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少數民族地區生態旅游與康養產業融合發展研究
——以浙江景寧為例

2024-01-03 19:45金勁彪饒永輝
關鍵詞:景寧康養生態旅游

金勁彪 饒永輝

(浙江樹人大學,浙江 杭州 310015)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薄秶亦l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指出:“培育農業農村新產業新業態,打造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新載體新模式,推動要素跨界配置和產業有機融合?!蔽覈贁得褡宸植汲尸F“大分散、小聚居”的特點,聚居區域大多為“山老邊窮”的農村地區,也是鄉村振興發展需要重點關注的地區。浙江省第十五次黨代會報告進一步明確,要加快少數民族地區振興發展,推動山區高質量發展,通過踐行“兩山理念”,積極發展生態產業,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拓寬生態富民路徑。上述政策的提出,為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加快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實施農村生態激活、業態激活、人才激活、服務激活等指明了方向。

生態旅游,作為農村生態產業鏈的重要一環,強調在尊重、保護自然環境和民族文化遺產的基礎上,達到消費者體驗自然之美和民族文化之魅力的目的,是聚焦“綠色發展”、壯大生態經濟的有效途徑(1)王邦輝、謝曉飛:《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生態與經濟協同發展的思考》,《南方農業》2023年第2期,第149-154頁。。然而,目前我國鄉村生態旅游仍停留在以自然、人文為主的“單核”發展階段,由于旅游業態較為單一,缺乏內容載體和形式創新,生態旅游作為鄉村振興、經濟增長引擎的作用難以得到有效發揮。與此同時,我國少數民族聚居區多數遠離城市,分布于山區、高原地區等生態環境優美的農村地區,這些地區自然環境和文化景觀相得益彰,具備開展鄉村生態旅游的先決條件。隨著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人口老齡化、環境污染及身體亞健康等問題的日益嚴重,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已經從單純的物質追求轉變為康養需求,“銀發經濟”效益開始增長(2)孫鳳涓、張雨芊:《銀發經濟視角下的蘇州生態旅游養老產業布局策略研究》,《江蘇商論》2018年第1期,第76-78頁。。在后疫情時代,人們更加珍視健康,希望通過康養度假、康養休閑等方式提升生活品質和生命質量,與健康、養老等有關的生態旅游產品和服務日益受到市場追捧。有鑒于此,依托少數民族地區優質的生態環境資源,實施“生態旅游+康養產業”融合發展的“雙核”模式,是“十四五”期間實現鄉村跨越式高質量發展、實現生態價值轉化的現實路徑。

一、生態旅游與康養產業的融合模式

當前,我國部分旅游資源豐富的農村地區,利用先行先試的有利條件,通過加大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專項資金投入與行業人才培養,實現了生態旅游與康養產業的初步融合,逐步摸索出彰顯本地特色的不同發展模式(3)金媛媛、王淑芳:《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生態旅游產業與健康產業的融合發展研究》,《生態經濟》2020年第1期,第138-143頁。。具體包括以下四種模式。

(一)資源融合模式

資源融合模式是利用農村地區豐富的溫泉、濕地、湖泊、氣候、森林等優質自然資源,與康養產業相結合,開發獨具當地特色的康養旅游產品和服務。如,通過建設森林康養度假區、溫泉度假區、生態旅游線路等形式,打造以“休閑養生”為主的生態康養旅游品牌。這種模式旨在通過提供與自然環境互動、沉浸式體驗和康養養生相關的旅游產品,滿足人們對健康、休閑和精神的需求。資源融合模式的實施,需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種自然生態資源的特點與優勢,并進行有效整合。同時,需要建立合理的旅游規劃和管理機制,確保資源的有效保護和可持續利用,還需要加強與相關產業和社區的合作,形成全方位的旅游服務體系,為游客提供優質的旅游體驗。此外,在休閑康養產品開發過程中,應踐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綠色發展理念,讓游客在享受自然資源的同時,樹立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強化主體責任。將旅游收益用于生態環境改善,從而進一步提升游客的旅游體驗,形成生態康養旅游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良性循環。如,河南省鄢陵縣以“花木產業”資源為基礎,打造“全域康養”旅游綜合體和產業集群,建成了國家綠色健康產業融合發展先行區,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萬元以上,二三產業增加值比重達到80%以上。

