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蒲柳人家(節選)》中的鄉土氣息

2024-01-09 00:39金慧慧
語文世界(初中版) 2023年12期
關鍵詞:大姑娘小媳婦大娘

金慧慧

不知道什么時候開始,原本環繞在學生身邊的鄉土氣息已經變得非常薄弱了,或許在城鄉分離的背景之下,鄉土氣息只是環繞于那些生活在農村孩子身上的味道,但是隨著城鄉的邊界越來越模糊,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這種鄉土氣息已經在多重因素的影響之下漸漸變淡?;蛟S這是社會進步的一種表現,但是如果將當下學生的成長放到整個社會歷史演變的過程中,則可以發現鄉土氣息所代表的更應當是一種文化,如果這種文化也隨著社會的演變而流失,那就很難說是一件幸運的事情了。幸好的是,教材編寫者注意到了這一點,被引入初中語文教材的一些具有鄉土氣息的文章,能夠為學生構建一個遠離城市喧囂,卻有鄉土氣息的世界。這個世界或許不是真實世界,但是經由學生文本解讀且構建出來的精神世界,同樣是有意義的。

統編版初中語文九年級下冊的《蒲柳人家(節選)》就是這樣一篇文章,這是劉紹棠刻畫出的最具淳樸鄉土情懷的一部作品。小說視角獨特,對冀東地區樸實的勞動人民的生活進行了描繪,本文從人物語言、人體形象、故事的背景與情節這三方面進行賞析,為讀者呈現出一幅飽含濃郁鄉土深情的鄉土畫卷。在解讀這篇課文的時候,有必要帶著學生去構建一個擁有鄉土氣息與人文精神的世界。

一、鄉土氣息的營養流失

如果把鄉土氣息比作營養的話,那當下的學生在成長過程中,一定面臨著營養流失的現狀。就如同上面所分析的那樣,或許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但活在物質世界中的人總是需要精神支撐的,在人的精神世界里不能全部是鋼筋混凝土的建筑與眼花繚亂的信息終端;在人的精神世界當中,至少應當有一個安靜的角落去安放靈魂,以讓人靜下來的時候能夠走入這個精神角落,去感悟天地的自然,感悟人生的奧秘。

什么地方才有鄉土氣息?這里不妨從鄉土氣息這一概念的角度來形成初步的了解:所謂鄉土氣息,可以理解為蘊含在鄉土中的氣息。鄉土是中國文化中的特色,它不僅是人們生活的環境,也是精神的棲息地。如果將時光倒流到幾十年前甚至幾百上千年前的中國,就可以讀懂為什么人們常說中國是一個農耕社會,就能夠讀懂為什么《桃花源記》深受人們的歡迎。無論是在客觀世界當中感受到鄉土氣息,或者是在精神世界當中營造一個鄉土世界,都能給人帶來一種安寧、靜逸的感覺。人們之所以能夠在鄉土氣息當中獲得精神慰藉,也正是因為這一原因。

在這種情況下來看當下初中學生的生活,就可以發現由于種種原因,鄉土氣息是嚴重缺乏的?!镀蚜思遥ü澾x)》當中所描寫的那些場景,對于當下的學生而言都是非常遙遠的,“何滿子六歲,剃個光葫蘆頭,天靈蓋上留著個木梳背兒;一交立夏就光屁股,曬得兩道眉毛只剩下淡淡的痕影,鼻梁子裂了皮,全身上下就像剛從煙囪里爬出來,連眼珠都比立夏之前烏黑”這樣的場景,對于絕大多數初中學生而言都是另一個世界。這就是鄉土氣息營養流失的真實表征,為了彌補學生流失的營養,在教學的時候教師就必須想方設法將這種場景還原出來,比如去搜索與這些文字描述相關的圖片或視頻,從而讓學生順利建立起相關的表象;除此之外還可以進一步做出一些體驗性的努力,如讓學生根據文本中的描述去構思真實的場景,必要的時候還可以采用角色模擬的方法,來獲得更加真實的體驗感。

這樣的思路是能夠得到學生歡迎的,如“一丈青大娘罵人,就像雨打芭蕉,長短句,四六體,鼓點似的罵一天,一氣呵成,也不倒嗓子”這一段。如果只從字面的角度去理解,顯然無法構建出相應的意境。反之,如果將這一場景放到鄉土的情景當中去,就可以發現這是另外一幅畫面:在藍天白云、小河蘆葦的鄉里,在張家長、李家短的鄰里,一個“大高個兒,一雙大腳,青銅膚色,嗓門也亮堂”的“五六十歲”的大娘,演繹出一個“雨打芭蕉,長短句,四六體,鼓點似的罵一天,一氣呵成”的罵人場面……這樣的場景與文明無關,與道德無關,其就是一種活脫脫的鄉土常態,其所表現出來的動靜場景,正給人以濃郁的鄉土氣息。作為當下的學生在構建出這一場景之后,大多能莞爾一笑,從而為自己的內心增添一分親近自然的感覺。這個時候,就可以認為鄉土氣息的營養還原了!

