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移民子女的學習適應及其影響因素
——基于西南地區易地扶貧搬遷移民的調查

2024-01-08 02:19
關鍵詞:易地學習策略移民

周 琴

城鎮化是破解城鄉二元結構、促進社會公平和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徑,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由之路。近20年來,我國經歷了世界上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鎮化進程。而易地扶貧搬遷作為“十三五”時期實施脫貧攻堅戰略的頭號工程,城鎮安置人口多達500余萬人(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家發展改革委負責同志:“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任務已全面完成》,https://www.ndrc.gov.cn/fzggw/wld/zcx/lddt/202012/t20201203_1252215.html?code=&state=123,2022-09-02。。2023年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9個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推動大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融入新型城鎮化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明確提出今后一個時期推動大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融入新型城鎮化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總體要求、主攻方向、主要任務和支持政策,以滿足搬遷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新型城鎮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鎮化,而教育是推動人口城鎮化的基本路徑。(2)秦玉友:《教育如何為人的城鎮化提供支撐》,《探索與爭鳴》2015年第9期。在此背景下,加強易地扶貧搬遷移民子女的教育,既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關鍵保障,也是增強搬遷群眾內生發展動力、建設教育強國的重要舉措。

一、 研究設計

本研究通過問卷調查和深度訪談,對西南地區義務教育階段移民子女的學習適應及其影響因素進行分析,以期從教育的視角探討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移民的融入與發展問題。

(一) 研究問題

國內外學者對學習適應的界定主要有三種代表性觀點。第一種是結果論,把學習適應視為個體在學習進程中對外部環境、任務等方面的適應程度。(3)徐亞青:《小學生學習適應性現狀調查及對策研究》,《上海教育科研》1998年第9期。第二種是過程論,即學習適應指學習主體充分考慮學習環境與學習需要,不斷調整自身的心理狀態和學習行為,以實現與學習環境相平衡的過程。(4)馮廷勇、李紅:《當代大學生學習適應的初步研究》,《心理學探新》2002年第1期。譬如,Larose等人認為學習適應是學習主體為取得良好學習效果,根據學習環境變化和學習需要積極調整自身,以達到內在學習狀態與外在學習環境相平衡的一種心理與行為過程。(5)S.Larose &R.Roy,“Test of reactions and adaptation in college (trac):A new measure of learning propensity for college students”,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Vol.87,No.2,1995,pp.293-306.第三種是能力論,認為學習適應是個體在進入一個新的更高一級的學習階段時,面對內容更為廣泛、難度更高的學習任務,能否形成與之相適應的學習能力。(6)田瀾、張大均、陳旭:《小學生學習適應問題的整合性教育干預實驗研究》,《心理科學》2004年第6期。

現有對學習適應內涵的理解大多建立在皮亞杰認知平衡論的基礎上,強調外在學習環境、內部學習需要以及動態調整過程在學習適應中的重要性。本研究中,學習適應用以描述個體在學習這一行為方式中的過程或狀態,其作用于學習行為的改變,并最終影響學習結果和學習績效。作為個體適應的組成部分之一,學習適應不再局限于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而是學生根據學習條件的變化,主動進行身心調整,從而達成內外和諧,獲得有利于自身的發展狀態。

(二) 對象與方法

研究參考《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關于全國“十三五”時期易地扶貧搬遷典型案例的通報》,結合搬遷安置方式和人口規模大小,選取云南、貴州、四川和重慶4地11個市(區、縣)開展實地調研。課題組走訪了22個城鎮周邊的大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和41所義務教育配套安置學校,對學生、家長、教師、教育主管部門和社區工作人員進行了大規模訪談和匿名問卷調查。

易地扶貧搬遷移民子女問卷和作為對照組的本地學生問卷均采用分層隨機抽樣的方式發放,在校集中作答。剔除無效問卷,共回收移民子女有效問卷5963份,被試覆蓋4—9年級,年齡跨度8—19歲,其中男生占比45.4%,女生占比54.6%;漢族占比52.3%,少數民族占比47.7%;小學生占比50.9%,初中生占比49.1%。作為對照組的本地學生回收有效問卷3859份,年級、年齡跨度與移民子女一致,其中男生占比44.8%,女生占比55.2%;漢族占比49.0%,少數民族占比51.0%;小學生占比54.2%,初中生占比45.8%。為驗證移民子女學習的真實情況,課題組還通過整群抽樣的方式發放了教師問卷。在回收的2248份有效教師問卷中,小學占比49.3%,初中占比50.7%;城區學校占比30.6%,縣鎮學校占比31.6%,鄉村學校占比37.8%;男性占比39.5%,女性占比60.5%;漢族占比64.2%,少數民族占比35.8%。

