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邊疆屯墾政策下城市發展蒸蒸日上

2023-12-25 10:23歐爾蘭·木合亞提
炎黃地理 2023年11期
關鍵詞:烏蘇乾隆新疆

歐爾蘭·木合亞提

清朝邊疆屯墾政策是史上持續時間最長、范圍最廣、功效最明顯的政策,是前代各王朝所不能及的。清朝時期的屯墾政策具有反對民族分裂,抵御外敵入侵的重要戰略意義,對我國西北邊疆地區安全和穩定具有重要意義,也對清朝邊疆的全面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每個民族的發展都牽動著祖國的心,無論是明清時期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民族地區的發展一直受到政府的重視。清朝時期邊疆實行屯墾政策,對庫爾喀喇烏蘇地區的城市經濟發展,農田水利及改良和農作物品種增加有著良好的導向作用。

清代屯墾政策演變

邊疆屯墾政策源于西漢,歷經兩千多年的歷史演變,一直到清政府管轄時期,邊疆地區的屯墾與管轄制度發展最為完備。

初始階段

1715年至1756年為第一階段。邊疆的屯墾在這一階段主要以兵屯為主,服務于軍事活動,屯墾事宜也會隨著地方叛亂的有無而設立和廢止,時斷時續,先后屯墾約26萬畝。在康熙執政時期就有人借西漢時期趙充國將軍的屯田活動提出了“屯田平羌”的設想??滴跷迨哪辏?715),清朝成功鎮壓了策妄阿喇布坦的叛亂,并在哈密和鎮西設立了駐軍。為保障軍隊日?;驊饡r的糧食需求,康熙下令在新疆哈密和鎮西(今巴里坤)等地進行屯墾??滴趿辏?721),清朝軍隊在與準噶爾的戰爭中控制了吐魯番一帶,重新戍守屯墾。雍正四年(1726),策妄阿喇布坦與清政府議和后,新疆東部地區的屯田被廢。雍正七年(1729),噶爾丹與清朝政府在吐魯番地區發生戰爭,原有的屯田耕地又再一次被啟用。乾隆執政后,噶爾丹與清政府議和,巴里坤與吐魯番地區的屯墾又一次廢止。

興盛階段

1757年至1795年為第二階段,這一階段是邊疆屯墾政策的興盛時期。乾隆二十年(1755),清軍平定阿睦爾撒與大小和卓叛亂。為保障軍隊糧食需求,清政府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再次調集軍隊,重啟新疆東部地區屯墾事宜。在乾隆二十四年(1759),清朝政府重新奪回了新疆,并正式實現了統一,隨后清政府開始大規模地進行土地開墾。起初以駐兵屯田為主,即兵屯為主,得到了較大的發展。隨著時間的推移,駐軍屯田的缺點開始暴露,其成本高、效率低,不能形成穩定且持久的生產力。在清政府的倡導下,多種屯墾政策逐漸推廣,其中對開發和穩定邊疆地區起主要作用的是民屯。民屯的生產積極性高且較易形成聚集。自此民屯在新疆整個伊犁河谷的屯墾中基本上已經成為主要的屯墾方式。隨著時間的推移,以新疆伊犁九城地區為核心的新疆伊犁河谷和以新疆烏魯木齊地區為中心的新疆吉木薩爾—精河,這兩個地區逐漸形成了各自的核心地帶。

維持階段

1796年至1864年為第三階段。據不完全統計,新疆屯墾面積達到了一百二十五萬畝。嘉慶時期,清王朝開始衰敗,到了道光時期開始由衰落變為混亂,內憂外患不斷。道光初年,在平定張格爾叛亂后,道光帝認識到了屯田的重要性,向新疆輸送了不少招募來的民戶進行屯墾,將南疆駐兵改為各民族都有一定數量的額兵,將屯墾多出的糧食作為報酬,允許內地的商戶來疆內耕種。在1834年至1835年期間,南疆地區屯墾面積增加。之后在相繼擔任伊犁將軍的布彥泰和薩迎阿的帶領下,迎來了乾隆中后期第二次屯墾高潮。咸豐帝之后,清朝政府內部出現了腐敗現象,新疆屯墾再次進入冰河期。

