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論中國古代戰略

2023-12-21 05:24段漢中
孫子研究 2023年3期
關鍵詞:力量戰略

段漢中

戰略是指導戰爭全局的謀劃。中國古代戰略的實踐與理論,成果豐富,形成了多種流派。本文嘗試梳理歷代戰略實踐,歸納總結中國古代戰略理論體系。

一、戰略概念源流

(一)戰略的詞源

“戰”在《說文解字》中釋義為“鬥也”,“鬥”是“兩士相對,兵杖在后,象鬥之形”;“略”,《說文》釋作“經略土地也”??芍?,“戰略”是博弈雙方角力對抗、爭奪和劃分彼此利益的謀略、方法。戰爭是對立雙方最激烈的斗爭形式,因此戰略首先指謀求贏得戰爭的規劃與方案。

中國古代用“廟算”“方略”等詞匯表達指導全局的規劃,“戰略”則泛指一般的作戰方法或謀略?!?〕20 世紀 初,“戰略”一詞的概念發生重大轉變,由泛指軍事策略變為專指關于戰爭全局的謀劃。

近代以前,“戰略”一詞并不強調指導戰爭全局的謀略。沈約《宋書》中有“授以兵經戰略,軍部舟騎之容,挽強擊刺之法”〔2〕,唐代高適有詩云“晉宋何蕭條,羌胡散馳鶩。當時無戰略,此地即邊戍”〔3〕,明代茅元儀著有《廿一史戰略考》等??梢?,“戰略”的詞義并不固定,均是泛指軍事技能或謀略。清末新軍〔4〕創立之前,曾國藩、李鴻章等湘軍、淮軍領袖,在談到指導戰爭全局的謀略時,常用“內外主客形勢”等表述方法。曾國藩批評清軍江南大營失敗是由于缺乏全局觀念和規劃,江南大營統帥,只著眼于南京一城一地,沒有爭奪長江中上游的安慶、廬州,而且四處出擊,終于被太平軍各個擊破,所謂“內外主客形勢全失”。

1901 年后,清朝實施新政,設立新式軍校,引進近代西方軍事思想,開始出現近代“戰術學”與“戰略 學”?!?〕1906 年,通國陸軍速成武備學堂步兵科總教習賀忠良出版《戰法學教科書》,用戰略和戰術兩個概念分別表示指導全局性戰爭和局部性戰斗的方法?!?〕1911 年,保定軍官學堂學生潘毅等編譯克勞塞維茨《戰爭論》一書,定名為《大戰學理》,把指導戰爭全局的謀劃翻譯為戰略;同年,蔡鍔編著《曾胡治兵語錄》,已經將戰略、戰術并舉,并視為常用術語,例句如“臨陣分枝宜散,先期合力宜厚二語,尤足以賅括戰略、戰術之精妙……先期合力者,即戰略上之集中展開及戰術上之開進是也”“各國兵家舉凡戰術戰略,皆極端主張攻擊”等?!?〕

至此,“戰略”成為專指掌控戰爭全局的方略,詞義日益固定下來,不僅在軍事領域廣泛應用,而且擴展應用于社會各領域,出現了大戰略、國家發展戰略、經濟戰略、文化戰略等名詞和概念。

(二)中國古代戰略理論的緣起

中國古代戰略理論從戰略活動中總結發展而來,其形成是一個從實踐到認識、從概念到體系的過程。

戰略的起點是人的分化。分化的動因是生活資料和人口本身分配的不均衡——即利益不均。韓非子說:“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實足食也;婦人不織,禽獸之皮足衣也。不事力而養足,人民少而財有余,故民不爭?!保ā俄n非子·五蠹》)在生產力不發達時,人口很少,人們利益分歧未凸顯,未產生階級分化。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人口的增長,“人民眾而貨財寡,事力勞而供養薄,故民爭”。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指出,生產的“分工慢慢地侵入了這種生產過程。它破壞生產和占有的共同性,它使個人占有成為占優勢的規則,從而產生了個人之間的交換”,最終發展到“人也可以成為商品”,“社會分成剝削階級和被剝削階級”?!?〕利益的分歧和階級的分化導致矛盾對立。