課題組還通過分層隨機抽樣的方式,對209名學生和197位教師進行了深度訪談。研究遵循扎根理論原則,運用Nvivo12plus軟件對訪談資料進行質性分析,以期對易地扶貧搬遷移民子女學習適應的表征和影響因素進行深描。

(三) 變量觀測

研究者們一直試圖以實證主義的研究范式對學習適應的性狀進行測量。國內學者常采用學習態度(7)周步成:《學習適應性測驗(AAT)手冊》,上海:華東師范大學,1991年。、學習動機(8)馮廷勇、蘇緹、胡興旺等:《大學生學習適應量表的編制》,《心理學報》2006年第5期。、學習習慣(9)孫春暉、鄭日昌:《〈學習適應量表〉的驗證性因素分析》,《心理學探新》2001年第2期。等正性向指標測量學生的學習適應狀況,鮮有對“厭學”等負性向指標的研究。本研究參考周步成的《學習適應性檢驗(AAT)手冊》和加拿大跨文化心理學家貝理(J.Berry)等人設計的“學校適應量表”(10)[加]貝理、[美]菲妮、[美]山姆等:《文化過渡中的移民青少年:跨國背景下的涵化、認同與適應》,王朝暉、劉真、常永才譯,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5年,第243頁。,結合正性向(學習策略、學習成效)和負性向(厭學傾向)2類指標對移民子女的學習適應進行觀測。經過預測問卷的探索性因子分析,剔除不符合效度要求的題項,正式測試問卷中學習策略5題、學習成效4題、厭學傾向4題。問卷采用Likert 五點計分方式,從“非常不認同”到“非常認同”分別賦值1—5分。鑒于學習適應構念下屬3個維度是形成性指標,不宜計算總分。因此,學習策略和學習成效2個維度得分越高表示學習適應水平越高,厭學傾向得分越高表示學習適應水平越低。

除了對移民子女學習適應的性狀進行觀測,本研究還考察了家庭功能、學校環境、社區支持3項外部因素對其產生的影響。家庭功能采用美國學者奧爾森(D.Olson)等人編制、費立鵬等人修訂的“家庭親密度與適應性量表中文版”(FACES II-CV)(11)汪向東、王希林、馬弘:《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增訂版),北京:中國心理衛生雜志社,1999年,第147—149頁。。學校環境采用江光榮2004年編制的“我的班級量表”(12)江光榮:《中小學班級環境:結構與測量》,《心理科學》2004年第4期。,主要測量移民子女對學校人文環境的感知。社區支持量表改編自趙磊磊2019年編制的“農村留守兒童社會支持調查問卷”(13)趙磊磊:《農村留守兒童學校適應及其社會支持研究》,華東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9年,第101頁。。經過預測問卷的探索性因子分析,正式測試問卷中家庭功能13題、學校環境15題、社區支持6題。

正式測試的移民子女問卷,各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均大于0.7,信度良好;KMO值均大于0.7,通過巴特球形檢驗,旋轉后累積方差解釋率均大于50%,各題項和因子的對應關系與預期基本一致;除樣本量較大導致卡方自由度比值偏高(14)考慮到卡方值會隨著樣本量增大而不斷增大,從而拒絕任何模型,因此本研究不采用卡方值作為判斷模型擬合優劣的依據。參見溫忠麟、侯杰泰、馬什赫伯特:《結構方程模型檢驗:擬合指數與卡方準則》,《心理學報》2004年第2期。,驗證性因子分析的模型擬合指數基本達標(見表1),表明研究數據具有良好的結構效度。

表1 移民子女問卷各量表的信效度檢驗

二、 移民子女學習適應的現實性狀

運用SPSS25.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發現易地扶貧搬遷移民子女學習適應整體狀況良好,但其學習策略和學習成效仍存在一些亟待破解的深層次問題。

