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區域特色“秦藥”
--子洲黃芪產業發展現狀與對策

2024-01-04 01:21張花平霍治軍崔靖靖賀學林
延安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子洲黃芪發展

張花平,霍治軍,王 科,崔靖靖,賀學林

(1.榆林學院;2.榆林市現代農業培訓中心;3.榆林市農業農村局,陜西 榆林 719000)

黃芪,為豆科植物蒙古黃芪Astragalus membra naceus(Fisch.)Bge.var.mongholicus(Bge.)Hsiao 或 膜莢黃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的干燥根[1],具有藥用、食用、飼用、“替抗”、綠肥、養顏、生態等功效。子洲黃芪指產于陜西省子洲縣及其周邊生態環境相似地域的仿野生種植的蒙古黃芪[2]。種植過程中人為干預少,不施用化肥,不噴打農藥,不打除草劑,無污染,產出的黃芪條粗長、皺紋少、綿性大、粉性足、味微甜、嚼之有明顯豆腥味,橫切面呈“金心玉欄”狀[2],美名遠揚。2008年,“子洲黃芪”獲得市場監督總局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認定;2018年,子洲黃芪入選陜西十大“秦藥”名錄,且位列第一[3]。享有“黃芪以秦北品味最佳”的稱號,亦有“東北參、子洲芪”的盛名。

在“大健康產業”的推動下,子洲黃芪種植規模逐年擴張,市場需求量一直穩中有升,尤其是優質子洲黃芪的需求量更是逐年攀升,綜合效益顯著,其產業發展已成為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3-4]。但由于土地資源限制以及農戶追求高效益的矛盾日益明顯,導致子洲黃芪產業發展存在著一些現實問題,例如,專業化生產水平不高,質量管理薄弱等,造成黃芪質量不穩定,制約子洲黃芪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本文基于對區域中藥材子洲黃芪產業發展現狀與問題的梳理,討論子洲黃芪產業發展途徑,以期為子洲黃芪穩健發展提供理論參考。

1 產業發展主要特點

榆林地區具備優質中藥材種植的自然資源環境,積淀了悠久而豐富的中藥材種植傳統和文化底蘊[3]。子洲黃芪產業化發展雖然起步較晚,發展速度平緩,但潛力巨大,優勢明顯。隨著我國中醫藥產業的穩步推進,子洲黃芪作為道地藥材迎來良好的發展契機。

1.1 產業發展的區域優勢

子洲黃芪作為特色道地藥材,首先得益于區域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條件,其次是政府的扶持以及當地龍頭企業的帶動。

清代《植物名實圖考》中寫道:“黃耆,西產也,有數種,山西、內蒙產者最佳[5]?!秉S文華[6]等運用地理信息系統(TCMGIS)分析得出大同、呂梁、朔州、忻州、烏蘭察布、榆林6個地區之間生態因子的相似性高,各地區產出的黃芪有效成分質量指標接近,所以,這6 個地區組成的區域為蒙古黃芪適生區。尚雪[7]等運用GIS技術選用了8個環境因子,也確定了榆林的生態環境適宜黃芪的生長。榆林地區屬溫帶

干旱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顯明,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年平均氣溫4℃-16℃,≥10 ℃的積溫2847.2-4147.9℃,無霜期134-169d,日照率59%~66%,平均年降水量449.1mm。南部丘陵溝壑區,即子洲黃芪主產區,海拔1000~1500m 黃土層厚度>2m,地下水位低,土壤pH 值6.5-7.5,富含有機質,土質松散、通透性強、排水性好,無污染。氣候、土壤、水等自然資源為子洲黃芪的生長發育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條件。因此,發展子洲黃芪產業符合榆林生態定位,充分貼合區域地理環境優勢。近十幾年來,國家圍繞傳統中醫藥產業體系化發展,相繼出臺很多相關政策文件,如“大健康產業”、《“十四五”中醫藥發展規劃》等都明確提出中醫藥高質量發展的具體方案和指導意見。2020年,《陜西省對黃芪山茱萸杜仲葉開展按照傳統既是食品又是中藥材的物質管理試點方案》中,將黃芪藥材試點定在榆林市子洲縣,為子洲黃芪優化布局和規范化種植加工營造良好的氛圍。同時,榆林地區部分企業規?;N植、標準化管理和規范化加工,目前已經全面展開,助推子洲黃芪全過程產業鏈的高質量構建和升級,打通道地黃芪種植、管理、加工、研發和銷售的鏈條壁壘,激發子洲黃芪產業在鄉村振興中的巨大潛力和優勢。

