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省鄖陽區重要地質遺跡資源特征及地學意義

2024-01-05 12:22崔亞圣余浩宇彭小桂楊麗霞王雯雯
資源環境與工程 2023年6期
關鍵詞:鄖陽恐龍蛋綠松石

崔亞圣,王 偉*,余浩宇,辛 杰,彭小桂,李 樂,楊麗霞,王雯雯

(1.湖北省地質科學研究院,湖北 武漢 430034; 2.資源與生態環境地質湖北省重點實驗室,湖北 武漢 430034)

地質遺跡是漫長地質歷史演變過程中,由內力和外力地質作用形成和遺留下來的自然遺產,是人類認識地質現象、追索地球演化過程的重要證據,具有典型性、特殊性、罕見性、不可再生性和重要科學、觀賞和科普價值[1-2]。自20世紀中葉以來,地質遺跡一直被視為重要的自然資源而進行保護和利用,其類型劃分、資源價值評價、科學意義研究和社會生態經濟效益評價是開展區域性地質遺跡資源保護利用的基礎[3-10]。

湖北省十堰市鄖陽區位于秦嶺褶皺帶東段,區內地質歷史時期經歷了復雜的構造活動和變質運動,形成了類型豐富、特征獨特的地質遺跡資源。元古代發育的武當群變質巖剖面是研究秦嶺構造演化的重要素材[11-12]。古生代發育的云蓋寺綠松石是世界已知現存最古老的綠松石礦山之一,開采歷史可追溯至春秋時期,目前依托于此礦山創建了云蓋寺綠松石國家礦山公園[13-15]。中生代發育豐富的白堊紀恐龍及恐龍蛋古生物化石資源[16-23],并依托青龍山地區保存良好、出露數量龐大的恐龍蛋化石資源,創建了青龍山國家地質公園和青龍山恐龍蛋國家級化石集中產地。新生代以來發育壯麗的第四紀漢江河流地貌和古人類遺址,特別是學堂梁子“鄖縣人”遺址是中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古人類頭骨化石與舊石器時代并存的古遺址,發育有歐亞內陸最完整的古人類頭骨化石[24-27]。這些獨特的資源具有極為重要的地學意義和內涵,在中國地質遺跡中極具代表性。

基于2020年以來鄖陽區地質遺跡調查評價的最新成果,闡明區內地質遺跡主要類型和基本特征,并對典型地質遺跡的地學意義展開討論,對準確把握鄖陽區地質遺跡的科學意義、增強地質遺跡保護意識和實現地質遺跡可持續利用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1 區域地質背景

鄖陽區位于鄂西北,地理坐標為:北緯32°25′~33°16′,東經110°07′~111°16′,面積為3 863 km2。鄖陽區平均海拔在250~800 m,海拔最高點為滄浪山主峰(1 824 m),最低點為漢江江面(約150 m)。區內大部分為山地,地勢由南、北邊境向EW向漢江谷地傾斜,漢江谷地兩側有狹窄而斷續的平地與丘陵相間分布,呈現“八山半水一分田”的格局。鄖陽區屬北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為16℃,年平均降水量為814 mm。長江最大的支流漢江由西向東穿越該區,區內有大小河流766條,河流總長3 351 km,均屬長江水系,水力資源豐富。

鄖陽區大地構造上位于秦嶺褶皺帶東段,經歷了多期次構造作用和變質作用,形成了一系列復雜的構造形跡[12](圖1)??傮w以NW向緊密線狀褶皺為主體,伴有NW向脆韌性剪切帶和不同方向、不同規模、不同性質的脆性斷裂,以及近EW向和NE向褶皺疊加其上,使之呈現網格狀構造格局。自元古代以來,三大巖類均較廣泛發育,以出露大面積的南華系武當群為特點,南華系耀嶺河組、震旦系陡山沱組和燈影組、寒武系—奧陶系地層零星分布,兩鄖斷陷盆地中分布白堊系地層,順漢江河谷分布第四系地層。

