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討廣播新聞報道中的“增溫”對策

2023-12-26 01:07張飛
記者觀察·下旬刊 2023年8期
關鍵詞:宿遷新聞媒體新聞報道

張飛

在當前傳播渠道不斷拓展的背景下,新聞傳播不再局限于傳統媒介,各類型新媒體平臺成為公眾接收信息的主要端口。這一現象使得廣播新聞不得不進行轉型發展。在融媒體時代廣播新聞想要實現長遠發展,不僅需要提高自身影響力與傳播力,更要以傳遞社會正能量為出發點,聚焦當下社會熱點、痛點,詮釋不同人生形態,承擔起社會責任,以此得到大眾青睞,在自媒體時代樹立自己的權威性與公信力,實現長遠發展。

廣播做有溫度新聞的必要性

順應時代發展的需要

融媒體時代,傳播者與受傳者之間的界限逐漸模糊,受眾的話語權越來越大,開始追求高質量的精神文化生活。在此背景下,廣播新聞媒體只有順應時代發展,注重以人為本,將“溫度理念”引入新聞傳播中,關注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存狀態與生活需求,注重引導受眾價值觀,才能夠承擔社會責任,推動時代發展。

提升自身競爭力的需要

廣播新聞想要在融媒體時代下實現健康發展,提高自身影響力與傳播力,就需要有“溫度理念”。新媒體平臺的涌現對廣播新聞媒體帶來不小沖擊,想要在各種媒體中保持優勢,就需要改變傳統報道形式,提高報道質量。在此過程中要將人文品位與新聞報道有效融合,從人文關懷的角度報道新聞事件,拉近自身與受眾的距離,以此提高受眾忠誠度和自身競爭力。

承擔社會責任的需要

對于廣播新聞媒體而言,除了傳播新聞信息之外,還有正確引導輿論、服務群眾以及服務社會的責任。雖然新聞媒體具有一定批判性,但是還需要注意以人為本,公正客觀傳遞信息。新聞媒體究其本質需要關注人,在發展過程中只有尊重人、關注人,站在受眾的角度進行報道,才能對受眾價值觀進行正確引導,獲得受眾青睞。

造成廣播新聞傳播“低溫”的原因

缺乏對新聞事實客觀性的認識

若新聞從業人員對新聞事實客觀性認識不足,將會導致新聞報道缺乏人文性,不能以人為本。眾所周知,新聞報道過程中要強調客觀事實,無論是采訪者還是后期新聞編輯、報道人員都要禁止出現主觀偏見,以免對受眾造成誤導。但是這種客觀性并非絕對,理論上新聞事件要切斷與采編報道人員的內在聯系,但是這種僵化意義上的純客觀,在很大程度上會淡化新聞報道的人文色彩,導致報道內容缺乏感染力,新聞編輯成為了“技術工人”,對新聞報道形成了流水線的加工,不能形成自己的報道風格,無法提高自身競爭力,也缺少了人文精神。

從業者人文理念缺失

新聞行業從業者若本身不能重視以人為本,那么極有可能導致新聞報道缺乏人文理念。無論是深入一線的記者,還是新聞后期編輯人員,對于新聞報道工作應該始終尊重人的價值與人的尊嚴,對社會以及大眾負責。

例如在突發事件發生后,會出現鋪天蓋地的新聞報道。但有些報道會把人文關懷拋之腦后,過分追求所謂的“新聞價值”。在沒有獲得他人同意的情況下刊登出極易引起話題的隱私照片,即所謂的“猛料”。完全沒有考慮到事件相關人員的感受,拋棄人本位,只關注新聞點擊量,這一理念必然會導致新聞報道缺乏溫度。在報道災難性新聞時,新聞工作者要重視當事人及其親屬的身心狀況,換位思考,用心用情去體會他們的感受,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所需,讓報道時時處處折射人性光輝,發揚人文關懷。

過于博眼球迎合市場

從廣播新聞媒體發展情況來看,過于重視眼球經濟、迎合市場是導致報道失溫的最大因素。融媒體時代人人都是傳播者,部分媒體為了生存與發展,以吸引受眾眼球為目的,在報道過程中追求獵奇性,以是否能夠引起話題討論及轟動效應作為新聞素材的選擇標準,而忽視了新聞報道的人文性,不能對溫度理念引起重視,泛娛樂化趨勢明顯。

在報道交通類型的新聞時,部分媒體在標題中使用極具爭議性的標簽,以此抓住受眾獵奇心理,引起話題,而忽視當事人感受以及事實真相,僅靠標題吸引受眾。這在一定程度上會誤導受眾的認知,導致媒體通過信息傳播創造出的擬態環境與現實真相相差甚遠。

