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舞人服飾對漢代袖舞舞姿動態的影響

2024-01-05 05:23俄羅斯國立師范大學戲劇音樂與舞蹈學院梁莞悅
藝術研究 2023年6期
關鍵詞:舞姿舞者材質

俄羅斯國立師范大學戲劇音樂與舞蹈學院/梁莞悅

現今對古代舞蹈的研究多從文學描寫、史籍記載、畫像磚、壁畫以及一些出土文物的角度進行研究,少有從古代服飾角度出發進行研究的。但服飾作為古代舞者進行舞蹈的物質條件及物質制約之一,對舞者的舞姿動態有著深刻的影響。在漢代袖舞中,服飾的材質、式樣等方面的不同,會使得袖舞的運動路線、動作力度和姿態造型產生巨大的差異。因此本文將袖舞舞姿動態與舞人服飾結合起來進行研究,在實踐方面,首先有利于更好地探求和把握漢代袖舞的舞姿動態特征,有助于古代舞蹈的重建復現。對古代舞人服飾進行研究,可以為當今中國古典舞的舞者服飾,尤其是以具體人物形象為典型進行創作的角色服飾設計提供借鑒。同時,在理論方面,本文也為古代舞蹈研究提供了“以服證史”的新的視角。

一、漢代舞人服飾材質與袖舞舞姿動態概述

漢代是中華民族大統一、大發展的時期,此時國家強盛,文化繁榮,科技發達,人民的生活水平也較之前有了較大提高,農業、紡織業都有了長足發展,因此服飾的樣式、材質也較前代更為豐富、繁美。漢代袖舞之美主要體現在舞袖式樣、材質及由此形成的動作風格之上?!板\繡的衣服,以舞袖增色;細腰和長裙,使舞態生風”。在漢代出現了以絲質和麻質為主的多種材質的舞衣,并在整體上形成了“翹袖折腰”的動作特征和凝重古樸又不失輕捷迅疾的風格特色。

(一)漢代舞人服飾材質

漢代舞人服飾種類繁多,本文主要從服飾的材質和舞袖的式樣兩方面來對漢代的舞人服飾進行歸納。從舞人服飾的材質來看,盡管漢代的服飾有絲、麻、罽(jì)等多種材質,但舞人舞衣多采用絲質或麻質。

首先,漢代的桑蠶技術已經十分成熟,栽桑養蠶與紡織在漢代社會中占有著重要地位?!逗鬂h書·禮樂志》記載:“四月壬子,皇后蠶桑之日?!薄?春桑生而皇后親桑于苑中,蠶室養蠶,千薄以上?!庇纱丝梢姖h代對桑蠶與紡織的重視。與此相對應,漢代的絲制品產量大、種類繁多且新穎別致,統治階級常以絲織品來制衣或裝飾宮闈。據史籍記載:“在漢武帝時,一年征集的絲織品達500 萬匹,在武帝的一次出游中就消耗增帛100 萬匹?!背酥?,絲織品也常作為統治者對臣下或妃嬪的賞賜,或民間富有之家相互饋贈的禮物。同時宮中訓練的舞伎與貴族或富有之家蓄養的舞伎也有機會穿著絲綢質地的舞衣進行表演。傅毅的《舞賦》對此進行了詳細的描寫?!段栀x》中有載:“服羅縠(hú)之錯雜”,其中“羅”為質地輕軟的絲織品,“素”指未經染色的絲綢,而“縠”指有縐紋的紗,三者皆為絲綢織品,可見當時舞人身穿絲綢制舞衣表演之風貌。另外,傅毅的《舞賦》中還有大量對舞蹈動態的描寫,如“羅衣從風,長袖交橫”“袖如素蜺”等,即是身著輕薄柔軟的絲綢制袖舞舞衣時出現的舞蹈姿態。

