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食物觀背景下中國淡水養殖業高質量發展的挑戰與對策

2023-12-28 05:29王建軍徐思雨趙文武馮建彬李利冬鄒曙明崔利鋒李家樂
水產學報 2023年11期
關鍵詞:淡水種養養殖業

王建軍,徐思雨,趙文武,馮建彬,李利冬,鄒曙明,崔利鋒,李家樂*

(1.上海海洋大學海洋文化與法律學院,上海 201306;2.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六人民醫院,上海,200233;3.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中國水產學會,北京 100125;4.上海海洋大學水產與生命學院,上海 201306)

水產品是重要農產品,也是優質動物蛋白主要來源。隨著我國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消費者對優質水產食物也產生了更大需求[1]?!耙獦淞⒋笫澄镉^,從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發,掌握人民群眾食物結構變化趨勢,在確保糧食供給的同時,保障肉類、蔬菜、水果、水產品等各類食物有效供給。要向江河湖海要食物,穩定水產養殖,提高漁業發展質量”[2]等關于“大食物觀”的系統論述,為漁業發展指明了新方向。2022 年1 月農業農村部印發《“十四五”全國漁業發展規劃》,明確了“十四五”期間全國漁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思想、主要原則、發展目標、區域布局和重點任務,提出了漁業產業發展、綠色生態、科技創新和治理能力四個方面的發展要求,對推進中國漁業高質量發展和現代化建設做出了總體部署[3]。其中,淡水養殖業高質量發展是“十四五”全國漁業發展規劃的重要內容。在全國水產品供給結構中,淡水養殖產品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根據《中國漁業統計年鑒》數據,截止2022 年,淡水養殖產量為3 290 萬t,占全國水產品總量的48%。淡水養殖業經濟產值,由2016 年5 813 億元增長至2022 年7 863 億元,增長率接近35%。淡水養殖業與淡水捕撈業比重也從“十三五”初93∶7 進一步提升到“十四五”初96∶4[4]。淡水養殖業高質量發展對于保障中國糧食安全和優質食物供給,優化居民膳食結構及踐行大食物觀具有重要意義。

國內外關于淡水養殖業研究一直受到學界關注,取得一些重要成果,Edwards 等[5]從糧食安全角度認為淡水養殖業對全球糧食安全和營養供給做出了重要貢獻,為應對人類對食物營養需求不斷增長,淡水養殖業規模應進一步擴大。Zhang等[6]對淡水養殖和海水養殖產量、價格及營養水平等進行了比較分析,認為淡水養殖貢獻大于海水養殖。一些學者從水產養殖空間、從業人員、環境保護等出發,研究上述資源因素對淡水養殖業影響,張文博[7]研究發現隨著中國水產養殖產量持續增加,養殖空間及從業人員不斷縮減,淡水養殖必須向可持續集約化方向發展。穆希巖等[8]基于全國污染源普查數據,對中國水產主要養殖模式和養殖種類排污情況進行了梳理,認為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初見成效。于秀娟等[9]基于中國漁業統計年鑒提出了穩定水產養殖面積的重要性,并從保護和拓展水產養殖空間角度提出了保障水產品有效供給的對策和建議。但是,關于在新時代大食物觀背景下中國淡水養殖業高質量發展挑戰與對策的研究成果還比較少見。本文結合學界和業界對中國淡水養殖業相關研究成果[10-11],對中國淡水養殖業發展現狀、發展趨勢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中國淡水養殖業高質量發展的著力方向及相關保障措施,以期為中國淡水養殖業轉變方式和結構,加快淡水養殖業綠色健康發展提供參考。

1 中國淡水養殖業的發展現狀

1.1 中國淡水養殖的主要方式

中國淡水養殖目前主要有池塘養殖、大水面生態養殖、稻漁綜合種養、設施養殖、鹽堿水養殖5 種方式。根據2013—2022 年《中國漁業統計年鑒》數據,對前4 種淡水養殖方式養殖產量、養殖面積及變化趨勢做出分析[4]。鹽堿水養殖統計數據不夠完整,只做簡要介紹。

淡水池塘養殖 池塘養殖為中國淡水水產品供給做出了最大貢獻。2022 年全國池塘養殖產量為2 414 萬t,占全國陸域淡水養殖總產量73%。其中,廣東、湖北和江蘇仍是全國池塘養殖主要區域,3 省合計產量1 074 萬t,貢獻了全國池塘養殖總產量45%。從變化趨勢看,2013 年至2022年中國池塘養殖產量從1 989 萬噸上升至2 414 萬t,呈總體上漲趨勢,而養殖面積從262.3 萬hm2至262.5 萬hm2,除2016 年和2017 年出現調整性下降外,養殖面積變化很小,這得益于池塘養殖技術水平的進一步提升。