(一) 移民子女學習適應的總體表征

表2 移民子女學習適應的獨立樣本t檢驗

1. 移民子女的學習策略有所欠缺

學習策略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為了達到學習目的采用的規則、方法、技巧及其調控方法的總和。(15)張大均:《教育心理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年,第170頁。學習策略的本質是思維方法、行為方法的自我反思,其基本特征為自主性和反思性。本研究對學習策略的觀測項主要包括認真做好課堂筆記、預習課堂內容、確立學習目標、合理安排學習時間、制定學習計劃等。獨立樣本T檢驗發現,移民子女與本地學生的學習策略得分存在顯著性差異,前者低于后者。更為重要的是,教師對移民子女學習策略的評價顯著低于移民子女自評,且兩者的差異幅度較大(t=29.287,p<0.001,Cohen’sd=0.725>0.5)。這表明移民子女在學習策略方面尚有所欠缺。

2. 移民子女的學習成效有待提高

學習成效是單位學習成本的綜合學習結果。(16)張成堯:《學習成效金字塔理論在中小學信息技術課堂中的應用與實踐》,《中國電化教育》2013年第10期。本研究對學習成效的觀測項主要包括學習成績有所提高、能夠輕松完成作業、能夠跟上老師的教學進度、能夠適應老師的教學方法等。獨立樣本T檢驗發現,移民子女與本地學生的學習成效均值存在顯著性差異,前者低于后者。再對比教師問卷,可發現移民子女對學習成效的自評顯著高于教師評價(t=14.776,p<0.001,Cohen’sd=0.366>0.2)。這表明移民子女的學習成效仍有待提高。

3. 移民子女的厭學傾向顯著低于本地學生

(二) 移民子女學習適應的群體差異

獨立樣本T檢驗和方差分析發現,移民子女的學習適應水平在自身內部不同群體間呈現出較為明顯的差異??傮w而言,女生的學習策略和學習成效好于男生;漢族移民子女的學習適應水平整體高于少數民族,后者的厭學傾向均值高于理論中值3;不同搬遷時間的移民子女其學習適應水平也存在顯著性差異(見移民子女學習適應的差異檢驗結果(18)移民子女學習適應的差異檢驗結果,備索,郵箱:zhqjojo@126.com。)。由于本研究主要關注家庭、學校、社區對移民子女學習適應的影響,下文重點分析學段、學校屬性、家庭SES等方面的差異。

1. 移民子女的學習適應程度隨著年級的升高呈下滑趨勢

數據分析發現,隨著年級的升高,移民子女的學習適應水平呈下降趨勢。四年級移民子女的學習策略和學習成效均值最高,厭學傾向均值最低,其學習適應在樣本覆蓋的6個年級(4—9年級)中表現最好。無論是正性向的學習策略和學習成效,還是負性向的厭學傾向,移民小學生的表現均顯著優于初中生。

2. 鄉村學校移民子女的學習適應水平最低

根據“教育統計信息管理系統”,將學校城鄉屬性分為城市學校、縣鎮學校(鎮所在地學校)和鄉村學校(鄉政府所在地和農村學校)。單因素方差分析發現,移民子女的學習適應水平在學校城鄉屬性上存在顯著性差異。事后多重比較結果表明:在學習策略上,縣鎮學校>城市學校>鄉村學校;在學習成效上,城市學校>縣鎮學校>鄉村學校;在厭學傾向上,鄉村學校>縣鎮學校>城市學校,且差異幅度達到中等效應量(F=362.456,p<0.001,Cohen’sf=0.349>0.25)(19)Cohen’s f作為效應量指標時,0.10、0.25、0.40分別為小、中、大效應量。,需要進一步關注。

3. 移民子女的學習適應存在顯著性的家庭SES差異

本研究中家庭社會經濟地位(socioeconomic status,簡稱SES)的測量指標包括父母職業(取二者中高者)、父母受教育程度(取二者中高者)和家庭經濟情況3項。在計算家庭SES指數時參照陳艷紅等人采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20)陳艷紅、程剛、關雨生等:《大學生客觀社會經濟地位與自尊:主觀社會地位的中介作用》,《心理發展與教育》2014年第6期。,將被試的家庭SES分為高、中、低3組。單因素方差分析發現,移民子女學習適應的3個維度在高、中、低3個家庭SES分組上均呈現出顯著性差異。事后多重比較結果表明:在學習策略上,中SES>高SES;在學習成效上,高SES>低SES,中SES>低SES;在厭學傾向上,低SES>中SES>高SES。

