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語文融入課程思政教學實踐探討
--以長江工程職業技術學院課程思政建設為例

2023-12-25 11:25黃秀麗
長江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23年4期
關鍵詞:語文課程思政課程

黃秀麗,柯 聰

(長江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武漢 430212)

“課程思政”最早是在2014年上海市委、市政府印發《上海市教育綜合改革方案(2014-2020年)》中提出來的一種教育理念,是指在教育教學改革的各個環節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2016年12月7日至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特別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1]”其中“用好課堂教學主渠道”即指高校各級各類課程的課堂教學活動。在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指出: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略舉措[2]。課程思政概念被正式寫進了國家教育綱要中。課程思政與傳統的思想政治課程都是育人類課程,但課程思政強調的是以立德樹人為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把知識體系內化為個人品德,從而為學生構建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2019年,我校長江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大學語文”課程思政示范課建設項目獲得立項,并成為學校課程思政示范課程之一。下面筆者就所在學校大學語文課程思政實施幾年來情況,從課程建設與課程實踐方面進行探討。

1 課程思政建設總體情況

1.1 利用課程優勢,明確思政建設目標

在現階段高校的課程設置中,大學語文未能受到重視,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職業教育領域存在著“技能至上”,片面追求就業率的傾向。一些職業院校受學生培養模式和企業用人需求的制約,將培養重心完全放在了技能訓練和專業知識的積累上,學習專業知識成為大學生關注的重點。大學語文因缺少實用性而受到忽視[3]。實際上大學語文所涉及的方方面面極其廣泛,不僅有閱讀欣賞,也包括實用寫作和口語交際等,這其中有著非常豐富的可供課程思政借鑒和使用的教學資源,具有融入課程思政理念的天然優勢。那么大學語文課程如何充分發揮基礎課程的育人優勢,將課程思政建設落到實處,為國家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接班人,成為首先要考慮的問題。因此,我們將課程思政建設目標確立為緊密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堅持育人與育才相結合,將德育、美育、勞動教育、工匠精神、新時代水利精神等思政理念有機融入課程教學,在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的同時,重點強化對學生的文化熏陶和價值引領,使學生成為具有良好道德修養、職業精神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1.2 圍繞思政建設目標,進行課程內容重構

確立課程思政建設目標后,我們以思政教育為重點,將大學語文課程內容重構為“一中心兩技能八模塊”的思政教學體系。課程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為中心項目,輔以“口語交際”和“實用寫作”兩項實用技能,圍繞我校八大專業群,配套設置八大教學模塊(如圖1)。

圖1 “一中心兩技能八模塊”的思政教學體系

每一模塊確定相應的主題,深挖其中蘊含的可視性、可感性、可悟性“三可”思政教育資源,結合思政課教材中的思政元素,整理制作“大學語文課程思政點導圖”(如圖2),指導教學改革實踐。

圖2 大學語文課程思政點

2 課程思政教學實踐經驗和啟示

2.1 圍繞“一核心兩服務”目標,創新課程思政模式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其中蘊含的天下為公、民為邦本、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賢、天人合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等,是中國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中積累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的重要體現,同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主張具有高度契合性”[4]。高校在培養學生成為高素質人才時,德育是其中重要一環。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我們圍繞“一核心兩服務”目標,創新課程思政模式。

“一核心”是指課程思政建設緊緊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將德育、美育、勞動教育、職業精神等內容有機融入課程體系,并落實到課程目標設計、課程標準修訂、思政資源挖掘、教學組織實施等課程建設、教學和改革的各個環節,逐步構建了“一課一主題、一課一模式,一課一評價”的課程思政教學體系。

在一些傳統的哲理散文中,如《論語》《莊子》等,體現了我國古代優秀的倫理思想、道德觀念,體現了古代先人對待人、社會、自然的態度。通過課程中學習和討論,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5]。

