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應用型高校非師范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改革路徑探索

2023-12-29 01:41
安康學院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漢語言文化產業文學

肖 輝

(1.安徽大學 徽學研究中心,安徽 合肥 230039;2.銅陵學院 文學與藝術傳媒學院,安徽 銅陵 244061)

漢語言文學是中國高校最古老、最長線的專業之一,可以說是中國的母體教育,在培養基礎教育人才、人文學科建設、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在這一過程中,和具有明確培養目標的師范方向相比,非師范的漢語言文學專業卻一直存在著專業特色不顯著、就業方向不清晰、學習獲得感不強烈、實踐培養不突出等特征,這在以應用型為主的地方高校表現得尤為明顯。而且隨著商品經濟的不斷發展和市場化的不斷深入以及網絡技術的應用推廣,大批新型專業不斷涌現,專業建設的實用性、創新性、開放性、動態性要求也日益突出,成為地方應用型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特征。然而,作為傳統專業之一的非師范漢語言文學專業卻因為歷史原因仍舊沿襲綜合性大學學術研究和師范類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育設定,教學過程相對閉合,與其他專業聯系不夠緊密,隔閡較大,專精有余,博通不足,很難及時適應社會需求及變革,因而其在以應用型和實用性為主的高校存在感日益降低。

2015年下半年,教育部等多部委聯合發布了《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教發〔2015〕7號)。地方應用型高校發展從此進入快速增長期,以市場為導向、社會需求為目標、實踐能力為成果的人才培養方案日益開始被各學校和社會所重視。一些應用型專業包括依托于傳統漢語言文學專業建設和發展的新型專業如廣告學、網絡與新媒體等,借此契機得到了迅速發展。而一向偏重于傳統課堂教學、注重經驗哲學和理論研究的非師范漢語言文學專業自身,雖有一定的實踐性教學改革嘗試,卻因為學科傳統、科研機制、評價體系以及教學慣性等方面的原因,仍然無法擺脫傳統教學的藩籬,更加無法滿足“互聯網+”以及新媒體時代人才培養的需要,因此應用型高校非師范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學改革正當其時。

一、社會發展是專業教學改革的必然要求

漢語言文學專業建立時間較早,是在傳統學術語境和話語體系下不斷成長和壯大起來的,因而無論是學術研究和教學實踐都有著自身相對穩定的結構。但隨著社會的飛躍進步,大量新鮮事物不斷出現,專業的話語語境發生了變化,人才培養的目標與體系也發生了重大改變,再延續傳統的專業研究和建設方案以及人才培養體系,明顯不合時宜。

(一)社會發展需要創新型人才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指出,“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要求“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健全新型舉國體制,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時逢黨的第二個百年計劃的偉大開端,社會正處于不斷創新和變革的重大轉折期,各種新事物、新觀念、新思想、新技術開始大量出現??萍嫉陌l展又促使產業和經濟結構在不斷優化升級,出現了大批創新型企業,因而對具有創新型和創造力的人才需求更為迫切。而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學目標、方法和培養途徑仍然滯留在傳統的教學語境下,很難根據時代和社會的發展需要實現創新發展進而更好地服務于國家、服務于社會、服務于人民。

(二)社會發展需要實踐性人才

早在2015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就要求“加快培養規模宏大、富有創新精神、勇于投身實踐的創新創業人才隊伍”[1]。同年,又發布《國務院發布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指出“加快完善創業課程設置,加強創業實訓體系建設。加強創業創新知識普及教育,使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深入人心。加強創業導師隊伍建設,提高創業服務水平”[2]。而我們必須承認,在傳統話語語境下,漢語言文學專業一直以學術為導向的課程體系偏重于課堂理論教學,注重文化的傳承、經驗的總結和方法的研究,對于實踐性人才的培養缺少理論指導和系統而有效的培養體系,當前部分高校該專業所謂的“實踐性教學活動”僅局限于個別課程或者任課教師個人興趣基礎上的理論內容實踐化,理論教學與實踐培養比例失衡。這對于以培養實用型人才為主的地方應用型高校來說顯得極為格格不入,成為非師范漢語言文學專業被漠視乃至淡化的主要原因。