(二)技術融合模式

技術融合模式是在生態旅游活動中,深入發掘中醫藥資源,開發和推廣健康飲食、養生保健、康復療養等一系列健康養生產品,向游客提供全方位的健康服務。技術融合模式通過建設生態產品體驗中心、中醫保健中心等形式,打造以“醫藥養生”為主的生態康養旅游品牌。這種模式旨在為游客提供醫療、康復和養生服務,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讓游客獲得更加豐富的旅游體驗。同時,醫療康養產業的建設和運營又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增加旅游消費和就業機會,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形成良性循環。技術融合模式的實施,需要政府做好頂層設計,在合理規劃當地產業結構的基礎上,發展以“醫藥產業”為主導的產業發展格局。此外,在醫藥康養產品開發過程中,應注重生態產業的規劃和建設,促進生態工業、生態農業、生態林業、生態醫療、生態旅游全產業鏈的協調發展。注重生態旅游與其他產業形態的融合發展,提高生態技術和服務向生態資本的轉化率。如,廣西壯族自治區東興市素有“中國長壽之鄉”的美譽,當地依托“天然藥庫”的特色優勢,出臺優惠政策,鼓勵“人人學中醫、家家種藥材”,逐步打造出以“針灸按摩、藥浴藥膳”為主題的中醫康養旅游模式。

(三)市場融合模式

市場融合模式是為滿足多樣化的生態旅游需求,打造集勞作體驗、社區生活、田園觀光、醫療保健等多功能于一體的康養綜合體,提供“一站式”康養服務。市場融合模式通過開發康養地產、創建康養社區、舉辦民族節日活動等形式,打造以“田園養老”為主的生態康養旅游品牌。這種模式旨在通過市場力量,將生態康養旅游的概念和特點傳播給目標消費群體,提高其市場認知度和接受度。通過市場推廣,更好地讓消費者了解到生態康養旅游的長處和價值。市場融合模式的實施,需要旅行社、酒店、景區、康養機構等多元市場主體的共同合作,合力提供優質的旅游服務。通過引入市場力量,完善鄉村生態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康養旅游資源開發力度,減輕城鎮人口老齡化壓力,提供適合老年人休閑養老的生態康養旅游產品和服務。如,甘肅省定西市充分挖掘當地田園養老旅游特色,逐步形成以“農業休閑”為主題的新型田園康養旅游模式,涵蓋農家觀光、特色美食、娛樂休閑、果蔬采摘等多種旅游新業態。該市充分利用處于絲綢之路重要節點的有利位置,通過完善田園康養綜合體,打造獨具特色的“西北江南水鄉”旅游名片,探索出一條以“田園康養、亦農亦旅”為特色的康養旅游新路子,2022年實現旅游綜合收入同比增長9.30%(4)吳冬華:《鄉村生態旅游和養老產業融合發展模式研究——以甘肅省定西市為例》,《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22年第8期,第107-111頁。。

(四)文化融合模式

文化融合模式是將民族文化、紅色文化、體育文化、宗教文化等當地特色文化與康養產業相結合,以文化要素滿足游客精神需求、提升游客精神涵養。文化融合模式通過民族風情博覽園建設、民俗文化表演等形式,打造以“文化養生”為主的生態康養旅游品牌。這種模式旨在通過組織傳統音樂演奏、舞蹈表演、手工藝制作等文化活動,讓游客參與其中,體驗不同文化的魅力。文化融合模式的實施,需要充分挖掘當地特色文化資源,融合不同文化元素與現代生活方式,為游客提供全面、多元的旅游體驗,促進文化交流和融合。在文化康養產品的開發過程中,應注重發揮文化的“教育”“價值塑造”功能,注重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文化、紅色文化的傳承和保護,使游客在旅游中增長見聞、啟迪思想。如,青海省青海湖旅游度假區歷史文化資源豐富,既有達賴圣泉、白佛寺、沙陀寺等歷史文化遺跡,又有濃郁的藏族文化特色,近年來逐步發展出以“藏文化活態傳承”為特色的民族文化康養旅游模式。當地充分發揮藏族牧民作為藏文化“傳承者、發展者、參與者”的作用,以青海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為底色,打造兼具地域特色與民族特色文化康養旅游新業態,在文化碰撞中融合歷史脈絡,增強國家認同感。