圖1 鄖陽區地質簡圖

2 主要地質遺跡類型與分布

鄖陽區具有獨特的大地構造位置以及復雜的地質構造演化歷史,在漫長地質歷史時期,形成了類型豐富的地質遺跡資源。在充分整理區域各類地質調查資料和相關文獻資料的基礎上,按照《地質遺跡調查規范》(DZ/T 0303—2017)[28]技術要求,通過遙感影像和野外路線相結合的手段對區內典型遺跡點進行了調查,獲取了其范圍、面積、形態、巖性、植被等地質參數特征,利用數碼相機和無人機拍攝獲取典型遺跡景觀照片。據統計分析,區內共篩選調查地質遺跡51處,共3大類9類18亞類(圖2,表1)。其中具有世界級價值的地質遺跡資源3處,分別是青龍山恐龍蛋化石群產地、“鄖縣人”遺址和云蓋寺綠松石礦。

表1 鄖陽區主要地質遺跡資源分類表

圖2 鄖陽區重要地質遺跡分布圖

3 典型地質遺跡特征

3.1 基礎地質遺跡大類

3.1.1地層剖面類

上白堊統陸相碎屑巖剖面是鄖陽區典型的地層剖面。晚白堊世時期,鄂西北—豫西南地區發育了一批NW向展布的小型盆地,呈雁行狀排列,其中包括位于區內的兩鄖盆地和淅川盆地。盆內主要沉積了一套陸相沖洪積—河湖相的紅色碎屑巖,自下而上劃分為高溝組、馬家村組和寺溝組,《中國區域地質志·湖北志》[12]將其整合統稱為寺溝組。高溝組上部為雜色砂礫巖、棕紅色粉砂巖和鈣質粉砂巖夾灰色薄層狀中細粒砂巖,下部為細砂巖和灰黑色、淺灰色、棕灰色礫巖層夾棕紅色薄層狀含礫粉砂巖,下部為沖洪積扇相,上部變化為辮狀河沉積相。馬家村組發育雜色砂礫巖、細砂巖夾薄層狀中粗粒砂巖和棕紅色鈣質粉砂巖,體現為辮狀河沉積—湖泊沉積。寺溝組上部為一套棕紅色、灰白色的中細粒砂巖和褐色泥鈣質粉砂巖互層,下部為一套礫巖、砂礫巖與棕紅色粉砂巖夾薄層狀砂質泥灰巖,主要為濱淺湖相和曲流河相。上白堊統地層中發育大量的恐龍蛋化石資源和古土壤,對研究陸相沉積體系演化、建立陸相區域地層格架、揭示恐龍蛋化石埋藏環境、探索特定區域恐龍生活環境以及陸相深時氣候重建具有重要科研價值。

3.1.2巖石剖面類

古老的武當群變質巖剖面是區內代表性巖石剖面。武當群在青龍山恐龍蛋化石群景區張家凹—吳家灣剖面出露相對完整,劃分為兩個巖組。楊坪組是一套淺變質砂巖、粉砂巖、含磷、炭泥質巖建造,主要巖性為褐黃—灰白色厚層—巨厚層狀長石石英巖、石英巖、微斜鈉長淺粒巖、斜長變粒巖和鈉長變粒巖等,其原巖主要為粉砂質雜砂巖、粉砂巖、黏土巖夾含鈣細粉砂巖和泥質白云質砂巖等,宏觀上表現為厚層和巨厚層狀雜砂巖與中薄層狀細粉砂巖和黏土巖構成的韻律特征。雙臺組是一套淺變質火山巖沉積巖組合,具有兩分特點,下部巖性為灰白色鈉長變粒巖和鈉長石英片巖等,上部巖性為淺灰色、灰褐色鈉長石英片巖、二長變粒巖與石英鈉長片巖,其原巖為中酸性火山碎屑巖、凝灰巖和黏土質砂巖等,該組下部廣泛發育中酸性(基性)火山巖,向上逐步由火山碎屑沉積向正常碎屑沉積巖過渡,表現出由強烈火山噴發向寧靜期陸棚淺海碎屑沉積的沉積環境演變。武當群是古老的變質基底之一,是秦嶺造山帶的重要組成部分,可用于研究秦嶺造山帶的構造與沉積演化。秦嶺向西經祁連、昆侖延向歐洲,組成貫穿歐亞大陸的東西向構造帶,使得武當群在國際上具有重要對比意義。

