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兒童期創傷與大學生自殺意念的關系:領悟社會支持和心理彈性的鏈式中介作用

2023-12-25 07:59韓曉霜陳彥君盧曉滿李青青李文福
濟寧醫學院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兒童期意念領悟

韓曉霜 陳彥君 盧曉滿 李青青 李文福

(濟寧醫學院精神衛生學院,濟寧 272013)

自殺意念是個體產生的結束自己生命的特定想法或念頭[1],是自殺行為的首要風險因素[2]。大學生處于生理和心理快速發展時期,是自殺的高風險群體[3]。兒童期創傷是個體兒童時期經歷的軀體、情感和性虐待以及軀體和情感忽視[4],對個體的生理、心理和社會功能均有消極影響[5],甚至導致自殺意念[6]。領悟社會支持是個體對自己感受到的各種社會支持強度的主觀評價[7]。壓力緩沖模型認為,社會支持可以緩沖消極事件對個體的不良影響[8]。經歷兒童期創傷會降低青少年的領悟社會支持,進而增加網絡欺負行為[9]。領悟社會支持與自殺意念負相關[10]。心理彈性是個體經歷創傷或壓力性生活事件后依然保持或快速恢復健康心理狀態的能力[11]。心理彈性的過程模型指出,心理彈性是個體調動各種保護性因素應對消極事件的動態調適過程[12],而焦慮、抑郁、自殺等可以看作心理彈性調節失敗的結果[13]。兒童期創傷降低了健康個體和抑郁個體的心理彈性[14-15]。心理彈性與焦慮、抑郁、消極情緒等負相關[16],可以負向預測青少年的自殺意念[17]。因此,本研究擬以大學生為被試,探討兒童期創傷與自殺意念的關系以及領悟社會支持和心理彈性的作用,為大學生自殺行為的預防和干預提供參考。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于2021年8月至11月,采用方便取樣,對我校550名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回收有效問卷509份。其中,男性178人(34.97%),女性331人(65.03%);獨生子女202人(39.69%),非獨生子女307人(60.31%);城市生源163人(32.02%),城鎮生源172人(33.79%),農村生源174人(34.19%)。平均年齡(19.96±1.50)歲。本研究程序符合所屬單位倫理委員會要求(JNMC-2021-YX-015),調查前取得研究對象的知情同意。

1.2 研究工具

1.2.1兒童期創傷問卷(Child Trauma Questionnaire,CTQ) 該量表由趙幸福等[18]修訂,共28個條目,包括25個臨床條目和3個效度條目。條目采用Likert 5級評分,從“從不”到“總是”分別計1~5分。25個臨床條目可以分為虐待和忽視兩大類,兒童期虐待包括情感虐待、軀體虐待和性虐待3個分量表,兒童期忽視包括情感忽視和軀體忽視2個分量表。得分越高表明個體經歷的兒童期創傷越多。本研究中該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868。

1.2.2領悟社會支持量表(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Scale,PSSS) 該量表由姜乾金[19]修訂,共12個條目。條目采用Likert 7級評分,從“極不同意”到“極同意”分別計1~7分??偡衷礁弑砻鱾€體體驗到的社會支持越高。本研究中該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924。

1.2.3心理彈性量表(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 該量表由于肖楠和張建新[20]修訂,共25個條目。條目采用Likert 5級評分,從“很不符合”到“很符合”分別計1~5分??偡衷礁弑砻鱾€體的心理彈性越好。本研究中該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934。

1.2.4自殺意念量表(Self-rating Idea of Suicide Scale,SIOSS) 該量表由夏朝云等[21]編制,共 26個條目,要求個體用“是”或“否”回答,分別計1或0分??偡衷礁弑砻鱾€體的自殺意念越強。本研究中該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772。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5.0進行描述統計分析,采用PROCESS 3.3的模型6(該模型為2個中介變量的鏈式中介模型)檢驗鏈式中介模型。采用偏差矯正的Bootstrap方法計算各路徑系數的95%置信區間,以95%置信區間不包括0作為統計顯著標準。

