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防震減災科普場館運維現狀及對策探析

2023-12-28 21:33周煊超王亞莉
地震地磁觀測與研究 2023年4期
關鍵詞:防震減災場館

劉 穎 周煊超 王亞莉 張 慧

(中國呼和浩特010051 內蒙古自治區地震局)

0 引言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安全意識逐漸提升,對科學知識和科技產品的需求日益增強,防震減災科普逐漸成為重要的社會需求。為了更好地宣傳防震減災知識、提高公眾的防震減災意識和能力,許多城市建立了防震減災科普場館。防震減災科普場館是中國地震局為適應新時期防震減災工作需求,以防震減災知識宣傳普及為基礎,通過建設、改造和管理,在各級防震減災機構設置的固定或流動科普宣傳場所。然而,這些場館的運營模式存在一些問題,如運營成本高、內容單一、吸引力不強,等等。因此,需要創新防震減災科普場館的運營模式,提高防震減災科普宣傳的影響力和普及率。

防震減災是一項重要的社會公益事業,而防震減災科普場館則是宣傳防震減災知識、提高公眾防震意識和技能的重要載體,其運營可以拓寬公眾防震減災知識的獲取途徑、加強公眾應對災害的能力、提高公共危機安全意識、促進科學技術和社會發展。作為防震減災科普宣傳的重要窗口,只有通過持續探索和實踐,才能不斷提升科普場館的觀賞性、互動性,使其更好地為公眾服務,更好地滿足公眾需求,達到宣傳防震減災知識、提升公眾安全意識、促進公眾參與的目的。本文介紹了防震減災科普場館的運營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從利用科技手段提升用戶體驗和互動性、多元化內容提高質量以及合作共贏、降低成本等方面入手,探討科普場館運營模式的創新。

1 防震減災科普場館建設現狀

隨著我國防震減災救災工作的推進,許多城市和地區相繼建設防震減災科普場館。這些場館主要通過模擬實驗、科學展示和互動體驗等手段,向公眾傳達地震知識和應急預警技巧。通過科學的展示和宣傳,公眾可以更好地了解地震成因、防范措施和自救互救方法。

以內蒙古自治區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基地為例,介紹科普場館的建設。該基地以呼和浩特基準地震臺為依托,由內蒙古自治區地震局規劃建設,于2001 年5 月向公眾免費開放。該基地建設有地震科普展覽廳、地震監測儀器洞室、地震監測數據處理中心、地震監測數據傳輸中心、地震科普知識演播廳、動物前兆觀測站??破照箯d是科普基地主要場館之一,建筑面積916 m2,共陳列展板95 塊,各種實物儀器展品8 大類55 套??破震^展項手段豐富,有展板、實物展品、模擬展品、立體沙盤、互動游戲區、自助科普查詢機、多媒體影視廳等;展板內容包括地震的成因、地震波的傳播、地殼運動、地震預警技術、抗震建筑設計等。并定期開放地震觀測洞室、地震數據處理中心、地震數據傳輸中心等,使參觀者對地震監測工作有所認識。

黑龍江省防震減災科普場館積極拓展服務范圍,加強與黨校、教育廳、科協等機構的溝通,促進合作開放,擴大宣傳范圍,在做好科普工作的同時,其影響力提升明顯(肖寧等,2019),值得借鑒。

此外,如H5 交互、微信小程序APP、云體驗等新技術在防震減災科普場館的探索與應用,起到了增強宣傳效果(韓珂等,2022;程寶玉等,2023;李亞芳等,2023)、加強公眾安全防護意識的作用。例如,作為地震部門利用社會資源開展公益事業的成功案例,濰坊市防震減災科普館充分發揮了自身的硬件優勢、軟件知識及建設經驗,開創了政企聯合、寓教于樂以及多種科技元素融合的創新模式,取得了良好的宣傳效果(王錚等,2017)。

防震減災科普展館吸引了大量公眾、學生和專業人士參觀和學習,其運營不僅傳遞了科學知識,還提高了公眾的防震減災意識,為地震科學研究和防震減災工作做出了積極貢獻。目前,全國各地防震減災科普場館的建設和發展形勢較為樂觀,但運營模式的創新和改進仍面臨一定困難和挑戰(過建洪等,2020)。為了更好地推廣防震減災知識,科普場館需要從多個方面進行創新和改進,以提高其運營的效益和質量(穆婷等,2020)。

