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陽市戰場泊村紅色文化賦能鄉村振興調查

2024-01-09 21:47隋儷榮
泰山學院學報 2023年4期
關鍵詞:膠東軍區舊址

隋儷榮,李 燕

(八路軍膠東軍區機關舊址紀念館,山東 煙臺 265100)

一、海陽市戰場泊村發展現狀

戰場泊村位于山東省海陽市郭城鎮南部,屬丘陵地帶,全村轄區面積4.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2100畝,農作物主要有花生、玉米、小麥,盛產蘋果。村里現有村民468戶,1273人,常住人口670人,其中80%是60歲以上的老人,中青年勞動力嚴重不足。村民世代靠種地為生,但依靠耕種在土地上獲得的收益很少,絕大多數年輕人選擇外出打工。

戰場泊村紅色資源豐富。戰場泊村曾是膠東抗日根據地最高軍事領導機關駐扎地。1942年7月1日,八路軍膠東軍區在海陽縣朱吳村成立,之后不久,膠東軍區機關遷至戰場泊村,1945年8月遷出。1942年7月至1945年8月間,許世友任司令員的膠東軍區機關曾多次長時間駐扎于海陽市郭城鎮戰場泊村。在此期間,許世友領導膠東軍民反“掃蕩”、反“蠶食”、反封鎖,組織指揮海陽民兵開展地雷戰,留下了同仇敵愾、奮勇殺敵的英雄壯舉,書寫了軍民魚水情深、黨群水乳交融的紅色篇章。戰場泊村的紅色基因,是歷史留下來的無可復制更無法替代的寶貴財富。

海陽市政府高度重視戰場泊村的紅色資源。2014年10月,由海陽市委、市政府投資建成的“八路軍膠東軍區機關舊址紀念館”在戰場泊村正式開館;同時,本著“保留本色”的原則,配套復原了八路軍膠東軍區機關舊址:膠東軍區司令部、許世友舊居、抗大學校、組織科、生產科、勝利廣場、支前廣場等機關科室和場所。戰場泊村依托這些豐富的硬件資源以及無可替代的紅色文化資源,于2020年8月1日建成戰場泊紅色教育基地并正式投入使用。

由于旅游路線過短、村容村貌破舊、接待能力有限,來參觀的游客基本上即來即走,戰場泊村旅游收入有限。(1)煙臺老促會.鄉村振興的戰場泊村實踐[J].中國老區建設,2022(07):21-22.2018年,隨著政府文化旅游扶持政策的陸續出臺,紀念館與戰場泊村、當地鎮政府聯合創新工作模式,提出了文旅融合新發展思路——“紅色旅游+”的發展模式。紀念館與郭城鎮黨委、村兩委攜手,通過整合紅色文化資源、旅游資源和產業特色,在傳統紅色宣教模式的基礎上,增加紅色教育體驗和鄉村觀光游體驗,將紅色文化教育、旅游產業發展和鄉村產業振興相融合,形成“文化+旅游+農業”的發展模式,為實現鄉村振興注入了強勁動能。

戰場泊村依托八路軍膠東軍區機關舊址及配套場館等紅色文化旅游資源,將紅色旅游細化分類,改變以往“獨孤一味”的旅游模式,打造青少年研學、機關團體紅色教育、黨員“三同”教育、公司拓展團建等多個旅游亮點,深耕“四季特色”線路,形成一個主題、多條體驗線路搭配的“1+N”定制化教育體驗服務,從單一的“參觀式”向以體驗為主導的“沉浸式”過渡。

按照“差異化發展”的思路,戰場泊村積極推進生態農業觀光園建設,讓“紅色”融入“綠色”,有效實現了“紅色資源+生態旅游”對接融合、破題發展(2)龐磊,孫建軍,紀鵬民.傳承紅色基因 推動融合發展[N].煙臺日報,2023-03-30(002).,并打造了一個集紅色教育、紅色研學、戶外拓展和鄉村民宿為一體的紅色旅游目的地,積極探索“紅色資源+綠色生態”的發展模式,走出了一條富有特色的鄉村文化振興之路。

