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雙碳背景下國內外主流低碳水產養殖技術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

2024-01-06 02:14任同軍
漁業研究 2023年6期
關鍵詞:水產養殖發展

馮 穎,曾 雅,任同軍

(1.大連海洋大學水產與生命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3;2.大連海洋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3)

隨著工業化進程的逐步深化、能源消耗及排放模式粗放,全球氣候變暖逐漸成為國際社會普遍關注的焦點。中國是世界上碳排放量最大的國家,對全球的碳減排和碳中和有著直接的影響。在此背景下,中國積極承諾碳減排并提出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雄偉目標,彰顯了對全球氣候治理的大國擔當[1]。順應雙碳新形勢,節能減排成為了各行各業發展的首要任務,漁業也不例外。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明確指出,養殖業加重了溫室氣體排放、形成了資源浪費、導致了物種滅絕等,對全球氣候變暖產生了不容忽視的影響。而發展低碳養殖業不僅可以減輕對大氣、水、土壤和生物造成的嚴重污染,修復受損的生態環境,促進產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更能減少飼料生產和養殖過程中額外的溫室氣體排放,減緩全球溫室效應導致的氣候變化速度,對人類自身的健康和環境安全大有裨益。水產養殖作為漁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協調漁業經濟發展與環境生態平衡的作用。在水產養殖中,應用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益的綠色低碳養殖技術可為碳減排事業作出重要貢獻,潛力巨大。低碳水產養殖技術既可以指通過發揮技術自身的碳匯功能,實現生物固碳目標的養殖模式,又可以指在產值不變的條件下,降低養殖過程中的污染、能耗、排放水平的養殖模式,兩者的目的都是將養殖前、中、后期過程中可能對經濟、社會和生態的不良影響降到最低。當前,主流的低碳水產養殖技術以高效工廠化養殖技術、多營養層次綜合養殖技術、池塘生態養殖技術和深遠海與綠色網箱發展技術四大類為主,并衍生出了許多分支。

截至2021年底,已有超過130個經濟體提出了“零碳”或“碳中和”的氣候目標,并開始發展低碳經濟。以歐盟、美國和日本為首的3個發達經濟體的低碳水產養殖業發展走在世界前列[2],其探索并實現了帶有各自特色、以環境友好為導向的綠色低碳水產養殖技術和完善了碳減排政策支撐體系,為中國實現水產養殖的綠色低碳發展提供了啟示。中國除了積極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外,還針對本國國情對技術進行改良,在全國大力推廣了稻漁綜合種養、池塘工程化循環水養殖、近海立體生態養殖、工廠化循環水養殖等先進技術;此外,2019年以來,農業農村部、生態環境部等10部門聯合公開印發了《關于加快推進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的若干意見》,農業農村部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實施水產綠色健康養殖技術推廣“五大行動”的通知》,旨在全力推進中國生態健康養殖新技術、新模式的推廣應用[3]。

近年來,盡管中國低碳養殖技術應用范疇在不斷擴大,但相較于其他水產養殖發達國家仍有差距。學習低碳水產養殖技術發達國家的發展經驗,加快綠色低碳養殖技術的發展,進一步促進中國水產養殖業轉型,對加速中國低碳水產養殖技術躋身國際一流梯隊的進程至關重要。為此,本文選取當下4種主流低碳水產養殖技術,簡介其技術路線,并以率先踐行這些養殖技術的歐盟、日本和美國三大漁業發達經濟體為參考,詳細探討其技術發展路線和推行政策與中國的差異,系統地分析現階段中國低碳養殖技術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技術發展建議,以期為加快推進生態漁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借鑒。

1 國內外主流低碳水產養殖技術發展概況

當前,在中國和國外都有相當發展程度的低碳水產養殖技術,主要有高效工廠化養殖技術、多營養層次綜合養殖技術、池塘生態養殖技術和深遠海與綠色網箱發展技術等,但與國外相比,中國的技術發展路線有著自身獨有的特色。