以《論語》之“夫子談孝”為例,本內容屬于課程思政體系中的重點項目“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模塊,旨在傳達“孝為仁之本”的觀念。具體實施過程如下:①一課一主題:本課的教學主題為“孝道”;②一課一模式:課前在教學平臺發布孔子葬母的視頻小故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課中“孝”字的結構入手,從“使心安、顏色好、循父道、報親恩”四個層面解讀《論語》中關于孝道的言論,學習過程中穿插關于“父母生日”課堂小調查,“我講家風”主題演講,以及“身邊人講身邊事”等多樣化的教學方法,讓學生潛移默化中從“知孝道”走向“行孝道”。課后在教學平臺上展示名人家訓以及省級孝德青年阮一明對學弟學妹的視頻寄語,引導學生知行合一,踐行孝道。③一課一評價:根據本講主題,課上請學生進行“我講家風”主題演講,教師點評并給予課堂積分獎勵。通過學習,使學生更了解儒家思想中“孝為仁之本”的內涵,并受到身邊孝德人物事跡的感染,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了現實意義。

“兩服務”是指圍繞大學生的思想理念和行為特點,挖掘課程中蘊含的“文化自信”“家國情懷”“社會責任”“人文情懷”“道德修養”等思政元素,以優秀價值理念引領學生,服務學生素質提升;同時圍繞學校各專業特點,挖掘課程中蘊含的課程思政資源,培養學生愛崗敬業、誠實守信、精益求精等優秀品質,提升學生職業素養,服務學生專業成才。

以《都江堰》為例,本內容選自“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之“職場淬練”版塊,主要服務我校水利水電建筑工程專業群。教學過程中,圍繞“都江堰工程中所體現出的古代水利人職業精神和中國智慧”這一中心,引導學生根據課文寫作的脈絡,從長城與都江堰、都江堰的構造、蜀州郡守李冰、都江堰的智慧四個方面,切入學習點。學生在明確了都江堰工程的神奇之處,了解了李冰的治水精神、功績和智慧以后,再讀此文,自然就能感受到蘊藏在這偉大的古代水利工程背后的中國精神和中國智慧,從而達到提升學生職業素質的目的。

2.2 深挖課程中蘊含的思政教育資源,明確課程思政點

在組織思政教學資源方面,我校中文教研室定期與馬克思主義學教師開展研討;深挖課程中蘊含的可視性、可感性、可悟性“三可”思政教育資源,制作“大學語文課程思政育人點導圖”,明確每一課的課程思政點。

教學設計中,課前闖關主要以可視性資源為依托,旨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課中研學以可感性資源為基礎,完成對學生潤物細無聲的文化熏陶和能力提升;課后拓展依托可悟性資源實現課堂延伸,實現差異化教學,助力學生可持續發展。

以《計劃》為例,本內容屬于“實用寫作”模塊。作為職業學院的學生,學習掌握實用寫作的基本知識和技能,不僅是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將來走向職場所具備的能力之一。教學過程中,課前教師線上發布相關視頻及討論:“于敏--愿將一生獻宏謀”,氫彈之父于敏的一生的經歷給你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什么?宏謀指的是什么……學生通過可視性教學資源,了解共和國勛章獲得者、核物理大師于敏,在60多年的科研生涯中,始終將個人理想與國家命運聯系在一起,為祖國的長治久安、長遠發展而在科學領域躬耕的一生。啟發學生思考人生應該怎樣規劃,才能成為對社會,對人類有貢獻的人。課中由“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等名句導入,例舉三峽水利工程建設的過程,并與學校校史緊密結合,增強學生愛國愛校的情懷的同時,又能快速把握知識要點。在了解計劃特點的基礎上,以情境實訓為任務驅動,通過線上教學平臺,教師進行當堂評價,以達到以練促學的目的;課后布置作業:結合個人實際,為自己的大學生活制定一份可行性計劃,促其行動。

2.3 深入推進教學方法改革,確保課程思政實效

傳統的思政課程多偏重于思政理論方面的介紹,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多是被動接受。大學語文的課程思政在教學方式方面則有多種嘗試。在實施課程思政時,教學方式的轉變可提高學生在課堂活動中的參與度,增強學生對課程的理解和興趣,使課程思政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影響學生,以確保課程思政取得實效。