二、景寧生態旅游與康養產業融合發展的可行性

景寧畬族自治縣作為浙江省的山區縣、民族縣,在生態資源、民族文化、政策機遇、市場潛力等方面具有獨特優勢,上述條件也為景寧發展生態康養旅游提供了現實基礎及可行性。

(一)生態優勢

景寧地處浙江、福建兩省交界,呈現“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理地貌特征。作為浙江省山區26縣之一及8個重點林業縣之一,景寧蘊含豐富的自然生態資源,棲息著500多種珍稀動植物,擁有大仰湖、望東垟、仰天湖等高山濕地省級自然保護區及龍泉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景寧境內河流、湖泊分布廣泛,水資源蘊藏豐富,是甌江、飛云江“兩江”源頭,其中留山水庫是我國最大的山地水庫之一。景寧全域監測斷面水質均達到Ⅰ、Ⅱ類標準,三奪“大禹鼎”,其中Ⅱ類以上地表水質達98%以上。境內森林覆蓋率達81.12%,空氣質量優良率100%,PM2.5在20微克/立方米以下。2017年以來,景寧累計獲得綠色獎補資金23.69億元,創成國家級生態縣、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獲評“中國天然氧吧”稱號,生態環境質量排名常年位列浙江第三、全國第五。近年來,景寧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初步形成,生態補償機制更加多元,畬鄉自然山水與人文環境相得益彰,草魚塘國家級森林公園建設成效顯著,城鄉相融、生態鑲嵌的大格局日趨完善。上述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為景寧縣鄉村生態旅游和康養產業的融合發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質基礎,提供了廣闊的共棲空間。

(二)民族特色

景寧縣作為畬族等少數民族聚居區,縣域內民族文化濃郁、歷史底蘊深厚,具備孵化生態康養旅游項目、打造民族特色旅游品牌的前提和基礎。近年來,景寧縣先行先試,通過民族地區融合發展改革試點,積極融入麗水民族文化傳承示范區建設,加速民族特色資源價值轉化,推進民族風情與康養旅游融合,打造畬族生態康養旅游基地。景寧已建成東弄畬家田園綜合體、那云度假村·懸崖上的天空之城等旅游項目,落地中國畬族博物館、千年山哈宮、百鳥朝鳳、民族體育公園等畬鄉風情地標,深化時思寺等歷史建筑保護提升以及古廊橋、古村落等活化利用。此外,景寧通過全面提升現有4A級景區能級,突出民族風情主線,將畬族元素植入藝術作品創作、文化節慶活動、景區規劃設計、文創產品研發,推出一批畬鄉風情特色游核心旅游產品。景寧以畬味、畬藝、畬品、畬服、畬居等民族特色為融合點,整合推出“中國畬鄉三月三”“詩畫畬鄉·四季景寧”“畬家十大碗”“畬鄉十小碟”“畬鄉十藥膳”等縣域特色旅游品牌,活態傳承畬族民歌、畬族婚俗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已累計發展農家樂民宿288家,創成省級全域旅游示范縣、“詩畫浙江·百縣千碗”工程示范縣。上述項目的實施及旅游品牌建設為景寧發展生態康養旅游確立了特色。

(三)政策支持

自2015年以來,康養旅游日益受到從中央至地方各級政府的重視。從中央層面來看,“健康中國”已上升為國家戰略?!丁敖】抵袊?030”規劃綱要》指出:“積極促進健康與養老、旅游、互聯網、健身休閑、食品融合,催生健康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建立起體系完整、結構優化的健康產業體系?!薄敖】抵袊睉鹇缘奶岢?為確立和發展生態康養旅游進行了頂層設計與統籌規劃。從地方層面來看,《浙江省山區26縣跨越式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2021—2025年)》指出,要“打響山區全域旅游品牌”“支持舉辦景寧畬鄉‘三月三’等文化旅游節慶活動”。景寧作為第一批印發實施“一縣一策”的地區,圍繞“少數民族地區融合發展”制定了《關于支持景寧畬族自治縣跨越式高質量發展的若干舉措》,共24條政策舉措,其中19條已經推動落實,總體推進情況良好,主要集中在公共服務和旅游產業發展領域。此外,《景寧畬族自治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進一步對“發展全域森林康養旅游,構建‘1+4’旅游產業體系”提出了具體的目標和要求,最終實現“以民族文化為依托、以畬鄉風情特色游為核心”的全域旅游發展格局。上述文件的實施,為景寧生態旅游和康養產業的融合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四)市場需求

