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強化本體感覺訓練及等速肌力訓練對前交叉韌帶重建術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

2024-01-06 03:01胥龍飛高丕明羅婧婷羅小兵
組織工程與重建外科雜志 2023年6期
關鍵詞:屈膝肌力本體

胥龍飛 高丕明 羅婧婷 羅小兵

前交叉韌帶(ACL)重建術是一種用于治療ACL 損傷的手術方法,ACL 是人體膝部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維持下肢穩定性和運動的功能[1]。ACL 損傷可能導致疼痛、關節松弛和運動障礙等問題,嚴重時需手術修復。ACL 重建術的特點是通過移植其他部位的肌腱或肌肉,來重建原本已損壞的ACL,使之恢復正常功能[2]。一般情況下,會切取肌腱或肌肉,加工后再通過釘子或螺釘等進行固定,形成新的ACL,這個過程需要精密的手術技巧和嚴密的術后康復計劃[3]。因患者病情需根據個體情況進行評估,對于老年人、兒童等特殊群體則需要針對性的康復與關注,而針對運動員的術后有效康復對其重返賽場具有重要意義,而常規護理及訓練的流程單一,無法達到滿意的效果及快速恢復運動的需求[4]。強化本體感覺訓練是一種康復訓練方法,旨在通過特定的訓練程序增強個體對身體位置和動作的感知能力和反饋能力。這種方法是在物理治療和康復醫學中廣泛應用的,適用于許多不同的康復情況,包括肌肉骨骼疾病、神經損傷等[5]。等速肌力訓練是一種通過運用等速力量訓練器材,使肌肉在整個收縮期內產生相同的張力來進行的訓練。目前,已在康復、運動和預防措施中都得到了廣泛應用[6]?;诖?,本研究將強化本體感覺訓練及等速肌力訓練應用于ACL 重建術患者中,旨在為促進該類患者預后及康復提供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 年1 月至2022 年12 月在我院診治的ACL 重建術患者82 例。納入標準:①單側ACL斷裂;②經關節鏡行ACL 重建術,且無禁忌證;③移植物為患側膝關節半腱肌和股薄肌肌腱,并發半月板損傷者,行半月板修補或成形術;④能配合康復訓練及隨訪;⑤患者和(或)家屬均知情,并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并發后交叉韌帶、側副韌帶損傷,關節脫位或其他部位骨折;②既往膝關節外傷史,如骨折、韌帶損傷等,骨關節炎病史;③既往有先天性心臟病、自體免疫性疾??;④冠心病、糖尿病下肢周圍神經病變;⑤并發其他臟器疾病不能耐受訓練。所有患者隨機分為2組,每組各41 例,兩組基線資料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1。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會批準。

表1 兩組患者基線資料比較Tab.1 Comparison of baseline data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1.2 方法

對照組:進行常規訓練。包括①第0~2 周,進行可調節卡盤支具鎖定0 °伸直位固定、踝泵練習、蹬踏訓練等,觀察患者關節炎癥情況;②第3~8 周,為患者睡眠時佩戴夾板進行關節保護,進行跨步、上臺階訓練、步行訓練、抗阻練習等。45 min/次,1 次/d,5 次/周。

研究組:采取強化本體感覺訓練及等速肌力訓練。強化本體感覺訓練包括①動態逆轉,康復師通過給予適當的阻力,使患者主動屈膝與伸膝運動,要求患者變換方向進行運動;②節律穩定,患者在一定阻力下主動進行肌肉等長收縮,在此過程中逐漸將壓力增加并增加收縮與對抗;③收縮-放松訓練,將患者關節放置在被動活動終末處,指導患者進行主動及抗阻活動,直到達到關節活動的最大限度,每次訓練時注意觀察患者關節的活動范圍;④維持-放松訓練,將患者關節放置在主動或無痛關節活動終末端位置,重復制約關節活動的拮抗肌阻力并進行等長收縮,重復改善主動活動度的操作,操作中觀察患者疼痛水平;⑤其他訓練,包括平衡板訓練、半蹲訓練、固定自行車踏車訓練、步行訓練、慢跑訓練等。1 次/d,0.5 h/次,5 次/周,連續進行8 周。等速肌力訓練:術后第2 周,使用ZEPU-K2000E 型智能運動康復機,采用持續被動運動模式,囑咐患者采取俯臥位,每秒角度變化15 °,5 min 進行1 次,共進行3 組,休息間隔60 s。而后采取等速向心肌力訓練模式,囑患者坐位,進行向心/屈曲伸展,每秒角度變化30 °、60 °、90 °,分別進行15、20、30 次。訓練結束后進行冰敷,時間10~20 min,持續8 周。

