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利用GPS數據反演柴北緣斷裂帶現今閉鎖程度與滑動虧損

2024-01-08 02:49邱雨軒王君毅李航昊溫揚茂許才軍
測繪學報 2023年12期
關鍵詞:阿木塊體滑動

劉 洋,邱雨軒,王君毅,李航昊,張 宇,溫揚茂,許才軍

1. 武漢大學測繪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9; 2. 武漢大學地球空間環境與大地測量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湖北 武漢 430079; 3. 自然資源部地球物理大地測量重點實驗室,湖北 武漢 430079

青藏高原東北緣作為高原向外擴張的前緣部位,是研究高原地殼運動學模式、探索地震孕育和發生機制的天然實驗室[1-2]。青藏高原東北緣的斷裂閉鎖程度、滑動虧損及地震危險性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塊體邊界的大型斷裂,如海原斷裂[3-5]、東昆侖斷裂[4,6-7]。針對其他斷裂閉鎖程度、滑動虧損及地震危險性的研究較少[8]。柴達木盆地北緣斷裂帶(簡稱“柴北緣斷裂帶”)是青藏高原東北緣的重要地質邊界,分隔了柴達木盆地和祁連山地塊,具有幾何形態復雜、斷裂數量多、活動性強等特點[2,9-10](圖1)。柴北緣斷裂帶全長約700 km,總體呈NW向,由賽什騰山斷裂、綠梁山斷裂、大柴旦斷裂、錫鐵山斷裂、阿木尼克山斷裂、牦牛山斷裂和鄂拉山斷裂等組合而成[11-14]。20世紀60年代以來,柴達木盆地北緣已記錄多個中強震事件(中國地震臺網中心,https:∥news.ceic.ac.cn/):1962年Mw6.8阿木尼克山地震,1977年Mw6.3錫鐵山地震,2003年Mw6.6德令哈地震,2008年、2009年Mw6.3大柴旦地震群,2022年Mw6.0德令哈地震。

圖1 柴北緣斷裂帶區域構造Fig.1 Regional tectonic settings of the fault zone in northern Qaidam Basin

目前,基于航衛片解譯、野外考察等地質學方法對柴北緣斷裂帶的活動性已開展了大量研究。文獻[15—17]研究得到鄂拉山斷裂水平、垂直滑動速率分別為1~4 mm/a、0.15 mm/a。文獻[12—13]研究得到錫鐵山斷裂全新世晚期以來的水平滑動速率為1.81~2.1 mm/a,平均逆沖速率為0.33~0.38 mm/a;阿木尼克山斷裂全新世平均垂直速率為0.43±0.02 mm/a。文獻[18]研究得到牦牛山斷裂晚更新世以來的垂直滑動速率為0.19~0.51 mm/a。然而地質學方法得到的斷裂運動特征是百萬年尺度的平均值,難以準確刻畫其現今運動特征。

現代大地測量數據(如GPS、InSAR)能有效反演斷層的現今閉鎖程度及滑動虧損,是評價斷裂孕震潛能的重要手段[3,19-28]。文獻[4,29—30]利用GPS數據反演得到鄂拉山斷裂的右旋走滑速率為1~4 mm/a,但文獻[29]未考慮塊體內部應變對震間速度場的影響,文獻[4,30]對青藏高原整體進行運動學塊體建模,忽略了區域內次級塊體和次級斷裂。文獻[31—32]利用GPS數據反演得到青藏高原東北緣斷裂平均閉鎖深度為17~22 km,以及主要斷裂的滑動特征,但未研究滑動速率沿走向的變化特征。文獻[8]利用GPS數據,基于貝葉斯方法反演得到鄂拉山斷裂的閉鎖深度(約15 km)及其滑動特征,但未考慮周邊斷層閉鎖效應的影響。

綜上所述,不同研究采用不同方法得到的柴北緣斷裂帶活動特征存在差異。綜合分析柴北緣斷裂帶的現今閉鎖程度、滑動虧損及評估其地震危險性具有重要科學意義。本文收集并融合得到較密集的柴北緣GPS數據,基于GPS速度剖面法分析斷層運動特征,進而利用TDEFNODE軟件建立負位錯模型,采用網格搜索和模擬退火方法定量研究柴北緣斷裂帶的現今閉鎖程度、滑動虧損等變形特征,以全面了解該地區塊體運動和構造變形模式,并結合歷史地震分布分析區域地震危險性。