新冠病毒感染使社會大眾進一步加深了對“健康”的認知,康養旅游的消費意識和觀念開始逐步形成。生態康養旅游的核心要義在于“綠色”“健康”“休閑”,通過將生態資源與康養資源相融合,讓人們在享受美好的自然資源的同時達到維護身心健康、保護生態環境的目的(5)柴壽升、魏長晶、單軍:《健康中國、國土空間游憩與旅游發展新動能培育——基于戰略融合的視角》,《山東社會科學》2021年第8期,第109-114頁。。相較于傳統的旅游模式,生態康養旅游形式更加靈活、業態更加豐富、內容更加廣泛,能夠滿足人們健康管理、壓力釋放、養生養老、文化體驗等多方需求。景寧縣內康養旅游資源豐富,既具備容納市場外溢需求的潛力,也具備協調醫藥養生、綠色餐飲、運動休閑、文化創意等多種產業融合發展的潛力。以2021年為例,景寧縣與磐安縣同為浙江省山區縣,同以“康養旅游”為地方特色,前者接待游客總人數為250.80萬人次,旅游總收入為26.70億元,后者接待游客總人數為290.46萬人次,旅游總收入為46.94億元(6)數據來自《2021年景寧畬族自治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21年磐安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造成兩者差距較大的原因在于,景寧境內千峽湖、百山祖國家公園、云上天池等旅游資源開發尚處于初始階段,森林康養、畬醫畬藥療養等特色旅游模式剛剛起步。旅游收入的差距也表明,景寧縣康養旅游產業仍有巨大的發展潛力。上述健康消費觀念的轉變及廣闊的市場需求,為景寧發展鄉村生態康養旅游提供了現實的可行性。

三、景寧生態旅游與康養產業融合存在的問題

調研發現,景寧除了存在鄉村旅游基礎設施薄弱、配套設施建設滯后等硬件問題外,生態旅游與康養產業融合目前仍處于起步階段,主要存在以下四方面問題。

(一)產業融合能力不足

生態旅游與康養產業的融合,需要從資源、技術、市場、文化等方面找準切入點,既要在生態旅游產業中體現健康、養生要素,也要在康養產業中納入“生態旅游元素”(7)石映昕、楊尚勤:《傳統文化觀與現代生態旅游的融合發展價值及路徑》,《社會科學家》2021年第5期,第45-50頁。。具體而言,景寧產業融合能力不足主要表現在如下方面。一是產業融合定位尚不明確。產業融合仍以原有的自然資源導向型為主,集中于單一要素利用,規?;?、精品化程度不高,區域關鍵生態優勢未形成品牌效應。二是價值轉化方面表現不佳。在生態資源的開發利用過程中,生態康養產品價值的轉化率較低。上下游關聯產業聯動不足,產業條塊分割嚴重,尚未形成生態旅游開發體系和生態康養旅游產業鏈。例如,對于畬藥、山泉水等生態康養產品的開發大部分停留在前端環節。三是生態康養旅游產業的開發、整合力度不足??叼B旅游與畬鄉文化、紅色文化、體育、農業、木制玩具的融合度有待進一步提高。高端生態康養旅游產品和服務欠缺,集休閑、體驗、醫藥、養生、健身于一體的“一站式”綜合生態康養旅游產品欠缺。四是缺乏龍頭企業引領。目前景寧康養旅游產業市場化開發水平有限,全縣規上旅游企業僅1家,產品體系標準化較難推進,導致康養旅游品牌信任度、影響力不高,品牌效應不顯著。

(二)產業資金投入不足

2021年,景寧縣第十次黨代會提出了“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的發展目標。全域旅游不僅涉及基礎設施、公共服務、景區景點規劃等內容,還包括酒店、餐飲、購物及泛旅游產業項目等,前期需要大量資金投入,僅依靠政府、地方國企難以支撐。具體而言,景寧產業資金投入不足主要表現在如下方面。一是招商引資方面。囿于生態康養旅游產業投融資平臺較少等因素,難以吸引民間資本投入,導致康養旅游產業發展建設不足,許多重要項目缺少資金流入。二是政策實施方面。雖然地方政府對康養旅游高度重視,相繼出臺一系列相關政策,但在微觀層面仍缺乏細則指引和配套措施。以旅游基礎設施建設為例,由于缺乏與之配套的財政專項政策、專項資金的支持,旅游基礎設施建設難以跟上產業發展的步伐,無形中降低了景寧生態康養產業的品牌競爭力,難以形成,品牌效應。三是金融服務方面。目前專門支持生態康養旅游產業發展的金融產品和信貸服務較少,“資源—資產—資本—資金”轉化渠道尚未暢通。四是資金配置方面。地方部門在政策統籌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割裂,資金配置效率低下。由于涉及一系列多跨事項、重大事項、薄弱事項,生態康養旅游產業資金投入與實際使用脫節,財政資金使用效率低下。