大水面生態養殖 我國有豐富多樣且分布廣泛的湖泊、水庫等大水面養殖資源,主要集中在中東部平原、東北平原和青藏高原等區域。截止2022 年,中國大水面養殖面積共計228 萬hm2,其中湖泊、水庫和河溝分別為69 萬hm2、145 萬hm2、14 萬hm2,提供的水產品分別為83 萬t、287 萬t、47 萬t。大水面生態養殖貢獻了中國淡水水產品供給量13%?!笆奈濉币詠?,受環保政策變動影響,我國大水面養殖產量和養殖面積皆呈下滑趨勢。據統計,大水面養殖產量從2016年662 萬t 降至2022 年417 萬t,降幅達37%,養殖面積由2016 年327 萬hm2降 至2022 年228 萬hm2,降幅達30%。目前大水面養殖主要發展以水域生態和資源保護為主導的人放天養、環保網箱、水域牧場等養殖模式。隨著大水面養殖向生態化、集約化模式調整,未來大水面養殖仍將是中國淡水水產品供給的主要來源之一。

稻漁綜合種養 近年來我國稻漁綜合種養產業蓬勃發展,產業規模持續擴大,產業發展效益同步提升,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從種養面積和產量看,中國稻漁綜合種養面積和產量近年來逐年攀升,從2013 年152 萬hm2和145 萬t,逐年擴大至2022 年286 萬hm2和387 萬t,面積和產量增長達88%和167%,均創歷史新高[4]。從種養種類和模式分布看,中國已逐步形成了稻-蝦、稻-魚、稻-蟹、稻-鱉、稻-螺、稻-蛙等典型模式[12]。其中,種養規模排前三的是稻-蝦、稻-魚和稻-蟹種養。據統計,與“十二五”末的5%相比,“十三五”末,稻漁綜合種養貢獻了全國淡水養殖產量11%。這主要得益于稻-小龍蝦共作模式的快速推廣和應用。據測算,稻-蝦種養對稻漁綜合種養面積增長貢獻率高達83%[4]。

淡水設施養殖 設施養殖主要包括工廠化養殖、網箱養殖和圍欄養殖[13]。據統計,我國淡水工廠化養殖發展很快,2022 年養殖體積和產量分別為6 014 萬m3和40 萬t,與2013 年全國淡水工廠化養殖體積2 802 萬m3、養殖產量21 萬t 相比,分別提高115% 和94%。但是,我國淡水網箱養殖和淡水圍欄養殖面積和產量迅速下降,2022 年全國淡水網箱養殖面積為1 347 萬m2、養殖產量為29 萬t,與“十三五”初的14 297萬m2和136 萬t 相比,不到1/10、1/4;而淡水圍欄養殖面積和養殖產量也從“十三五”初215 456萬m2和47 萬t,下降至2022 年的7 549 萬m2和3 萬t,降幅超過了27 倍和14 倍。

鹽堿水養殖 近年來,隨著適合鹽堿水養殖對象不斷開發,“挖塘降鹽、以漁治堿”模式構建和初步推廣,鹽堿水養殖取得了一定進展。據統計,我國有4 600 萬hm2的低洼鹽堿水域,一些地方正在利用或即將利用這些鹽堿水域因地制宜發展大宗淡水魚、凡納濱對蝦(Litopenaeus vannamei)、羅非魚(Oreochromisspp.)、斑點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等種類的養殖,挖掘和培育成活率高、抗病性強的耐鹽堿水養殖對象以及創新和優化鹽堿水質調控技術已成為我國鹽堿水域水產養殖發展的重點工作[10]。

1.2 中國淡水養殖的主要種類

中國淡水養殖的主要種類包括:大宗淡水魚、特色淡水魚、蝦蟹貝、龜鱉蛙等。根據2013—2022年《中國漁業統計年鑒》數據,對上述養殖種類的養殖產量及其變化做出分析[4],具體如下。

大宗淡水魚占中國淡水養殖產量最大,主要以青魚(Mylopharyngodon piceus)、草魚(Ctenopharyngodon idella)、鰱(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鯉(Cyprinus carpio)、鯽(Carassius auratus)、鳊(Parabramis pekinensis)、魴(Megalobrama skolkovii)等為代表。據統計,2022 年全國大宗淡水魚養殖產量為2 026 萬t,占全國淡水養殖總量62%,同比增長2%。其中,排名前三的依次為草魚、鰱及鳙,其養殖產量分別為591 萬t、388 萬t 和327 萬t,分別占全國大宗淡水魚養殖產量的29%、19%和16%。