3.1.3構造剖面類

兩鄖斷裂是鄖陽區內形成較早、規模最大、具多期活動性的區域性斷裂構造。該斷裂位于中央造山帶南秦嶺構造區,是構造區逆沖推覆系的一條主要斷裂,從漫川關盆地西北部向東延伸,經鄖西、鄖陽、均縣直至隱伏于南襄盆地,呈NWW-SEE向延伸,長度約250 km,主斷面傾向NE,傾角為45°~75°[29]。晚白堊世末—古近紀初,斷裂以右旋走滑為主,并在右階排列的次級斷裂階區形成漫川關、鄖西、鄖縣、上寺、均縣和李官橋等拉分盆地,之后該斷裂出現較強的左旋(逆)走滑活動,致使各盆地逐漸封閉,控制著兩鄖盆地的形成。該斷裂在區內長度約18 km,主要發育于武當群變質地層中,并切斷了上白堊統沉積地層(圖3-a),在部分地段還可見武當群變質巖組逆沖于上白堊統之上或可見斷裂從白堊系地層上切至第四系中更新統礫石層中。該斷裂具有多期活動的特點,至少經歷了印支期擠壓逆沖或斜沖、燕山晚期拉張、喜馬拉雅山期擠壓構造活動,第四紀以來兩鄖斷裂帶中段在鄖縣盆地內還有顯著活動[30],根據前人對斷層物質SEM、TL以及OSL法測年結果顯示,其最新活動時代為中更新世晚期—晚更新世早期[24]。

a.兩鄖斷裂的次級斷裂;b.“鄖縣人”考古遺址;c.“鄖縣人”2號頭骨化石;d.鄖縣龍化石;e.青龍山原位三號館及地表剝露恐龍蛋化石;f.“鮑峽藍”綠松石原礦;g.天井洞石幔及邊石壩;h.青曲彌陀寺漢江階地

3.1.4重要化石產地

學堂梁子“鄖縣人”遺址是歐亞內陸最完整的古人類頭骨化石遺址(圖3-b)。該遺址位于鄖陽區青曲鎮彌陀寺村,是一處集古人類化石、古動物化石和石制品為一體的舊石器時代遺址,其中3具約100萬年前的直立人頭骨化石是目前歐亞內陸發現的同時代最為完好的古人類頭骨化石(圖3-c),具有世界級科學考古價值。該遺址已于2001年6月被國務院批準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班y縣人”遺址位于漢江左岸的四級階地中,階地頂部距漢江水面的相對高差約50 m,地形上表現為一條EW走向的山崗,其頂面東西長約540 m,南北寬約230 m,核心面積約124 200 m2。早期學者們將階地上整個堆積層劃分為13層,其中上段(1-6層)為土狀臺地堆積,厚8 m;下段(7-13層)為砂和礫石交互層,屬古河湖相沉積,厚10 m?!班y縣人”頭骨化石出土于第3層,1號和2號頭骨相距僅3.3 m,頭骨在地層中受到擠壓變形,但腦顱保存完整,面顱基本完整[27]。除了古人類化石,還在第2-4層出土了493件石制品和原料,多為礫石制品,類型簡單,加工粗糙,以錘擊法為主,可能使用砸擊法,整個石器工業面貌與中國南方舊石器時代初期工業相似[31]。另在第3-5層出土了約2 000件哺乳動物化石,共計23種。

鄖陽區是湖北省唯一一處集中產出恐龍骨骼和恐龍蛋化石資源的產地,主要包括李家溝恐龍化石和青龍山、大柳、白浪、西王村、敖家洼恐龍蛋化石產地。李家溝恐龍化石產地于1997年在梅鋪鎮李家溝村被發現,目前已發現恐龍骨骼化石點7處,主要分布于李家溝、賈溝、趙溝及張溝一帶,恐龍骨骼化石主要分布在上白堊統地層的灰綠色含鈣質泥質粉砂中,保存多且完好,其有較完整骨化石399塊和不完整化石數百塊,伴有輪藻、介形蟲等化石[17]。這些恐龍化石可歸入鳥臀目禽龍亞目、蜥臀目蜥腳亞目,目前已定種有巴克龍、華北龍和鄖縣龍(圖3-d),待定種有李家溝龍,目前仍有許多化石待鑒定[16-18]。區內恐龍蛋化石產地總體特征為埋藏淺、產化石層位多、化石數量大、化石保存較好,最典型的恐龍蛋化石產地位于柳陂鎮李家溝青龍山,該產地的恐龍蛋化石種類豐富、數量極多,是原位保存地表出露化石數量最多的恐龍蛋化石產地,有3個蛋科、3個蛋屬、9個蛋種,占絕對優勢的蛋化石為樹枝蛋化石,是一種氣孔極為發育的類型[19]。青龍山恐龍蛋化石群產地現已開發為國家級地質公園,上述恐龍蛋化石主要保存于原位遺址館(圖3-e)。