人群分化為對立的群體,對立群體的矛盾斗爭導致戰爭。孟子曰:“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也?!保ā睹献印ち夯萃跎稀罚┒鞲袼怪赋?,人類社會的分化發展到建立私有制并產生民族時,戰爭及進行戰爭的組織“已經成為民族生活的正常功能。鄰人的財富刺激了各民族的貪欲……獲取財富已成為最重要的生活目的之一……掠奪在他們看來是比進行創造性的勞動更容易甚至更榮譽的事情”〔9〕。

人們意識到彼此之間的利益差別與沖突,并開始用戰爭手段改變利益分配格局,進而產生了指導戰爭的理論。戰略是人們有意識地促使矛盾、斗爭朝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轉化的謀劃活動。戰略理論即研究戰略活動規律的學問。

中國古代戰略理論自成概念體系。戰爭攸關存亡,人們在指揮戰爭和研究戰爭時不得不盡量克服非理性因素的干擾,因此戰爭狀態最接近純粹形式上的矛盾運動狀態,戰略作為指導戰爭的謀劃,是研究矛盾轉化規律最直接有效的形式?!兑捉洝贰兜赖陆洝返妊芯棵芤幝傻闹?,在中國古代常被直接視為兵書。

《易經》的邏輯起點是“太極”?!疤珮O”類似于黑格爾《邏輯學》中的“純存在”,是規定性最少的概念?!?0〕《易經·系辭》中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敝芏仡U《太極圖說》稱:“太極本無極也?!碧珮O是自然未分化的起始狀態,或者說是陰陽未分的混沌狀態。太極一經分化,便產生陰陽,即矛盾對立的兩方?!兜赖陆洝氛f:“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币磺械拿芏窢幱商珮O產生?!兑捉洝は缔o》中說:“《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薄笆ト嗽O卦觀象,系辭焉而明吉兇,剛柔相推而生變化?!币虼?,《易經》是研究陰陽運動規律以趨吉避兇的學問,是中國古代戰略的濫觴。

《孫子兵法》等兵家著作及其他學派的典籍,從具體可操作的層面,提出了支撐中國古代戰略體系的各種概念,論述了概念間的邏輯關系。中國古代戰略在軍事實踐中自發產生,戰略理論隨著戰略實踐的發展和戰略決策者認識的深入,最終發展為一套完整的概念 體系。

二、中國古代戰略的概念體系

中國古人在數千年的戰略實踐中,把握了戰略的一般規律,構建了一套基于中國歷代戰爭實踐、具有中國思想特色的戰略理論。毛澤東在《實踐論》中指出認識與實踐的基本規律是:“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的內容,都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薄?1〕中國古代戰略活動從作出戰略判斷開始,進而開展戰略決策,運用戰略力量落實決策方案,最終根據戰略方案的執行結果和戰略力量對比的變化進行新的判斷,形成了從“正名定分”到“運籌帷幄”再到“因勢利導”的概念體系。

(一)正名定分——作出戰略判斷

戰略的第一個問題是明確威脅來源,判斷敵我友。毛澤東在《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中指出:“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這個問題是革命的首要問題?!薄?2〕中國古代戰略通常將此問題歸結為“正名定分”,即明確自我與他人的位置關系。

首先,戰略判斷要判明各方利益及其邊界。戰略判斷的依據是戰略利益。戰略利益是國家生存發展所必需的資源,既包括領土、人口等有形資源,也包括信譽、聲望等無形資源。子曰:“必也,正名乎?!保ā墩撜Z·子路》)孟子曰:“夫仁政,必自經界始?!保ā睹献印る墓稀罚罢本褪且_認自己擁有哪些利益,據此行使權利?!敖浗纭本褪谴_認自己與他人的利益邊界,據此處理相互關系。戰略決策者要了解己方的戰略利益是什么,它的時空邊界在哪里,要判斷他人的利益及其邊界,最終判明人己之間的共同利益與利益分歧,利益相同即為友,利益相悖即為敵。

