊重原文的基礎上進行深入發掘;然后依據原文,了解作者的情感態度,進行解剖分析。

真題解析

一、(2023年陜西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韓聞秦之好興事,欲罷之,毋令東伐,乃使水工鄭國間說①秦,令鑿涇水自中山西抵谷口為渠,并北山,東注洛三百余里,欲以溉田。中作而覺,秦欲殺鄭國。鄭國曰:“始臣為間,然渠成亦秦之利也?!鼻匾詾槿?,卒使就渠。渠就,用注填閼②之水,溉潟鹵③之地四萬余頃,收皆畝一鐘。于是關中為沃野,無兇年。秦以富強,卒并諸侯。因命曰鄭國渠。

(節選自《史記·河渠書》)

【注釋】①說(shuì):勸說。②填閼(è):淤泥。③澙(xì)鹵:土地含過量的鹽堿。

1.解釋下列句子中的黑體詞。

(1)韓聞秦之好興事(? )

(2)欲罷之,毋令東伐(? )

(3)東注洛三百余里(? )

(4)秦以為然,卒使就渠(? )

【解析】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詞性活用、古今異義等現象。

【答案】(1)聽說。(2)進攻、征伐。(3)向東。(4)對的、正確的。

2.下列句子中的“乃”,與“乃使水工鄭國間說秦”中“乃”的意義和用法不同的一項是(? )

A.蒙乃始就學

B.屠乃奔倚其下

C.陳勝、吳廣乃謀曰

D.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解析】本題考查虛詞的一詞多義和不同用法。例句“乃使水工鄭國間說秦”中的“乃”是連詞,是“于是、就”的意思。A:連詞,于是。B:連詞,于是。C:連詞,于是。D:副詞,竟然。

【答案】D

3.請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始臣為間,然渠成亦秦之利也。

(2)秦以富強,卒并諸侯。

【解析】本題考查考生對句子的翻譯能力,考生在翻譯時要注意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等情況。題目中的重點詞有:(1)始:開始、當初;為:是;間:間諜;成:修成。(2)以:因此;卒:最終;并:兼并。

【答案】(1)當初我是間諜,然而水渠修成也對秦國有利。(2)秦國因此富強,最終兼并了諸侯國。

4.鄭國有沒有完成韓國交給他的使命,請結合文章,說說你的看法。

【解析】本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與分析??梢韵劝l表觀點:我認為鄭國沒有完成使命,再談理由,依據“韓聞秦之好興事……令鑿涇水自中山西抵谷口為渠”可知,韓國本來派鄭國游說秦國修建水利工程,目的是消耗秦國國力,來阻止其向東擴張;依據“渠就……卒并諸侯”可知,水渠建成反而讓秦國變得富強,韓國最終被吞并。也可以認為鄭國完成了使命,再談理由,依據“韓聞秦之好興事……令鑿涇水自中山西抵谷口為渠”可知,韓國本來派鄭國游說秦國修建水利工程,他作為一名水工,最終歷盡艱險完成了水利工程的修建。

【答案】示例一:我認為鄭國沒有完成使命。韓國本來派他游說秦國修建水利工程,消耗秦國國力,來阻止其向東擴張,可是鄭國渠的建成反而讓秦國變得富強,韓國最終被吞并。示例二:我認為鄭國完成了使命。韓國給他的使命是游說秦國修建水利工程,他作為一名水工,歷盡艱險完成了水利工程的修建。

二、(2023年河北卷)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嘗貽余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云。? ? ? ? ? ? ? ? ? ? ? ? ? ? ? ? (節選自《核舟記》)

【乙】古法,以牛革①為矢服②,臥則以為枕。取其中虛③,附④地枕之,數里內有人馬聲,則皆聞之。蓋虛能納⑤聲也。

(節選自《夢溪筆談》)

【丙】今有客馬日行三百里客去忘持衣日已三分之一主人乃覺。持衣追及與之而還。至家視日四分之三。問:主人馬不休,日行幾何?答曰:七百八十里。

(節選自《九章算術》)

