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體融合時代大學生有聲閱讀的現狀、困境及對策

2023-12-25 08:24
關鍵詞:讀物內容大學生

楊 洋 曾 艾

(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湖南 長沙 410100)

有聲閱讀最早可追溯至20 世紀60 年代,美國盲人基金會將圖書電化成錄音帶,使缺乏文本閱讀能力的人群得以享受讀書的權利。在我國,易觀智庫最早對有聲閱讀進行定義,在其發布的《2016 中國有聲閱讀市場專題研究報告》中將有聲閱讀定義為“借助網絡站點、App,以PC、手機、iPad、MP3、車載等智能終端進行‘閱讀’的方式”[1]。有聲閱讀不受時空限制,具有動靜結合、實時傳輸、隨時隨地、交互聯動等多重優勢,適應與改變著人們的使用習慣和偏好,用戶群體逐漸擴大。

當下,媒體融合正加速推進閱讀內容、閱讀形態、閱讀場景的數字化和智能化。2022 年,我國“數字閱讀用戶規模達5.30 億”[2],19 歲至45 歲是數字閱讀用戶主力?!?5.5%的成年國民有聽書習慣”[2]“有聲閱讀作品總量達到1518.62 萬部”[2],有聲閱讀發展勢頭正勁,市場潛力巨大。為了解大學生有聲閱讀的真實狀況,筆者進行了深入調研。

1 大學生有聲閱讀現狀

筆者于2023 年3 月至6 月間在線組織大學生有聲閱讀情況調查,調查對象遍及全國12 個省市,涉及各個受教育層次。此次調查共計回收問卷373 份,其中有效問卷366 份。

1.1 使用習慣:接觸頻次高,平臺涉獵廣

筆者發現,調查對象的互聯網或移動互聯網接觸率為100%,其中79.51%的大學生明確表示接觸過有聲讀物。從有聲閱讀的頻率上看,7.22%的大學生表示幾乎每天都會進行有聲閱讀;48.11%的大學生表示偶爾進行,想起來了才會聽;31.96%的大學生表示雖然接觸過有聲閱讀,但是使用的頻率不高,低于一周一次。

從大學生接觸過的有聲閱讀平臺來看,微信小程序或公眾號的使用率達49.14%,喜馬拉雅為69.07%,此外依次是懶人聽書16.15%、荔枝FM15.81%、蜻蜓FM4.81%等,另有23.37%的大學生選擇其他。

從收聽時長來看,超過九成的大學生單次收聽時長在兩小時以內,66.32%的大學生在一小時以下,收聽時長為一到兩小時的占比27.15%。有3.09%的大學生單次收聽時長在三小時以上,可以視為有聲閱讀的重度用戶。

1.2 閱讀環境:伴隨性閱讀,形式多樣化

結合大學生的日常生活,筆者將有聲閱讀場景主要分為學習、運動、通勤、睡前及其他閑暇時間。結果發現睡前進行有聲閱讀的大學生比例最高,為55.33%,學習、通勤和運動時進行伴隨性閱讀的分別為34.36%、28.18%、18.9%,此外還有58.08%的大學生選擇了其他場景。

就內容來看,相聲小品類、廣播劇類和網絡小說類成為大學生有聲閱讀的熱門選擇,是超過三分之一大學生的首選。選擇教學輔導和綜藝娛樂的大學生占比略低,超過22%。綜藝娛樂、有聲漫畫等讀物在有聲環境下占比僅為10%上下,而除經管類學生外,對商業財經內容感興趣的大學生不多(見圖1)。

圖1 大學生有聲閱讀內容選擇

從閱讀的目的看,74.23%的大學生認為消遣娛樂是他們進行有聲閱讀最主要的目的,而選擇豐富學識、學習備考的大學生分別占45.36%和33.68%??梢妼W習類的需求是大學生選擇有聲閱讀的第二原因,此外還有獲取新聞信息、增加話題談資等社交屬性目的。