3.1.5重要巖礦石產地

區內代表性巖礦石產地為云蓋寺綠松石礦和譚山東岳米黃玉礦。其中云蓋寺綠松石具有世界級價值,產于鮑峽鎮云蓋寺村,是中國優質綠松石的集中產區。該礦床構造上處于月光潭—鮑峽向斜南翼,礦石賦存于下寒武統莊子溝組淺變質黑色巖系中,受構造破碎帶中淋濾帶的控制,發育3個含礦層:第一含礦層發育脈狀礦體,礦石大多為天藍色、藍色、藍綠色;第二含礦層位于第一含礦層上部48 m處,礦石以綠色為主,其次為淺綠色;第三含礦層位出露于礦區東北部,含礦性較差[32]。云蓋寺綠松石的高藍色是其一絕,被稱作“鮑峽藍”(圖3-f)。同時云蓋寺綠松石礦山曾是中國第一個國營綠松石礦山,礦山開采史長達2 800年,是已知現存最古老的綠松石礦山,其遺址現已被開發為國家礦山公園。

3.2 地貌景觀大類

3.2.1巖土體地貌類

鄖陽區北部地區的震旦系燈影組地層中發育典型的喀斯特溶洞景觀,包括天井洞(又稱天驚洞)和仙女洞。最典型的天井洞位于白浪鎮楊溝村,為一上部收斂、下部張開的落水(溶)洞,上部洞穴為明洞,光線充足,洞壁呈犬牙狀,長滿灌木叢,無鈣華沉積物,溝洼處零星堆積有滾石碎塊;下部洞穴為暗洞,洞內漆黑,洞深120 m,洞壁較光滑,流水處掛滿壁流石,以不同形態石幔為主(圖3-g)。洞口位于下部,直徑2 m左右。洞底長120 m,寬108 m,總面積約1.3 km2,平面上呈緩圓錐狀,錐頂指向洞口。洞底錐狀形態源于洞頂崩塌和洞外落石堆積所成,錐體上次生沉積物豐富,其中靠近南北兩面洞壁有水環繞,水深可達2~3 m,水質清澈見底,為地下河殘留部分。天井洞內鈣華沉積物景觀資源豐富,類型多樣,石筍、石柱、壁流石、底流石均有發育,主要景觀組合有石蘑菇、石田、石鐘乳、石筍、石旗、石幔、邊石池、鈣板等,其中以石筍數量最多,2 m以上者有38個,最高達3 m以上;面積>10 m2的邊石池有3個;高于3 m的石幔有3個。

區內最為典型的碎屑巖地貌為保存了豐富中生代恐龍及恐龍蛋化石資源的陸相紅盆兩鄖盆地。兩鄖盆地處于秦嶺褶皺系東南端,受兩鄖斷裂的控制呈NW-SE向展布,長約25 km,寬約7 km,總體地勢西高東低,南北隆起,中間為漢江谷地,主要出露武當群、震旦系、上白堊統及第四系地層。兩鄖盆地經歷了形成、發展與消亡階段,晚白堊世早期,區內以伸展構造占主導,在SN向拉張作用下,早期斷裂出現張性改造,形成了一系列近NW-SE向的斷裂,沿斷裂帶發生了大規模的伸展斷陷作用,斷陷盆地初始成型,并沉積了一套干旱氣候條件下的紅色陸源碎屑物;隨后,區內斷裂進一步活動,紅盆斷續沉降;最終,在新構造運動影響下,地殼不斷抬升,盆地最終封閉,形成了現今形態。

3.2.2水體地貌亞類

自西向東穿境而過的漢江及其主要支流堵河、滔河等,構成了區內主要的水體地貌景觀。其中最為典型的為漢江鄖陽段發育的六級河流階地,這些階地的形態相對清晰,二元結構保存完整(部分)、特征典型,呈不對稱分布于漢江南北兩岸,拔河高度一般為5~10、10~30、30~60、70~90、120~150和155~170 m。階面上覆河流相沖積物和面積大小不等、堆積較厚的風成黃土,但因下游丹江口水庫蓄水水位上升和長期受風化剝蝕等因素的影響,目前僅三、四級階地形態和沉積物特征保存相對較好,其中彌陀寺四級階地為“鄖縣人”遺址產出地(圖3-h)。本次研究新認定的六級階地位于柳陂鎮紅寨子山頂,階地形態保存不清晰,海拔高度為308 m,拔河高度為167 m,以殘存的剝蝕基巖平臺出現,為一基座型階地,基座由武當群淺變質巖系構成,因受剝蝕和風化作用影響,垂向上僅可見河床相礫石層殘留,其產出厚度≤1 m。

