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經筋理論運用埋線法治療項部脂肪墊臨床案例報道

2023-12-25 12:49蘭彩虹
人參研究 2023年6期
關鍵詞:經筋肩部筋膜

胡 菲 ,蘭彩虹

(1.貴州中醫藥大學,貴陽 550001;2.貴州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貴陽 550001)

項部脂肪墊俗稱富貴包,位于第七頸椎和第一胸椎棘突處,主要原因是由于長期低頭使頸椎受力不均衡,導致頸部肌筋膜的增生以及韌帶的鈣化,或者由于患者平素體虛, 復感風寒濕邪侵襲人體太陽經,導致經脈阻滯不通,日久形成大包塊。輕者影響體態,重者可導致頸椎病相關疾病,引起不同程度的頸肩部以及雙上肢的疼痛麻木等不適,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筆者通過臨床實踐發現,中醫治療包括針灸、埋線對富貴包的治療效果顯著,且創傷小,簡單易操作。故本文基于中醫基礎理論的指導,將筋經理論運用于項部脂肪墊的生理病理以及治療上,著重探討經筋理論和穴位埋線治療項部脂肪墊的方法、 機制以及療效,供臨床醫者參考。

1 典型醫案

患者,女性, 47 歲,初診。 2021年12 月7 日,主訴:反復頸肩部酸脹痛2年,加重2 月。 現病史:患者于2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頸肩部疼痛,呈間斷性酸脹痛,痛有定處,固定不移,偶有頭暈、頭痛,無雙上肢麻木,無視物旋轉等癥,患者未予重視及系統治療,此后上癥常因勞累后反復發作。 2 月前患者因勞累后感上訴癥狀加重,頸肩部酸脹痛呈持續性,納眠欠佳,舌質淡紫,苔薄白,脈弦澀。 查體:頸肩部肌肉僵硬板滯,C2-C5 棘突及棘突兩側旁開1.5cm 處壓痛,頸部活動無受限,項部可見一卵圓形脂肪墊,可觸及條索結節,雙側椎動脈扭曲試驗陽性。輔助檢查:2021年12 月7日淺表包塊彩超檢查示: 后頸部皮下脂肪明顯增厚,最厚約為36mm。 中醫診斷:痹癥;辯證:氣滯血瘀證;治法:行氣化瘀,疏筋通絡。 取穴:以項部脂肪墊為中心,于其中央、上下左右各取一穴(距離中央的范圍及針刺深度隨脂肪墊的大小而定,以其半徑為佳,針尖指向中心點最痛處)、腎俞(雙側)、肝俞(雙側)。 操作過程:醫者常規手部清潔,囑患者取俯臥位,充分暴露施術部位,將準備好的羊腸線裝入一次性無菌埋線針內,取項部脂肪墊中央及上下左右共五個穴位以及肝俞和腎俞做好標記,然后用碘伏在項部脂肪墊局部及肝俞(雙側)、腎俞(雙側)消毒三遍,一手持埋線針迅速刺入穴位內,待患者出現酸麻脹痛的針感后,退針的同時將羊腸線推至穴位內, 進針角度與皮膚呈15°角,隨后快速出針,肝俞、腎俞同理,以無菌棉簽迅速按壓針孔,針刺部位予無菌敷貼貼敷,防止感染,并囑咐患者24 小時內不可洗澡,療程為七天一次,四周為一個療程,期間,囑咐患者進行適當的頸部活動,避免低頭時間過長,同時注意避風寒。 患者經過一個療程后,頸肩部酸脹痛及頭暈頭痛的癥狀明顯減輕。 頸肩部肌肉僵硬感改善,項部脂肪墊可見變小、條索結節減少。五個療程后,患者頸肩部疼痛癥狀消失,頸肩部肌肉已無明顯僵硬板滯感,C2-C5 棘突及棘突兩側旁開1.5cm 處已無明顯壓痛,頸部活動無受限,項部脂肪墊明顯縮小。 2022年4 月1 日復查淺表包塊彩超檢查報告顯示:頸根部脂肪堆積,厚徑約18mm,治療前后詳見圖1。

