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反思與重構:新工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徑研究

2024-01-02 23:23徐卿
高教學刊 2023年33期
關鍵詞:發展路徑新工科人才培養

徐卿

摘 ?要:新工科建設是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應對未來戰略競爭和推動高校教育改革創新的迫切需要。當前高校新工科人才培養面臨著一系列的弊端和挑戰,加強工程、科技人才思想政治教育也成為高校教育內涵式發展的必然要求。通過立德樹人目標導向,推進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育建設,形成專業知識體系與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的教學體系,構建課堂學習與實踐鍛煉相結合的新工科人才培養機制,為新興工科產業發展培養德才兼備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關鍵詞:高校;新工科;思想政治教育;發展路徑;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1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3)33-0189-04

Abstract: Confronted with the new round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and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future strategic competition and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higher colleges educ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is an urgent need. Currently, a series of drawbacks and challenges still exist in the cultivation of emerging engineering talents in higher colleges education. Therefore, strengthen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talents in engineer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s become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for the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of higher colleges education. With the orientation of morality education, the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should be promoted, a teaching system with deep integration of professional knowledge system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hould be formed, and a training mechanism for new engineering talents combining classroom learning and practical exercise should be established. The study is to cultivate high-quality technical talents possessing both virtue and intellig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merging engineering industry.

Keywords: higher colleges; new engineer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path; taleny training

新工科是主動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行動,是新時代工程教育改革的新方向。相關統計顯示,我國工科在校生規模約占高等教育在校生總數的1/3以上。如此數量的工科類專業學生群體是我國科技興國的生力軍,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堅力量。培養造就一批專業化、創新型的高素質卓越工程科技人才,積極助力高等教育強國建設顯得尤為迫切和重要。2017年2月以來,教育部積極統籌推進新工科建設,先后形成了“復旦共識”“天大行動”和“北京指南”,發布了《關于開展新工科研究與實踐的通知》《關于推薦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的通知》等實施指南,全力探索形成領跑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國范式和中國經驗。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我們黨的教育方針,是我國各級各類學校的共同使命。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切工作的生命線,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發揮著無可替代、無法比擬的作用。立德樹人是高校人才培養的首要任務,新工科建設背景下的高校應加強頂層設計和實踐探索,不斷豐富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新路徑,致力于培養德才兼備的卓越工程人才。

一 ?新工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強調,人才培養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統一的過程,而育人是本。長期以來,部分高校更加注重對學生知識的傳授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一定程度上忽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教育模式、教育內容、教育效果等方面還存在一定問題。

(一) ?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單一

工科學生做事專注細致,邏輯縝密,理性思維能力較強,偏于重視工具理性,易受慣性思維影響,導致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接納性較差。加之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也較為呆板枯燥,往往沒有依托高校工科專業底色和專業特色有針對性地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大水漫灌”和“定向輸送”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缺乏趣味性和互動性,往往簡單地把思想政治教育等同于召開主題班會、舉辦主題活動、專題講座等,不能有效調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心理認同,未能形成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兩者的有效融合,未能健全專業知識體系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深度融合的教學體系,固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也無法適應新工科的建設需要。

(二) ?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陳舊

為加強工科類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很多高校也開設了通識類教育課程,但也僅僅圍繞著傳授知識開展教學,尤其是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由于缺乏相應的考核機制或者考核機制不健全,教學內容針對性不強,一定程度上還存在“理論知識多,思想引領少;課堂教學多,社會實踐少”的育人育德“兩張皮”現象。學科交叉融合不夠,跨領域、跨學科教育的意識不強,無法真正開展“因材施教”,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弱化,無法正常滿足學生對綜合素質的需求,在這種體系下工科人才往往知識面較為狹窄、缺乏創新融合意識、無法形成“大工程”觀,導致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不強,難以適應新經濟發展、產業結構轉型。

(三) ?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

由于人才培養模式的特殊需要,工科教育更加注重和強調實驗實踐能力的形成和培養,要求師生間的互動要更為頻繁密切,但自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高校擴招之后,高校學生人數的劇烈增長導致教師與學生的比例發生了變化,師生在數量配比上產生了一定的失衡,在教學方面面對數量龐大的學生人數,只能采取大班授課的方式。實驗、實踐的課程由于建設和配置的滯后導致實際操作的課程減少,進而大幅度降低了學生與教師之間直接接觸的可能性,師生間的互動交流減少,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產生了不利影響,一定程度上還存在“精致的利己主義者”?,F階段的學科壁壘、專業隔離使得我國工程教育體系的發展難以取得較大突破,培養出來的工科人才無法滿足以強調跨學科融合為基本特征的現代工程教育要求,進而也就難以對突出創新思維的新經濟發展形成有力支撐。

