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師范類專業心理學課程思政教學探索

2024-01-08 00:51王丹丹
廣西教育·D版 2023年12期
關鍵詞:師范類師范生心理學

王丹丹

(1.北京師范大學 教育學部,北京 100875; 2.赤峰學院 教師教育學院,內蒙古 赤峰 024000)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課程思政是指思政課以外的其他教學過程,通過對思政資源的自覺發掘,提煉,優化和運用,讓大學生養成良好的人格和道德,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2]。課程思政強調以立德樹人為目標,培養具備高尚品德的人才,促進各類專業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協同發展,實現協同育人,體現了立足中國大地辦教育的新的課程觀。

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師范教育肩負著培養具備高素質師資能力的重要使命。師范生擔負著培養有健全人格的社會主義教育事業建設者與接班人的使命,師范生的心智成熟水平與思想政治素養將對中小學生產生深遠影響[3]。國家需要一支強大的教師隊伍,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這就涉及高校為誰培養教師、培養什么樣的教師、怎樣培養教師的問題。

在師范類專業中,心理學是一門必修課程,對于師范生來說,掌握和應用心理學知識,解決未來在自己和學生身上出現的問題,至關重要。思想政治教育中包含著豐富而深刻的心理健康教育元素。心理學是一門具有標志性的課程,旨在培養職前教師的心理素質和職業能力,以凸顯教師教育特色和培養合格的教師。心理學教學必須堅持“以生為本”的理念,以育人為本,通過提升師范生心理素養,增強其社會適應能力來促進自身發展。

對師范類專業心理學課程任課教師來說,如何將立德樹人自然滲透到心理學課程教學中,在授課過程中加強對學生思想政治方面的培育,已成為一項新的挑戰。當前心理學課程思政化教學存在諸多問題,嚴重影響了心理學課程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因此有必要從理論上進一步研究和探討心理學課程思政的實施策略。鑒于此,本文旨在深入探討師范類專業心理學課程思政教學,以期助力心理學教學研究,增強高校師范類專業心理學課程思政的實效。

一、師范類專業心理學課程思政教學意義明晰

師范類專業心理學課程,涵蓋了心理學的基本理論、學習心理、教學心理等內容,為師范類專業學生后續專業課程的學習奠定了基礎,這些內容蘊含著豐富的思政元素,包括自我認知、品德心理、人際交往、心理健康、學習心理等多方面。如自我認知和個人成長方面與堅定理想信念、培養奮斗精神等思政要素相互契合;社會責任感、愛國主義情懷等思政元素在社會適應和人際交往方面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4];又如心理健康是“健康中國”思政元素的重要組成。思想政治教育中包含著豐富而深刻的心理健康教育元素,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涵蓋品德心理和學習心理兩個方面。因此,將思政元素融入師范類心理學教學中,將心理學知識與課程思政相互滲透、相得益彰,緊密融合,有利于增強師范生的幸福感及歸屬感。對心理學課程思政構建路徑進行深入探討,有利于促進心理學課程思政建設與改革,同時對新時代心理育人工作的推進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大學時期作為師范生三觀形成的重要時期,亟需思政課程方向性引領與專業課程滋養。將思政元素納入師范類專業心理學課程教學環節,能夠塑造師范生健全的人格,培養其成為有理想、有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知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教師。融入思政元素的心理學課堂,對師范生養成正確的三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對落實立德樹人教育目標具有現實指導意義。

二、師范類專業心理學課程思政教學體系構建

學生在學校接受教師職業教育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基礎階段,又稱作“職前教育階段”。在這期間,師范生應形成區別于非師范學生的專業結構。從教師專業發展的角度來說,師范類專業學生除了必須具備學科專業知識以外,還必須擁有一定的心理學知識和教育心理學理念,而心理學課程的學習是師范生獲得這些知識和能力的主要途徑。

課程思政的目標是,深入挖掘各門課程中的思政資源,實現價值塑造、能力培養和知識傳授的教學目標。借鑒張黎聲教授的觀點,課程思政的“概念”內涵包含三個層面,分別是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塑造學生的個人品格以及培養學生的科學觀養成[5]。既根據課程的特點和具體內容來發掘和設定課程思政教學目標,在心理學課程中引導師范生運用自己所學的知識來推動教育進步,將青春和熱情投入到促進教育發展的事業中。結合心理學課程特點和師范類專業學生的實際情況,厘清師范類專業心理學課程思政的內涵。