2 防震減災科普場館運維中的主要問題

防震減災科普場館是加強公眾防震減災知識宣傳和普及工作的重要載體,但場館運維過程中面臨的問題也比較突出。

2.1 展示內容單一、枯燥乏味

展示內容的豐富性和多樣性關系著防震減災科普場館的參觀質量和用戶體驗。謝瑞杰等(2016)調查發現,安徽省防震減災科普場館多圍繞地震知識和應對策略予以展示,缺乏多樣性和趣味性。這類問題主要有:展品結構不合理,缺少體驗式、互動式防震自救逃生訓練的產品;展教形式單一,展品老化,知識陳舊,更新遲緩,不能滿足當下群眾的需求和期盼;產品不能科學準確地解釋知識點,內容不規范、晦澀難懂,難以發揮應有的展教作用,降低了教育功能;大部分展品主要普及宣傳地震基礎知識、前兆、防震避震等知識,較少涉及震害反思總結以及防震減災工作介紹等內容,導致科普內容狹窄,不能多角度全方位地普及防震減災知識與工作,降低了科普宣傳工作的力度。

2.2 運營成本偏高、場館設備維護不到位

防震減災科普場館的運營成本包括設備維護維修費、人員經費以及其他管理運營費。當經費預算受限時,將直接影響到場館的運營工作。如合肥市地震監測中心防震減災科普場館,謝瑞杰等(2016)調研發現,其年運營經費來源于當地政府,作為非盈利機構,其運營成本容易受到政府財政收入狀況的影響,若經費不足則可能導致運營中斷或難以為繼,主要表現在:科普場館設備老化,故障頻發,因缺少專業維護人員,設備維護、維修不力,參觀質量下降。

2.3 推廣宣傳不足

防震減災科普場館的推廣宣傳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其影響力和參觀率。目前,多家科普館由于資源和人力的限制,宣傳推廣工作不到位,知名度較低,參觀人員且僅限于本地民眾。

2.4 管理水平落后

由于人力、財力、技術等方面的局限性,多家防震減災科普場館的運營存在一定薄弱環節,管理水平落后,場館服務水平不高,在向公眾傳遞地震防災知識時(謝瑞杰等,2016;肖寧等,2019;穆婷等,2020),因展示方式不恰當,或者有效工具和模型的缺乏,導致不能做到淺顯易懂地闡釋復雜的地震科學原理。如安徽省和黑龍江省多家防震減災科普場館,展示內容更新不及時,欠缺先進的科學展示設備和技術,缺少專業人員進行有效管理和科普講解,阻礙了防震減災科普知識的宣傳和推廣。

防震減災科普場館在日常運維過程中還面臨場館的信譽建設、服務質量提升等問題,只有通過制定合理的場館管理策略和加強推廣宣傳和提高管理水平,才能充分發揮防震減災科普場館的作用,提高公眾防震減災知識和技能素質,更有效地應對災害挑戰(楊家英等,2020)。

3 防震減災科普場館運維發展對策

3.1 轉變管理模式,建立協同工作機制

在新時代下,要加強防震減災科普場館運營管理工作,建立協同工作機制。一方面,由政府主導,各部門協同合作,社會各界積極參與,公眾給予支持,形成防震減災科普場館運營管理的整體合力。另一方面,各部門、單位和社會組織之間需要加強聯系和溝通,構建互聯互通的協同機制,實現信息共享、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以便更好地推廣防震減災知識(姚蘭等,2021)。充分發揮防震減災科普場館在防震減災宣傳教育中的作用,將其打造成為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國防教育基地,不僅可以滿足公眾的教育需求,還可以加強社會公眾的防災減災意識,提高應對自然災害的能力,更好地促進科學技術與社會發展的融合。

3.2 創新經營機制,拓寬收入來源

作為公益性單位,防震減災科普場館應該創新經營理念和經營方式,建立長效運營機制,不斷拓展收入來源。首先,創新經營模式,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市場化運營等方式多渠道籌措資金。其次,創新營銷方式,探索跨界融合營銷模式,開發新媒體營銷方式,打造“線上+線下”的多元化營銷渠道,提高場館知名度和認知度。最后,需要創新產品服務模式,打造品牌化產品和特色化產品,形成差異化優勢,提升場館的核心競爭力。