特色淡水魚主要包括羅非魚、鱸、黃顙魚(Pelteobagrus fulvidraco)、鮰、烏鱧(Channa argus)、鱖(Siniperca chuatsi)等種類[4][11]。2022 年全國特色淡水魚養殖總產量為610 萬t,占全國淡水養殖總量的19%,同比增長6%。其中,特色淡水魚養殖產量排名前6 的依次為羅非魚、鱸、黃顙魚、烏鱧、鮰和鱖,這6 種特色淡水魚的養殖總產量為451 萬t,占全國特色淡水魚養殖產量的74%。

“十三五”以來,全國淡水蝦、中華絨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淡水貝類和龜鱉蛙等的養殖產量也實現了平穩增長。淡水蝦主要養殖種類是克氏原螯蝦(Procambarus clarkii)、凡納濱對蝦、日本沼蝦(Macrobrachium nipponense)、羅氏沼蝦(M.rosenbergii),2022 年中國淡水蝦養殖產量405 萬t,同比增長9%。小龍蝦以289 萬t 的養殖產量和173.33 萬hm2的養殖面積居第一位,這主要得益于稻-蝦種養的快速發展,凡納濱對蝦以76 萬t 養殖產量居第二位,青蝦以23 萬t 養殖產量居第三位,羅氏沼蝦以18 萬t 養殖產量居第四位,這4 種蝦類養殖產量分別占全國淡水蝦養殖產量71%、19%、6%及4%。2022 年,中華絨螯蟹養殖產量82 萬t,河蚌、螺和蜆等淡水貝類養殖產量19 萬t,龜鱉蛙合計產量64 萬t。

2 中國淡水養殖業發展的趨勢

通過上述分析可知,淡水養殖業為中國的食物供給和糧食安全做出了極其重要的貢獻。隨著國家對生態環境保護要求的不斷提高,以及相關部門對水產綠色健康養殖技術的大力推廣[14],淡水養殖方式將進一步向低消耗、低排放的生態健康養殖模式轉變,水產品供給模式將進一步向高品質、高效益的綠色健康高質量發展方向轉變。

2.1 淡水池塘養殖繼續保持主導地位,更加強調結構優化

淡水池塘養殖在中國有最悠久歷史,在淡水養殖中長期占據最大比重。2022 年全國淡水池塘養殖產量2 414 萬t,占全國淡水養殖總產量近73%[4],單產9 197 kg/hm2,比2002 年5 155 kg/hm2增加了78%,淡水池塘養殖已成為鄉村振興、農民增產的主導產業之一。隨著國家一系列政策規劃的出臺以及池塘標準化養殖技術的推廣應用,未來池塘養殖仍將在水產品供給結構中保持主導地位,但占比將會下降,更強調生態綠色、提質增效和結構優化。具體來說,一是淡水池塘養殖更強調循環化、生態化,“池塘+光伏”、“池塘+養殖箱”、“池塘+稻田”等“池塘+”模式將不斷出現,養殖新技術進一步完善后推廣,池塘養殖逐漸向環保無污染的多種類“混養模式”轉變。二是淡水池塘養殖效率和養殖效益將不斷提高,隨著池塘標準化改造、池塘增氧投餌和養殖尾水處理技術等的應用,池塘養殖基礎條件不斷改善,飼料利用率、良種應用率不斷提高[15]。三是淡水池塘養殖對象的品質將進一步提升,消費者更加注重養殖水產品綠色、生態和質量改善,對高端優質水產品的需求將進一步加大,未來將加大名特優對象養殖規模,各地區應因地制宜發展優勢種類,以生態養殖區域布局,保障池塘養殖水產品的品質要求。

2.2 大水面生態養殖在保護中發展,更加依靠三產融合

2019 年12 月,農業農村部、生態環境部、林草局三部門聯合發布《關于推進大水面生態漁業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出,湖泊、水庫等大水面,是我國內陸漁業水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建設水域生態文明、保障優質水產品供給、推動產業融合、促進漁民增收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2022年8 月,農業農村部召開“十四五”漁業高質量發展推進會,會議強調要認真貫徹落實關于大食物觀的重要論述,穩步提升水產養殖業現有生產能力,著力抓好水產品穩產保供,還需“管好、用好大水面,向江河湖海要食物”。未來大水面養殖將緊跟時代要求,在扎實推進長江水生生物保護戰略的同時,更加強調休閑漁業推動下的三產融合發展[11]。具體來說,一是將進一步協調好漁業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開展大水面功能分區和規劃,依據本地水域環境條件、漁業資源稟賦、大水面養殖承載力,以及差異化市場需求,明確不同區域湖泊、水庫等大水面生態養殖的總體定位。二是將建立嚴格的大水面養殖準入制度和退出機制,從政策法規等方面制定嚴格的養殖準則和規范,積極探索大水面綠色健康養殖退出機制,如針對水產品質量和水域環境連續檢測不達標的養殖者,會強制其退出。三是將加快漁業三產融合,大水面漁業會突出特色,逐步與旅游觀光、餐飲康養等文旅產業融合,推動綠色養殖、旅游觀光、餐飲服務等模式創新,在環境可承載力范圍內,積極拓展漁民的收入來源,充分發揮大水面漁業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2.3 稻漁綜合種養將進一步增長,更加突出穩糧增收