1.1 高效工廠化養殖技術

1.1.1 國外研究概況

在北美,美國的工廠化循環水養殖研究一直處于較高水平,主要以高集成循環水養殖模式和經濟型循環水養殖模式兩類為主;在亞洲,以日本為首的國家的工廠化循環水養殖研究更注重提高能效和養殖回報率,能夠在更低的固定投資及運行成本下實現良好的商業運行;而在循環水養殖概念最早成型的歐洲,該技術發展至今已有50多年的歷史,已然成為了工廠化養殖技術的代表。這種技術的出現主要是為了滿足歐洲各國越來越嚴格的環境保護政策和水產養殖限令。而后伴隨著工業和民用水處理技術的不斷發展,衍生出養殖所需的生物處理技術后,才真正意義上確定了循環水養殖的技術核心。在歐盟,各國廣泛推行貝類循環水低碳養殖技術,貝類水產養殖的產量占歐盟水產養殖總產量的45%以上。貝類養殖不僅能提供食物,還具有一定的調節能力,可以通過營養積累控制水體富營養化[4]。在循環水養殖過程中,歐盟國家普遍采用數字化養殖環境檢測技術,以實現自動化線上環境控制;采用快速排污技術,以降低水處理系統的負荷,提升廢水處理效率。目前,歐盟的部分發達國家也在商業化的成魚和育苗系統中采用循環式工廠化生產技術,這些國家的設施化循環生產系統能做到每日補水量僅為系統總水體的5%,與傳統的流水養殖技術相比,可節水90%。

過去十年,歐盟制定了大量法規、指導文件和政策文件,涉及許多與水產養殖有關的實施問題,以促進歐盟漁業與水產養殖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和韌性。2020年歐盟頒布綠色協議,強調水產養殖部門可以通過改進水產資源的利用、促進新的蛋白質來源和進一步發展低碳足跡的水產養殖系統,為2050年前完成氣候中和貢獻力量[5]。除此之外,歐盟還頒布了藍色經濟創新計劃,強調在全歐盟范圍內進行投資、推廣新型低碳可持續養殖技術,降低對環境和氣候的影響[6]。通過這些政策,政府對生產者的實際投入和成果進行財政扶持,并對其產生的環境影響和經濟效益進行評估;根據評估的結果,對其作出方向性或階段性指導,再通過立法或行政規定,將成果轉化為行業標準或指導。

1.1.2 國內研究概況

在中國,發展較為成熟的循環水養殖技術是三級循環水處理技術。排放的養殖尾水經三級凈化池處理后,可實現循環利用、減排減污的最大化;養殖池的尾水通過尾水收集管道而被收集,經過沉淀、過濾、曝氣、生物凈化等處理,最終將處理后的尾水重新用于水產養殖(圖1)[7-8]。柳敏海等[9]的條紋鋸工業化循環水養殖實驗也表明,該模式ESI(能值可持續發展指標)為1.696、EISD(可持續性發展的能值指數)為8.795,均處于較高水平,說明此養殖模式可持續性較好。江蘇、北京、山西及安徽等地均已采用了該項技術,特別是在以淡水漁都聞名的浙江湖州菱湖鎮,循環水養殖已經成為當地鱸魚養殖的主要技術。