3.3 提高服務質量,滿足社會需求

為加強防震減災科普場館的運營和作用,首先應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充分發揮科普基地的示范作用;強化對場館工作人員的培訓和教育工作,加強運營管理和應急演練等日常工作;要充分發揮專業人才的作用,確保場館的設施維護和宣傳教育等日常工作的開展。此外,應加強與高校、企業和社區的合作,共同拓展防震減災科普場館的服務范圍,為公眾宣傳防震減災知識提供更全面的服務。最后,應與社區合作共建科普館、防災減災基地等場所,共同開展各項活動,尤其是針對青少年的防震減災宣傳教育活動,發揮社區資源優勢和輻射作用。這些措施的實施,必將提高公眾認知度和應對災害的能力,減少災害損失,對于防震減災事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3.4 公益性與經營性相結合

在當前防震減災科普場館運營模式中,公益性與經營性相結合,能夠有效發揮社會力量的作用,解決經費不足、專業人才缺乏等問題。充分調動社會力量參與科普場館的運營管理,是提升防震減災科普場館功能和效益的重要途徑。從我國防震減災科普場館運營實踐來看,以政府投入為主的運營方式難以滿足當前公眾對防震減災科普知識的需求,引入市場機制成為必然:①完善政策,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激發社會力量參與防震減災科普場館運營的積極性;②明確政府投入與社會投入之間的關系,建立合理有效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充分利用財政資金引導和帶動社會投資;③建立科學合理的運營管理制度,明確場館的管理主體和責權范圍,完善科學有效的考評機制;④通過市場化運作模式,整合相關資源,優化配置場館設施和專業人員力量;⑤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制定統一規范的運營規則、財務管理制度、員工招聘和培訓制度、考核評價制度等。

3.5 加強內部管理和人才培養

防震減災科普場館的建設和運營,需要以市場運作為手段,在加強內部管理和人才培養方面多下功夫。

(1)加強內部管理。防震減災科普場館應進一步完善規章制度,建立健全各項工作流程和服務標準,優化工作流程,明確崗位職責,合理調配人力資源,加強績效考核,增強員工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激發其積極性和創造性。

(2)加強人才隊伍建設。防震減災科普場館應充分利用現有資源,通過建立培訓基地、聘請專家學者進行技術指導、選派優秀員工參加各級各類培訓班等方式,大力培養地震監測預報、地震災害預防、地震應急救援等方面的專業人才;通過引進先進技術、開展技術合作等方式,吸引高層次專業人才從事防震減災科普工作;通過編制培養方案、建立激勵機制等方式,有計劃地對員工進行培訓和考核。

(3)加大宣傳力度。通過多種渠道及時發布科普信息,展示防震減災成就,使公眾了解地震科學知識和防震減災基本技能,增強防震減災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3.6 發動社會力量,開展公共宣傳研學實踐活動

地震是難以預測的一種自然災害,可以發動社會力量,考慮在不同地區和人群中開展公共宣傳研學實踐活動,進行知識宣傳和推廣,提高全民防震減災意識,共同推進防震減災事業發展,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地震危害,為社會和國家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1)明確宣傳目標,設計有吸引力的口號,提升公眾興趣,進而提高防震減災科普宣傳的效果和影響力。

(2)針對特定對象(不同年齡段、職業群體等),制定相應宣傳策略和內容,如宣傳影片、講座、互動游戲等,加強對地震防災減災知識和技能的教育宣傳。

(3)參與者應具備一定政治、經濟、文化等背景,可以熟練掌握應對策略和技巧,能夠靈活運用各種宣傳手段,對于提高防震減災科普宣傳實效具有重要意義。

(4)善于總結和評估宣傳活動的成果和效果,及時發現問題和不足,為今后宣傳工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4 結束語

防震減災科普場館作為面向社會的公益性科普設施,其運營管理水平直接關系到場館的教育功能和服務水平,對宣傳防震減災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思想具有重要意義?,F階段,我國防震減災科普場館的建設在取得一定成就的同時,面臨著諸多問題和挑戰。因此,需要深入挖掘防震減災知識,在新媒體環境下,利用新興數字信息技術,如融合H5 交互技術進行防震減災科普宣傳(程寶玉等,2023),轉變管理模式,創新經營機制,并提高服務質量,進一步促進運營模式創新,提升綜合服務能力,以保障防震減災科普場館的持續發展。

猜你喜歡
防震減災場館
防震演練
會前視察 支招亞運場館利用
創新標準打造綠色雪上運動場館
防災減災 共迎豐收之季
冬奧之約,場館先行
單導線防震錘復位裝置方案設計
家庭防震
首爾七成房子不防震
場館風采
國務委員、國家減災委主任王勇在北京出席“防災減災日”活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