1.2 優品優質,促進規?;a

子洲黃芪采用仿野生種植模式,與常規種植相比,仿野生種植在品質特性方面具有巨大的優勢[8]。趙玉山[9]對蒙中藥材仿野生效益分析,得出藥材在仿野生環境下有效成分含量可提高到傳統種植的3-4倍。劉淑霞及胡明勛等分別對內蒙古和山西地區仿野生與野生蒙古黃芪品質進行研究,結果表明,仿野生種植黃芪藥材的黃酮類和皂苷類的含量均高于野生黃芪[10-11]。充分證實仿野生種植可提升黃芪主要藥效成分的合成與積累,為黃芪栽培技術優化和品質提升雙贏目標提供有力的數據支撐。同時,根據黃文華[6]等對仿野生種植子洲黃芪的主要有效成分含量與《中國藥典》(2020)質量標準含量進行對比分析(表1)表明:子洲黃芪浸出物、黃芪甲苷、毛蕊異黃酮葡萄糖苷含量均顯著高于《中國藥典》(2020)規定的質量標準,尤其毛蕊異黃酮葡萄糖苷,超出了2.3倍。

子洲黃芪仿野生種植有利于提高黃芪有效成分的含量,提升品質,進而促進了子洲黃芪種植規模不斷擴大。近三年來,子洲黃芪種植面積從2018年的16.7萬畝增加到2021年的24.9萬畝,占全市中藥材種植總面積的51 %以上,形成多個規?;羞B片種植基地,種植規模在500 畝以上的有18家,50-500畝的有360家。伴隨子洲黃芪產量的增高、品質的提升,這將促使“子洲黃芪”市場競爭力不斷增強,進一步調動種植戶擴大種植面積及規模,占取更多的市場份額,形成子洲黃芪多鏈條、多方位、多層次發展的良好勢頭。

1.3 經營多元,推動品牌化布局

子洲黃芪經營模式由單一逐步向多元轉化,由初加工逐漸向精細加工轉型升級。產業發展正逐步構建形成“企業+農戶”、“合作社+基地+農戶”、“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龍頭企業帶動生產的高效系統化扶持經營模式,推動子洲黃芪品牌在國內外的影響力日益提升。多家電視欄目組對子洲黃芪進行了全方位報道,子洲黃芪在行業的影響力逐步擴大,已得到國內外的關注和認可,產品外銷通暢;黃芪條銷往國內各大藥材市場,有的出口至香港、臺灣及東南亞地區和韓國、日本等地。2021年,子洲縣人民政府聯合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及陜西省天芪生物科技公司等多家院校成立“中國(子洲)黃芪研究院”,主要圍繞子洲黃芪產業發展過程良種良苗繁育、規范化種植、質量檢測、溯源體系建設等基礎方面開展一系列研究和項目合作。這為塑造子洲黃芪大品牌打下良好的基礎,“子洲黃芪”成為業界標簽指日可待。