(三)社會發展需要復合型人才

回望中國高等教育發展歷史,我國當前諸多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都是在原有地方大、中專類院?;A上整合升格而成,其所設傳統專業在教材征訂、課程設置、師資建設、科研教學、實踐培養、考核評估等方面一直沿襲綜合性大學的培養模式。而綜合性大學又由于學科建制等歷史原因,很長一段時間始終從事的是精英教育,其學科和專業劃分較細,主要培養高層次理論研究性人才,從事于學術研究,培養的具有復合型專業素養的實踐人才并不豐富。但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使得實踐活動中各種學科相互交融、彼此滲透,單一的專業人才很難滿足產業升級和社會實踐的需要。例如,在大力推動地方文化產業的過程中,政府相關工作人員既要懂得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具備一定經濟管理和營銷的知識基礎,又要明白文化自身的特點、規律和屬性,不能為了發展經濟而肆意破壞地方文化和文物,涸澤而漁、弄巧成拙,同時還要具備一定的漢語言文學的基本常識,懂得一定的創作和文宣技巧。

二、自我調適是教育改革的發展需求

如前所述,漢語言文學都是在相對封閉的環境中穩定而緩慢地發展,無論是研究對象還是研究理論與方法都較為固定,具有一套固有的話語體系和評價模式,與其他專業之間的跨專業聯系較為薄弱,因而不僅缺少實踐培養經驗,更加缺乏融入包括理工科在內的思維和研究方法,專業建設與發展在當前遇到瓶頸。具體表現在:

(一)研究對象的范圍有了很大的改變

傳統漢語言文學專業研究的范圍和界限分明,研究對象很明確,主要包括中國話語建構體系下的語言和文學研究,強調經典文本的閱讀與分析,重視研究和教學的理論架構與應用,注重內容的經典性、思想性、規范性和嚴肅性。但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隨著各種社會思潮不斷涌入,各種與傳統有異甚至完全相悖的語言現象、文學現象等也在不斷出現,審美多樣化不斷突出,再結合現代傳媒技術的飛速傳播和帶有商業目的的話語變異,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研究環境發生了一定的改變,研究對象的范圍出現了一定模糊性(如網絡交際平臺中的表情包、綜藝節目劇本、短視頻腳本等)。課堂教學與人才培養自然也應該隨之有所調整,需要更加注重思想的多元性、時代的話題性、審美的新穎性、形式的創新性、理論的實踐性以及學科的交叉性。例如,隨著網絡技術的應用和推廣,出現了網絡語言和網絡文學等在內的全新內容,對其研究除了要依據傳統研究理論和方法外,也要遵循既有的網絡交際的基本原則和文化產業的理論與規律,這是傳統研究和專業培養本身所不具備的。

(二)專業之間競爭性增強

依托于漢語言文學專業基礎上形成的新興學科和專業不斷增多,反向促使傳統專業需要改革提升。結合社會的發展和需要,依托漢語言文學專業出現了大批的新興專業和學科,如廣告學和網絡與新媒體等專業。一方面,這些專業無論是師資建設還是教學內容都與漢語言文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甚至有的頒發的都是文學學位;另一方面,作為獨立的專業,又有著自身的特點和屬性乃至培養計劃,其時代性、創造性和新穎性的特點吸引了大批青年學子。這就倒逼傳統專業為了吸引學生、留住學生、提升學生必須開展符合當代社會需求的實踐性教學改革。