二、用文本構建鄉土氣息

今天的學生已經不可能回到《蒲柳人家(節選)》所描述的內容場景當中,這種時間的隔絕與空間的遠離,或許正賦予了文本解讀者以更大的空間。如果教師在教學的時候能夠借助于文本來構建出一幅鄉土氣息濃郁的場景,那自然也就達成了文本解讀的本義。

有人說,《蒲柳人家(節選)》主要描寫的是20世紀30年代京東大運河一帶“蒲柳人家出英才”的生機盎然的生活戰斗圖景。小說借鑒傳統文學民間性的敘事模式,又以新時代環境中的農民書寫視角,表現了作者對新時期鄉土文學寫作的思考。同時,小說以別具一格的情感和風格獲得文壇的褒獎,完成了作家的創作轉型,接續起現代鄉土小說在新時期的發展。筆者以為這是一段非常精辟的概括,如果說“生機盎然”是對鄉土氣息的準確描述的話,那么“生活戰斗”描述了一幅亦莊亦諧的生活場景,這也是文本解讀的出發點與落腳點。

在文本當中,可以用來構建鄉土氣息的文字很多。譬如,一丈青大娘怒打纖夫那一段,花了大幅文字描寫了當時的場景:“一丈青大娘……斷喝一聲……一陣風沖下河坡……‘不能叫你們腌臜了我們大姑娘小媳婦的眼睛……”這一段內容當中既有語言描寫,又有動作描寫,真的是形神具備。然而這還不是最精彩的,那最精彩的是什么呢?其實就是一丈青大娘說的那句話,從這句話可以看出,一丈青大娘之所以如此憤怒,其實并不是為自己著想,而是為了“我們的大姑娘小媳婦”——村里有大姑娘小媳婦,這些大姑娘是誰家的大姑娘?這些小媳婦是誰家的小媳婦?在一丈青大娘看來,這都是“我們”的。其實在當時的場景當中,大姑娘小媳婦就是大娘的,如果不是視之如珍寶,又怎么會如此憤怒,又怎么會果斷出手,又怎么會不依不饒……再進一步分析,就可以發現鄉土氣息背后實際上有著一種村落的整體性,在“蒲柳人家”這樣一個群體當中,一丈青大娘就如同一只母雞一樣,呵護著村里的每一個小雞,這是大娘的自然表現與自然選擇,是發自內心的,甚至不為自己所感知的認識。正是這種認識,成為了鄉土當中每一個人與人之間的血脈聯系與精神紐帶,鄉土的氣息也正在于此!

三、鄉土氣息即文化傳承

在當下的背景當中強調語文教學必須為學生營造具有鄉土氣息的場景,本質上是為了文化的傳承,而這正是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所強調的。有人評價《蒲柳人家(節選)》是劉紹棠“在自己最熟悉的鄉土地上”打出的一口“深井”。筆者常常想,僅僅是作者自己最熟悉的還不夠,既然這一文章被選入了教材,那其就必須為學生所熟悉,這種熟悉不是對文字的熟悉,而是對意境和場景的熟悉,這就需要通過文本解讀來讓學生入景入境,從而營造起屬于學生的那口“深井”。

鄉土氣息原本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有機元素,無論時代怎么發展,無論社會怎么進步,在每一個學生成長的過程當中,總應該抓住相應的時機來給學生還原一些具有鄉土氣息的場景,這樣才能夠真正完成傳統文化的傳承。從這個角度來看,《蒲柳人家(節選)》這樣的課文在整個教材當中的地位應當得到更多的凸顯,其所蘊含的鄉土氣息應當得到更多的體悟,其所代表的傳統文化應當得到更加有效的傳承。

猜你喜歡
大姑娘小媳婦大娘
難看的相貌
李蓮英想當國舅爺
一百元
王大娘釘缸
掐喉嚨
嘿呦嘿呦 嗡嗡嗡
推銷
Translation of Thunderstor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kopostheorie
梅花約
好媳婦有眼力見兒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