二、戰場泊村紅色文化賦能鄉村振興的實踐

(一)以黨建為引領,充分發揮黨員的主體性和帶動性

著眼區域融合發展,按照“地域相鄰、自愿互利、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原則,戰場泊村黨支部聯合周邊13個村,成立了戰場泊黨建融合發展區。這個發展區一是夯實黨建基礎,打造一支強有力的班子隊伍。戰場泊村黨支部堅持“抓制度促黨建、以黨建帶群建”的做法,以每月的主題黨日為主要載體,扎實開展學習討論、組織生活、議政議事等活動,嚴格落實三會一課、民主評議黨員、“四議兩公開”等制度,使黨的組織機制建設常態化;注重將政治覺悟高、思路開闊,帶頭致富能力強的黨員納入領導班子隊伍,以政治建設為“提升”,以經濟建設為“抓手”,凝心聚力,培養出一支能干事、會干事、干實事的干部隊伍。二是加強黨員教育管理,處處彰顯黨員風采。戰場泊村黨支部深化黨員量化積分管理,開展黨員聯戶、承諾踐諾、志愿服務、掛門牌“亮身份”等先鋒活動,村黨支部全體黨員自發成立黨員義工站,義工站黨員守土盡責、勇于擔當作為,用實際行動彰顯黨員風采。2013年,海陽市啟動八路軍膠東軍區舊址保護工程,涉及到112戶村民需要搬遷。老房區住的大多是上了年紀的老人,但是在村黨支部和黨員領導干部引領和帶動下,沒有個人反對,順利完成搬遷工作。從黨支部挨家挨戶動員群眾,到全部搬遷結束,前后僅用了3個月的時間,充分彰顯了村黨支部黨員模范帶頭作用。

(二)實施“文化+旅游+農業”產業發展模式

2018年,按照上級要求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并出臺了專門扶持政策。在各級政府大力幫助支持下,2019年,戰場泊村依托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和綠色生態資源,在村黨支部的帶領下,立足一產發展三產,成立了“海陽市戰場泊果蔬種植專業合作社”和“海陽市戰場泊農業旅游開發專業合作社”,致力于紅色旅游、生態觀光農業開發,探索實施“文化+旅游+農業”產業運營發展的新模式。

一是借助政府政策扶持,夯實紅色旅游基礎,打造戰場泊村紅色教育基地。為最大程度地發揮八路軍膠東軍區機關舊址的歷史文化價值、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2013年海陽市先后投入資金對舊址區的原住戶進行了整體搬遷安置,將舊址區保護范圍內的傳統民居產權收歸公有,實現集群效益,并根據膠東軍區職能架構,合理排布設置,復原膠東軍區主要機構科室,修繕、加固了八路軍膠東軍區機關舊址等64棟膠東民宅,再現了膠東軍區風貌。同時,戰場泊村依托八路軍膠東軍區機關舊址黨性教育基地,整合各級財政支持資金1337萬元,投資改造紅色文化主題民宿28套,先后配套建設了游客接待中心、占地約16畝的拓展訓練基地、120米長的振興長廊,利用舊址區房屋建設可接納100人同時就餐的“憶苦思甜”炊事班大食堂、膠東抗戰武器裝備陳列、紅色文化交流中心以及老茶坊、老磨坊、老油坊、豆腐坊等民俗互動體驗區,完善了村內的水、電、網、路等各類基礎設施,主要面向機關、企事業單位干部培訓班、青少年研學團體,打造了戰場泊紅色教育基地。自2020年8月戰場泊村紅色教育基地正式運營以來,與紀念館一起共同承接了全省黨校系統干部“三同教育”現場教學,煙臺市第94期晉升科級干部培訓班,威海、濟南等黨政機關團體活動,省內企業團建,學校夏令營、“青少年研學班”等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僅2021年一年累計承接團隊240余批7000余人次,接待游客2.1萬余人,帶動60余名村民再就業。二是圍繞“綠色生態文明”主題,打造生態農業種植園。戰場泊村黨支部利用新成立的果蔬種植專業合作社,投資315萬元,村集體以土地和資產入股占比57%,社員以土地、資金、勞動力入股占比43%,合作社流轉土地1500畝,栽植文冠果600余畝,大櫻桃、桑葚、貝貝南瓜等各類經濟林果400余畝,高標準建設農業種植園,引進文冠果種植、加工產業,形成“文化+旅游+農業”產業發展新格局。同時生態農業種植園作為“三同”黨性教育基地中“同勞動”活動現場的補充,還開辟了“愛民田”“三同愛民林”,可以為“憶苦思甜飯”大食堂提供最新鮮的生態果蔬。目前,紅色旅游項目和生態種植園項目已吸引游客學員近萬人次,每年可為周邊村莊提供就業崗位200多個,增加收入近百萬元,既提升了村莊紅色旅游品牌知名度,促進了產業融合發展,又實現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和群眾收入增加的“雙贏”。