戰略利益不僅包括決策主體實際占有的資源,也包括決策者認為自己應該占有和支配的資源,這些資源可能尚不歸其所有。北宋承五代之余緒,以恢復唐代舊疆為己任,把唐末的疆域視為其固有的利益范圍。李克用、李存勖父子“血戰三十余年,蓋言報國仇讎,復唐宗社”〔13〕。復唐舊疆是五代以來基本的利益判斷。因此,趙匡胤執意平南唐,臥榻之側不許他人酣睡,又設封樁庫,以圖收復幽燕。趙光義則“欲收中國舊地”,稱“異時收復燕薊,當于古北口以來據其要害,不過三、五處,屯兵設堡寨,自絕南牧矣”?!?4〕

其次,隨著力量對比的變化,利益的邊界也在不斷調整。戰略決策者根據利益和認識的變化,不斷修正敵友的判斷,并做出下一步決策。管仲有尊王攘夷之策,在各國間尋找共同利益,樹立共同敵人。晏嬰有“二桃殺三士”之計,人為制造利益沖突,挑起競爭對手間的矛盾。范雎有遠交近攻之謀:人己利益重疊沖突時,雙方即為敵我關系;利益不重疊時,即為友鄰關系。

(二)運籌帷幄——展開戰略決策

“籌”即算籌,又稱“策”。運籌或決策,是根據一定規則排列算籌、進行運算,憑借運算結果判斷事物的大小、多少等。戰略決策或戰略運籌,是根據所要達到的戰略目標,評估所處的客觀形勢,對敵我雙方可以運用的力量、手段進行運算比較,最終得出運用戰略力量達成戰略目標的具體行動方案。戰略決策的構成要素包括決策的主體——決策者,決策的客體——內容和對象,以及決策的形式與方法。

戰略決策的內容和對象涵蓋各類敵我主客觀條件,包括雙方的主觀意圖、戰略目標,所共處的客觀時空環境,擁有的力量,運用力量的主觀方式、方法。第一,歷代戰略決策強調知己知彼,首重判明各方意圖。洞察對手的戰略目標是戰略家最看重的能力。朱元璋在《皇明祖訓》中說:“閱人既多,歷事亦熟……勞心焦思,慮患防微,近二十載,乃能翦除強敵,統一海宇。人之情偽,亦頗知之?!睍x獻公假道于虞以伐虢,宮之奇勸諫虞公說:“晉不可啟,寇不可玩?!庇莨珔s說:“晉,吾宗也,豈害我哉?”虞國滅亡的重要原因是誤判晉國戰略意圖。其次,要評估所處的時空環境。滕文公問曰:“滕,小國也,間于齊楚。事齊乎?事楚乎?”〔15〕小國而間于齊、楚,就是滕國面臨的客觀時空條件,且短期內難以改變。特定的時空條件決定了戰略主體所能擁有的力量,制約著其戰略選擇。第三,要計算、比較雙方的戰略力量。強弱,形也。兵法把客觀力量的大小、強弱稱為“形”。戰略決策的基礎工作是計算和比較敵我之“形”。取勝的基本原則是以強擊弱?!秾O子兵法·形篇》云:“勝兵若以鎰稱銖,敗兵若以銖稱鎰。勝者之戰民也,若決積水于千仞之谿者,形也?!薄?6〕第四,要選擇力量運用的方式方法。岳武穆有言,陣而后戰,兵法之常;運用之妙,存乎一心。戰略博弈的一方要在力量對比不發生根本改變的情況下謀求勝利,就要考慮采取恰當的力量運用方法,爭取優勢和主動。田忌賽馬就是在戰略力量對比不變的情況下通過調整戰略力量運用方法取勝的典型。