1 GPS數據及跨斷層剖面

1.1 GPS數據

本文采用的GPS數據來自文獻[33—35],參考框架均為歐亞參考框架,時間跨度分別為1999—2016年、1991—2015年和1998—2018年。其中,文獻[33]通過GAMIT軟件處理得到了中國大陸及周邊地區共2403個GPS站點的速度場;文獻[34]通過PANDA軟件處理得到了印度-歐亞碰撞帶內2576個GPS站點的速度場;文獻[35]采用Bernese軟件處理得到了中國大陸及周邊地區2260多個GPS站點的速度場。

本文對上述3個數據集進行融合,以得到較密集的柴北緣GPS數據。數據融合中,根據相同GPS測站之間的速度差求解歐拉旋轉參數,以文獻[33]為參考,將文獻[34—35]的GPS數據進行轉換。進一步地,本文剔除與區域速度特征差異顯著的個別GPS站點,最終選取63個站點的數據參與后續研究(圖2)。

圖2 GPS數據及跨斷層速度剖面的位置Fig.2 GPS data and location of cross-fault velocity profile

1.2 GPS跨斷層剖面

為了分析柴北緣斷裂帶各段的運動特征,本文對GPS速度場數據進行坐標系轉換后,采用速度剖面投影法對不同斷裂段進行分析。速度剖面投影法是一種簡單有效的活動斷裂研究方法,通過投影得到GPS站點平行和垂直于斷層走向的速度分量,反映了斷裂兩側站點的速率隨著站點與斷裂之間距離的變化情況[36-37]。其原理可表示為

Vv(X)=Ve(X)×cosα-Vn(X)×sinα

(1)

Vp(X)=Ve(X)×sinα+Vn(X)×cosα

(2)

式中,Vv(X)和Vp(X)分別為測站X垂直和平行于斷裂走向的速度分量;α為斷裂走向;Ve(X)和Vn(X)分別為測站X的東向和北向速度分量。本文橫跨柴北緣斷裂帶共繪制了9條剖面(圖2),剖面長為300 km,其中,剖面1橫跨賽什騰山斷裂,剖面2橫跨綠梁山斷裂,剖面3橫跨錫鐵山斷裂,剖面4、5橫跨阿木尼克山-牦牛山斷裂,剖面6、7、8、9橫跨鄂拉山斷裂。將斷裂帶兩側站點的速度分別沿平行和垂直斷層走向進行投影,利用螺旋位錯模型估算斷層的走滑速率,根據剖面兩側站點速度平均值之差估算斷層的張/壓速率[36](圖3、圖4)。

圖4 沿剖面1—9的速度分量(垂直于斷層方向)Fig.4 Velocity component along profiles 1—9 (perpendicular-fault direction)

結果表明:剖面1、2、3區域顯示為右旋擠壓運動,滑動速率由西北向東南逐漸增大,依次約為0.8、1、1.2 mm/a,擠壓速率約為0.5、3、1 mm/a;剖面4、5區域顯示為左旋擠壓運動,滑動速率約為1.5、1 mm/a,擠壓速率約為2、1.2 mm/a;剖面6區域顯示為右旋拉張運動,滑動速率約為3 mm/a,拉張速率約為0.5 mm/a;剖面7、8、9區域顯示為右旋擠壓運動,滑動速率為2~3 mm/a,擠壓速率從北向南由1 mm/a逐漸增大至2 mm/a。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剖面5、6、7同時受阿木尼克山-牦牛山斷裂、北鄂拉山斷裂等周圍斷裂閉鎖效應的影響,單一剖面無法準確刻畫相應斷層的運動特征,需要開展后續塊體模型反演研究。

根據圖3、圖4中的剖面結果,結合各段走向、傾向及斷層上下盤的差異[11,38-39],本文將柴北緣斷裂帶分為4段:剖面1、2位于賽什騰-綠梁山斷裂段,由茫崖市和平鄉至大柴旦西北部;剖面3、4、5位于錫鐵山-阿木尼克山-牦牛山斷裂段,由大柴旦西北部至都蘭縣東北部;剖面6、7位于北鄂拉山斷裂段,由天峻縣陽康鄉至都蘭縣東北部;剖面8、9位于南鄂拉山斷裂段,由都蘭縣東北部至瑪沁縣西北部。

2 研究方法

2.1 反演理論

假定塊體內部點的運動為塊體剛性旋轉、斷層閉鎖和塊體內部永久應變對應的運動分量之和[40-41],可表示為

(3)