(三)交叉研究日益增多

這里包含兩個層面,一是專業內部的融合性研究,二是學科之間的交叉研究。受學科建制的影響和限制,專業教師和學生過早關注自身興趣和方向,缺少對于專業內部各方向和學科之間內部關聯的注意,學術視野難以打開[3],進而形成研究屏障,阻礙自身進步與發展。近些年,已經有部分學者和教師開始意識到這一問題,各方向和學科之間開始有了一定的橫向聯系,譬如利用現代漢語詞頻分析法對作家文本進行分析,對作者潛意識和審美進行分析和評價。再如借助統計學原理分析地方方言、借助心理學評價人物心理、以文化產業理論指導文學創作等等。但值得注意的是,這一研究傾向和交叉研究的相關課程體系和實踐性培養在現有的專業課程架構中卻鮮有體現。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要求,高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堅持能力為重。優化知識結構,豐富社會實踐,強化能力培養。著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教育學生學會知識技能,學會動手動腦,學會生存生活,學會做人做事,促進學生主動適應社會,開創美好未來”[4]。即培養知識、能力、實踐三位一體、均衡發展的綜合性人才。據此,非師范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培養目標就是要培養一批能夠熟練掌握本專業基礎知識,具有較強的語文職業能力和社會實踐與活動素養的高素質人才。因此,打破課程和專業壁壘,構建學科交融的培養體系迫在眉睫。

三、“新文科”是教育改革的理論引導

美國希拉姆學院于2017年就新技術與傳統文科的結合,第一次提出了“新文科”概念。2018 年8月,中共中央正式發文指出“高等教育要努力發展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從此,“新文科”開始正式進入公眾和中國教育界視野。此后,中央和各級教育主管部門積極采取措施,大力推廣“新文科”的建設并推廣,僅2021 年教育部就審批認定了1011個新文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5]?!靶挛目啤笔菍α暯娇倳涥P于哲學社會科學講話精神的具體踐行,是實現我國高等教育轉型升級的一次重要契機,為包括漢語言文學在內的傳統專業教學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指引和建設保障。具體而言,其對非師范漢語言文學專業改革的主要價值體現在兩方面:

(一)新理念

在落實“新文科”過程中,需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所特別強調的:要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在指導思想、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等方面充分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6]。但一方面現代高等教育和學科研究的理論體系,由于歷史的原因,受西方話語體系影響極大。另一方面中國高等教育和學科研究,特別是像漢語言文學這類極具本土化屬性的專業卻又有著自身鮮明的獨特性,照搬西方話語體系實屬“刻舟求劍”,從而極易對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認識和研究造成很大偏差。

傳統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研究對象一般是已經經過時代和社會檢驗的過往的經典文本和現象,即便偶有對于新材料的發現,也是基于既有現有理論開展的分析與研究,注重的是對于經驗的總結、規律的發現和思想的提升,強調理論的學習和知識的傳承。而新文科視野下,漢語言文學則注重強調基于專業知識結構上的實踐應用能力,強調對于當下的理論創新和社會服務功能,更加注重知識的應用和能力的提升,從而真正培養一批能夠“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創新好中國理論、塑造好中國形象的新時代漢語言文學實用人才。

(二)新融合

這種新融合,從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學工作的角度而言,筆者簡單概括為:

1.方法融合

學科研究和專業教學過程中,與其他學科廣泛融合,深入學習其他哲學社會科學以及理工等學科的研究方法和思路,不斷培養學生實踐思維創新和復合型能力,體現出屬于本學科的工具使用價值,以適應現代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給社會所帶來的飛躍發展,從而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型發展。

2.內容融合

習近平總書記《在敦煌研究院座談時的講話》中就曾指出:“今天,我們要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就要以更加博大的胸懷,更加廣泛地開展同各國的文化交流,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借鑒世界一切優秀文明成果?!盵7]此外,由于網絡技術和自媒體平臺的發展,各國、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和信息互通日益頻繁,且相互影響、不斷交融,因此,無論是作為理論研究對象還是專業人才培養的素質需求,新時代應用型高校非師范漢語言文學專業也必須加強和其他國家、民族優秀思想、文化及文本等的融合研究及實踐。

3.科技融合

由于數字媒體技術廣泛應用于社會生活,傳統漢語言文學發生的環境和載體發生了一定的變化,研究和專業教學內容隨之有了一定的調整。專業建設積極融合科技,不僅能夠有效提升學科研究和教學質量的效率,還能進一步適應社會需要,培養新時代科技發展需要的高素質文化人才。但需要注意的是,科技融合并非簡單的科技應用,而應當包含借助科技發展服務社會文化需求和運用科技促進專業研究及教學進步兩個層面,要善于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和創新思維能力,運用數據科技能力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四、文化產業是人才培養的目標方向