廣播新聞傳播中“增溫”的對策

以人為本傳遞正能量

想要給廣播新聞“增溫”,就要做到以人為本。對于廣播新聞媒體而言,人文關懷是一種正向的價值導向,媒體在傳播新聞信息時要始終堅持以人文本,對受眾進行正確引導,給予人尊重與關愛。首先,新聞媒體從業人員要正視新聞事實客觀性,雖然新聞報道不能摻雜主觀意識,但是并不代表著新聞報道就應該是毫無人情味,一味地陳述新聞內容,忽略當事人感受或者不考慮報道的價值引導。

例如,2022年4月1日,宿遷某職業技術學院初篩發現首例新冠病毒陽性感染者后,宿遷市新冠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指揮部指導學校迅速啟動應急處置預案。宿遷人民廣播電臺迅速安排記者,深入學校和隔離點進行采訪報道。我們當時考慮,如果按照常規報道,也就是了解一下政府及相關部門對這一突發事件采取的處置措施。但是如果能夠讓人們更多了解學生們在隔離點的具體情況以及孩子內心的真實感受,不僅能夠回應社會的關切,讓無時無刻不在牽掛孩子的家長們心里得到慰藉,也能夠讓新聞更有溫度!

我們以廣播直播訪談的形式,講述了泗洪縣魏營鎮基層隔離點工作人員照顧學院同學的感人故事。作品以小見大,體現了黨和政府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始終將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的民本情懷。

這是在宿遷城市靜默期間播出的一檔廣播直播訪談節目。特殊時期,小切口,大主題,采訪嘉賓社會關注度高,采訪脈絡清晰,現場節奏適度,語言樸實生動,故事性強,感染力強,成為一檔優秀的廣播新聞節目。

節目通過宿遷交通廣播、宿遷手機臺、云聽等多平臺播出,并制作了短視頻《不一樣的生日,澤達少年加油!》,再由宿遷交通廣播視頻號、抖音號等轉發,引發社會廣泛關注和好評!

除了要在新聞事實客觀性基礎上讓新聞報道富有人情味外,還需要做到以人為本傳遞正能量。

宿遷市泗洪縣瓜農趙某某在該縣農林局作栽站門市購買了“金都爾”除草劑10瓶,當時門市的負責人說明該藥可在小拱棚西瓜田使用,并向趙某某出具其親手寫的說明。趙某某按說明在小拱棚西瓜田使用后不久,瓜秧出現大面積萎縮現象,部分死亡,致使近60畝西瓜絕收。經有關部門技術鑒定,該后果系金都爾藥所致。

事情發生后,宿遷臺記者深入基層,采訪了受害人、農藥門市負責人以及農林局專家、農藥生產廠商等,對此事進行了客觀公正的報道。然而,在大量證據面前,農藥門市卻拒絕任何賠償。在決定是否做連續報道時我們意識到:農資的優劣,直接關系農民一年的收成,更關乎國家糧食安全、農產品質量安全和農村生態環境。當時,正值中央一號文件頒布及春耕備耕關鍵時期,農民都看到了種田的前景,也理所當然地希望選購到好種、好肥、好藥。如果發生這樣的坑農害農事件,媒體漠視或關注度不夠,農民很可能索賠無門,進而對種田喪失信心,影響農業生產秩序穩定和國家的糧食安全。農民只有用上放心種、噴上放心藥、施上放心肥,在春天播下倉廩殷實的希望,才能讓廣袤的田野更加美好富足。

本著這樣的人文關懷,我們決定陪著受害人一道,挖掘事實真相。經過5個多月的艱苦訴訟,泗洪縣瓜農趙某某狀告泗洪縣農林局作栽站門市使得60畝西瓜絕收一案終于有了結果:泗洪縣人民法院依法判決被告賠償原告損失107682.96元,鑒定費2400元,合計人民幣110082.96元。這一事件也讓我們媒體的公信力和影響力得到極大彰顯,老百姓都贊揚媒體是他們的“守護神”。這便是廣播新聞的功能『生,廣播新聞只有承擔起自身社會責任,做到以人為本,才能夠更好地引導受眾價值觀,積極傳遞正能量。

關注與保護特殊困難群體

俗話說,思想是行動的指南,想要給廣播新聞“增溫”,首先需要樹立相關從業人員的人文意識。從業者在報道新聞時要以平等的視角關注入,以真誠的心靈關懷人,在此基礎上為受眾提供有價值的新聞信息,進而促使新聞報道能夠具有人情味,體現以人文本。