三、 移民子女學習適應的影響因素

影響學習適應的因素大致可分為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內部因素主要包括個體的心理狀態(21)J.C.McGovern,P.A.Lowe &J.M.Hill,“Relationships between trait anxiety,demographic variables,and school adjustment in students with specific learning disabilities”,Journal of Child &Family Studies,Vol.25,2016,pp.1724-1734.、性格特征(22)M.Zee,H.M.Koomen &I.Van der Veen,“Student-teacher relationship quality and academic adjustment in upper elementary school: The role of student personality”,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Vol.51,No.4,2013,pp.517-533.、性別年級等人口統計學變量(23)A.J.Umaa-Taylor,J.J.Wong &N.A.Gonzales,et al.,“Ethnic identity and gender as moderators of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discrimination and academic adjustment among Mexican-origin adolescents”,Journal of Adolescence,Vol.35,No.4,2012,pp.773-786;隋光遠、李晶:《初中優生和差生學習適應性的比較研究》,《心理科學》2004年第3期。。外部因素是指外部環境的影響,主要表現為家庭、學校、社會等方面。如有研究發現,學習適應好的學生往往家庭氛圍更溫馨和諧,這些學生擁有更強的學習動力和更積極的學習主動性。(24)熊戀、凌輝、葉玲:《“難管教兒童”的心理健康與父母教養方式》,《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9年第6期。移民子女相對成人而言,身心發展具有未成熟性,且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較為簡單,因此本研究主要考察以家庭功能、學校環境、社區支持為核心要素的外部因素對移民子女學習適應的影響。

(一) 移民子女的家庭功能、學校環境、社區支持

1. 家庭功能

2. 學校環境

一般意義上的學校環境既包括校舍、基礎設施等物理環境,也包括校園文化、人際關系等人文環境。本研究從同學關系、師生關系、秩序與紀律、競爭、學習負擔5個維度,重點考察了移民子女對學校人文環境的感知。其中,師生關系是指教師對學生理解、關心、愛護的程度,以及學生對教師信任、喜愛及尊重的程度;同學關系是指同輩之間關心、互助、團結合作的程度;秩序與紀律是指課堂活動的有序性,班級紀律的有效性;競爭是指同輩之間在學習以及其他方面的比較,也包括班級中的競爭氣氛;學習負擔是指課業量和作業量的多少,即學生主觀感受到的學業壓力大小。(27)江光榮:《中小學班級環境:結構與測量》。

3. 社會支持

(二) 家庭功能、學校環境、社區支持對移民子女學習適應的影響

如表3所示,移民子女的學習策略、學習成效與家庭功能、學校環境、社區支持呈顯著正相關,厭學傾向與家庭功能、學校環境、社區支持呈顯著負相關,適合做進一步的回歸分析。

表3 移民子女學習適應的相關分析

采用分層線性回歸,將移民子女的學習策略、學習成效、厭學傾向作為因變量,逐步引入家庭功能、學校環境和社區支持3個自變量,所有模型均通過F檢驗,說明各層因素對移民子女的學習適應均會產生顯著性影響,但解釋力和影響力表現有所不同(29)移民子女學習適應的分層線性回歸分析,備索。。

1.家庭功能對移民子女學習適應的正效應顯著

在家、校、社3項因素中,家庭功能對學習策略的預測有著最大的解釋力(ΔR2=0.164)?;貧w分析發現,家庭親密度和適應性對移民子女的學習策略、學習成效呈現出顯著性的正效應,對厭學傾向呈現出顯著性的負效應。這意味著家庭親密度和適應性越高,移民子女的學習策略和學習成效水平越高,厭學傾向越低,學習適應總體表現越好。

2.良好的學校環境有利于提升移民子女的學習適應

將學校環境分別引入3個模型中,擬合優度判定系數均有提升。在家、校、社3項因素中,學校環境對學習成效(ΔR2=0.156)和厭學傾向(ΔR2=0.080)的預測有著最大的解釋力。另從標準化回歸系數(Beta值)的大小對比來看,移民子女的學習適應更多取決于學校環境的影響,其具體表現為:(1)師生關系、秩序與紀律在3個模型中均呈現正效應,后者對學習策略、學習成效的影響力在模型納入的所有自變量中為最大。(2)同學關系、競爭對學習策略和學習成效呈正效應,對厭學傾向呈負效應。(3)學習負擔對厭學傾向產生最大正效應(對學習策略和學習成效呈負效應),同學關系對厭學傾向產生最大負效應。顯然,有序的環境、良好的人際關系和良性競爭有利于提升移民子女的學習適應,而學業負擔過重則會誘發移民子女的厭學情緒,降低學習效能,導致學習困難。