家國情懷(責任與擔當):在講解心理學知識的同時,結合具體生動的案例,培養師范生的社會責任感和社會擔當,培養家國情懷,結合師范教育的家國情懷,講教育中的行動和責任,培養學生的教育情懷,樹立為國家興旺而努力奮斗的理念。

個人品格塑造(如何做人):在講解心理學知識的同時,結合具體生動的案例,采用隱性教育的方法,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轉化為道德品質和綜合能力,學習心理學理論和價值并內化為自己的生活方式。提升師范生問題分析的能力、引導其建立正確的生命觀、提升教育境界,是進行專業倫理教育和個人品格塑造的重要途徑。

科學觀養成(如何做事):通過對心理學實驗、研究等的解讀,對師范生行為進行引導,即指導師范生“去做”和“如何做”,通過揭示專業貢獻和科學力量促進社會發展,使之產生敬畏感,樹立師范生的科學觀,激勵師范生踐行“身正為范,學高為師”的教師風范。

三、師范類專業心理學課程思政教學方法探討

將課程思想政策落實到師范類心理學教學中,需堅持以學生為本,積極激發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參與熱情與主動性,加強師生互動,營造富有生機與活力的課堂氛圍,規避傳統思政課教學滿堂灌、灌滿堂的教學方式,切實育人功效。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所謂內容為王、形式為金。教學形式是決定教學內容能否合理展示的重要因素。為了更好地發揮課程思政的隱性教育功能,需要教師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組織教學。

(一)講授法與課程思政

講授法是歷史最悠久、應用最廣泛的經典教學法。教師口語系統地描述情境,向學生敘述事實、解釋概念、論證原理、闡明規律[6]。教師必須精心安排講授要點。課程思政融入講授法,教師需充分掌握知識點的內涵,找好思政元素,找準切入點,在潤物無聲中實施課程思政教學目標。舉例介紹講授法將課程思政元素融入心理學相關知識點,見表1。

表1 講授法將課程思政元素融入心理學教學相關示例

(二)案例法與課程思政

相比傳統方法,基于案例學習的教學方法在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等方面存在優勢[7]?!爸v好中國故事,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通過案例的方式滲透其中。如愛國思想和民族情懷等價值觀的傳遞是潛移默化的,易引起學生思想上的共鳴。舉例介紹案例法將課程思政元素融入心理學相關知識點,見表2。

表2 案例法將課程思政元素融入心理學教學相關示例

(三)研討法與課程思政

研討法是高校教學中常見的教學方法。在任課教師的指導下,圍繞教學的重點、難點或熱點問題進行的討論或辯論。研討前的準備活動非常重要。一般需要經過以下幾個主要環節: 明確討論主題、精心準備材料、積極營造氛圍、引導學生討論、做好課堂討論和發言記錄、總結并做好討論評價。在心理學課堂,有眾多的主題和材料可以采用研討的方式進行教學。舉例介紹研討法將課程思政元素融入心理學相關知識點,見表3。

表3 研討法將課程思政元素融入心理學教學相關示例

四、結語

師范類專業學生心理學教學中的思政元素,可以像鹽溶于水一樣有機地融入心理學知識的講解。教師在傳授心理學知識的同時,塑造學生的價值觀,將隱性學習融入顯性教學中,達到潤物無聲的育人效果。同時需要明晰的是,師范類專業心理學的任課教師必須自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識和能力,研究心理學課程中蘊含的思政元素、以身作則、以德施教,提高教學中課程思政的成效。

猜你喜歡
師范類師范生心理學
構建“兩翼三維四能”師范生培養模式
爆笑心理學
爆笑心理學
閱讀與寫作:高職師范類學生語文課堂核心教法初探
爆笑心理學
爆笑心理學
浙江:中職非師范類專業新教師需進課堂下企業
師范生MPCK發展的策略
淺析師范生PCK知識的構建
中小學師范類與非師范類教師的教學能力差異狀況及成因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