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蔬菜微小型害蟲普通大薊馬的鑒別與防治

2024-01-03 01:00楊紹麗駱海波周利琳司升云
中國蔬菜 2023年12期
關鍵詞:薊馬豇豆若蟲

王 攀 楊紹麗 望 勇 楊 帆 駱海波 周利琳 司升云

(武漢市農業科學院蔬菜研究所,湖北武漢 430345)

普通大薊馬體型微小、世代周期短、繁殖力高、為害隱蔽,化學農藥防治難度大,目前其為害呈持續擴張趨勢,是我國南方地區蔬菜上的主要害蟲。了解普通大薊馬不同蟲態的形態特征、為害特點、發生規律,有助于該害蟲的田間識別和綜合防治。

普通大薊馬〔Megalurothripsusitatus(Bagnall)〕又名豆大薊馬,屬纓翅目(Thysanoptera)薊馬科(Thripidae)大薊馬屬(Megalurothrips)(韓運發,1997),廣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寄主范圍極其廣泛,防治困難,常造成巨大經濟損失。普通大薊馬在國外主要分布于日本、菲律賓、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印度、斯里蘭卡、巴基斯坦、澳大利亞、斐濟、基里巴斯、尼日利亞等國,在國內主要分布于陜西、浙江、福建、臺灣、海南、湖北、貴州、云南等地區(韓運發,1997;雷朝亮和周志伯,1998;唐國文 等,2002;楊真,2016;司升云 等,2017;黃偉康 等,2018;吳圣勇 等,2023),在華南地區的發生尤為嚴重。目前,普通大薊馬的為害呈擴張趨勢,已成為我國南方地區豆類蔬菜的主要害蟲,其寄主有9 科28 種,主要包括豇豆、菜豆、刀豆、扁豆、綠豆、大豆、紅豆、花生等豆科作物,以及絲瓜、番茄、辣椒、茄子、菜薹、蘿卜、馬鈴薯、向日葵、煙草、玉米、芒果和臍橙等(袁成明 等,2008;徐淑娟 等,2012;范詠梅 等,2013;邱海燕 等,2014;楊真,2016)。

目前,普通大薊馬的防治以化學防治為主,但由于其具有體型微小、世代周期短、繁殖力高、為害隱蔽等特點,導致化學農藥防治難度增加且效果不理想,反而帶來抗藥性增加、環境污染和農產品殘留增加等負面影響。筆者通過田間觀察和室內飼養,對普通大薊馬不同蟲態的形態特征進行了系統觀測與描述,并對該害蟲的為害特點、發生規律和防治措施進行了總結,以期為該害蟲的田間識別和綜合防治對策的制定提供參考。

1 形態特征

2022年9月于武漢市農業科學院蔬菜研究所種植的的豇豆和絲瓜上采集普通大薊馬,帶回室內使用豇豆花和莢進行飼養,飼養條件:光周期14 h/10 h(晝/夜)、溫度(27 ± 1)℃、相對濕度70%~80%。利用KEYENCE VHX-J20T 及奧林巴斯CX31 顯微鏡對普通大薊馬不同蟲態形態特征進行觀測。

1.1 成蟲 雌成蟲體長1.44~1.60 mm,棕褐色至黑褐色,體鬃暗。頭近長方形,略寬。觸角8 節,除第3 節及第4、5 節基部為灰黃色外,其余為棕褐色,第3、4 節端部收縮為頸狀,各具一長叉狀感覺錐(圖1-A)。復眼較大,約占頭寬的2/3,暗棕色,單眼3 個,位于復眼間中后部,呈三角形排列;單眼間鬃很長,位于前后單眼外側連線上,單眼后鬃短?。▓D1-B)。前胸背板略顯圓,有橫紋,背鬃細而短,前角鬃略長,后緣角鬃2 對最長(圖1-C);中胸盾片有橫紋,后胸盾片兩側細紋長而明顯(圖1-D)。前翅翅瓣以及基部、中部和端部棕褐色,近基部和近端部有兩條白色橫帶,分別約占翅長的1/5 和1/7;前翅前脈基、中部鬃14~15 根,等距離排列,前脈端鬃2 根,后脈鬃11~14 根,自翅中部深色部分開始著生(圖1-E)。各跗節,前足脛節,中、后足脛節端部為黃色。腹部背片兩側有橫紋,無微彎梳,第8 節背板后緣梳不完整,僅兩側存在(圖1-F)(范詠梅 等,2013)。雌成蟲尾部及產卵器的形態如圖2所示。

圖1 普通大薊馬成蟲各部位的形態特征

圖2 普通大薊馬雌成蟲尾部及產卵器的形態特征

普通大薊馬的前翅脈鬃同端大薊馬〔M.distalis(Karny)〕,但后者觸角各節全暗,中間節細而長。普通大薊馬的觸角與前翅顏色同絲大薊馬〔M.sjostedti(Trybom)〕,但普通大薊馬的后脈鬃自翅基部1/3 處開始著生。