【注釋】①革:去了毛的獸皮。②矢服:裝箭的盛具。③虛:空。④附:附著。⑤納:收進。

1.解釋下列句子中的黑體詞。

(1)罔不因勢象形(? ? )

(2)則皆聞之(? ? )

(3)至家視日四分之三(? ? )

【解析】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詞類活用、古今異義等現象。

【答案】(1)順著、就著。(2)聽到。(3)看。

2.下列對丙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今有客馬/日行三百里/客去忘持衣/日已三分之一/主人乃覺

B.今有客馬/日行三百里客去/忘持衣/日已三分/之一主人乃覺

C.今有客馬/日行三百里/客去忘持衣/日已三分/之一主人乃覺

D.今有客/馬日行三百里/客去忘持衣/日已三分之/一主人乃覺

【解析】本題考查文言文的斷句。先梳理句子大意。這句話的意思是:現有客人的馬日行三百里??腿穗x去時忘記帶衣服,時間過去了三分之一日,主人才發現。故斷為:今有客馬/日行三百里/客去忘持衣/日已三分之一/主人乃覺。

【答案】A

3.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嘗貽余核舟一。

(2)持衣追及與之而還。

【解析】此題考查對文言文句子翻譯的能力。在翻譯句子時要注意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等情況,如遇倒裝句,就要按現代語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譯時就要把省略的部分補充完整。重點詞有:(1)嘗:曾經;貽:贈;余:我。(2)持:拿;及:等到;與:給、還;還:返回。

【答案】(1)他曾經送給我一個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2)主人拿上衣服追上客人,把衣服給了客人后就返回了。

4.甲文中,王叔遠的高超技藝具體表現在哪里?

【解析】本題考查對內容的理解。根據甲文中“能以徑寸之木”可知用料體積之小,根據“為宮室……各具情態”可知所刻東西之多,能夠就著材料原來的樣子雕刻成各種形狀、情態各異的工藝品。

【答案】用料體積??;所刻東西多;能夠就著材料原來的樣子雕刻成各種形狀、情態各異的工藝品。

5.請為乙文擬一個恰當的題目。

【解析】本題考查考生擬題的能力,要求能夠精練地概括文章內容?!肮欧āP則以為枕”介紹了牛革的用途,可以做箭袋、當枕頭;“取其中虛……蓋虛能納聲也”點明牛革的特點。據此可知,文章圍繞“牛革”展開,所以可用“牛革”作為題目,點明文章的寫作對象。

【答案】牛革

試題演練

一、閱讀下面的文言語段,回答問題。

十九年春正月乙巳,太祖謀取浙東。戒諸將曰:“克城以武,戡亂以仁。吾向入集慶,秋毫無犯,故一舉而定。每聞諸將得一城不妄殺,輒喜不自勝。夫師行如火,不戢將燎原。為將能以不殺為法,豈惟利于國家,子孫實受其福?!备?,胡大??酥T暨。是月,命寧越知府王宗顯立郡學。三月甲午,赦大逆以下。丁巳,方國珍以溫、臺、慶元來獻,遣其子關為質,不受。夏四月,俞通海等復池州。時耿炳文守長興,吳良守江陰,湯和守常州,皆數敗士誠兵。

未幾,友諒弒其主徐壽輝,自稱皇帝,國號漢,盡有江西、湖廣地,約士誠合攻應天,應天大震。諸將議先復太平以牽之,太祖曰:“不可。彼居上游,舟師十倍于我,猝難復也?!被蛘堊詫⒂瓝?,太祖曰:“不可。彼以偏師綴我,而主軍趨金陵,順流半日可達,吾步騎急難引還百里趨戰兵法所忌非策也?!蹦笋Y諭胡大海搗信州牽其后,而令康茂才以書紿友諒,令速來。友諒果引兵東。于時常遇春伏石灰山,徐達陣南門外,楊璟屯大勝港,張德勝等以舟師出龍江關,太祖親督軍盧龍山。乙丑,友諒至龍灣,眾欲戰,太祖曰:“天且雨,趣食,乘雨擊之?!表汈?,果大雨,士卒競奮,雨止,水陸夾擊,大破之,友諒乘別舸走。