漢語言文學專業一直以來作為基礎性專業而存在,“萬金油”經常成為畢業生擇業過程中的自我調侃,但這也充分說明了傳統專業培養缺乏職業特色。一般而言,地方應用型高校非師范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的教學設計主要有三種類型:一是文秘方向,二是教學方向。但這兩種類型的行業教育特征明顯,與秘書學、對外漢語、中文師范等專業有著很大的同質化競爭關系。同時,這些類型的課程設置和職業能力要求,與漢語言文學雖相近但又并不一致,致使整個培養過程成了“四不像”。第三就是創意寫作方向,“以文字創作為形式,以作品為載體的創造性活動,是文化創意產業鏈最重要最基礎的工作環節”[8],即培養的目標就是具有創作能力的文化產業從業人員,因此文化產業的規模和質量對創意寫作人才的需求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我國當前文化產業規模不斷擴大

自20世紀九十年代初,我國政府首次認可“文化產業”概念以來,從2000年到2020年通過一系列重要會議、文件和政策,在不同場合以不同形式不斷鼓勵文化產業的發展壯大。國家《“十四五”文化產業發展規劃》更是進一步明確提出了“發展文化產業是滿足人民多樣化、高品位文化需求的重要基礎,也是激發文化創造活力、推進文化強國建設的必然要求?!盵9]國家的有序引導,為近幾年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強力保障,其產業規模迅速擴大。

根據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文化產業年度報告(2022)》:“2015年至2019年,全國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從2.7 萬億元增長到超過4.4萬億元,年均增速接近13%,占同期國內生產總值比重從3.95%上升到4.5%?!?/p>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有關文化產業發展的數據也顯示,“2018 年我國文化產業實現增加值38737 億元,較2004年增長10.3倍,2005-2018年文化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8.9%,高于同期GDP 現價年均增速6.9個百分點;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04年的2.15%、2012 年的3.36% 提高到2018 年的4.30%”;雖然受到疫情的一定影響,但2020 年和2021年,全國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分別為98514億元和119064億元,按可比口徑計算,比上年仍分別增長2.2%(前三季度有所下降)和16.0%,兩年平均增長8.9%[10]。

這些數據都充分說明,我國文化產業在最近幾年的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日益提升,且規模也逐年擴大,不僅滿足了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同時也在繁榮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二)文化產業發展模式多元化

改革開放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我們對文化產業的認識一直有所局限,在傳統文化企業市場主動性方面缺乏亮點。一方面,對文化產業的認識早期多停留在所謂“文化搭臺,經濟唱戲”層面,更多是將“文化”作為產業經濟招商引資的平臺,如各地的所謂“文化節”。另一方面,早期文化產業形式較為單一、保守、陳舊,內容上缺少時代性和創新性,和日新月異的大眾審美始終保持著一定的距離,文化產品的創意性不足,商業開發力度不強,更多關注“門票收入”。文化產業的創造性被嚴重忽視,客觀上為日漫、美劇、韓流等的流行提供了空間。

這不僅使經濟產值造成了損失,也危害了文化安全,嚴重影響到我國在世界上的文化話語權乃至文化定義權。因此,十八大以后,中央進一步加大了對文化產業的扶持力度。我國的產業經濟由此得到迅猛發展,其發展模式也開始呈現多元化趨向:

1.多樣化

如前所述,很長一段時間,我國的文化產業一直停留在門票經濟層面,產業經濟形式單一、缺乏創新,文化更多成為帶動地方旅游經濟和服務業的輔助手段,本身的產業形式和價值規模并不突出。但十八大以后,隨著網絡技術和自媒體平臺的不斷發展,文化產業經濟呈現多樣化發展趨勢,出現了包括演藝業、娛樂業、動漫業、創意設計業、數字文化業、藝術品業、工藝美術業、文化會展業、文化裝備制造業等多個種類,和包含“元宇宙”、劇本殺、網絡文學等多種形式,實現了文化產業的創新發展。