1.4 優質優價,成脫貧主要抓手

近年來,子洲黃芪市場價格一直處于穩定上漲態勢,子洲黃芪產業已成為其優勢產區種植戶的主要收入來源[3-4]。黃芪整株都可以進行資源化利用和產品研發,黃芪根可以直接或加工后出售,種子作為育苗引種資源進入栽培環節,黃芪下腳料含有黃芪多糖、粗蛋白、粗纖維等營養物質[12],可加工成飼料、食用菌、有機肥等循環進入農業生產。當前,子洲全縣種植子洲黃芪遍布12個鄉鎮,被評為省級中藥材“一村一品”專業示范村有3 個,省市級龍頭企業5家,中藥材專業合作社18家。子洲黃芪產業已成為當地農民的增收脫貧的支柱產業,年均畝收入達到0.2 萬元以上[4],高于種植傳統農作物收入。近些年,相關企業已經建成黃芪加工生產線,制作形成黃芪切片、黃芪芽茶、黃芪精華化妝品、黃芪保健品等系列產品,帶動周邊芪農增產增收,實現脫貧致富,同時增強種植子洲黃芪積極性,推動黃芪產業良性循環和穩步發展。

2 子洲黃芪產業發展面臨的挑戰

子洲黃芪產業發展還處于初級階段,距離道地藥材“現代化”發展體系還有很長的路要走[13],提質增效為基本目標的高質量發展道路還有待繼續拓寬和完善。

2.1 基礎理論研究薄弱

子洲黃芪作為區域性道地藥材,區域限制和小眾性特點難以引起研究人員的注意和重視,可查閱、借鑒、參考的有價值文獻資源非常少。截止2022 年04 月19 日,從《中國知網》以“子洲黃芪”為搜索主題詞,可檢索出相關度較高的文獻不足10篇,把主題詞改為“蒙古黃芪”,檢索結果為254 篇,把主題詞改為“黃芪”,檢索結果則為4581 篇,絕大多數都集中在黃芪有效成分及其藥性藥理研究,而作為道地藥材栽培技術、種質資源保護和優良品種選育相關研究很少,尤其子洲黃芪。究其原因,子洲黃芪產業化發展相對較晚,規模小,經營主體偏弱勢,種植技術大多依靠傳統經驗和方法,優質高效的技術體系不完善、有短板,技術推廣、輻射緩慢,效益提升遲緩。常言道:“藥材好、藥才好”,黃芪藥性研究應從種質特性、栽培技術和科學管理的源頭抓起。因此,應加大對子洲黃芪的研究力度和深度,全面保障子洲黃芪道地品牌的可持續性和地理標志產品的優勢。

2.2 種子種苗管理薄弱

種質資源保護與種業振興是植物資源高效利用的根本。子洲黃芪種子市場主體存在小、散、亂現象[14],無論是散戶還是企業,缺乏對優質種質資源的保護和基礎研究能力,依靠種植經驗進行種子優劣評判,容易出現偏差和誤判。大部分農戶只注重種子的發芽率和價格,而忽略種子的發芽勢,導致種質優勢退化嚴重,黃芪品質良莠不齊,產業化波動不定和品牌建設受阻。種子種苗繁育技術還停留在傳統的自繁自育水平,加之繁育技術復雜、成本過高、效率偏低,致使子洲黃芪育種創新技術發展遲緩[14]。

2.3 生產水平急待提高

從整個中醫藥行業來講,中藥材的發展起步較晚,技術不成熟,與中藥工業的發展嚴重不適應[13],子洲黃芪也不例外。一是種植技術有待規范。子洲黃芪種植全憑農戶意愿,只追求產量而輕視質量,種植模式單一,不注重科學合理布局,不倒茬,造成連作障礙,嚴重影響黃芪的產量和品質;二是配套設施有待完善。專業倉儲、晾曬、分揀等配套設施不足,通風、溫度、濕度難把控,很容易霉爛變質,影響品質及藥效。部分中小企業備有倉庫,但是車間混亂,沒有按標準空間區劃來分批分類儲存保管,易混淆,造成資源浪費;三是產地初加工設備、工藝缺乏相關規程、技術指導,主要還是依賴傳統手工加工;商品沒有嚴格按子洲黃芪質量等級劃分標準執行,缺乏檢測儀器,對黃芪切片的優劣主要靠經驗外觀識別,而對其內在品質進行檢測的標準水平有待提高與完善[14]。