二 ?新工科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意蘊

與傳統工科而言,新工科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被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對人才培養的知識結構、實踐技能、品德修養等提出了新要求,而思想政治教育作為貫穿人才培養始終的重要內容,蘊含了積極的價值意蘊,對于工科人才的知識培養、能力培養、素質培養具有重要意義。

(一) ?思想政治教育之于知識培養的意義

由于工程技術領域知識更新速度較快,且與其他基礎學科交叉融合的程度越來越高,因此對于新工科人才的知識儲備而言,不應該僅僅局限于就一門學科或幾門學科的專業知識,而是應該以核心專業知識為主、以其他學科與領域的外圍知識為輔形成立體式的知識體系,在知識交叉的思維意識下尋求工程技術進步的新方向,在復雜、多變、動態的社會環境中不斷取得新的突破與發展。思想政治教育是未來工程技術人才學習過程之中獲得外圍知識的重要媒介,對于豐富工科人才的知識儲備培育及提升他們的人文素養,有著重要的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作為涵蓋政治、法律、哲學、歷史、經濟和文化等方面知識的系統性課程,能夠為工科人才在學習與掌握工程專業的核心知識之外,帶來更為豐富多樣的人文社會科學內容,從而將其作為外圍知識與核心知識一起構建交叉復合式的知識體系,最大程度地實現不同學科專業間的融合教學、專業課程與人文課程的融合發展,引導學生構筑寬口徑、厚基礎、重素質的知識體系,不斷拓寬工科人才的“知識地圖”,使其成為更為全面的復合型、綜合型人才。

(二) ?思想政治教育之于能力培養的意義

新工科人才必須具備創新能力、社會化能力、心理調適能力、交流協調能力、情緒控制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等一系列綜合能力,將自己所掌握的知識技能順利轉化為有價值的工業產品,在創新創業道路上迅速成長為行業精英進而站在全球行業的最前端,覺察行業發展的前景以此更好地規劃長遠發展,從而作為行業領軍人物以敏銳的判斷力、清晰的洞察力、強大的協調力和良好的溝通力帶領相關工程行業在國際范圍內不斷取得新的成就。

思想政治教育對于工科人才基本能力的培養產生重要的影響,對于工科人才綜合能力的提升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學習,不斷豐富完善學生自身的認知體系,不斷提升個人的社會化能力,不斷增強學生自身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更加積極主動地適應社會、融入社會并從容地適應社會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是通過思想政治教育中關于心理與情緒管理、人際關系溝通、自主學習意識和法律法規常識等相關內容的了解與學習過程,從而為學生在交流協調、情緒控制、自主學習等方面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礎。除了課堂教學環節的情景模擬訓練,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教學環節中通過組織青年學生深入到企業工廠參觀學習、聽取實踐經驗豐富的企業人員講座講授等方式強化對于組織協調力、情緒控制力、人際交往力的認識,達到潛移默化地提升青年學生基本能力的目的。

(三) ?思想政治教育之于素質培養的意義

近代以來,科學技術在推動社會進步方面的重要作用愈加凸顯,但與此同時其對人類安全的威脅也逐漸顯現,多種忽略工程倫理、枉顧民眾安全、無視社會責任的技術突破頻頻出現,直接損害了民眾的健康與安全,危害了國家的和諧、穩定與發展??梢钥闯?,以上問題大多是由于傳統工科教育過于側重工科人才的技術培養而輕視工程倫理、社會責任、家國情懷教育所致的結果,所以如果在工程教育方面只重視工具理性培養而忽視價值理性培育,那么技術發展的負面作用將愈發嚴重。因此新工科教育必須在德育方面加大投入力度,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由此凸顯。

新工科背景下高校的人才目標是培養具有堅定正確政治方向、精湛扎實專業技能及良好職業道德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務是在專業知識學習中融入理想信念層面的精神指引,教育教導青年學生不僅僅專注于技術發展的經濟價值,更應專注于怎樣借助技術消除貧困不公平現象、保護人類生命健康、提升社會幸福指數。通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教育使青年學生掌握基本的判斷性思維,利用辯證法看待技術發展與社會進步之間的辯證關系,從而致力于為了增進人類的安全、健康開展工程建設,激發起青年學生努力學習專業知識、提高專業知識技能、投身社會主義建設的熱情。通過全方位的育人格局,引導青年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幫助青年學生在未來職業發展道路上肩負起時代賦予的重任,確立起民族自豪感,為民族振興、科技興國發揮工程技術進步的正向作用。