稻漁綜合種養具有“不與糧爭地、投入小、風險低、效益高”等特點。從“十三五”開始到現在,中國稻漁綜合種養通過技術創新和養殖模式創新,實現了快速發展。從2016 年152 萬hm2和163 萬t,提升至2022 年的286 萬hm2和387 萬t,稻漁綜合種養面積和產量均創歷史新高,并涌現出寧夏賀蘭縣稻漁空間鄉村生態觀光園、安徽霍邱縣三流鄉稻蝦綜合種養萬畝示范片等一系列區域特色品牌?!笆奈濉奔耙院笠欢螘r間,在大食物觀引領下,通過種養技術和良種培育、先進稻漁種養模式推廣、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等,稻漁綜合種養的規模將進一步擴大,養殖產業化水平和附加值將進一步提高。具體來說,一是更加注重在確保糧食生產功能用地和糧食供應安全的基礎上,各地區因地制宜做好稻漁綜合種養產業發展規劃,拓展稻漁綜合種養面積,發展稻漁種養[12]。二是更加強調探索推廣多種高效稻漁生態種養模式,充分挖掘拓展稻漁產業的多功能性,積極推廣“繁養分離、多種混養”稻漁綜合種養新技術,推廣“少挖邊溝”或“不挖邊溝”稻漁養殖模式,提高種養產量,帶動漁民增產增收。三是將推動稻漁產品向初加工、精深加工及稻漁倉儲、物流等產業布局,提高稻漁產品附加值。

2.4 淡水設施養殖快速發展,更加依靠科技進步

為進一步鞏固提升設施漁業綜合生產能力,貫徹落實大食物觀下“向設施農業要食物”的重要部署,2023 年6 月,農業農村部等四部委聯合發布我國首部設施農業規劃——《全國現代設施農業建設規劃(2023—2030 年)》[16],明確提出要快速提高淡水養殖的機械化率和淡水設施化養殖的產量。未來以工廠化、智能化為特征的淡水設施養殖將快速發展,更加突出科技進步、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現代淡水養殖發展目標[13]。具體來說,一是大力推進淡水池塘標準化改造,開展傳統養殖池塘護坡加固、清淤加深,配套陸基養殖桶、養殖箱等設施,配備精準投喂系統、智能化增氧系統、水質監控系統、疫苗自動注射機、自動施藥機、起捕采收設備等。二是露天陸基流水槽、圓池養殖為代表的養殖模式將快速發展,這些養殖模式將因地制宜利用當地水資源,以較低的成本突破資源環境制約,持續提高淡水養殖業單位產出效率。三是室內淡水設施養殖模式將穩步發展,以工業方式發展設施養殖,通過對養殖淡水進行物理過濾、生物凈化、殺菌消毒、曝氣增氧等一系列處理,使大部分淡水資源得以循環利用,室內養殖過程全程受控,具有節水、節地、控溫、節約能源、養殖對象增長速度快等顯著優勢。推進淡水設施養殖比重,提高科技進步貢獻率和機械化率,是保障重要水產品穩定安全供給的關鍵。

2.5 鹽堿水體改造利用越來越多,更加突顯效益提升

2019 年,農業農村部等10 部委《關于加快推進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提出,應加強鹽堿水域資源開發利用,積極發展鹽堿水域綠洲漁業技術,服務水產養殖高質量發展,這為我國鹽堿水域水產養殖進一步發展指明了發展方向。未來鹽堿水域水產養殖將通過降鹽治堿技術模式的創新和推廣,更加注重適鹽性高附加值養殖對象培育和篩選。具體來說:一是更多的鹽堿水體得到改造和利用,通過開發運用洗鹽、調水、改底等一系列鹽堿地改造技術,采取“挖塘降水,抬土造田,漁農并重”模式,達到以漁治堿、以漁排堿目的,隨著降鹽治堿技術不斷成熟和完善,用于水產養殖的鹽堿水體面積將不斷擴大。二是耐鹽堿水體養殖種類不斷增多,除淡水廣鹽種類在鹽堿水域擴大養殖面積以外,一些傳統的海水養殖對象也不斷引進到鹽堿水域開展試驗養殖,這將有助于不同鹽堿水區域引進、篩選及馴化更多耐鹽堿種類,有利于加快培育適合鹽堿水域養殖良種,鹽堿水養殖種類將進一步增加。改善并利用鹽堿地水域資源將成為水產養殖業拓寬食物供給來源新方向,充分利用鹽堿水域進行水產養殖,是促進鄉村振興和漁民增收,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路徑。