反演結果的優劣采用χ2來評估,其定義可表示為

(4)

式中,dof是自由度;r是觀測值的殘差;s是觀測值中誤差;F是觀測值權重。χ2約等于1時表示反演結果較好,既沒有過度擬合,也沒有遺漏必要信號[40,44]。

2.2 塊體模型、斷層幾何及反演參數

基于研究區域(34°N—40°N,92°E—103°E)內山脈、斷層的分布及已有研究[30,45],以柴北緣斷裂帶作為主要邊界,本文將研究區域劃分成3個塊體:阿克塞-德令哈塊體、柴達木塊體和鄂拉山塊體(圖5)。本文試驗、調整不同的初始條件(各閉合塊體邊界坐標、邊界斷層幾何形狀、傾角和閉鎖深度初值等),最終獲得較優模型(χ2=1.003)。

注:1-1、1-2、1-3依次表示賽什騰-綠梁山斷裂段的西北端、中部和東南端;2-1、2-2、2-3依次表示錫鐵山-阿木尼克山-牦牛山斷裂段的西北端、中部和東南端;3-1、3-2、3-3依次表示北鄂拉山斷裂段的北端、中部和南端;4-1、4-2、4-3依次表示南鄂拉山斷裂段的北端、中部和南端。圖5 塊體及斷層劃分Fig.5 Block and fault division

反演計算以斷層幾何形狀作為斷層參數的輸入值,通過分布在斷層面上沿等深線分布的節點表示斷層的三維結構。模型沿斷裂帶共有4條等深線,每條等深線上有21個節點,深度依次為0.1、6、15、22 km,各深度的初始閉鎖系數依次設置為0.8、0.6、0.4、0。根據1.2節柴北緣斷裂帶的劃分,參考已有研究并通過迭代尋優得到最優模型,其中斷層傾向設置如下:賽什騰-綠梁山斷裂段傾向NE、傾角70°,錫鐵山-阿木尼克山-牦牛山斷裂段傾向NE、傾角55°,北鄂拉山斷裂段和南鄂拉山斷裂段傾向均為SW、傾角60°[11,38-39]。斷層節點φ值約束如下:節點均為獨立節點,閉鎖系數從地表向下單調遞減,22 km深度處的節點設置為自由滑動(φ=0)。

反演過程中,采用網格搜索和模擬退火方法計算各節點的閉鎖系數及各塊體的歐拉矢量;根據雙線性插值方法獲得相鄰節點之間斷層網格(網格大小1 km×1 km)區域的閉鎖程度;將閉鎖系數與根據歐拉矢量計算得到的斷層滑動速率相乘,從而獲得滑動虧損速率的空間分布。進一步地,使用蒙特卡洛(Monte Carlo)方法從統計學的角度估計了模型反演結果的不確定度。對GPS數據加入以觀測誤差作為標準差生成的隨機噪聲,得到100組帶有擾動的速度場數據?;跀_動速度場數據重復反演,統計分析結果,得到反演結果的不確定度。

圖6給出了GPS速度擬合殘差結果??梢钥闯?擬合殘差方向具有隨機性,約83%的GPS站點的殘差小于1.5 mm/a,且殘差在東西、南北方向上的分量均符合正態分布,表明模型未遺漏明顯信號,擬合效果較好[46-47]。殘差值較大的站點主要集中在:①柴達木塊體北邊界以南的近場區域,可能是由于斷裂帶傾角沿走向有一定的變化,斷層近場區域應力應變復雜從而產生局部運動分量[48],而本文采用的斷層幾何不足以刻畫所有局部形變特征;②東昆侖斷裂的近場區域,可能是由于模型反演中未考慮東昆侖斷裂的閉鎖效應對地表形變的影響[6-7]。

