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丁·恩普森對資本主義制度的生態學批判

2024-01-03 03:23楊蓉蓉
關鍵詞:資本主義制度生態

董 軍,楊蓉蓉

(合肥工業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 安徽 合肥 230009)

馬丁·恩普森(下文簡稱恩普森)是一位國際著名反對氣候變化運動的專家。恩普森認為生態危機根植于資本主義制度,要想真正破解生態問題就必須對這一制度展開批判與變革。恩普森對資本主義制度的生態學批判從三個方面展開:首先,他立足于資本主義制度本身,深入分析了資本主義追逐利潤的本質必然導致它與生態保護相背離;其次,他揭示了資本主義制度何以具有如此巨大破壞力的三個原因——依賴化石燃料,產生大量浪費,注重短期效益;最后,他詳細闡述了資本主義制度帶來的一系列危機及所引發的嚴重后果,從而將他對資本主義制度的生態學批判最終指向了徹底變革這一制度。恩普森對資本主義制度的深刻批判,加深了我們對資本主義制度的反生態性的認識,為構建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提供寶貴啟示。

一、資本主義制度的運作邏輯背離生態

恩普森認識到資本主義狂熱追逐利潤的本質,指出資本主義制度下的商品生產是緊緊圍繞著利潤而不是馬克思所說的“滿足人的需求”而組織起來的。恩普森在《土地與勞動:馬克思主義、生態學和人類歷史》(下文簡稱《土地與勞動》)一書中,描述了在資本主義主導下,人類歷史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資本主義的發展使得成千上萬的人被迫進入工廠,人與土地的分離愈加劇烈;資本主義殖民擴張使得殖民地的金屬和煤炭被大幅開采,自然環境遭到極大破壞;皮毛、象牙貿易需求掀起獵殺動物的熱潮,大量生物物種瀕臨滅絕[1]102。恩普森評價道:“資本主義是一個巨大的動態系統。它創造了巨大的財富和令人難以置信的創新,但同時也滋生了貧窮和破壞?!盵1]102資本主義的這種威力巨大的生態破壞性根源于其自身的制度運作邏輯。

(一)資本主義制度的驅動力——財富積累

恩普森指出,“資本主義是建立在擁有和控制生產資料的人對工人階級的剝削基礎上的商品生產制度”[1]103。與早期的階級社會不同,資本主義剝削是隱蔽的。在封建社會中,地主迫使農民交出其勞動成果的一部分,這種赤裸裸的剝削被美化為上帝認可的;而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工人勞動后從雇主那里得到一份工資,表面上似乎是一場公平的交易,實際上卻存在著雇主對工人的隱形剝削,因為工人每天實際勞動所創造的價值遠大于他們獲得的工資,因此就產生了“剩余價值”,而資本家就是通過榨取“剩余價值”對工人進行剝削。

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剝削是沒有限制的。資本家們在競爭的基礎上組織生產,每個公司都與生產相同商品或服務的其他公司競爭?!百Y本對資本、勞動對勞動、土地對土地的斗爭,使生產陷于高燒狀態,使一切自然的合理的關系都顛倒過來。要是資本不最大限度地展開自己的活動,它就經不住其他資本的競爭?!盵2]這意味著對工人的剝削是一個連續的過程,所得的剩余價值并沒有被消費,而是用于再投資和進一步擴大生產,“這個過程被稱為積累,這也是資本主義是一個如此動態的系統的原因之一”[1]103。

積累在資本主義制度中的重要地位促使馬克思發出“積累??!積累??!這就是摩西和先知們”[3]的感嘆。資本主義制度把無限追求財富積累置于首位,這種無限擴張的資本和有限儲備的自然資源之間必然會相互對立,而資本主義為了維護自身利益,絕不允許有任何障礙阻擋其追求無休止的積累,哪怕會犧牲大多數人的利益和自然的利益,“無論是世界上大多數人的幸福,還是地球的生態命運,甚至資本主義制度本身的命運,都不容許阻礙這一執著目的的實現”[4]55。在資本主義制度下,自然淪為了生產過程中原材料的來源——煤、木材、水等,或是生產過程中廢物的傾倒場,因此,“這一積累制度只能降低自然世界以維持其存在”[1]104,自然被迫向資本主義俯首稱臣。

