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理新課標的十大亮點

2024-01-05 00:44廖辭霏朱雪梅
關鍵詞:課程育人初中地理課程改革

廖辭霏 朱雪梅

摘? 要:從課程育人維度總結義務教育地理新課標的十大亮點,以期把握地理課程改革的方向。立德樹人是課程育人的根本任務,跨學科主題學習是課程育人的創新導向,地理核心素養是課程育人的價值體現,課程內容結構化是課程育人的內容邏輯,地理學業質量是課程育人的基本標準,地理工具是課程育人的支撐手段,主動學習是課程育人的實現方式,地理素養測評是課程育人的評價手段,教材數字化是課程育人的時代召喚,教師培訓與教師活動是課程育人的有效助力。

關鍵詞:初中地理;新課標;課程改革;課程育人

《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的頒布,標志著初中階段的地理教育拉開了深化育人改革的新序幕。新課標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確定地理課程所要培育的核心素養,形成能體現地理課程獨特育人價值和綜合性育人要求的地理課程目標,從學生認識人類地球家園的角度重新搭建地理課程內容結構框架[1],并在具體的地理課程內容中強化課程的綜合性、實踐性,體現“做中學”的要求,表明了深化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改革的新動向。在此,從課程育人維度總結新課標的“十大亮點”,以期更好地把握地理課程改革的方向。

一、立德樹人——課程育人的根本任務

“立德樹人”是課程育人的根本任務,而地理學具有獨特的綜合育人和實踐育人視角。在知識層面,地理學包含研究自然環境的自然地理學、研究人文事象分布及活動規律的人文地理學和以計算機科學、遙感技術為支撐的地理信息科學,內容復雜、綜合而系統,且交融性強;在技能層面,地理學對學生的讀圖識圖能力、野外考察能力、綜合分析能力有著較高的要求;在價值觀層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觀念、因地制宜發展的觀念、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觀念貫穿學科建設始終。由此可見,地理學在課程育人中能夠發揮其獨特的價值,是貫徹“培養全面發展的人”之理念、落實“立德樹人”之根本任務的重要學科。

課程標準是國家意志的體現,課程標準的制定以黨的教育方針為指引。新課標中4次提到“立德樹人”的理念、8次引用習近平總書記的觀點,這些都體現出義務教育地理課程在思政教育方面的功能、價值和要求。在“修訂原則”部分,新課標提到要堅持目標導向,“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國家安全、生命安全與健康等重大主題教育有機融入課程”,以增強課程的思想性。在“立德樹人”理念的指引下,地理教師在教育實踐中不僅需要深入鉆研教育學的一般規律,更要探索地理學科的特殊育人價值,以有效發揮地理學科的育人作用,培養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新時代青年。

二、跨學科主題學習——課程育人的創新導向

“地理+N”的跨學科主題學習理念,在新課標中得到了充分體現??鐚W科主題學習有利于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能夠培養學生解決日益復雜的社會問題的能力。設計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可以加強學科之間的關聯性,帶動課程綜合化實施,強化實踐性要求。新課標在課程內容方面重視學科間的協作,有關跨學科主題學習的內容在課程內容中占據較大的篇幅,主要包含跨學科主題學習的作用、要求及相關參考案例等。新課標中明確規定跨學科主題學習要不少于地理課程總課時的10%[2],并且提供了跨學科主題學習的具體案例,對跨學科主題學習在地理教學中所發揮的重要價值作出了肯定,也為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具體落實跨學科主題教學提供了重要參考。由此可見,跨學科主題學習將成為義務教育地理教學研究的新課題。

在日常教學中,地理學科是不能脫離其他學科而獨立存在的,其他學科中的知識與方法會自覺地融入。如果基于特定探究性主題開發和開設課程,超越地理知識邏輯,聚焦真實世界的現象或問題,統籌相關學科的知識與方法,確立圍繞主題的育人目標、教學內容、教學設計、教學資源與教學評價各個環節,實現課程內部諸要素在跨學科方式下的有機統一,就能更好地指向核心素養培養,發揮整體育人功能。

三、地理核心素養——課程育人的價值體現

核心素養是指學生在課程學習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課程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地理學科中的四大核心素養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其中,“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側重于地理學科的思維方式與能力,“地理實踐力”關注學生的行動能力和意志品質,“人地協調觀”強調正確的價值觀。新課標在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頂層設計下,借鑒《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中有關學科核心素養的闡述,以“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地理實踐力”“人地協調觀”四大核心素養作為義務教育階段地理課程的核心素養。這是突出價值觀培養的表現,是將情感態度與知識、能力更有機地結合起來。此外,初高中階段地理課程的核心素養保持一致,這也是地理課程育人具有連續性和整體性的表現[3]。

四、課程內容結構化——課程育人的內容邏輯

在學科內容上,新課標主要以認識宇宙環境與地球的關系、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的關系為主要線索,按照“宇宙—地球—地表—世界—中國”的空間尺度順序進行內容組織,在不同主題之下又對內容要求、學業要求進行闡釋,并給出教學提示。在課程內容中,地理實踐活動和地理工具的運用貫穿學習的全過程,地理課程的實踐性也得到了凸顯。修訂后的課程內容體系中,核心素養的主線貫穿始終,地理課程的特點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作用得到了很好的體現[4]。結構化的課程內容,更適應學生的學習邏輯,更能體現義務教育地理課程的實踐性和綜合性,也進一步凸顯了課程內容的基礎性和時代性[5]。