1.2 多營養層次綜合養殖技術

1.2.1 國外研究概況

世界各國在水產養殖領域對多營養層次生態養殖模式進行了許多嘗試:在以色列南部,紅樹林環境下的“烏魚-海參-貽貝”養殖模式顯著提高了養殖中營養物質的吸收效率;在加拿大東部,“鮭魚-海帶-貽貝”養殖模式中也利用海帶吸收過剩營養物質,提高了綜合養殖效益;而在日本,多營養層次綜合養殖模式有著更深刻的內涵。1998年,日本九州島大學的柳哲雄提出了“Satoumi”(里海)的概念,其最初被定義為“由于人類互動而具有高生產力和生物多樣性的沿海地區”。由于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因地點而異,因此該術語有了更廣泛的含義和多種解釋,從“人類為與自然和文化共存而保存的沿海海洋”到“可持續使用沿海海洋以支持當地人的生活”,特別強調人類主動去改善生態環境,提高生物多樣性,同時獲得更高的產量。伴隨著網箱養殖導致的近海環境惡化,在“Satoumi”概念的指導下,日本的漁民開發了多營養層級綜合水產養殖技術,重建了許多已被廢棄的水產養殖池塘,通過在封閉系統中養殖蝦、魚、海藻和雙殼類來改善水產養殖環境并提高生產力;在開放的沿海水域,魚類和海藻的多營養層級綜合水產養殖技術也開始發展。日本能登半島的七尾灣是日本政府重點建設的多營養層級綜合水產養殖技術示范點之一,但目前該項技術的發展仍集中在新技術的研究層面,并沒有大范圍的商業化應用。

此外,在政策上,2007年日本政府將“Satoumi”概念融入國家環境政策中,在各地開展試點建設工作;2020年12月,日本經濟產業省推出《綠色增長戰略》,明確指出應大力推廣陸地和海洋的碳封存技術,通過技術創新實現漁業生產力的提高和可持續發展,實現碳中和目標[10];2022年5月,日本農林水產省(MAFF)發布《農林水產研究創新戰略2022》,設定到2050年前實現農林水產領域二氧化碳(CO2)凈零排放的目標。這一系列政策都旨在實現健康、可持續糧食供給的同時,減輕糧食生產的環境負荷,發揮農林漁業的最大潛力,為農林水產業的碳中和作出貢獻[11]。

1.2.2 國內研究概況

在中國,以魚菜共生為首的漁農復合多營養層次綜合養殖技術正展露頭角,其打破了水產養殖業和種植業的界限,使魚、植物和微生物三者達到生態平衡[12](圖2)。池塘漁農共作技術在中國具有悠久的歷史,隨時間的推移,逐漸發展出稻魚、稻蛙、稻貝、稻蟹、稻蝦、稻鱉等多種綜合養殖技術[13],成為當前推廣最廣泛的新型生態立體養殖技術,其具有投入少、效益高、生態友好等特點[14]。以稻漁綜合種養技術為例,2021年中國稻漁綜合種養面積為264.408×104hm2,稻谷產量近2 000×104t,水產品產量為355.69×104t,占全國淡水養殖產量的11.17%,同比提高0.64%,僅次于池塘養殖(圖3)[15]。

1.3 池塘生態養殖技術

1.3.1 國外研究概況

澳大利亞的內陸地區大部分是鹽堿池,該國通過改良土地、種植耐受鹽堿的作物和植物,調整池塘的水質,使其適用于水產養殖工作的開展;在德國,?;~塘的概念在近年來也被更多地運用到了水產養殖中,通過人為選擇種植作物和養殖的經濟魚類進行配合,形成了一套高效的經濟養殖模式。與他們不同的是,美國的池塘生態養殖技術并不專注于對原有養殖環境的改造,而是著重于從頭構建人工池塘生態。1996年,美國大豆協會與中國積極合作,在原有綠色養殖方式的基礎上研發并正式推出了“80∶20池塘養魚”系統,該系統主要利用淡水池塘進行養魚,其產量的80%是由一種攝食人工顆粒飼料、受消費者歡迎的高價值魚組成,其余20%是由“服務性魚”(也稱之為搭配魚)組成。這不僅提高了養殖空間的使用率和營養物質的轉化率,也增加了產量,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收入[16]。另外,美國還發揮信息技術方面的優勢,在被廣泛應用的循環水養殖技術中引入了物聯網的概念,實現對養殖環境的實時化、標準化、自動化監控和調整,從而降低疾病的發生風險,提高單位收益率。近年來,美國還提出了被稱為“跑道養魚”的池塘內循環水流養魚技術,該技術進一步突破了池塘養魚受自然環境的限制。由此可見,低碳綠色養殖技術的應用為美國水產品質量提供了保障[17]。在政策上,美國農業部先后發布《美國農業部科學藍圖》《美國農業創新議程》《美國農業創新戰略》《氣候智能型農業和林業戰略:90天進度報告》《美國農業部氣候適應與恢復行動計劃》等規劃報告,提出到2050年將美國農業的環境足跡減少一半的戰略目標,旨在打造智能化農林漁業,通過增強農業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推進目標的快速實現。在這些政策的推廣下,美國積極與外國合作,成立新技術實驗魚塘,在技術取得突破后,與合作國家共享成果。此外,2022年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發布了首個美國水產養殖五年戰略規劃,旨在為實現生態化低碳水產養殖業的增長提供科學、服務和政策支持,為美國水產養殖業的綠色低碳發展創造條件。

