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式現代化視閾下的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與人類文明新形態

2024-01-03 01:49張繼焦
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 2023年5期
關鍵詞:新形態現代文明中華文明

張繼焦

(中國社會科學院 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 北京 100081)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我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保?]這一講話從理論高度總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成就與實踐意義,指明了人類文明未來的發展形態和人類文明創造的新方向。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中國式現代化是中華民族的舊邦新命,必將推動中華文明重煥榮光?!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來,黨在思想理論建設方面擘畫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以及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宏偉藍圖?,F代化與現代文明的中國特質、中華民族特質突顯了“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典型特征。人類文明新形態是在中華文明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過程中不斷創造和豐富發展的[3],為我們在新征程上不斷推進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式現代化、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奠定了目標基礎、指明了前進方向。

一、中華文明賦予中國式現代化以深厚底蘊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式現代化賦予中華文明以現代力量,中華文明賦予中國式現代化以深厚底蘊?!保?]這一觀點深刻闡明了中華文明與中國式現代化相互融通、彼此成就的邏輯關系。中華文明豐富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宏偉歷史,滋養了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文化內涵。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發展史,匯聚成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文化脈絡與文明底蘊,創造了人類歷史上輝煌燦爛的文明形態??v觀現代化建設以來的實踐歷程,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時代發展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極開放自我、努力汲取現代文明發展成果,煥發出新的生機活力,特別是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結合順應了歷史發展規律,回應了時代呼喚,支持了人民選擇,體現了馬克思主義政黨高度的實踐自覺與理論自信。當前,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引領下,中華文明正充滿生機活力和創新發展動力,使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緊密結合。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歷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有力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保?]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成為推進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創新發展的重要途徑。近年來,國內學界主導的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科研項目論證了我國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也印證了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作為世界古代文明唯一延續而沒有中斷的文明,中華文明為人類文明進步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

一些學者認為,“早在先秦時期,我國就逐漸形成了以炎黃華夏為凝聚核心、‘五方之民’共天下的交融格局”[5]。秦統一六國后,朝廷頒行“書同文,車同軌,量同衡,行同倫”的文化—政治決策,切實將中國打造成“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這也促成了歷史上無論哪個民族占主中原,均以中華正統自居,以和合萬邦為施政目標,以天下大同和民本思想為道德標準。在國家一統時期,如秦、漢、隋、唐、元、明、清等時期,統治者強調“六合同風,九州共貫”;在國家分立時期,如魏晉南北朝、五代十國,各政權相繼爭奪“正統”,奉行華夏文化;在政權對峙時期,如宋、遼、西夏、金,各政權又互相討伐,試圖占“中原”之地、行“中國”之道。事實證明,歷史不能割裂,當代中國是歷史中國的延續和發展,必須從源遠流長的歷史連續性入手,考察從古代中國到現代中國再到未來中國的發展歷程。因此,獨特的中華文化傳統、獨特的中華民族歷史命運和獨特的中國基本國情,從根本上決定了中國人民必然走自己的路。

人類學家喬健早在20世紀90年代就指出,中國人類學的發展困境是現有人類學的方法不足以有效地研究中國社會。[6]同理,在中華民族、中華文明、中國式現代化等研究領域,西方理論與方法也不足以對其作出全面的闡釋。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社會學、人類學、民族學等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進行了深入探討,比如圍繞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古鎮和中國傳統村落的文化保護與發展,對黃河、長江、珠江、大運河等大江大河流域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對京劇、昆曲、端午節等各級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發展,進行了眾多的案例研究、實證分析或專題研究??傮w來看,這些研究對具體文化事項的傳承發展的描述和分析比較多,對其深刻的學理基礎進行探討的比較少,與中華文明的發展相比,這些研究還有一定的差距,需要進一步加強概念提煉和理論提升。

2023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4]。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為我們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和人類文明新形態指明了道路。我們需要對中華文明的歷史發展脈絡及其未來發展走向、中華文明的本質特征及其發展規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與人類文明新形態的關系中所蘊含的深刻學理展開進一步闡釋。

現代化有多種道路和模式,一個國家選擇什么樣的現代化道路與其歷史文化傳統緊密相關。早期現代化理論的局限性表現為從歐洲中心主義的立場去理解傳統和現代的關系,對現代化發展道路的闡釋以西方國家走過的道路、西方國家的文化和社會結構為唯一標準。[7]這導致了一種片面的現代化觀,認為非西方國家的傳統就是落后的,要實現現代化只能走西方道路。隨著現代化實踐的深入推進,人們開始反思早期現代化理論的局限性,并形成了“多元現代化”理論。在“多元現代化”的道路上,中國的發展道路為世界貢獻了一條不同于西方的現代化建設路徑,創造了具有世界普遍性的現代化新文明。