圖1 AC:治療前;BD:治療后

2 討論

“項部脂肪墊”位于頸部大椎穴處,呈卵圓形的隆起,臨床可表現為頸部的麻木疼痛,包塊局部皮下可觸及節結、條索等病理產物。從中醫角度來說,項部脂肪墊屬于“肌痹”范疇,《黃帝內經·陰陽應象大論》中“陽化氣,陰成形”,故脂肪墊為陰邪,病因與風寒濕邪相關。 大椎穴位于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中,六條陽經與督脈皆匯聚于此,因此,其作為人體的十字路口,作用不容忽視。 督脈為陽脈之海,大椎穴為諸陽經的交匯點,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大椎穴阻滯不通,機體清陽之氣上升受阻,濁陰不降,致使頸部大包(脂肪墊)形成,使督脈、膀胱經、大腸經、小腸經、三焦經、膽經、胃經堵塞。 西醫認為,該病是由于長期的不良姿勢造成頸椎椎體側移,從而導致局部肌肉緊張,氣血不暢,局部軟組織受刺激增生從而脂肪化形成包塊。在現代醫學看來,項部脂肪墊的發生機制是由動靜平衡狀態失調所導致的,椎體及骨間結構可以維持整個頸椎的靜態平衡,而軟組織結構則可以相互協調及拮抗來維持動態平衡,動靜平衡系統可以對頸椎的穩定及運動進行協同[1-2]。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手機和電腦的次數增多,越來越多的人會出現彎腰、駝背、低頭等不良姿勢,導致頸部、胸椎的動靜平衡出現紊亂,從而直接或者間接地造成了富貴包的產生。 由于頸椎長期處于前傾狀態,椎體平衡失穩就會壓迫神經、血管等,從而導致周圍組織疼痛,椎動脈狹窄痙攣,栓塞,引發腦梗死、癱瘓、失眠、神經衰弱等疾病[3]。

目前對于該病的治療主要為西醫的方法,包括脂肪切除術、負壓吸脂、激光輔助吸脂術以及激光熔脂等[4]。這類手術方法不僅費用昂貴,而且感染出血以及術后復發的風險比較高,給患者帶來了諸多不便。 基于中醫領域里治療項部脂肪墊的方法不多,經過筆者的臨床實踐發現埋線治療項部脂肪墊療效肯定,故略舉一案例以供臨床工作者參考。

對于項部脂肪墊的病因病機,目前主要認為和風寒濕邪阻滯經脈,經脈閉阻,經筋失調關系密切。 《黃帝內經·痹論》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5],而痹癥屬于中醫經筋病的范疇, 經筋是十二經脈之氣“結、聚、散、絡”于筋肉關節的體系,亦是十二經脈經氣濡養筋肉骨節的體系, 具有主束骨而利機關的作用[6]。經筋之為病,表現為疼痛,經脈所行部位的痙攣拘急不舒,關節活動受限等。 其病理產物便是條索、硬結等[7]。項部脂肪墊位于頸部第七頸椎處,橫跨督脈、足太陽經三條經脈,督脈為一身陽氣之海,足太陽經主衛外而為固,為一身陽氣之藩籬。 《靈樞集注·卷二》闡釋“太陽之氣,生于膀胱水中,而為諸陽主氣。陽氣者,柔則養筋,故主筋所生之病”[11]。 故項部脂肪墊嚴重阻滯了陽氣的運行,發為經筋的病癥。

此外,十二經筋中有七條循行至頸項部,分別為手足三陽經筋和足少陰經筋,“足太陽之筋,起于足小指上,結于踝……上挾脊上項”;“足少陽之筋,起于小指次指……上出腋,貫缺盆,出太陽之前”;“足陽明之筋, 起于中三指……至缺盆而結, 上頸”;“足少陰之筋,起于小指之下,……循脊內挾膂,上至項,結于枕骨”。 “手太陽之經,起于小指之上。 上繞肩胛,循脛出走太陽之前, 結于耳后完骨”;“手少陽之經, 上肩走頸, 合手太陽”;“手陽明之筋……直者從肩上頸”[12]。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 頸部的經筋受風寒濕邪侵襲,發生攣縮,形成包塊,壓迫諸筋,阻滯局部及遠端則出現麻木疼痛;氣血不能上充,則頭暈頭痛;四肢關節陽氣不能到達,則出現冷痛,受寒冷刺激加重。

