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聯網+”背景下“航海雷達”課程思政混合教學模式探討

2023-12-26 10:13王立軍王思思尹建川李榮輝賈寶柱
航海教育研究 2023年4期
關鍵詞:航海雷達互聯網+

王立軍,王思思, 尹建川, 李榮輝, 賈寶柱

(廣東海洋大學 船舶與海運學院,廣東 湛江 524009)

一、引言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提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1]。教育部2020年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進一步明確把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略舉措[2]。航海技術專業主要培養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扎實的自然科學基礎知識和航海技術基本理論,系統掌握船舶航行、貨物積載與裝卸、船舶作業管理和人員管理、船舶通信等方面的知識和技能,綜合素質好、安全與環保意識強、具有國際競爭能力的高級航海人才。培養德才兼備的高素質航海人才是建設海運強國的重要人才基礎保障。

針對航海類專業課程思政建設,已有文獻探討了航海類專業不同課程的課程思政教學設計和實施方法,實踐中也取得比較好的效果[3-7];也有文獻關注了航海類專業實船實習課程思政的融入方式和切入途徑[8]。上述研究為航海類專業課程思政建設提供了有益參考,同時也需要在理念、方法和手段等方面不斷探索和創新。

《綱要》指出:“要創新課堂教學模式,推進現代信息技術在課程思政教學中的應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碑斍?互聯網信息技術為課程思政混合教學賦能?!霸贫?PC端+移動端”的聯合使用使課程教學擺脫時間、地點、資源的限制,既能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也使教師在教學中有更多的時間與精力關注學生核心素質的培養和價值觀的塑造。而云端教學平臺中集成的數據統計和分析工具將實現對課程思政教學全過程的跟蹤和伴隨性的數據采集,實現多維度、多主體的綜合性評價,增強課程思政教學評價結果的科學性和有效性。相關研究也肯定了互聯網教學工具在課程思政實施過程中對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學習和創新能力的重要作用[3,7]。本文以航海技術專業的核心課程“航海雷達”為例,從課程目標的建立、課程思政混合教學模式和課程考核評價機制的改進三方面,探討“互聯網+”背景下航海技術專業課程思政混合教學模式。

二、“航海雷達”課程目標

“航海雷達”課程包含船載導航雷達的原理、性能、使用與維護知識的教學內容,是典型的工學類專業課程?!毒V要》認為工學類專業課程要注重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教育與科學精神培養的結合,要注重提高學生正確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注重強化學生工程倫理教育,培養學生精益求精的大國工匠精神,激發學生科技報國的家國情懷和使命擔當[2]。航海技術專業主要培養從事遠洋運輸業的高級航海人才。海員是重要的國際戰略資源,是海洋強國建設的重要人才支撐。但由于諸多原因,近些年來航海類專業學生對于海員職業的認同度不高,因此課程目標須體現對職業道德和職業榮譽感的培養和塑造。

考慮到專業教育、專業特色和思政教育之間融合并相互支撐的關系,從素質目標、知識目標、能力目標三個方面確立課程目標(見表1),其中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側重于衡量專業理論知識的學習和個人綜合能力培養的達成度,而素質目標則側重于衡量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科學精神、職業道德觀培養的達成度。素質目標是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基礎和依據。課程教學中始終堅持三目標的有機融合,致力于在培養學生解決復雜問題的綜合能力和高級思維的同時,塑造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表1 “航海雷達”課程目標

三、“航海雷達”課程思政混合教學模式

按照混合教學實施順序從思政要素提煉、思政教育資源庫的建立、教學設計、教學考核與評價機制改進這四方面探討“航海雷達”的課程思政混合教學模式的實踐和改革。

(一)思政要素的提煉

思政要素的提煉是課程思政教學開展的基礎。思政要素和教學內容要做到“形神交融”,并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進而得到學生內心的認同,才能在傳授專業知識的過程中實現“無痕”的價值導向,達到“春風化雨、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只有將知識傳授和價值觀塑造充分融合才能使培養的專業人才更好地服務于海洋強國和交通強國發展戰略。因此思政要素的挖掘和提取既應緊跟“時事熱點”,包含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和形式,又應深度挖掘專業知識體系中所蘊含的思想價值和精神內涵?;谝陨显瓌t,課程思政要素的提煉通過“學習強國”等官方學習平臺、互聯網搜集、文獻書籍查閱等方式將愛國愛黨、科學精神、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工匠精神、職業責任感等不同思政要素與教學內容進行有針對性的結合?!昂胶@走_”課程部分教學內容思政要素提煉見表2。