圖6 GPS數據擬合殘差Fig.6 Fitting residual of GPS data

3 反演結果

圖7給出了柴北緣斷裂帶的閉鎖程度分布。結果表明:賽什騰-綠梁山斷裂段中部處于強閉鎖狀態(15 km深度內平均閉鎖系數約0.7),閉鎖深度達到20 km,從中部向兩端閉鎖程度逐漸減弱。錫鐵山-阿木尼克山-牦牛山斷裂段從西北向東南閉鎖深度由18 km增大到20 km;西北端0~6 km深度平均閉鎖系數為0.9,6~15 km深度平均閉鎖系數減小為0.6,15~22 km深度基本為蠕滑狀態;中部和東南端0~15 km深度為強閉鎖狀態(平均閉鎖系數約0.99),從15~22 km深度閉鎖程度逐漸降低,由強閉鎖轉變為蠕滑。北鄂拉山斷裂段北端閉鎖程度較弱,從5~22 km深度基本處于蠕滑狀態;中部和南端處于強閉鎖狀態,閉鎖深度達到19 km,0~15 km深度平均閉鎖系數分別約0.99和0.8。南鄂拉山斷裂段北端和南端處于強閉鎖狀態,閉鎖深度達到20 km,0~15 km深度平均閉鎖系數分別約0.9和0.99;中部閉鎖程度較弱,從5~22 km深度基本處于蠕滑狀態。本文得到的柴北緣斷裂帶閉鎖深度與文獻[31—32]通過GPS數據確定的青藏高原東北緣斷層平均閉鎖深度17~22 km較為吻合,基本在文獻[49—50]得到的區域震源深度18±8 km范圍內。

圖7 柴北緣斷裂帶閉鎖程度Fig.7 Locking degree of the fault zone in northern Qaidam Basin

圖8給出了滑動虧損分布。結果顯示:賽什騰-綠梁山斷裂段的滑動虧損較低,滑動虧損從中部(0~15 km深度的平均大小約為1.26 mm/a)向兩端逐漸減小,滑動虧損積累較少。錫鐵山-阿木尼克山-牦牛山斷裂段的滑動虧損從西北向東南逐漸增大,西北端從地表到22 km深度滑動虧損逐漸減小,0~15 km深度的平均大小約為2.30 mm/a,15~22 km深度的平均大小約為1.08 mm/a;中部和東南端0~15 km深度的滑動虧損較西北端有所提高,平均大小分別約為3.34 mm/a和3.80 mm/a,15~22 km深度滑動虧損較小。北鄂拉山斷裂段最北端0~5 km深度平均滑動虧損大小約為3.12 mm/a,5~22 km深度滑動虧損逐漸減小,中部15 km深度內平均滑動虧損大小約為2.23 mm/a, 其他部分平均滑動虧損較小。南鄂拉山斷裂段北端在地下15 km深度平均滑動虧損大小約為2.95 mm/a,15 km深度以下滑動虧損逐漸減小,20~22 km深度處幾乎無滑動虧損積累,其他區域滑動虧損較小。

圖8 柴北緣斷裂帶滑動虧損Fig.8 Slip deficit of the fault zone in northern Qaidam Basin

表1給出了基于較優模型得到的阿克塞-德令哈塊體、柴達木塊體、鄂拉山塊體的剛性旋轉參數、內部應變參數。結果表明:3個塊體的運動趨勢相一致,均為順時針旋轉;鄂拉山塊體的內部應變表現為北東-南西方向的擠壓和北西-南東方向的拉張,主壓應變率為22.49×10-9/a、主張應變率為12.70×10-9/a;柴達木塊體、阿克塞-德令哈塊體的內部應變表現為北北東-南南西方向的擠壓和北西西-南東東方向的拉張,柴達木塊體的主壓應變率為15.08×10-9/a、主張應變率為10.04×10-9/a,阿克塞-德令哈塊體的主壓應變率為12.71×10-9/a、主張應變率為7.53×10-9/a。

表1 歐拉矢量與塊體內部應變率反演結果

本文使用的負位錯模型假設塊體運動由塊體剛性旋轉、斷層閉鎖和塊體內部永久應變3部分組成。表1結果顯示,3個塊體均呈順時針方向旋轉,塊體內部呈北北東-南南西或北東-南西方向的擠壓應變特征,揭示了在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匯聚作用和鄂爾多斯、阿拉善剛性塊體阻擋的影響下,區域發生了順時針方向的旋轉、北北東-南南西或北東-南西方向的縮短,區域斷裂共同調節并吸收了相鄰塊體間的差異運動,區域變形具有局部旋轉和整體彌散變形的特征[45,51-52]。但由于模型假設塊體內部應變為均勻應變,未顧及其非均勻性,反演結果可能受相關因素的影響[53]。