1.3 付費意愿:對價格敏感,功利性付費多

第51 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2 年12 月,我國網絡支付用戶規模達9.11 億,占網民整體的85.4%”[3]。調查發現,27.49%的大學生對有聲閱讀產生過實質性支付行為,從方式上看主要是進行會員充值、單獨購買,分別占61.25%和67.5%。

在付費行為的產生中,大學生的消費能力與有聲讀物的付費方式呈正相關。日常消費區間在5000 元以上的大學生對有聲閱讀的付費比例最高,為75%。日常消費區間為1000 元至2000元的大學生對有聲閱讀的付費比例最低,僅為39.48%。

從付費的價格區間看,產品單價在25 元以下的有聲讀物商品,大學生付費接受程度最高,為82.79%。而對于百元以上的產品內容,愿意付費的大學生比例僅為1.64%。

從付費動因看,認為有聲內容對自己的學習、生活能產生實質性幫助的功利性目的是大學生愿意付費的最主要原因,此外還受到支持自己熟知的明星或創作者、被全新的產品內容或形式吸引等因素影響(見圖2)。

圖2 大學生有聲閱讀付費動因

1.4 平臺體驗:偏愛操作流暢,交互體驗好

從用戶體驗看,對于目前主流的喜馬拉雅、懶人聽書、荔枝FM、播客等有聲讀物應用程序,大學生的使用體驗分別用1~5 分來表示,調查結果顯示:認為平臺操作簡單、容易掌握的平均分值有3.86 分;認為平臺界面設計友好、運用比較高效的平均分值為3.7 分。

與傳統閱讀相比,有聲讀物在閱讀速率上得到了大部分大學生的肯定。13.93%的大學生認為借助有聲讀物能夠提高閱讀速度,提升內容知識的獲取率,因而24.86%的大學生有意向繼續使用或向他人推薦。但4.64%的大學生認為有聲讀物在延展性、深度性思考及對視覺疲勞的緩解程度上較為有限。

2 大學生有聲閱讀的困境

在媒體融合時代,人們越來越適應和習慣數字閱讀的方式。有聲閱讀以其信息量龐大、覆蓋范圍廣且便于攜帶等特點受到了更多大學生的青睞。

2.1 內容繁多,制作水平參差不齊

隨著市場需求日益旺盛,有聲閱讀產業鏈逐步完善,出現了大量有聲讀物平臺??v觀各大有聲閱讀平臺的頻道分類,內容覆蓋歷史、情感、財經、教育、文化、科技、娛樂等方面,大學生可以根據他們的需要進行選擇。

媒體融合背景下,用戶熱衷進行分享與內容創作,硬件設備的進步促進個人對有聲閱讀進行內容生產,在數量猛增的背后,質量卻參差不齊。加之受制作能力和表現力的影響,作品質量存在較大差異。擁有專業設備和專業人員、制作能力強的技術團隊運用專業的聲音輸入設備和編輯技術,往往能生產出質量更高的有聲閱讀內容。

2.2 平臺分散,用戶時長混亂

在數字技術的推動下,有聲閱讀資源變得更加豐富多元,大學生可以從不同的平臺獲取有聲閱讀內容。具體來講,有喜馬拉雅、蜻蜓FM、荔枝FM、懶人聽書、得到和微信聽書等綜合性移動音頻App,凱叔講故事、口袋故事、KaDa 故事等垂直類兒童有聲讀物專享平臺,蘋果播客、小宇宙、汽水兒、皮艇等播客類App。

雖然當前各平臺定位略有差異,但相同類別下的頻道、分類方式較為雷同,如定位于“聽書、聽小說、聽故事、聽廣播”的喜馬拉雅,專注于音樂、英語、睡前故事等內容的荔枝FM,以有聲小說、有聲讀物、廣播電臺、在線聽書為內容的蜻蜓FM。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有聲閱讀平臺內容生態重疊,同質化現象嚴重,缺乏創新。與此同時,平臺的分散也導致在內容分發過程中,有聲讀物的引流方式或推介方式較為有限,對社交媒體或自媒體依賴較大。