表2 “航海雷達”部分教學內容代表性思政要素提煉

(二)課程思政“云端”資源庫的建立

為保持“航海雷達”課程思政教育的可持續性及實現整個團隊對課程思政建設成果的共享,課程團隊建立了“航海雷達”課程思政“云端”資源庫。按照存儲資源的類型,資源庫又被細分為課程思政案例庫、課程思政教學活動庫、課程思政習題庫。

其中案例庫主要包括提煉的思政元素及收集的雷達科學家和航海優秀從業者的相關事跡、雷達技術發展的相關成就、航海重大事件、人文故事等教育素材。每例素材中還會標記教材對應章節、思政元素、切入點等內容。教學活動庫中包含針對不同思政教育的主題制定的多種教學活動方案。方案中包含教學活動的形式及組織方法,每個環節的時間分配、活動期望達到的思政目標等內容。教師可按照思政教育內容在庫中選用合適的教學活動方案,并可根據教學反饋對方案進行調整。課程思政習題庫中包含對應不同課程思政教育內容的習題,供課后鞏固時使用。

因為互聯網云端存儲具有易存取、大容量、遷移性強的優點,課程教師可在任何時間和地點通過電腦端或者移動端按需取用庫中素材,還可與時俱進、不受容量限制地更新資源庫。另外,資源庫還解決了課程團隊新進教師在剛開始教學時對課程思政教學實踐中素材挖掘能力不足的問題,為課程思政教學提供豐富的思政教育素材,保證教學效果。

(三)基于“互聯網+”的課程思政混合教學設計

按照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結合的一體化框架,以學生為中心,進行基于問題驅動 (Problem Based Learning, PBL) 的混合式教學設計[9-10],如圖1所示。由圖1可見,課程的混合教學具有如下特點:首先,依托超星泛雅平臺實施的線上教學活動深度融合進各個教學環節;其次,整個教學過程堅持問題驅動,從提出問題開始,到解答問題結束。另外還可注意到,與普通混合教學設計不同,從預習環節到課程考核與評價,課程思政教育與專業教學交叉融合。將教學設計分為課前準備、課堂教學、課后鞏固三個階段論述。

1.課前準備

課前準備分為教師課前準備和學生課前準備兩部分。以船載雷達陰影扇形區為例,教師可首先分別就陰影扇形區的成因、對雷達觀測性能的影響、對導航雷達假回波的影響、測定方法、解決方法提出科學問題,然后根據教學內容有針對性地挖掘思政要素,再將科學問題與思政要素融合提出思政問題(如圖2)。例如,對“陰影扇形區對雷達觀測性能產生什么影響”的科學問題,就可以從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角度來融合思政要素。關于陰影扇形區對雷達觀測性能影響的感性認識是船舶建筑結構或障礙物對雷達波的遮擋,會導致一定扇形區域內雷達的觀測性能減弱甚至消失,而通過進一步分析,得到的理性認識是陰影扇形區對雷達觀測性能的影響的大小與遮擋物的大小、遮擋物與天線的相對位置、天線的尺寸、所探測目標大小及對雷達波的反射能力等因素有關??梢妼@個科學問題的探索過程,實際符合馬克思認識論的規律——感性認識是理性認識的基礎,感性認識依賴于理性認識,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相互滲透與包含。因此,教師提出思政融合問題:“感性認識如何升華為理性認識?”在建立科學問題和思政問題的聯系后,通過超星泛雅平臺,教師將融合問題推送給學生,并利用PBL功能對學生進行預習分組,要求學生通過探究問題答案完成預習任務。教師還要根據教學內容和思政要素在課前預先設置幾個課堂討論的主題,并通過超星泛雅平臺中的主題討論功能在線發布,供學生選擇和準備。