3 中國淡水養殖業高質量發展所面臨的主要挑戰

近年來,中國淡水養殖業的快速發展為“大食物”供給結構優化、糧食安全保障以及助力鄉村振興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中國淡水養殖正面臨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一系列限制或挑戰。具體來說,淡水養殖正面臨養殖空間縮減、養殖工業化程度不高、養殖技術支撐力薄弱、養殖環境和病害問題突出以及水產供給品加工率低等一系列問題。

3.1 淡水養殖空間不斷縮減

根據中國漁業統計年鑒數據顯示,中國淡水養殖業主要分布在沿江沿海的7 大流域,分別為長江流域、珠江流域、淮河流域、黃河流域、海河流域、遼河流域及松花江流域。其中長江流域、珠江流域及淮河流域貢獻了全國淡水養殖總產量的80%以上,淡水養殖業呈現出明顯的區域分布不均勻特征。與此同時,隨著國家水產養殖環保政策的嚴緊,中國淡水養殖空間呈不斷縮減的態勢。從2013 年的601 萬hm2下降 至2022 年的503 萬hm2,十年內下降了16%。造成中國淡水養殖空間不斷縮減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導致部分地區的養殖水面被填,一些適宜養殖的陸域灘涂被集體征用;二是養殖水體環境污染整治,造成大量養殖網箱、網圍被拆除,很多大水面變成了禁養區或限養區[17],少部分魚塘因復墾還耕而被填埋,等等。因此,淡水養殖面積特別是大水面養殖和池塘養殖面積呈不斷縮減的趨勢。

3.2 淡水養殖工業化程度不高

擺脫自然條件限制,按照工廠化要求實施生產過程的標準化控制,實現訂單式高效生產,是漁業工業化發展的主要標志。然而,我國淡水養殖模式的主要作業環節存在著機械化、信息化融合不夠等問題。究其原因,一是我國淡水養殖水體條件各異,盡管在湖北、廣東、江蘇、湖南、江西、安徽等淡水養殖主產區擁有集中連片池塘,比較容易開展機械化改造,這些地方的工業化程度較高,但云南、貴州、重慶、四川等山區分散的池塘、山塘很多,要實現機械化難度較大,限制了養殖工業化。二是我國淡水養殖整體技術體系薄弱,對養殖生態變化的水質檢測和控制技術水平不高,大多數工廠化養殖監控技術處于物理性傳感器監測與控制輸出層面,部分養殖場所缺乏排放水凈化技術與設施,能夠實現循環水處理和再利用的養殖場所較少。三是淡水設施養殖經濟效益較難保證,特別是工廠化養殖由于養殖設施需要較高的投入,增加了成本,目前養殖對象的價格很難達到理想狀態,往往養殖沒有效益,有些甚至虧本,影響了淡水養殖工業化進程。

3.3 科技支撐較為薄弱

據統計,遺傳育種、疫病防控、加工流通、節能環保、資源養護和生態修復等方面的科技進步對水產養殖的貢獻率由2015 年58% 提高至2022 年69%。但據FAO 資料,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還不是漁業科技強國,淡水養殖業在資源調查與評價、水生生物保護以及信息化和智能化等領域還存在很大提升空間。究其原因,一是淡水養殖一線從業人員素質普遍較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培養了大批水產養殖大中專畢業生,但還滿足不了產業快速發展的需要,在淡水養殖一線的大中專畢業生還比較少,表現為專業欠缺、經驗不足等一系列問題。二是水產種業創新能力較弱,我國現有各類水產種業企業2 萬余家,年產值達600 多億元,基本可滿足魚蝦蟹貝藻等養殖種類的種苗供應;盡管經全國水產原種和良種審定委員會批準的水產新品種有283 個,淡水新品種占55%左右,但與淡水養殖高質量發展的要求還不很適應,它們對產業貢獻率不到30%,在核心育種技術、良種科技研發與商業化育種等方面尚有較大發展空間[18]。