其次,除絲質舞衣外,漢代舞衣也常常采用麻質。我國對麻的種植和利用更早于蠶絲,在漢代麻的栽培和紡織技術的水平已經達到了一定高度。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女尸體上剝下來的麻布,經過考查便是當時的高級麻織物?!榜R王堆漢墓出土的細麻布原料為竺麻,苧麻有‘中國草’之稱,纖維長而細,韌性強,有光澤”。主要用于制作衣料。而漢末三國時期吳地的民間歌舞《白纻舞》,也是因舞者穿白色纻麻舞衣而舞得名的。因此,在漢代除妃嬪及少數貴族或富有之家的舞伎可以穿著絲綢制舞衣之外,民間舞人更多的是穿著麻質舞衣進行表演。

(二)袖舞舞姿動態

“對于漢代袖舞來說,袖不僅是一種服飾,而是舞者肢體的延伸、情感的語言”。①從姿態造型上來看,漢代袖舞主要呈現出了“翹袖折腰”“擰腰回身”“S”形和“斜塔式”身體姿態。首先“翹袖折腰”指的是舞者將雙袖向旁或向上揚起,同時腰部配合雙袖彎折而形成的舞姿。其中舞人腰部的彎折可以分為“前俯”“后仰”“左曲”和“右折”四種。例如,在圖1中,舞者便是從腰胯部將上身向右彎折成90 度,與地面平行,雙膝彎曲降低重心,同時雙袖順著腰部彎折的方向展開,與地面平行,從而形成腰部“右折”的“翹袖折腰”的姿態。而在圖2中,舞人雙臂向上將袖拋出,同時向后下大腰,形成“后仰”的“翹袖折腰”的姿態。

圖1 漢畫舞蹈工作坊北京舞蹈學院黑匣子劇場演出劇照

圖2 梁宇《漢代袖舞研究》

第二,就目前的圖像文字資料來看,“擰腰回身”的身體姿態是漢代袖舞中十分典型的舞姿?!皵Q腰”并非如“折腰”般將腰部彎折,而是以腰部為軸,將整個上身向左或向右擰轉,同時配合袖的甩動(多為前后橫向甩動)或靜態動作和頭部的回轉形成“擰腰回身”舞姿。例如,在圖3中,舞者跪坐于地,上身以腰部為軸向右后方旋擰,同時回頭看向右后方,雙袖一前一后形成“擰腰回身”的靜態舞姿。又如,在圖4中,舞人在向前方大步行進的同時,以腰部為軸向左側旋擰,同時將雙袖分別向前后橫向用力甩出,形成動態過程中的“擰腰回身”舞姿。

圖3 漢畫舞蹈工作坊北京舞蹈學院黑匣子劇場演出劇照

圖4 梁宇《漢代袖舞研究》

第三,漢代袖舞以“翹袖折腰”“擰腰回身”等舞姿為基礎,配合以袖的舞蹈和曳地的長裙,形成了以“S”形為主體的身體姿態。例如,在圖3中,舞者頭部的回轉,腰部的擰轉與前傾使得舞者的頸部與腰部均形成了“彎”與“弧”的狀態,使得舞者從頭部到胯部呈現出“S”形的身體姿態。又如,在圖5中,舞人的上身含胸并微微向前傾斜,下身雙膝微曲,加之向后飄曳的裙裾,舞人的整個軀干呈現出了“S”形的形態。同時,舞人的右臂向后揚袖,使舞袖在空中成弧形,袖的末端位于身體后側,同樣形成了“S”的形態。

圖5 徐州漢畫像石博物館

最后,除卻以上三種以“曲”為主的身體姿態外,漢代袖舞中以“直”為主的身體姿態亦不可忽視,其中的典型代表便是“斜塔式”是舞姿形態。這種舞姿是指舞者身體保持直立,腰、胯等部位不發生彎折,同時重心向左或右側移動,使整個身體發生傾斜,類似“斜塔”。例如,在圖6 中,舞人右腳站立于盤鼓上,頸部、腰部和胯部幾乎保持不動,身體呈一條直線,同時左腳邁出帶動身體重心向右側傾斜,使身體呈“斜塔”狀。