3.社區支持對移民子女學習適應的影響相對微弱

在家庭功能和學校環境的基礎上加入社區支持,3個模型的擬合優度判定系數僅有極小幅度上升,說明其解釋力相對微弱?;貧w分析發現,社區支持對移民子女的學習策略和學習成效呈正效應,對厭學傾向產生負效應。盡管移民子女對社區支持的評價較好,但從標準化回歸系數(Beta值)的比較來看,社區支持對移民子女學習適應的影響力是家、校、社3項因素中最小的。

四、 結論與討論

易地扶貧搬遷通過對居住在環境惡劣地區的貧困人口實施開發式移民,依托城鎮和產業發展等易地安置,從根本上改善其生存和發展環境。本研究通過對云貴川渝地區5963名義務教育階段易地扶貧搬遷移民子女進行問卷調查和深度訪談,探討了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移民的教育發展問題,發現其學習適應有一定特殊性,具體表現如下。

(一) 移民子女的學習適應整體良好,但學習實效性有待提升

易地扶貧搬遷改變了移民家庭的生產生活方式,改善了移民子女的學習生活環境。數據分析結果表明,移民子女對搬遷后學習情況的自我評價整體較好,訪談也印證了這一點。在問及搬遷前后學習的變化時,209名移民子女被訪者中有85人說搬遷后學習成績有提升,如“學習有提升一些,覺得教師資源好一些”(S061);有72人認為新學校的校園環境更好,如“這邊學校的設備、桌椅、環境、住宿條件都變好了”(S095);有46人明確表示喜歡上學,如“現在喜歡上學,因為可以跟朋友們一起玩”(S148)。

(二) 城鄉義務教育發展不均衡不充分影響移民子女學習提質增效

易地扶貧搬遷移民來自極度貧困的山區,長期物質與精神生活的低層次性使其處于弱勢的生活境遇中。盡管搬遷后生產生活條件有所改善,但城鄉義務教育發展不均衡不充分的現狀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移民子女學習的提質增效。

一方面是搬遷前后城鄉教育差異顯著。搬遷前移民子女長時間處于較為閉塞的鄉村,存在著學校教學資源適配度低、優質教師資源不足等問題(30)李玨:《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困境與出路》,《教育研究與實驗》2022年6期。,導致部分移民子女未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缺乏學習興趣。前期對農民工隨遷子女的研究發現,由于轉入校和轉出校在師生交往、課程教學、校園文化、教育質量、社區環境等方面存在差異,農民工隨遷子女學習適應難度增加,形成“弱勢積累”效應。(31)雷萬鵬、張子涵:《公平視野下農民工隨遷子女教育政策研究》,《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2年第6期;鄔志輝、李靜美:《農民工隨遷子女在城市接受義務教育的現實困境與政策選擇》,《教育研究》2016年第9期。易地扶貧搬遷移民子女的學習適應也面臨著相同的境況。不少教師在訪談中提及,移民子女存在學習基礎薄弱、學習習慣需要重新培養等問題,如“成績不是太好,是之前的基礎就比較差”(T026)。

另一方面是搬遷后城鄉教育差異顯著。如前所述,移民子女的學習適應受學校環境的影響較大。而數據分析發現,與城市、縣鎮學校相比較,鄉村學校移民子女的學習適應較差,同時其對學校人文環境的評價也最低。差異檢驗結果表明,學校人文環境的5個維度中,3類學校的差異主要表現在秩序與紀律、競爭、學習負擔上(Cohen’sf>0.10)。鄉村學校是我國教育體系的“神經末梢”,也是建設教育強國最難啃的“硬骨頭”。后續“面向2035教育現代化”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要針對上述薄弱環節著力提升鄉村學校的辦學水平。

(三) 移民子女的家庭學校社會協同育人機制亟待健全

回歸分析結果表明,家庭功能、學校環境、社區支持三者各自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移民子女的學習適應,且三者整合可產生增幅效應。但從現實考察來看,學校無力對家庭和社區進行有效引導,家庭和社區缺乏對學校的主動支持,是絕大多數易地扶貧搬遷移民子女教育共同面臨的困境。