不難發現,在對資本主義制度的批判上,恩普森完全接受并繼承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觀點。

(二)資本主義制度的核心——利潤至上

資本主義制度是建立在競爭基礎上的。對資本來說,重要的不是未來對地球的影響,而是下個月的利潤,當公司確定生產發展計劃時,它是基于賺錢的潛力,而不是地球或者雇傭的勞動者的利益[1]104。

那些代表資本主義利益的公司無視人與自然的發展,只為了降低成本以謀求利潤增長。恩普森在《土地與勞動》一書中就以“博帕爾事件”加以例證。1984 年,印度博帕爾的聯合碳化物工廠發生一起大規模的異氰酸甲酯釋放事件,約有8 000 人死亡,50 萬人受傷,其中大部分人將終身遭受痛苦。同時,這次泄露事故給環境帶來的后遺癥也非常糟糕,2009 年的一項研究發現,離這家廢棄工廠兩英里遠的地方,水中的農藥含量是印度國家安全標準的40 倍[1]105?!安┡翣柺录笔鞘澜缟献顕乐氐墓I事故之一,在悲劇發生前的每一刻,資本主義的手都顯露出來:為什么要在印度最貧窮的城市的貧民窟附近建一個危險的化工廠?首先是因為該地區有大量的廉價勞動力,其次是工廠的生產活動也會受到較小的限制。為什么要切斷安全措施,解雇那些上報工廠安全隱患的員工?因為工廠極力降低安全維護成本并繼續投入開發以獲取利潤最大化。

博帕爾的悲劇印證了追求利潤最大化的資本主義制度會對環境和人類造成不可估量的破壞和傷害。在印度政府決定不起訴聯合碳化物公司的那天,該公司股票價格飆升[1]105。股價的上漲表明,環境問題和人類的生存問題在資本主義面前微不足道,資本只會愈發囂張地從對人和自然的無情掠奪中攫取利潤。資本主義利潤至上的核心凸顯了這一制度內在的反生態性,資本主義注定走向生態的背面。

(三)資本主義制度下的商品生產

人類總是在生產東西,無論是工具、糧食還是房屋,人們要生活就離不了生產。然而,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生產是為了銷售以滿足資本追逐利潤的需求。資本主義極其擅于利用廣告宣傳促進消費者購買產品和服務,制造人為的欲望;同時,又不遺余力地宣揚購買行為會令人愉悅。由此,資本主義利用這種不必要的消費需求大肆進行商品生產,這時候的商品生產并不是從實際社會需求出發的,反而是為了滿足資本主義攫取更大利潤的需要出發的。

一些環保人士宣稱當前環境問題根源在于生產環節,人類生產的東西越多,資源就越被消耗殆盡,對地球的破壞也就越大,因而要求社會少生產或個人少消費[1]106。這種看法的缺陷在于它回避了關鍵問題:為什么要生產這么多的商品。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回到資本主義制度的核心——利潤至上。資本主義為了試圖實現利潤最大化,只會擴大生產,掠奪并投入更多的資源,造成不必要的浪費和破壞。

恩普森在其書中還提到,在資本主義主導下,工人的勞動能力變成了一種可出售的特殊商品,也正是“將人類勞動轉化為商品,從而產生了馬克思所分析的異化的各個維度”[5],其結果是人與人之間通過這種特殊的商品相聯系。對此,恩普森總結道:“早期的生產方式是為了使用價值而生產商品,一件東西的使用價值取決于它的用途。在資本主義制度下,重要的不是商品的使用價值,而是它的交換價值——簡而言之,就是出售它的能力?!盵1]109所以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工人不是被其需要的商品的交換所支配,而是被有價值的商品所支配。