2.3 引導缺乏,閱讀場域尚未形成

社會認知理論認為,“社會環境中個體的行為、認知以及環境三者之間形成構成動態的關系”[4],而且三者之間的交互模式會伴隨環境變化而變化。當下大學生作為“數字原住民”,校園是他們學習和生活的主要空間。但目前高校校園文化和環境建設相對于市場變化往往滯后,有聲閱讀在高校中的嵌入、應用和整合相對較少。

與傳統閱讀相比,有聲閱讀仍是一個相對較新的領域,尚未建立起與紙質閱讀類似的閱讀引導和指導體系,缺乏有針對性的閱讀場域和專業的收聽指導。與此同時,目前有聲閱讀的技術和平臺仍處在不斷發展和改進之中,尚未形成統一的標準或原則。

2.4 消遣為主,用戶選擇娛樂傾向明顯

使用與滿足理論認為,人們接觸使用媒介的目的是滿足自己的需要,這種需求和社會因素、個人心理因素有關。媒體融合的背景下,大學生更適應于利用電腦、手機、平板或其他電子閱讀器進行數字閱讀。調查發現,相對于傳統的紙質閱讀,大學生進行有聲閱讀時在內容選擇上的娛樂化傾向更為明顯。在有聲閱讀的使用意圖上,大學生也主要是抱著消遣娛樂的心態。

尼爾·波茲曼在《娛樂至死》一書中曾擔心,“娛樂是電視上所有話語的超意識形態”[5],而這種情況在互聯網時代愈演愈烈。從機器深度學習到ChatGPT,人工智能以不可抵擋之勢快速發展,容易形成信息繭房。以用戶量達6.4億的喜馬拉雅為例,娛樂、驚悚懸疑類內容往往在排行榜上排名靠前。

3 大學生有聲閱讀培養對策

3.1 加強政府監管,提高內容質量

有聲閱讀是在移動互聯網高速發展的時代下大學生獲取信息的新途徑。有聲閱讀極大地拓展了大學生的閱讀空間,豐富了大學生的文化生活。有聲讀物廣受歡迎的當下,政府部門需要加強管理,從制度層面加以引導,營造風清氣正的有聲閱讀空間。

第一,政府部門應建立審查監管機制。生活在象牙塔中的大學生還缺乏對社會充分的認知,因此政府應建立健全內容審核機制、產品質量保障機制,堅決查處內容低俗、格調低下、質量低劣的有聲閱讀產品。第二,加強有聲閱讀內容版權的監督與管理,采取措施打擊侵權和盜版行為,保護創作者的權益;還應定期組織專業機構評估有聲閱讀的內容質量,收集用戶反饋,根據需要調整監管政策和法規。第三,大力扶持優秀有聲閱讀產品的發展。通過鼓勵、扶持、推廣等手段,加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關內容和反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作品占比,提升大學生有聲閱讀的內容質量,促進有聲閱讀整體生態環境的改善,進而提升大學生的有聲閱讀體驗。

3.2 強化平臺職責,優化平臺供給

完善有聲閱讀內容供給能夠為大學生提供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幫助大學生提升閱讀效率、拓寬文化視野,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作為有聲閱讀重要載體的媒體平臺,應當竭力優化平臺內容供給,加強平臺聯合,制定和優化行業標準,承擔起管理職責。