三 ?新工科背景下推進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路徑

隨著新一輪以納米技術、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為主的工業革命的到來,為制造業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為此必須促使工科教育主動適應新變化,確立正確的發展思路,將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融入新工科課程教育體系,培養綜合素質較高、視野寬闊、學科背景豐富的新型技術技能人才,努力促使新工科人才成為政治可靠、能力卓越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

(一) ?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程教育建設

立德樹人是思想政治教育最為重要的教學目的與價值追求。思想政治的課程教育是向青年學生傳遞正確立場觀念和方法、樹立遠大理想信念的主要途徑。通過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教育和學習,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和攻堅克難的精神,在工科學習的道路上始終保持堅定的理想信念、明確的政治方向,讓理想信念真正地內化于心,從而牢記自身所肩負的民族振興重任。

1 ?加強網絡課堂教學

思想政治理論的課程教育應該緊跟時代潮流,主動地建構網絡教學空間,積極地采用MOOC、翻轉課堂等與傳統教學模式大為不同的教學方法,在堅守傳統課堂教學的基礎上將網絡在線教學與之緊密融合,從而在網絡時代的教學革命背景下重塑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流程。

2 ?應用新興教學方法

依據工科學生的性格特點,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學習熱情。思想政治理論的課程教育應該有更為豐富教學工具的具體選擇,除了傳統教學方式,頭腦風暴法、案例分析法、問題導入法和現場教學法等新興的教學方法應該被納入到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育的教學工具箱并積極地予以運用,這樣有利于工科學生更容易地接納理論學習,從而掌握領會知識要點。

3 ?建構課程內容結構

推進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育建設不僅要以教材為本,還要以學生需要為中心建構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育的內容結構,圍繞工科學生進行設計構思,尤其要深入研究工科學生的思維特點,將課程教學與學生實踐需求緊密結合起來,通過學習現實生活中典型的案例及可信的數字信息來進一步支撐純粹抽象的理論講述,從而使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內容更為豐滿嚴密,充滿張力和吸引力,讓學生充分體會工科與人文學科間的內在邏輯關聯,進而更好地幫助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鍛煉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學習能力。

(二) ?加強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知識體系的深度融合

由于長期以來的文理分科、理工分類的學科體系,一定程度上造成所培養出來的工科人才在知識系統層面的窄化,限制住了人才思維的發展,難以形成綜合全面的知識面,也不利于學科建設的創新與進步,尤其對于工科教育來說,片面的知識體系建構、欠缺的通識教育教學造成的局限性,學科視野受限,缺乏綜合統籌的大局觀。

1 ?探索課堂教學新模式

充分挖掘專業課程的德育功能,提煉專業教程中的文化底蘊和價值內涵,將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工科類專業知識體系,形成專業知識體系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能夠深度融合的教學體系,做到育德與育才相統一。在融入過程中,專任教師應遵循基本教育規律,結合學生的實際學情,不斷掌握工科類專業的教學特點,將工科專業知識內容與課程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有機結合,尋求通過有效的教學方法開展教學活動,著力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增強教師教學能力,增強課堂開放性,增強思想引領力,增強課堂親和力。堅持主導性與主體性相統一,充分調動和發揮師生雙方的主動性和活力,激發學生的自主性和創造性。通過深度融合的教學體系,實現專業能力和政治素養的“雙提升”“雙促進”,實現全面提升工科類學生職業素養和道德修養的目的。

2 ?構建協同育人新局面

在專業知識學習中融入理想信念層面的精神指引,加強專業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將各類專業課程建設與思想政治教育同頻共振,形成強勢協同效應,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格局。在專業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要避免生搬硬套使學生產生排斥心理,既要深刻理解各種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精神內核、發展路徑、理論意蘊,又要準確把握專業知識的理論精髓和實踐要旨,選擇出恰當可行的切入點進行有機整合。要通過對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提煉升華,實現與工科專業知識內容的銜接融合,以“有形的方式,無痕的效果”傳遞給學生,引導學生在掌握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同時,讓學生在專業課程思想政治教育學習的過程中真正產生情感認同和心理共鳴,錘煉品德修為、勇于砥礪奮斗、練就過硬本領,努力成為兼具學科知識技能及人文素養的高素質人才。與此同時,要積極發揮政府、社會、家庭的作用,如政府可加強在人文社科建設方面的指導作用,社會可提供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實習實踐平臺,家庭可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