圖1 問題導向的課程思政混合教學設計

圖2 思政要素挖掘和思政問題融合

學生按照預習問題,借助線上和線下學習資源,采用慕課學習、論文檢索、參考書查閱等方式進行預習。各預習小組組長負責收集匯總學生預習問題并反饋給教師。由于課堂討論環節要求學生必須對教學內容有一定了解,因此預習質量好壞非常重要。教師需要對學生的預習效果進行評估,并據此把控課堂講授的側重點和討論的走向。為充分利用互聯網教學工具使用的便利性和評估數據統計的快捷性,預習評估主要在線上完成,包括課前的知識點小測、在線提交預習報告等。另外為方便課堂教學中思政教學環節的實施,教師在課前還會要求學生預先收集相關思政資料。如針對圖2中涉及思政要素“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辯證關系”,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在課前探討中國俗語“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的合理性。教師在之后課堂教學中的相關思政教育就可據此展開。

2.課堂教學實施

課堂教學中教師首先以預習問題為導引,結合學生的問題反饋和預習評估結果講解知識點,然后通過圖片、短視頻、小故事等恰當引入思政要素。思政要素的引入一定要能引發學生共鳴,避免生搬硬套,引起學生反感。仍以陰影扇形區為例,在講解利用未裝雷達反射器浮標和利用弱海浪雜波實測陰影扇形區的兩種方法時,通過著名氣象學家竺可楨數十年如一日親自觀測并記錄物候與天氣的小故事,引出馬克思實踐觀思政要素。教師講解后,為使學生從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轉變為學習主動參與者,將安排學生開展分組討論。教師作為討論的引導者把控討論節奏。例如對陰影扇形區內容的討論主題,如圖3所示。

圖3 學生分組討論選題圖例

討論總結的形式可以選用問卷調查、小組辯論、小組匯報、投票或教師陳述等多種形式。這些總結方式各有優缺點,教師根據教學內容靈活選用。討論結束后,教師將結合思政元素升華教學主題。如對于圖2教學內容的總結,教師應強調船舶駕駛員作為雷達的操作和使用者,應不懼怕雷達陰影扇形區,充分了解其形成機理和特性,對其負面影響有足夠心理準備,居安思危,并由此引申至船舶駕駛員在船上管理動輒上億元財產,安全責任重大,一定要增強憂患意識,堅持底線思維,做到未雨綢繆,才能經受住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的考驗。再次與前述的思政要素相呼應,引發學生思考。

互聯網信息技術的使用為課堂教學順利開展增加便利性和交互性,提高了課堂教學質量。首先,教師既可以把需要使用的資料預先存儲在云盤上,需要時直接在線或下載使用,也可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直接使用在線資源。如講授雷達實際操作實施時,在線操作演示大連海事大學的海大智龍實操訓練虛擬平臺中的雷達模擬器,以加深學生印象;在引入中國雷達工業發展的思政教育元素時,直接從課程思政云端資源庫中調用教學案例。其次,在線教學平臺中各種學習活動的小工具可以使課堂教學中學生參與度和趣味性更強。例如,在課堂討論選題階段利用問卷調查小工具,確定學生最感興趣的討論主題,小組討論階段利用定時器小工具對討論時間計時和記錄,在討論結束后利用隨堂練習小工具和投票小工具檢驗課堂教學效果和搜集學生討論數據等。

3.課后鞏固

課堂教學結束后,設置課后鞏固環節加強課堂教學效果。該環節同樣離不開線上教學工具的使用。首先,知識點鞏固會圍繞教學的重難點從課程線上題庫中抽題,以線上作業的形式在課后發布;思政內容的鞏固則由教師在云端資源庫中選題布置學生課后在線觀看視頻或者閱讀文獻等。然后,學生寫讀后感或觀后感提交,由教師在線批改。例如,雷達技術發展內容的課堂教學結束后布置學生觀看央視紀錄片《新中國雷達之路》,并寫觀后感。教師批改學生觀后感發現,學生觀看該紀錄片受到巨大震撼,被中國雷達工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發展歷程所深深激勵。這對于學生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確立大有裨益。