2.3.1 翻轉式教學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突破以往的教學手段,讓學生在課堂上占據主體地位,通過學生匯報講演、情景劇表演、小組詩朗誦、分角色扮演等多種教學形式,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潛移默化中完成了對學生的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

以《蘇秦始將連橫》為例,教師提前將文本內容分為“說秦失敗”“歸家遇冷”“說趙大勝”“衣錦還鄉”四個片斷,由學生分組進行再創作,以情景劇形式拍攝微電影《蘇秦傳》,在課堂上播放并及時給予評價,學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礎上,通過自主探究,不僅了解了戰國時期特殊的歷史背景和時代特征,也明晰了蘇秦的成長曲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再結合當今社會現實,從職業目標、個人理想等角度,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思考蘇秦身上有哪些優點值得學習,又有哪些是不足取的,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也讓學生更深切感受到傳統文化所具有的現實意義。在課程反饋的調查問卷中,大部分學生認為這是印象深刻的一堂語文課。

2.3.2 網絡環境下混合式教學,提高教學有效性

“混合式”教學是指在信息化逐步深入的大背景下,在線教學和傳統教學相結合的一種“線上”+“線下”的教學活動,通過不同的教學組織形式,將學習者引向深度學習。剛剛過去的三年疫情期間,混合式教學成為重要的教學手段。在教學過程中,根據課前、課中、課后不同階段,充分利用學習通、智慧教室、微課、思維導圖等多種形式開展線上線下、課上課下混合式教學,讓思政教育獲得更好的效果。

以《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為例,本文所涉及的歷史知識點較多,如果課前預習做得不到位,將對課堂效果產生極大影響。課前教師通過線上平臺,發布原創微課“司馬光和《資治通鑒》”及課前測驗,通過古代優秀人物事跡對學生品德產生影響,達到榜樣育人的目的。因本文涉及到戰國時期的歷史,故事性較強,各類文獻資料豐富,課中教師將文本內容分解為八個問題,將學生分為八個小組,每組領取一個任務通過自主合作探究,推選代表向全班匯報合作探究成果。這樣不僅調動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也有助于鞏固學生的歷史知識,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最后教師結合本校學生創新創業實例,說明創新思維對社會發展的意義,讓學生了解古代傳統文化對現代社會的指導和借鑒作用,同時也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2.4 集思廣益,發揮教學團隊的作用,提升思政教學能力

課程思政的實施,也對教師的育人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陡叩葘W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也指出: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教師是關鍵?!浞职l揮教研室、教學團隊、課程組等基層教學組織作用,建立課程思政集體教研制度[7]。一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而團隊的力量則是無窮的。筆者所在學校在開展課程思政建設之初,就組建了全部由一線教師構成的“大學語文課程思政研發團隊”,著力于資源挖掘、課程建設、課堂管理三個環節,持續提升教師思政教學能力。在組織思政教學資源方面,邀請本校馬克思主義學院的教師加入研發團隊,共同研課,助力大學語文課程將國家課程思政教育理念落實得更精準;在強化課程建設方面,將教師個人鉆研與集體備課相結合,堅持不懈進行扎實教研,每周有研討,每課有思政,每次有記錄,每輪有提升。通過教師之間的集思廣益,互相促進,共同解決教學教法中的疑難,收集優秀課堂思政教學案例;在強化課堂管理上,每個班級配備助教,引導學生參與到課堂管理中,根據課程內容,合理運用和設計各種教學手段與環節,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和育人質量。