(節選自《明史·本紀》,有刪改)

1.下列對句中黑體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戒諸將曰 戒:戒備

B.諸將得一城不妄殺 妄:胡亂

C.友諒果引兵東 引:帶領

D.彼以偏師綴我 綴:牽制

2.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吾步騎急難/引還百里/趨戰/兵法所忌/非策也

B.吾步騎急難引還/百里趨戰/兵法所忌/非策也

C.吾步騎急難/引還百里趨戰兵/法所忌/非策也

D.吾步騎急難引還/百里趨戰兵/法所忌/非策也

3.下列對文本內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太祖在謀取浙東時,他告誡各位將領攻城要憑借武力,平定禍亂要用仁德。

B.丁巳年時,太祖沒有接受方國珍獻上的三地及將自己的兒子方關作為人質。

C.陳友諒帶兵東進時,太祖帶領眾將領在盧龍山設伏,并在雨中攻擊陳友諒。

D.陳友諒邀約張士誠合攻應天,太祖沒有同意先收復太平牽制陳友諒的建議。

4.將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為將能以不殺為法,豈惟利于國家,子孫實受其福。

二、閱讀下面的文言語段,回答問題。

丙吉①為相,有馭吏嗜酒,從吉出,醉嘔丞相車上。西曹主吏白欲斥之。吉曰:“以醉飽之失去士,使此人復何所容?西曹第忍之,此不過污丞相車茵耳?!?/p>

此馭吏,邊郡人,習知邊塞發奔命警備事。嘗出,適見驛騎持赤白囊,邊郡發奔命書馳至。馭吏因隨驛騎至公車刺取,知虜入云中、代郡,遽歸。見吉白狀,因曰:“恐虜所入邊郡,二千石長吏有老病不任兵馬者,宜可豫視?!奔破溲?,召東曹案邊長吏科條其人。未已,詔召丞相、御史,問以所入郡吏。吉具對。御史大夫卒遽不能詳知,以得譴讓;而吉見謂憂邊思職,馭吏力也。

郭進②任山西巡檢,有軍校詣闕訟進者。上召訊知其誣即遣送進令殺之。會并寇入,進謂其人曰:“汝能訟我,信有膽氣。今赦汝罪,能掩殺并寇者,即薦汝于朝;如敗,即自役河,毋污我劍也?!逼淙僳x躍赴斗,竟大捷。進即薦擢之。

馮述評:容小過者,以一長酬;釋大仇者,以死力報。唯酬報之情迫中,故其長觸之而必試,其力激之而必竭。彼索過尋仇者,豈非大愚?

(節選自《智囊全集》,有刪改)

【注釋】①丙吉:魯國人,封博陽侯。②郭進:宋朝人,擔任山西巡檢。

1.下列對句中黑體詞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適見驛騎持赤白囊 適:正好

B.宜可豫視 豫:預先

C.吉善其言 善:好

D.竟大捷 竟:最終

2.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上召/訊知其誣/即遣送/進令殺之

B.上召訊/知其誣/即遣送/進令殺之

C.上召訊/知其誣/即遣送進/令殺之

D.上召/訊知其誣/即遣送進/令殺之

3.下列對文本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丙吉得到稱贊,說他關心邊塞、盡忠職守,其實靠了車夫的幫助。

B.丙吉當丞相時,車夫酒醉后嘔吐在車上,但丙吉并沒有怪罪他。

C.被郭進赦免的軍官拼死作戰,結果大獲全勝,郭進給他升了官。

D.郭進手下軍官告御狀控告他,天子將他遣送給郭進,下令殺了他。

4.將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容小過者,以一長酬;釋大仇者,以死力報。

三、閱讀下面的文言語段,回答問題。

【甲】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蹦巳胍?。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睂υ唬骸靶』菸幢?,民弗從也?!惫唬骸盃奚癫?,弗敢加也,必以信?!睂υ唬骸靶⌒盼存?,神弗福也?!惫唬骸靶〈笾z,雖不能察,必以情?!睂υ唬骸爸抑畬僖???梢砸粦?。戰則請從?!?/p>

