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災害恢復力發展脈絡與研究熱點

2023-12-27 11:26張永領周曉冰
防災科技學院學報 2023年4期
關鍵詞:恢復力發文災害

李 鑫,張永領,周 苗,周曉冰

(河南理工大學應急管理學院,河南 焦作 454000)

0 引言

全球氣候變化導致干旱、洪水等自然災害多發頻發,嚴重威脅著人類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據EM-DAT統計數據顯示,1989—2020年期間,全球累計發生了10236起較大自然災害,每年平均約330起,累計死亡人數達1 692 082人,年均死亡人數約54 583人,因災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逐年遞增[1]。如何應對災害帶來的挑戰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在此背景下,《兵庫行動框架》《仙臺減災框架》《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等國際性政策開始關注全球氣候變化和可持續發展問題,主張增強災害恢復力以降低災害帶來的影響[2-3]。

“resilience”一詞最早于1858年應用于力學領域,用來描述鋼梁的強度和延性。20世紀50年代開始在心理學領域應用,特別用于兒童的精神問題[4]。1973年,生態學家Holling將其引入系統生態學領域后,眾多學者開始從多元視角如災害學、氣象學、環境學、社會學等角度研究災害恢復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4]。國內學者通常將“resilience”譯為“恢復力”“韌性”“韌彈性”等詞[5]。其中,“恢復力”一詞國內使用較多,可能是由于恢復力最能反映“resilience”的概念和內涵[6]。因此本文使用恢復力表示“resilience”。Holling認為恢復力是指系統擁有應對外來沖擊,并在危機出現時仍能維持其主要結構和功能運轉的能力[7]。Timmerman定義恢復力為一個系統或部分系統吸收破壞性事件的影響并從中恢復的能力[8]。UNISDR將恢復力定義為暴露于危險中的系統、社區或社會及時有效地抵抗、吸收、適應、轉化和恢復危險影響的能力,包括通過風險管理保護和恢復其基本結構和功能[9]??梢?,恢復力研究十分豐富,但學術界對恢復力的理解并不統一,都強調恢復力應包括吸收、適應和轉換能力。因而,本文認為恢復力應綜合理解為對自然災害的抵御、吸收、恢復和適應能力的集合。災害恢復力作為災害治理的新思路,倡導主動防災理念,強調社區、城市或社會系統應具有抵抗、吸收和適應災害的能力,面對災害造成的損失和破壞,能夠迅速有效地從災害中恢復。因此亟待梳理災害恢復力的發展脈絡與研究熱點,以期為災害恢復力的發展和研究提供參考。

基于此,運用科學知識圖譜軟件CiteSpace對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數據中的284篇災害恢復力相關文獻進行系統分析,厘清災害恢復力研究的知識結構和發展態勢,追蹤發展脈絡和前沿熱點,為今后開展災害恢復力綜合研究提供參考依據。

1 數據與方法

1.1 數據來源

基于WOS核心合集數據庫,構造檢索式“TI=(Disaster resilience)”,時間跨度選擇2000年1月至2020年12月,共檢索出408篇文獻。剔除無關文獻,最終得到有效文獻284篇。對文獻梳理后發現,自然災害恢復力相關研究文獻最早發表于2004年,因此將時間跨度限定為2004—2020年。

1.2 研究方法

CiteSpace作為文獻計量學領域使用量較高的軟件之一,主要運用共引分析理論和尋徑網絡算法等對特定領域的文獻進行計量分析,生成相應的可視化知識圖譜,通過對知識圖譜的繪制、生成和解讀,可以清楚理解知識單元或知識群之間交叉、互動、演化等諸多隱含的復雜關系[10]。采用CiteSpace文獻分析工具從發文國家、發文期刊、發文學科、發文數量和關鍵詞等方面對災害恢復力研究現狀進行分析。

2 結果分析

2.1 發文國家與機構分析

從研究成果的區域與國別分布可以看出(表1),美國發文量最多,占總發文量的40.14%;其次是澳大利亞,發文量為36篇,占比12.68%;中國和英國發文量比較接近,分別占總發文量的11.97%和11.62%。另外,日本、加拿大、德國、新西蘭發文量在5%左右??傮w來看,發達國家發文量較多。一方面因為發達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較高,更加重視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災害恢復力建設;另一方面這些國家災害頻發,如美國的風暴潮災害以及日本、新西蘭的地震災害等,都為災害恢復力研究提供了背景和前提。