復興階段

1864年至1911年為第四個階段。清政府羸弱,帝國列強開始大量入侵,邊疆多發重事。新疆伊犁發生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不久,阿古柏借機入侵并奪取了南疆和北疆的部分領土,沙俄也用武力進攻了伊犁地區。屯墾政策無法正常開展,當時的屯墾面積也難以計算,屯墾事業遭到嚴重打擊。直至1877年,左宗棠得到全疆人民的支持,擊敗并趕走了阿古柏,后奪回伊犁地區。左宗棠在收復新疆之后又恢復了屯墾,他認為“自古邊塞戰爭,屯田最要”“屯墾誠為第一要務”。1884年新疆建省,劉錦堂被任命為新疆的首位巡撫,其根據新疆的實際狀況對屯墾政策進行了相應的改革,復興屯墾事宜,將新疆屯墾再次推向高潮。

清朝在新疆屯墾形式多樣

清朝時期新疆屯墾形式多樣。一種是民屯,一種是兵屯,還有回屯、旗屯、遣屯等類型。民屯,又被稱為戶屯,主要成分為內地遷移到新疆的民戶。遷移過程中官府為這些民戶提供所需的糧食車馬等遷移用品。到達新疆后,官府以軍屯為示范,為開展戶屯奠定基礎。

清朝在新疆屯墾成果顯著

清朝屯墾范圍超過了之前的歷代王朝。屯田規模的不斷擴大,有力地推動了天山以北地區的農業發展,在天山以北地區逐漸形成了巴里坤、烏魯木齊、庫爾喀喇烏蘇、塔爾巴哈臺、伊犁等城市,徹底改變了新疆地區歷史上以天山為界“南農北牧”的生產分布格局。在眾多城市中,尤以伊犁河谷和烏魯木齊最為繁榮。伊犁作為當時新疆的政治核心,不僅擁有多種屯墾方式和龐大的農業人口,而且其農業成果也最為顯著。雞犬相聞,村落連片,一派繁榮興盛景象?!拔裟昊姆畢^,今悉無殊內地矣?!睘豸斈君R亦是清代移民屯墾的重點區域之一,這里有軍屯、民屯和遣屯等多個不同的種類,一派農業進步、城市興起以及經濟興盛的景象,真是“到處歌樓到處花,塞垣此地最繁華”。

屯墾政策下的庫爾喀喇烏蘇

清朝邊疆屯墾政策對穩定邊疆地區,促進城市發展,促進農業發展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庫爾喀喇烏蘇位于新疆天山北麓,古絲綢之路北道由此穿過,清朝時期是連接烏魯木齊與伊犁地區和北疆大部分地區的交通要道?!皫鞝柨疄跆K”一詞是由蒙古準噶爾語音譯而來?!皫鞝枴敝阜e雪,“喀喇烏蘇”指黑水,庫爾喀喇烏蘇是指雪水溶化后堆積成黑水。有關清朝庫爾喀喇烏蘇的管轄范圍,《新疆圖志》卷2《建置二》記載:“庫爾喀喇烏蘇,其界東一百一十里至石壘接綏來;南一百八十里至南山接寧遠;西二百二十里至樺樹林(亦作花樹林)接精河;北三百五十五里逾鄂倫布拉克(俗稱漢三臺)接塔城;東南一百三十五里至南山接焉看;西南三百二十里至樺樹林接精河;東北一百一十里至五子、石壘接綏來;西北三百二十里逾鄂倫布拉克接塔城。東西三百三十里,南北五百三十五里?!边@說明在清代,庫爾喀喇烏蘇的管理區域涵蓋了現今的烏蘇、奎屯和獨山子,并曾同時負責精河的管理,這使得其管理范圍遠超過現今的烏蘇市。到了清朝末期和民國初年,庫爾喀喇烏蘇地區已經建立了相對完善的城市結構。屯墾政策對庫爾喀喇烏蘇城市的穩定以及農業水利的發展有著積極作用。

清代庫爾喀喇烏蘇城市的建立

明朝末年至清朝初期,厄魯特蒙古在準噶爾東北部庫爾喀喇烏蘇地區進行游牧,厄魯特蒙古首領呢瑪被清政府授予騎都尉世職,歸附于清朝。后呢瑪受到大臣阿睦爾撒納的影響,參與到阿睦爾撒納抗擊清軍的隊伍中。1757年8月,即清乾隆二十二年,時任伊犁將軍派出副將和都統等十余人,率部將呢瑪追至現新疆伊犁河的上游支流巴爾喀什河上游的北部阿爾奇圖阿拉山口,將呢瑪抓獲并就地處決。由此庫爾喀喇烏蘇正式歸屬清朝。