公與之乘,戰于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饼R人三鼓。劌曰:“可矣?!饼R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毕乱暺滢H,登軾而望之,曰:“可矣?!彼熘瘕R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保ü澾x自《左傳·曹劌論戰》,有刪改)

【乙】

曹南院知鎮戎軍日,嘗出戰小捷,虜兵引去?,|偵虜兵去以遠,乃驅所掠牛羊輜重,緩驅而還,頗失部伍。其下憂之,言與瑋曰,牛羊無用,徒縻軍,不若棄之,整眾而歸?!爆|不答,使人候。虜兵去數十里,聞瑋利牛羊而師不整,遽還襲之?,|愈緩行,得地利處,乃止以待之。

虜軍將至近,使人謂之曰:“蕃軍遠來必甚疲,吾不欲乘人之怠,請休憩士馬,少選決戰?!碧敺娇嗥I?,皆欣然,嚴軍歇良久?,|又使人語之:“歇定,可相馳矣?!庇谑歉鞴能姸M,一戰大破虜師。

遂棄牛羊而還。徐謂其下曰:“吾知虜已疲,故為貪利以誘之。比其復來,幾行百里矣。若乘銳便戰,猶有勝負。遠行之人若小憩則足痹不能立人氣亦闌,吾以此取之?!?/p>

(節選自《夢溪筆談·曹瑋用兵》,有刪改)

1.解釋下列句中黑體詞。

(1)肉食者鄙 鄙:

(2)小信未孚 孚:

(3)徒縻軍 徒:

(4)少選決戰? 少選:

2.下列句子中黑體詞的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A.可以一戰/故為貪利以誘之

B.戰于長勺/言于瑋曰

C.公將鼓之/不若棄之

D.乃入見/乃止以待之

3.將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2)虜兵去數十里,聞瑋利牛羊而師不整,遽還襲之。

4.用“/”為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共三處)

遠行之人若小憩則足痹不能立人氣亦闌

5.從兩文內容中可發現,文中戰斗之所以能取得勝利,政治方面的原因都是? ? ? ? ? ? ? ? ? ?,軍事方面的原因是后發制人,很有謀略,乙文中戰斗取得勝利最關鍵的原因是? ? ? ? ? ? ? ? ? ? ?。

四、閱讀下面的文言語段,回答問題。

【甲】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蛲趺毙?,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p>

(節選自《三峽》,有刪改)

【乙】

十三日,出山門,循麓而右。一路崖壁參差,流霞映彩。高而展者,為板嶂巖。巖下危立而尖夾者,為小剪刀峰。更前,重巖之上,一峰亭亭插天,為觀音巖。巖側則馬鞍嶺橫亙①手前。鳥道②盤折,逾坳右轉,溪流湯湯③,澗底石平如砥④。沿洞深入,約去靈巖十余里,過常云峰,則大剪刀峰介立洞旁。剪刀之北,重巖陡起,是名連云峰。從此環繞回合,巖窮矣。

(節選自《游雁宕山日記》,有刪改)

【注釋】①橫亙:橫貫。②鳥道:險要的山道(路)。③湯湯(shāng):大水急流的樣子。④砥:細小的磨石。

1.解釋下列句子中的黑體詞。

(1)略無闕處 闕:

(2)良多趣味 良:

(3)約去靈巖十余里 去:

(4)巖窮矣 窮:

2.下列句子中“之”,與“春冬之時”中“之”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已而之細柳軍 B.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C.重巖之上 D.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3.將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2)重巖之上,一峰亭亭插天,為觀音巖。

4.【甲】【乙】兩文表達的思想感情有什么相似之處?請簡要分析。

五、閱讀下面的文言語段,回答問題。

【甲】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祎、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于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愿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節選自《出師表》,有刪改)

【乙】

上①令封德彝②舉賢,久無所舉。上詰之,對曰:“非不盡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長。古之致治者③,豈借才于異④代乎?正⑤患己不能知,安可誣一世之人!”德彝慚而退。

(節選自《唐太宗論舉賢》,有刪改)