1.3.2 國內研究概況

在中國部分自然環境惡劣的地區,改造環境、開展水產養殖逐漸成為當地養殖業的主流模式。以鹽堿水綠色養殖技術為例,通過在鹽堿地區開挖池塘或將原有坑塘改造為池塘,使地下鹽堿水迅速匯集并形成水面,而魚塘周圍的地下水位下降明顯。經過淡水或降雨壓堿后,土壤中的鹽分被淋溶到池塘中,降低了鹽堿土中的pH值和鹽度,防止地下水位抬升和土壤返鹽,以改良土壤物理性狀,使其變成可進行農林種植的耕地,實現生態修復和開展水產養殖工作的目標。水產養殖則降低了水的鹽堿度、改善了土壤,并通過種植作物提供精粗飼料、富集鹽堿,實現了漁農綜合利用,打造出一條漁業與生態修復合二為一的經濟循環鏈(圖4)。例如,河北滄州已經建成的鹽堿水健康養殖示范區,技術輻射近13 333.33 hm2,鹽堿地水產養殖新增產值達7.78億元,新增利潤為3.54億元,實現了產業的低碳升級[18]。

1.4 深遠海與綠色網箱發展技術

1.4.1 國外研究概況

深遠海網箱養殖技術于1970年起源于美國,緊隨其后被多個漁業發達國家繼續深入研究(圖5),但是目前深遠海養殖成功且實現商業化盈利的案例較少。而挪威作為全球深水網箱養殖的典范,已經擁有了一套完備的深遠海綠色網箱技術和政策支持體系,并建立了一套成熟的盈利系統,其豐富的發展經驗值得借鑒。挪威漁業和海岸事務部為了延伸新的養殖技術概念,確保足夠的養殖產量增長,同時確保環境的可持續性,決定頒發水產養殖開發許可證,在融資渠道、優化技術等方面給予足夠的支持,促進綠色水產養殖業的發展。其中,SalMar公司是挪威第一家獲得此類開發許可證的海鮮生產商,由該公司主導、挪威政府出資共同開發了“海洋漁場1號”項目。2017年,世界上首座半潛式大型智能漁業養殖平臺“海洋漁場1號”正式投入使用。該平臺集深遠海先進的養殖技術、綠色可持續發展理念和頂級的海洋工程設計于一體,總高69 m、直徑110 m,可抗12級臺風,使用年限達25年,最多可容納9人在深遠海作業和生活,一個養殖季可實現養殖三文魚150×104尾,出產三文魚約8 000 t,產值在一億美元以上[19];其配備先進的自動化養殖系統,能夠完成魚苗自動運輸、飼料自動投喂、死魚自動回收、水下成魚自動搜捕等工作,實現深遠海養殖的全自動化和智能化,大大降低了養殖生產中不必要的能源消耗;此外,其還利用海流發電,進一步減少了生產過程中的碳排放。