4 討 論

4.1 滑動速率特征對比分析

將模型反演結果與GPS剖面結果進行對比。模型反演結果表明,錫鐵山-阿木尼克山-牦牛山斷裂段自西北向東南、北鄂拉山斷裂段自北向南均呈右旋走滑兼擠壓運動特征,錫鐵山-阿木尼克山-牦牛山斷裂段右旋走滑、擠壓速率分別約2.67~3.13 mm/a、0.70~2.32 mm/a,北鄂拉山斷裂段右旋走滑、擠壓速率分別約1.27~3.91 mm/a、0.35~0.67 mm/a。GPS剖面結果表明,錫鐵山-阿木尼克山-牦牛山斷裂段自西北向東南由右旋擠壓轉為左旋擠壓,其中,右旋走滑速率約為1.2 mm/a,左旋走滑速率約為1~1.5 mm/a;北鄂拉山斷裂段自北向南由右旋拉張轉為右旋擠壓,其中,拉張速率約為0.5 mm/a,擠壓速率約為1 mm/a。二者結果存在差異,其原因可能為:基于GPS剖面確定斷層滑動速率時,通常假定斷層傾角垂直且地表形變僅受單一斷層影響;而基于負位錯模型反演時能顧及較為真實的斷層幾何及多斷層運動對地表形變的影響,從而得到較為準確的反演結果。

將本文與先前研究結果進行對比(表2)。賽什騰-綠梁山斷裂段的右旋走滑速率為1.55~1.96 mm/a,介于文獻[31—32]給出的1~2.9 mm/a之間;擠壓速率為1.59~2.50 mm/a,顯著小于文獻[31]給出的7.3 mm/a,且與文獻[32]給出的拉張速率1 mm/a有較大差異。錫鐵山-阿木尼克山-牦牛山斷裂段的右旋走滑速率為2.67~3.13 mm/a,略大于1.81~2.1 mm/a[12-13];擠壓速率為0.70~2.32 mm/a,大于0.19~0.51 mm/a[12-13,18]。北鄂拉山斷裂段的右旋走滑速率為1.27~3.91 mm/a,南鄂拉山斷裂段的右旋走滑速率為1.48~2.24 mm/a,介于前人給出的鄂拉山斷裂全段右旋走滑速率0.6~5 mm/a[4,8,15,17,29-32]之間。北鄂拉山斷裂段的擠壓速率為0.35~0.67 mm/a,介于前人給出的0~1.1 mm/a[15-16,31-32]之間。南鄂拉山斷裂段由擠壓速率0.27~0.71 mm/a轉為拉張速率0.33 mm/a,該特征與前人給出的全段擠壓速率0.15~1.7 mm/a存在差異[15-16,31-32]。本文研究結果與先前研究結果整體上一致,但存在局部差異,其原因可能為:①研究區域、斷層幾何及塊體模型不同;②采用的數據源不同;③反演存在不唯一性。

表2 不同研究給出的柴北緣斷裂帶滑動速率

4.2 斷層閉鎖分辨率試驗

為了研究GPS數據對閉鎖程度反演結果的分辨能力,本文進行了分辨率試驗。該方法主要分為正演和反演兩步:①正演:給定每個節點處的閉鎖系數φ,正演得到各GPS站點的模擬速度場;②反演:將各GPS站點的中誤差作為白噪聲加入到模擬速度場中,進而反演斷層閉鎖程度[46-47]。與正演模型(圖9(a)、(b))相比,由反演結果(圖9(c)、(d))可知:①在賽什騰-綠梁山斷裂段,反演結果較好地識別出高閉鎖區域集中在中部0~15 km深度范圍的特征;②在錫鐵山-阿木尼克山-牦牛山斷裂段,反演結果識別出了中部的高閉鎖區域,但分布相對分散,在東南端閉鎖程度略高于正演模型;③在北鄂拉山斷裂段,反演結果較好地刻畫了中部的高閉鎖區域;④在南鄂拉山斷裂段,反演結果顯示高閉鎖區域集中在南端0~5 km、中部0~15 km深度范圍內,與正演模型設置的集中在中部0~15 km深度范圍略微存在差異。綜上,本文使用的GPS數據能較好約束塊體模型反演,能夠有效識別出斷層閉鎖的分布特征。

圖9 柴北緣斷裂帶閉鎖程度分辨率試驗Fig.9 Resolution test of the locking degree of the fault zone in northern Qaidam Basin

