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孫子的“愚兵之術”

2023-12-21 05:24熊劍平
孫子研究 2023年3期
關鍵詞:以利用兵士卒

熊劍平

“愚兵之術”是《孫子》治軍思想的重要內容,但不少探討孫子治軍思想的專論都對此選擇漠視。有些雖有涉及,但也語焉不詳。同時,研究者對于“愚兵之術”的態度也存有爭議。在筆者看來,有關孫子“愚兵之術”的討論,正好可以借助竹簡文獻的出土而求得深入。

一、學界分歧

集中體現“愚兵之術”的文字,主要見諸《孫子·九地篇》,今茲錄如下:

將軍之事,靜以幽,正以治。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無知。易其事,革其謀,使人無識。易其居,迂其途,使民不得慮。帥與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帥與之深入諸侯之地,而發其機。焚舟破釜,若驅群羊,驅而往,驅而來,莫知所之。聚三軍之眾,投之于險,此謂將軍之事也。九地之變,屈伸之力,人情之理,不可不察。

《九地篇》在十三篇中文字最長,作者結合兵要地理探討了“為客之道”這一長途奔襲戰法。其中,既涉及戰略問題,同時也論及戰術,是十三篇的精華部分。所謂“愚兵之術”,是配合“為客之道”而提出的。作者認為,將領在率部深入敵后時必須保持沉著冷靜,在管理部隊時要做到幽深而莫測,如此才能很好地蒙蔽士卒,讓他們服從命令,聽從指揮。為達成作戰目的,甚至要給部下造成一種無路可退之感,逼迫他們奮勇作戰。

作者在述及“為客之道”這一戰法時,用到了一個“愚”字——“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無知”。據《辭源》,“愚”字有三種意思:1.蠢笨、無知;2.欺騙;3.自稱的謙辭。此處的“愚”字,只能作“欺騙”解。這樣,便很自然地讓人判定孫子主張使用“愚兵之術”。

我們注意到,學術界大多數研究專家認為孫子有“愚兵之術”,而且多持批判態度。比如,陶漢章就認為孫子的治軍思想中存在“愚兵政策”。他根據“愚士卒之耳目”這句話,以及其后出現的“若驅群羊”四字,批評孫子這是“極端輕視士卒的地主階級反動思 想”〔1〕。吳如嵩則抓住《九地篇》中的“眾陷于害”這句話,判定孫武有“剝削階級愚兵政策的理論”,并認為是階級本質決定其“必然要以‘眾陷于害’的反動政策強迫士兵為統治階級賣命”。他進一步指出,孫子正是“基于這樣一種剝削階級愚兵政策的理論,因而提出了‘凡為客之道,深則專,淺則散’‘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的指導原則”〔2〕。

與上述態度鮮明之批判相比,郭化若的態度多少顯示出一些矛盾。他在注解“愚士卒之耳目”這句話時,認為這種“愚術”是出于保守軍事機密的需要,并且指出,“這種保密工作古今中外都一樣,決不能作欺騙士兵解釋”,但在隨后的“試箋”部分說道:“‘使人無識’和‘若驅群羊’則是剝削階級軍事家難除的糟粕?!薄?〕應該說,郭化若作為長期領兵作戰的將軍,肯定富有處理官兵關系的實際經驗,故而對孫子的用兵之術也一定有著自己獨到的感悟,但他此時所表現出的截然相反的矛盾態度,多少讓人感到蹊蹺。

臺灣學者鈕先鐘對于《孫子·九地篇》包括“愚兵之術”也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在他看來,《九地篇》不僅內容最為雜亂,“甚至于可以斷言是后人所偽造或竄改”〔4〕。與這種批評態度相關聯,在鈕先鐘眼里,有關“愚兵”這段文字也存在被刪改之可能。他說:“孫子崇尚法制,他怎樣會主張‘施無法之賞,懸無政之令’?把指揮部隊比作‘若驅群羊’,則更是擬之不倫,難免愚兵主義之譏?!薄?〕按照鈕先鐘的邏輯,既然《九地篇》中有不少內容純屬竄改,那么與十三篇總體思想“擬之不倫”的“若驅群羊”這句,就難免存在后人刪改之可能。既然如此,孫子“愚兵”之論便屬空穴來風,因為這和孫子“崇尚法制”的精神不合。

從以上所述可知,今人對于“愚兵之術”尚存分歧,大多數學者認為孫子有“愚兵之術”,而且持批判態度。是否果真如此,需要展開一些討論。

二、愚術:帶兵必備之策

在筆者看來,在孫子的治軍思想中確實有“愚兵之術”的存在。原因很簡單,《九地篇》中有明文闡述這一“愚兵之術”。孫子所謂“愚士卒之耳目”之術,不僅體現在“靜以幽,正以治”的治軍之術中,同時也體現在“眾陷于害”和“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特殊戰法中,是值得我們重視和研究的用兵術之一。既然如此,我們就不能視而不見。孫子正大光明地提出“愚兵之術”,而非遮遮掩掩、吞吞吐吐地欲說還休,一定是有著自己的考慮的。