1.4.2 國內研究概況

相比于美國、挪威等國家,中國深遠海網箱養殖業起步較晚。2007年,中國首次在南沙美濟礁潟湖進行漁排養殖實驗[20]。2017 年,在國家大力提倡建設藍色糧倉、推進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的戰略背景下,中國的深遠海網箱養殖技術重新受到了相關部門的重視。之后,山東省深水抗風浪網箱向大型化、智能化、規?;较蚩焖侔l展,一批深遠海網箱在煙臺、日照、威海等地的冷水團海域陸續投入生產,引領了水產養殖從近海向遠海的拓展[21]。2018年,中國的“深藍1號”深海養殖平臺正式建成并交付[22],其網箱周長180 m、高38 m,重約1 400 t,有效養殖水深為30 m,直徑為60.44 m,整個養殖水體約5×104m3,設計年養魚產量1 500 t,可以同時養殖30×104尾三文魚?!吧钏{1號”是中國第一個深遠海漁業養殖裝備,也是全球第一座全潛式深海漁業養殖裝備,突破了全潛式養殖裝備總體設計、沉浮控制、鯊魚防護、氧氣補充、死魚回收、魚群監控等多項核心技術;相較于“海洋漁場1號”,其更為智能、更為集約化,在利用海洋洋流的能量進行綠色發電和控制養殖過程中的碳排放方面均有更高的效率?!吧钏{1號”的建成標志著中國在深遠海漁業養殖裝備的自主設計及研發上取得了重大突破,極大地拓展了中國藍色經濟發展新空間。

1.5 低碳水產養殖技術的優勢對比

當下主流的低碳水產養殖技術大致可以分為兩類:1)以循環水養殖和深遠海綠色網箱養殖為代表的技術。其依賴于工廠化的環境和數字化的管控,實現對養殖各環節污染排放的人為把控,將養殖各環節的污染降至最低。循環水養殖對養殖地點沒有特殊要求,養殖密度更高,依賴對養殖用水的循環凈化來降低碳排放;而深遠海綠色網箱養殖依賴于適合搭建平臺進行養殖的海域,養殖規模更大,自動化程度更高,主要利用太陽能發電、洋流發電等實現能源的自給自足,降低碳排放。2)以多營養層次綜合養殖和池塘生態養殖為代表的技術。其依賴于對自然生態系統的利用,通過人為改造環境,利用生態系統的循環性實現污染物的分解再利用和碳排放的減少。但是多營養層次綜合養殖技術對生態系統的人為干預更少,其依據不同營養層級物種間的相互作用,將多種優良養殖品種有效地整合在同一區域中進行養殖,從而穩定養殖環境,減少養殖廢物和碳排放;而池塘生態養殖技術人為改造現有的生態環境,甚至引入新的生態,以減少原有環境對養殖活動的干擾,實現產量的提升和污染物的減排。

這兩類技術各自擁有其獨到的優勢,集合循環水養殖技術的設備對水產養殖各個環節進行數據收集,利用深遠海綠色網箱養殖技術的高自動化系統實現養殖的全天候實時調整,憑借多營養層次綜合養殖技術實現提升產量并減輕生態壓力,因此建議學習池塘生態養殖技術,人為改變養殖環境,并輔以適當的政策,推動這些技術的發展及大范圍推廣,以此推動中國低碳水產養殖技術的可持續發展,大大減輕水產養殖過程中的碳排放壓力。

2 低碳水產養殖技術發展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中國的水產養殖減排固碳技術研發水平已有提升,但與國際上水產養殖業水平較高的經濟體尚有差距??傮w來看,當前中國低碳水產養殖技術的發展還面臨著諸多挑戰和難題。