五、地理學業質量——課程育人的基本標準

地理學業質量是指學生在完成地理課程階段性學習后的學業成就表現,它應當反映核心素養的要求,是課程育人的基本標準。與舊版課標相比,新課標中加入了“學業質量”,這為地理學業水平考試命題提供了依據,也能夠在學生的學習、教師的教學、教材的編寫等各方面發揮指導作用。在學業質量標準中,“課程內容”規定了地理教師應該教什么;“學業質量標準”規定了地理教師應該教到什么程度,學生應該學到什么程度;“評價建議”規定了地理教師應該如何評價學生。在學業質量的描述上,新課標將課程內容的主題劃分為“地球的宇宙環境與地球的運動”“地球的表層”和“認識世界與認識中國”三大部分,以地理學科的四大核心素養為主要維度。

六、地理工具——課程育人的支撐手段

地理工具主要包括地球儀、各類地圖及其他地理模型、實驗工具、考察工具、觀測工具、應用軟件等,也包括教師自制的教具。新課標中一共提到了33處“工具”;在課程理念、課程目標、課程內容等板塊中,與地理工具相關的內容都高頻出現,說明新課標注重地理工具的使用。作為課程育人的支撐手段,地理工具是地理課程工具性和實踐性的體現[6],是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地理課程學習中需要掌握的重要知識,是學生能在生活中應用的基礎技能。掌握地理工具,是“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的最好體現之一。

七、主動學習——課程育人的實現方式

新課標推進育人方式的改革,倡導以學生為中心的地理教學方式。在這種背景下,學生可以深度參與地理學習活動,提升地理核心素養。在引導學生進行“主動學習”的理念下,教師需要不斷改進教學方法,重視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設計出具有整體性的教學活動過程。首先,教學目標的設計應當體現核心素養培育的整體性;其次,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的設計要聚焦重點內容,對教學素材進行合理的挑選和取舍;再次,教學策略和教學過程要有利于引導學生主動學習,需要適度融合現代教育技術手段。

項目式學習是一種引導學生進行主動學習的有效方式,也是大單元設計的重要原理。在地理教學改革中,項目式學習的應用能夠有效推進地理主動學習。

八、地理素養測評——課程育人的評價手段

新課標以地理學科的核心素養為落腳點[7],對評價的各個維度都進行了修訂和補充,貫徹“教—學—評”一體化的理念。新課標中有關地理素養測評的內容是學業水平考試命題的重要依據,為學業水平考試的命題立意、情境創設、任務指向和評分標準等提供參考。與舊版課標相比,新課標更注重對核心素養的考查,倡導更加生活化、更具開放性的命題。新課標還非常注重評價主體的多元化,關注學生在自評、互評過程中的反思與成長,有助于評價在教學過程中發揮更深刻的育人價值。

九、教材數字化——課程育人的時代召喚

如果說“混合式教學”是未來學校教學組織的理想模式,那么“數字教材”就是開展混合式教學的多模態資源載體。教材的數字化,是教材演變的時代趨向,也是課程育人的時代召喚。在新課標的引領下,教材的“數字化”是新型教材發展的重要趨勢。嘗試研制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的新型教材,可以選擇豐富多樣的數字地圖、音頻和視頻資源、數據可視化圖,實現紙質教材數字化,促使地理教學更直觀、生動,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若能將新型教材與傳統的紙質教材相配合,將線上的自主學習測評與線下的課堂研討和學業測評相結合,則可促進數據驅動的精準學習與深度學習。

十、教師培訓與教師活動——課程育人的有效助力

“教師培訓與教學研究”是新課標中新增的內容,該部分內容提出課程標準的培訓要突出素養導向的課程育人價值、理解地理課程新結構、加強地理實踐與跨學科主題學習等。在推進課程改革的過程中,教學研究需要新的教學觀念,關注教學實踐中落實課程標準的難點和問題,這就需要充分發揮地理教研團隊的作用,提升教師專業能力。

新時代的地理教師不僅需要順應課程理念和課程目標的變化,還需要積極開展教學研究、關注自我提升?;诖?,教師培訓與教師活動的開展應以“研訓一體化”為導向,進行有機融合。在開展培訓與研究活動時,可以遵循定主題、定人員、定時間、定地點、定內容、定責任人的“六定”原則,以更好地促進“研”與“訓”的一體化。

地理教研活動主要分為六類形式,即以課題為抓手的探索型教研、以講座為載體的交流型教研、以試題為素材的評析型教研、以課例為聚焦的行動型教研、以問題為中心的解惑型教研、以項目為驅動的任務型教研等。在“研訓一體化”過程中,應當將不同類型的教師培訓與不同性質的教研活動進行合理搭配,以高效助力地理教師專業能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2,22.

[3]高振奮.聚焦核心素養,構建“有溫度、有特色”的義務教育地理課程——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的新變化[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22(13):1115+89.

[4]李冰潔.基于《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22年版)》變化的認識與思考[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23(23):812.

[5]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修訂組.守正出新,推進地理課程改革——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22年版)解讀[J].基礎教育課程,2022(9):4756.

[6]陳芷婷,郭程軒.中德法三國初中地理課程標準中“地理工具”內容比較研究[J].地理教學,2022(19):3437.

[7]羅嘉玲,張明月,張爭勝.核心素養視角下中德初中地理課程標準比較研究——以素養表達與素養測評為例[J].地理教學,2022(23):2226.

猜你喜歡
課程育人初中地理課程改革
五項教育,推進中職?!队嬎銠C基礎》課程育人
生態育人之初探
“雙創”形勢下高職財務管理課程改革探索
芻議初中地理課堂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策略
項目教學法在微電影制作教學中的應用
試談鄉土地理教學法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作用
合作學習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
切入學生生活構筑地理生活化課堂研究
基于創意的對口單招色彩課程改革突破點研究
校企協同實施高職專業課程改革的實踐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