1.2 卵 卵長0.29~0.32 mm,長橢圓形或腎形,無色透明至乳白色(圖3)。

圖3 普通大薊馬雌成蟲體內的卵

1.3 若蟲 若蟲共4 齡。1 齡若蟲體長0.59~0.94 mm,體背兩側各著生2 列稀疏黑色剛毛;初孵若蟲乳白色,略透明,復眼紅色,觸角6 節,第3、4 節膨大(圖4-A);后漸變為淡黃、金黃色,觸角、足黃白色略透明(圖4-B)。2 齡若蟲體長0.99~1.37 mm,棕黃色;觸角6 節;觸角、足黃白色略透明,體背剛毛不明顯(圖4-C)。3 齡若蟲體淡黃至棕黃色,附肢白色,較透明,無單眼,翅芽外露,較短,觸角鞘囊狀前伸,此齡期較短,稱為“前蛹”。4 齡若蟲體棕黃色,體側剛毛白色且長,附肢白色透明,單眼3 個,觸角沿身體向頭背后伸展,翅芽較長,伸達腹部第7 節,腹部第9 節具2 對黃褐色的齒,向上彎曲(圖4-D),此齡期較長,稱為“蛹”。1~2 齡若蟲的翅芽不外露;3~4 齡若蟲的翅芽外露,不取食且不活動,類似于完全變態中的蛹(韓運發,1997;鄭建武,2009)。

圖4 普通大薊馬不同齡期若蟲的形態特征

2 為害特點

普通大薊馬可在寄主植物的整個生長發育期為害,喜食寄主植物的花、果實、生長點等部位,主要吸食寄主植物的汁液,使葉片皺縮變小,嚴重時心葉不能展開,生長點萎縮,最終致寄主植物生長緩慢或停止(潘雪蓮 等,2021)。以豇豆為例,普通大薊馬以成蟲和若蟲危害豇豆的整個生育期,導致豇豆“黑頭黑尾”,嚴重影響豇豆品質(唐良德等,2015)。普通大薊馬主要棲息于豇豆的嫩葉和花內,以及豆莢上,通過銼吸植物表皮,導致葉片起皺、卷曲,花器斑駁、凋落(圖5-A);豆莢表皮變色、發硬(圖5-B)(范詠梅 等,2013;譚珂等,2015)。此外,普通大薊馬還能傳播植物病毒,如煙草線條病毒(TSV)、花生芽壞死病毒(PBNV)等(黃偉康 等,2018)。

圖5 普通大薊馬對豇豆花(A)和豆莢(B)的田間為害癥狀

3 發生規律

3.1 發生時期 普通大薊馬在海南全年發生,冬季為害最嚴重(潘雪蓮 等,2021);在臺灣南部于10月初至翌年5月大豆種植期發生,其中12月和4月為2 個危害高峰期;在湖北武漢地區豇豆等作物上的發生盛期為9-10月,11月可在絲瓜花上發現(韓運發,1997;雷朝亮和周志伯,1998;唐國文 等,2002)。在我國的北方地區,薊馬多以成蟲或若蟲越冬,常棲息于枯枝落葉、表土和土塊等隱蔽場所,也有少數以卵或“蛹”越冬(鄭建武,2009)。

3.2 生活習性 普通大薊馬成蟲、若蟲均具有趨嫩性,成蟲最嗜好的顏色為藍色,活躍、善飛翔,可以隨風或通過植物進行長途擴散;成蟲羽化后爬出土壤,飛至嫩葉、花內或幼莢上取食,隱蔽性強。卵散產于葉肉組織內,對豇豆嫩葉正面和背面的選擇性沒有差異,但傾向于在葉片正面產卵(譚珂等,2015)。2 齡若蟲爬行迅速,擴散危害。3 齡若蟲不取食,行動緩慢,落入表土“化蛹”。豇豆生長中期、后期,該蟲在垂直空間和水平空間均屬聚集分布(圖6)(范詠梅 等,2013)。

3.3 發生條件 溫度顯著影響普通大薊馬的存活率,各蟲態發育速率與溫度呈二次回歸關系,且顯著相關,在15~35 ℃時世代發育歷期為10.57~46.29 d(天),完成世代的發育起點溫度和有效積溫分別為9.35 ℃和238.87 ℃,成蟲壽命與溫度呈負相關,30 ℃時產卵量最高。種群數量與降雨量呈負相關,旱季種群數量明顯高于雨季(邱海燕 等,2014)。土壤含水量和土壤類型顯著影響“蛹”的發育歷期和羽化率,砂壤土中75%的普通大薊馬在土層1 cm 深處化“蛹”,粘土中化蛹率降低,土壤含水量為15%且土壤類型為砂壤土時發育歷期最短(韓云 等,2015)。不同寄主對普通大薊馬生長發育影響不同,豇豆為最適寄主(譚珂等,2015;黃偉康 等,2018)。