2.1 養殖技術創新導向不明確

隨著技術手段的進步和理論認知的拓展,中國低碳養殖技術的研究和發展取得了顯著進展。但與歐盟、日本、美國、挪威等發達經濟體相比,中國低碳技術創新水平較低,其中借用技術和集成創新多,具備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少,技術創新的頂層設計需進一步完善。以工廠化循環水為例,迄今為止,中國雖然對工藝、技術、裝備與配套集成等的研發已有30年,但在水處理精度、水處理效率、運轉使用率及自動化、智能化管理水平等方面與世界先進國家仍有明顯的差距[23],還需不斷優化與提升。

2.2 養殖技術推廣工作滯后

現階段中國各鄉鎮的技術推廣水平不均衡,相關部門在技術推廣上明顯不足,主要依賴于傳統技術推廣方式,并沒有充分發揮“互聯網+”環境的優勢,推廣效果無法達到預期水平。以稻魚綜合種養技術為例,推廣者只是“填鴨式”灌輸技術,大多數分散的養殖戶接受能力不強,還不具備根據水質和水稻狀態科學調整魚類飼養條件的知識技能,只能依據經驗或者參照周圍養殖戶的做法確定飼料和營養劑的用量。另外,科研部門的新型低碳技術成果僅服務于小眾,高精尖的科技成果轉化率相對較低[24],據實際調查情況來看,中國農業科技成果的實際轉化率只有30%~40%,僅是英國、美國、法國等歐美發達經濟體的二分之一[25]。

2.3 養殖管理制度亟待加強

中國的養殖管理方式主要是通過發放水域使用證和養殖許可證,養殖戶取得“兩證”,才能合法地進行已申請水域的養殖工作,但關于養殖種類、養殖密度、養殖尾水處理等內容則無任何限制,而這些內容對推進水產養殖綠色高質量發展至關重要[26]。相比之下,日本的養殖許可證制度較為完善,通過許可證制度約束生產廠商行為,并結合政府的層層監管來維護養殖區水質安全,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綠色水產養殖。由此可見,中國在許可證監管方面亟待加強。另外,中國水產養殖環境監管仍不到位,違規養殖、違規排放污染物等問題突出,國家和地方層面均未將養殖廢水排放納入監管,缺乏專門針對水產養殖環境影響的政策規定[27]。

2.4 財政投入資金不夠

現階段,政府對低碳水產養殖發展的資金支持力度不夠,缺乏相應的法律法規來規范資金的利用,也缺少完善的金融體系和配套服務。以工廠化循環水養殖及陸基集裝箱循環水養殖為例,王衛平等[28]認為制約工廠化循環水養殖發展的首要因素是生產效益不如預期,基礎設施投入較高,工程量較大,在發展初期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來保證運營,而投資回報周期較長,使一般養殖主體難以承受。另外,中國關于農業生態補償方面的立法相對不足。相比之下,日本為鼓勵養殖戶進行低碳養殖生產,在稅收和貸款方面提供財政補貼,并擴充了“低碳型創造就業產業補助金”政策,把補助總額從每年300億日元提高到每年1 000億日元,大力推進了低碳養殖業的發展,提高了其碳中和的執行效率[29]。

2.5 專業技術人才短缺

近年來,基層水產技術人才隊伍弱化現象不斷加劇,其主要表現為:一是不少基層科研單位如水產養殖技術推廣站、水產研究所等人才隊伍的數量、質量和穩定性有所下降,據《2021年全國漁業經濟統計公報》顯示,中國漁業從業人員為1 184.63萬人,比2020年減少54.96萬人,下降4.43%。漁民收入穩步增長,但從事漁業的專業化人才數量逐漸下降,實用人才后備力量的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中國低碳水產養殖業的發展以及經濟效益的可持續增長[30]。二是存在人員年齡大、知識老化、青年隊伍短缺、內生動力差的現象,尤其是縣級和縣級以下技術人員的學歷水平偏低,部分老一輩的基層技術人員還存在畏難情緒,這些都限制著低碳養殖技術水平和服務水平的提高。

