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隱語”寄深情

2024-01-05 00:44陸麗萍
關鍵詞:記承天寺夜游隱語語言特色

陸麗萍

摘? 要:《記承天寺夜游》之所以流傳至今,除了其深邃的思想內涵外,還在于其重要的語言特色——全文無處不“隱語”,通過“隱語”寄托深情,具體表現在六個方面:一是時間之“隱”,二是地點之“隱”,三是行為之“隱”,四是意象之“隱”,五是虛詞之“隱”,六是文眼之“隱”。

關鍵詞:初中語文;《記承天寺夜游》;“隱語”;語言特色

統編初中語文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記承天寺夜游》一文是著名文學家蘇軾的代表作。盡管只有短短84字,卻意蘊深厚,內涵豐富,讓人回味無窮。文章之所以流傳至今,除了其深邃的思想內涵外,還在于其重要的語言特色——全文無處不“隱語”,通過“隱語”寄托深情。其“隱語”之“隱”主要表現在以下六個方面。

一、時間之“隱”

(一)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元豐六年是公元1083年,蘇軾被貶至黃州任職,被貶之因是烏臺詩案。其先被抓入獄,后遭貶謫。被貶黃州之初,系元豐三年,無甚交往,就無甚好友,其孤獨之心由此可見;而至元豐六年,已過三年,情境自然不同以往,心境也有所改觀,這里隱含了事情的背景——雖遭貶謫,但心境由孤寂轉為曠達。

農歷十月十二日,正值秋末冬初,寒意將濃。十二日,距離十五日也不遠了,月圓時分,是思鄉念親的時候,作者所思為東京汴梁。

夜,更深露重、寒意十足。選擇此時出游,隱含了作者特別的情緒。

(二)“何夜無月”之“何夜”

“何夜”意為“哪一個夜晚”。言外之意,每一個夜晚。這與前面特定時間下的夜晚形成對照。面與點的對比,突出了“我”獨特的發現與欣喜,為后面“如吾兩人者耳”埋下了伏筆——只有我們這樣的人才能欣賞到如此美景??!“我們”是什么人?“閑人”也。

二、地點之“隱”

(一)寺

“寺”給人冷清、空曠之感,尤其是晚上的寺廟。但作者卻在其中游,說明此時作者已經感覺不到冷清,隱含其內心之充盈。同時,有好友相游,自然也不會冷清。

(二)“何處無竹柏”之“何處”

“何處”泛指“到處”。這也就與承天寺這一特定的地點形成了對比——非承天寺有月光,其他各個地方皆有?!拔摇迸c張懷民這兩個特殊人物在特定時間、特定地點、特定遭遇下所欣賞到的特定美景,是那些“朝廷之人”所見不到的。他們自然見不到,因為他們不是“閑人”,是“忙人”?!懊θ恕蹦睦镉虚e暇來見這些景呢?怎么可能有這樣的心境呢?這里隱含了作者對這些“忙人”的不屑,也反映出作者看淡自身境遇,將“壞事”看作“好事”的曠達心胸。

三、行為之“隱”

(一)“欣然起行”之“行”

作者的動作是“行”,是“欣然”的“行”?!靶廊弧敝父吲d的樣子。在凄清的環境中,反而高興,說明這種愉悅是發自內心的?!靶小钡男袨榕c環境的反差再現了蘇軾看見月亮后的激動,就如同見到許久未見的好友一般。其“行”與被貶之“境”的反差,表明其已經想開、想明,已經開悟。

(二)“尋張懷民”之“尋”

文中著一“尋”字,說明兩人不在一處,有一定的空間距離,且尋人的路途中有坎坷,說不定會走岔路。距離遠,道路難,最終卻自然尋到,且心往一處想,足見兩人感情深厚,足可稱為知己。后面的“相與步于中庭”即可驗證。這也為后面借景言志埋下了伏筆。

四、意象之“隱”

(一)月

文中有兩處寫到“月”:“月色入戶”之“月”與“何夜無月”之“月”。兩個“月”從本質上來看是一致的,但從具體的文句出發,又是不同的?!霸律霊簟敝霸隆笔恰霸铝痢钡囊馑?,與后面的“色”合起來就是月光;“何夜無月”之“月”,準確地講,是“月光”的意思,而不是月亮的意思,有了“月光”,后面的議論才能與之呼應。月,本是思鄉之意象,此處自然也會引發作者的思鄉之情;皎潔的月光,更是作者心境的投射。作者在月夜游樂,表面是在賞月,實際上是自我欣賞,并借此表達自己的心跡。

(二)水

空明的“積水”,雖然是想象中的意象,但也是現實的寫照——“我”被貶謫的環境就是如“水”的環境?!拔摇毙娜缢?,張懷民心如水,沒有你爭我斗、爾虞我詐,有的只是心與心的交流,在美好的環境中表達著彼此純真的感情。

(三)竹柏

寺廟中有這么多植物,為什么作者選竹子和柏樹這兩種植物來寫呢?一是該意象隱含地體現了作者的品質,這兩種植物往往象征挺直、守節、堅韌、永葆青春、永遠奮進;二是兩物對兩人,兩物象征兩人;三是與前面“藻荇”相呼應,兩物對兩物,顯得更加嚴謹。