中國古代戰略決策的形式、方法特點鮮明。在形式上,《孫子兵法》云:“是故政舉之日,夷關折符,無通其使;厲于廊廟之上,以誅其事?!保ā秾O子兵法·九地篇》)張預注稱:“古者興師命將,必致齋于廟,授以成算,然后遣之,故謂之廟算?!薄?7〕古人戰略決策的地點是正式而戒備嚴密的殿堂,決策的形式是集體會商、定下決心,即“厲于廊廟之上,以誅其事”“致齋于廟,授以成 算”〔18〕。戰略決策須做到嚴格保密,即“夷關折符,無通其使”(《孫子兵法·九地篇》)。在方法上,重視觀察、運算和推理。孫子將觀察的方法稱為“相敵”,通過觀察獲得對敵我雙方主客形勢的感性認識,作為決策的依據?!缎熊娖氛f:“眾樹動者,來也;眾草多障者,疑也;鳥起者,伏也;獸駭者,覆也……”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孫子重視量的計算,根據力量對比展開邏輯推理,得出行動方案。兵法云:“策之而知得失之計?!保ā秾O子兵法·虛實篇》)“計利以聽,乃為之勢?!保ā秾O子兵法·計篇》)“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數,四曰稱,五曰勝。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數,數生稱,稱生勝?!保ā秾O子兵法·形篇》)所謂“計利”,就是對各種戰略因素的運算比較?!暗亍笔菙澄译p方所處客觀形勢與條件,“度”“量”“數”是博弈者能夠占有和使用的物質資源及其規模,由所處客觀形勢所決定。雙方物質資源的強弱比例就是“稱”。強勝而弱敗,即“稱生勝”。戰略決策者通過評估形勢、計算力量對比,最終得出運用戰略力量達成戰略目標的方案。

(三)因勢利導——運用戰略力量

戰略行動是按照決策方案建設和運用戰略力量達成戰略目標的實踐活動。中國古代戰略行動可分為練兵、造勢和制敵三個階段。練兵是力量建設,造勢是力量調度,制敵是力量的正面對抗。兵法云:“勇怯,勢也。強弱,形也?!保ā秾O子兵法·勢篇》)“形”指力量對比所呈現的格局,強弱是客觀存在?!皠荨敝覆┺母鞣綖闋幦≈鲃诱{度安排戰略力量,勇怯是對敵我強弱的主觀認識。兵法又說:“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薄?9〕(《孫子兵法·謀攻篇》)伐謀、伐交是“造勢”的過程,調度力量以求主動;伐兵、攻城是戰略力量的直接碰撞和較量,即角力以制敵。

戰爭歸根結底是一場角力,戰略是為了贏得力量較量而展開的謀劃。戰略行動首重力量建設,增強己方力量以壓倒敵人,即賦之以形。歷代戰略力量建設集中表現為“練兵”。春秋以來,選將練兵之風盛行,孫子吳宮教戰,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漢衛青、霍去病所率之騎兵,東晉謝玄、劉裕之北府兵,宋岳飛之岳家軍,明戚繼光之戚家軍等不勝枚舉。戚繼光所著《紀效新書》《練兵實紀》,集論練兵之大成。清末曾國藩練湘軍仍是“略仿戚元敬氏成法,束伍練技”〔20〕。兵法云“先為不可勝”(《孫子兵法·形篇》),蓋以“賦形”“練兵”為戰略之要旨也?!?1〕

造勢是調度戰略力量的藝術?!秾O子兵法·計篇》說:“勢者,因利而制權也?!绷α繌姶蟛坏扔趹鹇詢瀯?。博弈雙方的力量對比在一定時期內相對不變,須設法調度力量進行布勢,造成我方在時機、地位和心態上的主動。淝水之戰,苻堅兵力遠多于東晉,但是謝玄等東晉將領奇襲洛澗挫敗秦軍前鋒后,依憑地勢駐扎在淝水邊八公山下,與秦軍隔河對峙,占據了地理上的優勢;利用此前奇襲的勝利和當時的山河條件,導致苻堅誤以為“八公山上,草木皆兵”,造成了心理上晉軍勇而秦軍怯的優勢;最終,誘導秦軍后撤,利用秦軍混亂而發起進攻,掌握了時機上的優勢。此戰系力量弱小一方成功調動敵我雙方力量形成戰略優勢的范例。

