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淄博創新生態修復模式 繪就歷史遺留礦山新畫卷

2024-01-08 00:57撰文供圖汪德法
山東綠化 2023年5期
關鍵詞:遺留淄博市礦山

撰文·供圖|汪德法

淄博市是全國120個老工業基地城市之一,是全國唯一涵蓋資源枯竭城市、獨立工礦區、城區老工業區3種類型的城市。經過半個多世紀高強度、大規模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全市范圍內產生歷史遺留礦山800余處5300余公頃,區域內大面積高陡邊坡、裸露采面、渣石山堆積、植被破壞、揚塵污染等生態環境問題集中,嚴重影響礦區生產生活環境,威脅礦區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成為影響城鄉生態一道道刺眼的“傷疤”。

近年來,淄博市委、市政府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持之以恒實施“環境立市”戰略,把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作為改善區域生態環境、提升城市品質的重要實踐,不斷強化規劃引領,建立完善協作配合、系統推進的長效工作機制,積極探索“生態修復+治理”模式,先后籌措各類資金25.1億元,修復歷史遺留礦山455處3600公頃,修復治理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效,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顯著提升?!蹲筒┦兴膶毶降V山公園生態修復及價值實現》《淄博市黛青山礦坑生態修復治理》先后被山東省自然資源廳評定為2021年和2023年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典型案例,《淄川區構建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多元化新機制》入選山東省委組織部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改革攻堅教學案例和山東踐行黃河戰略典型案例。

▲ 博山區三水源生態修復

一、堅持頂層設計,強化高位推動

2002年,淄博市委、市政府提出“環境立市”戰略,突出抓好環境優化,全面提升城市核心競爭力。2003年,淄博市政府印發《關于認真做好關閉礦山和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工作的通知》,先后實施兩輪“碧水藍天行動計劃”,對“三區兩線”可視范圍內露天開采礦山實施關閉,全面開展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工作。2012年以來,淄博市認真貫徹黨中央關于生態文明建設各項決策部署,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全面取締關閉無證開采、超范圍開采和嚴重破壞生態環境的采礦企業,先后印發實施了《淄博市“礦山復綠”行動方案》《淄博市石灰石礦山關閉治理工作實施方案》。2018年以來,市委、市政府將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列入重要工作日程,每年將修復治理任務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成立了由市政府負責同志任組長的工作領導小組,先后制發《淄博市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規劃(2018—2025年)》《淄博市已關閉露天礦山生態修復方案》《淄博市礦產資源開采秩序專項整治行動方案》等多個文件,統籌推進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各項任務。2019年,市委、市政府將礦山生態修復工地揚塵污染治理納入全市城鄉環境大整治精細管理大提升行動進行考評;市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了“關于進一步加大已關閉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力度的議案”,將已關閉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工作納入年度重點督導議案。各有關單位、部門聞令而動,將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治理任務層層分解,明確責任和完成時限,成立工作專班,建立工作臺賬,實行周調度、月考核、季通報,強化現場督導。

二、創新治理模式,拓寬治理渠道

淄博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遵循“宜林則林、宜農則農、宜建則建、宜水則水”“誰修復、誰受益”原則,通過污染整治、綠色修復,將山水林田湖草等元素串聯融入生態旅游、生態農業等特色產業,探索創新“生態修復+N”治理模式,實現生態保護修復與鄉村休閑旅游緊密結合,為綠色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

▲ 高新區九頂山生態修復

(一)“生態修復+特色農業”模式。引導鼓勵社會組織出資進行修復,允許承包利用復墾土地發展生態農業。淄川區羅村鎮成立淄博河東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先后投資6500余萬元,流轉整理74公頃廢棄礦坑荒山,復墾土地9.4公頃,栽植軟籽石榴等60余公頃,植樹造林13余公頃,實施“石坑變良田”生態農業修復工程,建成了北方規模最大、品種最全的富硒軟籽石榴科技示范園,通過“企業+農戶+合作社”模式,帶動群眾共同致富。