表1 發文國家統計(發文量≥10)Tab.1 Statistics of publishing nations(number of publications≥10)

從發文機構可以看出(表2),蘭德公司發文數量最多,為10篇;其次是倫敦大學學院和洛杉磯縣公共衛生部,發文量均為6篇。北京師范大學、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和京都大學,發文量均為5篇??傮w來看災害恢復力研究以高等院校為主,科研機構、政府機構也有廣泛參與。

表2 發文機構統計(發文量>3)Tab.2 Statistics of publishing institutions(number of publications>3)

2.2 發文期刊與學科分布

從發文期刊來看(表3),有9個期刊的載文量大于5篇,占總發文數量的52.11%,排在前6位的期刊分別為《國際減災雜志》《自然災害》《國際環境研究與公共健康》《可持續發展》《災害醫學與公共衛生準備》《生態與社會》。其中《國際減災雜志》的載文量最多,為47篇;其次《自然災害》載文量為35篇;其他期刊均低于10篇。

表3 發文期刊統計Tab.3 Statistics of published journals

從學科分布來看,災害恢復力研究主要涉及水利工程、地球科學、地質學、氣象與大氣科學、環境科學、公共環境與職業健康、環境學、土木工程、生態學、電子電氣工程、運籌學與管理科學、計算機科學、建筑學、數學、社會科學等學科領域。其中,水利工程、地球科學、地質學、氣象學學科領域的研究成果數量較多。

3 發展脈絡與研究熱點

3.1 發展脈絡分析

時區圖側重于從時間維度上描繪知識的演進過程,通過在不同的時區中顯示關鍵詞的分布特征,可清晰展現出研究主題的發展脈絡。根據發文量時序圖(圖1)和關鍵詞時區圖(圖2)并結合相關文獻,大致可將災害恢復力發展脈絡劃分為3個階段。

圖1 2004—2020年自然災害恢復力年發文量趨勢圖Fig.1 The chart of annual publications of natural disaster resilience from 2004 to 2020

圖2 國外災害恢復力關鍵詞時區圖Fig.2 Time distribution map of keywords for foreign disaster resilience

(1)災害恢復力研究萌芽探索階段(2004—2009年)

萌芽探索階段發文量較少,累計發文8篇。2008年的發文量明顯增多,一方面是由于2005年聯合國發布的《2005—2015年兵庫行動框架》明確提出構建具有恢復力的城市和社區[11];另一方面是因為2008年發生了孟加拉灣強氣旋風暴“納爾吉斯”和中國汶川大地震兩起特大自然災害[12],促使相關學者開始關注災害恢復力。

該階段的熱點關鍵詞主要有脆弱性、韌性、氣候變化、自然災害、框架、準備、恢復、適應、能力等,表明在萌芽階段研究視角較為宏觀,側重于研究災害恢復力“是什么”的問題。盡管學者從不同層面和視角闡釋自然災害恢復力概念,但普遍認為災害恢復力貫穿災前、災中、災后的各個環節,強調在災害恢復力中自組織、自適應、自恢復能力的重要性。該階段學者們也對恢復力模型進行探索,如Cutter等提出的地方災害恢復力模型(DROP)和社區基線恢復力模型(BRIC),為后續研究奠定了基礎[13-14]。

(2)災害恢復力研究快速成長階段(2010—2015年)

2010—2015年災害恢復力相關研究發展迅速,發文量呈快速增長的趨勢,共發表文獻98篇。該階段的熱點關鍵詞有社區韌性、災害管理、減少災害風險、適應性治理及心理健康等,表明該階段研究重點學者們對災害恢復力的認知進一步加深,研究內容呈多元化發展的趨勢,且研究領域逐漸具體化,主要圍繞災害恢復力的影響因素及其恢復力建設展開。目前災害恢復力影響因素研究多從單一因素如災害管理、心理健康等方面進行分析,對災害韌性的影響因素缺乏系統性研究,這與其引入災害學領域時間不長且諸多理論問題尚未解決有一定關系,未來應繼續探討各影響因素間的動態耦合關系。災害恢復力建設研究全球各國都依據氣候、環境、人文等因素制定了具有針對性的發展規劃。但是目前相關研究大多為學理層面的探討,立足于實踐層面的研究相對匱乏。