一是安置學校資源有限,承載的職責過多。調研走訪的41所易地扶貧搬遷配套安置學校,或為薄弱學校改制,或為新建學校,整體資源有限。此外,安置學校的師資結構性短缺明顯,教師的“隱性”工作繁雜,工作壓力較大(32)周琴、陳思雨、向中秋:《“雙減”背景下中小學教師工作壓力水平及特征——基于云貴川渝中小學教師的調查》,《教師教育學報》2023年第3期。。如有老師說“從學生早上6點起床,中午吃飯,到晚上洗漱睡覺,工作長達16個小時”(T092)。被訪教師普遍反映家庭學校社會共育困難重重,自己基本上是“孤軍奮戰”。

二是移民家庭教育資本匱乏,職能簡單化。家庭資本是個體實現升遷性流動的重要保障,更是其子女獲得學業成就的關鍵。然而有研究發現,多數移民家庭生存壓力較大,家長文化程度較低且子女較多,難以為子女提供足夠的物質和精神支持。(33)趙紅霞、崔亭亭:《家庭文化資本對初中生學業成就的影響研究》,《教育研究與實驗》2020年第3期。本研究也得出同樣的結論。數據分析發現:(1)“家庭經濟情況”約44%的移民子女選擇了“貧困”和“比較貧困”(本地學生的比例為33%),移民家庭經濟基礎相對薄弱。(2)移民子女父母初中及以下學歷占比約88%,受教育程度偏低,導致家庭教育觀念陳舊、教育方式方法單一。(3)約34%的移民子女父母長期外出打工,移民子女面臨隔代撫養、親人代管或獨自留守的困境?!八麄儼醽磉@里以后,父母沒有工作沒有收入,都出去打工,老人帶孩子根本管不了”(T076)。(4)70%的移民家庭養育了3個及以上的子女,可能無法為子女提供足夠的情感支持。移民子女長期缺乏家長的陪伴和關愛,心理極度脆弱和敏感,譬如“有點孤獨,有點自我封閉的那種感覺,不愿意跟外人交流”(T092)??傮w而言,現實中家庭教育資本的匱乏,以及家庭教育功能的缺失(如養而不教),是導致移民子女學習困難的重要原因。

三是社會教育主體分散,缺乏系統性。前期有研究發現社會支持能夠降低農民工隨遷子女的疏離感。(34)楊虎民:《社會支持對農民工隨遷子女疏離感的影響:心理資本的中介作用》,《教育研究與實驗》2021年第2期。然而本研究發現,盡管大部分安置社區都致力于開展周邊環境的綜合治理,但受制于資金、場地、工作人員素養和能力,只有少數街道或社區能少量提供移民需求強烈的教育公共服務,如托育、課后托管、課外輔導、學生心理咨詢、行為矯正等。社會教育主體力量分散、主體職責不清、教育影響難以界定、教育成效難以觀測,成為阻礙三種教育形成合力的薄弱點。

五、 對策建議

在身心發展尚未成熟和社會環境急劇轉變的雙重壓力下,易地扶貧搬遷移民子女的教育更顯復雜。針對移民子女學習適應的實效性有待提升,城鄉教育差異顯著,以及家校社合育模式封閉僵硬等問題,有必要建立健全以學校教育為主導、以家庭教育為基點、以社會教育為依托的協同育人長效機制,助推義務教育高質量發展,建設教育強國。

(一) “補硬件、強軟件”,統籌推進縣域內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2012年至2022年,我國在實現義務教育全面普及的基礎上,僅用10年時間達成了縣域內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的目標,這是我國義務教育發展史上一個新的里程碑?,F如今,我國義務教育工作重心已由“基本均衡”轉向“優質均衡”,主要發展目標是到2035年“實現優質均衡的義務教育”(35)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人民日報》2019年2月24日,第1版。。為此,在“硬件”方面,對標國家創建標準,按照“缺什么、補什么”原則,統籌專項資金,用于改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學校校舍和生活設施,新建、改建運動場地,配備各功能室設施設備等。同時還要加快推進數字校園建設,全面推動名師名校網絡課堂常態化應用,有效彌合區域、城鄉、校際數字鴻溝,促進教育數字化轉型和城鄉一體化發展。