(三)產業創新能力不足

產業創新能力是產品形成品牌效應的關鍵因素,直接決定了產品的顧客體驗和服務品質。具體而言,景寧產業創新能力不足主要表現在如下方面。一是創新平臺。景寧目前雖然不乏從事旅游類或康養類的企業,但缺乏將生態旅游和康養行業進行跨界整合的企業,缺乏突出民族特色優勢且能夠形成產業集聚效應的創新平臺。二是產品創新。生態康養旅游產品在整個行業價值體系中屬于高端型、復合型旅游產品。產品開發難度大、建設周期長,僅僅依靠本地個體旅游從業者難以完成,需要引入具備相關資質和能力的企業共同參與。景寧生態康養旅游作為行業融合的產物,發展歷史較短,多數企業尚處于“摸著石頭過河”的初期階段,尚未充分找到生態旅游與健康養生相融合的突破點、創新點和增長點,進而導致現有的產品業態較為單一,缺乏具有鮮明“景寧特色”的生態康養旅游產品和服務。三是模式創新。景寧目前主推的“森林康養”,本質上仍是一種“資源融合”的發展模式,更多體現的是自然資源的價值轉化。目前尚未充分挖掘豐富的民族文化和畬醫畬藥資源,較少從“技術融合”“市場融合”“文化融合”等方面進行模式創新,尚未形成“森林康養”“醫療康養”“文化康養”一體化協同創新的康養旅游產業集群。

(四)產業建設人才欠缺

作為新興產業,生態康養旅游需要集聚一批精通旅游管理、健康養生、廣告營銷的專業型、復合型的高層次人才。然而,景寧生態康養旅游產業建設人才欠缺,主要表現在如下方面。一是人才供給。由于地方院校尚未將“生態康養旅游”這一新興行業發展方向納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人才培養目標與行業實際需求脫節,高層次、復合型人才儲備不足。二是人才需求。目前景寧縣從事生態康養旅游領域的人才存在整體年齡偏大、文化素質和業務水平不高以及高學歷、高職稱人員占比較少等突出問題。2013年以來,景寧招聘到的臨床醫學類碩士及以上人才僅3名?,F有在職養老護理員平均年齡超過45周歲,且大部分為初中及以下學歷。三是人才培養。目前景寧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資源匱乏、發展滯后,全縣僅有一所職業高中,且辦學條件不佳:占地面積33.3畝,與一級中職校標準相差117.2畝,無法正常開展實訓。職業工種目錄與山區縣康養旅游產業發展匹配度低,地方特色優勢產業工種缺乏。四是專業人才。景寧在森林康養運營管理、康養產品開發設計及森林康養休閑、健身、養生、養老、療養、體驗等方面,缺乏專業型人才。以中國畬鄉森林康養博覽園項目為例,由于缺少專家指導,目前仍處于探索階段。

四、景寧生態旅游與康養產業融合不暢的原因

探究景寧生態旅游與康養產業的融合問題,需要追本溯源,從目標需求、組織管理、人才招引、盈利模式等方面剖析問題產生的深層次原因,以便厘清解決思路并尋求破局之策。

(一)多元主體的目標需求不同甚至相斥

景寧縣生態旅游與康養產業的融合發展,需要當地政府、企業、院校、從業者、游客等“多元主體”的共同參與、協力推動(8)周小梅、黃鑫:《鄉村生態旅游資源價值實現路徑: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的制度創新》,《價格理論與實踐》2021年第9期,第23-27頁。。由于目標需求不同,不同主體不可避免地產生分歧和矛盾。一是政府部門的目標需求在于通過推進產業融合,催生“森林康養”“醫藥康養”等新業態,夯實景寧全域旅游支柱產業地位,但容易忽視經濟發展所帶來的生態環境保護問題。二是旅游、康養企業的目標需求在于追求投資收益最大化,盡快收回投資成本,實現企業盈利,但容易為追求短期的利益而忽視長期的項目投資和建設。三是人才培養院校的目標需求在于完成上級教育主管部門的考核任務,按照既定人才培養計劃讓學生順利畢業,但學生在專業技能培訓和實踐應用能力方面可能與企業實際需求脫節。四是旅游從業人員的目標需求在于完成企業績效考核指標,獲得更高的薪酬和福利待遇,但容易為片面追求個人收益而降低服務質量、損壞游客利益。五是普通游客的目標需求在于追求景寧優質的康養旅游資源,獲得身心健康和良好的感官體驗,但現有建設程度不能充分滿足其需求。因此,當前景寧生態旅游和康養產業融合不暢的根源在于多元主體之間的利益訴求不同甚至相斥,無法有效兼顧各方利益,增加了產業融合及創新的難度。