(三) ?構建課堂學習與實踐鍛煉相結合的新工科人才培養機制

工科學生求知欲強,抽象思維有較大發展空間,敢于用批判性思路演繹和推理,具有鮮明的特點。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就要避免簡單抽象的理論說教,要依據工科專業課程需要及學科前沿的進展,不斷更新內容和形式。

1 ?注重人文教育

新工科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應完善通識教育體系,整體規劃學校的人文素質教育,及時將科技新成果及時融入教學內容,加大人文社科類課程的比重,容許學生選擇符合自身發展特點的跨專業跨學科選課,增設人文素質教育必修、選修課程,兼顧專業性和人文性,通過對政治理論、歷史哲學、文學藝術等人文社會科學課程學習,在開闊視野、擴充啟迪創新思維的同時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并不斷提升人文情懷和素養,堅定信念、志存高遠,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有志青年。

2 ?注重知行合一

工科教學十分強調在理論指導下的學生實際動手能力與操作能力的培養,實驗、實習、實踐,知行合一是其鮮明的教學特點。注重加強學生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教育,著力提升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觀察、分析、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要將思想政治教育與工科學生的學習實踐緊密關聯,讓枯燥的政治理論與鮮活的工科實踐發生碰撞,幫助青年學生從大歷史觀的角度加深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精髓的理解認知,透徹了解理論淵源、理論變遷、理論發展的流變過程,堅定學生對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信服,進而完成立德樹人的目標,形成以理論促實踐、以實踐講理論的良好氛圍。

四 ?結束語

與發達國家的工程教育相比,我國工科工程教育底子不厚、基礎相對薄弱,教育科學領域的評審機制尚未就跨學科評估形成較為統一的具體思路,在技術水平、知識體系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當前,新工科建設正如火如荼地開展,對高校的人才培養也提出了新要求、新期待。高校應準確把握新工科建設的精神內涵,將“立德樹人”根本要求貫穿新工科人才培養全過程,充分發揮協同育人作用,不斷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新方式、新內容,注重加強工科人才應用能力、綜合能力、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鍛煉,不斷提高高素質卓越工程人才培養質量。

參考文獻:

[1] 李慧,李亮,劉凇佐.新工科視角下課程思政建設挑戰及應對策略[J].黑龍江高教研究,2023,41(4):157-160.

[2] 邵波,史金飛,鄭鋒,等.新工科背景下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南京工程學院的探索與實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2):25-31.

[3] 黃鎖明,李麗娟.新工科課程思政教學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2,42(36):39-42.

[4] 秦璐,董羽.新工科背景下工程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性研究[J].江蘇高教,2022(12):90-94.

[5] 彭立威,施曉蓉.“新工科”背景下課程思政建設“四全覆蓋”模式的探索[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22(11):63-70.

[6] 張力.新工科背景下未來技術人才培養目標調整與育人新范式[J].江蘇高教,2022(10):74-79.

[7] 鮑江,趙強.“新工科”視域下高校思政課親和力培育:意義、挑戰與路徑[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19,31(8):38-41,48.

[8] 吳琳,何歡歡.“新工科”視域下思想政治理論課立德樹人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15):61-63.

[9] 陶新珍,李華華.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業院校思政理論課回歸生活世界探析[J].高等農業教育,2019(5):43-46.

[10] 方光秀.面向新工科地方大學創新創業能力培養與實踐研究[J].山西建筑,2020,46(3):1-3.

[11] 李洪俠.關于“互聯網+”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幾點思考[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16(6):95-97.

[12] 楊麗珍.“新工科”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蘊涵、現實瓶頸與發展路徑[J].中國輕工教育,2022,25(3):1-8.

猜你喜歡
發展路徑新工科人才培養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設計交叉融合案例教學
新工科形勢下高校二級學院畢業設計管理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探索
基于SWOT分析的西安現代物流業發展路徑研究
基于人才培養的中職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養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專班級管理共性問題與解決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養的技工學校德育實效性研究
民間藝術作品著作權保護的困境與出路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