圖6 孫穎《中國漢代舞蹈概論》

從動態上來看,漢代袖舞呈現出一種傾斜失衡與穩定平衡、輕疾迅捷和古拙凝重并行的和諧之美。首先,漢代袖舞并非一味的求輕貴柔,追求“陰柔之風”,亦非完全張揚熱烈奔放或是追求氣勢凝重,而是在平衡中體現出一種雖有所側重,但二者兼具的和諧之美。其次,漢代袖舞在表演時常常通過傾斜失衡的動作或是袖的輕緩舞動來體現舞人的輕盈,通過穩定平衡的舞姿來表現出凝重之感,通過由失衡再迅速到另一舞姿上的平衡這一“驚險”的過程或是快速的身體移動體現出舞人的輕疾迅捷,最終體現出兼具并包的和諧之美。例如,傅毅《舞賦》有“云轉飄曶”“回翔竦峙”和“雍容惆悵”的描寫,其中“飄曶”指舞者往來迅疾,宛若飄飛,“回翔竦峙”則是描寫舞人在快速移動中張開的雙臂維持身體平衡,由一失衡的動作而迅速平衡到下一舞姿上,而“雍容惆悵”則是作者對舞人端莊古樸的姿容的描寫,由此可見漢代袖舞傾斜失衡與穩定平衡、輕疾迅捷和古拙凝重并行的和諧之美。

通過上文的論述可知,漢代袖舞舞衣材質主要有絲質和麻質兩種,袖舞舞姿主要包括“翹袖折腰”“擰腰回身”“S”形和“斜塔式”四種,而袖舞的動態特征則主要體現為一種傾斜失衡與穩定平衡、輕疾迅捷和古拙凝重并行的和諧之美。這些袖舞舞姿和動態特征集中體現出了漢代袖舞最為顯著、最為典型的風格特征,然而當我們把視角縮小到某一種服飾材質的時候,這類袖舞又會因受到舞袖材質的影響而呈現出其特有的舞姿動態的特征。

二、服飾材質對袖舞的影響

服飾材質對于舞蹈的舞姿動態以及袖的動勢及運動路線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漢代服飾的主要材質有絲、麻和罽(jì)等,舞衣的材質主要為絲質和麻質,下面將對這兩種材質對漢代袖舞的姿態造型及袖的動勢與運動路線的影響進行分析。

(一)絲質地對袖舞舞姿動態的影響

如前所述,漢代桑蠶業十分興盛,絲織工藝發達,這為舞人穿著絲綢進行表演提供了物質條件,絲綢成為了漢代重要的舞衣面料。絲綢的質感主要體現為輕、薄、軟,以此面料來制舞衣可以使舞蹈呈現出特有的輕盈、流動、柔婉的質感,因此舞人在穿著絲質舞衣進行舞蹈,尤其是在舞袖之時,舞者的整體姿態造型及袖的動勢與運動路線均呈現出一定特點。

1.絲質袖舞的整體姿態造型

絲質舞袖的質地輕薄、柔軟,現有的圖像資料中舞人圖像較為粗糙,無法準確判斷舞人穿何種材質舞衣而舞,因此很難通過圖像提煉出絲質袖舞的整體姿態造型。但絲質舞袖與現今真絲、雪紡等輕柔面料所制的身韻古典舞常用的水袖較為相似,同時由于傅毅《舞賦》、張衡《西京賦》等文獻中明確使用了“羅”“素”等代表絲綢的詞語,表明其所寫舞容為穿絲質舞袖而舞,因此我們可以通過這些文獻并結合現今水袖舞的樣貌來推測此類袖舞的身體姿態造型。

首先,由于絲質舞袖較為輕薄的質地,舞蹈的凝重、頓挫感減輕,通過現今的水袖舞可知,當舞者較長時間停留在同一舞姿上時,其水袖會自然垂墜在地上而影響美感,只有通過舞者不斷的調度同時配合揚袖、拋袖等動作,才能使袖在空中不斷翻飛從而形成美感。因此,此類袖舞更多的呈現出一種流動感,較少的有長時間停頓在同一舞姿造型上的動作,并且在配合袖的舞動時,整體上呈現出在流動中舞袖飄飛的姿態。例如,傅毅《舞賦》中有“羅衣從風,長袖交橫”的描寫,其中“羅衣”指舞人穿著的絲質舞衣,“從風”指因舞人的大幅度移動,舞衣宛如隨風飄飛,“長袖交橫”則指在舞人的移動過程中,長袖飄飛縱橫交錯,生動的描寫了在流動中舞袖飄飛的姿態。又如,張衡在《西京賦》中有“奮長袖之颯纚(sǎ)”的描寫,其中“颯纚”指舞袖飄舞的狀貌,“奮”指用力舞動,描寫了舞人用力舞動從而使得長袖飄飛的姿態。