(二)政府組織管理與產業發展目標存在差距

景寧縣康旅產業融合問題的根源之一在于,政府部門組織管理與全域旅游產業發展目標還存在差距。一是政府部門各自為政。目前政府部門對于生態旅游產業和康養產業的管理,更多是基于原有的組織架構。各部門之間獨自負責一塊業務,由于管轄范圍、職責權限不同,容易產生多頭管理或相互推諉的現象,影響了政府對產業融合的推進力度和政策的支持力度。二是缺乏聯動。無論是產業融合還是生態產業體系的建立,都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景寧當地文廣旅體、衛生健康、市場監督、生態環境等政府部門之間溝通聯動、協調統一。景寧康旅產業發展現狀表明,政府有關部門在康旅產業規劃、管理、融合上尚未形成合力,公共服務體系有待完善。三是動能不足。有關部門在推進康旅產業發展上動力不足,重大旅游資源系統開發謀劃力度不夠。以山海協作項目為例,主管部門在組織管理方面缺乏推動,導致在項目招引、平臺共建上沒有充分發揮結對發達地區在人才、資金方面的優勢。因此,景寧康旅產業融合的關鍵在于,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在構建生態產業體系統一目標的指引下,厘清不同政府部門之間的管理權責與邊界,將其納入一個有利于生態康養旅游發展的有機體系當中。通過建立起高效的管理制度和組織形式,解決康養旅游行業融合發展中出現的組織機制問題。

(三)專業型、復合型人才匱乏

生態康養旅游產業發展的核心在于人才。目前景寧生態康養旅游發展中出現的專業型、復合型人才匱乏問題,成為制約產業融合發展的癥結所在。一是地理環境限制。景寧處于區域交通末端,雖然當地政府在“雙招雙引”(招商引資、招才引智)方面出臺了優惠政策,但受區位因素的影響,難以吸引到優秀人才和行業急需人才到少數民族地區開創事業,支持鄉村振興發展。二是基礎設施薄弱??德卯a業人才來景寧無論是就業還是創業,都需要一定的醫療、教育、交通等基礎設施作為支撐。目前景寧基礎設施建設仍不夠完善,難以滿足外來人才在工作、生活方面的需求。三是人才聚集不足。生態康養旅游作為一個新興產業,需要大批先行者投身產業發展,形成“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良好氛圍。目前景寧從事康旅產業的人才尤其是高層次人才較少,難以形成人才聚集效應。四是薪資待遇未形成吸引力。景寧康旅產業發展處于起步階段,多數企業面臨殘酷的市場競爭,難以開出豐厚的薪資待遇吸引人才。因此,探索建立景寧康旅產業人才引進、激勵的有效機制,加大各類人才定向培養力度,加大對專業技術人才的政策傾斜力度,采用靈活多樣的柔性引才模式,發揮各類人才的專業技能和創新能力,確保所需人才“招得來、留得住、用得上”,是解決康養旅游產業融合困難的關鍵所在。

(四)企業盈利模式制約

景寧生態康養旅游產業融合困難的根本原因,仍在于企業盈利模式的制約。一是前期投資大??叼B旅游類產品和服務的盈利模式有別于傳統旅游行業或康養行業的盈利模式,走的是“高端化、精品化產品的定制路線”,前期需要資金的大量投入以及相關配套設施的同步升級(9)王偉杰:《智慧康養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理論邏輯與實踐探索——以貴州智慧康養旅游產業發展為例》,《理論月刊》2022年第12期,第83-93頁。。由于康旅企業前期投入的建設運營資金,多數來自銀行貸款,前期投入資金越多,后期面臨的資金風險和使用成本越高。這一原因導致了景寧縣目前較少有規模以上企業進入相關產業。二是投資周期長。生態康養旅游市場主體的培育以及市場需求的增長,需要一個長期發展的過程。這一特點決定了康養旅游企業在短期內難以實現盈利目標,有些企業甚至可能處于虧損狀態。上述結果進一步造成了企業后續增長乏力,行業整合和創新能力不足。三是市場風險高。生態康養旅游本質上仍屬于旅游產業,受社會、經濟等外在環境因素影響較大,導致市場風險進一步增加。以2020年為例,受新冠病毒感染的影響,景寧旅游總收入為67.46億元,相較2019年下降14.90%。因此,幫助企業如何找準盈利增長點,創新營銷策略,突出少數民族區域特色,打造生態康養旅游品牌,解決企業長期發展過程中的資金問題,降低市場風險,是解決康養旅游產業融合問題的落腳點和突破點。