資本主義制度持之以恒地追求利潤增長,它的生產是基于利潤需求而組織起來的,注定有悖于自然和人類的發展。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資本主義的無限擴張對生態環境展開了毫不留情的圍剿?!笆澜缟蠜]有任何地方能逃脫這種經濟制度造成的破壞。從最高的山脈到海洋深處,從沙漠到大氣層,資本主義正在毀滅這個星球?!盵1]103

二、資本主義制度下的氣候變化與危機

資本主義制度秉持利潤至上,這暗示了資本發展與生態保護之間永遠難以達到和解,資本主義制度必然會帶來一系列的環境危機。當今世界,環境問題形勢嚴峻,地球生態系統遭受重大破壞后所引發的氣候變化與自然災害在全球相繼頻發,生態災難惡果已波及眾多國家和地區。恩普森從氣候變化、水危機、糧食危機三個方面著手,強調了資本主義制度下危機的不可避免性和極端破壞性,指出破解當前生態困境的唯一出路就是必須徹底變革這一反生態的制度。

(一)氣候變化及其不平等影響

地球的氣候一直在變化,當今世界所關心的氣候變化主要指的是資本主義制度下強烈依賴燃燒化石燃料以維系其發展所帶來的全球變暖惡果。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在其2013 年的報告中表示:從1951 年到2010 年,觀測到的全球平均地表溫度上升有超過一半的可能性是由人類活動引起的[1]124??茖W家們日益擔憂由人類社會歷史和持續排放造成的全球變暖,將會對未來的氣候產生深遠的影響。

全球變暖所帶來的氣候災害對不同國家的影響是不均衡的,發展中國家首當其沖。1984 年的一項研究考察了1960 年至1981 年間自然災害的影響。研究顯示:“日本遭受了43 次災害,平均每場災害有60 人死亡,西班牙遭受了12 次災害,平均每場災害有250 人死亡。相比之下,埃塞俄比亞同期發生了16 起災害,每起災害造成6 440 人死亡,孟加拉國發生了63 起災害,每起災害造成10 050 人死亡?!盵6]這項研究表明自然災害對不同國家的影響存在嚴重差異,國家發達程度與其受災影響呈現負相關,因為貧窮國家往往基礎設施薄弱、災后救援滯后、重建恢復資金和資源保障緊缺。

“全球變暖首先會對最貧窮的國家造成最嚴重的打擊,但這并不是說富裕國家可以逃脫?!盵1]126新奧爾良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城市之一,同時也是近代第一個差點被環境災難摧毀的城市。當卡特里娜颶風襲擊新奧爾良時,大部分人由于沒有車而無法撤離,然而,當時市內有近800 輛校車一直停在停車場,政府沒有選擇征用以疏散民眾。那次颶風的受害者大部分是窮人,當他們被困在城市里時,為了生存被迫沖進商店尋找水和食物,最后反而被政府妖魔化為搶劫者、強奸犯和暴徒[1]127。

環境危機加劇了資本主義內部的斷層和裂痕,窮人、黑人或女性更有可能成為氣候變化的受害者。正如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前主席拉金德拉·帕喬里所說,“世界上最貧窮的人,包括富裕社會的窮人,將受到最嚴重的打擊?!盵1]127然而,隨著世界持續變暖,氣候變化所帶來的環境問題最終會變成全人類一起面臨的挑戰,即使是最富有的人也無法用金錢來換取逃離的機會。

(二)水危機及其影響

“地球水資源的濫用可以作為資本主義利用自然資源的方式的完美隱喻”[1]130,人類的生存和生產都離不開水,首先人類活著需要喝水,其次工農業生產都有著巨大的用水需求。然而,資本主義凌駕于自然之上的本質表現在它對一切自然資源都采取無情掠奪的策略。資本主義對水資源的持續不合理利用使得地球上儲量有限的水資源逐漸枯竭,造成可怕的水危機,水危機的惡果最終必然會反饋到人類自身,危及人類的生存和發展。