4 防治措施

4.1 農業防治 目前針對普通大薊馬的農業防治手段主要有:與非豆科蔬菜輪作或水旱輪作;調節作物種植密度,清除田間雜草,加強水肥管理;清潔田園,蔬菜收獲后對植株殘體進行粉碎漚肥或深埋;避開種植高峰期,適時栽培;采用銀灰色地膜覆蓋栽培等(黃偉康 等,2018)。

4.2 物理防治 主要采用防蟲網、殺蟲燈、誘蟲板等進行物理防治。普通大薊馬對藍色誘蟲板趨性最強,黃色誘蟲板次之(邱海燕 等,2015;閆凱莉 等,2017),作物出苗后或薊馬發生初期,可在行間懸掛藍色誘蟲板(315 塊·hm-2)或設置誘集帶誘集成蟲(唐良德 等,2015),且懸掛高度為1 m 左右防效最佳(云天海 等,2012);60~80 目防蟲網和綠色防蟲網可有效降低薊馬的發生量(張瑞敏 等,2015)。目前已開發多種基于聚集信息素的高效引誘劑,普通大薊馬的聚集信息素成分為反式,反式-金合歡醇乙酸酯,為其田間誘集和誘芯開發奠定了基礎(李曉維 等,2019)。

4.3 生物防治 保護利用自然環境中的天敵種群對普通大薊馬進行生物防治是延緩其抗藥性的重要途徑,但應避開天敵繁殖期和敏感期施藥。普通大薊馬的天敵種類較多,如捕食性天敵蝽類、草蛉類和瓢蟲類等,寄生性天敵如寄生蜂等,以及致病性的真菌類和線蟲類等(喬瑋娜,2012;黃偉康 等,2018;潘雪蓮 等,2021)。普通大薊馬是適宜大草蛉生長發育的天然獵物(唐良德 等,2017),巴氏鈍綏螨、淡翅小花蝽和六斑月瓢蟲等對普通大薊馬均具有較好的防控潛能(李盼 等,2022;邱海燕等,2022a)。巴氏鈍綏螨對普通大薊馬的防控時間較長,可用于普通大薊馬的早期綠色防控,在普通大薊馬發生初期連續釋放巴氏鈍綏螨2 次,間隔7 d(天)左右,每次釋放密度400 頭·m-2,釋放33 d(天)后仍可將薊馬控制在10 頭·m-1以下(黃偉康 等,2022)。蟲生真菌是薊馬類害蟲的一類重要生防資源,白僵菌對普通大薊馬有較高致病力,且蟲生真菌與生物源殺蟲劑兼容性較好,對普通大薊馬表現出協同增效作用(吳圣勇 等,2023)。

4.4 化學防治 化學防治是普通大薊馬的主要防治手段,而我國目前針對普通大薊馬的登記藥劑較少,有機磷、有機氯、擬除蟲菊酯、新煙堿和多殺菌素類的殺蟲劑被廣泛應用于普通大薊馬的防治(黃偉康 等,2018),但普通大薊馬已對常用防治藥劑產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藥性且表現出地理差異性(唐良德 等,2018;邱海燕 等,2022b;郭靈杭 等,2023;袁琳琳 等,2023)。綜合已報道資料,可在普通大薊馬發生初期,選擇60 g·L-1乙基多殺霉素懸浮劑2 000 倍液、10%溴氰蟲酰胺可分散油懸浮劑2 000 倍液、2.5%多殺霉素水乳劑600 倍液、75%吡蚜·呋蟲胺水劑1 500 倍液、15%唑蟲酰胺懸浮劑1 500 倍液、240 g·L-1蟲螨腈懸浮劑1 000倍液、3%啶蟲脒乳油1 000 倍液等藥劑進行噴霧處理,5~7 d(天)后視蟲情進行第2 次用藥(司升云 等,2017;黃偉康 等,2018)。吡蟲啉、噻蟲嗪和除蟲菊酯等藥劑對普通大薊馬的防治效果較差,不建議使用(黃偉康 等,2018)。此外,準確掌握施藥時間(豇豆花瓣開放時)、不同機制殺蟲劑混用或輪用是實現普通大薊馬農藥減施增效及抗性治理的重要途徑(吳圣勇 等,2023)。

猜你喜歡
薊馬豇豆若蟲
夏季當家菜——豇豆
基于輕量級SSD模型的夜間金蟬若蟲檢測
11種殺蟲劑對透明疏廣蠟蟬3齡若蟲的毒力測定
臨汾:抓緊防治玉米薊馬
Informations pratiques Recettes chinoises
辣椒薊馬防治技術
豇豆新品種連豇3號的選育
不同日齡懸鈴木葉片對懸鈴木方翅網蝽若蟲發育及存活率的影響
田間常見8種有害蝽類若蟲齡期的區分
高架牽引豇豆高產栽培技術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