五、景寧生態旅游與康養產業融合發展的對策

景寧生態康養旅游的融合發展,必須從“實施全域旅游”的戰略定位上統籌全局,從“實現山區跨越式發展”的遠景目標上下足功夫,加快補齊品牌建設、基礎設施、金融投資、人才服務等方面的短板。

(一)突出民族區域特色,加強康旅品牌建設

立足景寧全域旅游的發展定位,深度挖掘區域民族文化和生態特色,打造以“畬族文化、畬鄉風景、畬醫畬藥”為特色的生態康養旅游品牌。一是要找準“康養旅游結合點”,打造高端化、定制化、精品化康養旅游產品和服務(10)陳慧慧:《文旅融合視域下青海湖生態旅游高地建設研究》,《青海社會科學》2022年第5期,第83-88頁。。重點扶持若干個獨具景寧特色的生態康養旅游品牌,形成差異化競爭優勢。如,將畬族文化元素融入保健產品、生態食品、文創產品當中,將畬族傳統醫藥技藝融入養生、保健服務當中,不斷豐富產品內容和服務形式,增加游客場景化、沉浸式的旅游體驗,不斷創新康養旅游新業態。二是重點打造一批旗艦型、引擎型高等級康旅品牌,創立康養旅游新地標。如,通過山海協作最美生態旅游線路建設,充分挖掘景寧森林康養、山泉水、畬醫畬藥等自然生態資源,培育全域森林康養旅游體系,打造中國首個呼吸系統森林康養示范縣、長三角森林康養新標桿。三是加大生態康養旅游品牌宣傳力度。采取直播營銷、互動營銷、知識營銷等多種營銷模式,擴大“中國畬鄉三月三”“畬山居”等景寧特色品牌影響力,增加品牌的美譽度、知名度和辨識度。如,在森林康養度假園區內開設網絡直播平臺,邀請國家、省市媒體及各類自媒體,利用畬族傳統節日,宣傳景寧生態環境、康養產品及民族風情。四是加強景寧特色品牌知識產權保護和品牌形象維護。做好品牌銷售數據、消費者數據、主要消費地數據的采集與統計,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進行廣告鋪設和宣傳,以點帶面、層層遞進,串珠成鏈,形成景寧康養旅游品牌的聚集效應。

(二)完善產業融合政策,推進配套設施建設

不斷細化、完善景寧全域生態康養旅游實施方案和產業融合政策,加大康養旅游的培植力度。一是建立權責明晰的產業融合管理機制和協調機制,成立“生態康養旅游工作領導小組”,統籌景寧康旅產業融合事宜,強化政府在頂層設計、行業標準、品牌建設、業態激活、市場管理等方面的管理職責。細化康養旅游產業融合方案,明確在品牌定位、融合主題、空間規劃、產品設計、營銷推廣、環境保護等方面的具體實施細則和專項負責人,增加政策落地的可操作性。為企業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和營商環境,助力企業提高產品創新能力和競爭力,培育更多康養旅游新業態、新產品和新服務,形成多元主體“共同建設、共同管理、共同發展”的良好局面。二是進一步完善康養旅游配套服務體系,推進相關基礎設施建設。如,加強景寧全域交通主干網絡建設,在主要康養景點開發建設綠道、山林和濱水游步路等設施,發展山地軌道等特色交通,讓游客近距離接觸景寧的良好生態。加大吃住娛購等配套設施建設,建設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康旅綜合體地標項目。推進中國畬鄉森林康養博覽園建設,形成森林康養旅游產業發展集群。推進浙西南醫療中心和健康管理中心建設,創新“康養+醫療”融合模式,形成森林康養新業態。推進景寧南部高山養生發展區建設,打造以云中大漈和大仰湖濕地景區為核心的高端休閑養生度假基地。推進景寧森林休閑養生城市、森林康養名鎮、森林康養基地和森林人家建設,給予一定的前期政策優惠。