清朝在新疆統一后,于1757年在庫爾喀喇烏蘇設立了駐防軍隊,加設官職。乾隆二十六年(1761),在庫爾喀喇烏蘇實施屯墾的條件已經完備,遣兵丁300余人到此駐防。第二年第一批屯墾官兵到達,正式開始組織屯墾。乾隆二十七年(1762),在庫爾喀喇烏蘇設立了辦事大臣,并由烏魯木齊負責管理。在乾隆二十八年(1763)建造慶綏城。此為清代庫爾喀喇烏蘇建城之始。

乾隆年間庫爾喀喇烏蘇的發展

清政府統一以后,為恢復因戰爭而遭受重創的社會經濟,曾在天山南北各重要區域開辟屯墾并積極開發屯墾事業。遂在天山以北的塔城地區、庫爾喀喇烏蘇及精河一帶,天山南部烏什、阿克蘇等地進行屯墾。

庫爾喀喇烏蘇的境內屯墾事宜在乾隆二十一年(1756)就已開始,一直到“乾隆三十三年有屯犯105名,乾隆三十六年東歸的土爾扈特部東路蒙古族5426人,再加上早就在此定居的漢、滿、回、維吾爾等民族的士、農、工、商、官吏、屯犯及其家眷1500余,境內人口近7000人”。由于人口增加,于是在乾隆三十七年(1772)設置領隊大臣和縣丞。據《西域圖志》卷三二、三三記載,乾隆四十二年(1775),“有屯田3636畝,屯兵180人,遣犯3人”。在庫爾喀喇烏蘇屯墾之初,實行的是三年一換的屯墾政策;到1778年,則改為五年一換的屯墾政策;到1781年,將領隊大臣改設為同知;到1783年,修建新城,將慶緩城名改為庫爾喀喇烏蘇,屬迪化府管轄。

為了加強管理,明確賞罰,清政府于乾隆五十年(1785)核定了于庫爾喀喇烏蘇屯墾官兵的考績標準。除軍屯以外,庫爾喀喇烏蘇還有民屯和遣屯。其中軍屯范圍最大,民屯其次。遣屯,又稱犯屯,主要在北疆地區,其主要成分為遣邊的犯人,規模是最小的。民屯開發最早,大范圍開展屯墾是乾隆后期至嘉慶年間。嘉慶年間,庫爾喀喇烏蘇地區除了軍屯和遣屯以外,民屯已經擴大至2500畝,產品以麥、粟、谷、青稞等為主。19世紀初遣戍新疆的清朝著名學者祁韻士曾途經庫爾喀喇烏蘇,他對當地美麗風景和人民的幸福生活這樣描述:“東南牖戶啟穹廬,向日回思扣角初。挏馬名王依黑水,牛羊遍野樂安居?!?/p>

嘉慶道光時期庫爾喀喇烏蘇繼續發展

道光初年,道光帝深知“屯田”的重要性,并認為這是一個既能安邊、方便民眾又能滿足軍隊需求的好方法。因此,他在內地大規模征召民戶到新疆進行屯田。據記載,嘉慶元年至嘉慶二十五年(1796—1820),除了增設兵屯、遣屯之外,庫爾喀喇烏蘇、精河庫克等民屯地區耕地開墾總面積分別逐漸擴大至2500畝與1200畝,主要用于種植小麥、罌、谷、青稞等各種農業經濟作物。道光二十四年(1844),伊犁將軍布彥泰講道:“奎屯地方寬廣,有河一道,系由庫爾喀喇烏蘇甫山積雪融化匯成河,近水地畝早有營屯戶民承種。又蘇沁荒地有萬余畝,土脈肥潤,只須挑渠引水,可以俱成沃壤。均如所請行?!?/p>