地球上大部分水資源集中在海洋。然而,幾千年來,人們似乎把海洋當做一個極其方便的處理生產廢物的垃圾場,這對我們的水系統產生了重大影響。恩普森特別強調,農業污染會嚴重損害水生態,流入海洋的農業肥料會導致藻類、細菌等巨大擴張,它們會形成大片海洋“死區”,使得魚類窒息而死,造成海洋生物的損失,加劇了海洋的生態危機[1]131。

同時,人類對現今有限的淡水資源的利用也極不合理。利比亞曾斥巨資建立管道引水到沿海農場,然而實際輸送到農田的水量是極小的,用這種高成本水種植的小麥是“地球上最昂貴的小麥之一”[7]67,凸顯了其水資源利用的不合理性。對水資源的非理性浪費并不僅限于發展中國家,西方世界的浪費也不在少數。英國首都倫敦經常被列為缺水城市。然而,據統計,約有20 億升(約占總量的三分之一)的水流失在地下管道的泄漏中,“水管泄漏的水足夠供應英國一半的家庭”[7]28。

水和石油一樣日益成為一種需要法律和武力保護的資源。隨著全球變暖,冰川和冰蓋融化,水資源短缺將成為影響人類生活的嚴重問題。然而,在資本主義制度下,自然資源不過是被當作追求利潤而被利用的手段,這一制度注定是不可能保證每個人都能獲得足夠的維系自身生產和生活的水,因此要想解決水危機就必須要掙脫這一制度的束縛。

(三)糧食危機及糧食安全

整個20 世紀,美國糧食生產的主導地位重塑了全球農業?!百Y本主義農業,就像其他任何生產領域一樣,是以利潤為目的進行的?!盵1]85隨著強大的農業企業擴大糧食出口,進口國的本土農業生產無法與之競爭。美國史密斯菲爾德跨國公司向東歐擴張,導致羅馬尼亞所有的養豬戶和超過半數的波蘭養豬戶破產。他們在西非的擴張也產生了類似的影響,商人以當地豬肉價格的一半銷售進口豬肉,導致本土養豬戶的破產。

這種向世界其他地區出口的動力幫助塑造了符合西方經濟體利益的農業。發展中國家種植更多經濟作物,最基礎的農業——糧食則更依賴于進口,使這些國家陷入了一個經濟發展怪圈:農業不是由人民的需求驅動的,而是由可以獲得的利潤驅動的,導致了世界上貧窮地區不得不屈從于富裕國家的利益。美國前農業部長約翰·布洛克在1986 年公開發表言論呼吁,發展中國家可以依賴美國農產品來確保它們國家的糧食安全,因為美國農產品更具有價格優勢[8]。這一行為的用心昭然若揭,不過是為了進一步擴大美國的糧食出口。然而,事實并非如此,世界銀行最終也不得不承認,這樣的結果對農業來說是一場災難,“所有這些機構(由資本主義國家掌握話語權的世界組織)都是為了確保新自由主義政策繼續深入世界糧食和農業”[9]124,極大地影響了世界糧食結構,損害世界未來生產糧食的能力,并加劇氣候變化和對生物多樣性的破壞。

4.構建向量自回歸(VAR)模型。為更好選擇滯后長度,本文使用施瓦茨準則(Schwarz criterion,SC)和赤池信息準則(Akaike info criterion,AIC)兩個準則進行判斷,所確定的最優滯后長度為2,模型結果如下。

恩普森指出,農業綜合企業的利益與各國政府的利益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2008 年的糧食危機表明,許多國家對突如其來的全球糧食價格上漲準備不足,為了應對糧食危機,一些國家開始通過在其他地方獲得糧食來保護本國的利益,例如某些國家或公司謀求在非洲和南美洲購買土地用于擴大農業(或生物燃料)生產,從而阻礙了當地農業的良性發展[9]123。糧食危機引發的對全球糧食安全擔憂使得更多人開始思考資本主義制度主導下的當前世界糧食體系,希望建立一個打破資本控制的、全新的、良性的和互惠的世界糧食體系,為更多糧食緊缺國提供更穩定的糧食保障,幫助世界上更多國家的人民免受饑餓威脅。