2.科技化

文化產業與現代科技特別是網絡技術聯系日益緊密,彼此交融。在《中國文化產業年度報告(2022)》中,與互聯網有關的文化產業十大關鍵詞有“元宇宙、云展演”等五個,十大特征中有“雙線融合發展成為新趨勢”等四個,2022年文化產業趨勢預測中就有“文化產業繼續數字化轉型”等四個,充分反映了網絡技術與當前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關聯。

3.本土化

在文化產業內容創意方面,從早期一味學習西方國家創意模式,到借鑒日韓文化創意內容,再到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發展道路,我國的文化產業的內容創新方面形成了引進外國經驗結合本土特色和立足于本土文化原創兩個路徑。前者如韓國大火綜藝節目Running man和無限挑戰,引進中國后在起初的原版仿制游戲環節到現今結合中國本土文化語境的內容原創。后者如河南衛視原創舞蹈《唐宮夜宴》以及諸多帶有鮮明國風的網絡歌曲以及漢服等,這些都在文化市場產生了廣泛的反響。

(三)文化產業內容創意人才匱乏

就目前來看,文化產業人才培養主要分為三類:文化產業管理類人才、文化產業市場營銷類人才和文化創意類人才。前兩者有專門的財經管理類專業培養,但作為核心的內容制作方面的創意類人才,卻存在著匱乏現象,一定程度上制約著文化產業的優化升級和發展壯大:

1.缺乏系統性寫作實踐培養

與當前日益繁榮的文化產業相比較,文化創意人才的培養卻一直存在不系統、不全面、不專業的弱點。傳統中文專業的寫作課程,更多是以批判的角度,從文學史和文藝創作規律的角度解讀“寫作”課程,著重分析作品的思想性、審美性,即便一些高校,如北京大學等,開設了創意寫作方向,但仍舊宣稱不以培養“作家”為目的。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文化產業中的創意寫作遵循的是“市場”規律,將“讀者”視為消費者,作品視為“商品”。這是傳統“文學”寫作所不具備的知識結構,因此僅憑上海大學為代表的少數具有文化創意實踐經驗的高校根本無法滿足文化創意人才培養的需要;

2.缺乏跨專業、跨學科的綜合性知識結構

由于文化產業涉及行業和領域極廣,文化創意人才除了要具備基本的“聽說讀寫”能力以外,還應包括跨學科的如表演、音樂、美術等知識體系,特別是在當前網絡信息技術發達的背景下,更應該具備基于語言基礎上的圖像信息解讀和編輯能力以及信息處理能力等等。同時,再結合前文所談的經濟學和管理學體系,才能創作出既符合時代需要和大眾審美需求,又遵循市場規律的優秀文化創意產品。

3.缺少本土特色文化

雖然文化產業已開始認識到優秀傳統文化的影響力,在其文化產品中逐漸深度融合并取得較好的市場效果,但當前各高校對于優秀傳統文化特別是鮮明地方特色的文化仍舊缺乏系統深入的實踐性培養。我們應當看到,目前文化市場上,同質化競爭較為嚴重,模式化、套路化的產品較多,極易造成審美疲勞,只有系統深入挖掘傳統文化、普及紅色文化、弘揚地方特色文化,才能保持文化創意常有常新。

五、創意寫作是教學改革的內容支撐

自20世紀九十年代,以上海大學葛紅兵、許道軍為代表的一批學者將流行于歐美國家的創意寫作學科概念引進中國之后,經過三十多年的孕育、培養和壯大,“創意寫作”的概念、功能、培養體系、實踐范圍等被廣泛研究,得到廣大學者和教育工作者的認可,并迅速實現本土化改造,不僅成立了以上海大學創意寫作中心為代表的理論和創作研討機構,還正式開始了包括帶有強烈民族特色和地方文化風格的文創實踐,如網絡文學、國風影視和歌曲。從此,創意寫作成為非師范漢語言文學教育培養的主要方向之一,并逐步影響傳統中文的學科定位、人才培養、課程體系與考核方式,為新時代新文科的建設與實踐提供了豐富的理論和實踐經驗。