另外,由于舞衣的質地較輕,更方便舞人進行騰跳動作,從而形成一些空中的姿態造型。例如,傅毅《舞賦》中的“浮騰累跪”,便是舞人穿著絲綢制的舞衣,在盤鼓之上騰躍而起形成空中的舞姿形態,而后又下落跪地,形成地面舞姿形態的寫照。

2.絲質舞袖的動勢與運動路線

從動勢上來看,絲質的舞袖在舞動時體現出了一種“反律”的動勢。眾所周知,中國傳統舞蹈通常講求以腰為軸,將腰作為人體運動的力源,通過反向發力的方式來運動,并且十分重視人體在運動過程中的運動路線圓?,F今與絲質舞袖相似的水袖在舞動時也是通過“反律”這種反向發力的方式進行舞動的,而這一動勢特征在傅毅《舞賦》中也可以找到相應例證。傅毅《舞賦》中“若俯若仰,若來若往”“紆形赴遠,漼似摧折”的舞蹈動作雖然并未直接描寫舞袖的動勢,但有研究指出這些描寫“明顯表明了身體運動的圓形或近似圓形的軌跡以及俯仰動作中所包含的反向發力的舞蹈特征”。

與現今古典舞身韻流派使用的雪紡、真絲質地的水袖相似,舞人在舞蹈時要通過“反律”帶動袖來舞動,因此不能使用蠻力,更多的是配合婀娜的腰肢和曳地的裙擺營造出一種“輕盈”的動勢和美感。例如,在《后漢書·文苑列傳》中載:“羅衣飄飖,組綺繽紛……振華袂以逶迤,若游龍之登云”。②其中“羅”“綺”均指絲質舞衣,“華袂”指舞袖,而“逶迤”“游龍”“登云”均是形容舞袖縈繞飄搖在空中的狀貌,體現出一種極其輕盈的質感。

從運動路線上來看,袖的運動路線更多的呈現為圓滑的弧線或圓形,在許多文獻中都可以找到此例證?!逗鬂h書·文苑列傳》中載“振弱支而紆繞兮”“振華袂以逶迤”,傅毅《舞賦》中載:“委蛇姌裊,云轉飄曶”,其中“紆繞”“逶迤”“委蛇”均為彎曲、曲折之意,由此可想見袖舞多呈現出“弧”與“圓”的運動路線。

(二)麻質地對袖舞舞姿動態的影響

如前所述,漢代除了繁盛的桑蠶業外,麻紡業亦十分發達,且由于絲綢造價較高,除一些妃嬪中的善舞者和宮廷、貴族家中的舞伎外,更多的舞人尤其是民間舞人是穿著麻質舞衣進行表演的。相比于絲質舞衣,麻質舞衣質地更加粗糙、沉重,這給表演者舞袖增加了難度,但同時也使得此類袖舞的整體姿態造型及袖的動勢與運動路線均呈現出其特點。

1.麻質舞袖的整體姿態造型

麻質舞袖的質地粗糙、沉重,文獻中鮮有對穿著麻質舞袖而舞的舞容進行明確記載,而漢畫像磚石中的舞人圖像粗糙斑駁,無法對舞衣的材質進行準確判斷,因此我們很難準確分析出此類袖舞的動勢與運動路線。但漢畫舞蹈工作坊的復現作品《手袖威儀》采用亞麻質長袖舞衣作為舞蹈服裝,演員均穿著亞麻質長袖舞衣進行排練、表演。對該作品演員進行了訪談,對演員的親身感受進行總結分析,并將其與采用真絲、雪紡等輕柔面料所制的身韻古典舞常用的水袖進行對比分析,在比較中推測麻質袖舞的整體姿態造型,動勢與運動路線。