3.4 淡水養殖病害問題較為突出

通過養殖布局和養殖方式優化,我國淡水養殖主要污染物排放大為降低,魚病防控取得長足進步。但面對來自內源魚蝦殘餌和代謝有機物、外源氮磷化學品污染等影響,淡水養殖病害防控方面問題依然突出,對優質水產品和優美水環境需求方面任重道遠。究其原因,一是部分淡水池塘單養高產模式、部分工廠化養殖模式,水產動物排泄物、飼料殘留等誘發水體富營養化,增大魚病發生風險,病害會隨以流水為媒介的養殖對象逃逸,從局部養殖點波及附近其它養殖區域,呈現出“發病快、傳播廣、多樣化”特點,誘發大規模淡水養殖疫情。二是由于養殖過程中經常受到水體溶氧水平、水體酸堿度的過高過低以及因季節變化而引起的水溫變化等外部自然環境的影響,使得淡水養殖魚類易患爛鰓病、氣泡病等各類疾病以及感染各類寄生蟲,誘發產生各類病害問題[19]。因此,大食物觀下防控淡水養殖病害發生,確保生態健康水產品供給勢在必行。

3.5 淡水水產品加工轉換率低

2022 年,我國淡水養殖總產量3 406 萬t,淡水加工品439 萬t,占淡水養殖總產量13%,同期我國海水產品的加工率為61%[4],世界水產品綜合加工率為75%。相比之下,我國淡水養殖13%的加工率偏低,在滿足消費者對高營養、多功能水產品需求方面仍有很大發展空間[9]。制約中國水產加工業發展的因素主要有三個:一是中國水產加工企業數量少、規模小,我國水產加工企業目前有9 331 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僅2 592家,占28%[4],淡水產品加工企業不到30%;大多數中小水產品加工企業缺乏向冷藏、流通、營銷等產業鏈上下游業務拓展和資源掌控的能力,無法發揮水產品產業鏈協同效應[20]。二是中國水產加工業現代化程度不高,大多數水產加工設備簡陋,機械化程度不高,部分精深加工設備主要依賴進口,成本較高,尤其淡水產品冷鏈物流體系不完善、加工過程保質保真技術不高,限制了淡水產品加工業發展。三是水產加工環節的附加值低,我國水產品加工目前主要以冷凍品、干腌制品、魚糜制品以及冰鮮產品等初級加工品為主,高附加值產品少。解決上述難題,推進水產品產業鏈融合迫在眉睫。

4 中國淡水養殖業高質量發展的著力方向

中國淡水養殖業需準確把握水產品供給與糧食安全、自然資源與人類和諧發展等關系[21],找準當前乃至更長時期發展著力點,為淡水養殖高質量發展提前布局謀篇?;趯χ袊B殖業發展現狀、發展趨勢及存在問題的梳理和分析,對照淡水養殖業新階段高質量發展要求,提出以下5 個著力方向。

4.1 穩定和拓展淡水養殖空間

為破解淡水養殖業面臨的挑戰和限制,保障水產品食物有效供給,未來應從制約長效發展的政策、土地、水資源、科研經費投入等要素入手,通過規劃、引進和推廣,確保養殖區域、養殖種類形成合理分工、優勢互補的綠色發展格局。具體來說應在以下三個方面下功夫:一是貫徹“宜糧則糧,宜漁則漁”的方針,合理劃定淡水養殖區、限養區和禁養區,并根據不同功能區分類制定相應管控措施,健全對各養殖技術模式和主要養殖種類長效監督機制[22],科學合理開發利用池塘資源、湖泊水庫資源等,在守牢耕地紅線基礎上,進一步挖掘淡水養殖發展新空間。二是進一步擴大稻漁綜合種養面積,中國水稻種植面積約為3 021 萬hm2,目前稻漁種養面積286 萬hm2,不到9.5%,還有較大發展空間,在堅持“不與糧爭地”的前提下,大力推廣生態環?!暗緷O綜合種養技術模式”。三是大力開發鹽堿水域,因地制宜建立洗鹽、調水、改底等一系列技術體系,配套西北地區氣候環境,設計優化適合氣溫低養殖周期短的溫棚養殖設施,不斷培育耐鹽堿水產良種,通過引入江河水或地下水資源、種植降堿排鹽功效的綠肥植物等措施,完成對鹽堿性水體中鹽堿濃度稀釋,實現鹽堿地水產養殖開發利用。

4.2 提高淡水養殖設施現代化水平

淡水養殖設施設備和整體技術體系的現代化是中國淡水養殖業提質增效、產業升級的重要路徑[23]。因地制宜構建生態功能穩定、生產過程可控的集約化、智能化淡水養殖技術體系,是大食物觀下提高淡水養殖現代化水平的關鍵著力點。具體來說,一是大力推進淡水養殖裝備的機械化率,在主要養殖模式、重點作業環節,聚焦優勢資源,推進產學研推用結合,加快攻克淡水養殖機械化方面的技術難題,提高淡水養殖業的科技化水平。二是積極推進淡水養殖重點環節的工廠化和標準化,要因地制宜地推廣一批實用、高效、智能的工廠化淡水養殖方案,要以淡水養殖主產區主要養殖種類為對象,充分融合最新的信息化技術,提高淡水養殖過程的精準化管理水平[24];要研發和使用智能化投喂技術,水質監測與精準控制系統,循環水凈化技術和工廠化集約養殖模式,提高淡水養殖基地的現代化水平[25]。三是加快提高淡水養殖產品加工設備、冷鏈物流運輸設備等的現代化水平,例如制造預制菜、蝦剝殼等專業的水產品自動加工設備,高標準建設淡水產品全產業鏈功能一體化的預制菜示范園區,帶動淡水養殖加工產業化、規?;l展。