首先,“愚兵之術”與孫子“兵以詐立,以利動,以分合為變”(《孫子·軍爭篇》)的總體思想完全吻合。由“尚詐”和“重利”這一思想出發,孫子在治軍時采取的是一種非常實際、非??陀^的態度“用”。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實現“分合為變”,才能確保戰爭獲勝。正是出于這一原因,孫子對于士卒是既“愚”又“愛”:在該“愚”時,無妨“愚”一下——所謂“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無知”;在該“愛”時也會“愛”一下,甚至是“視卒如嬰兒”和“視卒如愛子”(《孫子·地形篇》)。所謂“愚”或 “愛”,都可能是發自內心,但也僅可視為一種治軍手段而已?!坝蕖薄皭邸奔媸?,目的在于“用兵”順手,贏得戰爭的勝利。所謂“愚兵”,實際就是“用兵”?!坝帽边@兩個字在《孫子》十三篇中也曾反復出現?!坝谜?,可施行也?!薄坝谩笔且粋€非常中性的詞。正是由于“用兵”之需要,孫子該“愛”則“愛”,該“愚”則“愚”。因此,我們大可不必將“視卒如嬰兒”當真,畢竟那是要達成“與之赴深溪”(《孫子·地形篇》)的作戰目標;也別將“視卒如愛子”當真,那是希望手下在關鍵時候“可與之俱死”,幫助自己沖鋒陷陣?!妒酚洝O子吳起列傳》等典籍中有“吳起吮疽”的故事。吳起親自為病疽的士卒吮吸膿瘡,其效應則是士卒“戰不旋踵,遂死于敵”,其中所體現的正是這一實用的“愚兵之術”。

其次,“愚兵之術”與孫子重視“出其不意”的戰法以及高度重視用間思想一致。我們知道,孫子高度重視速戰速決,主張“兵貴勝,不貴久”(《孫子·作戰篇》);也十分重視使用出其不意之戰法,主張“攻其無備,出其不意”(《孫子·計篇》)。在這種情況下,尤其需要做好反間和保密工作,務必使“深間不能窺”(《孫子·虛實篇》),軍情不被泄露,才能很好地達成作戰效果?!坝薇g”其實也和孫子的“藏術”緊密聯系在一起。孫子在 《形篇》中指出,用兵作戰必須要“善動”和“善藏”:“善攻者,動于九天之上;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彼?,“愚士卒之耳目”當如郭化若所說,是出于保密的需要?!秾O子》十三篇非常重視用間思想。以“廟算”為始,又以“用間”為終,充分體現出其重視情報和重視用間的思想。既然重視用間,便不能不重視反間。由此出發,孫子重視并使用“愚兵之術”,從而實現“使之無知”的目的,便是非常合乎情理的。

再次,“愚兵之術”當為一種常見甚至是必要的治軍之術和用兵之法。古往今來的軍事家,可能都曾使用過這種“愚術”,而孫子則很可能是第一個將其光明正大地寫進戰法的軍事家。我們都知道“望梅止渴”的成語,出自《世說新語·假譎》,講的是大軍事家曹操“誑軍以梅”而最終“得及前源”的故事。曹操當時所使用的,正是一種“愚兵之術”。正是依靠欺騙之術,曹操成功地使得大軍擺脫了饑渴之困境??梢娞囟▓龊现?,這種“愚術”不失為一招高棋。我軍戰史上也有毛澤東“四渡赤水”的神奇用兵,成功地做好保密工作,可謂連戰連捷的關鍵因素。戰士們個個滿頭大汗,或南或北、不明所以地來回穿插和行軍,正可謂孫子“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無知”和“驅而往,驅而來”的絕妙注腳,卻也正成就我軍戰史中用兵如神的著名個案。其中,保密戰略意圖,即“使之無知”,起到了非常突出的作用。由此可見,必要之時的“愚兵”,本為軍事家帶兵和用兵的必備之法,而且已成常識,似乎大可不必從道德家的立場出發,對其嚴厲撻伐。

或許正是這一原因,這個“愚”字,歷來注家多取“保密”之意。李筌曰:“不欲令士卒知之?!蓖躔唬骸岸牌湟娐??!睆堫A曰:“前所行之事,舊所發之謀,皆變易之,使人不可知也?!薄?〕郭化若所論則更具代表性:“這種保密工作古今中外都一樣,決不能作欺騙士兵解釋?!薄?〕

最后,孫子的“愚術”似乎并無強烈的感情色彩,也無貶低士卒之嫌疑,我們似乎大可不必糾纏于一個“愚”字,而就此痛斥孫子的治軍之術和“愚兵之術”。這里的“愚”,無妨算作一個中性詞。如前所述,孫子對于士卒的態度是取其“用”,其目的盡在于戰爭獲勝。所以,我們對于孫子的“愚兵之術”,不應停留在文字的表層意思,而應聯系上下文,從整體上把握更深層內容,這才算客觀和公允。若深究這種愚術,也必須聯系上下文。單就“愚士卒之耳目”這句話前半段來看,雖然愚“耳目”不等于愚“心智”,但愚“耳目”又是可以或多或少愚“心智”的,那么他就確是“愚”了。但是,聯系后半句就可知道,孫子的這一“愚”,又是出于打勝仗的目的。善意的欺騙,現實生活中也往往存在。我們可能也會對親朋使用過“愚術”:比如面對垂危的病人,告訴他病情不重,因為這正是人之常情。至于對頑皮小兒使用善良之“愚術”,千方百計地加以教育和引導,使其盡快成熟或成長,怕是每位家長都曾有過的。