推動災害恢復力研究快速增長的原因可能有:一是在起步階段災害恢復力理論基礎研究取得初步成果;二是全球氣候變化加劇了災害影響的廣度和深度,不僅要關注災害脆弱性,而且還要關注災害恢復力,提高災害的抵抗、恢復和適應能力;三是國際減災行動計劃,如2015年的《2015—2030年仙臺減災框架》《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使學術界更加關注災害恢復力相關研究。

(3)災害恢復力研究曲折發展階段(2016年以來)

2016—2020年災害恢復力相關研究的年發文量較多且呈波浪式增長趨勢,共計發文178篇。2016年、2017年發文量略有下降可能受多方面因素共同影響,比如全球重大自然災害發生偏少、基金項目導向、研究熱點、國家政策或受限于研究能力等。但從整體上看,年均發文量仍然維持在35篇以上。

該階段熱點關鍵詞主要有城市韌性、洪水災害、基礎設施、大數據、社交媒體、網絡及生態系統服務等。表明該階段主要圍繞城市災害恢復力展開,主張增強城市抗災能力、提高災后恢復速度和效率。同時社交媒體、大數據、遙感技術、GIS地理信息技術、計算機輔助技術等研究手段和方法也不斷應用到災害恢復力研究中,旨在提高數據質量、優化評價模型以及增強研究的針對性和實用性。Allaire的研究表明,網絡社交媒體提供的在線信息可為科學備災提供依據[15]。Papadopoulos等采用推特、臉譜網等網絡平臺數據開發恢復力理論框架,并指出公私伙伴間的信任、關系和高質量的信息共享可有效增強重特大災害應急供應鏈恢復力[16]。此外,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和城市地區的擴張,城市洪澇災害對人類社會經濟造成的不利影響加劇,城市洪澇恢復力研究成為學術界關注的熱點之一。如Liu等提出洪澇災害恢復力模型,解決了恢復力評估中的模糊性問題[17]。

3.2 研究熱點分析

關鍵詞是一篇文獻主題的高度概括,反映了研究成果的核心內容。通過分析關鍵詞共現和聚類知識圖譜(圖3),提取關鍵詞的頻次及聚類特征,可直觀展現災害恢復力的研究熱點。Q值=0.435(>0.3),S值=0.7278(>0.7),說明該圖譜聚類結構合理且具有較高信度[10]。根據圖2并結合具體文獻,大致將災害恢復力研究熱點劃分為城市(社區)災害恢復力、災害恢復力要素指標和災害恢復力評價3個方面。

圖3 國外自然災害恢復力研究關鍵詞共線及聚類圖Fig.3 Collinear and cluster diagram of keywords for foreign natural disaster resilience research

3.2.1 城市(社區)災害恢復力

城市(社區)災害恢復力研究已成為國際學術界關注的熱點內容,該研究領域的主要關鍵詞包括社區韌性、城市韌性等,主要研究層面包括恢復力城市或恢復力社區的概念、評價和建設等方面。由于學科差異和研究視角多元化,學術界對城市(社區)恢復力的概念目前尚未形成共識,一定程度上對開展恢復力實踐會帶來一系列的挑戰。但國外大多數研究都將城市(社區)恢復力歸結為能力的集合,包括自組織能力、學習能力、適應能力、抵抗能力、吸收能力和維持穩定運轉的能力等。多數城市(社區)恢復力定義基本包含了上述兩種及以上類型的能力,如Bruneau等認為城市(社區)恢復力是降低自然災害發生的可能性,在自然災害發生時系統能夠有效吸收災害沖擊及災后迅速恢復的能力[18]。Cutter等強調恢復力社區具有抵抗和恢復能力,包括社區吸收并應對災害的內在條件以及災后提高社區應對災害風險的能力[14]。