新疆建省后庫爾喀喇烏蘇城市恢復

清軍收復新疆后,一方面裁撤兵屯,改遣屯為民屯,另一方面召集流亡人口,取消原先對內地人口遷徙新疆的限制,遷各省無地農民赴新疆從事耕種。清政府正式宣布設立新疆省,在經歷了多年戰亂后,對原先的屯墾管理制度進行了相應的調整。首先,對于伊犁將軍在當時中國領土內所管理的各個屯墾總督、參贊管理大臣、領隊大臣、辦事大臣,以及其他負責新疆屯墾工作的各級官員等,都將全面廢除并實施新的政策。在全疆范圍內,統一建立了道、府、廳、州縣的行政單位,并對新疆的屯墾直接負責。到了光緒二十八年(1902),南疆和北疆建立了二十三個縣、三個州、十個廳、六個府和四個道。在行省的體制下,全國農民戶口屯墾的行政管理制度逐步得到了完善和發展。光緒十二年(1902)八月裁撤糧員,設立新疆庫爾喀喇烏蘇直隸廳,屬新疆迪化府管轄。到光緒三十二年(1906)庫爾喀喇烏蘇人口增長到8075人。

在建省后,新疆各地經濟迅速恢復,庫爾喀喇烏蘇直隸廳(今烏蘇縣)重新整修干渠17條,支渠34條,可灌溉土地11405畝。這一時期,庫爾喀喇烏蘇的農作物品種得到了增加。長期以來,新疆地區的特色農產品主要涵蓋大小麥、水稻、青稞、黍、禾和高粱等。乾隆時期,新疆引進了玉米等新型農作物品種。玉米首先在伊犁地區種植,此后逐漸在庫爾喀喇烏蘇地區擴展開來?!稁鞝柨疄跆K直隸廳鄉土志》中曾經就有關于玉米種植的相關文獻記載,當地人民在種植“大米、小麥、包谷、高粱”。乾隆年間油菜被內地部分軍士帶到新疆,最早在辟展(今鄯善)試種。從此,油菜在烏蘇、克拉瑪依等地逐步推廣,并開始在當地群眾中普及栽培,成為重要的油料作物。

與此同時,在傳統的農業作物中,稻谷的種植比例已經有所上升。從時間上看,隨著時代的發展,農業生產逐漸向更高階段邁進,糧食消費也隨之增加。在天山北部這一特點尤為突出。在乾嘉時期,新疆北部收獲的水稻主要集中在迪化(烏魯木齊)附近的阜康和伊犁兩大河谷的農耕區域。到清代中期,隨著人口增加、耕地面積擴大,農業經濟發展迅速,糧食需求增大。此時農業種植已經變得非常普遍,迪化、昌吉、呼圖壁、綏來、庫爾喀喇烏蘇以及精河都已經變成了稻米的重要產區。尤其在迪化、綏來和庫爾喀喇烏蘇這三大地域,白米的生產格外著名,這也是庫爾喀喇烏蘇產出的米被普遍稱作

“西湖稻米”的原因。

綜上所述,清代庫爾喀喇烏蘇地區在農業和經濟發展方面已經大大超越了以往各個朝代。無論是從清代農田水利設施的建設還是從農作物的種類來看,都有明顯的進步。清代的烏蘇地區農作物品種數量相較之前歷代數量變多,種植面積也更廣。因此,清代在此處發展屯墾標志著庫爾喀喇烏蘇地區農業歷史上的巨大飛躍,為后續新建的農業區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清朝邊疆屯墾政策是史上持續時間最長、范圍最廣、功效最明顯的活動,是前代各王朝所不能及的。清朝時期的屯墾政策具有反對民族分裂,抵御外敵入侵的重要戰略意義,對保障我國西北邊疆地區安全和穩定具有重要意義,對清朝新疆的全面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庫爾喀喇烏蘇的發展離不開屯墾政策的發展與演變,離不開大一統格局下政府的統一領導,庫爾喀喇烏蘇從建城后的發展一直伴隨著屯墾的興衰。屯墾興則城市發展興,屯墾止則城市發展停滯,城市的發展離不開屯墾的地理位置、自然環境等一系列綜合條件的影響,從城市的興衰可以看出清朝新疆的發展與演變。

(作者單位:新疆師范大學歷史與社會學院)

猜你喜歡
烏蘇乾隆新疆
乾隆眼中的木魚石
少兒美術(快樂歷史地理)(2019年6期)2019-10-12
乾隆為何對香妃一往情深
新疆多怪
新疆對外開放山峰
新疆對外開放一類口岸
新疆小巴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