由于麻質舞袖質地沉重,因此舞者很難進行過大幅度的移動和騰跳動作,更多是通過袖、腰的配合形成靜態舞姿造型,在各個造型之中進行動作連接,具有較強的雕塑感。例如在圖1中,身著亞麻舞衣的表演者雙腿微曲,側腰向下彎折,使上身與地面平行,雙手伸出與地面平行,亞麻質的舞袖從指間處下垂,形成漢代舞蹈中極富典型性的動作“翹袖折腰”,具有極強的雕塑感。又如,在圖3中表演者跪坐于地,以腰為軸向右側旋擰,左臂高舉與耳側,手腕向內翻折,右臂肘部抬起,雙袖下垂與地面垂直,頭部微垂看向右下方,身體各部分協調配合,舞姿靜穆安寧,體現了漢代舞蹈的樸實凝重之風。

2.麻質袖舞的動勢與運動路線

從動勢上,麻質舞袖與當下身韻流派古典舞使用的質地輕柔、絲綢制的身韻古典舞水袖大不相同,在古典舞的訓練中常常要求演員要“發于腰,行于臂,達于稍”,因此演員在進行袖舞的訓練與表演時需要由腰發力,進而大臂、肘、手腕、指尖、袖層層帶動,最后將力量傳導至袖稍,切忌手臂一體而動。而由于麻制舞袖的重量遠遠大于絲綢水袖,如若依然按照“層層傳導”的方式發力,這種力量在實際上是遠遠不足帶動袖形成漢畫像磚石上袖的形態的。因此,在舞蹈表演時演員更多的是以大臂和肩關節作為發力點,整條手臂和袖一體運動的這種“掄”的方式來發力,體現出一種古樸的“拙”勁。

從運動路線上來看,當表演者采用“掄”的方式來發力之時,往往舞袖剛剛飛動便因質地沉重而下垂,因此很難在空中形成完美的弧形或者圓形路線,更多的呈現出一種垂墜感和棱角感。例如,圖7 和圖8 為舞者右臂拋袖的動作,在圖7 中舞者右臂將袖“掄”起,舞袖被拋至空中,但由于其質地的沉重很快下落,最終從舞者指尖處折斷下垂(如圖8),更多地體現出了一種垂墜感。由于袖舞材質的不同會形成不同的動態,身著絲質的袖舞服飾,舞蹈大多會呈現出一種輕盈、流動的質感,袖的動勢較小,運動路線多為“圓”或“弧”,并且有較多騰空而形成的舞姿;身著麻質的袖舞服飾,舞蹈多會呈現出一種凝重的質感,袖的動勢較大,很難形成“圓”或“弧”的運動路線,具有棱角感,少有空中舞姿。

圖7-8 漢畫舞蹈工作坊北京舞蹈學院黑匣子劇場演出劇照

三、漢代舞人服飾研究對現今舞蹈創作的啟示

在現今的舞蹈創作中,有許多是以漢代的題材為依據或者以漢代舞蹈的風格式樣、韻律特征為基礎進行創作的,其舞者的服飾設計、服裝的材質選擇將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舞蹈動作的設計、技巧的使用、觀眾的直觀感受等諸多方面。下文將從漢代風格的舞臺舞蹈創作和漢代舞蹈的重建復現兩個方面,來探討漢代袖舞材質研究帶來的啟示。

(一)漢代風格的舞臺舞蹈創作

袖舞服飾的材質與舞者的身份、表演的場合、表演的內容以及整體風格密切相關,豐富袖舞材質的使用,能夠使袖舞創作形態更加多樣。絲質舞袖質地輕盈、飄逸動感,便于演員完成高難度技巧或進行大幅度調度,因此編導大多選擇此材質進行創作。但真絲材質的造價較高,在許多作品中采用現代雪紡等面料代替真絲也可以達到飄逸、流動之感,達到了較好的效果。同時,由于現代印染技術的進步,可以印染出漢代無法完成的色彩效果、花紋圖樣,編導通過服飾與眾不同的顏色、花紋設計達到更好的舞臺效果。例如,在圖9中,甄宓身穿連體紅衣,服飾為右衽交領、窄長袖,并且其襦裙自下而上有白向紅漸變,其服飾無論是從材質上還是色彩紋樣上都與漢末三國時期的服飾有極大的不同,但這樣的服飾設計具有明顯古典風格的同時,能夠表現甄宓此時的無奈心情,使得演員能夠更方便的舞動長袖,完成更大幅度、更高難的動作,并達到較好的舞美效果,因此這種舞蹈的服飾設計是合理且成功的。