2 結果

2.1 共同方法偏差檢驗

Harman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未旋轉因子抽取出21個特征值大于1的主成分,第一個主成分占總變異的20.59%,小于40%的臨界值標準,說明數據不存在明顯的共同方法偏差。

2.2 各變量的描述性統計結果

兒童期創傷、虐待和忽視均與自殺意念顯著正相關,與領悟社會支持和心理彈性顯著負相關;領悟社會支持、心理彈性均與自殺意念顯著負相關。見表1。

2.3 領悟社會支持和心理彈性的鏈式中介作用

鏈式中介分析分別以兒童期虐待和兒童期忽視為自變量,以自殺意念為因變量,以領悟社會支持、心理彈性為中介變量,以性別、年齡、生源地和是否獨生子女為控制變量。分析前將所有變量標準化處理。

2.3.1領悟社會支持和心理彈性在兒童期虐待與自殺意念間的鏈式中介作用 兒童期虐待對自殺意念的總效應顯著(β=0.42,P<0.001),加入中介變量后,兒童期虐待對自殺意念的預測效應變小但依然顯著(β=0.30,P<0.001)。兒童期虐待顯著負向預測領悟社會支持(β=-0.35,P<0.001),對心理彈性的預測效應不顯著(β=-0.01,P=0.761)。領悟社會支持顯著正向預測心理彈性(β=0.47,P<0.001),而顯著負向預測自殺意念(β=-0.13,P<0.01)。心理彈性顯著負向預測自殺意念(β=-0.42,P<0.001)。見表2。

表1 各變量的描述性統計及相關分析

表2 領悟社會支持和心理彈性在兒童期虐待與自殺意念間中介效應的回歸分析

Bootstrap分析顯示(見表3),兒童期虐待對自殺意念的總間接效應為0.120。包括3條中介路徑:第一,由兒童期虐待→領悟社會支持→自殺意念組成中介路徑1,間接效應為0.046,占總效應的10.98%;第二,由兒童期虐待→心理彈性→自殺意念組成中介路徑2,由于95%的置信區間包含0,表明該中介路徑不顯著;第三,由兒童期虐待→領悟社會支持→心理彈性→自殺意念組成中介路徑3,間接效應為0.069,占總效應的16.47%。

2.3.2領悟社會支持和心理彈性在兒童期忽視與自殺意念間的鏈式中介作用

兒童期忽視對自殺意念的總效應顯著(β=0.41,P<0.001),加入中介變量后,兒童期忽視對Bootstrap分析表明(見表5),兒童期忽視對自殺意念的總中介效應為0.241。包括三條中介路徑:第一,由兒童期忽視→領悟社會支持→自殺意念組成中介路徑1,間接效應為0.084,占總效應的20.49%;第二,由兒童期忽視→心理彈性→自殺意念組成中介路徑2,間接效應為0.083,占總效應的20.24%;第三,由兒童期忽視→領悟社會支持→心理彈性→自殺意念組成中介路徑3,間接效應為0.074,占總效應的18.05%。

表3 領悟社會支持和心理彈性在兒童期虐待與自殺意念間的中介效應分析

自殺意念的效應變小但依然顯著(β=0.17,P<0.001)。兒童期忽視顯著負向預測領悟社會支持(β=-0.52,P<0.001)和心理彈性(β=-0.21,P<0.001)。領悟社會支持顯著正向預測心理彈性(β=0.37,P<0.001),顯著負向預測自殺意念(β=-0.16,P<0.001)。心理彈性顯著負向預測自殺意念(β=-0.39,P<0.001)。見表4。