角力是博弈雙方戰略力量的正面對抗,直接決定戰爭的勝負,檢驗戰略的成敗。兵法云:“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處?!保ā秾O子兵法·虛實篇》)角力的一般規律是強勝弱敗?!吨\攻篇》說:“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苯橇χ兄\求以弱勝強的基本方法是集中優勢兵力,形成局部優勢?!短搶嵠氛f:“故形人而我無形,則我專而敵分。我專為一,敵分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薄毒诺仄氛f:“故為兵之事,在順詳敵之意,并敵一向,千里殺將,此謂巧能成事者也?!薄扒伞本褪羌袃瀯荼?,打殲滅戰?;傮w被動為關鍵局部主動,最終改變全局。

經過判斷敵我、決策運籌和造勢角力之后,博弈雙方的客觀力量對比和主觀目標意圖都隨之發生變化,因此博弈者要根據新的主客觀條件再次進行戰略判斷,重新明確敵我友關系,并制定和實施新的戰略方案。于是,戰略完成了從實踐到認識,到再實踐、再認識的循環。

三、中國古代戰略流派

歷代戰略可歸納為儒家、陰陽家和兵家等流派。戰略主體的身份、立場差異導致其戰略實踐存在不同側重和傾向。某種傾向和特點不斷傳承發展,就形成了戰略風格和流派。一種戰略流派能提供獨特的觀察視角、決策流程和執行方法,使決策者在面對復雜情況時能迅速找到戰略分析的切入點,并為分析決策提供路徑支撐。采用不同流派的分析模型進行比較研究,可最大限度地接近客觀情況,保證戰略判斷和決策的準確、有效。

(一)儒家戰略傳統

儒家思想深刻影響了中國歷代戰略,儒家在戰略判斷上強調義利之辨,重夷夏之防。儒家認為夷夏的本質區別是對義利的態度。夷狄單純逐利,以利益為最高指導原則?!妒酚洝ば倥袀鳌氛f,匈奴“利則進,不利則退,不羞遁走。茍利所在,不知禮義”。華夏則不以利益為唯一標準,認為基于利益沖突而展開力量對抗,必然造成博弈雙方的力量消耗,陷入零和博弈甚至兩敗俱傷,提倡從超越利益的層面化解矛盾。孟子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保ā睹献印ち夯萃跎稀罚叭省?,指忠恕之道,推己及人?!傲x”,指惻隱之心、不忍人之心。仁義在戰略上強調對立雙方有超越利害的共性和相互依存性,要用發展的方法消除對立,而非消滅對手。

儒家在戰略決策方法上講求格物致知。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保ā墩撜Z·為政》)這就是要全面考察對手的現狀、歷史和主觀動機,從而決定己方的進退應對。此外,儒家戰略決策強調克己復禮,必要時須犧牲短期利益來實現更高層次的目標。

儒家在戰略行動上強調修文德、來遠人。孟子提出“強為善”,無論在何種力量對比條件下,都把加強自身力量建設作為中心任務。滕文公問曰:“齊人將筑薛,吾甚恐,如之何則可?”孟子對曰:“昔者大王居邠,狄人侵之,去之岐山之下居焉。非擇而取之,不得已也。茍為善,后世子孫必有王者矣。君子創業垂統,為可繼也。若夫成功,則天也。君如彼何哉?強為善而已矣?!保ā睹献印ち夯萃跸隆罚┤寮姨岢珒仁ネ馔?、修己安人,通過不斷提升自身實力,形成絕對優勢,在避免沖突的條件下將對手轉化到自己的一方。在力量運用上,儒家一方面希望盡量避免直接沖突,子曰“必也,使無訟乎”(《論語·顏淵》);另一方面不回避直接的力量較量,倡導吊民伐罪,征伐與教化并行。湯征葛伯,四海之內皆舉首而望之?!?2〕

古代單純依靠武力征服而建立的政權,往往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短期內即崩潰瓦解。而在儒家戰略傳統影響下,中國歷代疆域總體上是不斷拓展的。儒家戰略思維是古代中國政權維系統一、化外而內的關鍵工具。所以孔子才說“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無也”(《論語·八佾》)。