2.6 養殖戶低碳意識淡薄

中國水產養殖業散養戶居多、養殖規模隨意性大,養殖戶的文化水平和道德素養層次不齊,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21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31],在農村勞動力中,未上過學的占0.8%,小學文化程度占13.7%,初中文化程度占56.0%,高中文化程度占17.0%,大專及以上占12.6%。大多數農民工對低碳養殖技術的接受能力較差、碳減排的主觀能動性較弱,因而制約了低碳養殖技術工作的開展。相比之下,美國的養殖戶文化素質和技術能力相對較高,養殖戶普遍接受12年義務教育、具有大學學歷的占20%,美國的職業教育提升了養殖戶的專業技能,進而實現了水產養殖業的綠色高效發展[32]。與此同時,中國大多數養殖戶還保留著傳統的養殖觀念,沒有認識到低碳養殖的重要性,在生產過程中過分追求養殖增收而忽略了資源的可持續發展,致使養殖污染日益嚴重。

3 低碳水產養殖技術發展的對策建議

針對當前中國低碳水產養殖技術發展的弊端,建議借鑒國外發展經驗,結合中國漁業養殖相關法律法規、政策規劃和技術規范,從創新低碳技術、完善政策法規、構建專業人才三個層面加強中國低碳水產養殖技術的支持力度,探索與之相適應的低碳經濟發展的道路,助力中國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實現[33]。

3.1 創新低碳養殖技術

一是持續跟進歐盟循環水高效養殖、日本數字化工廠養殖等技術,尋找突破點,構建更為節能低耗、科學高效的現代養殖系統。二是推進物聯網信息化技術與現代水產養殖耦合發展,加快云計算、物聯網、遠程監測和控制等技術的研發和應用,此外,進一步加強中國4G/5G通訊信息服務,逐步優化養殖場無線傳輸網絡,提高農村偏遠地區及近海海域網絡覆蓋率,推動“智慧型”綠色、低碳水產養殖業的發展。三是鼓勵農業高校、水產科研院所與企業研發合作,借鑒德國“供需契合”的合作研發機制,建立企業訂單式的低碳成果供給模式,探索出具有前瞻性、先導性的高新低碳技術,促進科研成果落地轉化[34]。同時,建立碳匯漁業示范區,如多營養層次綜合養殖和稻魚綜合種養等,推進中國水產養殖業的綠色發展[35]。通過發揮現代工廠化養殖的數字化管理優勢,有效計算和管控生產過程中的碳排放,再結合生態低碳養殖環境友好的特點施行可持續發展,能夠更好地緩解水產養殖業面臨的碳壓力。

3.2 優化低碳養殖技術推廣體系

首先,建議相關部門筑牢綠色健康水產養殖發展理念,積極推廣水產養殖減排增匯技術,例如魚菜共生養殖、陸基圓池循環水養殖、稻魚綜合種養等;大力推廣養殖尾水處理技術,例如池塘養殖尾水生態化綜合治理[36]。其次,加強各地區間水產技術推廣業務的聯系,積極與水產科研院所、農業高校、龍頭企業等組織建立一條產、學、研、推、用一體化的協同工作機制,提高低碳技術創新水平和科技成果轉化水平。最后,加大力度投入人力、物力、財力進行推廣工作,并選取一些在低碳養殖過程中取得良好經濟效益的環保型養殖戶開展經驗分享會,提高低碳技術的推廣質量。另外,結合農業農村部印發的《關于實施水產綠色健康養殖技術推廣五大行動的通知》[37],合理規劃養殖布局,依托專業化的成果轉化平臺與層級分明的推廣體系,不斷提高低碳水產養殖技術效率,保障碳減排相關技術有效地發揮作用。