(一)研究隊伍不斷壯大

國內對于創意寫作及其相關著作的翻譯和研究最早可追溯至20世紀八十年代,此時正是百廢待興的中國經濟重新進入發展的時期。

上海大學和復旦大學在2009年正式將創意寫作概念引入國內高等教育,同年上海大學就率先成立了創意寫作中心,致力于其理論研究和教學、創意產業實踐;隨后復旦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也陸續加入了創意寫作的研究中。

2015年第一屆世界華文創意寫作大會舉辦,僅有少數相關學者和作家參與,隨后與會人數逐漸增長,越來越多的學者和作家參與到對創意寫作的研究中,到了2020 年第六屆世界華文創意寫作大會時,僅報名人數就達到了一千三百余名。

這些傳統名校、相關學者和作家的加入大大推動了中國創意寫作學科的相關研究,也吸引了更多高校關注創意寫作學科。

(二)研究成果不斷豐富

以“創意寫作”為關鍵詞,在中國知網期刊全文數據庫(CNKI)做“主題詞”檢索相關文獻,經篩查可以看出,2009年至2022年期間創意寫作及相關領域內的有效期刊文獻共723篇(截至2022年11月19日)。

從文獻發表趨勢(圖1)來看,2009 年至2015年為創意寫作研究的起步階段,自2016年起到2021年是創意寫作研究的快速發展階段。這13年來,每年中國創意寫作相關研究的文獻產出,由2009年的僅僅8 篇增長至如今的百余篇??梢?,國內對創意寫作教學的研究日漸重視,研究越發深入,其成果研究范圍也日漸廣泛,為創意寫作的學科研究和教學實踐提供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創意寫作領域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圖景。

圖1 2009至2022年創新寫作相關文獻成果數量統計

(三)開展教學實踐的學校不斷增多

2009年上海大學率先創立中國創意寫作研究中心,隨后復旦大學、西北大學、華東師范大學等高校也紛紛建立創意寫作學科。中國國內對創意寫作進行深入研究,并將創意寫作理論運用至實際教學中的高校。由原先寥寥幾所逐漸增長至如今的兩百多所高校聯盟,越來越多的高校嘗試將創意寫作作為一門獨立課程或融入其他專業課程的教學中,并取得了豐富的成果經驗,為中國的創意寫作實踐和寫作理論以及實踐教學經驗提供了重要的現實基礎和創作靈感來源。其中,上海大學、復旦大學、西北大學等一眾高校作為創意寫作專業的優秀示范,更是為創意寫作及其相關學科領域貢獻了大量的理論和實踐經驗,同時也帶動了許多高校對創意寫作及創意寫作教育的關注。

(四)創意寫作的應用范圍不斷擴大

創意寫作誕生之初,主要將目光集中在小說、詩歌、戲劇等虛構類的文學寫作領域,其本質仍是文學寫作。隨著創意寫作研究的不斷深入,創意寫作的應用范圍也遠不止于早期的文學寫作領域。目前,創意寫作已經可以運用到包括工具類功能文本、生產類創意文本、欣賞類閱讀文本在內的多種形式文本中,而基于創意寫作產生的教授“創意思維”的創意寫作教育,如今也已在大中小學內展開了理論研究和教學實踐。

國務院于2009年出臺了文化產業振興規劃,第一次明確了文化可以產業化發展的思路。到現在,文化產業已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之一,文化產業逐步成為國家經濟的重要支柱之一,而與文化產業息息相關的創意寫作,也因此有了越來越深入的研究,對比2016年至2021年的文化產業收入和創意寫作相關研究文獻的產出(圖2),不難發現兩者的關聯,兩者基本呈正比關系,創意寫作的實踐活動直接推動了文化產業的成長。

圖2 2016至2021年創意寫作相關文獻產出數量與文化及相關產業企業營業收入統計圖

以“創意思維”為核心的創意寫作已經深入學科建設乃至社會的方方面面,例如以創意寫作為基礎的網絡文學逐漸被主流所接受,并每年定期在魯迅文學院開展寫作培訓。網絡文學作為中國一大重要的特色文學,近年來其影響力早已深入人心,網絡文學的商業化意味著它勢必要不斷滿足群眾需求,不斷更新換代,因此網絡文學行業對創意思維、創新思想的需求也極高,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也是對創意寫作需求的不斷提高。