1.3 觀察指標

膝關節本體感覺功能:通過Biodex 等速肌力測試系統進行檢查[7],采用美國BIO-DEX 公司的Biodex Syste4 多關節等速測試及訓練系統的角度重現法測試,選擇本體覺測試程序,消除視覺反饋,選屈膝15 °、45 °和75 °共3 個目標角度,當受試者感覺主動伸膝至上述目標角度時,按下開關,記錄實際膝關節位置[角度變化速度30(°)/s],每個目標角度測3 次,組間休息1 min。計算實際角度目標角度差值的平均值。

等速肌力:使用Biodex 等速肌力測試系統檢測[8],包括伸屈膝相對峰力矩(PT/BW)、屈膝峰力矩值(PT)、伸膝PT、腘繩肌與股四頭肌肌力比值(H/Q)。

關節疼痛程度:通過VAS 評分進行評價[9],0分為無疼痛,10 分為劇烈疼痛。

膝關節穩定性:采用Lachman 試驗評價[10],Ⅰ度為脛骨前移1~5 mm,Ⅱ度為6~10 mm,Ⅲ度為>10 mm。

康復效果:優,膝關節癥狀消失,療效指數超過80%;良,癥狀顯著減輕,療效指數60%~80%;可,癥狀改善且療效指數<60%;差,癥狀未改變或嚴重,療效指數低于30%。優良率為優率與良率之和。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 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用n(%)表示,進行χ2檢驗、秩和檢驗;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表示,行t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膝關節本體感覺功能比較

訓練前,研究組患側15 °重現差值、患側45 °重現差值、患側75 °重現差值比較,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訓練后,兩組患側15 °重現差值、患側45 °重現差值、患側75 °重現差值較訓練前均降低(P<0.05),且研究組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2 等速肌力比較

訓練前,研究組屈膝PT/BW、屈膝PT、伸膝PT、H/Q 比較,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訓練后,兩組伸屈膝PT/BW、屈膝PT、伸膝PT、H/Q 較訓練前均升高(P<0.05),且研究組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訓練前后等速肌力比較Tab.3 Comparison of isokinetic muscle strength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aining

2.3 關節疼痛程度及膝關節穩定性比較

訓練前,兩組VAS 評分、Lachman 試驗脛骨前移比較,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訓練后,兩組VAS 評分、Lachman 試驗脛骨前移較訓練前均降低(P<0.05),且研究組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訓練前后VAS 評分、Lachman 試驗脛骨前移比較Tab.4 Comparison of VAS scores and Lachman test tibia displacement before and after training between the two groups

2.4 康復效果比較

如圖1 所示,研究組康復優良率為90.24%(37/41), 明 顯 高 于 對 照 組 的73.17%(30/41),P<0.05。

圖1 兩組患者康復效果比較Fig.1 Comparison of rehabilitation effec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3 討論

ACL 重建術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手術方法,能夠治療ACL 損傷,提高運動能力,減少疼痛,長期效果可靠[11]。但該類患者對于康復訓練具有較高的要求,故采取有效的訓練手段是術后功能恢復的關鍵。