表4 領悟社會支持和心理彈性在兒童期忽視與自殺意念間中介效應的回歸分析

表5 領悟社會支持和心理彈性在兒童期忽視與自殺意念間的中介效應分析

3 討論

以往研究在多種樣本群體中證實[22-23],兒童期創傷與自殺意念有關,但其作用機制尚不明確。本研究探討了兒童期創傷與大學生自殺意念的關系,發現兒童期虐待和兒童期忽視均顯著正向預測大學生自殺意念,并揭示了領悟社會支持和心理彈性的單獨中介作用和鏈式中介作用,研究結果進一步深化了兒童期創傷與自殺意念間的密切聯系,對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一定啟示。

本研究發現,兒童期創傷正向預測大學生自殺意念,與以往研究發現的兒童期創傷正向預測高中生自殺意念的結果一致[23]。兒童期創傷嚴重影響個體的身心健康[5],父母對子女的虐待和忽視破壞了家庭作為個體健康成長的生態系統的完整性[24],自殺意念可能是個體對虐待和創傷做出的回應[25]。根據累積情境風險模型,個體經歷的創傷事件越多,累積發展風險就越高,就會產生更多自殺意念[26]。同時,根據自殺的應激-易感模型,大學生正處于身心快速發展時期,存在易激惹、沖動等表現,易受兒童期創傷影響而產生悲觀厭世想法[27]。

領悟社會支持在兒童期創傷與大學生自殺意念間起部分中介作用,與以往研究發現的領悟社會支持在兒童期創傷與心理健康間起中介作用的結果一致[28]。經歷兒童期虐待和忽視的個體領悟社會支持較低[9,29]。領悟社會支持作為個體心理健康的保護性因素,可以幫助個體減少創傷后應激障礙[30]和自殺意念[10]。此外,根據壓力緩沖模型,領悟社會支持較高的個體可以有效應對虐待和忽視等創傷事件,進而降低其對自身的消極影響[8]。本研究結果提示,可以通過干預個體的領悟社會支持,幫助個體體驗到更多的外界支持,以有效應對兒童期虐待和忽視等對自身心理健康的影響。

心理彈性在兒童期忽視與大學生自殺意念間起部分中介作用。心理彈性是個體心理健康的保護性因素[31],與焦慮、抑郁、消極情緒等心理問題負相關[16]。Stark 等[17]研究發現心理彈性可以負向預測青少年的自殺意念。因此,當個體的心理彈性較高時,比較容易保持健康積極的心理狀態,降低心理問題發生率。而兒童期忽視作為個體成長過程中的高發問題,對個體的心理和行為發展產生較多負面影響。本研究結果提示,父母要給子女營造良好的成長環境,促進其心理彈性的發展,降低可能產生的自殺意念。

兒童期創傷通過領悟社會支持和心理彈性的鏈式中介作用間接影響大學生自殺意念。根據壓力緩沖模型[8],領悟社會支持是個體應對創傷的重要心理資源。領悟社會支持提高了個體應對消極事件的心理資源,進而促進了心理彈性的發展[32]。經歷兒童期創傷的個體,由于不能從父母或其他撫養者獲得支持和幫助,降低了領悟社會支持水平,不利于心理彈性的健康發展,進而導致心理健康問題[33]。

本研究結果具有一定現實意義。一方面,警示父母在養育子女過程中應盡量采取公平、民主和溫暖的教養方式,減少子女感受到的虐待和忽視,降低其后期形成自殺意念的可能。另一方面,啟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對大學生自殺意念的預防和干預工作中,可以結合領悟社會支持和心理彈性訓練,提高大學生應對兒童期創傷的能力,降低大學生的自殺意念。未來研究可以從干預大學生的領悟社會支持和心理彈性出發,探討緩解經歷兒童期創傷大學生的自殺意念的有效措施。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均申明不存在利益沖突。

猜你喜歡
兒童期意念領悟
了解“SSA” 領悟全等形
意念機器人(上)
追求原始沖動和意念的自由釋放
多么痛的領悟
醫療衛生服務利用在兒童期逆境對中老年健康影響間的中介效應
涓滴意念匯成河
意念打字,讓幻想變成現實
大學生兒童期受虐與攻擊性、自尊的關系*
吃“螃蟹”之后的領悟
文言文要誦讀也要領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