2.4 人才資源急需增補

專業技術人員匱乏引起栽培管理、加工工藝和品質提升常走彎路、模式混亂,導致子洲黃芪產業可持續性、高效穩定性和后勁不足。當前,子洲黃芪栽培、經營主體大部分是中老年人,文化水平不高,對新知識、新理念、新模式、先進農技裝備的接受力和操作力不夠,思維觀念與道地黃芪現代化發展脫節嚴重。經驗積累和習慣認知為主的黃芪栽培傳統方式,導致子洲黃芪產業發展緩慢,經濟、文化、生態效應融合深度不足,現代化推進遲緩[15],人才稀缺制約子洲黃芪現代化發展。

3 子洲黃芪產業發展對策

3.1 人才一體化,驅動產業快速發展

通過人才引進、人才交流、人才培育,多措并舉,驅動子洲黃芪產業快速發展。引進省內外高校人才與科研機構搭建產學研推多部門合作平臺,開展子洲黃芪的基礎性研究工作,開展關鍵栽培技術集成攻關,引進、改進、制造實用型農機具,加強生產技術培訓,著力打造生產、加工、包裝、儲藏、運輸、銷售、監管、服務一體化產業發展體系[14,16]。政府相關部門、中藥材企業、種植大戶和農技服務部門與科研院所進行政產學研推全方位、多層次技術交流合作,加大在人才、平臺、經費和科技等方面的多環節、全過程投入。同時,把專業人才需求與人才培養充分結合,培養符合區域需求的新型職業農民。新型職業農民是子洲黃芪產業的實施主體,是產業可持續發展的人才、平臺基礎。加強對現有人才的技能培訓和理論提升,強化新版中藥材GAP理念和技術全過程融合,建成一支高素質產業化的職業農民,以適應子洲黃芪產業的快速發展?!叭瞬攀堑谝簧a力”,子洲黃芪產業的發展離不開堅實的人才保障。

3.2 品種專業化,保障產業優質發展

中藥材種質資源優勢是區域道地藥材品質的保障。制定種子種苗質量標準,引入現代種業技術、加強基礎研究,提升種子專業化水平[17];建設標準化子洲黃芪良種良苗繁育基地,并且形成產業技術體系,充分突出區域品種優勢,提升良種良苗的推廣率。積極支持具有培育子洲黃芪良種良苗生產能力的企業和專業合作社從事種苗生產,充分發揮其輻射和引導作用,圍繞“道地性”和“區域特色”兩大核心,全面建成集子洲黃芪種質資源保護、新品引育繁、產加包、儲運銷、監管服為一體的種業發展格局[16],促進種子種業創新、綠色和高質量發展,增強子洲黃芪種業保障體系。

3.3 種植規范化,促進產業高效發展

“質量源于生產”。子洲黃芪種植規范化是推動其產業鏈各環節深度融合發展的重要保障。充分挖掘區域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家底,按照新版中藥材GAP 要求,構建區域特色布局,以“一村一品”為重點,擴大種植面積;建立高標準種植基地,鼓勵種植大戶、專業合作社自建或者共建,示范帶動,打造子洲黃芪種植樣板區;完善加工工藝及配套設施,提高精深加工比例,拓展黃芪價值鏈和產業鏈;建設追本溯源體系,在各個生產環節實施動態監管,加強質量管控;推進新成果及新技術推廣應用,促進價值實現與技術升級良性循環等一系列措施,多管齊下,有效促進子洲黃芪產業高質量、高效發展。

3.4 種植生態化,保障產業綠色發展

遵循“不向農田搶地,不與草蟲為敵,不懼山高林密,不負山青水綠”的“四不宣言”原則,實現“生態出良藥[18]?!币虻刂埔?,以藥材選地,因地種藥材,對子洲黃芪的種植區進行合理布局、正確規劃,綜合開展林下種植、輪作等多樣化生態種植模式,保障子洲黃芪優品優質、綠色、安全和可持續發展。榆林地區擁有35 萬畝杏林,地處黃土丘陵溝壑區,土層深厚,林下空間大,植被稀疏,中幼齡杏林下種植黃芪,以芪養林經濟效益、生態效益顯著[19]。同時,榆林又是全國馬鈴薯主產區,與黃芪輪作,其根際分泌物能降低黃芪根腐病患病率,有效提高輪作黃芪生物量[20]。生態種植不僅能夠提升土地利用率和改良土壤,也是對子洲黃芪種質資源的有效保護措施。