城市(社區)災害恢復力評價旨在通過識別城市(社區)災害恢復力現狀、提升城市(社區)恢復力。目前城市(社區)恢復力評價方法依屬性的不同可分為定量評價、定性評價和定性定量結合使用的混合評價三類。定量評價主要包括綜合指數法、記分法和函數模型法三種。其中綜合指數法憑借相對簡單和易于操作的特點在城市(社區)恢復力評估中得到廣泛應用,該方法從城市(社區)恢復力構成要素、影響因素等方面建立評價指標體系,利用數學方法計算恢復力指數。如Cutter等基于地方災害恢復力模型,從社會、經濟、住房和基礎設施、機構、社區和環境等6個維度構建指標體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法選擇主要影響因子計算恢復力指數[19]。定性評價主要采用問卷或訪談等方法收集相關資料,然后進行定量評估或闡釋恢復力的大小。定性評估法用于數據資料不易獲取的研究時非常實用,但該方法也存在過度依賴評估者主觀判斷、評估標準不統一、實施難度高等問題。如Arneson等通過對受洪水影響的社區居民進行訪談,分析了信息缺失對社區災害恢復力的影響[20]。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方法可以提高評估的準確性,改善單一方法存在的局限性,適用于較為復雜的城市(社區)恢復力評估。最后,在城市(社區)恢復力建設實踐方面,不僅需要硬件設施如建設人工濕地、雨水調蓄池、災害預警系統等,還應關注軟實力如防災減災相關的法律法規、積極有效的應對方案、公眾安全教育、自然災害治理的多元參與等[21]。后續研究應重點關注災害恢復力相關措施落實及實踐效果評估等內容。

3.2.2 災害恢復力要素指標

該研究熱點從不同角度分析災害恢復力的要素指標,包含管理、影響、減少災害風險、心理健康、治理、基礎設施、社會資本、參與等關鍵詞和#3“減少災害風險”、#7“災害影響”、#8“心理健康”、#10“應急管理”、#13“社交網絡”和#14“災害規劃”等聚類。

要素指標辨識是構建災害恢復力評價體系和加強恢復力治理的基礎。災害恢復力主要包含自然環境、科學技術、基礎設施、政策法規、社會、經濟、文化等要素。災害恢復力要素指標研究根據研究視角的不同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從概念模型視角研究恢復力的要素指標,多數研究基于壓力-狀態-響應(PSR)模型、災害恢復力(DROP)模型、社區基線恢復力(BRIC)模型、綜合災害恢復力指數(CDRI)、諾里斯社區恢復力模型(NCRM)等常用模型,并結合研究實際情況分析災害恢復力的影響因素構建指標。如Siebeneck等基于地方災害恢復力(DROP)模型從社會、經濟、體制、基礎設施和社區能力5個維度選取了25個要素指標構建恢復力指標體系[22]。

(2)從能力視角研究恢復力的要素指標。從能力視角通常是指從災害的抵抗能力、恢復能力、適應能力、調整能力、學習提升能力等方面構建災害恢復力指標體系。如Lhomme等從抵抗能力、恢復能力和適應能力三個方面構建災害恢復力指標體系[23]。

(3)從社會系統視角研究恢復力的要素指標。通常從人口屬性、災害風險認知、資源獲得、文化、社會聯系、組織管理等方面研究災害恢復力的要素指標。如Marzi等從政府管理能力、教育水平等7個方面構建了恢復力指標體系,并對意大利城市災害恢復力進行了評價[24]。

(4)從社會資本視角研究恢復力的要素指標。社會資本主要指個人、政府和團體參與社會網絡以聯系和影響他人的能力,不同類型的社會資本作用于災害的不同階段[25]。例如從人力資本、社會文化資本、社區資本三個層面或者社會資本的信任、規范和社會網絡三個核心要素出發,研究恢復力的要素指標。如Panday等從信任、規范和社會網絡三個方面構建了尼泊爾偏遠社區的災害恢復力指標體系[26]。

但是更多的是根據研究對象、災害類型以及研究區域(地理范圍)的不同,結合具體實際情況和數據獲得的難易程度,綜合構建恢復力指標體系。如Parsons等以澳大利亞災害恢復力指數模型為基礎,從社會特征、經濟資本、應急服務、社區資本、信息獲取、社會參與、治理能力等方面構建恢復力指標體系,評價了澳大利亞的災害恢復力[27]。

3.2.3 災害恢復力評價

災害恢復力評價是恢復力從理論走向實踐的橋梁,能有效識別災害恢復力建設提升過程中存在的薄弱環節,為增強災害恢復力提供科學的理論指導。熱點關鍵詞主要有框架、模型、指標、指數、韌性評估、韌性指數等。災害恢復力評價方面研究取得了較多研究成果,災害恢復力評價從定性研究到目前以定量為主的發展歷程。因災害恢復力研究的視角、維度、對象、目的不同,沒有統一的研究范式和方法[13]。