一是規范平臺版權運營。平臺要明確有聲閱讀的運營規范、內容審核標準、用戶隱私保護要求、版權保護措施等,保護用戶權益,維護內容質量。建立平臺內的內容審核和認證機制,實施責任編輯負責制。還可依托協會組織強化版權保護,與版權方建立合作關系,取得合法授權。二是豐富內容生產來源渠道。一方面,拓寬PGC(專業內容生產),平臺應與作家、出版商、音頻制作人和技術公司等共同創新高質量有聲閱讀的形式和發布方式。另一方面,優化UGC(用戶內容生產),大學生本身就是優質內容的創作者,應鼓勵大學生參與有聲閱讀內容的創作和分享;設立創作競賽或社區,為大學生提供展示自己的平臺;利用智能算法和個性化推薦系統,根據大學生的興趣,向他們推薦相關的學術內容,擴大學術內容的傳播。三是增強內容的互動性。鼓勵大學生提供反饋,以改進平臺的內容和功能;分析大學生的閱讀偏好,設置定制化推薦專區,提供個性化的有聲閱讀內容推薦,提升閱讀體驗;通過引入互動元素,讓大學生交流觀點、分享互動資源、討論,增強有聲閱讀的互動屬性。

3.3 深化高校引導,打造閱讀場域

高校應充分發揮圖書館的數字館藏資源作用,為大學生提供有聲閱讀來源。一是豐富有聲資源內容建設,滿足大學生的學習性和娛樂性需求。高校圖書館可以建立數字學習平臺,提供有聲閱讀內容的在線訪問;通過購買有聲閱讀資源、引進有聲閱讀平臺、與第三方平臺合作等方式,提供有聲書籍、播客、有聲雜志等內容;還可以組織講座、研討會和培訓,幫助大學生了解如何有效地利用這些資源,加強對大學生有聲閱讀行為的引導。二是打造有聲閱讀空間,營造沉浸式閱讀享受。高??稍O置一定范圍的有聲閱讀區域,提供高品質耳機等硬件設備,吸引大學生進行試聽、欣賞,強化有聲閱讀體驗,激發大學生對有聲閱讀的熱情和興趣,幫助大學生提高數字閱讀能力。三是加強校內宣傳,提高有聲閱讀資源使用率。目前,大部分高校均設有自己的校園融媒體中心,擁有新媒體傳播矩陣,應該加大有聲閱讀的校內宣傳力度。高校還可以定期舉辦閱讀活動和比賽,如有聲書籍朗讀比賽、有聲書評比賽、聽音識語、詩詞大會等趣味性較強的活動,以激發大學生的閱讀興趣,吸引大學生積極參與有聲閱讀。

3.4 拓寬閱讀領域,提升個人素養

以知識性獲取為主要閱讀目的的大學生,可以通過高質量的有聲閱讀增強閱讀理解和批判思維能力,提升審美修養和情感體驗。一方面,大學生應主動選擇高質量的有聲讀物,如知名作家的作品、獲獎作品、專業領域的學術資源等。這些內容通常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學術深度,有助于提升有聲閱讀的質量。另一方面,大學生可以尋找并關注權威的有聲閱讀平臺和資源,如知名的有聲圖書館、專業出版社提供的有聲資源等。這些平臺和資源通常會提供經過篩選和編輯的高質量有聲讀物。此外,大學生還應當學會辨別和欣賞優秀的有聲閱讀產品,提高自己對內容質量的敏感度,拓寬有聲閱讀的領域,涉獵不同類型、不同主題的有聲讀物。

媒體融合時代,“耳朵經濟”帶來了有聲閱讀平臺的興起和發展。面向政府、平臺、學校、個人等不同主體的有聲閱讀優化策略,有利于提高大學生有聲閱讀的質量和效果,助力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和大學生數字閱讀素養提升。

猜你喜歡
讀物內容大學生
內容回顧溫故知新
工會干部案頭讀物推薦
工會干部案頭 讀物推薦
帶父求學的大學生
大學生之歌
對外漢語分級讀物的幾個重要問題
主要內容
紙質讀物的困境與出路
讓大學生夢想成真
他把孤兒院辦成大學生搖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