(二)陰陽家戰略傳統

中國古代戰略有鮮明的陰陽數術特色。陰陽數術是中國古人探討自然法則和人類社會規律的學問,囊括天文歷算、五行占卜等,旨在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為歷代所重。殷商凡戰爭必占卜,周代以降形成了以《易經》為核心的陰陽數術之學。文王拘羑里而演《周易》,意在探微尋理、興周滅商,因此,《易經》本身就是一部總結戰略運籌經驗的典籍。歷代戰略家都以之為運籌決策的重要工具。

陰陽家在戰略判斷上強調皇天無親,唯德是輔。做出敵我判斷時,要團結順應規律的大多數,打擊逆潮流而動的極少數?!兑捉洝だへ浴坟赞o說“西南得朋,東北喪朋”,《蹇卦》卦辭說“利西南,不利東北”?!?3〕姬周在渭水之濱,殷商在黃河以北、太行以東的河內之地。周在西南,商在東北,卦辭啟示周得道多助,商失道寡助。在戰略實踐中,不僅己方要順天應人、主動適應規律和潮流,還要設法置敵于“不德”、逆潮流的被動地位。鄭伯克段于鄢,曰:“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保ā蹲髠鳌る[公元年》)商湯與葛為鄰,“葛伯放而不祀”。商湯反而主動幫助葛國,派人“往為之耕,老弱饋食”(《孟子·滕文公下》)。葛伯殺害了送糧的“童子”,商湯才討伐他?!笆徽鞫鵁o敵于天下。東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為后我?’”〔24〕此即將對手置于道義和規律的對立面,從而達到團結大多數、孤立極少數的目的。

陰陽家在決策方法上強調由象數推理?!兑捉洝窐嫿艘惶讘鹇詻Q策模型,可通過象、數進行推演,得到具體卦爻,即具體的情景,根據情景做出行動決策。卦象是某一客觀情景的簡約、抽象表現,反映該情景的核心要義。人們可據“象”判斷自己所處的位置,同時決定應采取的行動?!独へ浴妨池侈o說:“含章可貞?;驈耐跏?,無成有終?!薄秺ヘ浴肪盼遑池侈o說:“含章,有隕自天?!薄昂隆奔础瓣獭?,謂周伐商之事?!?5〕《易經》還可通過數的運算得到具體卦爻,即用數推算具體的戰略情景?!断缔o上傳》說:“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于扐以象閏?!薄?6〕此法可依次求得六爻并組成一卦。六十四卦是六十四種時空條件和力量對比情境,卦中的每一爻是時空和力量格局發展變化的特定階段,卦辭和爻辭則是總結得出的該階段、該條件下應采取的行動。人們可根據所得之卦,輔助做出決策判斷。

陰陽家在戰略行動上重視時與位,要求行動與時、位相符?!兑捉洝氛J為人所處的時空環境、人我之間的力量對比都是在不斷發展的,事物的發展遵守從產生、發展、壯大、衰亡到重生的循環規律,因此,人在特定的時空環境、力量對比格局中,應當采取特定的行動,以趨吉避兇?!蹲髠鳌酚涊d,狐偃請晉文公南下勤王。晉文公使卜偃卜之,得到“黃帝戰于阪泉”之兆,判為吉兆。又使人筮之,得到《大有卦》變為《睽卦》,筮者說:“吉!遇‘公用亨于天子’之卦?!保ā蹲髠鳌べ夜迥辍罚┯谑?,晉文公決定出兵勤王。據此卦例可知,《易經》輔助決策是“象”“辭”兼取,重在分析博弈者所處的環境地位,進而給出行動建議。

(三)兵家戰略思想

戰爭通常具有突發性、緊迫性,要求在有限時間內運用現有力量展開較量并爭取勝利,是最直接的力量對抗形式。兵家直接為戰爭服務,特別重視闡發力量對抗的規律。

兵家在戰略判斷上的特點是嚴謹慎重。兵法云,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戰爭是你死我活的斗爭,判斷敵我必須嚴格以利害為標準,“非危不戰”“非利不動”(《孫子兵法·火攻篇》),對己方安全、利益構成嚴重威脅的國家或集團是明確的敵人,其他次要矛盾都是可以利用和轉化的對象?!度嫛酚性疲骸皵骋衙?,友未定,引友殺敵,不自出力,以《損》推演?!薄?7〕此之謂也。