從宏觀角度來看,多以全球、國家、區域、城市或流域等為評價對象;評價數據資料主要來自于統計年鑒、統計公報、官方網站等;在評價方法上,通常采用定量、定性或者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方法,如層次分析法、網絡分析法、熵值法、TOPSIS法、隨機森林模型等。如Sun等從自然、社會、經濟等維度構建了洪澇災害恢復力評價指標體系,評價數據主要來源于省市統計年鑒或統計公報,綜合運用網絡分析法、遙感技術和地理信息技術等方法和工具對中國巢湖流域的洪澇災害恢復力進行了評價[28]。

微觀層面主要以社區、村落或小流域等為恢復力評價對象,采用深度訪談、調查問卷、焦點小組訪談以及實地調研等定性方法獲取數據資料,通常還結合數字高程等地理信息數據對社區、村落或小流域的災害恢復力進行評價。如Boon采用焦點小組訪談等方式對澳大利亞農村社區的洪澇災害恢復力進行了評價[29]。針對特殊群體的恢復力評價,如婦女、兒童、老人的災害恢復力評價也是恢復力評價的一個重要方面,如Timalsina等評價了尼泊爾老年人群體的災害恢復力[30]。

4 結論與展望

采用CiteSpace文獻分析方法,從發文量、發文期刊、研究脈絡和研究熱點等方面對2004—2020年284篇災害恢復力相關文獻進行分析,主要結論如下:

(1)2004—2020年災害恢復力發文量呈持續上升趨勢;發達國家發文量相對較多,研究機構以高等院校為主。

(2)9個期刊的載文量大于5篇,其中《國際減災雜志》的載文量最多為47篇,其次《自然災害》載文量為35篇;從學科分布上看,水利工程、地球科學、地質學、氣象學等學科領域研究成果較多。

(3)災害恢復力研究分為萌芽探索、快速成長和曲折發展3個階段。萌芽階段發文量較少,研究視角偏宏觀且主要側重于恢復力理論研究;快速成長階段發文量迅速上升,研究內容主要集中在自然災害恢復力的影響因素和恢復力建設方面;曲折發展階段更加側重城市(社區)恢復力研究,在方法上傾向于采用新方法新技術,研究的針對性和實用性不斷增加。

(4)災害恢復力研究熱點包括城市(社區)恢復力、恢復力要素指標及恢復力評價3個方面。

未來應進一步加強以下研究:

(1)災害恢復力評估。加強災害恢復力評估是自然災害恢復力治理基礎,完善評估理論框架,從多角度多層面構建災害恢復力評價指標體系,采用跨學科、跨領域交叉融合的方法與技術進行評估,提高評估的科學化、精細化和準確性。

(2)災害恢復力的驅動機理。在過去的研究中更多探討災害恢復力的評估,而各要素對災害恢復力的影響過程和驅動機理尚缺乏深入研究。下一步應加強各要素對災害恢復力的影響大小、影響路徑以及驅動機理研究。

(3)災害恢復力的演化機制。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社會治理水平的提高,災害恢復力處在不斷演化的過程中,而災害恢復力的演化機制尚缺乏深入研究,災害恢復力演化機制將是未來亟待深入研究的方向之一。

(4)災害恢復力治理。災害恢復力治理是社會各界關注的重點,由于災害恢復力治理是一個復雜系統,需從抵抗、恢復、調整、適應、改變以及學習提升等視角進一步研究災害治理體系,從多元參與視角即從政府、社會、社區、家庭及個體共同參與視角進一步探索災害恢復力治理途徑,從經濟發展、技術革新、文化塑造等層面深入解析災害治理基礎。

猜你喜歡
恢復力發文災害
河南鄭州“7·20”特大暴雨災害的警示及應對
我省汛期常見氣象災害及防御
10條具體舉措! 山東發文做好返鄉留鄉農民工就地就近就業
推動災害防治工作實現新跨越
校園拾趣
爺孫趣事
生態系統恢復力研究進展及其在防災減災中的應用前景*
以牙還牙
碳纖維布加固燕尾榫柱架恢復力特性研究
恢復力研究的新進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