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本質上就是中國獨特的現代化道路,是與資本主義式現代化道路有別的道路。[8](P.9)中國式現代化是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底色賡續古老文明的現代化,而不是消滅古老文明的現代化。中華文明在世界文明激蕩中站穩腳跟,是人類各種文明中唯一沒有中斷的一種文明形態。將中華傳統文化視為守舊,是近代以來西方話語體系對中國歷史文化的偏見和曲解。李白哀嘆的“白發死章句”的腐儒并非是守正,而是守舊,是泥古;張之洞受教于鹿傳霖的“厲行新政,不悖舊章”,從主觀上來說,他是要守正而不守舊。中華民族始終以“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不斷創造自己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在很長的歷史時期內作為最繁榮最強大的文明體屹立于世界。中華文明具有自我發展、回應挑戰、開創新局的文化主體性與旺盛生命力。文明永續發展,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更需要順時應勢、推陳出新。[9]馬克思主義真理與中國國情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使中華文明再度推陳出新、精益求精,賦予中國式現代化以深厚底蘊。

總之,中華文明的深厚底蘊與創造能力奠定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強勁動力。中華文明的發展歷程和演變邏輯,不但說明了中華文明是什么、是從何而來的,而且也說明了我們因何、為何在中國式現代化征程中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從世界各國各民族的文明特性及其發展規律來看,中華文明不但不會走向衰落,而且還能夠不斷進行自我更新和發展,這是由中華文明的和平性、包容性、創新性等本質特性決定的。中華文明的創新性,推動了民族精神的進取,賦予了整個民族敢于創新、勇于挑戰、善于接受新事物的堅毅品格,為人類文明的發展進步作出了重大貢獻。

二、在中國式現代化征程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深深地扎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中華文明之中。當前世界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正面臨著新的發展局面,由中國主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形成了新的現代化發展方向和理論體系。這一體系來自于馬克思主義理論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中國具體國情的結合。世界現代化的發展進程表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走自主創新的發展道路,以取精華、棄糟粕的思路開創了中國現代化方式的理論與實踐體系。然而現實經驗表明,社會主義事業在不同發展階段仍面臨著新的問題和新的挑戰,因此,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一項開創性的事業,還有許多未知領域需要在實踐中大膽探索。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經過歷史和人民的選擇,擔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歷史使命。中華民族的現代化事業曾面臨著諸多危機,歷史經驗表明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帶領中華民族走向現代化。近代以來,隨著西方列強的軍事文化入侵與商品經濟沖擊,特別是在鴉片戰爭之后,中華民族和中華文化的發展面臨著一次次重大危機。近代西方列強的入侵,讓我們逐漸認識到西方列強的優勢不僅體現在堅船利炮上,還深入到制度和精神層面,這種認識造成了當時一些國人的“文化自卑”心理。[10]從鴉片戰爭之前的文化自滿,到戰后以來的文化自危、晚清時期的文化自卑、民國時期的文化自省、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的文化自立、改革開放之后的文化自覺,現如今才演變為新時代以來的文化自信。只有深刻理解了中華民族近代以來的文化從自滿、自危、自卑、自省、自覺到自信的發展歷程,清醒認識中國近代以來的數次文化轉型,才能充分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正確性與中國式現代化的時代意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實踐中將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起來,決定了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物質文明的堅實保底,也需要精神文明的開拓創新。首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立了完整的全民物質保障制度,包括以公有制為基礎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以按勞分配為基礎多種分配方式并存以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經濟制度,從根本上保障了中國人民的基本物質需求。其次,中華民族以中華文化及其民族精神為強力支撐,在不斷挫折中浴火重生。中華文明的精華是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和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基礎與核心。中華民族的基礎底色與現代社會的協調程度和當代文化環境的適應程度,將決定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發展的深度與廣度。中國現代文明體系具有的跨時空、超國界、富有永恒魅力及當代價值的文化內涵,滋養著當代中國人的精神世界,有利于引導人民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實現以文化引領時代風尚、教育人民大眾、服務社會群體、助力全域發展的歷史使命。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持走以人民為中心的政治文明道路,堅持人民至上、人民主體、人民建設的人民價值觀。廣大人民群眾始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和中國式現代化的主導力量。歷史經驗表明,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已經成為執政者施政、理政、善政的政治目標。他們既是政治文明的參與者、建設者,也是社會發展的監督者、受益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建設堅持以全過程人民民主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化、規范化和程序化,開展社會主義協商民主。[3]人民群眾的創造力始終是國家社會主義建設的堅實力量。只有緊緊依靠人民、尊重人民創造精神、匯聚全體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才能推動中國式現代化不斷向前發展。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同志提倡“實事求是”,以“空談誤國,實干興邦”的奮斗精神和“摸著石頭過河”的探索精神,帶領中國人民走出了一條中國式市場化、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道路。中國人民在長期奮斗中繼承、豐富并創新了中華民族傳統文明,鑄就了中華民族的獨特面貌,為中國式現代化和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展現了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關鍵所在,是中華民族共同仰賴、共同傳承、共同發揚的文化精神、道德規范、價值體系和情感觀念,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精神動力。2019年9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強調,“堅持文化認同是最深層的認同”[11]。2021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又指出:“必須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使各民族人心歸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團結奮進的強大精神紐帶……要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保?2]從“各民族”發展為“中華民族”,從“建設”發展為“構建”與“構筑”,是對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提出的更高要求與期望。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要以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努力從中華民族歷代積累而成的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和智慧,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互動起來。這既有利于讓全體人民始終保持團結奮斗、開拓進取和健康向上的思想追求,又有利于培養全民族的文化創新活力、增強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自信自強底氣。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文明建設堅持以公平正義和人的全面發展為主旨。其建設目標就是要構建既擁有良好秩序又充滿活力的公平正義的和諧社會。[13]這一目標建立在以共建、共治、共享為核心的社會治理格局上,旨在努力構建由政府治理、社會協調、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動格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實現政府治理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要加強和創新基層社會治理,使每個社會細胞都健康活躍,將社會矛盾化解在基層,將和諧穩定創建在基層。要更加注重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保?4]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文明建設應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實現共同富裕。建設社會主義社會文明需要處理好人民群眾迫切關心的教育、醫療、就業、社會保障等方面的民生問題。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協調互動關系。西方的現代化發展模式充分說明了以犧牲自然環境為代價的發展是不可持續的,其蘊藏著嚴重的環境與發展危機。在全球化的今天,任何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發展都不能走西方“先發展、后治理”的老路,都無法忽視自然環境惡化所帶來的人類生存危機。我們必須回到傳統文化中,挖掘那些使人類與自然環境和諧共生的生存發展資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價值觀的重要內容,也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思想的重要內容。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過程中,要堅持生態文明的發展戰略,改變資源高消耗、高污染的經濟發展路徑,走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發展模式。