3.3 地質災害遺跡

區內調查的地質災害遺跡為李家溝泥石流遺址。李家溝溝谷位于漢江河流北岸臥龍山腳下,呈近EW走向,相對高差約50 m,地表坡度在0°~15°,山坡上主要出露第四系河流沉積物,包括礫石、砂和黏土。2019年8月6日凌晨,柳陂鎮遭遇局部大暴雨天氣,導致臥龍山頂蓄水池泄漏,形成地表山洪,山洪裹挾地表沉積物形成泥石流,沿李家溝傾瀉,形成扇體面積約0.05 km2的中型泥石流,造成13人遇難、19戶57間房屋受損。在全球氣候變化影響下,極端強降雨天氣誘導,山洪災害頻發,山洪在形成演進過程中,通常形成沖刷力極強滑坡、崩塌、泥石流等次生地質災害。山洪泥石流的發生、發展與山地的形成演化過程息息相關,是極端天氣變化、山地環境退化、地表結構惡變、生態平衡失調的產物。通過對李家溝泥石流遺跡的研究,可為本區生態環境修復、水土保持、災害防治、地質災害預警等提供技術支撐,為地質災害科學普及提供重要場所。

4 地質遺跡資源的地學意義

4.1 古生物學意義——揭示了晚白堊世區域恐龍生存及繁殖面貌

鄖陽中部兩鄖盆地、北部淅川—滔河盆地和李官橋盆地內保存的恐龍骨骼化石和恐龍蛋化石,是地質歷史時期的自然遺產,是開展地質科學、生命科學、古蛋類學科及其他邊緣學科研究的重要素材,對于建立白堊紀陸相地層格架、重建區域構造演化史、恢復古環境、探索恐龍動物行為演化過程甚至滅絕原因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23]。同時,恐龍及恐龍蛋化石的研究保護工作可推動建設各級保護區和地質公園,促進地方環境保護、旅游經濟等各方面的發展,實現地區經濟文化水平的增長。

李家溝是迄今湖北省唯一一處有恐龍骨骼化石發現報道的地點,其發掘研究填補了湖北省恐龍骨骼化石研究的空白,同時發現的鳥臀類和蜥臀類恐龍揭示了晚白堊世秦嶺山間盆地內恐龍生存面貌[16-18]。區內恐龍蛋化石資源豐富,特別是青龍山土廟嶺是現存地表出露恐龍蛋化石數量最多的恐龍蛋化石產地,原地剝露恐龍蛋化石7 000余枚,在國內外實屬罕見。區內樹枝蛋化石占絕對優勢,其他類型較少,指示當時古環境對恐龍的自然選擇異常強烈,使物種趨于特化,適宜產樹枝蛋母體恐龍繁殖,成為固定產卵場所,年復一年形成如此壯麗的化石遺跡景觀。

4.2 地貌學意義——漢江上游中段階地演化的記錄

漢江鄖陽段河流階地是漢江地質歷史時期的河床,由于漢江下切而保存在谷坡上的階梯狀地貌,是漢江內部動力變化、外部氣候變化和構造活動等內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產物,其形成是確定新構造運動活動期次、反映區域內全新世以來氣候環境變化的重要地貌學證據[33]。

漢江鄖陽段發育的六級河流階地結構完整、形態清晰、特征典型,根據階地形態、高程、風化程度、形成時代和沉積物特征等情況,反映出漢江鄖陽段河流地貌是在山間間歇性構造運動為主的影響下,在河流由側蝕轉變為下切的過程中形成的,漢江鄖陽段的發展至少經歷了5次堆積和下切過程。同時在彌陀寺四級階地處出土的“鄖縣人”頭骨化石、石制品及大量伴生哺乳動物化石極為罕見,為研究漢江演化與“鄖縣人”古人類活動提供依據[27]。近年來,隨著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建設,丹江庫區及周邊地震地質環境問題顯得尤為突出,通過研究區內河流階地發育年代、成因過程、構造變形等問題,可以從宏觀上推測第四紀以來的構造活動特征,對地質災害預測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4.3 古人類學意義——東亞直立人起源與演化的關鍵證據