(三)注重基礎設施建設,持續提高紅色旅游服務能力和水平

一是推進美麗鄉村建設,使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改善紅色旅游新環境。近年來,戰場泊村先后硬化道路18000平方米,栽植苗木4000余棵,修建兩處1700平方米的廣場,安裝路燈60盞,手繪墻畫2000平方米,全方位改善村容村貌,提升旅游環境;村莊配備專職保潔員、設置垃圾箱;對河道環境進行改造和提升,漿砌河道1000米,增加河岸綠化和美化;進行無害化廁所改造和污水處理設備建設,提高村民生活環境治理,同時建立垃圾清運、道路養護、綠化管護等長效機制,逐步建立生態宜居的紅色生態旅游村莊。二是倡導樹時代新風,讓紅色文化事業惠民生,提升群眾幸福感。在促進鄉村紅色旅游開發的同時,戰場泊村積極推進村民精神文明建設,塑造內生發展動力。戰場泊村依托八路軍膠東軍區機關舊址紀念館,共同開展了“蒸餑餑迎新春”愛心慰問活動、“弘揚傳統文化傳遞黨情粽香”包粽子送愛心活動、“心中的兒歌獻給黨”——慶“七一”惠民文藝匯演、“關愛老人晴暖重陽”主題活動、“情滿中秋,禮贊國慶”公益惠民文藝匯演等內容豐富的主題文化活動,使群眾文化生活豐富多彩;通過新時代文明實踐,戰場泊村緊抓四德工程及鄉風文明示范工程建設,村內鄉風文明,百姓幸福指數提升。

三、戰場泊村紅色文化賦能鄉村振興取得的成效

(一)利用紅色文化教育功能,加強了鄉村黨組織和黨員干部理想信念教育

在黨員干部黨性教育內容體系中,加大紅色文化理想信念教育是關鍵舉措?;鶎狱h組織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是極其重要的,他們是鄉村建設的決策者和推進主體。利用紅色文化的先天優勢,可以讓鄉村基層黨員干部深刻體會到革命戰爭時期艱苦奮斗、實事求是、全心全意為民服務的精神,并貫穿在各自鄉村振興事業中,為鄉村振興凝聚起強大思想能量。

(二)利用紅色文化引領功能,培育新時代農民

農民是推動鄉村振興發展的主力軍。以農民為主體深入推進鄉村振興紅色旅游資源開發,培育鄉村紅色旅游新主體,構建以人為核心的鄉村價值空間,至為重要。積極鼓勵農民參與鄉村旅游相關知識的學習,提升鄉村農民對旅游發展的情感認同,解決鄉村“空心村”問題。戰場泊村將紅色文化的引領功能融入到鄉村社會教育中,讓每一處革命遺址、每一件珍貴的革命文物、每一段感人的英雄事跡,都成為新時代農民學習的榜樣,為村民確立標桿、提供正確的價值觀和政治方向,激勵廣大農民群眾在鄉村振興實踐中開拓進取。

(三)挖掘紅色文化資源,形成了“紅色旅游+”產業鏈

借助項目扶持和地方投入資金,村鎮兩級聯合打造戰場泊紅色體驗教育基地,利用修繕后的民居做好相關配套建設,將紅色文化教育、旅游產業發展和鄉村產業振興相融合,形成“紅色旅游+”的產業鏈。由于紅色文旅和特色鄉村雙向開發,激活了戰場泊村產業振興發展,還帶動了戰場泊村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組織振興和生態振興,打造鄉村發展新亮點。(3)郭培培,吳波.紅色文化賦能鄉村振興的基本邏輯及路徑選擇[J].老區建設,2022(11):3-10.

(四)借助紅色文化資源,發展了特色農業

戰場泊村依托紅色文化資源和綠色生態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特色農業觀光游。利用果蔬種植專業合作流轉的1500畝土地,連片種植具有高附加值的金銀花、文冠果、貝貝南瓜等經濟林果,種植具有觀賞的玫瑰園,逐步形成了供游客現場采摘、親子體驗、革命歷史熏陶等多種特色農業發展模式。這種與紅色旅游開發合作,集中力量統種統銷,讓戰場泊村特色農產品結出了碩果。

(五)挖掘傳承紅色文化基因,助力鄉風文明

戰場泊村依托八路軍膠東軍區機關舊址黨性教育基地,借助自身紅色文化資源優勢,強化精神引領教育,建起鄉村紅色文化精神家園。八路軍膠東軍區機關舊址紀念館平均每年開展各類線上線下紅色主題活動400多場,戰場泊村黨支部聯合紀念館共同舉辦各類活動,如對村內的老黨員、孤寡老人進行愛心慰問和幫助,并在各種活動中廣泛宣傳中華傳統美德和倡導愛心善舉,助力形成鄉風文明。

猜你喜歡
膠東軍區舊址
新民學會成立會舊址:覺醒青年發出“建黨先聲”
湖南省軍區幼兒園
膠東面塑——花餑餑
東方縣舊址修復一期工程已完工
誕生于抗戰時期的膠東育兒所
走馬觀花東北邊業銀行舊址
膠東徐福文化旅游的開發利用研究
膠東沿海的“媽祖”遺產
江蘇省軍區
關于西南軍區成立時間的考證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