第六屆世界華文創意寫作大會指出,“創意寫作有八十多年的學科歷史、二十多個學科子類,并不代表創意寫作真正包含了二十多個下級學科,而是創意寫作可以在二十多個學院、專業內貢獻自己的理念、課程、方法。創意寫作學科并不止可以在自己的學科領域內取得建樹,它還可以成為其他學科的連接者,成為學科們的中介,為其他學科的發展提供創意思路,并不斷促進新學科、交叉學科的產生,這對于未來中國學科建設有著重要意義?!盵11]

(五)創意寫作的實踐效益不斷提升

創意寫作引入中國后,經過二、三十年以上海大學創意寫作中心為代表的教育推廣和早期網絡文學創作實踐,早已形成了具有一定規模的文化產業經濟。其中最具典型的就是網絡文學創作。如2001年成立的中國最大的原創文學中文網站之一起點中文網,本是一批由玄幻文學愛好者發起成立的普通網站,2006年就成了第一家瀏覽量過億的網站?,F如今的起點中文網通過二十多年挖掘和扶持優秀網絡文學作品,早已發展成為一家集數字閱讀和IP培育與開發為一體的綜合性上市文化產業集團。根據2021年全年業績報告,僅去年一年起點所屬閱文集團就實現營收86.7億元,凈利潤12.3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6%和34.1%。月活躍用戶達到2.5億,同比增加8.6%。全年新增70萬位新作者、120萬部作品,新增總字數超過360 億字。此外,閱文集團還擁有《鬼吹燈》《慶余年》《瑯琊榜》等大量網文IP,并通過劇本改變衍生了眾多動漫、影視、游戲等產品。其文創產業價值十分客觀。同時,依據中國社會科學網公布的《2021 中國網絡文學發展研究報告》,當前我國網絡文學創作發展繁榮,“構成一個強大的社會現象”。其精品IP系列化不僅發展勢頭良好,而且進一步鞏固了影視化語境中的地位,同時出海規?;查_始全球化顯現。以上還僅僅是文化產業中網絡文學中的一個案例,與之類似的由創意寫作而興起的其他文化產業更是不可勝數。如抖音等短視頻平臺??梢?,創意寫作早已成為帶動文化產業經濟發展的重要環節,其實踐活動所帶來的經濟占比隨著時間的推移會進一步擴大,成為國民經濟法中的重要一環,進而順利實現“實施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帶動戰略”。

但實踐中,我們也應當注意以市場化為核心的創意寫作,極易形成低俗化、媚俗化的創作傾向,作為教育工作者應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黨的“雙百”方針為中心,及時對學生加以引導,以創作更多體現民族精神、反映時代風貌、展示中國氣派的優秀作品。

需要提醒一點的是,“創意寫作”的不斷發展壯大和研究,并不意味著傳統理論教學中對于經典傳承的否定和傳統人文精神的揚棄,而是以創意寫作為基礎手段實現專業人才培養對于社會需求的現實效果,同時又以文化創意和創新實踐的方式進一步融合優秀傳統文化和精神,使其更好地適應和融入現代話語語境,真正滿足“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科學體系的需要,服務文化自信和地方區域的發展。

客觀地說,當前我國創意人才的培養體系與規模逐年增長的文化產業是不相匹配的,必將在未來成為限制產業發展和文化“走出去”戰略的重要因素。而地方應用型高校非師范漢語言文學卻能夠充分發揮地方特色和應用型的雙重優勢,借助新文科發展的大好環境,以創意寫作為內容設計,以文化產業為培養方向,以時代和社會需求為實踐效果,培養一批能夠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到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文化事業日益繁榮”的創意人才,為構建中國話語的哲學社會科學體系發揮積極作用,進而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真正實現學生個體、學校、文化企業和社會需求等的多方共贏。

猜你喜歡
漢語言文化產業文學
我們需要文學
國家級一流專業 漢語言文學
“太虛幻境”的文學溯源
西南大學漢語言文獻研究所簡介
來華漢語言預科生學習焦慮考察
試探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必要性及策略
文化產業
文化產業
文化產業
我與文學三十年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