在“軟件”方面,要拓寬師資培養補充渠道,通過特崗教師、優師計劃、強師計劃等方式,著力解決教師結構性短缺和優化教師資源配置。面向全體教師開展分層、分類、分崗精準培訓,推進校內、校際、城鄉聯動教研。強化優質學校帶動作用,指導各地采用建立學校聯盟、集團化辦學、對口幫扶、學區化管理等方式,推動優質學校輻射薄弱學校常態化,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學校還應扮演好“引導者”的角色,通過開設家長學校、開設教育講座、承擔志愿工作等方式,引導家長和社區工作人員更加關注和參與未成年人的教育發展。

(二) “補短板、強弱項”,全面提升家庭教育功能

家庭作為育人的主要陣地之一,具有教育塑造以及為其賦能的作用。2021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明確了父母作為家庭教育主體的法律地位和權利義務。一方面,移民子女家長應從“依附者”轉向“參與者”,切實履行家庭教育主體責任,要構建和諧和睦的家庭關系,為子女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要遵循未成年人身心發展規律,樹立科學家庭教育觀念和理性成長目標;要講究家庭教育方式方法,多陪伴多關愛、多尊重多理解、多引導多鼓勵;要重視孩子的情緒價值,注重孩子文明素質的養成;要積極主動與學校、社會協同合作,充分發揮家庭育人陣地作用。

另一方面,為改善移民家庭功能“松散”“僵硬”“紊亂”等問題,提升家庭教育力,可通過國家政策引領、專家團隊研究、各機構主體合力來探索家庭教育的新路徑、新方法,切實增強家庭的內生動力。政府要堅持宣傳與激勵并行,通過設立“家庭教育日”等措施、在全社會營造重視家庭教育的良好氛圍;各地相關部門應構建全方位多元化宣傳渠道,以家庭家教家風建設為主要教育內容,構筑立德樹人的新陣地;教育、婦聯、衛健委等多部門協同建設覆蓋城鄉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體系,積極為公益性家庭教育指導服務活動提供支持。

(三) “補資源、強治理”,打通社會教育的“最后一公里”

社區應從“旁觀者”轉向“合作者”,成為聯結學校和家庭的窗口,推動學校教育與日常生活的融合實踐。針對家庭學校社會協同育人中“社會”存在弱化的問題,建議下移政策執行重心,將部分教育公共服務的職能下沉到街道、鄉鎮、社區,將參與權和治理權交還給基層社區;同時在安置區內配套建設完善的、與人口規模相適應的未成年人托管教育、救助保護機構,開展以公益看護、課業輔導、興趣培養、研學實踐為主要內容的活動,打造全方位、立體式教育公共服務新格局;還可以聘請專家組織,按照“精準、可實現、可持續、有成效”的原則,開展“組團式”社會教育幫扶領域研究、咨詢、指導、服務等工作。

綜上所述,為解決城鎮新移民子女教育的困境,家庭、學校和社區三者要明確定位、分工協作、協同提質,促進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全面發展。2023年1月教育部等十三部門發布《關于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的意見》提出“到2035年形成定位清晰、機制健全、聯動緊密、科學高效的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36)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等十三部門關于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的意見》,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5/202301/t20230119_1039746.html,2023-03-14。。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家庭、學校、社會應打破原閉環格局,整合優質教育資源,搭建良性互動的紐帶。為此,應強化政府在家庭學校社會協同育人體系中的主導和牽動作用,通過提供專項資金支持、擴大和平衡教育公共服務供給等方式,從體制上保證家庭學校社會協同育人運行機制的暢通;要建立有序的監管機制,督促學校、家庭及社區合作的落實,包括合作計劃、運行細則、責權分配、資源配置等,以確保學校、家庭及社區形成教育合力,步入科學的合作軌道;要完善評估體系,制定大、中、小、幼各學段家庭學校社會協同育人的評價指標,切實將家庭學校社會協同育人格局推向新高度;要因地制宜出臺法規政策條例,強化制度供給,明確家庭學校社會協同育人的活動內容、活動方式、活動組織、活動評價等,將家庭、學校、社會合作管理推向常態化、制度化、法治化軌道。

猜你喜歡
易地學習策略移民
“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建設任務全面完成
陜西易地扶貧搬遷報告
移民安置
移民后期扶持
高中生數學自主學習策略探討
簽證移民
《全國“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規劃》四大看點
易地扶貧搬遷將投入6000億元
一種使用反向學習策略的改進花粉授粉算法
Immigration移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