在課后鞏固環節中教師和學生、學生與學生的溝通渠道保持暢通。學生在課堂或課后未能解決的問題、在思政學習中的感悟,既可以利用諸如微信、釘釘、QQ等即時通信工具直接與教師交流,也可以在課程線上教學平臺中的群空間中發起主題討論,師生共同參與其中。通過課后問題的反饋、交流、討論、解答,進一步加深學習印象、鞏固學習效果。

(四)課程考核評價機制的改進

考核評價是衡量學生學習效果和教學效果的重要依據。課程考核評價將與課程目標相呼應,進行知識、能力和素質三個維度的考核,實現考核方式、考核主體與考核內容的多元化。依據以能力培養為核心的課程教學大綱,設置過程考核占總評成績的50%,線下課程結業考試成績占總評成績的50%。過程性考核側重評價學生在學習活動中表現出的各種能力和思政學習效果,課程考試側重評價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

過程考核主要依托超星泛雅平臺,考核學生所有的學習活動。平臺會根據各任務點的分數和權重自動計算總分。課前,教師會在平臺發布預習任務。教師根據預習任務點的完成情況考查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對信息的收集和處理能力。課中教師會在講解中引入提問、練習、搶答等評價環節考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而課堂的分組討論和總結匯報環節的評價則考查學生語言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和應變能力等,教師通過平臺記錄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表現和活躍度。學生課后在平臺上觀看視頻的時長、中途停頓時間、是否拖拽都會被平臺自動記錄并計算成績。課后作業的提交情況和教師批改得分由平臺和教師分別記錄后由平臺匯總計算成績。另外為使考核結果更加客觀,還在課程考核指標中適度引入學生自評、小組評價和組間互評等指標。學生所有學習活動與課程成績掛鉤,可以一定程度上鼓勵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優化混合學習的效果。

課程思政的考核占過程考核成績30%,主要從三個方面評價:第一,對中國共產黨、祖國、國家發展的認同度,是否具有家國情懷和民族情懷;第二,是否具備將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和專業知識結合、創新求實、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初步能力;第三,是否對海員職業有一定認同,了解并能遵守海員的職業道德?;诤胶W科特點和教學內容,嘗試建立課程思政的二級考核體系(見表3)。由表3可見,思政考核和整個教學過程緊密融合,學生在教學各環節中的表現將作為課程思政的考核評價的客觀依據。教師在超星泛雅平臺中設置好二級指標權重,思政考核成績將由該平臺自動記錄和匯總。

表3 “航海雷達”課程思政考核評價指標體系

四、教學效果評價

選取航海技術專業一個26人的教學班作為研究對象,開展上述混合式課程思政教學。將該實驗班的課程考核結果和往屆未實施該模式的對照班進行對比,如圖4所示。

圖4 實驗班和對照班成績對比

由圖4可見,課程教學過程中思政元素的融入不影響學生對于課程知識的掌握,課程考核成績呈現正態分布,其中良好和中等人數占比最多,23.1%的學生達到優秀等級,沒有不及格人次。與往屆沒有開展課程思政教學的28人的對照班相比,良好和優秀的人數占比略有提高,沒有不及格人數,證明課程思政混合教學對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提高、學習效果改善有正面促進作用。另外通過超星泛雅平臺對實驗班的課程思政滿意度的問卷調查如圖5所示,可見,大部分學生對于在課程教學中融入思政元素持支持態度,認為思政教育能夠與教學內容緊密結合,對于他們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確立具有積極意義。

圖5 課程思政教學滿意度調查

五、結語

圍繞課程目標將思政教育與專業知識教育緊密結合,對“互聯網+”背景下“航海雷達”課程思政教學開展研究,從課程目標確定、混合教學模式改革、評價機制改進等方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ヂ摼W教學工具和資源對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習興趣,拓展學習范圍能發揮正面促進作用。教學改革的課程考核結果及學生對課程滿意度調查表明,“航海雷達”課程的思政建設,在向學生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兼顧學生的愛國情懷、科學精神和職業道德的培養,獲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和學生的積極評價。

猜你喜歡
航海雷達互聯網+
有雷達
大航海爭霸
雷達
古代航海有多牛
航海博物館
基于空時二維隨機輻射場的彈載雷達前視成像
現代“千里眼”——雷達
航海之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