總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已經形成了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會文明與生態文明的全方位、各領域相協調的系統框架,成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內涵要義,為中國式現代化的建設與發展提供了理論指導和實踐引領,為人類文明新形態提供了重要思想內涵。

三、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突顯人類文明新形態

從人類文明演進史的視角看,中華民族的現代化與新文明發展道路凝聚、創造了人類文明的嶄新形態,中華民族所開啟的現代文明是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典型代表。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上,中華傳統文明努力實現“雙創”發展,逐漸形成了由中華民族主導的現代新文明。而這一現代文明又帶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賡續發展,激發了全民族的文化“雙創”活力,提升了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明影響力,最終呈現出人類文明發展的新形態。因此,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新時代后,中國人民向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奮勇邁進,以自身力量貢獻了人類文明新形態。

不同文明的發展道路決定了不同的人類文明樣態。與西方基督教文化的外播特性不同,中華文明的特征之一是以親仁善鄰、協和萬邦為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要特征包括了“以和邦國”“和而不同”“以和為貴”“天下為公”。[15]幾千年來,中華各族人民在接觸中深刻意識到和平交往的寶貴,使得和平觀念深深地熔鑄在民族基因里。中國古代長期處于世界領先地位,“數百年前,即使中國強盛到國內生產總值占世界30%的時候,也從未對外侵略擴張”[16]。600多年前,明代航海家鄭和率領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船隊“七下西洋”,遠涉亞洲、非洲30多個國家和地區,帶去的是茶葉、瓷器、絲綢、工藝等,沒有侵占別國一寸土地,反而帶給世界的是和平與文明。歷史的發展經驗表明,和平發展與合作共贏才是人間正道,而窮兵黷武與霸權主義必然導致國家衰敗。

海納百川、兼收并蓄是中華文明另一個顯著特征。中華文明經歷了從春秋時期的服飾改革到北魏時期的多元文化政策,從盛唐的禮樂互動到宋代的胡辭漢歌,從歷史上的佛教東傳到近代以來的“西學東漸”、新文化運動、現代性思想傳入中國的歷史過程。其中,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引發了中華文明的深刻變革,實現了中華文明的再造和新生。改革開放以來,中華文明有更多的機會廣泛吸收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在兼收并蓄中煥發出新的魅力和活力。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堅持弘揚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提出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理念,發表了“全球發展倡議”[17],為解決全球和平赤字、發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提供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