3 教學效果反饋及改進措施

3.1 教學效果情況反饋

從2020~2023年大學語文課程思政實施以來,每一學年課程結束時,我們都會開展教學效果情況調查,持續跟蹤了解學生學習狀態,通過調查我們發現,學生對大學語文的學習興趣越來越濃厚,無論是學習態度、個人素養還是理想信念等方面,都有明顯的改觀。以2022和2023學年為例,學生對大學語文課程的喜愛程度由2022年的91%上升到2023年的94%;對課程的興趣程度由2022學年的93%升至2023學年的95.59%,學習收獲率(對個人成長、生活、學習、工作的指導意義)則一直穩定在95%以上;對自己在小組活動中任務完成情況非常滿意和滿意的學生,占到被調查學生中的96.95%,這說明大部分人在小組活動中能夠完成任務并取得一定的成長和收獲。即便是學生普遍不感興趣的應用文寫作,課堂練習完成度由上學年的87% 提升至88.4%;因畏難情緒覺得自己寫不了而放棄課堂練習的學生,也從上學年的2%下降到0.82%。

3.2 課程思政教學改進舉措

3.2.1 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優勢,以適應時代發展需要

相比傳統思政課程而言,大學語文課程的趣味性、感染力、吸引力,是其他學科所不具備的。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現代教育技術在提高教學效率、改善學習環境、拓展教學范圍等方面有著越來越明顯的優勢。在授課過程中,要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和豐富的教學資源,如音頻、視頻、文獻材料等,通過多種教學方法,創造更加多元化學習環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確保教學活動的科學性與有效性,力求最大限度地實現課堂教學與課程思政的有機結合,以保證教師有效地講授教學內容時,又能全面地將德育元素融于其中[6]。

在教學效果的評價方面,可采用匯報講演、朗誦比賽、作品展示等多種方式,由傳統的知識、技能評價維度,向思想引領、職業素養、道德修養等多維度延伸,拓展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入渠道,確保課程考核和思政實效同頻共振。

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實現教學資源共享建設。加強團隊合作意識,動員老教師,鼓勵年輕教師參與到教學資源庫的建設中,對于積累的優秀教案、集體備課的通用課件、教師個人的典型教學設計及各類教學相關資料等分別建庫,便于教師互相交流,找到最佳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效果的重要途徑。

3.2.2 精心布局思政元素點,避免將課程思政上成思想政治課

通過幾年的教學實踐,我們發現,在將課程思政融入課程教學的過程中,雖然大學語文具有融入課程思政理念的天然優勢,但不能只是簡單、機械地進行道德輸出和價值傳遞,而是要引導教師充分認識到課程思政的價值在于立德與樹人、育才與育人的完美結合,弄清楚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之間內在的邏輯關系,從而優化課程思政內容供給,精心布局思政元素融入點??山Y合學生專業,研究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盡可能選擇有針對性的教學案例,以浸潤式的隱性教育將思政理念滲透到教學過程中,以避免將大學語文課上成思想政治課。如前面提到的《計劃》一節的教學,在講到計劃的種類時,例舉三峽水利工程建設過程中所使用的各類計劃,再結合學校校史,從情感上引起學生的共鳴,激活學生接受思政教育的主動性。又比如機電、建工等專業需要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工匠精神,可分別引入本專業領域的先進人物、先進事跡等典型案例,以提高課程內容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于無聲處對學生實行價值引領。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須躬行”。大學語文豐富的思政教育資源,具有其他學科所不具備的優勢,職業教育的核心目標是發展人的職業能力,在課程思政的大背景下,作為大學語文教師,樹立課程思政理念,充分利用課程資源,將思政教育滲透于整個教學之中,真正做到潤物無聲,以確保思政理論與大學語文課程的同向同行,才能培養出符合國家和社會需求的優秀人才。

猜你喜歡
語文課程思政課程
思政課只不過是一門“副課”?
《無機化學》課程教學改革
關于國企黨建與思政宣傳有效結合的探討
數字圖像處理課程混合式教學改革與探索
軟件設計與開發實踐課程探索與實踐
為什么要學習HAA課程?
思政課“需求側”
思政課“進化”——西安交大:思政課是門藝術
大學語文課程的“思化”品質認識
項目教學法在小學語文課程中的應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