4.3 區域地震危險性分析

斷層現今閉鎖程度與滑動虧損、地震危險性密切相關[1-2,54-56],如2008年汶川地震、2010年玉樹地震、2013年蘆山地震、2015年廓爾喀地震等發震斷層在震間階段的閉鎖系數接近于1[42,56-57]?;谥袊卣鹋_網中心(https:∥news.ceic.ac.cn/)地震目錄,本文給出了該區域1970—2016年的歷史地震分布(圖10)。根據歷史地震統計,柴北緣斷裂帶近場共發生M≥5級地震104次,其中M≥6級地震17次。綜合反演結果與歷史地震分布分析,可以看出:

圖10 研究區域歷史地震分布Fig.10 Historical earthquakes distribution in the study area

賽什騰-綠梁山斷裂段閉鎖程度從中部向兩端逐漸減小,全段滑動虧損較小,應變難以積累。錫鐵山-阿木尼克山-牦牛山斷裂段閉鎖程度在中部和東南端較高,閉鎖深度達到20 km,應變在此積累;中部和東南端現今小震活動相對西北端較弱,應變釋放程度低,地震危險性值得關注[56,58]。北鄂拉山斷裂段閉鎖程度在中部和南端較高,閉鎖深度達19 km,滑動虧損在中部較大,應變在此積累,且中部現今小震活動不活躍,為歷史地震的未破裂段,應變釋放較弱,地震危險性值得關注。南鄂拉山斷裂段閉鎖程度在北端和南端較高,閉鎖深度達20 km,滑動虧損在北端較大,應變在此積累,且北端是歷史地震的未破裂段,現今小震活動活躍程度較低,釋放的應變較少,地震危險性值得關注。

綜上,在閉鎖程度較高、滑動虧損較大、小震活動較弱的錫鐵山-阿木尼克山-牦牛山斷裂段中部和東南端、北鄂拉山斷裂段中部、南鄂拉山斷裂段北端應變積累且釋放較弱,其地震危險性可能較高,須加以關注。

5 結 論

本文利用融合得到的較密集的柴北緣GPS數據,基于GPS速度剖面法初步分析斷層運動特征,進一步通過負位錯模型定量研究了斷裂帶的滑動速率、閉鎖程度及滑動虧損等,結合歷史地震對區域地震危險性進行分析,主要結論如下:

(1) 滑動速率反演結果表明,賽什騰-綠梁山斷裂段、錫鐵山-阿木尼克山-牦牛山斷裂段、北鄂拉山斷裂段呈右旋走滑兼擠壓運動特征,南鄂拉山斷裂段的運動特征自北向南由右旋擠壓轉為右旋拉張。

(2) 閉鎖程度反演結果顯示,錫鐵山-阿木尼克山-牦牛山斷裂段中部和東南端、北鄂拉山斷裂段中部和南鄂拉山斷裂段南端閉鎖顯著,15 km深度內的平均閉鎖系數約0.99。賽什騰-綠梁山斷裂段中部、錫鐵山-阿木尼克山-牦牛山斷裂段西北端、北鄂拉山斷裂段南端、南鄂拉山斷裂段北端的閉鎖較強,15 km深度內的平均閉鎖系數約為0.7~0.9。

(3) 滑動虧損反演結果顯示,賽什騰-綠梁山斷裂段中部的滑動虧損相對較大,15 km深度內的平均大小約為1.26 mm/a,向兩端逐漸減小。錫鐵山-阿木尼克山-牦牛山斷裂段的滑動虧損自西北向東南均逐漸增大,中部和東南端較大,15 km深度內平均大小約為3.34 mm/a和3.80 mm/a。北鄂拉山斷裂段中部滑動虧損較大,15 km深度內平均大小約為2.23 mm/a。南鄂拉山斷裂段北端滑動虧損較大,15 km深度內平均大小約為2.95 mm/a。

(4) 閉鎖程度、滑動虧損反演結果及區域歷史地震分布表明,錫鐵山-阿木尼克山-牦牛山斷裂段中部和東南端、北鄂拉山斷裂段中部、南鄂拉山斷裂段北端具有閉鎖程度較高、滑動虧損較大、小震活動相對較弱的特點,地震危險性可能較高,是值得關注的區域。

猜你喜歡
阿木塊體滑動
三牛
不再孤獨的阿木
心花怒放
果然
一種新型單層人工塊體Crablock 的工程應用
一種新型滑動叉拉花鍵夾具
Big Little lies: No One Is Perfect
一種Zr 基塊體金屬玻璃的納米壓入蠕變行為研究
塊體非晶合金及其應用
滑動供電系統在城市軌道交通中的應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