兵家在戰略決策方法上,強調分析力量對比,計利以聽。中國古代兵家的戰略分析模式,特重分析強弱、利害,以決定行動方案。兵法云:“是故智者之慮,必雜于利害,雜于利而務可信也,雜于害而患可解也?!保ā秾O子兵法·九變篇》)又說:“是故屈諸侯者以害,役諸侯者以業,趨諸侯者以利?!保ā秾O子兵法·九變篇》)五代后唐莊宗李存勖向高季興咨詢統一戰略,莊宗問:“今天下負固不服者,惟吳、蜀耳。朕欲先有事于蜀,而蜀地險阻尤難,江南才隔荊南一水,朕欲先之,卿以為何如?”季興對曰:“臣聞蜀地富民饒,獲之可建大利;江南國貧,地狹民少,得之恐無益。臣愿陛下釋吳先蜀?!薄?8〕李、高的對話生動反映了兵家據強弱利害而定決策的特點。

兵家在力量運用上強調奇正相生?!秾O子兵法》說:“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薄皯饎莶贿^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保ā秾O子兵法·勢篇》)《李衛公問對》云:“信乎,正兵古人所重也!”“若非正兵變為奇,奇兵變為正,則安能勝哉?”(《李衛公問對·卷上》)古代兵法中所謂“正”是指作戰所需的物質力量、人物關系和客觀條件。如陳琳所說:“長戟百萬,胡騎千群,奮中黃育獲之士,騁良弓勁弩之勢,并州越太行,青州涉濟漯,大軍泛黃河而角其前,荊州下宛葉而掎其后。雷震虎步,若舉炎火以焫飛蓬,覆滄海以沃熛炭,有何不滅者哉?”〔29〕這里的“長戟百萬,胡騎千群”就是物質力量,“奮中黃育獲之士,騁良弓勁弩之勢”就是發揮人與人、人與物之間的關系,“并州越太行,青州涉濟漯,大軍泛黃河而角其前,荊州下宛葉而掎其后”則是充分運用客觀形勢條件。一支軍隊具備了這樣的“正”,就擁有了“炎火”、擁有了“滄?!?,自然就具備了消滅一切敵人的摧枯拉朽之勢。所謂“奇”,是指揮員的主觀能動性,即作戰人員對物質力量、人物關系和客觀條件的主觀調動與應用。有了物質基礎和一定的組織運用方法,只是具備了戰勝敵人的條件,要取得戰爭的勝利,還必須發揮作戰者的主觀能動性,這個能動性就是“奇”。毛澤東同志指出:“古人所謂‘運用之妙,存乎一心’,這個‘妙’,我們叫做靈活性,這是聰明的指揮員的出產品?!薄?0〕

結論

中國古代戰略實踐與理論,本質是中國古人認識矛盾、處理矛盾的經驗與一系列觀點方法。古代戰略實踐是一個辯證運動過程,以辨敵我、定名分為起點,繼而由象數推理,判明主客形勢,料敵定策,最終通過練兵、布勢爭取主動,并力求在角力斗爭中屈敵伸己,贏得勝利。如此循環往復,不斷發展向前。中國古代戰略理論以太極為起點,用陰陽概念表達矛盾的對立統一,演繹出虛實、主客、敵我、攻防、剛柔等對立統一的辯證關系,以邏輯順序將判斷、運籌、決策、賦形、造勢、角力等概念整合為一個有機的整體,是內涵豐富、邏輯嚴謹的概念體系。中國古代戰略理論與實踐真正實現了知行合一。

猜你喜歡
力量戰略
自然的力量
精誠合作、戰略共贏,“跑”贏2022!
堅持的力量
戰略
麥嘜力量 (一)
三步走戰略搞定閱讀理解
戰略
孤獨的力量
懷疑一切的力量
擴大開放是長期戰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