學堂梁子“鄖縣人”遺址是中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古人類頭骨化石與舊石器時代并存的古遺址,在1990年被選為“七五”期間和當年全國雙十大考古發現之一,并在2022年新發現3號頭骨化石,被評為202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賈蘭坡曾高度贊譽該遺址古人類化石的發現,認為其意義可與“北京人”第一個頭骨發現的意義相比。

“鄖縣人”頭骨化石代表的古人類在人類演化長鏈中具有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根據同位素年齡數據,“鄖縣人”與“藍田人”的時代相當,但“鄖縣人”化石卻展現出許多早期智人的特征,從而對直立人與早期智人的發展關系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實物資料[32-33],暗示中國古人類化石具有較明顯的一致性和傳承發展關系。結合漢江流域其他古人類化石地點,反映出以兩鄖為中心的漢水中上游地區在近百萬年以來是古人類長期持續居住的重要地區,表明古老的漢江是漢民族文化的搖籃之一,中國南北方文化交匯的重要地帶之一。該化石地點除產出古人類頭骨化石外,還伴隨產出大量舊石器以及哺乳動物化石,為探討南方礫石文化的起源與發展以及南北方石器時代早期文化提供了重要信息。此外,哺乳動物化石也有助于進行古環境的恢復和對比研究。

4.4 巖石礦物學意義——獨具特色的“鮑峽藍”綠松石礦產

區內具有全球對比意義的巖石礦物為綠松石,特別是“鮑峽藍”是中國唯一能與美國睡美人綠松石顏色相媲美的產地。云蓋寺綠松石的氧化銅(CuO)含量一般偏高,故云蓋寺綠松石的顏色更為鮮艷,呈現獨特的“鮑峽藍”[34-35]。許多學者認為云蓋寺綠松石是次生淋濾成因,其主要證據是與綠松石伴生的礦物大多為一些次生風化帶產物,如多水高嶺石、褐鐵礦、水鋁英石、炭質、泥質等;有學者提出綠松石屬內生遠成熱液成因,認為綠松石的形成與低溫石英化有關,是熱液交代作用的產物;但毫無疑問,云蓋寺綠松石的形成與其產出巖層的構造變形特征和變形變質史密切相關[36]。云蓋寺綠松石對進一步研究區域構造變形史,建立合理的區域構造格架等地學研究具有重要意義,也為研究區內綠松石礦床的找礦預測提供了思路。

同時云蓋寺綠松石具有極高的地學旅游價值,該產地是已知現存的最古老的綠松石礦山,礦山開采歷史長達2 800年;從地質勘查到綠松石礦小規模開采,再到礦山大規模開發,形成了類型多樣、特色鮮明的礦產遺跡、礦業遺跡、礦業制品遺跡、礦山社會生活遺跡、礦業開發文獻史籍共5大類、24類、50余處,同時在礦山周邊遺存有大量地下黨組織開展地方武裝斗爭的遺址,其地質和人文價值的雙重屬性具有極高開發利用價值,是開展自然與人文旅游結合的良好基地[32]。

5 結論

(1) 湖北省鄖陽區具有獨特的地質演化史,形成了豐富的、極具價值的地質遺跡資源,主要包括3大類9類18亞類共51處地質遺跡單體。

(2) 鄖陽區兩鄖盆地、淅川—滔河盆地、李官橋盆地保存的恐龍骨骼與恐龍蛋化石,漢江鄖陽段河流階地,學堂梁子“鄖縣人”遺址,云蓋寺綠松石礦是最具代表性的地質遺跡資源,具有豐富的古生物學、地貌學、古人類學和巖石礦物學意義。

(3) 鄖陽區地質遺跡具有極高的科學研究和開發利用價值,建議加大開發利用力度,深入挖掘其地學意義,為進一步推動區域地質遺跡保護、地學科普、打造地區名片和助力區域經濟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猜你喜歡
鄖陽恐龍蛋綠松石
挖呀挖,去挖恐龍蛋化石呀
晚秋
傾情水利作貢獻 深耕水保為民生
——記鄖陽區水土保持局局長鄭全新
蒙古國某地綠松石玉的礦物組成及其成因
水源漢江 石聚鄖陽——2017中國·鄖陽南水北調奇石邀請展
淺談綠松石
2017中國·鄖陽南水北調奇石邀請展
十堰市鄖陽區中小學踐行“五和”精神
好大好大的恐龍蛋
恐龍蛋找伙伴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