4.3 提升淡水養殖種源自給率

中國水產種業已初步建立起保種、育種、測試、繁育、推廣等良種培育體系,成為世界上培育水產養殖新品種最多的國家[26],但淡水養殖種業還存在遺傳基礎研究薄弱、共性關鍵技術瓶頸亟待解決、以及商業化育種體系不完善等問題,影響了淡水養殖種源自給率。為破解上述難題,做好淡水養殖種源科技創新刻不容緩,具體著力點包括:一是加快突破性新品種的研發創新,為淡水養殖業食物供給提供源動力。應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農業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的意見》[27],以種業“卡脖子”難題為導向,構筑淡水養殖生物育種技術創新體系,應支持淡水養殖業種業企業與科研單位深度合作,加快創新鏈和產業鏈高效銜接,培育資源高效、環境友好、優質多元淡水養殖新品種,縮小與先進國家良種培育方面的差距。二是要加快建立“國家淡水水產種質資源庫”“國家現代淡水水產種業科技前沿技術創新中心”“國家淡水水產種業南繁硅谷”等種業技術創新服務平臺,確保淡水養殖種源供給安全,保障淡水養殖種業健康發展[28]。三是要建立健全商業化淡水養殖育種技術體系,強化優質育苗繁育技術突破,形成一批現代淡水養殖種業與綠色養殖技術策源地,助力養殖漁民增產增收,為漁業高質量發展貢獻新力量。

4.4 加強淡水養殖病害防治能力

“大食物觀”對中國水產食物供給提出了更高的質量要求,淡水養殖業應從源頭入手,抓好疫病防控和水域生態管理。具體著力點包括:一是加強淡水養殖病害提前檢測,認真組織各級水生動物防疫、病害防治和技術推廣機構淡水養殖病害檢測工作,擴大檢測范圍、增加對重點地區、重要種類和歷年疫病頻發地區的檢測頻率,及時發布病害預警預報信息,第一時間組織力量開展病害防控,防止疫病暴發和蔓延,應認真組織開展健康養殖和病害防控技術培訓,指導養殖戶做好病害預防工作。二是加強淡水養殖病害的技術指導和監督檢查,已經發生嚴重病害的要及時做好死亡動物無害化處理和環境消毒,防止病害暴發、傳播和蔓延,沒有發生病害的應加強對養殖戶飼養指導,科學確定放養密度,投喂優質配合飼料,注意水質調控,規范用藥指導,盡可能實現淡水養殖病害生態化防治[29]。三是加強對淡水養殖重大病害診斷和研究,按點部署病害視頻采集子系統,及時收集和分析病害信息,以可視、交互方式,實現病害自助診斷或專家遠程診斷[30],加大疫苗研發強度,開發高效性淡水疾病病原性檢測試劑,達到控制重大疫病目的[31]。

4.5 提高淡水養殖產品加工轉化率

依托現代化科技,構建現代淡水養殖產業體系,實現初加工、精深加工、綜合利用加工等產業統籌發展,提高淡水養殖產品加工轉化率。具體著力點如下,一是以市場為導向,培育和扶持一批規模以上的淡水養殖加工企業,以其為核心構建產業鏈,促進養殖、流通加工、銷售等淡水養殖產業鏈上下游各環節的協同,為市場提供更多高品質、高技術含量、高價值的水產品,滿足大食物觀下人們對多樣化、高蛋白的膳食需求[32]。二是加強淡水加工品的品牌培育工作,促進淡水養殖產品加工業轉型升級。要激發淡水加工企業的發展活力,提高產品附加值,還須鼓勵和發展一批淡水養殖產品區域品牌和企業特色品牌,推動淡水加工產品的標準化體系建設,形成高質差異化的淡水加工品。要為淡水養殖產品加工企業市場化品牌化發展提供服務便利,擴大淡水養殖產品加工企業的品牌影響力和淡水養殖產品的附加值[33]。三是加強淡水養殖產品加工技術與裝備研發投入,尤其是淡水預制菜的“保鮮、護鮮、增鮮”等緊迫性技術的研發投入。集中攻克養殖與加工環節的技術、工藝、設備等瓶頸難題,提高淡水養殖產品加工設備技術含量。