三、資本主義制度生態破壞性的天然基因

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推動了生產力的巨大發展,也意味著人類改變自然能力的極大提高,這種強大的改變自然的能力最后變成了對自然環境的巨大威脅。恩普森認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是建立在資本支配、剝削人類和過度開發自然的基礎上的。他進一步指出,資本主義之所以具有巨大的破壞性和毀滅性,主要緣于以下三方面原因:對化石燃料的依賴、浪費的產生和短期主義。這三個因素把資本主義推向了人類和自然的對立面。

(一)資本主義對化石燃料的依賴

資本主義的生產需要大量的能源供給。恩普森指出,“資本主義是一種化石燃料體系,國家將組織起來保護資本的利益。這意味著,在世界各國政府承諾對環境采取行動的同時,他們也在給化石燃料行業提供補貼和支持?!盵9]12煤是最早被大規模使用的化石燃料,石油和天然氣則是當今世界最主要的能源,煤炭主導了200 多年的工業發展,21 世紀后其地位被石油所取代?!叭紵V物燃料是當代工業國家最主要的經濟活動,也是向空氣和土地排放肥料的唯一最大的污染源”[4]15,對人類生產和自然環境造成了嚴重的影響。

石油對世界經濟的重要性體現在石油公司的規模和財富上。2011 年前,全球20 大上市公司中有7 家是石油巨頭,總資產達18 370 億美元[1]114。這些公司擁有巨大的政治和經濟實力,為了保證其經濟的發展,石油巨頭們必須要確?;剂显谡麄€國家中的能源結構中處于核心地位。然而,實際上,這些代表著資本主義的石油巨頭的利益經常與普遍的環境和社會利益發生沖突。恩普森提到,石油跨國公司們還竭力在社會中傳播這樣的說法,“科學家們對‘氣候變化是否由二氧化碳引起的’這一論點不確定或存在分歧”[1]115,以此滿足他們繼續拓展石油事業的目的,而能源事業與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沖突從不在石油巨頭們的考慮范圍之內。

近年來,伴隨石油資源的儲量緊張和石油價格高企,一些國家著眼于探索新的開采方法來獲取化石燃料,例如焦油砂項目、水力壓裂法等。加拿大大力開發焦油砂以獲取瀝青,焦油砂項目背負巨大的環境成本,它的提煉過程會產生大量溫室氣體排放;同時,它也會帶來自然植被破壞,造成愈發嚴重的環境壓力。水力壓裂法是通過高壓流體泵入巖石,使其破裂,釋放出頁巖氣(一種非常規天然氣)。有許多環境問題與水力壓裂有關,如水力壓裂法需要大量的水,人們擔心潛在的致癌化學物質會滲入地下水,破壞地下水循環系統;同時,獲取頁巖氣的頻繁地下開采活動可能會導致地震,對經濟和環境造成破壞。

這些新的能源開采方法反映了市場對化石燃料的高度需求。然而,類似焦油砂開采或水力壓裂法這樣的極端能源開采方法既無法彌補傳統石油產量的長期下降,充其量只能延遲或減緩這一過程,又給環境帶來了極大的負作用,而資本主義高度依賴化石燃料的事實則進一步加重了對生態環境的破壞。

(二)浪費是資本主義的基因缺陷

“資本主義具有浪費的問題,人類社會歷史上從未有過如此多的東西被丟棄?!盵1]109在資本主義制度下,人類制造了大量的垃圾,其中大部分是一次性材料——包裝或一次性用品。恩普森在《土地與勞動》一書中給出一個驚人的數據:英國每年產生2.88 億噸垃圾;其中3 200 萬噸是家庭垃圾,700 萬噸是食物[1]109。垃圾問題極為明顯地反映了資本主義所帶來的嚴重浪費。