(二)“生態修復+綜合治理”模式。注重修復與造地造林結合,對在“三區兩線”范圍內治理難度大、見效慢的歷史遺留礦山,積極爭取上級生態修復治理資金,著力實施生態修復與土地整理、土地復墾綜合措施,盤活廢棄土地資源。淄川區龍泉鎮投資2600余萬元修復礦山67公頃,發展種植文冠果、海棠、榛等17.3公頃,每年出圃苗木20萬株,目前已成為淄博市最大文冠果苗木繁育基地。沂源縣對大田莊石灰巖礦區開展土地整理,整理后的土地全部交由當地農民耕種,既給鎮政府帶來收益,又改善了當地村民的生產生活條件。

▲ 沂源縣大田莊生態修復

(三)“生態修復+公園治理”模式。對靠近城市、鄉鎮居民區的廢棄礦坑修復為城市公園,為周邊居民提供健身、游憩場所。臨淄區積極籌措治理資金7500萬元,對原興武礦業、魯河凱礦業2處廢棄礦山實施公園式治理,在完成削坡、回填、平整等地形重塑的基礎上,積極打造森林公園,規劃建設園區車行道、游步道、停車位等,新增耕地15.2公頃、林地74.4公頃。新增耕地用于占補平衡,騰出的建設用地指標可調整使用,指標收益再用于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實現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雙贏”。

(四)“生態修復+文化旅游”模式。出臺《淄博市人民政府關于建設全域公園城市的意見》,充分挖掘歷史遺留礦山的產業、旅游等優勢資源,開展生態旅游。博山區引入社會資本流轉博山鎮廢棄礦山、荒山800余公頃,累計投資2.6億元,開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系統修復,探索實行“以企帶村”的鄉村振興模式,成功打造了三水源生態旅游樣板。高新區經過十余年的持續用力,累計投資7億余元,完成生態恢復1200公頃,對東部礦山相繼開展了四寶山地區礦山關停、生態恢復、山體公園建設、公園城市打造“四部曲”。從生態、景觀和發展三個層面恢復區域自然地貌與生態系統,使歷史遺留礦山變成了集生態旅游、自然觀光、體育休閑為一體的城市近郊森林公園。

三、全面開展核查,摸清礦山底數

按照自然資源部、省自然資源廳統一安排部署,積極統籌各區縣(功能區)開展轄區內歷史遺留礦山核查工作,對全市2205個疑似圖斑逐一進行核查,全面查清全市歷史遺留礦山分布、損毀土地面積和存在的主要生態問題。目前全市尚未修復歷史遺留礦山圖斑402處2306公頃,核查成果經自然資源部審查認定,形成了國家、省、市、縣四級標準統一、上下一致的歷史遺留礦山數據庫。通過核查,基本摸清了底數,建立了矢量數據庫,為統籌安排“十四五”及今后一個時期生態修復工作任務提供了基礎支撐。

四、健全保障體系,持續推動歷史遺留礦山修復進程

歷史遺留礦山量多面廣,生態問題歷史欠賬多、現實矛盾多,生態修復成本高、周期長,實地監管難度大等因素,嚴重制約生態修復進程。下一步,淄博市將以《淄博市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2021—2035年)》為引領,健全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政策激勵、市場運作等保障機制,科學策劃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項目,充分尊重當地群眾意愿,不斷探索多元化治理新模式和實施路徑,分區域分時序分階段加快推進生態修復,全力打造魯中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治理示范區。同時,不斷強化管理考核,切實發揮“天上看、地上查、盯著治、網上管”“互聯網+遙感”大數據作用,建立健全項目立項、實施、驗收、資金管理、后期管護、動態監測、效果評估、績效評價等全周期礦山修復時空數據庫,更好追溯和監管礦山修復治理,確保礦山修復成效,切實讓人民群眾共享治理成果。

猜你喜歡
遺留淄博市礦山
《歡慶》
淄博市大力推進交互式在線教學系統應用
四大“礦山修復”方法
在礦山里耕耘(國畫)
智能化礦山建設在中小型礦山的應用探討
許林濤作品
我國礦企海外十大礦山簡介
山東省淄博市鵬翼美術教育作品展示
基于單片機控制的小孩遺留小汽車內智能安全裝置
靜寂的故宮博物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