三、基于簡本異文的考察

簡本《孫子》有關“愚兵之術”的論述,與傳本稍有差別,為我們探討孫子的“愚兵之術”提供一些新的資料。

比較兩種主要傳本,十一家注本比武經本多出“焚舟破釜”四字。這四字,趙本學、王念孫等前代學者將其判定為衍文〔8〕,在簡本出土之后,這一結論就更加可信。因為簡本也無此四字,和武經本一致?!胺僦燮聘笔禽^晚出現的詞語?!?〕雖說“焚舟破釜”這一戰法與孫子“為客之道”一致,也和孫子“愚兵之術”呼應,但它更像是后人的注解文字衍入正文。

如前所述,鈕先鐘懷疑“若驅群羊”一句系后人竄改所致,因為這種比喻手法堪稱“擬之不倫”。但這一點,已有簡本《孫子》給出否定之回答。簡本該段文字作:“……入諸侯之地,發其幾(機),若敺(驅)群……”雖則“群”下一段文字已經漫漶不可辨認〔10〕,但僅從“若敺(驅)群……”數字就可看出,此語并非后人竄改所致。

鈕先鐘“若驅群羊”擬之不倫的判斷,可能影響了他對孫子“愚兵之術”的理解。這里的“羊”只是個喻體,就像《九地篇》中的“常山之蛇”一樣,僅設一喻而已。若“蛇”之喻,或能盡述其妙,何故對“羊”之喻心生怨恨?在動物中,羊相對比較聽話。孫武以“羊”作比,是否也是針對部隊的紀律性以及戰時的協同動作、統一調遣而言呢?至少該句的重心在后面,即“莫所知之”??峙虏荒苷f是“擬之不倫”,也不能說是輕視士兵。孫子對兵將關系有著清醒的認識。在《地形篇》中,孫武就提出了“卒強吏弱曰弛,吏強卒弱曰陷”等命題,說明他對兵將關系考慮得比常人為深,已超出了單純的愚或不愚。所以,我們只能判定孫子有“愚兵之術”,但不能說“愚兵”就是“輕兵”,就是貶低士卒,也不能說由“輕兵”而致“愚兵”。

《九地篇》還有一處異文牽涉“愚兵之術”。這一段文字,傳本作“犯之以利,勿告以害”,簡本作“……以害,勿告以利”,表面上看意思似乎完全相反,其實并非如此。

在筆者看來,作者在這里所使用的其實是一種叫作“互文”的修辭格。所謂“互文”,就是依靠相鄰句子所用詞語互相補充,才能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1〕無論是傳本的“犯之以利,勿告以害”,簡本的“……以害,勿告以利”,似均可補足為:“犯之以利,(則)勿告以害;犯之以害,(則)勿告以利?!逼渲惺∪チ艘粋€“則”字,這是“則”字在古代文言尤其是互文這一修辭格中的特殊用法?!?2〕故簡、傳本貌似截然對立,但所論之中心思想完全一致,那就是對部下和士卒采取選擇性的告知和選擇性的欺騙。在需要告訴他們“利”之時,就不要再說“害”;在需要告訴他們“害”之時,就不要再說“利”。而這,正是一種更為高明的“愚兵之術”。

上述有關異文問題,我們在討論簡本和傳本的異文情況時曾有分析。我們懷疑,由于古人熟悉并明白“互文”這種行文之法,故而在抄寫時遇到異文并不以為誤書。類似異文情況,可能由此而得以一直流傳。此處異文并未對文氣構成重大影響,反倒可以促使我們對孫子的“愚兵之術”作進一步思考。簡本和傳本雖然文字不一,但都非常符合孫子的用兵之術。因為“勿告以利”和“勿告以害”,都是孫子“愚兵之術”的重要內容?!案嬷岳惫倘豢梢怨奈枋繗?,“告之以害”也可以激發士卒的潛能。而這,其實也是和孫子“雜于利害”(《孫子·九變篇》)的思想完全一致。

猜你喜歡
以利用兵士卒
“君子未嘗不欲利”:程朱義利觀的創見*
混沌·分形視域下的音樂探究——以利蓋蒂鋼琴練習曲分析為例
望梅止渴 廢寢忘食
吳起治軍
唯美食不可辜負
一曲征歌寫華章
菊花枕改善血壓失眠
人類學視野下“無國家社會”的權力研究——以利奇的《緬甸高地諸政治體系》為例
施瑯用兵的特點
曹操地下用兵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