3.5 經濟循環化,推動產業高端發展

依靠加工增值,充分發揮子洲黃芪的“藥食同源”和“替抗”作用,更深入挖掘黃芪的健康價值、經濟價值、科學價值和生態價值[18],積極引導加工企業發展高附加值的子洲黃芪化妝品、保健品、飼料、其它輔料等精深加工新產品的最大化價值鏈,構建形成生態經濟循環產業鏈(見圖1),實現子洲黃芪產業與健康、生活、文化的高度融合。同時,結合鄉村振興發展戰略契機,加強子洲黃芪產品加工和運銷業發展,優化美麗鄉村內涵,提升普通農民勞動生產率,推動子洲黃芪產業高端發展。

圖1 子洲黃芪生態經濟循環產業鏈圖

3.6 供需信息化,推進產業長遠發展

以政府為引導,鼓勵企業、合作社就地就近自建或共建子洲黃芪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的標準化共享基地,集儲存、加工、檢測、交易、集散、交流、服務于一體,信息、資源、平臺共享,推進子洲黃芪供需精準對接。定期舉辦交易博覽會,充分利用媒體、互聯網、大數據、云平臺、移動物聯網等現代智能信息技術,搭建信息化網絡電商交易平臺,探索“大數據+特色道地藥材生產基地+訂單生產”模式。建立子洲黃芪溯源跟蹤信息系統,記錄生產過程中的關鍵環節,實現長效的反饋機制,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完善子洲黃芪種植過程監督和檢測,推進全過程信息化和智能化,逐步實現黃芪產品來源可查、去向可追、責任可究的全產業鏈服務體系[21],推進子洲黃芪產業的長遠發展。

3.7 產品品牌化,促進產業穩健發展

立足“子洲黃芪”知名道地藥材優勢,以品牌帶動產業,以產業強大品牌。建設子洲黃芪試驗示范、科普宣傳的品牌形象示范區,集子洲黃芪道地品種展示區、規范化栽培示范區、加工工藝流程區、特色產品展區以及大數據可視化展示等一體化的產業發展動態及品牌文化展示長廊。加強信息更新與新聞媒體銜接深度,通過線上、線下多重渠道加大品牌建設宣傳力度,樹立民眾品牌意識和質量意識,擴大子洲黃芪的社會認知度和認同度,厚植優質子洲黃芪高質量發展的人文土壤。打造子洲黃芪全國知名品牌,提升產品影響力和競爭力,為子洲黃芪產業穩健發展發揮積極作用。

結語

子洲黃芪產業發展正值起步成長期,合理構建子洲黃芪規范化、生態化種植技術標準體系,生產和加工技術體系,是保障子洲黃芪產業優質資源的關鍵。正確認識子洲黃芪產業發展現狀、存在的核心問題,探索子洲黃芪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途徑,對夯實子洲黃芪全過程高標準、高品質的技術體系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猜你喜歡
子洲黃芪發展
Huangqi decoction (黃芪湯) attenuates renal interstitial fibrosis via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signaling pathways in 5/6 nephrectomy mice
“補氣之王”黃芪,你吃對了嗎?
邁上十四五發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牌”
一邊是難解的糾紛,一邊是復雜的情感——子洲法院“訴調對接”溫和斷案
黃芪是個寶
“輕裝”后的檢察機關該干啥——子洲檢察院踐行“人民的名義”
砥礪奮進 共享發展
改性瀝青的應用與發展
“會”與“展”引導再制造發展
物源對子洲氣田山2段儲層的影響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