圖9 《水月洛神》國家大劇院演出劇照

同時,由于麻質舞衣質地沉重,不便于舞者使用高難度的技巧或在舞臺上進行大幅度的調度,因此現今雖有一些編導使用麻質舞袖但數量極少。然而,麻質舞衣雖然不利于完成大幅度的技巧和調度,但相較于絲質舞衣可以使舞者的動作更具有沉重感、莊嚴感,同時麻質舞袖的舞動也更加富有漢代的古拙凝重之風,因此現今編導在進行創作時不能棄麻質舞袖于不顧,應當對其動勢特征進行深入挖掘,進而進行創作。

在舞姿形態和袖的使用上,編導主要使用了向上揚袖(如圖10、圖11)、甩袖折腰(如圖12)等幾個動作,但對于“斜塔式”“翹袖折腰”和“S”形身體姿態的開發還遠遠不夠,遠遠未能完全發掘漢畫像磚石上豐富多彩的舞姿形態。在袖的使用上,作品也多是停留在拋、揚、甩的動作上尚未能達到“袖技”的層面。因此,編導還要再繼續深研漢畫像、《舞賦》等圖像文字資料,從而更好地對舞姿形態及袖的使用進行挖掘。

圖10 《綠帶當風》演出劇照

圖11 《踏歌》演出劇照

圖12 《相和歌》演出劇照

(二)以服證史——漢代舞蹈的重建復現

在服飾材質選擇和設計上,如果舞蹈創作者是以“復現古代舞蹈”為目的,那么“以服飾證史”則是一個十分重要的部分。舞人服飾材質面料、形制式樣符合史實與否,不僅僅影響到舞蹈呈現出的整體感覺,也影響到表演者的動作造型、風格氣韻是否能夠貼合古代舞蹈。

現今留下的關于漢代袖舞的文字和圖片相當有限,這些資料提供了認識漢代舞蹈的線索,但同時對這些資料的理解也具有個人特點,因此如何利用這些資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雖然從古至今社會文化、審美傾向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但是作為人存在的物質載體——人的身體是不變的,因此同樣材質和式樣的舞衣對表演者的姿態造型和舞袖的動勢及運動路線的影響也是不變的,因此可以讓舞者穿著漢代的舞衣對漢畫像磚石上的舞人進行模仿,通過真實的身體感受來探求舞人的姿態動勢及舞袖的使用技法。而在重建復現的過程中和舞臺表演時,只有當表演者穿著與古代相同材質、式樣的舞衣時,才能更加貼合古代舞蹈的動作和風格。故而,在對古代舞蹈進行復現時,其服飾應當盡量完全貼合古代舞衣。

四、結語

舞人服飾對袖舞的動作姿態有著深刻的影響,服飾的材質等方面的不同,會使得袖舞的運動路線、動作力度和姿態造型產生巨大的差異。本文首先從材質的角度探討了絲質舞衣與麻質舞衣兩種面料材質對漢代袖舞舞姿動態產生的影響,進而根據分析所得出的結論,提出對于古代舞蹈重建復現和“仿古”舞蹈創作兩種不同類型舞蹈作品的服飾設計的觀點,為兩種不同類型舞蹈作品的舞者服飾,尤其是重建的古代舞蹈和以具體人物形象為典型進行創作的角色服飾設計提供借鑒。

注釋:

①反律:指在完成動作時,舞者從相反的方向開始運動,即“欲左先右,欲上先下”,形成一種相反相成的逆向動勢。

猜你喜歡
舞姿舞者材質
舞者
舞者
舞者
夢幻舞姿
舞姿翩躚
舞姿
美麗舞者再翩躚
風中的舞姿
外套之材質對比戰
針織衫之材質對比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