【注釋】①上:皇上,指唐太宗。②封德彝:人名。③致治者:使國家達到大治的人。④異:其他的。⑤正:只。

1.解釋下列語句中黑體詞。

(1)以遺陛下 遺:

(2)必能裨補 裨:

(3)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

痛恨:

(4)上詰之? 詰:

2.將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

(2)非不盡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

3.請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劃分朗讀節奏(限兩處)。

是 以 先 帝 簡 拔 以 遺 陛 下

4.面對“人才”選拔,【甲】【乙】兩文分別主張什么?針對【乙】文中唐太宗“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長”的觀點,談談你的看法。

六、閱讀下面的文言語段,回答問題。

【甲】

范仲淹二歲而孤,家貧無依,而少有大志,以天下為己任。發憤苦讀,憊甚,輒以涼水沃面;食不給,啖①粥而讀,人不堪其憂,仲淹不改其樂也。既仕(做官),每慷慨論天下事,奮不顧身。以力主革除弊政,被讒受貶,慶歷五年由參知政事(副宰相)謫守鄧州。勤政愛民,有政聲,常自誦曰:“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也?!彼乐?,四方聞者,皆為嘆息。

(節選自《晝夜苦讀》,有刪改)

【乙】

已立志為君子,自當從事于學,凡學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篤也。從吾游者不以聰慧警捷為高,而以勤確②謙抑為上。

諸生試觀儕輩③之中,茍有虛而為盈,無而為有,諱己之不能,忌人之有善,自矜自是,大言欺人者,使④其人資稟雖甚超邁,儕輩之中有弗疾惡之者乎?有弗鄙賤之者乎?彼固將以欺人,人果遂為所欺?有弗竊笑之者乎?茍有謙默自持,無能自處⑤,篤志力行,勤學好問,稱人之善而咎己之失,從人之長而明己之短,忠信樂易⑥,表里一致者,使其人資稟雖甚魯鈍,儕輩之中有弗稱慕之者乎?彼固以無能自處而不求上人,人果遂以彼為無能?有弗敬尚之者乎?

(節選自《王文成公全書·勤學》,有刪改)

【注釋】①啖:吃。②確:確實,踏實。③儕(chái)輩:同輩。④使:假若。⑤無能自處:以沒有能力的態度自處。⑥樂易:樂觀和藹,平易近人。

1.解釋下列句子中黑體詞。

(1)謫守鄧州 謫:

(2)人不堪其憂 堪:

(3)從吾游者 從:

(4)茍有虛而為盈 茍:

2.下列句子中黑體虛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項是

A.①而以勤確謙抑為上

②學而不思則罔(《論語十二則》)

B.①輒以涼水沃面

②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

C.①四方聞者

②矜、寡、孤、獨廢疾者(《禮記二則》)

D.①有弗敬尚之者乎

②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愛蓮說》)

3.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已立志為君子,自當從事于學,凡學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篤也。

4.下列對宋濂求學之難與范仲淹“苦學”理解錯誤的一項是(? )

A.飲食之苦:憊甚,輒以涼水沃面。

B.求師之難: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

C.求書之難:家貧,無從致書以觀。

D.家境之苦:二歲而孤,家貧無依。

5.請概括選文乙與《送東陽馬生序》在學習上的共同觀點。

七、閱讀下面的文言語段,回答問題。

【甲】

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節選自《醉翁亭記》,有刪改)

【乙】

齊宣王見孟子于雪宮①。王曰:“賢者亦有此樂乎?”

孟子對曰:“有。人不得,則非②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③也;為民上而不與民同樂者,亦非也。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p>

(選自《孟子·梁惠王下》,有刪改)

【注釋】①雪宮:齊宣王的離宮(古代帝王在正宮以外臨時居住的宮室)。②非:動詞,認為……非,即非難,埋怨。③非:不對,錯誤。

1.解釋下列句子中黑體詞。

(1)傴僂提攜 提攜:

(2)雜然而前陳者? 前:

(3)已而夕陽在山 已而:

(3)樂民之樂者? 樂:

2.下列各項中黑體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太守歸而賓客從也/為民上而不與民同樂者