2010年9月7日5時始,宿遷市遭遇特大暴雨,日降雨量創有記錄以來極值。面對災情,全市上下全力應對極值暴雨對生產生活造成的影響,全面開展各項城市防汛抗災工作。當天,我們除了第一時間報道宿遷汛情及市委、市政府領導干部群眾開展的搶險救災措施,也派出多路記者,了解受災群眾的安置及生活保障情況。采訪中,受災群眾除了表達戰勝災害的決心,也對市委、政府的及時反應,以及對他們的救助表達了感激之情。第二天一早,我們的記者站在街頭,通過電波向群眾講述昨夜今晨收集到的搶險救災情況,描述昨夜還是齊腰深的積水點,今天澇水已全面排空,群眾的生產生活基本得以恢復的消息。面對災情,無論在城市還是鄉村,宿遷廣大干部群眾攜手同心、勤力同為,用信念、責任、擔當和奉獻,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人與自然災害的“大決戰”,描繪了一幅波瀾壯闊的“戰洪圖”!在突發事件面前,我們廣播媒體反應迅速,情懷滿滿,讓外界第一時間知道了宿遷干部群眾面對災害的擔當與作為,彰顯了宿遷精神。

從業者除了要提升自身人文意識外,還需要對特殊困難群體給予適當的關注與保護。對于廣播新聞報道工作而言,反映特殊困難群體的生存狀態也是自身職能之一,這也是新聞媒體在報道傳播過程中滲透“溫度理念”的重要環節。對于特殊困難群體而言,在社會運行發展過程中極易被忽略,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可能遭遇不平等的差別對待。廣播新聞媒體在對社會熱點、痛點發掘時,應該對此類群體給予關注,不粉飾美好,站在這一群體的角度去思考社會問題,報道不跟風不博眼球,促使報道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

注重體現人文價值

在融媒體背景下,人人都是新聞的生產者與傳播者,各種新媒體平臺應運而生,新聞媒體為了迎合市場,內容出現泛娛樂化、低俗化的趨勢,部分媒體在新聞報道過程中將如何獲得流量作為首要思考,“眼球經濟”盛行,導致新聞的真實性、可靠性以及人文性喪失。在這一現狀下,廣播新聞媒體想要在市場中占據一席之地,就要始終秉持內容為王的原則,平衡眼球經濟與內容質量間的關系,并在此過程中注重新聞傳播的人文價值,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也要兼顧自己的社會效益。這是因為廣播新聞媒體具有雙重屬性,分別為產業性質與公益性質,當新聞報道傳播過程中要以人文關懷作為最高價值取向時,需要盡量平衡人文價值與社會價值,當這兩種屬性發生矛盾時,那么人文價值要制約經濟價值。由此可見,廣播新聞媒體只有始終秉持內容為王這一原則,在傳播報道過程中注重體現人文價值,才能夠得以長遠發展。

具體來說,人文價值的體現主要在新聞內容與表達方式上。俗話說,新聞是一門選擇的藝術,想要在新聞傳播中體現人文關懷,那么首先要在題材選擇上注重以人為本,在新聞創作過程中始終關注廣大人民群眾的物質精神訴求,選擇貼近人民群眾、貼近人民生活的事實進行報道。例如民生新聞,關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記錄我們身邊的日常小事,不僅會引發受眾共鳴,更能夠體現整個社會的人文精神。在當代人們精神文化水平提高的背景下,對于新聞媒體的內容質量要求更高,具有人文價值的新聞報道會更贏得受眾青睞。

綜上所述,在當前社會發展背景下,廣播新聞傳播過程中彰顯人文性是順應時代發展的需要、提升自身競爭力的需要以及承擔社會責任的需要。但是目前部分媒體在發展過程中,有關新聞報道傳播缺乏人情味,導致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新聞從業者對于新聞事實客觀性認識不足,在報道過程中缺乏溫度理念以及過于重視眼球經濟。想要改善這一現狀,在廣播新聞傳播過程中加強人文性,就需要引導從業人員正視新聞客觀事實,以人為本傳遞正能量,此外還需要提高從業者人文意識,對特殊困難群體給予一定的關注與保護,新聞媒體在發展過程中也要始終秉持內容為王的原則,注重體現人文價值,以此促使廣播新聞報道具有人文性,為其實現長遠發展奠定基礎。

猜你喜歡
宿遷新聞媒體新聞報道
東大街:宿遷人的清明上河圖
江蘇宿遷:為500余名農民工解“薪”事
淺析如何在新聞報道中彰顯以人為本
探討網絡新聞媒體與傳統新聞媒體的整合
宿遷,宿遷
時代召喚老區新聞媒體
深化“走轉改”在新聞報道中踐行群眾路線
新常態下的新聞媒體人
如何讓新聞報道鮮活起來
新聞報道要求真實的細節描寫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