周娟等[12]將等速肌力訓練應用于全膝關節置換術患者,能夠促進術后關節活動度恢復并提升患肢肌力。楊夠仙等[13]將強化本體感覺訓練聯合應用在膝關節交叉韌帶斷裂半月板損傷患者,效果理想,能有效降低疼痛,提高運動及步行能力,恢復膝關節功能。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訓練后患側15 °、45 °、75 °重現差值均較對照組低。關節角度重現是指在放松靜態情況下,測量膝蓋關節向脛骨移動的距離,一般用于評估膝關節的穩定性[14]。ACL 重建術后,膝關節處于較不穩定的狀態,容易出現關節角度重現。強化本體感覺訓練可以增加患者的關節控制能力,提高關節穩定性,從而降低出現關節角度重現的可能性。等速肌力訓練可以幫助患者恢復肌肉力量,使得肌肉能夠更好地支持和保護膝關節,有利于減少關節角度重現的發生。訓練后,研究組等速肌力屈膝PT/BW、屈膝PT、伸膝PT、H/Q 均較對照組高。屈膝PT/BW 是指最大屈膝收縮發生時的肌肉力量,通常除以體重進行歸一化,以消除個體差異;H/Q 是指腘繩肌和股四頭肌之間的肌肉力量比例。該比值反映了下肢肌肉力量的協調性,H/Q比值越高,說明腘繩肌對關節的保護作用越大[15];屈膝和伸膝PT 是指在進行屈膝和伸膝動作時,肌肉所能產生的最大力量。強化本體感覺訓練可以提高患者對自身身體位置和運動狀態的感知能力,從而使患者更加準確地控制肌肉的收縮和放松,可以幫助患者減少不必要的肌肉損傷,防止因運動不當引起的疼痛,同時也可以促進肌肉的恢復和生長,提高肌肉力量。等速肌力訓練是一種針對等速肌力的訓練方法,通過模擬日常生活的姿勢和運動方式來增強患者的肌肉力量表現[16]。相比于傳統的肌力訓練方法,等速肌力訓練能夠更好地激發肌肉的功能,改善肌肉的協調性和穩定性,從而幫助患者提高肌肉力量表現,減少受傷風險,增強患者的運動能力,并提高日常生活質量。訓練后,研究組VAS 評分較對照組低,因為強化本體感覺訓練和等速肌力訓練可以提高患者對肌肉的控制,使患者在運動時更加準確、穩定,從而減少因運動不當而引起的疼痛。研究組訓練后Lachman 試驗脛骨前移明顯低于對照組,其原因在于:如果ACL 損傷,將會導致脛骨相對于股骨前移,即Lachman 試驗脛骨前移。ACL 重建術后的患者需要進行康復訓練以恢復膝關節的功能,強化本體感覺訓練和等速肌力訓練可以縮短Lachman 試驗脛骨前移的時間。通過促進肌肉的恢復和生長,從而增強肌肉對關節的支持和保護作用。這兩種訓練方法可以協同作用,促進肌肉的快速適應和恢復。此外,研究組康復效果優于對照組,是因為強化本體感覺訓練和等速肌力訓練可以相互協同作用,促進肌肉的快速適應和恢復。通過這些綜合訓練方式,可以縮短患者的康復時間,并提高康復效果,使患者更快地恢復正常生活和運動功能。

綜上所述,ACL 重建術患者采用強化本體感覺訓練及等速肌力訓練效果理想,能夠明顯改善患者膝關節本體感覺功能、等速肌力,減輕疼痛,恢復膝關節的穩定性,并提高康復效果,值得臨床參考借鑒。

猜你喜歡
屈膝肌力本體
Abstracts and Key Words
等速肌力測試技術在踝關節中的應用進展
What can you do?
Hard Work Is just a Tool.But Where Do You actually Want to Go
28天肌力恢復,告別夏日肌膚后遺癥
散打訓練對大學生肌力與肌耐力的影響
造就美肌力 一日之際在于晨
《我應該感到自豪才對》的本體性教學內容及啟示
仰臥屈膝牽抖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72例臨床觀察
專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