3.3 給予低碳養殖技術政策支持

政府相關部門加強養殖執法管理,在水域使用證和養殖許可證發放前,針對每個養殖場的養殖環境進行科學評估,并在養殖許可證上明確限定申請水域的養殖種類、養殖密度和養殖方式,避免出現水域承載較大、養殖戶隨意提高養殖密度等問題,確保中國水產養殖可持續健康發展。同時,建議有關部門考慮出臺養殖場廢水排放許可,對養殖廢水中的污染物質種類、含量等指標作出詳細的規定,確保污水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此外,也可以借鑒歐盟《歐洲綠色新政》中漁業可持續發展的政策和管理制度,結合中國國情,將政策寫入經濟發展規劃中,并通過立法確認制度的法律效益,以更加具體的政策推動水產養殖業的發展,實現碳中和的目標。

3.4 推進生態補償方式多元化

建議各省市針對本地區的水產養殖情況出臺相應的激勵和扶持政策,在技術推廣、示范基地建設、設施設備等方面加大資金投入,加大對水產物聯網政策補貼力度,把國家對水產智能化的扶持政策落實到企業等創新主體上,盡量做到應享盡享、應免盡免[38]。 政府鼓勵金融機構加大對水產養殖企業(戶)的金融服務力度,通過與保險、銀行等金融機構的聯動,給予水產養殖低碳發展實質性的資金保障[39]。針對水產養殖活動具有的碳匯或碳減排功能的技術、模式等,可依據具體養殖活動所產生的碳匯量、碳減排量,給予地方政府、養殖主體相應的補償,激發養殖人員的內生動力,積極推動漁業碳匯健康可持續發展[40]。

3.5 加強高素質養殖戶培育

一線水產技術推廣工作者積極引導養殖戶采用高效低碳水產養殖技術,同時技術培訓和推廣工作下沉到農村魚塘,并根據不同養殖戶對低碳養殖技術的差異化認識,采取因人而異、因地適宜的推廣策略激發其應用低碳水產養殖技術的積極性[41]。建議增強養殖戶低碳環保的主體意識,積極宣傳農業農村部發布的《水產養殖用藥明白紙2022年1、2號》等文件要求,提高養殖戶規范用藥水平,從源頭控制養殖尾水質量,實現水產養殖業低碳化發展。地方政府組織需要鼓勵養殖戶“走出去”,尤其中西部地區的養殖戶應多去學習東部發達地區先進的低碳養殖技術知識,如數字漁業、自動化投喂等,推動區域低碳水產養殖技術的普及和推廣。最后,推廣部門需充分利用各類媒體平臺,開展碳中和、碳達峰知識宣講活動,大力宣傳綠色低碳養殖技術在穩糧、促漁、富民等方面的作用,增強養殖戶低碳減排的主觀能動性,從而提高養殖戶低碳技術的采納率。

3.6 完善專業人才培育體系構建

針對科研人才,國家應堅持把科教興農、人才強農作為支撐低碳水產養殖業發展的重大戰略,支持涉農高校、科研機構、涉農科技企業協同合作,聯合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培養出一批數量充足、技術過硬、實踐豐富的優秀后備人才,給基層漁業工作注入新鮮血液。針對技術推廣人員,建議注重培訓的可持續性,利用傳統現場培訓與現代互聯網培訓相結合的方式,強化培訓的水平與質量,另外,應完善相應的低碳養殖推廣考核機制,對推廣人員的推廣成效、業務水平、工作態度及服務質量進行定期考核,助推低碳水產養殖技術推廣取得良好成效。面對人才引進,建議加大專業性崗位的宣傳與普及,提供更多的就業渠道,通過優化工作環境、增加生活福利、制定獎勵政策等方式,提高科研人才的工作積極性,促進低碳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

猜你喜歡
水產養殖發展
青山綠水 健康養殖
紅螯螯蝦的養殖技術
搞養殖,我們都看《當代水產》
黃顙魚養殖,不變不通
加油!水產人!
邁上十四五發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牌”
大咖點評:2020年水產動保誰主沉浮?
讀懂“水產人十二時辰”,你就懂了水產人的一天
砥礪奮進 共享發展
改性瀝青的應用與發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