(三)引導金融資源聚集,拓展投融資渠道

破解景寧康旅產業的投融資困境,應以政府投入專項資金、知名企業投資康旅產業為引領,引導金融機構、創投機構、社會資本等多方金融資源向康旅產業發展聚集,優化產業融資環境,形成多元活躍的投融資體系。一是政府部門增設康養旅游專項資金,加大對高需求、高潛力、高成長類康養旅游項目和產品的資金扶持力度。如,將專項資金用于康養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配套,用于發展“畬鄉風情康養旅游”“森林康養旅游”“中醫藥康養旅游”等特色康旅項目。二是鼓勵金融機構創新特色金融產品和服務,圍繞景寧生態旅游、健康養生等產業鏈發展需求,建立集價值發現、投資、融資、退出等功能于一體的專業化綠色投融資平臺,提供權屬交易、抵押、保險等全方位金融服務。如,鼓勵金融機構實施“政銀?!毙☆~貼息貸款4.0版,不斷激發農村金融市場活力。積極發展綠色金融,鼓勵省市縣三級金融機構在景寧設立綠色金融事業部,加大綠色信貸發放力度。三是鼓勵社會資本進入康旅產業,通過公辦民營模式或“建設—經營—轉讓”模式進行合作。如,鼓勵景寧“三小經濟”從業者返鄉投資生態農莊、養生保健、餐飲等業態,進一步活躍縣域民間投融資氛圍。四是鼓勵各類創投機構參與到康旅產業融合當中,通過股權投資、天使投資、戰略合作等方式支持中小微企業創新與融合發展。如,通過落實“鳳凰行動”“雄鷹行動”等發展計劃,引導景寧中小微企業對接多層次資本市場。

(四)健全人才引育機制,深化產業協同創新

進一步健全景寧康旅產業相關人才的引進機制、培養機制、創新機制,探索靈活多樣的柔性引才模式,加大各類人才定向培養力度,激發人才創新活力。一是加強人才引進和回流。針對高校畢業生,加大靈活就業、創新創業的政策支持力度。通過“畬雁歸巢”回引計劃,鼓勵景寧籍高校畢業生回鄉就業、創業。針對高層次緊缺人才,在人才住房、醫療保障、職稱評定、配偶就業等方面給予政策傾斜。實施“戴帽下達、人走帽留”的柔性人才引進機制,開展“綠谷精英·創新引領行動計劃”,深化“畬鄉人才智庫”建設,拓寬高端人才對接交流渠道。鼓勵實施“銀齡計劃”,探索“銀發人才”“拎包工程師”等人才共享舉措。鼓勵發達地區旅游、康養行業方面的領軍人才在景寧設立工作室。二是加快人才隊伍培育。依托麗水學院、麗水職業技術學院等本地高校,完善職業技能人才培養模式和培養體系,加強康養旅游復合型、應用型、專業型人才培養。三是與高校及科研院所加強合作。通過與浙江中醫藥大學、浙江工商大學、浙江樹人大學等高校共建醫療康養人才基地、旅游人才基地、職業技能人才培養基地,共同舉辦康養類學術會議、高峰論壇,以智慧康養、生態旅游等現有產業基礎為切入點,在重點產業領域開展政產學研用的協同創新。與浙大一院、樹蘭醫院等醫療機構合作,打造浙江省康養人才培訓基地,探索建立“康養+醫療”的康旅產業融合發展新模式。

六、結 語

目前,景寧尚未形成綠色引領、資源互補、融合發展、效益顯著的生態產業聚集態勢,也是浙江省山區26縣中唯一尚未明確“一縣一業”的少數民族聚居縣。有鑒于此,應在國家“生態富民”政策的指引下,緊緊圍繞景寧少數民族區域優勢和特色,深入挖掘畬族文化資源,形成以畬鄉風情特色為核心,以森林康養、運動休閑、鄉村度假、紅色文化為融合點的“1+4”康養旅游產業發展體系,逐步形成景寧全域康養旅游產業發展的優勢效應。在產業融合發展過程中,應積極探索產品和服務的生態價值轉化路徑,擴大民族特色品牌影響力,催生新業態,帶動新引擎,全鏈條發展生態康養旅游產業鏈。與此同時,在“十四五”期間景寧追求跨越式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應始終堅持“綠色發展”“生態經濟”的戰略定位,處理好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的辯證關系,補齊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方面的短板,探索“兩山金融”,培育“兩山公司”,構建統一、開放、競爭、合作的康養旅游發展新格局。

猜你喜歡
景寧康養生態旅游
生態旅游之利弊
生態旅游的不同類型
生態旅游
融合上下文的殘差門卷積實體抽取
景寧縣畬鄉草魚塘國家森林公園景寧木蘭資源調查與保護
康養太極:太極康養教學教研實踐創新初探
康養小鎮“康養+”發展模式探析
即墨溫泉:未來康養休閑之地
景寧金鐘雪梨種質資源調查與后續利用探討
森林康養地試點,可以先粗后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