中華文明所具有的包容性、和平性、連續性、創新性等特征,表明中華民族愿意以“寬廣胸懷理解不同文明對價值內涵的認識,尊重不同國家人民對自身發展道路的探索,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18]。人類文明新形態傳承、發揚了中華文明開放包容的民族精神,既有利于中華文化在海納百川、博采眾長、兼收并蓄中不斷煥發新的生命力,推動中華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也有利于豐富世界文明,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在與世界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鑒中,中華文明不斷吸收、借鑒其他文明的積極成分,不斷煥發其蓬勃的生命力。這就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化取向,決定了中華文明對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開放胸懷。

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基本內涵,建構了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內涵要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許多思想和理念,如天下大同、天下為公、民為邦本、和而不同、為政以德等都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價值,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思想資源,滋養了中華民族獨特的世界觀、價值觀、歷史觀、文明觀、民主觀、生態觀。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各民族優秀文化,是海內外中華兒女共同的情感寄托和精神歸宿。中華文明形塑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展開和推進方式,還賦予了中華兒女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堅定自信。中華文明的深厚底蘊,使中國式現代化具備了強大底氣和堅定自信。在人類文明發展史的視野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發展為人類文明新形態提供了新的內涵。

由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開創的人類文明新形態以人民為中心、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目標,融入了“多元包容”“和諧共生”“多元一體”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因。以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為根本目標的全面發展、和平發展、開放包容發展的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道路是具有總體性、協調性的發展道路,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現代文明形態。而這種人類文明新形態以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為基礎因素,是中華傳統文明的創造性和創新性發展的產物。從中華傳統文明的民本思想到中華現代文明的以人為本,從傳統文明的“世界大同”到現代文明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從傳統社會的順應自然到現代文明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表明了人類文明新形態是一種全體人民共享發展成果、人民群眾共同富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文明形態,成為人類文明史的一次創新。

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突顯的人類文明新形態是中國式現代化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會文明和生態文明有機結合的文明形態,是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互動、互惠共生的關系樣態。人類文明與社會主義文明的新形態同源共流、本質一致。社會主義文明代表了人類文明發展的前進目標,為新的文明形態開辟了空間。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創造的現代文明不僅是世界社會主義文明的新樣態,也是全世界人類文明演進的新形態。中國式現代化和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以人為本、和平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道路為人類文明的發展做出了歷史性的重要貢獻,也將人類文明發展推進到一個新的歷史階段。值得注意的是,中國人民創造的人類文明新形態并非是“完成時”,而是“進行時”。人類文明新形態是在不斷創新的過程中發展的,始終走在建設的道路上。隨著越來越多的國家、民族和人民的加入,隨著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傳出國門、為發展中國家所普遍認可,人類文明新形態將融合更多的人類文明形態并將這些人類文明形態不斷地推向更高層次。

總之,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開創的人類文明新形態為國際社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提供了一條具有示范性、可持續性、和平包容性的發展道路,也為國際社會發展中的危機提供了新的解決思路。中國式現代化和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人類文明史上重要的實踐經驗,為解決當前的世界社會危機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中國式現代化的“五大文明”(即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會文明和生態文明)建設均具有普遍性的示范意義,必將引領人類文明走向新的發展形態。

結語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社會主義發展邏輯、中華民族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邏輯以及人類文明的發展邏輯的多維辯證統一,為實現現代化的中國道路、現代文明的中華民族模式和人類的新文明形態奠定了基礎。中國人民推動了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道路,創造了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從歷史演進的角度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中華文明賦予中國式現代化以歷史底蘊,豐富了現代化的多元發展模式和多民族歷史內涵。從現實發展來看,馬克思主義政黨領導的人民將社會主義文明發展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融合,開創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新道路,推動了現代文明的中華民族模式。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道路和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突出展現了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典型特征,實現了新時代社會主義的多維文明體系的有機結合。

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需要把握好歷史規律與創新發展的統一。既要堅定歷史自信、文化自信,抓住中華文明的根脈,堅持立足于中華民族的歷史積淀與時代實踐,講好中國故事、中國經驗與中國理論,也要堅持和平包容、對話開放的寬廣胸懷和創造、創新的時代精神,將現代思想文化、馬克思主義真理與中華傳統文化融合起來,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和現代文明的中國化??傊?若使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始終保持鮮活生命力,就必須要把守正與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上,以中華文脈為基礎適應時代發展要求,以中國國情為導向解決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在發展中識變應變求變,譜寫中華文明的當代華章,進一步開創和發展人類文明新形態。

猜你喜歡
新形態現代文明中華文明
深刻理解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基本特征
4000年前的中華文明什么樣兒?
摩擦力催生現代文明
追尋“華胥氏”——中華文明的早期開墾者
把中華文明的底色鋪陳好
《犬之島》:形式主義的美學突圍與現代文明的存在之思
當原始人遭遇現代文明
新形態西裝
激活時裝新形態
“走轉改”活動在塑造新聞宣傳新形態中的作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