5 中國淡水養殖業高質量發展的保障措施

為繼續發揮對食物安全的保障作用和對經濟發展的驅動作用,未來中國淡水養殖應立足“大食物觀”,貫徹落實農業農村部“保供固安全,振興暢循環”的發展定位,制定與市場需求相適應、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匹配的淡水養殖產品供給戰略[34],從政策保障、科技進步、人才培育、技術推廣、財政保障等出發,推動淡水養殖產業高質量發展。

5.1 國家政策保障

針對淡水養殖面積不斷減少的問題,要加快全國范圍內淡水養殖水域規劃的編制與實施工作。要依法劃定養殖生產功能區,明確重點養殖水域的空間范圍,穩定重點養殖水域的面積,全面推動養殖證制度的實施,依法保障漁業生產權益。與此同時,對池塘養殖、大水面生態養殖、流水槽陸基圓池等設施化養殖、稻漁綜合種養、鹽堿水域養殖等相對綠色高效的水產養殖模式,要給予政策傾斜和扶持,完善水產養殖環境監管標準制度體系。要在一些示范區做好推廣示范工作,并確保稻漁綜合種養、大水面生態漁業、休閑漁業等的養殖發展空間。

5.2 科技進步保障

健全淡水水產科研體系,推動淡水養殖基礎前沿和共性關鍵技術的研發攻關力度。應將科研院所、良種生產單位、技術推廣機構、育種公司、養殖專業合作社等資源與種業領軍人才聯合起來,聚焦特種水產種質資源的挖掘、馴養或繁育,以及疫病防控、節能設施、漁船漁具、水質調控劑等關鍵領域,發揮淡水養殖龍頭企業、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等的優勢資源,加快發展智慧漁業。要加快池塘養殖、工廠化養殖、網箱養殖、稻漁綜合種養模式等的數字化改造,通過試驗示范,實現精準投喂、智能增氧、病害防控、水循環處理、水產品分級分揀等技術的普及與應用[3]。

5.3 人才隊伍保障

充分調動各大科研院校、水產骨干企業、專業合作社、協會學會以及漁業基層組織等各方面的優勢資源,大力培養淡水養殖領域的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及實用人才。通過項目合作、部門協作、農企聯作等方式,引導科技人員參與淡水水產公共技術推廣服務,發揮領軍人才、實用人才在技術推廣服務中的引領作用[35]。與此同時,圍繞鄉村振興對新興職業漁民所提出的新要求,聯合多渠道相關單位和經營主體的力量,引導養殖戶參與漁業職業技能培訓與技能鑒定,開展多層次農民企業家、漁村創業人才的培養,在基層培育一批素質過硬、結構合理、開拓創新、多學科融合的職業從事淡水養殖新型漁民。

5.4 技術推廣保障

依托國家水產技術推廣系統、國家水產品加工技術研發體系、水產協會、水產學會以及各地漁業合作組織在漁業技術研發和公共應用中的關鍵作用,積極組織開展漁業技術服務。要建立淡水養殖技術聯盟,增強業界與學界之間的合作與交流,推進淡水養殖技術與裝備成果轉化和推廣應用。要加強淡水養殖技術推廣隊伍建設,設立淡水養殖技術推廣人員聘用制度和技能提升機制。要鼓勵科研院校、龍頭企業、漁民合作社以及基層水產技術推廣人員等參與一些科研創新的早期開發,提高其技術服務水平[35]。在有條件的地方探索淡水水產技術推廣公益機構與新型經營主體融合發展的機制。

5.5 財政資金保障

逐步建立多元化的淡水養殖資金投入機制,以政府資金為引導,發揮公司投入主體地位,鼓勵社會力量積極參與,以實現多元化參與主體優勢,為淡水養殖業長效發展提供有效支撐。繼續實施良種推廣補貼制度,加強對淡水水產種業企業商業化育種、應用型研發財政政策傾斜力度,帶動優質淡水水產新品種推廣[36]。圍繞淡水養殖業高質量發展關鍵環節和短板,積極爭取建設資金以及地方政府專項財政支持政策,支持家庭漁場、現代水產養殖裝備設施、水產基礎公共設施、水產綠色循環、水產資源調查養護等高質量發展。

(作者聲明本文無實際或潛在的利益沖突)

猜你喜歡
淡水種養養殖業
養殖業如何應對飼料成本高企
不簡單!一口普通的淡水蝦塘,他們竟能做到畝產2000多斤,獲利3萬多/畝
山西靈石:種養專業合作社助農增收
花椒樹下做文章 生態種養增收入
循環種養 帶富鄉鄰
未來三年農村養殖業發展方向
鄱陽縣富大種養專業合作社
鯨豚趣多多之它們愛淡水
跳到海里喝淡水
食用菌多糖作為添加劑在養殖業中的應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