浪費的罪魁禍首來源于資本主義制度的逐利本質和剝削欲望。一方面,資本主義制度把利潤增長放在首要位置,這就決定了資本家會生產越來越多的商品以供銷售,然而社會實際需要的商品數量是有限的,人們的消費能力與不斷擴大的生產也無法匹配,最終導致了生產過剩。生產過剩會導致兩個方面的浪費,一種是生產過程中對已耗費勞動的人力資源和已消耗生產的自然資源的浪費;另一種則是所囤積的貨物本身就是一種不必要的浪費。

同時,資本主義對工人的剝削導致了“異化”,工人在其勞動生產中沒有獲取相應的實際勞動價值所得,其付出與收獲不成正比。資本家為追逐更多的“剩余價值”,只會愈發加深對工人的剝削,愈發加重對工人健康和幸福的踐踏。對此,馬克思極其敏銳地發現這種工人所渴望的美好生活與資本主義制度下的殘酷現實之間的巨大撕裂:勞動為富人生產了奇跡般的東西,但是為工人生產了赤貧。勞動創造了宮殿,但是給工人創造了貧民窟。勞動創造了美,但是使工人變成畸形。勞動用機器代替了手工勞動,但是使一部分人回到野蠻的勞動,并使一部分工人變成機器。勞動生產了智慧,但是給工人生產了愚鈍和癡呆[10]。

由于資本主義生產是面向利潤的,所以由這一生產制度所造成的浪費通常被認為是可以接受的[1]112,即資本主義制度內的浪費并不會真正得到解決。恩普森在書中就著重介紹了一個典型例子——資本主義工業化捕魚。在資本主義工業化捕撈中,捕撈上的“目標魚的幼魚”以及其他物種都是不需要的,然而這些不需要的捕獲物并沒有得到保護,而是被碾碎后扔回海洋,從而加劇了海洋生物的耗竭,最終直接導致了某些海洋物種的滅絕和海洋生態的失衡,也破壞了漁業的可持續發展[1]112。

(三)短期主義是資本主義的致命掣肘

資本主義生產是圍繞短期主義組織起來的。這種短期主義下的資本主義生產只在乎是否滿足了公司營利的需求,短期內的利益收入在未來長期的生態保護和生態恢復成本支出面前是相形見絀的。在短期主義支配下,資本主義經濟或許能得到一時的迅猛發展,但長此以往,勢必會帶來諸多問題,“資本主義投資商在投資決策中短期行為的痼疾便成為影響整體環境的致命因素”[4]4。

資本主義制度注重短期發展暗示了資本主義捍衛自己的經濟利益大于保護未來的生態環境利益。恩普森在書中總結了恩格斯在1876 年的文章中所描述的資本主義注重短期發展而導致的后果:資本家從事生產和交換是為了眼前的利潤,所以他們在追求自身利益的過程中并不在意環境是否會被破壞。古巴的西班牙種植園主燒毀森林,用灰燼為咖啡樹提供肥料,他們并不關心隨后的降雨會沖走沒有植被保護的土壤[1]104。資本主義只關心眼前的成果,根本不考慮為了這個成果所采取的行動會產生怎樣的惡果。

短期主義生產根植于資本主義制度的核心——利潤至上,同時這種不可持續的生產又會導致生產過剩,從而造成大量浪費。恩普森說,“一旦找到了特定商品的市場,資本家就會投入大量資源來滿足(市場)需求,直到生產出的商品數量超過了能夠賣出去的商品數量為止”,這種情況下的生產過?!安⒉皇且驗檫@些商品沒人需要,而是因為人們買不起”[1]111。這種短期主義主導下的生產對生態的破壞是顯而易見的,投入的大量自然資源存在不必要的消耗,人類未來長遠的生態效益被擱置于短期的資本主義發展的經濟效益之后。