在《靈樞·經筋》篇中,對經筋的描述,多有“循”、“挾”、“系”、“貫”等動詞的描寫,可見,經筋的作用應該是“網住”、“穿過”、“維系”,功能與西方解剖學中的“筋膜”理論相吻合。 經筋疼痛,亦可從筋膜緊張論其發病機理[13]。 按照筋膜張力理論[14],筋膜具有兩個特點:①筋膜是一種閉合的、致密的結締組織系統,它能夠很好地將力學作用通過筋膜層進行傳遞,而且很難迅速地減弱或消失; ②筋膜可以與遠端的結構進行連接,肌肉一般止于鄰近的關節,而肌肉中的筋膜(包括肌內膜、肌束膜、肌外膜等)則可以跨越肌肉與鄰近的組織進行聯系,并把張力傳遞到遠端。 這就使得在人體內,距離相近的肌肉、骨骼和筋膜以及關節之間,形成了一個張力傳導網絡,從而可以相互協調,維持各個部位組織張力的平衡。當人體受到巨大的力學負荷時,該張力傳導網絡可充當一個張力的調節器,將過大的力學負荷分配到該網絡中的各結構,使其協同適應,從而保持機體的正常運動功能。 當人體承受的力學負荷過大, 超過張力傳導網絡的調配和適應能力時,局部承受能力的力學負荷就會沿著張力線擴散到整個網絡中,使最薄弱的點首先發生問題,對最薄弱點的結構和功能進行破壞[15]。 以上特征為筋膜的軟組織張力理論提供了依據。 因急、慢性損傷而引起的筋膜分泌物增加、粘連、攣縮,將引起繼發的應力變化。最終導致項部脂肪墊的產生。 在病理特點上,經筋發生病變會表現為肌肉拘急痙攣、局部疼痛以及關節活動不利,并且在相關經脈上可觸及條索結節,同樣肌筋膜病也會在相關肌筋膜鏈上表現為肌肉疼痛,并可觸及張力帶及其上的收縮性結節,在進行機械性刺激時會出現局部或遠端的牽涉痛,關節活動受限等。 在結構上,肌筋膜的淺筋膜層位于中醫所說的皮下與分肉之間,即經筋的位置。 此外在診斷與治療上兩者均注重觸診,并針對結節、條索、壓痛點進行治療[16-17],由此可見肌筋膜病與經筋病無論在結構上、 病理上、診斷治療上均不謀而合。 人體頸項部經筋發生病變,呈現出拘攣,結節,久而久之形成一個大包塊,因此本案例中項部脂肪墊采用埋線法治療。

穴位埋線法由皮內針、截根術、割治療法以及穴位植線等多種療法發展產生,其理論淵源可以追溯到《黃帝內經》中關于“留針”的記載。 《素問·離合真邪論》篇中“靜以徐往,微以久留”理論就是留針法的具體表現[18],這對某些慢性疾病以及頑固性疾病有很好的治療效果。因此本案例中的項部脂肪墊的治法采用穴位埋線法,同時結合圍刺法,目的是祛除局部的風寒濕氣之邪,疏解局部經筋,減輕局部病灶壓力,解除局部組織對頸椎周圍神經、血脈的卡壓。

本案例中針刺角度采用斜向皮膚15°進針, 接近平刺, 有相關文獻表明平刺可使緊張的肌纖維松弛,更可緩解患者的肌筋膜疼痛,西醫所說的皮下淺筋膜層位于中醫理論里所說的皮下和分肉之間,在淺筋膜層進行埋線可持續地激發經氣,疏解經筋[8-10]。 據相關報道,穴位埋線對人體的刺激會隨著療程的進展而出現由強變弱的特點。埋線前期對人體陰陽失衡中偏亢的部位有很強的刺激,起到制約的作用,后期對人體的刺激比較弱,對人體陰陽失衡的部位起到補益的作用,最后達到“陰平陽秘”的狀態[19]。 故本案例中采用局部選穴配合肝俞與腎俞進行治療, 起到舒筋活絡,通調氣血的作用。 局部穴位位于大椎穴及其周圍,主要起瀉的作用,加上埋線刺激由強變弱的特點,故局部穴位總的作用是瀉法。其次肝俞與腎俞位于足太陽膀胱經上,埋線初期可以活血通絡,又可以疏解足太陽遠端的經筋促進氣血運行, 后期則以補益肝腎、強筋壯骨為主。 埋線法作為一種新型的療法,是傳統針灸療法的發展與創新,具有簡便、易操作的特點,彌補了針灸對醫生水平的依賴性以及留針時間過長和強烈的針感給患者帶來的痛苦。 埋線針刺入穴位,同樣可以出現針感,如酸、麻、重、脹等,通過埋入穴位的線體在體內軟化、分解、液化,最后吸收的過程,可以對穴位產生持久的生理或生物化學刺激, 長達兩周,甚至更久。 因此,可以克服針灸治療時間短,難以鞏固,容易復發的缺陷,持續的對穴位產生刺激可以調理臟腑,溝通陰陽,調和氣血,最終達到消除項部脂肪墊的作用。

猜你喜歡
經筋肩部筋膜
經筋排刺法結合體外沖擊波治療中老年肩周炎的臨床觀察
三焦“筋膜”說——從筋膜學角度認識三焦
筋膜槍成“網紅”消費品
火針經筋點刺配合針刺治療Megie綜合征驗案1則
四個小竅門輕松緩解肩部疲勞
四個小竅門輕松緩解肩部疲勞
壯醫針刀經筋解結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臨床研究
手足骨筋膜室綜合征早期預防及切開減張術后的護理
隱神經——大隱靜脈筋膜皮瓣修復足背部軟組織缺損
兒童乒乓球啟蒙訓練中肩部損傷與預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