五、虛詞之“隱”

(一)遂

“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中,“遂”解釋為“于是,就”,表明蘇軾此時尋找張懷民的行為是毫不猶豫的,與前面“念無與為樂者”之“念”相呼應的“遂”字,隱含兩者關系非同尋常:命運相同,情感相似,胸懷相近。

(二)亦

“懷民亦未寢”,亦,同樣也。蘇軾自信地認為好友張懷民在這樣美好的月色之下,一定如自己一樣未寢,不然為什么要去?果真,懷民與作者一樣未寢。此時,作者的心情是何等激動,這也為后面的議論埋下了伏筆,為主題的升華做了鋪墊。

(三)蓋

“蓋竹柏影也”中的虛詞“蓋”,教材中解釋為“大概是”。我認為此解釋不夠恰當。難道“竹柏影”,蘇軾都不能知曉嗎?還用猜測嗎?而且,承天寺對于蘇軾來說不熟悉嗎?好友在此,一定常來此處,豈能不知承天寺之景物?因此,“蓋”解釋為“原來是”較為妥當?!霸瓉硎恰鼻泻狭藦垜衙袼又氐奶攸c——此處系高潔隱士所居之地,亦是蘇軾向往之境,因為有著象征高潔品質的竹柏。蓋,既是對“藻、荇交橫”景象的解釋,也是蘇軾與張懷民品質的表達,隱含了作者發自內心的自豪。

(四)但

“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中的“但”解釋為“只是”。這是對現狀的反映,也是對現實深入思考所得出的結論,充滿了無奈。世俗之人大都汲汲于名利,夜以繼日地觥籌交錯,哪有閑情逸致來欣賞這美景、享受這月色?“但”隱含了作者對世俗之人深深的遺憾與惋惜:白白浪費了這美好的時光,哪能算是美好的人生呢?“但”與句末“者耳”相呼應,凸顯了更大的無奈,表達了對世俗之人的鄙夷與勸慰。

(五)無

全文84字中,“無”字就占3個。在品析句子時,不僅要知曉“無”的內容,更應該透析“無”背后的內涵?!澳顭o與為樂者”,此句是寫實,盡管家人很多,朋友也不少,但能真正稱得上“與為樂者”的,作者所在之處卻一個也沒有,可見作者的孤寂?!八熘脸刑焖聦垜衙瘛?,一個“遂”字,表明作者想都未想就出去了??梢?,此時的“無”是為了引出后面的“遂”,即“無”背后藏著一個“有”?!拔摇痹谶@里其實也有知己,只是知己少而已?!昂我篃o月?何處無竹柏?”兩個反問句,無疑而問,引出兩個“無”。一個是廣泛時間上的“無”,一個是廣泛空間上的“無”。兩個“無”的背后也是“有”:月是常有,竹柏是常有,時時都有,處處都有。用兩個“無”字,突出了雖有卻無的尷尬,雖有卻無的痛惜,雖有卻無的遺憾,也凸顯了蘇軾與張懷民的品質與胸懷的與眾不同,表現出他們獨特的認知,共同的志趣。

六、文眼之“隱”

本文的文眼是“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其中最關鍵的詞就是“閑人”。全文處處隱含著“閑”意。行為是“閑”的——“解衣欲睡”為“閑”,“欣然起行”為“閑”,“尋張懷明”為“閑”,“相與步于中庭”為“閑”;思想是“閑”的——“念無與為樂者”。只有“閑人”才能有此行,才會有此思,才會見到此景。此“閑”,表面上為閑暇,無事可做,進一步思考,作者為什么“閑”?因為被貶,因為所任官職為“閑官”,有名無實的官,自然會“閑”。他真的“閑”嗎?非也。壯志至今未酬,作者在“閑”中也擔心自己的命運。同時,他也一直在思考如何不負時光,在被貶期間做一些有益于人民的事。在黃州期間,蘇軾為老百姓做了很多事情,每天忙碌充實。只是這種“忙”與一般官場上的“忙”有著本質的區別,官場上的“忙”系案牘之忙、人情世故之忙、你爭我奪之忙、保住官帽之忙。所以,這里的“閑人”隱含了蘇軾不汲汲于名利,不戚戚于貧賤,隨緣自適之情致,以及看得開,放得下,立足為老百姓做實事的品質。

粗看《記承天寺夜游》,平淡無奇,敘一閑事而已,無甚突出之處,平常之極。細品之,透察之,此文無一閑詞,無一直句,處處隱語,處處深情,最終讓人心領神會,拍案叫絕。

猜你喜歡
記承天寺夜游隱語語言特色
康有為“復辟密札”中隱語之探考
讀史長智商:我的“隱語”你懂嗎
基于商務英語語言特色的翻譯技巧研究
弗洛伊德早期繪畫語言特色
《記承天寺夜游》拓展閱讀
淺談商務英語的文本特征及翻譯策略
論張愛玲的小說風格
《記承天寺夜游》教學設計
隱語識歹人
當代犯罪隱語的特點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