高度依賴化石燃料、浪費以及短期主義這三個因素共同構成了資本主義制度嚴重的生態破壞性的原因。這一制度無法真正地擺脫化石燃料當前的能源核心地位,也無法解決這一制度內部產生的大量浪費,更受制于資本想要獲取快速回報的短期主義生產問題,要想擺脫現今的生態困境,就勢必要進行制度變革,絕不走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相背離的路子,力求尋找到一條能源健康可持續、生產適度有規劃的新的道路。

四、馬丁·恩普森對資本主義制度生態學批判的當下啟示

恩普森將生態危機的根源歸結為資本主義制度,認為資本擴張邏輯決定了資本主義將永遠以破除所有不利于資本積累的障礙為目標,而對這一制度下的資源枯竭、環境污染、氣候變化等一系列生態問題視而不見,大多數人的利益、自然環境甚至是地球都服從于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恩普森認為,“資本主義是一種本質上反生態的制度,它破壞了我們所依賴并參與其中的自然世界。正因為如此,資本主義無法解決它所造成的環境危機?!盵9]13資本主義的所謂“綠色”解決方案只是在資本主義框架內對自然環境做一些細枝末節的修補,更有甚者會讓環境問題變得更加糟糕。因此,想要真正突破當前環境問題桎梏的唯一途徑就是進行資本主義制度變革,徹底批判資本主義價值觀,真正實現人與自然的解放。

恩普森對資本主義制度的剖析進一步印證了馬克思主義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批判的科學性,為我們更加堅定馬克思主義的理想理念提供了理論啟迪;恩普森對資本主義制度破壞性原因的探究,有利于促進我們積極探索健康可持續的綠色發展方式、超越資本主義發展模式,兼顧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避免重蹈資本主義“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轍;恩普森對資本制度下不可避免的環境危機及影響的闡述,直指資本主義與環境的相悖性,為我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道路、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提供了現實啟發。毋庸置疑,生態環境保護與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息息相關,“生態文明建設功在當代、利在千秋”[11],在進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中,我們要努力做到:

第一,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馬克思主義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批判揭示了資本主義制度下人與自然的背離,恩普森也指出,“資本主義以一種不可持續的方式與自然世界相聯系”[9]180。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盵12]“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理念正是遵循了馬克思主義對人與自然關系的科學洞察。面對當今依然嚴峻的生態問題,我們更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指導,堅持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導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奮力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

第二,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超越資本主義發展模式。恩普森認為,資本主義對化石燃料的依賴、浪費問題和短期主義生產凸顯了資本主義天然具有的反生態性,資本主義的無限擴張是以犧牲環境、掠奪自然資源為代價的。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12],發展經濟不能以破壞自然為代價,因此要“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實施全面節約戰略,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倡導綠色消費,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12],即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要堅定不移地走一條超越資本主義發展模式的綠色發展道路,推行健康可持續的發展方式。綠色發展就是要重視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的承載能力,把“綠色的”和“生態的”概念引入經濟發展的方方面面,最終實現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第三,堅定不移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皥猿趾桶l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的主題,是當代中國不斷發展進步的根本方向?!盵13]資本主義制度下環境危機是不可避免的,妄圖在資本主義框架內解決生態問題的幻想是不切實際的,而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是以堅定不移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為前提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邏輯和中國社會發展邏輯的辯證統一,是根植于中國大地、反映中國人民意愿、適應中國和時代發展進步要求的科學社會主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14]。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只有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打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積極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才能根本解決環境危機。

猜你喜歡
資本主義制度生態
國際金融壟斷資本主義是壟斷資本主義的最新發展,是新型帝國主義
馬克思對資本主義剝削的兩重批判——基于《資本論》第一卷的思考
“生態養生”娛晚年
住進呆萌生態房
生態之旅
淺探遼代捺缽制度及其形成與層次
簽約制度怎么落到實處
構建好制度 織牢保障網
一項完善中的制度
當代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發展趨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