B.至于負者歌于途/齊宣王見孟子于雪宮

C.醒能述以文者/樂以天下

D.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3.下列對選文理解與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 )

A.甲文第二段在敘事中融入了議論和抒情。前面寫宴罷晚歸的情景,側重敘事;接著寫“樂”的幾種情景,側重議論抒情;最后再點出太守是誰,解開懸念。

B.甲乙兩文雖然都寫了“樂”,但是孟子的“樂”是指統治者應該以天下百姓的快樂為樂,這與歐陽修筆下的“樂”有本質的區別。

C.甲文第一段描寫了“滁人游”“太守宴”“眾賓歡”“太守醉”四個場景。其中“滁人游”描繪了一幅太平祥和的百姓游樂圖。

D.乙文采用對話描寫,在齊宣王和孟子的一問一答中,孟子借題發揮,提出了為民上者應與民同樂、與民同憂的觀點。

4.將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2)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八、閱讀下面的文言語段,回答問題。

吳起者,衛人也,好用兵。嘗學于曾子,事魯君。齊人攻魯,魯欲將吳起。起取齊女為妻,而魯疑之。吳起于是欲就名,遂殺其妻以明不與齊也。魯卒以為將,將而攻齊,大破之。魯人或惡吳起曰:“起之為人,猜忍人也。其少時,家累千金,游仕不遂,遂破其家,鄉黨笑之。吳起殺其謗己者三十馀人,而東出衛郭門。與其母訣,嚙臂而盟曰:起不為卿相不復入衛。遂事曾子。居頃之,其母死,起終不歸。曾子薄之,而與起絕。起乃之魯學兵法,以事魯君。魯君疑之,起殺妻以求將。夫魯小國而有戰勝之名,則諸侯圖魯矣。且魯、衛兄弟之國也,而君用起,是棄衛也?!濒斁芍?,謝吳起。

吳起于是聞魏文侯賢,欲事之。文侯問李克曰:“吳起何如人哉?”克曰:“起貪而好色,然用兵司馬穰苴不能過也?!庇谑且詾閷羟匕挝宄瞧鹬疄閷⑴c士卒最下者同衣食,臥不設席,行不騎乘,親裹贏糧,與士卒分勞苦。卒有病疽者,起為吮之。卒母聞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將軍自吮其疽,何哭為?”母曰:“非然也。往年吳公吮其父,其父戰不旋踵,遂死于敵。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蔽暮钜詤瞧鹕朴帽?、廉平盡能得士心,乃以為西河守,以拒秦、韓。

(節選自《史記·孫子吳起列傳》,有刪改)

1.下列對句中黑體詞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嘗學于曾子 嘗:曾經

B.魯卒以為將 卒:最終

C.謝吳起 謝:辭退

D.以拒秦、韓? 拒:拒絕

2.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于是以為將擊/秦拔五城/起之/為將與士/卒最下者同衣食

B.于是以為將/擊秦/拔五城/起之為將/與士卒最下者同衣食

C.于是以為將/擊秦拔/五城起之/為將與士/卒最下者同衣食

D.于是以為將擊/秦拔五城/起之為將/與士卒最下者同衣食

3.下列對文本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魏文侯因吳起有軍事才能,予以重用。吳起投靠魏文侯后攻打秦國,立下戰功。

B.吳起帶兵,與士卒同甘共苦,曾親自為士卒吸吮毒瘡中的膿液,深得士卒之心。

C.吳起為了打消魯君的疑慮,不僅殺了自己的妻子,還主動攻打齊國并大敗對方。

D.魯國有人詆毀吳起,說他曾殺了三十多個譏笑他的人并且發誓不做卿相不回國。

4.將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居頃之,其母死,起終不歸。曾子薄之,而與起絕。

猜你喜歡
斷句節選自文言文
節選自簡·奧斯汀的Pride and Prejudice
小題精練(二) 文言文翻譯
小題精練(一) 文言文翻譯
節選自歐亨利短篇小說集Hearts and Hands
文言斷句判斷法
十月
“斷句” “密碼”費人解(二則)
名家寫夏天
初中文言文的“教”與“學”
妙用標點巧斷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